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家沟泥石流和深溪沟泥石流灾害特征 被引量:21
1
作者 郭晓军 向灵芝 +1 位作者 周小军 杨伟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1-85,共5页
汶川地震之后,泥石流成为灾区最为严重的灾害类型之一,直接影响到灾后重建和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汶川地震灾区7月初群发性泥石流进行野外考察,重点分析了高家沟和深溪沟两条泥石流的成因和特征。高家沟为由滑坡崩塌体引起的土力... 汶川地震之后,泥石流成为灾区最为严重的灾害类型之一,直接影响到灾后重建和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汶川地震灾区7月初群发性泥石流进行野外考察,重点分析了高家沟和深溪沟两条泥石流的成因和特征。高家沟为由滑坡崩塌体引起的土力类粘性泥石流,容重约为2.07 g/cm3,总量超过30万m3,分三次间歇性汇入主河,并堵断1/2河道,迫使岷江持续冲刷对岸路基,损毁213国道长达400 m;深溪沟为山洪冲刷河道引起的水力类稀性泥石流,容重约在1.44~1.58 g/cm3之间,流量约在160~180 m3/s之间。对不同的泥石流沟应采用不同的防灾减灾措施,可有效降低泥石流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山洪 沟床比降 沟道起动 汶川地震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汶川县簇头沟“7.10”泥石流灾害成因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严炎 葛永刚 +1 位作者 张建强 曾超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9-234,共6页
簇头沟是岷江右岸一条低频泥石流沟,受2013年7月极端暴雨的影响,暴发特大泥石流。结果显示,汶川地震造成流域内的坡面和沟道堆积的大量的松散物质是泥石流形成的物源,流域上游暴雨及其形成的山洪是此次泥石流形成的激发因子。"7.10"... 簇头沟是岷江右岸一条低频泥石流沟,受2013年7月极端暴雨的影响,暴发特大泥石流。结果显示,汶川地震造成流域内的坡面和沟道堆积的大量的松散物质是泥石流形成的物源,流域上游暴雨及其形成的山洪是此次泥石流形成的激发因子。"7.10"泥石流为过渡性泥石流,泥石流容重约为1.8-1.9 t/m3,沟口处最大流速为9.2 m/s,峰值流量为515 m3/s,冲击力达到3 657 t,输沙总量约为50×104m3。泥石流过程表现为为暴雨(山洪)—滑坡(坡面泥石流)—泥石流—堰塞湖—溃决洪水。对震后低频泥石流危险性认识不足、防治工程设计标准偏低是此次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在未来灾害防治工程设计中,应合理估计灾害规模和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泥石流 成因 特征 堰塞湖 簇头沟 四川汶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流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孙聿卿 葛永刚 +3 位作者 陈兴长 曾璐 梁馨月 冯鑫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7-391,共15页
【研究目的】查明金沙江流域泥石流空间分布特征并开展危险性评价,可以为横断山区泥石流区域分异规律研究和防灾减灾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结合野外调查和GIS空间分析,获得了金沙江流域干流及主要支流的2551个泥石流流域... 【研究目的】查明金沙江流域泥石流空间分布特征并开展危险性评价,可以为横断山区泥石流区域分异规律研究和防灾减灾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结合野外调查和GIS空间分析,获得了金沙江流域干流及主要支流的2551个泥石流流域,并基于泥石流活动特征开展泥石流危险性评价,通过ROC检验及空间聚类分析,完成了金沙江流域泥石流危险性区划。【研究结果】①金沙江流域上游段泥石流并不活跃,以低中频为主,高频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下游段,尤以元谋—巧家段发育最为集中;②最有利于泥石流灾害形成的因素为:15°~35°坡度、地震分布最密集、软硬相间的碎屑岩组;③金沙江流域内中—高危险泥石流占比为47.48%,接近一半;④东川—巧家段的高危险区聚集度高,与活跃断层高度重合,物源丰富,基本受活跃断层控制。【结论】金沙江流域泥石流高危险区集中在下游段,研究获得的危险性区划图可为水力水电、交通廊道等工程开发建设中规避泥石流风险、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危险性 活动特征 金沙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块石颗粒形状对碎石土渗流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韩培锋 孔纪名 +2 位作者 田述军 樊晓一 胡升伟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6-320,共5页
碎石土是由不同形状的块石颗粒组成,块石颗粒形状不仅会影响碎石土内部的细观结构,也会影响其渗流特性.基于碎石土细观结构模型,将不同形状的块石颗粒简化为圆形、正方形、正六边形和正八边形,分析块石形状对碎石土的渗流特性影响.发现... 碎石土是由不同形状的块石颗粒组成,块石颗粒形状不仅会影响碎石土内部的细观结构,也会影响其渗流特性.基于碎石土细观结构模型,将不同形状的块石颗粒简化为圆形、正方形、正六边形和正八边形,分析块石形状对碎石土的渗流特性影响.发现不同形状块石组成的碎石土中水的渗流量不同,随着孔隙率增大,块石形状对其渗流特性的影响越明显.常水头渗流试验表明:不同形状块石,渗透系数差异明显,其中规则块石(近似正方体)渗透系数最大,泥岩颗粒(近似多面体)渗透系数最小.数值模拟试验结果与常水头试验结果二者的规律吻合,说明数值模拟试验结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石土 块石颗粒形状 细观结构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樟木滑坡特征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陈剑 王全才 李波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3-109,共7页
查明樟木滑坡的特征及成因是该滑坡防治工程设计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通过对樟木滑坡的现场调查,结合钻探资料对樟木滑坡的形成条件和堆积体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滑坡的演化过程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樟木滑坡是一个多期次滑坡构成... 查明樟木滑坡的特征及成因是该滑坡防治工程设计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通过对樟木滑坡的现场调查,结合钻探资料对樟木滑坡的形成条件和堆积体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滑坡的演化过程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樟木滑坡是一个多期次滑坡构成的复杂滑坡;滑坡演化过程为岩质古滑坡→崩坡积层滑坡→浅表层堆积层滑坡;各期次滑坡的主控因素不同,形成机理差异较大;滑坡运动方式主要有牵引式和推移式两种,混合式少见。研究成果可供认识大型复杂滑坡和樟木口岸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木滑坡 特征 演化过程 形成机理 力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荷载作用下抗滑桩嵌固深度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孔纪名 孙峰 +2 位作者 陈泽富 蔡强 韩培峰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126-131,共6页
国内外对地震荷载作用下碎石土边坡抗滑桩的最佳嵌固深度研究很少,以往抗滑桩嵌固深度的确定还主要采用经验方法。以云南省文天公路K123+920~+950段的南温碎石土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通过对滑坡地质力学条件分析,建立... 国内外对地震荷载作用下碎石土边坡抗滑桩的最佳嵌固深度研究很少,以往抗滑桩嵌固深度的确定还主要采用经验方法。以云南省文天公路K123+920~+950段的南温碎石土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通过对滑坡地质力学条件分析,建立抗滑桩相似试验模型,进行地震荷载作用下抗滑桩不同嵌固深度的变形破坏试验研究,获取抗滑桩变形试验数据。运用传递系数法,分析地震荷载作用下抗滑桩承受的水平荷载与桩体位移的相互关系,确定了碎石土滑坡在一定的滑坡推力条件下,抗滑桩的最佳嵌固深度,最后建立碎石土边坡中抗滑桩最佳嵌固深度的经验判别式。此判别式可作为不同强度下碎石土滑坡中抗滑桩最佳嵌固深度的设计提供参考,也可为地震荷载作用下最佳嵌固深度验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荷载 抗滑桩 嵌固深度 传递系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锚索外锚头强化锁定技术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群利 王全才 +2 位作者 郭绍平 陈剑 郭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9-84,107,共7页
针对国内预应力锚索外锚头采用单一夹片式锚具锁定容易出现外锚锁定失效的问题,提出通过在原有夹片式锚具锁定的基础上增设附加锁固件的方式来强化锚头锁定力。附加锁固件由钢套筒和锚固胶两部分构成,通过高强锚固胶将锚具外露钢绞线端... 针对国内预应力锚索外锚头采用单一夹片式锚具锁定容易出现外锚锁定失效的问题,提出通过在原有夹片式锚具锁定的基础上增设附加锁固件的方式来强化锚头锁定力。附加锁固件由钢套筒和锚固胶两部分构成,通过高强锚固胶将锚具外露钢绞线端头与套筒固为一体,形成外锚头多重锁定效果,具有结构简单、受力明确、经济实用的特点。通过拉拔实验,对比分析附加锁固件张拉破坏时的受力特性,确定了附加锁固件的最优设计参数。试验证明了本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其结果可为新型预应力锚索锚头强化锁固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锚索 夹片式锚具 锚头失效 多重锁定 拉拔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石流源地坡面土体活动随机性规律实验 被引量:3
8
作者 郭晓军 李泳 崔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60-1268,共9页
坡面土体的崩塌活动是泥石流形成的初始过程。为了研究降雨条件下该过程中蕴含的随机性,选择典型泥石流源地坡面进行人工降雨实验,观测坡面径流和坡面土体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坡面径流的产生与坡面土体的供给是2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坡面... 坡面土体的崩塌活动是泥石流形成的初始过程。为了研究降雨条件下该过程中蕴含的随机性,选择典型泥石流源地坡面进行人工降雨实验,观测坡面径流和坡面土体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坡面径流的产生与坡面土体的供给是2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坡面产流过程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空间上具有均匀性,规模上具有稳定性;即使是在恒定的降雨强度条件下,泥石流的源地土体活动也表现为一个离散的土体崩塌序列,具有时间上的间歇性、空间上的聚集性、规模上的随机性,且在时间上服从泊松分布,在规模上服从规模-频率的幂率关系;坡面的水土过程是不完全同步的,泥石流的形成依赖于坡面土体补给的时间、空间和规模分布,这也决定了泥石流阵流的多变和流量的涨落。建立基于土体活动特征的随机性补给模型,结合分布式水文模型,是建立科学的泥石流预报模型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源地 土体活动 产流 泥石流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一沟松散堆积体粒度特征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郭朝旭 徐富刚 侯天兴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6-55,共10页
八一沟位于地震极重灾区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镇云华村,历史上多次发生过大规模泥石流。通过对现有的粒度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采用矩法和标度法分析了八一沟内松散堆积体(坡积物、沟床沉积物、泥石流沉积物)的粒度特征,最后对比分析... 八一沟位于地震极重灾区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镇云华村,历史上多次发生过大规模泥石流。通过对现有的粒度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采用矩法和标度法分析了八一沟内松散堆积体(坡积物、沟床沉积物、泥石流沉积物)的粒度特征,最后对比分析了现有粒度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八一沟上游为泥石流的主要物源和流动区,对颗粒沉积的影响较小,而下游的堆积区则对颗粒级配的改造较大。标度法可以通过幂指函数对松散堆积体的级配进行统一描述,八一沟中上游堆积土体的特征粒径D-主要分布在10左右,这与该颗粒级配主要形成低密度泥石流的预测和八一沟已发生的泥石流密度(1.7—1.8g/cm2)一致,说明在强降雨条件下,八一沟上游会再次诱发低密度泥石流。因此利用不同的土体粒度分析方法,可以推测松散堆积体的沉积环境及未来的活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一沟 粒度分析 矩法 标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条件下泥石流堰塞坝的溃决过程 被引量:8
10
作者 曹春然 陈华勇 +2 位作者 Robin Neupane 李慧斌 阮合春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34,共8页
[目的]对不同因素作用下的泥石流堰塞坝溃决过程进行试验研究,为泥石流堰塞坝的灾害防治和灾后重建等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开展了不同来水流量、坝体形态、黏粒含量、坝高和初始含水量条件下的溃决试验。将漫顶溃决过程分为4个阶段:坡... [目的]对不同因素作用下的泥石流堰塞坝溃决过程进行试验研究,为泥石流堰塞坝的灾害防治和灾后重建等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开展了不同来水流量、坝体形态、黏粒含量、坝高和初始含水量条件下的溃决试验。将漫顶溃决过程分为4个阶段:坡面侵蚀过程、陡坎侵蚀过程、下切和侧向侵蚀过程和衰退过程。此外,分析了泥石流堰塞坝坝体破坏机理,并给出下游坡面泥沙起动临界条件的计算式。[结果]溃决流量与来水流量之间呈非线性正相关;溃决洪峰流量随着背水坡坡度增加而增加;溃决洪峰流量随着坝高的增加而迅速增加,泥石流堰塞坝坝体黏粒含量与溃决洪峰流量之间整体呈现负相关;溃决洪峰流量随着土体初始含水量的增加而缓慢降低,但变化的范围不大。[结论]在泥石流堰塞坝溃决的不同因素中,坝高和黏粒含量影响最大,来水流量次之,背水坡度和初始含水量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堰塞坝 洪峰流量 溃决机理 起动临界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石流堰塞坝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曹春然 陈华勇 Robin Neupane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6-41,共6页
泥石流堰塞坝是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的一种天然坝。泥石流堰塞坝在形成过程、坝体物质结构与组成、坝体物质侵蚀速率、溃决过程以及洪水峰值流量等方面与滑坡堰塞坝存在诸多差异性。因此,开展泥石流堰塞坝的形成与溃决机理研究具有重... 泥石流堰塞坝是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的一种天然坝。泥石流堰塞坝在形成过程、坝体物质结构与组成、坝体物质侵蚀速率、溃决过程以及洪水峰值流量等方面与滑坡堰塞坝存在诸多差异性。因此,开展泥石流堰塞坝的形成与溃决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依次从泥石流堰塞坝的特点、堵河判据和坝体溃决过程与机理等方面,对近年来泥石流堰塞坝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与总结;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泥石流堰塞坝形成与溃决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与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堰塞坝 泥石流形成机理 溃决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滑坡涌浪下冰碛坝溃决机理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慧斌 陈华勇 +2 位作者 Robin Neupane 阮合春 李霄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34,42,共11页
[目的]对冰滑坡涌浪导致的冰碛坝溃决过程与溃决机理进行试验研究,为冰川区重大工程建设和冰湖冰碛坝溃决灾害防治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开展不同滑块体积、滑动角度、滑动距离、坝体物质组成和坝体几何形态的水槽模型试验。基于试验现... [目的]对冰滑坡涌浪导致的冰碛坝溃决过程与溃决机理进行试验研究,为冰川区重大工程建设和冰湖冰碛坝溃决灾害防治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开展不同滑块体积、滑动角度、滑动距离、坝体物质组成和坝体几何形态的水槽模型试验。基于试验现象、试验数据与理论推导,对涌浪过程、坝体物质起动和坝体溃决临界条件进行分析。[结果]①冰滑坡涌浪随时间和距离不断衰减,其随时间衰减显著。②将涌浪作用下的溃决过程分为坡面侵蚀、陡坎侵蚀、侧向侵蚀和衰退4个阶段,其中侧向侵蚀阶段的溃决流量最大,流速最快,侵蚀能力最强。③从颗粒起动机理的角度给出了颗粒起动流速,与沙莫夫公式进行对比分析,对比结果较为吻合。④基于能量守恒原理得到了冰湖溃决事件发生的临界条件,通过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波密县米堆沟光谢错冰湖溃决事件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良好。[结论]冰湖库容越大、坝前水深越深、涌浪高度越高,坝体越易发生溃决;冰碛坝堆积物中细颗粒含量越高,坝体颗粒间黏附力越强,坝体越稳定;冰碛坝坝宽及下游坡脚越大,坝体越稳定,溃决所需时间越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湖溃决 冰滑坡涌浪 冰碛坝 洪峰流量 起动机理 溃决临界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堰塞坝溃决过程中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霄 陈华勇 +1 位作者 阮合春 俞昀晗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4期15304-15311,共8页
为研究堰塞坝坝体内部孔隙水压力对坝体的溃决发展过程的影响,通过水槽模型试验,在分析堰塞坝溃决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堰塞坝溃决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过程。研究成果表明:根据溃口演化特征,可将堰塞坝的溃决过程分为3个阶段:坡面侵... 为研究堰塞坝坝体内部孔隙水压力对坝体的溃决发展过程的影响,通过水槽模型试验,在分析堰塞坝溃决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堰塞坝溃决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过程。研究成果表明:根据溃口演化特征,可将堰塞坝的溃决过程分为3个阶段:坡面侵蚀阶段(Ⅰ)、溯源陡坎侵蚀阶段(Ⅱ)、粗化再平衡阶段(Ⅲ),其中,阶段Ⅱ发展最为剧烈;堰塞坝溃决过程中各测点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过程均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并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左右两侧的孔隙水压力呈“左小右大”的变化趋势,二者差值随溃口发展速率的加快而增加;上游孔隙水压力较下游明显增大,敏感程度也更高;蓄水期孔压可采用饱和非稳定二维渗流微分方程进行求解,整体变化趋势与实际值相符合,孔压增长速率呈先缓后陡趋势,最大孔压差绝对值为0.09 k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堰塞坝 溃决过程 孔隙水压力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窗口坝对黏性泥石流的流量调控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文兵 柳金峰 +3 位作者 王栋 张广泽 孙昊 焦亮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20-1128,共9页
基于水槽试验,探讨了窗口坝对黏性泥石流的流量调控特性,并结合数值模拟对其调控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窗口坝对黏性泥石流的流量调控作用不仅表现在窗口坝对黏性泥石流峰值流量的削减能力上,还表现在对泥石流过流的延时效应上... 基于水槽试验,探讨了窗口坝对黏性泥石流的流量调控特性,并结合数值模拟对其调控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窗口坝对黏性泥石流的流量调控作用不仅表现在窗口坝对黏性泥石流峰值流量的削减能力上,还表现在对泥石流过流的延时效应上;不同工况条件下,窗口坝对黏性泥石流的调控能力不同,泥石流峰值流量削减率与窗口坝相对开口宽度、高宽比、开口率整体呈负相关,与泥石流容重整体呈正相关,但对容重较低的泥石流,窗口坝的调控作用较小;窗口坝对黏性泥石流的调控作用是窗口坝实体部分和开口部分共同作用的结果:窗口坝通过实体部分拦挡泥石流,降低泥石流的流速,并使泥石流于窗口坝库内发生流速"重分布",再利用窗口坝大开口对其进行有控制的排导,以此来发挥窗口坝对黏性泥石流的调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窗口坝 泥石流 流量过程 水槽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区震后泥石流活动特征与防治对策 被引量:188
15
作者 崔鹏 庄建琦 +2 位作者 陈兴长 张建强 周小军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19,共10页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Ms8.0地震对地表产生强烈扰动,使得泥石流形成条件发生剧烈变化,影响到震后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和减灾对策。作者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从固体松散物质条件、微地貌条件和水文条件的变化3个方面,分析了汶川地震区震后泥...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Ms8.0地震对地表产生强烈扰动,使得泥石流形成条件发生剧烈变化,影响到震后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和减灾对策。作者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从固体松散物质条件、微地貌条件和水文条件的变化3个方面,分析了汶川地震区震后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变化,认为:汶川地震灾区崩塌、滑坡等产生的松散固体物质达28×108m3,为该区泥石流长期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流域微地貌突变特别是严重的沟道堵塞,有利于泥石流规模的增大;强烈地表扰动和毁灭性、大面积毁坏植被,改变了地表水入渗、产流和汇流条件,利于侵蚀和洪峰形成。这些流域状态的巨变,构成了有利于泥石流形成的条件组合。从而,导致震后泥石流活动强度急剧增大,使得泥石流成为对地震区影响最为严重的灾害。震后泥石流活动的主要特点有:泥石流沟谷数量增加,大量震前被判定为非泥石流沟的流域暴发了泥石流;激发泥石流的临界雨量明显降低泥石流暴发表现出明显的高频性与群发性;泥石流的容重约提高10%~30%,原来定性为稀性或过渡性的泥石流沟转化为过渡性或粘性泥石流沟;泥石流流量普遍增大,大致可增加约50%~100%,现有规范中泥石流流量计算方法的结果偏小,需要修正。震后泥石流演变趋势为:活动强度由急剧增强的突变转为逐步减弱,期间活跃期与平静期交替出现,第1个泥石流活跃期可能会持续约15年左右;泥石流形成将由降雨控制型逐步转为松散土体控制型;一些松散土体丰富且尚未发生泥石流的面积大于5km2流域,将是未来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的风险源。针对震后泥石流的活动特征、演化趋势和震区泥石流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判识潜在泥石流灾害,增强减灾措施的针对性;进行泥石流灾害风险分析,加强风险管理;改进泥石流规模计算方法,适应震区超常规模泥石流防治需求;重新确定泥石流预警报的临界雨量指标,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等灾害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泥石流 形成条件 活动特征 灾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公众减灾意识调查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陈容 崔鹏 +3 位作者 苏志满 李云贵 曾超 余健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8-233,共6页
采用问卷调查和入户深入访谈的方式了解汶川8.0级地震极重灾区都江堰市虹口乡和紫坪铺镇11个村的群众减灾意识、减灾需求和建议,并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三个方面分析比较减灾行为倾向,初步反映汶川地震灾后重建4年后极重灾区民众的山... 采用问卷调查和入户深入访谈的方式了解汶川8.0级地震极重灾区都江堰市虹口乡和紫坪铺镇11个村的群众减灾意识、减灾需求和建议,并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三个方面分析比较减灾行为倾向,初步反映汶川地震灾后重建4年后极重灾区民众的山地灾害减灾意识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多数被调查者的减灾意识较强,尤其是接受过减灾培训的地质灾害监测员和群众,但也反映大部分群众尤其是中青年对二次灾害存在侥幸心理,对避灾技能的理解还有待加强,社区减灾能动性有待进一步发挥。最后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改进防灾避险明白卡、注重宣传培训效果,强化民众减灾意识,充分调动群众减灾能动性和完善风险沟通协调机制等对策和建议,从而为有关部门开展山地灾害防治的宣传培训提供参考,同时为促进社区减灾提供社会心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极重灾区 山地灾害 减灾意识 社区减灾 问卷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年西藏东南部群发性泥石流的水热条件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15
17
作者 邓明枫 陈宁生 +1 位作者 丁海涛 周成灿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8-134,共7页
受青藏高原和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西藏东南部分布着我国面积最大的海洋性冰川,这些海洋性冰川的长期运动产生了数量惊人的冰碛物,成为泥石流发育最重要的物源。多年来,西藏东南部的冰川泥石流频繁爆发,严重危及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 受青藏高原和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西藏东南部分布着我国面积最大的海洋性冰川,这些海洋性冰川的长期运动产生了数量惊人的冰碛物,成为泥石流发育最重要的物源。多年来,西藏东南部的冰川泥石流频繁爆发,严重危及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进藏交通系统的建设以及国际河流的安全。林芝地区波密县一直是区域冰川泥石流活动的中心,以2007年9月初波密县发生的几场泥石流为研究对象,结合波密气象站的气象数据,重点分析了前期气温和降水两个气象因子在该次群发性泥石流中的作用,构建了此次冰川泥石流暴发的前期水热条件,并以"9·4"松绕天摩沟泥石流为重点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泥石流 水热条件 气温 降雨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折线型滑面斜坡的动力响应 被引量:4
18
作者 倪振强 孔纪名 +2 位作者 阿发友 崔云 田述军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6,共6页
折线型滑面斜坡是一种常见的滑坡类型,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非常复杂。为了研究地震作用下折线型滑面斜坡的动力响应,应用动力响应时程分析法,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数值模型。首先分析了模型在静力作用下的力学特性,然后对... 折线型滑面斜坡是一种常见的滑坡类型,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非常复杂。为了研究地震作用下折线型滑面斜坡的动力响应,应用动力响应时程分析法,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数值模型。首先分析了模型在静力作用下的力学特性,然后对模型输入地震波,分析模型在动力作用下的动力响应。通过分析得到,斜坡在地震动力作用下出现了应力转移,节理上下两侧岩层发生错动,由于锁固段的存在,斜坡下部错动大于上部。研究斜坡属于后发型滑坡,地震作用虽未使斜坡发生破坏,但由于地震作用的累积效应,使斜坡的稳定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 折线型滑面 地震 动力响应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石流多发区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0
19
作者 张淑娟 王道杰 +2 位作者 梅永丽 常士秋 王海帆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57-262,共6页
以泥石流多发区云南东川阿旺小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流域内4种主要土地利用方式(林地、灌丛、草地、耕地)对土壤物理性质、抗冲能力、养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颗粒级配组... 以泥石流多发区云南东川阿旺小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流域内4种主要土地利用方式(林地、灌丛、草地、耕地)对土壤物理性质、抗冲能力、养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颗粒级配组成差异不明显,土壤含水量、容重、总孔隙度差异明显;含水量表现为林地>草地>灌丛>耕地,容重表现为灌丛>草地>耕地>林地,孔隙度表现为林地>耕地>草地>灌丛;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抗冲性能不同,但变化趋势相似,并且抗冲系数的大小为林地>草地>灌丛>耕地;在土壤养分的7种指标中,除水解氮含量在不同利用类型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指标有显著差异;从土壤物理性质与养分特征的相关分析中可知,含水量与其他因子的关系最为密切。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林地的蓄水保土效益最佳,而耕地的蓄水保土效益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多发区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物理性质 抗冲性能 养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过型泥石流拦砂坝工程减灾效果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昊 游勇 +3 位作者 李道凌 柳金峰 王东伟 刘帆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7-46,共10页
为了更好地理解透过型坝的减灾表现,通过对岷江上游、安宁河流域已建的透过型坝开展无人机航测、泥石流取样、室内分析测试等工作,将坝体开口形式分为横向开口、竖向开口、方形开口和混合开口4种类型,研究结果表明:区内透过型坝结构主... 为了更好地理解透过型坝的减灾表现,通过对岷江上游、安宁河流域已建的透过型坝开展无人机航测、泥石流取样、室内分析测试等工作,将坝体开口形式分为横向开口、竖向开口、方形开口和混合开口4种类型,研究结果表明:区内透过型坝结构主要以方形开口为主,拦砂坝满库和半库工况占比分别为33.65%和40.38%;回淤纵坡经验值S dep=(0.31~0.83)S init,整体都表现出较好的回淤缓坡效果;在调控方面,透过型坝表现出一定的拦粗排细特征,但由于坝体开口较小,其对粒径的分选效果并不显著;透过型坝减灾中存在坝(群)开口参数设计不合理、坝体结构整体性较差、过流结构的磨蚀破坏、坝下游冲刷侵蚀和基础淘蚀破坏以及库内人工清淤不当等问题。研究成果完善了透过型坝的结构分类,加深了对其功能性的认识和理解,明确了工程实践中的问题与不足,可为工程优化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透过型拦砂坝 运行现状 拦淤调控 减灾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