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谱法分析固沙工程对土壤腐殖质及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张玉兰 孙彩霞 +6 位作者 段争虎 陈利军 武志杰 陈晓红 张艾明 刘兴斌 王俊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9-183,共5页
采用外加热法将土壤腐殖质(HM)及其组分富里酸(FA)和胡敏酸(HA)分别氧化后,采用光度法分析固沙工程的植被恢复(51,43,32,20和0年)对腾格里沙地腐殖质及组分含量的影响;同时,采用红外光谱探讨其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采用可见光谱学方法测... 采用外加热法将土壤腐殖质(HM)及其组分富里酸(FA)和胡敏酸(HA)分别氧化后,采用光度法分析固沙工程的植被恢复(51,43,32,20和0年)对腾格里沙地腐殖质及组分含量的影响;同时,采用红外光谱探讨其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采用可见光谱学方法测定腐殖质及组分含量是可行的,结果重现性较好(变异系数最大为7.26%),比传统容量法准确、快速、简便,具有能批量测定的优点。随恢复年限增加,腐殖质及其组分含量呈现增加趋势,胡富比也呈现增加趋势,说明植被固定改善了土壤质量,土壤腐殖化程度增加。傅里叶变换光谱结果表明植被恢复不同年限的沙土同一组分的红外光谱形状基本相似,但特征峰强度有明显区别。恢复年限增加,小分子糖类物质减少,芳族类物质增加,土壤水溶性有机物芳构化程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格里沙地 沙坡头试验站 沙地恢复 腐殖质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冻融条件下的陆面过程研究综述 被引量:14
2
作者 周余华 叶伯生 胡和平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87-891,共5页
冻土是全球中高纬地区和高山地带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它对全球以及区域性气候、水循环、水平衡等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土壤冻融条件下的陆面过程正是这种影响的重要环节,介绍了土壤冻融条件下陆面过程的研究现状,特别是在大气环流模型(GCM... 冻土是全球中高纬地区和高山地带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它对全球以及区域性气候、水循环、水平衡等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土壤冻融条件下的陆面过程正是这种影响的重要环节,介绍了土壤冻融条件下陆面过程的研究现状,特别是在大气环流模型(GCM)中引入水文陆面模型以来陆面过程研究的迅猛发展,对现在国际上正在进行的考虑冻土的陆面过程研究项目,如陆面过程参数化比较计划的第二阶段第五期PILPS(2E)以及美国NASA的寒区陆面过程实地试验计划也进行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壤冻融条件下陆面过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 冻土 地气水热交换 土壤冻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光谱法测定肥料施用26年土壤的腐殖质组分特征 被引量:26
3
作者 张玉兰 孙彩霞 +5 位作者 陈振华 李东坡 刘兴斌 陈利军 武志杰 杜剑雄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10-1213,共4页
采用红外光谱法探讨了有机肥以及有机肥与化学肥料配合施用26年对棕壤腐殖质及其组分富里酸和胡敏酸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采用红外光谱仪测定肥料施用对腐殖质及腐殖质组分富里酸和胡敏酸结构的影响是可行的。施肥26年后,不同处理肥料... 采用红外光谱法探讨了有机肥以及有机肥与化学肥料配合施用26年对棕壤腐殖质及其组分富里酸和胡敏酸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采用红外光谱仪测定肥料施用对腐殖质及腐殖质组分富里酸和胡敏酸结构的影响是可行的。施肥26年后,不同处理肥料施用后腐殖质具有基本一致的结构;在某些特征峰吸收强度上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反映了不同肥料处理对土壤腐殖质的结构单元和官能团数量及组成有明显的影响。不同施肥处理胡敏酸也存在一些差别。红外光谱解析表明,与CK相比,施用有机肥或氮磷钾配合施用后,土壤腐殖质中小分子糖类物质减少,芳族类物质增加。试验结果证实,施用有机肥可明显增加土壤水溶性有机物芳构化程度。利用不同肥料处理腐殖质的红外光谱,可以判断土壤有机质的演变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壤 定位试验 肥料 腐殖质 结构 红外光谱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光谱法测定生物炭/秸秆输入土壤后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9
4
作者 张玉兰 陈利军 +3 位作者 段争虎 武志杰 孙彩霞 王俊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55-459,共5页
土壤α-葡萄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直接参与土壤有机物质的矿化过程,对维持生态系统碳和养分的循环起重要作用。秸秆或者秸秆炭化物还田是提高碳储量的一种有效措施,输入到土壤后对生物学活性产生一定影响,对碳库转化具有直接或者间接... 土壤α-葡萄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直接参与土壤有机物质的矿化过程,对维持生态系统碳和养分的循环起重要作用。秸秆或者秸秆炭化物还田是提高碳储量的一种有效措施,输入到土壤后对生物学活性产生一定影响,对碳库转化具有直接或者间接作用。采用荧光物质作为底物,将96微孔板和荧光检测法结合,利用多功能酶标仪测定生物炭/秸秆(2.5g/50g干土)添加条件下黑土中α(β)葡萄糖苷酶活性。结果表明,秸秆添加到土壤后,土壤α(β)葡萄糖苷酶活性增强,水稻秸秆处理β-葡萄糖苷酶活性高于玉米秸秆处理,40天后仍然保持较强活性,说明秸秆的输入有助于土壤碳素转化。可能是因为秸秆炭添加提高土壤中养分含量,促进微生物活性,使得土壤酶活性提高,水稻秸秆添加增强土壤酶活性,而玉米秸秆没有促进作用,可能与材料来源不同有关,材料来源与添加效应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而生物炭添加对黑土中α(β)葡萄糖苷酶活性影响不大,这与生物炭含速效养分少、自身难降解特性有关。与传统的分光光度法相比,微孔板荧光法可以灵敏的检测到土壤悬液中的酶活性,可批量检测样品,是一种快速、准确、简便的土壤酶活性测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方法 土壤酶活性 生物炭添加 秸秆添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流动技术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脲酶活性
5
作者 张玉兰 陈利军 +3 位作者 武志杰 陈振华 段争虎 孙彩霞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06期236-238,共3页
研究采用常规方法提取,采用二乙酰-肟比色法,应用连续流动分析仪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脲酶未分解的尿素的量来估算土壤脲酶活性,避免了常规方法中重现性差,对操作者及周围环境危害较大,不易操作等缺陷。针对不同土壤类型,在东北... 研究采用常规方法提取,采用二乙酰-肟比色法,应用连续流动分析仪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脲酶未分解的尿素的量来估算土壤脲酶活性,避免了常规方法中重现性差,对操作者及周围环境危害较大,不易操作等缺陷。针对不同土壤类型,在东北地区采集4份混合土壤样品,测定土壤脲酶活性。结果表明,利用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尿素的工作曲线线性较好,每个土样浸提6次,每个浸提液体连续3次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常规方法,即测定的精密度和重复性均高于常规方法,同时克服了测定中对人体的伤害。结果表明,采j羽连续流动分析仪结合尿素残留量法可以实现对土壤脲酶活性的精确测定。该方法简单、准确、灵敏、快速,获得了满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流动分光光度法 尿素残留量法 土壤 脲酶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