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区绿洲地表反照率不对称观测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文莉娟 吕世华 +3 位作者 陈世强 孟宪红 李锁锁 奥银焕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53-956,共4页
利用"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观测试验"2005年第一阶段资料分析发现,绿洲的地表反照率并不是呈现关于太阳高度角的典型对称分布,早上的地表反照率略大于相同太阳高度角的下午,在太阳高度角30°附近早上比下午平均大0.031... 利用"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观测试验"2005年第一阶段资料分析发现,绿洲的地表反照率并不是呈现关于太阳高度角的典型对称分布,早上的地表反照率略大于相同太阳高度角的下午,在太阳高度角30°附近早上比下午平均大0.031,约为平均反照率的13.3%。白天风速较小、风向变化不定的风场和当日的土壤湿度差异对地表反照率不对称的影响较小。早晚地表反照率差异主要是由于绿洲内空气较为湿润、夜晚风速较小、气温下降形成的露水在早上增大对太阳辐射的散射造成的。而在日出后露水迅速蒸发,在太阳高度角为40°~50°,上午和下午的地表反照率基本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反照率 不对称 太阳高度角 露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发皿蒸发量的物理意义、近40年变化趋势的分析和数值试验研究 被引量:50
2
作者 左洪超 鲍艳 +1 位作者 张存杰 胡隐樵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80-688,共9页
依据边界层梯度输送理论和能量守恒原理分析了蒸发皿蒸发量的物理意义,蒸发皿蒸发量是多环境因子共同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利用我国有长期太阳辐射观测的62个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通过蒸发皿蒸发量与环境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对其进行... 依据边界层梯度输送理论和能量守恒原理分析了蒸发皿蒸发量的物理意义,蒸发皿蒸发量是多环境因子共同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利用我国有长期太阳辐射观测的62个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通过蒸发皿蒸发量与环境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对其进行了验证.分析了近40年蒸发皿蒸发量和环境气象因子的变化趋势,分析结果也表明只利用单个环境因子的变化来解释蒸发皿蒸发量的气候变化会产生偏颇,譬如将蒸发皿蒸发量的逐年减少归因于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减少的解释在中国东部比在中国西部较合理.分析1983~2001年间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观测的资料得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总云量保持微小的减少趋势而总云水路径处于明显的增加趋势,这表明云变得更不透明了,它的物理属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预示着大气可降水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地气系统变得更湿润.结合水循环过程,利用大气环流模式用数值方法证明地气系统的水汽变化能引起陆地近地层大气相对湿度、地表接收的太阳总辐射和地表潜在蒸发量的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量 大气环流模式 数值实验 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中国冬季大地冷涡与春夏季干旱相关的统计 被引量:5
3
作者 汤懋苍 张拥军 李栋梁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06-1009,共4页
通过对冬季大地冷涡与春夏季干旱的相关分析,发现:除高原主体外,冬季的大地冷涡对应着春夏季为干旱少雨区;而且大地冷涡东面的地冷涡绝大多数也是春夏季的干旱少雨区。冬季大地冷涡在中国的出现频率为80%,可作为短期气候预测的重要因子。
关键词 冬季大地冷涡 春夏季干旱 短期气候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绿洲气候效应的观测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4
作者 文莉娟 吕世华 +5 位作者 孟宪红 马恒 奥银焕 张宇 尚伦宇 李锁锁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0-308,共9页
利用“金塔绿洲能量水分循环观测试验”的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对绿洲小气候效应进行了17天较长序列的研究,在模拟过程中每天替换土壤湿度。研究结果表明:在分析时段内2004年7月6目前和9日后分别盛行西北风和东风两种背景风;白天,... 利用“金塔绿洲能量水分循环观测试验”的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对绿洲小气候效应进行了17天较长序列的研究,在模拟过程中每天替换土壤湿度。研究结果表明:在分析时段内2004年7月6目前和9日后分别盛行西北风和东风两种背景风;白天,绿洲低层相对沙漠是一个冷源,随着高度的增加逐渐转为暖中心,温度场在600~700hPa之间转变。当背景风较大时,绿洲上空的温度中心会偏向绿洲中心下游。白天绿洲低层风场平均态为在东风背景场的基础上向南北两侧辐散,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场逐渐由辐散转为向绿洲的辐合,转变高度在700hPa以下,且低于温度场的转变高度。白天绿洲上以下沉运动为主,绿洲风次级环流是绿洲上夏季晴天长期存在的平均态。当背景风较小时绿洲低层可形成向四周辐散的风场,当背景风场过大时,无绿洲环流生成。绿洲为高湿场,在绿洲边缘沙漠上存在的逆湿和高水汽柱,既阻止沙漠上干热气流侵入绿洲,又防止绿洲上水汽的流失。白天沙漠、绿洲的地表能量通量差异较大,绿洲上以潜热为主,沙漠上以感热为主,二者量级相当。绿洲上的边界层高度低于沙漠的,对绿洲生态系统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沙漠 绿洲风 冷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内城镇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5
作者 文莉娟 吕世华 +1 位作者 孟宪红 马恒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5-112,共8页
利用数值模式MM5探讨了绿洲内的城镇以及城镇进一步扩大后对绿洲小气候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在边长约50km的三角形绿洲内实际存在的远离绿洲中心的5km×4km的城镇,对绿洲小气候的影响较小;当城镇位于绿洲中心后,对绿洲小气候的影响... 利用数值模式MM5探讨了绿洲内的城镇以及城镇进一步扩大后对绿洲小气候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在边长约50km的三角形绿洲内实际存在的远离绿洲中心的5km×4km的城镇,对绿洲小气候的影响较小;当城镇位于绿洲中心后,对绿洲小气候的影响将增强;城镇远离绿洲中心有利于绿洲的良性发展。当城镇范围扩大后,其对绿洲小气候的影响将变得明显,白天城镇上的辐合中心将减弱低层辐散的绿洲风强度,有利于绿洲周边荒漠暖干空气侵扰绿洲;向城镇辐合产生的上升运动,将使绿洲上的低层水汽向高空输送,加大水汽的损耗;绿洲内城镇的存在也升高了绿洲总体边界层高度,不利于水汽在低层的滞留;城镇的增大将不利于绿洲的良性发展。绿洲内的城镇增加相同的面积,横风向扩展城镇试验中城镇对绿洲冷岛效应的破坏强于城镇沿顺风向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城镇 非均匀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