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山地灾害及其风险分析 被引量:65
1
作者 崔鹏 陈容 +1 位作者 向灵芝 苏凤环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3-109,共7页
基于青藏高原1930-2010年山地灾害实例,分析了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山地灾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冰湖溃决灾害增多,冰川泥石流趋于活跃,特大灾害出现频繁,灾害链生特征明显,表现出时间和空间上的延拓性,巨灾发生概率增大;... 基于青藏高原1930-2010年山地灾害实例,分析了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山地灾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冰湖溃决灾害增多,冰川泥石流趋于活跃,特大灾害出现频繁,灾害链生特征明显,表现出时间和空间上的延拓性,巨灾发生概率增大;在藏东南地区表现出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构成了利于冰川类泥石流形成的条件;波密县城位于两条泥石流危险区的建筑物占地面积由1988年0.014 km^2扩展到2012年1.004 km^2,人口与经济密集区与灾害高风险区重叠,加之气候变化导致的灾害危险性增加,青藏高原灾害风险显著增大。上述结果提供了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山地灾害影响的证据,初步阐述了其影响特征,有助于山地减灾和进一步认识气候变化对山地灾害的影响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山地灾害 灾害风险 冰湖溃决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地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估 被引量:11
2
作者 裴艳茜 邱海军 +3 位作者 胡胜 杨冬冬 曹明明 邹强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25-1240,共16页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切入点,对"一带一路"地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可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防灾减灾提供依据。首先,选取坡度和地形起伏度两个指标,提取研究区滑坡灾害安全区域。其次,采用模...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切入点,对"一带一路"地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可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防灾减灾提供依据。首先,选取坡度和地形起伏度两个指标,提取研究区滑坡灾害安全区域。其次,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确定滑坡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并计算各因子综合权重,基于滑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定量评估"一带一路"地区滑坡灾害危险性、损失和风险。最后,运用滑坡灾害点和近百年"一带一路"地区滑坡灾害致死人数和经济损失空间分布分别验证评估的滑坡灾害危险性和损失。结果表明:(1)滑坡灾害安全区域主要分布在平原、盆地和沙漠等地区,仅有4. 7%(56个)的滑坡灾害点分布在安全区域内,提取结果较为合理。(2)"一带一路"地区容易诱发滑坡灾害的条件为坡度介于25°~45°之间,地形起伏度大于900 m,距河网的距离小于500 m,多年平均降雨量介于400~800 mm,地震密度3×10^(-4)~2×10^(-3)个·km^(-2)之间,工程地质岩组为中等硬质岩体、软质岩和土质岩体。非安全区域中,滑坡灾害以中、低危险性为主,危险性评估结果精度AUC值为0. 823。(3)"一带一路"地区容易造成潜在损失的滑坡灾害承灾体条件为:人口密度为80~160人·km^(-2),公路线密度为0. 2~0. 9 km·km^(-2),夜间灯光指数为20~60。非安全区域中,滑坡灾害潜在损失普遍较低,损失区划结果与近百年滑坡灾害致死人数和经济损失空间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4)"一带一路"非安全区域,滑坡灾害极低、低、中等、高和极高风险区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44. 7%、25. 5%、15. 3%、10. 3%、4. 2%,以极低和低风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安全区域 FAHP 风险评估 “一带一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震区狭陡型泥石流典型特征与防治 被引量:26
3
作者 杨东旭 游勇 +3 位作者 陈晓清 赵万玉 石胜伟 谢忠胜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6-153,共8页
汶川MS 8.0强震发生6年来,震区暴发了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泥石流灾害,其中一类可总结为"狭陡型泥石流",其特征指标及防治对策与震前常规泥石流存在显著差异,给灾后重建和灾害防治技术提出了新的命题。在对(极)重灾区泥石流... 汶川MS 8.0强震发生6年来,震区暴发了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泥石流灾害,其中一类可总结为"狭陡型泥石流",其特征指标及防治对策与震前常规泥石流存在显著差异,给灾后重建和灾害防治技术提出了新的命题。在对(极)重灾区泥石流活跃的五大片区(汶川、都江堰、绵竹、北川、安县)进行大量现场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强震区狭陡型泥石流的概念并给出定义,提炼了其在形成、活动及危害等方面的典型特征;通过工程实践,分析了其独特的治理难点及相应的防治对策,介绍了几项极具适应性和有效性的防治新技术,可为强震扰动区泥石流治理研究和工程设计提供一类新的思路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震区 狭陡型泥石流 防治工程 微型复合钢管桩 箱体衬砌式排导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南地区日降雨极值的波动变化 被引量:7
4
作者 邓明枫 陈宁生 +1 位作者 王涛 丁海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2-159,共8页
西藏东南部地区是我国地形差异最为显著的地区,北进的印度季风在该地区产生了巨大的降雨梯度。以藏东南地区林芝、波密、嘉黎和察隅4个气象观测站从1961年至2014年的日降雨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年降水与年最大日降雨的波动情况及其变化趋势... 西藏东南部地区是我国地形差异最为显著的地区,北进的印度季风在该地区产生了巨大的降雨梯度。以藏东南地区林芝、波密、嘉黎和察隅4个气象观测站从1961年至2014年的日降雨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年降水与年最大日降雨的波动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以及年最大日降雨的规模与频率特征。研究发现,年降水从大到小依次为波密、察隅、嘉黎和林芝,过去45 a间的年降水整体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年最大日降雨依次为波密、察隅、林芝和嘉黎,波动性以波密和察隅最为显著,而嘉黎和林芝较弱,其变化有增有减;研究发现,采用皮尔逊Ⅲ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区域日降雨量的规模频率变化,并基于样本统计给出了均值、变差系数和变异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南 年降水 日降雨极值 波动 规模 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