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沙质荒漠化灾害监测评价模型 被引量:6
1
作者 康国定 冯学智 +3 位作者 黄蔚 赵书河 张侠 吴薇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7-105,共9页
沙质荒漠化灾害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选择科尔沁和毛乌素两个典型的农牧交错带作为研究区,基于沙质荒漠化灾害背景(图象、图形和统计)GIS数据库,对沙质荒漠化灾害进行判别、预测及对灾情进行综合评估的建模研究,在... 沙质荒漠化灾害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选择科尔沁和毛乌素两个典型的农牧交错带作为研究区,基于沙质荒漠化灾害背景(图象、图形和统计)GIS数据库,对沙质荒漠化灾害进行判别、预测及对灾情进行综合评估的建模研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我国沙质荒漠化灾害监测综合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对上述两个试验区的沙质荒漠化灾害进行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乌审旗、杭锦旗为沙质荒漠化极重度区,奈曼、库伦、开鲁为重度区,昌图县为中度区,通辽为轻度区,对沙质荒漠化影响大小依次为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沙质荒漠化灾害危险度评价的结果表明,在毛乌素地区的南部灾害严重,危险度为重度,西部程度较轻,为中度偏轻,东部与北部程度稍重,为中度偏重,但乌审旗的沙质荒漠化灾害程度被低估了,应为重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农牧交错区 沙质荒漠化灾害 监测评价模型 GIS数据库 灾情评估 灾害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来祁连山及河西走廊地区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贾文雄 张禹舜 李宗省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02-1009,共8页
利用1960~2009年的日降水量资料,选用13项极端降水指数,采用线性趋势、10年趋势滑动、Mann-kendall等方法,对祁连山及河西走廊地区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极端降水日数呈增多趋势,极端降水强度呈减小趋势,极端降... 利用1960~2009年的日降水量资料,选用13项极端降水指数,采用线性趋势、10年趋势滑动、Mann-kendall等方法,对祁连山及河西走廊地区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极端降水日数呈增多趋势,极端降水强度呈减小趋势,极端降水总量呈增加趋势,连续干旱日数、连续湿润日数呈减少趋势,一日最大降水量、五日最大降水量呈增大趋势;极端降水变化存在一定区域差异,走廊平原中西部的降水明显增加,降水变率在减小,走廊平原中部极端降水的日数在增多,降水极值在增大,走廊平原祁连山东部的降水在增加,降水极值在增大,但连续极端降水的总量在减少,祁连山中部的降水在明显增加,降水的极端性在明显增大,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最敏感;不同极端降水指数分别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80年代初期、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期发生了突变,这些突变点与东亚季风、南亚季风、西风环流等大尺度环流系统强弱变化的时间点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年际变化 突变 祁连山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技术在区域农田蒸散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星敏 卢玲 +1 位作者 杨文峰 黄春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61-170,共10页
蒸散发在地表水分循环和能量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估算方法研究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文章在对能量平衡、水分平衡、互补相关理论及土壤-植被-大气传输模型的多种蒸散发估算方法分析的基础上,就估算蒸散发的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 蒸散发在地表水分循环和能量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估算方法研究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文章在对能量平衡、水分平衡、互补相关理论及土壤-植被-大气传输模型的多种蒸散发估算方法分析的基础上,就估算蒸散发的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详细讨论了遥感技术用于蒸散发计算的统计模型、物理模型和全遥感信息模型,以及国内在能量平衡余项法、SEBAL模型、SEBS模型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遥感技术在区域蒸散的估算方面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比拟的优点,虽然遥感技术用于区域蒸散在模型研建和检验、尺度外推、反演精度等方面还存在问题,但遥感技术仍然是解决区域蒸散估算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技术 农田蒸散 区域蒸散 蒸散量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河岸胡杨林生态系统涡度相关通量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马小红 苏永红 +1 位作者 鱼腾飞 李建国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26-635,共10页
涡度相关通量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是保证各观测台站数据质量、实现数据共享与综合集成的前提。然而,由于各个背景样地差异比较大,目前这一方面还没有统一、精确的方法可用。因此本文以黑河下游额济纳旗胡杨林生态系统8月份的涡度数据为例... 涡度相关通量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是保证各观测台站数据质量、实现数据共享与综合集成的前提。然而,由于各个背景样地差异比较大,目前这一方面还没有统一、精确的方法可用。因此本文以黑河下游额济纳旗胡杨林生态系统8月份的涡度数据为例,介绍了各处理方法对通量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其它各校正方法而言,野点值剔除及密度效应校正(WPL)对CO_(2)通量的影响最大,其值分别降低了11%和42%;WPL校正对潜热通量的影响最大,其值增加了6.5%;超声虚温校正对感热通量的影响最大,其值降低了9.3%。就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价的方法研究,发现该样地能量平衡闭合率为71%,分别有65%和72%的数据通过了湍流的平稳性检验和湍流发展的充分性检验,数据质量较好。通过该研究,以期为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涡度相关数据的处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法 数据处理 质量控制 胡杨林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流域日蒸散发遥感估算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星敏 卢玲 +3 位作者 李新 杨文峰 黄春林 王钊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9-114,共6页
地表蒸散的估算在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利用NOAA/AVHRR遥感资料、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和气象站点资料,根据能量平衡模型和FAO-17 Penman公式,计算了研究区域内逐日蒸散发量;对于晴天,用遥感模型反演出瞬时蒸散,进而推... 地表蒸散的估算在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利用NOAA/AVHRR遥感资料、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和气象站点资料,根据能量平衡模型和FAO-17 Penman公式,计算了研究区域内逐日蒸散发量;对于晴天,用遥感模型反演出瞬时蒸散,进而推算出日蒸散;同时用FAO-17 Penmen公式和气象资料,计算研究区域内的同一天的蒸散,利用气象资料计算得到的蒸散与遥感估算的蒸散的关系,估算非晴空日的蒸散,进而得到逐日蒸散发结果。与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表明:该方法能够估算逐日蒸散发,通过气象与遥感资料结合,提高了气象格点资料的空间分辨率,弥补了难以得到遥感逐日晴空资料的不足,同时也为流域内同类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遥感 蒸散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典型污染城市主要绿化树种的滞尘效应(英文) 被引量:13
6
作者 刘任涛 毕润成 赵哈林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879-1886,共8页
为研究城市人工植被的滞尘效应及其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以中国北方典型污染城市——临汾市为例,通过野外典型采样法和室内分析,测定了不同生活型主要绿化植物的滞尘能力,讨论了植物的滞尘量与滞尘时间的关系,并且研究了污染程度... 为研究城市人工植被的滞尘效应及其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以中国北方典型污染城市——临汾市为例,通过野外典型采样法和室内分析,测定了不同生活型主要绿化植物的滞尘能力,讨论了植物的滞尘量与滞尘时间的关系,并且研究了污染程度及距污染源距离对植物滞尘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降尘条件下,不同生活型植物滞尘能力差异表现为草本植物的滞尘能力显著高于其它生活型植物(落叶乔木,灌木和藤本植物),而其它生活型植物间的滞尘能力无显著差异性;对针叶林来说,圆柏和雪松的滞尘能力间亦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的污染情况下(污染程度及和污染源的距离不同),同种植物的滞尘能力亦有明显的差异,这与植物的高度和生长特性有关。而且,随时间推移,植物叶片的滞尘量呈现周期变化,而不是一个随时间无限增长的量,也有其饱和量。因此,在进行城市绿化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滞尘周期及其生长环境情况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化植物 滞尘 污染 城市绿化 临汾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高原典型年份植被覆盖变化对2010年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7
作者 沈晓燕 张宇 +3 位作者 王少影 尚伦宇 张珊 徐永明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43-453,共11页
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采用1981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卫星遥感地表分类数据,模拟分析了黄河源区若尔盖高原典型年份真实地表植被覆盖变化对2010年区域气候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对于地表能量,植... 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采用1981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卫星遥感地表分类数据,模拟分析了黄河源区若尔盖高原典型年份真实地表植被覆盖变化对2010年区域气候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对于地表能量,植被覆盖变化对潜热影响较显著,较为显著的气候响应是地表温度的变化,且局地地表温度变化较区域平均温度变化明显。2)蒸腾效率和反照率会改变地表温度,但它们的相对重要性随季节和地点而变化,在夏季,若尔盖高原蒸腾效率改变对温度的影响大于反照率的作用。3)植被覆盖度变化在低层对温湿度均有影响,在中高层仅对温度有较小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WRF模式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地区一次强冰雹过程的稳定度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岳平 李栋梁 刘洪兰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58-162,共5页
从天气系统、稳定度指数、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等方面对2005年5月30日15时16分在平凉地区范围内的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后冷平流使对流层中上层降温,加大了垂直方向的温度梯度,从而促进了对流的发展;大气层结的不... 从天气系统、稳定度指数、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等方面对2005年5月30日15时16分在平凉地区范围内的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后冷平流使对流层中上层降温,加大了垂直方向的温度梯度,从而促进了对流的发展;大气层结的不稳定、动力热力共同作用以及充足的水汽输送是强雷暴天气形成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天气系统 稳定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育对沙质草甸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5
9
作者 何玉惠 赵哈林 +2 位作者 刘新平 赵学勇 李玉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9-161,181,共4页
对不同封育年限沙质草甸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封育对沙质草甸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善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封育时间的延长,土壤颗粒组成发生明显变化。〉0.25mm的中粗沙成分明显减少。0.05~0.25mm... 对不同封育年限沙质草甸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封育对沙质草甸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善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封育时间的延长,土壤颗粒组成发生明显变化。〉0.25mm的中粗沙成分明显减少。0.05~0.25mm的细沙成分明显增加,而且表层粘粉粒含量也明显增加;各取样层次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不同封育状况下形成显著差异,并随封育时间的延长而显著提高;随封育时间的延长,土壤容重逐渐减小,土壤硬度逐渐增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与0.25~0.05mm的细沙含量及〈0.05mm的粘粉粒含量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0.25mm的中粗沙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育 土壤性状 颗粒组成 碳氮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沙丘先锋植物沙米的生态防护作用 被引量:17
10
作者 马全林 王继和 +3 位作者 张景光 詹科杰 张德魁 陈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0-145,150,共7页
使用野外风速廓线仪与阶梯式集沙仪,对流动沙丘先锋植物沙米及其群落的生态防护作用进行了野外实地观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沙米植株成塔状,基部分枝,株高变异性、可塑性大,与其他形态指标呈显著正相关,通过测定株高可掌握其基本... 使用野外风速廓线仪与阶梯式集沙仪,对流动沙丘先锋植物沙米及其群落的生态防护作用进行了野外实地观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沙米植株成塔状,基部分枝,株高变异性、可塑性大,与其他形态指标呈显著正相关,通过测定株高可掌握其基本形态特征。立枯沙米单株可降低风速90%以上,并能阻挡风沙流形成沙舌,沙舌积沙量、高度、长度与沙米体积、高度和冠幅呈显著相关。沙米群落粗糙度达到6.325cm,是裸露流沙区的2635倍。在裸露流沙区200cm高度风速为6.2m/s时,裸露流沙区输沙量达到86.34g/cm·h,而沙米群落中无风沙流发生;风速为9.5m/s时,裸露流沙区输沙量也达到沙米群落的574倍。研究认为,在短期(2~3年)和局部空间范围(流动沙丘坡脚与两翼以及裸沙斑块),立枯沙米及其群落具有较明显的防风固沙作用;发达的生殖生长、侧枝系统和侧根系统,枯死后可保留2~3个生长季,是沙米发挥防风固沙作用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米 先锋植物 生态防护作用 防风固沙作用 输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凉黄土高原地闪VHF辐射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曹冬杰 张广庶 +1 位作者 张彤 王彦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65-372,共8页
利用亚微秒级时间分辨率的VHF辐射接收系统与快电场变化测量仪,对甘肃平凉黄土高原雷暴过程中地闪VHF辐射及相应电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负地闪回击前VHF辐射与快电场变化在时间上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回击前后300μs内的VHF辐射... 利用亚微秒级时间分辨率的VHF辐射接收系统与快电场变化测量仪,对甘肃平凉黄土高原雷暴过程中地闪VHF辐射及相应电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负地闪回击前VHF辐射与快电场变化在时间上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回击前后300μs内的VHF辐射波形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90%的负地闪首次回击过程VHF辐射波形属于第三类,表现为连续脉冲贯穿回击过程,平均持续时间为600μs;同负地闪相比,正地闪回击过程产生的连续辐射持续时间较长。统计表明,负地闪首次回击过程辐射峰值出现在回击启动后10~100μs,算术平均值为45μs;继后回击启动后10~260μs辐射达到峰值,算术平均值为91μs。首次回击过程辐射峰值强度往往大于梯级先导过程,与回击主峰后主通道分支产生的电磁辐射较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内陆高原 VHF辐射 回击 地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