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冰冻圈变化的适应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5
1
作者 杨建平 丁永建 方一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8-186,共9页
冰冻圈变化的适应研究是冰冻圈科学领域的新兴研究方向,是当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跨学科集成研究的典型代表。起步于2007年的中国冰冻圈变化适应研究,经历了早期的探索,研究重点由评价脆弱性发展为量化冰冻圈变化的影响,形成以... 冰冻圈变化的适应研究是冰冻圈科学领域的新兴研究方向,是当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跨学科集成研究的典型代表。起步于2007年的中国冰冻圈变化适应研究,经历了早期的探索,研究重点由评价脆弱性发展为量化冰冻圈变化的影响,形成以影响/风险—脆弱性—适应全链条的完善的研究体系,研究方法突破传统的指标体系赋权法的不足,初步实现了定量化,有机结合影响/风险、脆弱性、适应三方面的研究结果,使冰冻圈变化的适应措施由偏重宏观性、普适性开始转向更有针对性。未来中国冰冻圈变化的适应研究应拓展、完善和深化现有的理论体系,构建冰冻圈与社会经济耦合模型,科学量化冰冻圈全要素变化的影响,建立不同利益相关者与科学家共同参与的研究新模式,科学有效应对与适应冰冻圈变化及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圈变化 影响 风险 脆弱性 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冻圈变化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79
2
作者 秦大河 周波涛 效存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69-879,共11页
冰冻圈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因子和指示器,也是对气候系统影响最直接和最敏感的圈层,在地球气候系统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冻圈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气候系统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冰冻圈变化正在引起的... 冰冻圈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因子和指示器,也是对气候系统影响最直接和最敏感的圈层,在地球气候系统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冻圈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气候系统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冰冻圈变化正在引起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影响是当前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文中给出了气候变暖背景下近几十年来全球和中国冰冻圈的变化特征,以及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着重从气候效应角度,综述了青藏高原和欧亚积雪、北极和南极海冰、冻土与冰川变化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成果;并讨论了中国冰冻圈科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圈 气候效应 气候系统 全球变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冻圈变化及其影响研究——现状、趋势及关键问题 被引量:95
3
作者 秦大河 丁永建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9年第4期187-195,共9页
通过对冰冻圈研究在中国的重要作用和对冰冻圈科学在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系统总结和分析,凝炼出了目前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及未来研究重点。总体来看,国际上更多关注冰冻圈变化对气候、海平面和环境的影响;而作为中、低纬度地区冰冻圈最发... 通过对冰冻圈研究在中国的重要作用和对冰冻圈科学在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系统总结和分析,凝炼出了目前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及未来研究重点。总体来看,国际上更多关注冰冻圈变化对气候、海平面和环境的影响;而作为中、低纬度地区冰冻圈最发育的中国而言,冰冻圈变化对生态、水、环境及气候均具有重要影响。目前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为不同类型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及水资源影响评估的尺度转化机制、冻土与植被间水热传输过程的准确模拟、冰冻圈物理过程参数化及其与气候模式的耦合。为解决上述关键科学问题,需要开展以下研究:冰冻圈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研究、冰冻圈变化的影响研究和冰冻圈变化的适应对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圈 气候变化 影响 水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典型季风海洋性冰川区“冰川-径流”系统的全球变化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32
4
作者 李宗省 何元庆 +7 位作者 贾文雄 庞洪喜 院玲玲 宁宝英 刘巧 和献中 宋波 张宁宁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9-234,共6页
分析多种数据和资料,再现海螺沟冰川过去100年来的冰川进退过程,分析发现,冰川末端变化阶段在滞后期的基础上,与北半球和中国气温变化的阶段相对应。运用水量-物质平衡法恢复海螺沟冰川45年来的物质平衡变化情况,通过相关性检验发现,物... 分析多种数据和资料,再现海螺沟冰川过去100年来的冰川进退过程,分析发现,冰川末端变化阶段在滞后期的基础上,与北半球和中国气温变化的阶段相对应。运用水量-物质平衡法恢复海螺沟冰川45年来的物质平衡变化情况,通过相关性检验发现,物质平衡变化与北半球和中国同期(1960~2004年)气温变化表现出显著负相关。20世纪80年代全球加速变暖,海螺沟冰川冰舌段消融速率为7.86 m/a,冰川河径流量年际和季节变化表明流量主要贡献者是冰雪融水。分析表明,全球变暖是冰川后退、持续亏损及径流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海洋性冰川 海螺沟 “冰川-径流”系统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冻圈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初探 被引量:26
5
作者 效存德 王世金 秦大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5-52,共8页
冰冻圈通过气候调节作用为人类营造了适宜的地球人居环境,提供了大量的淡水资源、高山水电和天然气水合物等清洁能源、多样的冰冻圈旅游产品、独特的冰冻圈文化形态,以及特有生物种群栖息地等资源,因此,冰冻圈具有独特的经济社会服务功... 冰冻圈通过气候调节作用为人类营造了适宜的地球人居环境,提供了大量的淡水资源、高山水电和天然气水合物等清洁能源、多样的冰冻圈旅游产品、独特的冰冻圈文化形态,以及特有生物种群栖息地等资源,因此,冰冻圈具有独特的经济社会服务功能。在气候变暖驱动和人类活动干预下,冰冻圈服务功能具有增强与衰弱等过程,也存在功能丧失的阈限,因而其服务价值是动态的,是可评估和计算的。通过明晰冰冻圈系统功能,辨识全球不同时空尺度冰冻圈服务功能,初步建立了冰冻圈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体系,可以提高决策者和民众对冰冻圈及其服务功能的认知程度和保护意识。同时,对于全球不同冰冻圈及其重点影响区各级政府实施冰冻圈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宏观决策,以避免追求短期经济行为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圈 功能与服务 价值评估 框架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典型季风海洋性冰川区雪坑环境记录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李宗省 何元庆 +3 位作者 庞洪喜 张宁宁 贾文雄 和献中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03-708,共6页
白水1号冰川是亚欧大陆纬度位置最低的冰川,冰川区90%的降水主要受季风气候影响。运用多种方法对该区雪坑化学的季节性特征分析表明,2006年5月7日采集的两雪坑主要是2005年夏季风期和2005—2006年度非夏季风期的积雪积累;夏季风期... 白水1号冰川是亚欧大陆纬度位置最低的冰川,冰川区90%的降水主要受季风气候影响。运用多种方法对该区雪坑化学的季节性特征分析表明,2006年5月7日采集的两雪坑主要是2005年夏季风期和2005—2006年度非夏季风期的积雪积累;夏季风期积雪中远源物质主要是随季风环流而来的海盐气溶胶及其沿途工、农业区的污染物质,非夏季风期主要是源自印度塔尔沙漠以及中亚和西亚地区的粉尘;季风期和非季风期(2005—2006年度)间积雪化学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两雪坑季风期间积雪化学特征的不同主要反映了不同海拔消融强度和淋溶过程的差异,非季风期间的不同主要反映了局地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山谷风携带的地壳物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 化学 季节性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冰川旅游资源空间开发布局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王世金 秦大河 任贾文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64-470,共7页
在回顾中国冰川旅游的发展历程,分析冰川旅游发展的优劣势条件的基础上。按照"围绕地域空间结构、立足旅游资源特色、突出中心城市、依托交通干线、形成网络市场"的"点-轴系统"规划思路,提出了中国冰川旅游"... 在回顾中国冰川旅游的发展历程,分析冰川旅游发展的优劣势条件的基础上。按照"围绕地域空间结构、立足旅游资源特色、突出中心城市、依托交通干线、形成网络市场"的"点-轴系统"规划思路,提出了中国冰川旅游"十心、三带、五区"的空间开发结构。伴随着青藏铁路复线工程、川藏与滇藏铁路的规划设计,以及在西部跨省区合作项目"丝绸之路旅游带、青藏铁路旅游带、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总体规划"逐步实施的机遇下,中国将以其丰富而独特的冰川旅游资源,强烈地吸引国内外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旅游 资源开发 空间布局与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对冰冻圈变化的评估结果要点 被引量:7
8
作者 任贾文 明镜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5-28,共4页
冰冻圈是指地球陆地和海洋表面以及表面以下水以固体形式存在的区域的总称,包括海冰、湖冰、河冰、积雪、冰川、冰盖以及冻土(图1)。作为地球气候系统五大圈层之一,冰冻圈以其自身独有特点越来越受到科学界重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 冰冻圈是指地球陆地和海洋表面以及表面以下水以固体形式存在的区域的总称,包括海冰、湖冰、河冰、积雪、冰川、冰盖以及冻土(图1)。作为地球气候系统五大圈层之一,冰冻圈以其自身独有特点越来越受到科学界重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展现了近10年来冰冻圈变化的最新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估报告 IPCC 冰冻圈 地球气候系统 海洋表面 海冰 积雪 冰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勒河上游地区植被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72
9
作者 陈生云 刘文杰 +6 位作者 叶柏生 杨国靖 宜树华 王发刚 秦翔 任贾文 秦大河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0-83,共14页
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及其环境因子的关系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而多年冻土退化的生态效应是冰冻圈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本研究以疏勒河上游地区21处试验样地的9种类型植被为对象,初步分析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盖度、生... 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及其环境因子的关系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而多年冻土退化的生态效应是冰冻圈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本研究以疏勒河上游地区21处试验样地的9种类型植被为对象,初步分析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盖度、生物量及其同海拔梯度、土壤理化性质和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盖度、生物量存在显著的"单驼峰型"关系,同海拔梯度关系满足"中度膨胀"理论。另外,0~40 cm深度土壤中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高,速效养分含量适中,而pH值、全钾和全磷低,则使植被群落盖度升高、生物量增加,物种多样性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具有高饲用价值的莎草科类植物增多,杂草类植物减少。定量分析表明,多年冻土退化,活动层厚度增加,土壤pH值升高,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氮含量明显降低,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增加至一定程度后减少;从而导致植物组成由湿生型逐渐向中旱生乃至旱生型转变,植被类型由高寒沼泽草甸演替为高寒草甸、黑土滩及高寒草原,最终成为沙化草地,群落盖度不断降低、生物量不断减少;功能群类型中高饲用价值的莎草科类植物不断减少,而禾本科、豆科及杂草类植物先增加后减少,致使物种多样性同样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勒河上游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土壤理化性质 活动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勒河上游高寒草甸蒸散对比研究 被引量:27
10
作者 吴锦奎 陈军武 +3 位作者 吴灏 张世强 高明杰 秦彧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7-103,共7页
利用疏勒河上游草地综合观测点2011年草甸主要生长季节的观测资料,应用小型蒸渗仪法(ML)、涡动相关法(EC)、波文比能量平衡法(BREB)对高寒草甸的蒸散量进行估算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在观测期间涡度相关法与能量平衡法所测定结果存在能... 利用疏勒河上游草地综合观测点2011年草甸主要生长季节的观测资料,应用小型蒸渗仪法(ML)、涡动相关法(EC)、波文比能量平衡法(BREB)对高寒草甸的蒸散量进行估算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在观测期间涡度相关法与能量平衡法所测定结果存在能量不闭合现象,能量平衡闭合度0.84;波文比法估算的蒸散量为270.6 mm,比蒸渗仪法测定结果(238.9 mm)高13%,比涡度相关法结果(236.1 mm)高出15%。3种方法估算结果均有较好相关性。涡度相关法可能低估蒸散量,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对蒸散量有所高估。考虑到蒸散估算精度和连续性观测等方面,涡度相关法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涡度相关法 波文比 小型蒸渗仪 高寒草甸 疏勒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M融雪径流模型在乌鲁木齐河源区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4
11
作者 怀保娟 李忠勤 +1 位作者 孙美平 肖燕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1-48,共8页
乌鲁木齐河源区发育现代冰川7条,冰川面积5.6 km2,并有大范围的积雪,冰雪消融期融雪径流对乌鲁木齐河贡献显著。应用SRM(snowmelt runoff model)融雪径流模型来探讨乌鲁木齐河源区融雪期径流情况,利用度日方法,由流域本身特征及参变量... 乌鲁木齐河源区发育现代冰川7条,冰川面积5.6 km2,并有大范围的积雪,冰雪消融期融雪径流对乌鲁木齐河贡献显著。应用SRM(snowmelt runoff model)融雪径流模型来探讨乌鲁木齐河源区融雪期径流情况,利用度日方法,由流域本身特征及参变量获取方法的深入分析来率定模型参数,应用模拟指标Nash-Sutcliffe系数R2=0.702和积差Dv=6.81%来评价模型表现,研究发现:(1)气温、降水作为该模型的直接驱动变量对模型的模拟较为敏感。尝试对乌乌鲁木齐河源区的气温、降水数据进行IDW插值并进行修正,使得模型模拟精度提高,对模型变量的输入精度问题上提供了新的思路;(2)不同高度带上积雪的度日因子并不是稳定的,而度日因子的选取与调整对模型也非常重要;(3)模型本身的局限性也导致模拟精度的降低。结果表明SRM模型可在乌鲁木齐河流域推广应用,这必将对认识和利用乌鲁木齐河流域冰雪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M融雪径流模型 融雪径流 MODIS IDW 乌鲁木齐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雪坑化学特征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15
12
作者 董志文 李忠勤 +2 位作者 张明军 王文彬 王飞腾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9-156,共8页
2004~2007年在天山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采集3个雪坑样品。运用相关分析、海盐示踪法等方法,对化学要素的季节变化特征及主要阴阳离子来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雪坑中不溶粉尘和主要化学离子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季期间降雪... 2004~2007年在天山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采集3个雪坑样品。运用相关分析、海盐示踪法等方法,对化学要素的季节变化特征及主要阴阳离子来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雪坑中不溶粉尘和主要化学离子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季期间降雪中粉尘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季节。主要离子的浓度在沙尘季节也明显高于非沙尘季节。雪坑中Ca2+是主要阳离子,SO42-是主要阴离子。除NO3-外,雪坑中其他离子浓度之间均存在较好正相关。表明冰川区主要受中亚地区沙尘活动影响;同时雪坑中的离子(尤其是Na+)除陆源矿物粉尘之外,一定程度源于海洋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山脉 奎屯哈希勒根51号冰川 积雪化学 沙尘活动 离子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耕对半干旱区高寒草甸地表水热条件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乃杰 宜树华 +2 位作者 秦彧 任世龙 陈建军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83-888,共6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半干旱盆地退化高寒草甸地表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了土壤含水量、地表温度和植被盖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了翻耕所导致的地表植被破坏和土壤属性的变化对高寒草甸的影响。结果表明:1)较高植被覆盖区域内土壤含水量较...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半干旱盆地退化高寒草甸地表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了土壤含水量、地表温度和植被盖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了翻耕所导致的地表植被破坏和土壤属性的变化对高寒草甸的影响。结果表明:1)较高植被覆盖区域内土壤含水量较高;2)降水后,较低植被覆盖区域内地表温度较低,地表蒸散量较大;3)在长时期缺乏降水的情况下,较低植被盖度区域内地表温度较高,土壤含水量偏低。以上结果说明,翻耕后导致的地表植被破坏和土壤属性变化,会导致翻耕区内地表蒸散偏大,更容易出现土壤水分不足的现象,不适合半干旱区高寒草甸群落的恢复。因此,采取增加灌溉或者免耕补播等不破坏地表植被的补播方式,可能更适合该地区内的植被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耕 土壤含水量 地表温度 植被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典型冰川区大气氮素沉降量的估算——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圣杰 张明军 +1 位作者 王飞腾 李忠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77-785,共9页
高寒冰川区氮素沉降量的变化会对区域生态系统产生显著影响,定量评估冰川区的氮沉降状况可以为修正相关模型提供重要的原始数据。通过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连续采样,分析了中国西北典型冰川区大气氮素的沉降... 高寒冰川区氮素沉降量的变化会对区域生态系统产生显著影响,定量评估冰川区的氮沉降状况可以为修正相关模型提供重要的原始数据。通过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连续采样,分析了中国西北典型冰川区大气氮素的沉降特征,并估算了该区域的年均氮素沉降量。研究结果表明,1号冰川湿沉降中的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与总无机氮(TIN)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沉降量最大,冬季最少,且与降水量表现出较好的对应关系。1号冰川氮素湿沉降的硝铵比(NO-3-N/NH+4-N)月平均值在0.3—1间波动。1号冰川TIN湿沉降量年平均值为1.51 kg/hm2(其中NH+4-N沉降量占总量的69%,而NO-3-N沉降量仅占31%),干湿沉降总量年均值为1.56 kg/hm2,总氮(TN)的干湿沉降总量年均值为3.85 kg/hm2。得到的冰川区氮素沉降量符合中国西部高寒区的一般水平,代表了该区域的本底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区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氮沉降 无机氮 湿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大气气溶胶和新雪中可溶性离子关系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明军 周平 +2 位作者 李忠勤 赵淑惠 金爽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1-148,共8页
在2007年4月、8月和10月三个时段内,分昼夜采集了23个气溶胶样品和7个新降雪样品,对样品中的可溶性离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以下简称1号冰川)春、夏、秋三个季节气溶胶平均载量为86.22neq/m3,分析显示1号冰川存在... 在2007年4月、8月和10月三个时段内,分昼夜采集了23个气溶胶样品和7个新降雪样品,对样品中的可溶性离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以下简称1号冰川)春、夏、秋三个季节气溶胶平均载量为86.22neq/m3,分析显示1号冰川存在NH4HSO4和(NH4)2SO4气溶胶,并有少量NH4NO3气溶胶存在。气溶胶和新雪样品中可溶性离子成分变化趋势相似,气溶胶浓度升高,新雪样品的浓度也会有所升高,反之亦然。气溶胶和新雪中Ca2+、Mg2+、Na+、Cl-、K+的相关性很好,说明雪中这些离子的浓度基本能反映大气中的状况;对气相和颗粒相并存的NH4+和NO3-来说,雪中的离子浓度和大气中的离子浓度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气溶胶 气雪转换 可溶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1-2009年中国低云量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8
16
作者 刘引鸽 王宁练 +2 位作者 武小波 郭忠明 贺建桥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08-1616,共9页
利用中国360个地面站月低云量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GIS插值和滑动t检验,分析了中国低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探讨了气候要素与低云量变化关系。结果表明,随纬度增加低云量减少,低云量最多区域位于云贵川地区,北方干旱地... 利用中国360个地面站月低云量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GIS插值和滑动t检验,分析了中国低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探讨了气候要素与低云量变化关系。结果表明,随纬度增加低云量减少,低云量最多区域位于云贵川地区,北方干旱地区云量最少。中国年平均低云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递减率约为0.3%·(10a)-1。低云量的年代际、季节和区域性变化差异较大。干旱区、半干旱区、湿润区、东北区、青藏高原区以及西南区年平均低云量变化率分别为-0.18,-1.5,-0.19,0.25,-1.20和-0.37%·(10a)-1。相关分析表明,低云量与降水量、相对湿度、最大积雪深度之间呈正相关,与蒸发量和温度之间呈负相关,低云量变化滞后于太阳活动周期,但不同区域低云量变化与气候要素之间的关系差异较大,这些研究为气候变化预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云量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古拉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_2通量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赵拥华 赵林 +2 位作者 杜二计 刘广岳 岳广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25-531,共7页
采用涡动相关法对青藏高原唐古拉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在2007年CO2通量及活动层水热动态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各月CO2通量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日通量峰值一般出现在中午,最大排放峰值出现在5月,为0.29 g·m-2·h-1;最大吸收... 采用涡动相关法对青藏高原唐古拉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在2007年CO2通量及活动层水热动态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各月CO2通量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日通量峰值一般出现在中午,最大排放峰值出现在5月,为0.29 g·m-2·h-1;最大吸收峰值出现在8月,为-0.25 g·m-2·h-1,除7月和8月CO2通量日变化表现出吸收特征外,其余各月均表现为排放特征。与青藏高原连续多年冻土周边地区相比,唐古拉地区CO2通量日变化峰值明显偏小。CO2通量季节变化呈双峰型,表现为春、秋季强排放、夏季弱吸收和冬季弱排放。5月为CO2通量全年最大排放月,排放量为132.4 g·m-2;8月为CO2通量全年最大吸收月,吸收量为-37.7 g·m-2。春、秋季,CO2通量与5 cm土壤温度和未冻水含量变化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夏季与5 cm土壤温度变化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CO2通量对光合有效辐射变化基本没有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古拉地区 高寒草甸 CO2通量 活动层冻融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湖溃决灾害风险研究进展及其展望 被引量:13
18
作者 王世金 秦大河 任贾文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35-742,共8页
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冰湖溃决灾害风险研究现状,结果显示,以往冰湖溃决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过多集中于冰湖溃决致灾诱因、特征,溃决危险性评价和溃决概率预测以及溃决洪峰流量及其演进模拟研究等自然风险方面,而承灾区经济社会系统脆弱性、暴... 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冰湖溃决灾害风险研究现状,结果显示,以往冰湖溃决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过多集中于冰湖溃决致灾诱因、特征,溃决危险性评价和溃决概率预测以及溃决洪峰流量及其演进模拟研究等自然风险方面,而承灾区经济社会系统脆弱性、暴露性和适应性风险研究却较为缺乏。因此,开展冰湖溃决灾害综合风险研究,不仅对冰湖溃决危险性评价意义重大,而且对于下游承灾区防灾减灾和预警体系建立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湖溃决 灾害风险 溃决洪水 溃决概率 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龙雪山冰川雪坑中细菌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其与气候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10
19
作者 马晓军 刘炜 +2 位作者 侯书贵 陈拓 秦大河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4-100,共7页
通过DAPI荧光计数、恢复培养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了玉龙雪山不同深度积雪中的细菌数量、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结果显示:玉龙雪山雪坑样品中细菌数量和多样性指数与气候环境替代指标w(Ca^(2+)),w(Mg^(2+)),w(Cl^-)等具有相关性.可培... 通过DAPI荧光计数、恢复培养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了玉龙雪山不同深度积雪中的细菌数量、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结果显示:玉龙雪山雪坑样品中细菌数量和多样性指数与气候环境替代指标w(Ca^(2+)),w(Mg^(2+)),w(Cl^-)等具有相关性.可培养细菌隶属于三个不同系统发育群:Actinobacteria(37%),Firmicutes(11%)和Proteobacteria(α-Proteobacteria)(52%),其中α-Proteobacteria类为优势类群.DGGE测序结果表明细菌属β-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类群,以β-Proteobacteria为优势类群,并且不同深度雪坑中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没有明显变化.结果表明:海洋型冰川雪中细菌数量和多样性、群落结构与大陆型冰川雪相比,冰雪微生物具有其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多样性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玉龙雪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农田、草地和荒漠下垫面辐射收支平衡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吴锦奎 王杰 +2 位作者 丁永建 叶柏生 高鑫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45-654,共10页
主要利用架设在黑河流域中游绿洲和荒漠区的3套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在2003年9月1日—2004年8月31日的同期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干旱区农田、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的辐射收支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荒漠和草地太阳辐射相差不大,分别为6238.7 M... 主要利用架设在黑河流域中游绿洲和荒漠区的3套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在2003年9月1日—2004年8月31日的同期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干旱区农田、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的辐射收支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荒漠和草地太阳辐射相差不大,分别为6238.7 MJ.m-2和6135.8 MJ.m-2,农田生态系统为5889.0 MJ.m-2,比荒漠地区小4%。随着植物覆盖度的增大,草地和农田的地面反射逐渐减弱,荒漠地区反射辐射和地表反射率明显高于绿洲地区。大气逆辐射在3个地区相差不大,平均约为280 W.m-2。地表放射辐射和地表有效辐射在不同季节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总体上讲,农田和草地地表有效辐射要低于荒漠,特别是在作物或牧草的主要生长季节。荒漠、草地和农田年总净辐射量分别为1705.8,2150.7和2458.2 MJ.m-2,农田和草地分别高出荒漠44%和26%,农田和荒漠净辐射差值主要由地表有效辐射差异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中游 干旱区 辐射收支 长波辐射 短波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