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3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震区滑坡-泥石流灾害链成灾特征、机制与演化过程
1
作者 夏湘朕 胡桂胜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253,共11页
强震作用往往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多种地质灾害,且灾害单体之间易形成灾害链,使得成灾机理更加复杂。以烧房沟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模型计算等方法,研究了流域内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成灾特征与成灾机制,并剖析了该滑坡-泥石... 强震作用往往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多种地质灾害,且灾害单体之间易形成灾害链,使得成灾机理更加复杂。以烧房沟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模型计算等方法,研究了流域内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成灾特征与成灾机制,并剖析了该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烧房沟内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成灾特征主要表现为级联效应、时空扩展性、时滞效应和难预测性;其成灾机制为受汶川8.0级地震的影响,坡面累计滑动量达到18.36 cm,远超龙门山震区的临界滑动量,导致滑坡发生,滑坡堆积物挤占沟道形成堰塞坝,既为泥石流的暴发提供了物质基础,又在短时强降雨的激发下多次引发泥石流,坝体在泥石流的冲击、侵蚀和降雨入渗的作用下溃坝,形成溃决型洪水泥石流;该灾害链的演化过程经历了震前孕育、强震作用下坡体失稳、滑坡下移堵塞沟道形成堰塞湖、堰塞湖溃决形成溃决型洪水泥石流、松散堆积体再次失稳下滑和滑坡-泥石流往复发生6个阶段。烧房沟内灾害链的成灾特征复杂,成链过程由强震与降雨共同主导;受降雨影响,烧房沟内泥石流和滑坡不断产生,导致流域内泥石流、溃决型洪水泥石流、滑坡往复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房沟 泥石流 灾害链 地震作用 成灾机制 演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20芦山地震次生山地灾害与减灾对策 被引量:27
2
作者 陈晓清 崔鹏 +2 位作者 游勇 杨宗佶 孔应德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34,共6页
4.20芦山地震不仅造成了特大地震灾害,同时还诱发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主要类型包括崩塌、滑坡、滚石、落石、堰塞湖和泥石流等。这些次生灾害不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还阻塞救援道路,延缓了救援进度。地震诱发的大量崩塌、滑坡为泥石流活... 4.20芦山地震不仅造成了特大地震灾害,同时还诱发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主要类型包括崩塌、滑坡、滚石、落石、堰塞湖和泥石流等。这些次生灾害不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还阻塞救援道路,延缓了救援进度。地震诱发的大量崩塌、滑坡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丰富物源,将促进泥石流活跃,在后期暴雨作用下产生严重的泥石流灾害。通过初步分析,提出了地震区山地灾害应急减灾对策,包括应急排查、监测预警、临时安置场所危险性评估、省道210线应急防护;并提出了地震区恢复重建中的减灾对策,包括提高山区城镇的防护能力,加强村寨聚落防灾能力,加强山地灾害监测预警,道路恢复重建中的减灾措施以及加强对流域漂木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次生山地灾害 类型 减灾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山地灾害及其风险分析 被引量:65
3
作者 崔鹏 陈容 +1 位作者 向灵芝 苏凤环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3-109,共7页
基于青藏高原1930-2010年山地灾害实例,分析了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山地灾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冰湖溃决灾害增多,冰川泥石流趋于活跃,特大灾害出现频繁,灾害链生特征明显,表现出时间和空间上的延拓性,巨灾发生概率增大;... 基于青藏高原1930-2010年山地灾害实例,分析了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山地灾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冰湖溃决灾害增多,冰川泥石流趋于活跃,特大灾害出现频繁,灾害链生特征明显,表现出时间和空间上的延拓性,巨灾发生概率增大;在藏东南地区表现出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构成了利于冰川类泥石流形成的条件;波密县城位于两条泥石流危险区的建筑物占地面积由1988年0.014 km^2扩展到2012年1.004 km^2,人口与经济密集区与灾害高风险区重叠,加之气候变化导致的灾害危险性增加,青藏高原灾害风险显著增大。上述结果提供了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山地灾害影响的证据,初步阐述了其影响特征,有助于山地减灾和进一步认识气候变化对山地灾害的影响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山地灾害 灾害风险 冰湖溃决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后北川干溪沟山地灾害及长期发展趋势初步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陈晓清 崔鹏 +2 位作者 李泳 高全 赵万玉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22-32,共11页
汶川地震在干溪沟内激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根据航空影像数据解译,干溪沟内发育成片的崩塌滑坡91块,总面积10.42 km2,占全流域的28.95%,而暂时没有泥石流活动痕迹。干溪沟内山地灾害在坡度、坡向、高程、断裂距离、地层岩性等方面存... 汶川地震在干溪沟内激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根据航空影像数据解译,干溪沟内发育成片的崩塌滑坡91块,总面积10.42 km2,占全流域的28.95%,而暂时没有泥石流活动痕迹。干溪沟内山地灾害在坡度、坡向、高程、断裂距离、地层岩性等方面存在如下规律:1)发生崩塌滑坡的坡度主要分布在30°~50°,随着坡度的增加,发生崩塌滑坡的概率越大;2)崩塌滑坡的坡向主要分布为向南方向;3)崩塌滑坡主要分布在1000~1600 m高程内,其中,1000~1 400 m尤其集中;4)绝大部分崩塌滑坡都分布距离北川断裂2 000 m或距离其他主要断裂1 000 m的范围内;5)T1f+t地层是"5.12"汶川地震的易发山地灾害地层。通过初步分析,预测干溪沟泥石流长期发展趋势为:1)总体呈活动强度下降趋势,可供形成山地灾害的松散固体物质来源总量呈下降趋势,泥石流总量下降;2)活跃期-平静期交替、活跃期逐渐缩短、平静期逐渐延长;3)泥石流活动类型表现震后一段时间内为输移控制型、然后为输移控制型向松散固体物质控制型过渡,最后发展成为松散固体物质控制型;4)汶川地震后第一个活跃期为10~15 a。干溪沟的山地灾害现状及其长期发展趋势分析为下一步制定减灾方案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山地灾害 分布规律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聂拉木县“4·25”尼泊尔地震次生山地灾害与防灾减灾对策 被引量:14
5
作者 胡桂胜 陈宁生 +1 位作者 苏鹏程 王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0-76,共7页
"4·25"尼泊尔地震诱发西藏聂拉木县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灾害主要类型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等。这些次生灾害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对中尼公路(G318线)的安全运营及沿线主要城镇居民点聂拉木镇、樟木镇(口岸... "4·25"尼泊尔地震诱发西藏聂拉木县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灾害主要类型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等。这些次生灾害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对中尼公路(G318线)的安全运营及沿线主要城镇居民点聂拉木镇、樟木镇(口岸)也造成了严重影响。地震诱发的大量崩塌、滑坡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将促进泥石流活跃,在后期暴雨作用下产生严重的泥石流灾害。通过初步分析得出:(1)聂拉木"4·25"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点计221处,分布于聂拉木县5个乡镇,其中有滑坡10处、崩塌159处、泥石流沟26条、不稳定斜坡26处。(2)聂拉木(边检站以下)—樟木—友谊桥—带以滑坡、崩塌灾害为主;聂拉木(边检站以上)—亚来乡—达弟以崩塌、泥石流为主、滑坡为次;希夏邦马峰东侧以冰川泥石流为主。最后,结合区域的地形、地质构造、气象条件提出了地震区恢复重建中的防灾减灾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地震 聂拉木县 次生山地灾害 减灾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12”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网)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王春振 陈国阶 +1 位作者 谭荣志 汶林科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84-88,共5页
"5.12"汶川地震直接引发和间接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无论从灾害的种类、数量和规模等方面还是从灾害对人类所处的"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的影响程度来看,由本次汶川地震诱发的次生山地灾害均属国内外罕见... "5.12"汶川地震直接引发和间接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无论从灾害的种类、数量和规模等方面还是从灾害对人类所处的"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的影响程度来看,由本次汶川地震诱发的次生山地灾害均属国内外罕见。同时,由于各类次生灾害之间相互激发、相互转化,形成了以"崩-滑-灾"、"崩-滑-湖-灾"、"崩-滑-流-灾"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灾害链和灾害网。根据上述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网)的表现形式、发育成灾特点、成因分析等方面展开论述,描述了上述3条主要灾害链的发育成灾过程,总结出了上述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的4条发育成灾规律,并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方面简要分析了本次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网的发育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山地灾害 链式发育 灾害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技术的都汶公路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分布规律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苏凤环 崔鹏 +1 位作者 韩用顺 刘应辉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32,共4页
选择汶川县境内的都汶公路(漩口-汶川路段)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利用遥感技术提取公路沿线的各类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信息,将灾害,苣分布与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等要素进行叠加分析,获得了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规律,其特点为:①... 选择汶川县境内的都汶公路(漩口-汶川路段)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利用遥感技术提取公路沿线的各类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信息,将灾害,苣分布与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等要素进行叠加分析,获得了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规律,其特点为:①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集中分布在映秀-北川断裂与汶川-茂汶断裂之间;②次生山地灾害主要发生在海拔高度1000~2000m的地带;③次生山地灾害主要分布在30~60。的边坡;④地震及余震期间以崩塌、滑坡、滚石为主,后期以泥石流、滑坡为主;⑤次生山地灾害具有沿岷江河谷发育且在河流左右两岸呈不对称分布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次生山地灾害 汶川地震 分布规律 遥感 都汶公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20”芦山地震后的四川地质灾害形势预测与防治对策 被引量:7
8
作者 陈宁生 刘丽红 +2 位作者 邓明枫 何杰 杨成林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71-378,共8页
"4·20"芦山地震诱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针对此次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通过分析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地震活动和极端干湿气候对泥石流发育的影响,建立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四川震后地质灾... "4·20"芦山地震诱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针对此次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通过分析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地震活动和极端干湿气候对泥石流发育的影响,建立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四川震后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了快速定量评价。结果显示,2013年四川省地质灾害高、中、低易发区面积分别为9.97×104 km2、6.67×104 km2、1.41×104 km2。其中高易发区主要集中于芦山地震影响区、汶川地震影响区、川东南和川南干旱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干旱 地质灾害 易发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鲁甸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分布规律与特征 被引量:8
9
作者 陶媛 胡凯衡 +2 位作者 田永中 葛永刚 陈兴长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84-93,共10页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Ms6.5级地震,地震诱发大量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等次生山地灾害.结合现场调查,通过遥感图像共解译次生山地灾害点235处,灾害面积约8.59 km2.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利用次生山地灾害面积...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Ms6.5级地震,地震诱发大量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等次生山地灾害.结合现场调查,通过遥感图像共解译次生山地灾害点235处,灾害面积约8.59 km2.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利用次生山地灾害面积百分比及中心点密度2个参数,研究次生山地灾害分布规律与地震的关系;同时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岩性、距河流距离等因子统计分析了地形、岩层及河流对次生山地灾害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区次生山地灾害面积百分比约为0?79%,中心点密度约为0.2个·km-2.结果表明:次生山地灾害点的排列受 NE 向昭通—鲁甸主断裂控制,63?83%的次生山地灾害发生在发震断裂带2-8 km 范围内,距震中越远,次生山地灾害发育率越低;次生山地灾害集中分布在1000-1200 m高程之间和35°-45°坡度范围内,而20°-30°坡度范围内次生山地灾害中心点密度和面积百分比最大;碳酸盐岩等硬岩地层上次生山地灾害最为发育,而软岩地层中多引发高陡坡次生山地灾害;次生山地灾害整体上沿牛栏江呈线状分布,随着距河流距离的增加,其发生概率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地震 次生山地灾害 空间分布 中心点密度 面积百分比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泥石流形成运动过程的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被引量:9
10
作者 杨成林 丁海涛 陈宁生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共9页
"5·12"汶川地震灾区的泥石流灾害具有规模超大、群发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监测预警将是及时有效而经济合理的防灾手段之一。在分析国内外泥石流预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地震次生泥石流监测预警实践中的一系列问... "5·12"汶川地震灾区的泥石流灾害具有规模超大、群发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监测预警将是及时有效而经济合理的防灾手段之一。在分析国内外泥石流预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地震次生泥石流监测预警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泥石流形成运动过程的泥石流监测预警体系。该体系从泥石流形成机理研究出发,监测泥石流形成运动各阶段的特征参数,并根据各参数预警阈值建立相应的临灾预警等级,形成了全流域的泥石流综合监测预警体系,适用于汶川地震灾区这种高频率、大规模泥石流的防灾减灾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泥石流 形成过程 运动过程 监测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成灾特点与防治对策 被引量:23
11
作者 崔云 孔纪名 吴文平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9-116,共8页
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是山地灾害链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地震作用后,灾害单体之间的连锁作用强烈,成灾机理更加复杂,防治难度大增,因此只针对灾害单体的减灾思想,很难对灾害链整体进行遏制,而必须从灾害链的各个关联环节着手,建立新的减... 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是山地灾害链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地震作用后,灾害单体之间的连锁作用强烈,成灾机理更加复杂,防治难度大增,因此只针对灾害单体的减灾思想,很难对灾害链整体进行遏制,而必须从灾害链的各个关联环节着手,建立新的减灾框架。从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的成灾特点和防治思路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针对成灾规律特征,提出了5种山地灾害链的断链防治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链 地震次生山地灾害 “5.12”汶川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对岷江干流都江堰-汶川段水电工程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苏凤环 崔鹏 +1 位作者 葛永刚 刘应辉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1-156,共6页
"5.12"汶川地震震级强、烈度大、波及面广、成灾重,震后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对山区城镇村庄、道路交通、水利水电工程和通讯基础设施等造成严重破坏。以都汶公路沿线为例,利用实地调查与遥感解译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地震... "5.12"汶川地震震级强、烈度大、波及面广、成灾重,震后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对山区城镇村庄、道路交通、水利水电工程和通讯基础设施等造成严重破坏。以都汶公路沿线为例,利用实地调查与遥感解译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地震诱发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规律,通过对岷江上游重大水电工程的震害损失调查,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对水电工程度危害方式;在此基础上对沿线的37条泥石流沟进行危险度评价,其中属于高度危险的泥石流16条,中度危险的泥石流18条,这些泥石流造成严重的堵河危害;最后对水电工程恢复重建提出减灾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山地灾害 水电工程 泥石流 危险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震后山地灾害综合风险评价 被引量:4
13
作者 苏鹏程 韦方强 +1 位作者 徐爱淞 江玉红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31-237,F0002,共8页
汶川地震触发了大量次生山地灾害,震后山地灾害活动风险对灾区的发展规划决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四川境内震后灾区基础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分别对灾区的44个县(市)进行了山地灾害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评价,并以震后灾害点密度对... 汶川地震触发了大量次生山地灾害,震后山地灾害活动风险对灾区的发展规划决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四川境内震后灾区基础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分别对灾区的44个县(市)进行了山地灾害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评价,并以震后灾害点密度对危险性评价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二者之间具有线性函数关系。评价结果表明,高度危险区集中于龙门山断裂附近,并且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面积比例为39.8%;极高易损和高度易损区则主要分布于成都、绵阳、德阳、雅安等大城市周边地区,面积比例为13.1%;高度风险区则主要位于龙门山腹地向山前平原的过渡带,属于高度危险和高度易损的结合部位,面积比例为11.0%。高风险区是今后恢复重建和发展规划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中度风险区由于灾后恢复重建的推进,其承灾体的易损性将会上升,容易导致其向高度风险转化,也要给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山地灾害 风险评价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构造对汶川大地震山地灾害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田述军 孔纪名 +1 位作者 阿发友 崔云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2-55,59,共5页
通过对汶川大地震灾区的调查和遥感解译,在GIS平台上对4945个灾害点进行统计,分析了山地灾害与地震烈度、距中央断裂带距离、岩性等地质构造因素的关系,研究了地震条件下地质构造对山地灾害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震能量主要沿中央... 通过对汶川大地震灾区的调查和遥感解译,在GIS平台上对4945个灾害点进行统计,分析了山地灾害与地震烈度、距中央断裂带距离、岩性等地质构造因素的关系,研究了地震条件下地质构造对山地灾害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震能量主要沿中央断裂带释放,在短轴方向上能量衰减很快,灾害密度在距中央断裂0~12km范围内较大,然后锐减,灾害点呈条带状分布与中央断裂走向一致。中央断裂带逆冲走滑造成其上盘灾害发育明显高于下盘,而前山断裂带逆冲走滑与中央断裂的影响叠加造成中央断裂下盘灾害发育密度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特点。(2)灾害总数的99.29%集中分布在地震烈度Ⅶ度及其以上地区,中央断裂带两侧高地震烈度的Ⅺ和Ⅹ区灾害不仅数量多,密度大,而且灾害规模也大,反映地震能量在形成灾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灾害密度顺序为:硬岩岩层>偶滑岩层>易滑岩层>较易滑岩层,当软硬岩层相间时,特别是硬岩在上时,在地震波的作用下容易发生开裂、崩塌和滑坡,且分别在硬质岩层和软弱岩层中较为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灾害 发震断裂 地震烈度 汶川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20”芦山Ms7.0级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特征 被引量:8
15
作者 杨宗佶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6-83,共8页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08时0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大地震。大地震同时诱发大量滑坡、崩塌等同震次生山地灾害。据现场应急调查,地震次生山地灾害主要以中小规模崩塌灾害为主,根据灾害发生的地层岩性,分别归纳了砾岩地层崩...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08时0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大地震。大地震同时诱发大量滑坡、崩塌等同震次生山地灾害。据现场应急调查,地震次生山地灾害主要以中小规模崩塌灾害为主,根据灾害发生的地层岩性,分别归纳了砾岩地层崩塌、砂泥岩地层崩塌、灰岩直立地层崩塌、堆积层滑坡及滑坡碎屑流5个主要类型。在对典型灾害体灾害特征、破坏模式和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区域构造背景为"4·20"芦山地震次生灾害的主控因素。芦山地震次生灾害具有群发性、滞后性特点,在后地震时期降雨激发条件下可能产生严重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因此,后地震时期在极震区特别是集中安置区,山地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次生山地灾害 特征类型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土坡地径流退水过程与地表糙率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傅斌 王玉宽 徐佩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6-39,共4页
径流退水过程是降雨产流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了紫色土坡地的退水过程。(1)坡度和雨强对退水流量有显著影响,退水流量随雨强的增加而增加,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小。坡度和雨强对退水历时无明显影响。(2)不同地表... 径流退水过程是降雨产流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了紫色土坡地的退水过程。(1)坡度和雨强对退水流量有显著影响,退水流量随雨强的增加而增加,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小。坡度和雨强对退水历时无明显影响。(2)不同地表处理下,退水流量和历时差异显著。顺坡垄作退水过程最短,退水流量最小;裸地退水历时较长,退水流量较大;平作退水历时最长,但是退水流量小于裸地。(3)利用退水曲线法计算了紫色土坡耕地曼宁系数。不同地表处理下曼宁系数的大小为:裸地(0.028)<顺坡垄作(0.065)<平作(0.0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水过程 人工模拟降雨 曼宁系数 紫色土 坡耕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性泥石流扇状地发展过程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柳金峰 欧国强 游勇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18,共6页
通过不同泥石流容重、不同堆积区坡度条件、不同水槽坡度条件的泥石流连续堆积实验共3组106次实验,定量地探讨了粘性泥石流扇状地发展过程的阶段性及其特征。以泥石流扇状地纵、横方向的平均堆积坡度为依据,将粘性泥石流扇状地的发展过... 通过不同泥石流容重、不同堆积区坡度条件、不同水槽坡度条件的泥石流连续堆积实验共3组106次实验,定量地探讨了粘性泥石流扇状地发展过程的阶段性及其特征。以泥石流扇状地纵、横方向的平均堆积坡度为依据,将粘性泥石流扇状地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扇状地在纵、横方向快速发展为特征。第二阶段扇状地纵向不再发展,以横向发展为主。第三阶段以扇状地纵向发展为主,横向发展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性泥石流 扇状地 发展过程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维的龙门山断裂对震后次生山地灾害控制的定量研究—以北川县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阿发友 孔纪名 +2 位作者 田述军 崔云 吴文平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2-320,共9页
利用几何分形学的方法,测算了北川县及邻区区域内龙门山断裂的总体分形维和各分带的分形维,再分别对研究区灾害点分布进行总体分形维和各分带分形维测算。通过分析分形维测算结果以及灾害点分布密度,结果表明,断裂带各分带的分形维差异... 利用几何分形学的方法,测算了北川县及邻区区域内龙门山断裂的总体分形维和各分带的分形维,再分别对研究区灾害点分布进行总体分形维和各分带分形维测算。通过分析分形维测算结果以及灾害点分布密度,结果表明,断裂带各分带的分形维差异很好的体现了龙门山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并与各分带的灾害点分布密度呈正相关关系;灾害分布分形维是灾害点分布均匀程度的体现,与断层分布的复杂程度和灾害点分布密度无关。定量的证明了断层分形维、灾害分布分形维和灾害分布密度三者的关系,成功的以定量的形式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对震后次生山地灾害分布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山地灾害 龙门山断裂 分形维 北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部分地区地震灾害恢复力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文晶 詹宇 +1 位作者 第宝锋 谭春萍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3-219,共7页
从自然、社会和经济三个维度遴选了12个指标,构建地震灾害恢复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与模糊逻辑等方法,评价西南四省(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的地震灾害恢复力,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6-2016... 从自然、社会和经济三个维度遴选了12个指标,构建地震灾害恢复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与模糊逻辑等方法,评价西南四省(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的地震灾害恢复力,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6-2016年,西南四省大部分地区地震灾害恢复力呈提升趋势,且恢复力水平总体随城市级别的增大而增大,呈现:特大型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其中恢复力较强区域主要集中于成渝经济区;研究区内,GDP、人均GDP、卫生技术人员和公路密度等因素对地震灾害恢复力强弱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且不同类型城市的主控因素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恢复力 时空变化 模糊逻辑 西南部分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外掺料对植被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郑蔚 刘大翔 +5 位作者 张琳瑶 杨悦舒 丁瑜 夏栋 肖海 许文年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0-308,共9页
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在非冻土区、短时冻土区向季节性冻土区推广过程中发现,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在冻融作用下均有所劣化。在冻融条件下,比较了不同类型外掺料(玄武岩纤维和棕纤维、硅粉和粉煤灰、木质活性炭和矿质活性炭)对植被混... 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在非冻土区、短时冻土区向季节性冻土区推广过程中发现,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在冻融作用下均有所劣化。在冻融条件下,比较了不同类型外掺料(玄武岩纤维和棕纤维、硅粉和粉煤灰、木质活性炭和矿质活性炭)对植被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综合选择了提升抗冻性能效果最佳的外掺料类型。研究结果表明:30次冻融循环后,添加纤维的植被混凝土试件表面完整性最好,仅在棱角区域出现轻微剥落;添加矿物外掺料的植被混凝土试件随着矿物外掺料含量的增加,表面完整性变差;添加活性炭的植被混凝土试件在冻融循环后虽未出现较大程度的质量损失,但表面均有白色物质析出和局部沙化现象,且随着掺量增加,表面微裂纹增多。纤维类对植被混凝土试件在冻融条件下的改良作用最佳,有效提升了植被混凝土试件的无侧限抗压能力和致密程度,增强了其塑性特征;添加硅粉与粉煤灰等矿物外掺料不利于植被混凝土试件无侧限抗压强度的提升,矿物外掺料的添加使得植被混凝土试件的内部结构更加疏松,矿物外掺料掺量的增加对植被混凝土试件的影响更大,在冻融作用下更易受到破坏;活性炭的添加不利于植被混凝土试件的密实度以及强度的提升,且木质活性炭比矿质活性炭对植被混凝土试件的影响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混凝土 冻融作用 外掺料 抗冻性能 超声波速 无侧限抗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