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漠人工植被区生物结皮类土壤的蒸发特性——以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为例 被引量:34
1
作者 张志山 何明珠 +2 位作者 谭会娟 陈应武 潘颜霞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04-410,共7页
沙漠人工植被区的建立有助于生物结皮的形成和发育,它将显著改变植被区土壤的持水性能和蒸发过程。利用室内蒸发法研究了流沙和沙漠植被区生物结皮类土壤的蒸发特性。结果表明,随固沙年限的延长生物结皮层及其下的亚土层逐年增厚、容重... 沙漠人工植被区的建立有助于生物结皮的形成和发育,它将显著改变植被区土壤的持水性能和蒸发过程。利用室内蒸发法研究了流沙和沙漠植被区生物结皮类土壤的蒸发特性。结果表明,随固沙年限的延长生物结皮层及其下的亚土层逐年增厚、容重下降、土壤持水能力增加,且苔藓结皮优于藻类结皮。当土壤样品完全饱和后,生物结皮土壤的蒸发量明显高于流沙,苔藓结皮高于藻类结皮,并随固沙年限的延长而增加;但是蒸发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p<0.05)。在蒸发的第一阶段(速率稳定阶段),与流沙相比生物结皮的存在有利于蒸发;但在蒸发的第二阶段(速率下降阶段)生物结皮却抑制蒸发。分析后认为,正是生物结皮具有较高的持水能力,在蒸发的第一阶段增加了水分被蒸发的可能性;当土壤干旱时,结皮可以将水分束缚在土壤中从而抑制了蒸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人工植被区 生物结皮 土壤持水性能 蒸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人工植被区降水入渗与再分配规律研究 被引量:51
2
作者 王新平 李新荣 +4 位作者 康尔泗 张景光 周海燕 杨诗秀 雷志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234-1241,共8页
试验于 2 0 0 1年 8月 1 7日至 9月 30日在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进行 ,主要利用时域反射仪 ( TDR)连续测量土壤剖面水分含量的方法 ,观测受植物根系吸水、蒸散作用影响下的人工植被荒漠灌木柠条 ( Caragana korshinskii)群落... 试验于 2 0 0 1年 8月 1 7日至 9月 30日在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进行 ,主要利用时域反射仪 ( TDR)连续测量土壤剖面水分含量的方法 ,观测受植物根系吸水、蒸散作用影响下的人工植被荒漠灌木柠条 ( Caragana korshinskii)群落区固定沙丘降水入渗与再分配过程。土壤体积含水率由水平埋设在植物根系剖面内 1 2个深度层次 ( 5~ 2 0 0 cm)的时域反射仪探头每小时自动测定 1次。天然降水条件下的土壤入渗速率由入渗深度与相应的入渗时间之比值计算得到。结果表明 :在 7次不连续降水过程中 ,土壤入渗速率与降水强度呈简单线性相关关系 ,土壤入渗速率约为降水强度的 1 0倍强。然而当次降水过程中降水强度小于 0 .46mm/h时 ,土壤入渗速率约为 0 cm/h,此时的降水对人工植被固定沙丘区的土壤基本上没有水分补给作用。受荒漠灌木柠条根系吸水作用的影响 ,其根系密集剖面深度 40~ 1 40 cm内降水水分入渗积累不明显。降水入渗速率及入渗深度受土壤剖面初始含水率多寡而变化 ,干燥土壤剖面有助于提高入渗速率及入渗深度。降水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 ,区域环境内空气温度、湿度等气象条件适宜 ,柠条生长进入相对旺盛阶段 ,其根系密集层 1 40 cm深度处土壤含水率在总体上下降的过程中 ,表现出昼消夜长的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生态系统 土壤水分 入渗 水分平衡 人工植被 固定沙丘 柠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沙区滴灌条件下水盐运移过程试验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王新平 李新荣 +2 位作者 康尔泗 A.布斯坦 D.帕思特纳克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4-48,共5页
通过田间滴灌试验 ,研究了在不同滴头出水流量条件下干旱沙地土壤水分、盐分运移与分异过程 ,并调查作物的根系分布。结果表明 :微灌系统仅给作物根际分布区以内的小面积土壤供水 ,并未使整个土表面均匀湿润 ,对于大多数农田而言 ,其优... 通过田间滴灌试验 ,研究了在不同滴头出水流量条件下干旱沙地土壤水分、盐分运移与分异过程 ,并调查作物的根系分布。结果表明 :微灌系统仅给作物根际分布区以内的小面积土壤供水 ,并未使整个土表面均匀湿润 ,对于大多数农田而言 ,其优点是有限的湿润表面积能够限制杂草生长 ,减少土壤表面无效蒸发。但干旱区潜在蒸发量大 ,滴灌条件下水分运移的过程将引起和支配耕作层盐分的移动和重新分配。当水盐混合溶液 (无机肥料溶液 ,N∶ P∶ K=12∶ 6∶ 6 )在 3种处理中 (0 .3L/ h,0 .8L/ h,2 .0 L/ h)由滴头流动至根系湿润区内 ,水分、养分被作物根系吸收 ,部分水分直接蒸发至大气后 ,过剩盐分将留存下来 ,并在土体表面和土体内湿润边界层逐渐积聚 ,形成高盐分聚集区。由作物根系分布特点看出 ,处理 、处理 有利于提高根系单位土体分布密度 ,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盐运移过程 盐分分异 干旱沙漠土地 滴灌 作物根系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沙区春小麦水肥优化管理试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党小峰 王新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10,24,共6页
在春小麦大田种植裂区分布正交试验中,通过调控农田耕作层土壤水分,矿质营养元素氮、磷、钾和有机肥的施用量及施配方式,确定适合于干旱沙漠环境的最佳农田水肥管理模式。结果表明,干旱沙区淤灌沙壤土春小麦农田的最佳水肥施配方案是:... 在春小麦大田种植裂区分布正交试验中,通过调控农田耕作层土壤水分,矿质营养元素氮、磷、钾和有机肥的施用量及施配方式,确定适合于干旱沙漠环境的最佳农田水肥管理模式。结果表明,干旱沙区淤灌沙壤土春小麦农田的最佳水肥施配方案是:春小麦全生育期灌水量为5397m3/hm2,底肥施用无机肥总量(N+P2O5+K2O)为272kg/hm2,配施比例为N∶P2O5∶K2O=99∶173∶0(kg/hm2),有机肥14993kg/hm2(其中,有机质∶K2O=4708kg/hm2∶35kg/hm2),2次追施氮肥70kg/hm2。在试验条件下获得最高籽粒产量为3250kg/hm2,收获指数达到40%,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为1.5g/kg,单位水收获量为0.6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沙区 春小麦 水肥管理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沙固定过程中土壤性质变异初步研究 被引量:53
5
作者 贾晓红 李新荣 +2 位作者 王新平 樊恒文 赵金龙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6-50,共5页
植被的分布格局与土壤性质空间异质性密切相关。对降水小于200mm地区的沙坡头无灌溉条件下流沙固定过程中土壤性质的空间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固沙植物群落的演变和土壤成土环境的改善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加强,土壤性质发... 植被的分布格局与土壤性质空间异质性密切相关。对降水小于200mm地区的沙坡头无灌溉条件下流沙固定过程中土壤性质的空间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固沙植物群落的演变和土壤成土环境的改善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加强,土壤性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固沙区土壤机械组成中粘粒(<0.001mm)含量、土壤水溶性盐(EC电导率)、pH、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都较流沙区有很大提高,且差异显著(p<0.05);固沙区土壤剖面性质的改变主要发生在结皮层和0~5cm的表层(topsoil),受表层土壤发育的影响5~30cm土层有所改变,但差异性不显著(p>0.05)。(2)土壤质地相对均一的流沙区土壤剖面性质无变异(p>0.05)。(3)不同年限固沙区间土壤性质变异差异性不显著(p>0.05);而表层(0~5cm)与结皮层土壤性质变化趋势一致,且相关性显著(r>0.807,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沙固定 土壤性质 空间异质性 植被格局 干旱区 生态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坡头地区固沙植被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虎瑞 王新平 +3 位作者 张亚峰 潘颜霞 石薇 金艳霞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76-682,共7页
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地区柠条灌丛不同位置(灌丛基部、灌丛间和灌丛外)和土壤深度(0~5 cm和5~10 cm)5种参与碳氮循环土壤酶活性(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硝酸还原酶和脲酶)变化和季节动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 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地区柠条灌丛不同位置(灌丛基部、灌丛间和灌丛外)和土壤深度(0~5 cm和5~10 cm)5种参与碳氮循环土壤酶活性(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硝酸还原酶和脲酶)变化和季节动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柠条灌丛的生长能够增加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灌丛基部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灌丛间和灌丛外的,除了β-葡萄糖苷酶外,0~5 cm土壤灌丛间酶活性与灌丛外差异不显著;土壤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硝酸还原酶和脲酶活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多酚氧化酶活性在深层土壤中较高;柠条样地土壤酶活性均与土壤pH无明显相关性;5种土壤酶活性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秋季〉春季,说明柠条灌丛的生长能够增加土壤养分,促进土壤碳氮循环,在荒漠区退化土壤的修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条灌丛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季节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荒漠植物枝系构型的分类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何明珠 王辉 张景光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827-1832,共6页
荒漠植物的枝系构型因素包括各级分枝角度、各级分枝长度、枝径比、逐步分枝率和总体分枝率、分枝分维数和计盒维数等16个指标.采用组内欧式距离法进行聚类,把荒漠植物依构型指标分为4个类型:第一类型包括霸王(Zyg ophy llum x anthoxy ... 荒漠植物的枝系构型因素包括各级分枝角度、各级分枝长度、枝径比、逐步分枝率和总体分枝率、分枝分维数和计盒维数等16个指标.采用组内欧式距离法进行聚类,把荒漠植物依构型指标分为4个类型:第一类型包括霸王(Zyg ophy llum x anthoxy lum)、黄刺条(C arag ana f rutex)等14种荒漠植物;第二类型包括秦晋锦鸡儿(C.pur-d om ii)、荒漠锦鸡儿(C.roborovsky i)等11种荒漠植物;第三类型包括网状沙拐枣(C a llig onum cancella tum)、黄花草木樨(M elilotus suaveolens)等9种荒漠植物;第四类型包括扁果木蓼(A traphax is rep licta)、洋白蜡(F rax inus am eri-cana)等14种荒漠植物.不同的枝系构型类型反映了不同荒漠植物对于空间资源与环境的长期适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植物 枝系构型分类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坡头油蒿和柠条叶片δ^13C和N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赵良菊 肖洪浪 +1 位作者 刘晓宏 陈克龙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9期213-219,共7页
通过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人工固沙区油蒿和柠条叶片稳定碳同位素分辨率(△)和N含量的测定,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下油蒿和柠条叶片△和N含量的季节变化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方式下,两种植物的△与N含量在不同月份之间... 通过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人工固沙区油蒿和柠条叶片稳定碳同位素分辨率(△)和N含量的测定,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下油蒿和柠条叶片△和N含量的季节变化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方式下,两种植物的△与N含量在不同月份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油蒿叶片△极显著高于柠条的:在不同种植方式下,油蒿单种下△显著高于混种,柠条则反之。油蒿叶片N含量极显著低于柠条的:不同种植方式下柠条叶片N含量无显著差异,而单种油蒿叶片N含量则显著低于混种。在△与N含量的关系中,柠条叶片△与N在两种生境、单种和混种下均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柠条叶片N含量可以作为其△的替代指标;而油蒿叶片△与N在单种下为正相关,混种及两种生境分别呈不显著正相关及弱的负相关关系,表明植物叶片△与N含量的季节变化及其关系在不同微生境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坡头 叶片δ^13C 叶片N含量 油蒿 柠条 季节变化特征 植物叶片 N含量 Δ^13C 碳同位素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沙区春小麦灌溉量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贾晓红 李新荣 +2 位作者 肖洪浪 张景光 李珂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59-164,共6页
通过观测沙区两种土壤类型春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单穗粒数、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对全生育期不同灌溉量、灌溉次数和土壤含水量处理(单次灌溉量)的响应,分析该区春小麦稳产、高产的最佳经济灌溉量。结果表明:(1)干旱沙区全生育期... 通过观测沙区两种土壤类型春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单穗粒数、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对全生育期不同灌溉量、灌溉次数和土壤含水量处理(单次灌溉量)的响应,分析该区春小麦稳产、高产的最佳经济灌溉量。结果表明:(1)干旱沙区全生育期总灌溉量、灌溉次数及土壤含水量处理与春小麦产量和产量各构成因素间有强正相关关系(P<0.01);(2)风沙土春小麦全生育期总灌溉量约为4312m3/hm2,单次灌水定额相当于30.8mm水层厚,总灌水次数约以14次最佳;(3)灌淤土春小麦全生育期总灌溉量为4590m3/hm2,单次灌水定额相当于45.9mm水层厚,总灌水次数以11次左右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量 春小麦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干旱沙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翅滨藜在国内的引种表现及应用研究综述 被引量:20
10
作者 孔东升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5-129,共5页
我国引种优良的荒漠化和盐碱地治理树种美国四翅滨藜(Atriplex canescens)已有十多年的时间,本文从生长表现及应用研究的角度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四翅滨藜的生态学特性,育苗、造林以及改良盐碱地的效果、饲料价值,死亡因... 我国引种优良的荒漠化和盐碱地治理树种美国四翅滨藜(Atriplex canescens)已有十多年的时间,本文从生长表现及应用研究的角度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四翅滨藜的生态学特性,育苗、造林以及改良盐碱地的效果、饲料价值,死亡因素、病虫害防治等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期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及其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翅滨藜 育苗造林 盐碱改良 饲料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坡头地区3种沙生植物水分及光能利用效率特征比较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付涛 蒋志荣 +2 位作者 鲍婧婷 朱瑞清 鲁玉超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6-110,121,共6页
为了探究沙生植物对水分的响应机制和对水分、光能利用效率,以沙坡头地区3种常见的典型沙生植物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沙木蓼(Atraphaxis bracteata)为研究对象,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3种植... 为了探究沙生植物对水分的响应机制和对水分、光能利用效率,以沙坡头地区3种常见的典型沙生植物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沙木蓼(Atraphaxis bracteata)为研究对象,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3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E),并分析各自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光能利用效率(LUE).结果表明,3种沙生植物的Pn日变化曲线都是双峰型,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E日变化曲线,柠条呈单峰型,油蒿和沙木蓼呈双峰型.柠条和油蒿的WUE日变化曲线均为双峰型,而沙木蓼的WUE日变化比较平缓.LUE日变化曲线,柠条和油蒿都是倒抛物线型,早晨和傍晚较高,而沙木蓼的LUE曲线呈平缓型.说明沙木蓼和柠条、油蒿的生存策略不同,沙木蓼是高耗水植物,依靠强烈的蒸腾作用避免高温的伤害,使得光合作用保持较高水平.因此,柠条和油蒿比沙木蓼更能适应沙区的干旱环境,是恢复植被、防风固沙的优良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生植物 光能利用效率 沙坡头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漠人工植被区的蒸发蒸腾 被引量:24
12
作者 张志山 李新荣 +3 位作者 王新平 张景光 刘立超 谭会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2484-2490,共7页
研究于2003年6月至8月在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的水分平衡观测场进行.利用微型蒸渗仪结合大型称重式土壤蒸渗仪测定了流沙、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3类样地的土壤蒸发;油蒿和柠条的蒸腾利用表面覆盖油毡... 研究于2003年6月至8月在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的水分平衡观测场进行.利用微型蒸渗仪结合大型称重式土壤蒸渗仪测定了流沙、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3类样地的土壤蒸发;油蒿和柠条的蒸腾利用表面覆盖油毡的大型非称重式蒸渗池和气孔计测定;同时对降水量、流沙渗漏量、0~20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在沙漠人工植被区由于植被比较稀疏,土壤蒸发不受植株遮阴的影响,但不同样地的蒸发量是有差异的,样地和位置间的互作效应差异不显著;在沙漠区有很大比例的蒸发发生在稀少的降水事件之后.气孔计测定的蒸腾速率经单位换算统一,用多项式拟合得到日变化曲线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将蒸渗池和气孔计2种方法测定结果方差分析表明油蒿的蒸腾均高于柠条的(p<0.05),测定方法间(蒸渗池和气孔计)差异不显著;从而说明本研究以叶面积指数和植物冠层盖度为基础进行叶片与种群间的尺度转换是可行的.2003年6月至8月期间,该区的降水量为159.1mm,渗漏量为48.5mm,裸沙蒸发量为63.0mm;油蒿样地的蒸发量、蒸腾量和蒸散量分别为54.1mm、59.0mm和119.4mm;柠条样地的蒸发量、蒸腾量和蒸散量分别为59.5mm、56.4mm和127.6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人工植被区 蒸发 蒸腾 尺度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恢复对旱区表土颗粒中有机碳和氮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0
13
作者 贾晓红 李新荣 +1 位作者 陈应武 李元寿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60-564,共5页
采用物理分离的方法,获得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土壤粒径的组分,并进行了各组分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黏粉粒(〈0.05mm)含量的增加和沙粒(0.25—0.1mm)含量的减少,共同导致表层土壤质地细粒化.土壤质地的细粒化... 采用物理分离的方法,获得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土壤粒径的组分,并进行了各组分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黏粉粒(〈0.05mm)含量的增加和沙粒(0.25—0.1mm)含量的减少,共同导致表层土壤质地细粒化.土壤质地的细粒化伴随着有机碳和氮的固存效应,该效应在固沙20年以后效果显著(P<0.05).沙粒(〉0.1mm)含量与有机碳和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01),而极细沙(0.1~0.05mm)和黏粉粒(〈0.05mm)含量与有机碳和氮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1).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是,表层土壤颗粒组成中各粒径结合的有机碳和氮含量均增加相关,其贡献程度为黏粉粒〉极细沙〉沙粒.植被恢复过程中,表层土壤中黏粉粒含量的增加对维持有机碳和氮固存起着主要的作用,土壤的物理稳定也因为土壤中有机质和黏粉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颗粒 有机碳 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气孔计测定沙漠人工植物的蒸腾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志山 谭会娟 +2 位作者 周海燕 贾晓红 陈应武 《草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4期129-135,共7页
本研究利用LI-1600气孔计测定了沙坡头试验站土壤水分平衡观测场4个样地的油蒿和柠条的蒸腾。结果表明,气孔计同步测定的光合有效辐射的日变化呈现出典型的钟罩形,受此影响的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很大;在同一天的测定中,油蒿和柠条... 本研究利用LI-1600气孔计测定了沙坡头试验站土壤水分平衡观测场4个样地的油蒿和柠条的蒸腾。结果表明,气孔计同步测定的光合有效辐射的日变化呈现出典型的钟罩形,受此影响的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很大;在同一天的测定中,油蒿和柠条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变化步调是一致的。将气孔计测定的蒸腾速率依次进行了单位换算、多项式拟合日变化曲线和尺度转换求得日蒸腾量,拟合的日变化曲线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4个样地油蒿的日蒸腾量显著高于柠条的(P<0.05);柠条和油蒿混合栽植的2个样地的日蒸腾量均小于纯柠条和纯油蒿样地的日蒸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条 油蒿 蒸腾 LI-1600气孔计 尺度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白刺灌丛地土壤性状的特征 被引量:23
15
作者 贾晓红 李新荣 陈应武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57-564,共8页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白刺灌丛地土壤颗粒组成中仍以细沙粒(0.25~0.05 mm)含量占主要成分(80%~99%),除固定沙堆土0~5 cm土壤粉沙粒含量高于堆间低地外,沙堆土不同深度粉沙粒含量(0.05~0.002 mm)均低于堆间低地;沙堆不同部位的土壤含水...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白刺灌丛地土壤颗粒组成中仍以细沙粒(0.25~0.05 mm)含量占主要成分(80%~99%),除固定沙堆土0~5 cm土壤粉沙粒含量高于堆间低地外,沙堆土不同深度粉沙粒含量(0.05~0.002 mm)均低于堆间低地;沙堆不同部位的土壤含水量有一致的变化趋势且差异不大,沙堆0~60 cm土层含水量低于堆间低地,60 cm以下的土壤含水量不仅高于0~60 cm,并且高于堆间低地。发育于草甸盐土上的堆间低地20 cm以下水分含量变化基本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发育于盐化半固定风沙土上的堆间低地水分含量在20 cm以下呈急剧降低趋势。白刺沙堆上土壤剖面土壤水分含量的这种变化和堆间低地20 cm处较高的含水层,将会为灌丛植物在年内气候干旱期的生命维持提供着重要水源保证。土壤容重白刺沙堆大于堆间低地,土壤剖面堆间低地的容重基本无变异,而沙堆上因为植物发育土壤容重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表征土壤肥力和保肥能力的阳离子代换量均是堆间低地大于沙堆上。堆间低地和沙堆上土壤全氮、有机质、电导率含量和pH值差异因白刺沙堆发育的生境不同而不同,处于半固定沙地生境的白刺沙堆并未形成灌丛的"沃岛效应",处于固定沙地生境的白刺沙堆有弱"沃岛效应"。因此,白刺沙堆地表物质的固定是该植物种生长的生境产生"沃岛效应"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刺沙堆 堆间低地 土壤性状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荒漠植被格局与土壤资源的关系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李新荣 贾晓红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z1期37-43,共7页
本文旨在探讨沙漠与草原化荒漠过渡带灌木和草本植物种格局与土壤资源的关系。结果表明:细质土壤与草本和灌木种的盖度、生物量具有高度相关关系;灌木盖度与60~150cm土层含水量呈正相关(P<0.01),但与0~60cm土层含水量、容重、沙粒... 本文旨在探讨沙漠与草原化荒漠过渡带灌木和草本植物种格局与土壤资源的关系。结果表明:细质土壤与草本和灌木种的盖度、生物量具有高度相关关系;灌木盖度与60~150cm土层含水量呈正相关(P<0.01),但与0~60cm土层含水量、容重、沙粒含量、pH及Si含量呈负相关;草本植物的丰富度、盖度和生物量与表土层的粘粒、粉粒、有机质、全氮和一些微量元素(Rb、V、Ni)含量呈正相关,与深层土壤容重、EC、pH和含水量呈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也表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质地与植被分布格局和结构呈显著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也部分地验证了Sala提出的概念模型,但决定植物群落中草本和灌木种组成比例的关键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及土壤其它参数,例如土壤养分状况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学 土壤质地 土壤理化性质 有效水分 优势种 沙坡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和围封对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郑敬刚 何明珠 +2 位作者 苏云 徐建国 李新荣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0-83,共4页
研究了10a短期围封对贺兰山西坡哈拉乌一带短花针茅群落植被组成及土壤水分、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0a围封使短花针茅群落的植被盖度从围封前的30%增加到80%,旱生灌丛由2种增加到3种,1a生、多年生草本分别从0种和3种增加到2种和5种。... 研究了10a短期围封对贺兰山西坡哈拉乌一带短花针茅群落植被组成及土壤水分、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0a围封使短花针茅群落的植被盖度从围封前的30%增加到80%,旱生灌丛由2种增加到3种,1a生、多年生草本分别从0种和3种增加到2种和5种。围封区的物种丰富度指数(1.46)、多样性指数(2.84)和均匀度指数(0.81)均高于相应对照区(1.02、1.77和0.76),Jac-card相似性指数仅为0.25,也表明围封区和对照区的物种组成发生了显著改变。与对照区相比,围封区0~20cm土层有机质、总氮含量分别从(1 170±360)g/kg、(580±140)g/kg增加到(2 890±310)g/kg、(880±180)g/kg,砂粒含量从(15.0±2.8)%增加到(20.3±2.6)%,而粉粒、黏粒含量则由(69.7±9.6)%、(15.3±4.2)%下降到(67.0±6.8)%、(12.7±3.3)%。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放牧干扰下的干旱区荒漠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模型,指出放牧引起的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和围封引起的草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是不可逆过程。最后,提出了季节性封育、合理利用草地资源的干旱区荒漠草场管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平衡态理论 植物多样性 放牧 围封 草地生态系统 土壤质地 贺兰山 草地资源管理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春小麦发育期反照率变化及其不对称性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亚峰 王新平 +1 位作者 潘颜霞 虎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20-125,共6页
反照率是影响农田热量平衡的一个关键因子,也是作物生长监测和产量估测的一个重要参数。为了研究反照率随春小麦发育期的变化规律,探讨地表反照率日变化的不对称性及其影响因子,运用辐射仪对春小麦分蘖、拔节、抽穗、灌浆及成熟等不同... 反照率是影响农田热量平衡的一个关键因子,也是作物生长监测和产量估测的一个重要参数。为了研究反照率随春小麦发育期的变化规律,探讨地表反照率日变化的不对称性及其影响因子,运用辐射仪对春小麦分蘖、拔节、抽穗、灌浆及成熟等不同发育期的地表反照率日变化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地表反照率变化的整体趋势是随春小麦发育期的变化而先升(分蘖期至抽穗期)后降(灌浆期和成熟期)。地表反照率的日变化随太阳高度角变化呈现上、下午不对称特征,当太阳高度角小于40°时,上午地表反照率要明显大于下午同样太阳高度角时的反照率,当太阳高度角大于40°时,上、下午地表反照率则逐渐对称。分析推测早晨春小麦叶片表面存在露珠是造成地表反照率日变化不对称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为准确确定干旱区地表反照率及运用地表反照率进行作物生长监测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监测 生长 春小麦 地表反照率 发育期 日变化不对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科尔沁沙地两种建群植物的抗旱机理 被引量:32
19
作者 周海燕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1-55,共5页
在土壤田间持水和干旱胁迫条件下 ,对冷蒿和差巴嘎蒿的多个抗旱性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1、在两种土壤水分状况下 ,冷蒿的水势低于差巴嘎蒿 ,水分相对亏缺、束缚水含量、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综合抗旱性指数均明显高于差巴嘎... 在土壤田间持水和干旱胁迫条件下 ,对冷蒿和差巴嘎蒿的多个抗旱性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1、在两种土壤水分状况下 ,冷蒿的水势低于差巴嘎蒿 ,水分相对亏缺、束缚水含量、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综合抗旱性指数均明显高于差巴嘎蒿 ,且胁迫前后冷蒿上述指标的变化幅度高于差巴嘎蒿。 2、土壤田间持水量条件下冷蒿干物质累积量、硝态氮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高于差巴嘎蒿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低于差巴嘎蒿。水分胁迫发生时 ,冷蒿蛋白质降解的幅度高于差嘎蒿 ;冷蒿体内脯氨酸的累积量可达胁迫前的 8.2倍 ,差巴嘎蒿只达原来的 2 .2倍 ;冷蒿可溶性糖含量达胁迫前的 1 .2 9倍 ,差巴嘎蒿只达胁迫前的 0 .3 7倍 ;胁迫条件下冷蒿的叶绿素含量高于差巴嘎蒿。 3、严酷的沙区环境条件下 ,冷蒿在一日内各时刻的蒸腾速率和水势均低于差巴嘎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建群植物 抗旱性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化荒漠带人工固沙植丛区土壤水分动态 被引量:48
20
作者 王新平 康尔泗 +1 位作者 张景光 李新荣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6-222,共7页
研究土壤水分动态有助于在水文过程与生态格局之间建立定量的联系。以大型自动称重式蒸渗仪为试验设施,对草原化荒漠带固沙植丛区与无植被沙区土壤水分动态及蒸散发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内植丛区及无植被沙区土壤水分变化均与... 研究土壤水分动态有助于在水文过程与生态格局之间建立定量的联系。以大型自动称重式蒸渗仪为试验设施,对草原化荒漠带固沙植丛区与无植被沙区土壤水分动态及蒸散发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内植丛区及无植被沙区土壤水分变化均与降水过程高度相关,油蒿与柠条植丛区总蒸散量大体相当,平均蒸散速率分别为1 31mm/d,1 22mm/d。受固沙植物种生育期差异与降水年内分配变化的综合影响,当经历连续30多天无雨期时,柠条植丛区土壤水分骤降,根系密集区土壤体积含水率降低至0 5%以下,平均蒸散速率由前期的2 2mm/d降至0 6mm/d。油蒿植丛区土壤体积含水率在1%左右变化,平均蒸散速率由1 8mm/d降为0 9mm/d,仍高于柠条植丛区达50%。无植被沙区土壤体积含水率保持在大于2%的水平,平均蒸发速率由1 1mm/d减小至0 4mm/d,平均为0 78mm/d,约为植丛区平均蒸散速率的60%。土壤深层渗漏量达113 4mm,占降水量的40 5%,渗漏速率平均为0 63mm/d。人工固沙植被有效地利用了这部分降水资源,使得植丛区土壤水分无深层渗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带 人工固沙植丛 土壤水分 水分平衡 蒸散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