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的分析
被引量:
31
1
作者
符睿
韦志刚
+2 位作者
文军
李振朝
卢广献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44-851,共8页
利用西北干旱区49个气象站1961—2000年0cm地温和气温月平均资料,采用逐级归并法、小波分析、经验正交函数(EOF)、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方法,分析了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的时空演变特征、气候突变和周期振荡。结果表明:西北干旱...
利用西北干旱区49个气象站1961—2000年0cm地温和气温月平均资料,采用逐级归并法、小波分析、经验正交函数(EOF)、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方法,分析了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的时空演变特征、气候突变和周期振荡。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可分为12月~2月、3月、4~6月、7~10月和11月5类,11月和12月~2月呈下降趋势,3月、4~6月和7~10月呈上升趋势,12月~2月下降幅度较大,4~6月上升幅度最大;地气温差受大尺度气候异常的影响,第一载荷向量反映了全区一致的性质;北疆区和内蒙区有异常变化存在;3月和11月的突变点为1977年,12月~2月、4~6月和7~10月的突变点为1981年;周期振荡主要以3~6年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地气温差
季节和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近50年兰州城乡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周末效应
被引量:
25
2
作者
李文莉
李栋梁
杨民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61-1167,共7页
利用兰州站和相邻的榆中站分别代表城市和乡村,采用其近50年逐日温度资料,应用周期分析方法,研究了两地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周期性。结果表明:兰州年平均气温以0.34℃/10a显著升高,城市“热岛效应”显著,其变暖速率明显比临近乡村站快。规...
利用兰州站和相邻的榆中站分别代表城市和乡村,采用其近50年逐日温度资料,应用周期分析方法,研究了两地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周期性。结果表明:兰州年平均气温以0.34℃/10a显著升高,城市“热岛效应”显著,其变暖速率明显比临近乡村站快。规律性的工作日和双休日影响了城市气温变化,造成了明显的周末升温、7天周期的显著“周末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市
榆中
城乡气温变化
热岛效应
周末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变化及其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
27
3
作者
李栋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75-982,共8页
利用1958-2006年日喀则和玉树观测的历年各月平均地面(0cm)温度和气温(百叶箱)资料,采用新量纲重新计算并续补了48年的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存在后延1~2个月的显著相关,干季具有较...
利用1958-2006年日喀则和玉树观测的历年各月平均地面(0cm)温度和气温(百叶箱)资料,采用新量纲重新计算并续补了48年的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存在后延1~2个月的显著相关,干季具有较好的持续性。除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外,总体表现出春、夏季由弱变强,秋、冬季由强变弱,且具有稳定而显著的准11年和17年周期。持续的太阳黑子数偏少对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增强具有明显的指示性;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变长(太阳活动减弱)时,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减弱。通过初步分析认为,太阳活动是引起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
太阳黑子周期长度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的分析
被引量:
31
1
作者
符睿
韦志刚
文军
李振朝
卢广献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西部气候环境与灾害重点实验室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44-851,共8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2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30952)
财政部/科技部公益类行业专项(GYHY200706005)共同资助
文摘
利用西北干旱区49个气象站1961—2000年0cm地温和气温月平均资料,采用逐级归并法、小波分析、经验正交函数(EOF)、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方法,分析了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的时空演变特征、气候突变和周期振荡。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可分为12月~2月、3月、4~6月、7~10月和11月5类,11月和12月~2月呈下降趋势,3月、4~6月和7~10月呈上升趋势,12月~2月下降幅度较大,4~6月上升幅度最大;地气温差受大尺度气候异常的影响,第一载荷向量反映了全区一致的性质;北疆区和内蒙区有异常变化存在;3月和11月的突变点为1977年,12月~2月、4~6月和7~10月的突变点为1981年;周期振荡主要以3~6年为主。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地气温差
季节和年际变化
Keywords
The arid region in Northwest China
(Ts-Ta)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分类号
P42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近50年兰州城乡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周末效应
被引量:
25
2
作者
李文莉
李栋梁
杨民
机构
兰州中心气象台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西部气候环境与灾害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气象局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61-1167,共7页
基金
国家科技部社科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宁夏气候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机制"(2004DIB3J121)资助
文摘
利用兰州站和相邻的榆中站分别代表城市和乡村,采用其近50年逐日温度资料,应用周期分析方法,研究了两地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周期性。结果表明:兰州年平均气温以0.34℃/10a显著升高,城市“热岛效应”显著,其变暖速率明显比临近乡村站快。规律性的工作日和双休日影响了城市气温变化,造成了明显的周末升温、7天周期的显著“周末效应”。
关键词
兰州市
榆中
城乡气温变化
热岛效应
周末效应
Keywords
Lanzhou city
Yuzhongl Urban and rural air temperature change
Heat island effect
Weekend effect
分类号
P423.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变化及其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
27
3
作者
李栋梁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西部气候环境与灾害重点实验室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75-982,共8页
基金
上海市气象局副热带季风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75038)共同资助
文摘
利用1958-2006年日喀则和玉树观测的历年各月平均地面(0cm)温度和气温(百叶箱)资料,采用新量纲重新计算并续补了48年的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存在后延1~2个月的显著相关,干季具有较好的持续性。除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外,总体表现出春、夏季由弱变强,秋、冬季由强变弱,且具有稳定而显著的准11年和17年周期。持续的太阳黑子数偏少对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增强具有明显的指示性;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变长(太阳活动减弱)时,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减弱。通过初步分析认为,太阳活动是引起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
太阳黑子周期长度
年代际变化
Keywords
Qinghai-Xizang Plateau
Strength departure indices of surface heating fields
Sunspot cycle length (SCL)
Interdecadal change
分类号
P42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的分析
符睿
韦志刚
文军
李振朝
卢广献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
3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近50年兰州城乡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周末效应
李文莉
李栋梁
杨民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
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变化及其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李栋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
2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