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1
作者 朱作言 相建海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912-912,共1页
成立于1987年的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是我国较早开展海洋科学方面的重点实验室,也是我国海洋生物技术与开发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海洋学科的前沿,瞄准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大基础理论问... 成立于1987年的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是我国较早开展海洋科学方面的重点实验室,也是我国海洋生物技术与开发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海洋学科的前沿,瞄准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针对制约我国海水增养殖发展和海洋天然产物开发利用的一系列“瓶颈”因素,开展相关的基础研究以及高新技术探索,为我国海洋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源头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实验室 海洋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 资源可持续利用 社会可持续发展 海洋生物技术 海洋天然产物 开发利用 海洋科学 国际海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溴酚衍生物LXQ-5的PTP1B的结合作用和体内降糖活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超 李妍 +1 位作者 李祥乾 史大永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1-66,共6页
二型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1B(PTP1B)是胰岛素信号通路中的负调控蛋白酶,是二型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研究靶点。本文利用酶动力学实验和分子互作技术检测了溴酚衍生物 LXQ-5 的 PTP1B 抑制... 二型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1B(PTP1B)是胰岛素信号通路中的负调控蛋白酶,是二型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研究靶点。本文利用酶动力学实验和分子互作技术检测了溴酚衍生物 LXQ-5 的 PTP1B 抑制作用类型和体外特异性结合作用的特点。测定糖尿病小鼠口服给药后的空腹血糖水平和血清中糖化血红蛋白以及糖化血清蛋白水平等糖尿病相关指标的变化,研究了化合物 LXQ-5 在小鼠体内的降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 LXQ-5 是 PTP1B 的一种非竞争性抑制剂,且在体外能够与 PTP1B 特异性结合。LXQ-5 在糖尿病小鼠体内能显著的降低空腹血糖水平和血清中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含量,在新型降糖药物的研发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型糖尿病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1B 溴酚衍生物 LXQ-5 降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碱蓬属Suaeda植物研究中的分类学错误 被引量:3
3
作者 邢亦谦 邢军武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7-102,共6页
以纠正碱蓬属Suaeda盐生植物研究中广泛存在的分类错误为目的,针对碱蓬属研究中因缺乏正确的种属鉴定与使用错误种名等导致无法确定研究对象是何植物,使研究结果丧失确定性和科学价值的问题,通过对相关错误文献的梳理,对包括《中国高等... 以纠正碱蓬属Suaeda盐生植物研究中广泛存在的分类错误为目的,针对碱蓬属研究中因缺乏正确的种属鉴定与使用错误种名等导致无法确定研究对象是何植物,使研究结果丧失确定性和科学价值的问题,通过对相关错误文献的梳理,对包括《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在内的有关碱蓬属植物研究文献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了有关碱蓬属植物研究中的同物异名、同名异物以及中文名与拉丁名错乱等问题并予以纠正。对提高碱蓬属植物研究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农业 盐生植物 碱蓬属Suaeda 分类错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紫杉状海门冬配子体和四分孢子体适宜温度和光照强度比较研究
4
作者 牛建峰 王旭雷 +6 位作者 郇丽 张宝玉 郑阵兵 解修俊 王立军 顾文辉 王广策 《海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21,共9页
海门冬(Asparagopsis)作为一种反刍动物甲烷释放的有效抑制物,其生物量获取是促进相关应用领域持续发展的关键,因而海门冬人工栽培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选取中国地区特有紫杉状海门冬配子体与四分孢子体为研究对象,光响应曲线测定结果... 海门冬(Asparagopsis)作为一种反刍动物甲烷释放的有效抑制物,其生物量获取是促进相关应用领域持续发展的关键,因而海门冬人工栽培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选取中国地区特有紫杉状海门冬配子体与四分孢子体为研究对象,光响应曲线测定结果显示配子体半饱和光强约为56μmol/(m^(2)·s),四分孢子体的约为88μmol/(m^(2)·s)。光照强度对藻体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四分孢子体光合活性显著高于配子体,且具有较高的强光耐受能力。配子体和四分孢子体的光补偿点均约为10μmol/(m^(2)·s),四分孢子体饱和光强在250~270μmol/(m^(2)·s),相较于配子体的100μmol/(m^(2)·s),显示出了更宽广的光强适应能力。在15~31℃,四分孢子体和配子体的光合作用系统均未受到显著影响,而四分孢子体有效量子产额在长时间29℃条件下轻微下降。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种藻体在可溶性总蛋白、藻红蛋白及叶绿素a含量上未见显著差异,丝状四分孢子体因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表现出显著高于配子体的光合效率。同时紫杉状海门冬四分孢子体具有较广的光强适应范围,因而是一种更适于基于反应器的规模化培养的藻体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杉状海门冬(Asparagopsis taxiformis) 四分孢子体 配子体 温度 光照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碱蓬属植物修订 被引量:4
5
作者 邢军武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75-1379,共5页
本文对《中国植物志》藜科(Chenopodiaceae)碱蓬属(Suaeda Forsk. ex Scop.)长期存在的分类错误进行了纠正。将其中的高碱蓬S. altissima (L.) Pall.合并入碱蓬S. glauca (Bunge) Bunge,纵翅碱蓬S. pterantha (Kar. et Kir.) Bunge合并... 本文对《中国植物志》藜科(Chenopodiaceae)碱蓬属(Suaeda Forsk. ex Scop.)长期存在的分类错误进行了纠正。将其中的高碱蓬S. altissima (L.) Pall.合并入碱蓬S. glauca (Bunge) Bunge,纵翅碱蓬S. pterantha (Kar. et Kir.) Bunge合并入刺毛碱蓬S. acuminata (C.A. Mey.) Moq.,同时增加了垦利碱蓬(新种)S. kenliensis J. W. Xing sp. nov。由此将中国碱蓬属(Suaeda)植物从原来的20种,变更为19种。并重新修订了中国碱蓬属(Suaeda)植物的分种检索表,使中国碱蓬属(Suaeda)植物的系统分类更趋于完善,为《中国植物志》的修订和碱蓬属(Suaeda)植物分类及其深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蓬属 新种 垦利碱蓬(新种)Suaeda kenliensis J.W.Xing SP.NOV 高碱蓬S.altissima(L.)Pall. 碱蓬S.glauca(Bunge)Bunge 纵翅碱蓬S.pterantha(Kar.et Kir.)Bunge 刺毛碱蓬S.acuminata (C.A.Mey.)Moq.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线虫Litoditis marina低氧胁迫响应的转录组分析
6
作者 李博 谢玉素 张留所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86-798,共13页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洋氧含量降低,海水低氧胁迫对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以海洋线虫Litoditis marina为实验对象,观察了其在不同氧浓度(21%、3%、1%和0.5%)条件下的生长发育速率,并对不同氧浓度条件下的L1...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洋氧含量降低,海水低氧胁迫对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以海洋线虫Litoditis marina为实验对象,观察了其在不同氧浓度(21%、3%、1%和0.5%)条件下的生长发育速率,并对不同氧浓度条件下的L1幼虫样品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当环境氧浓度从21%下降至3%时,L.marina的发育成熟速度明显加快,进一步下降至1%时,产卵时间延长并和21%氧浓度接近,但当氧浓度为0.5%时,L.marina的产卵时间显著延迟。比较转录组分析表明,相比于21%氧浓度环境,3%、1%和0.5%低氧条件下L.marina的糖酵解、糖异生、硫代谢和线粒体碳代谢等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上调;而寿命调控通路、细胞色素P450代谢通路和ABC转运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下调。研究结果发现的海洋线虫应对氧浓度胁迫的基因表达变化模式,为深入理解海洋无脊椎动物应答低氧胁迫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线虫 Litoditis marina 低氧胁迫 糖酵解 硫代谢 碳代谢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硫酸氢钾复合物对对虾养殖底泥硝化作用、氨氧化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赵珍 王宝杰 +2 位作者 刘梅 蒋克勇 王雷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54-61,共8页
采用在模拟池塘中投放过硫酸氢钾复合物(KMPS)进行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KMPS对养殖底质硝化作用的影响。通过对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的检测,探究对不同时期氮素转化的影响,低频率高剂量投放组中的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而高频率低剂... 采用在模拟池塘中投放过硫酸氢钾复合物(KMPS)进行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KMPS对养殖底质硝化作用的影响。通过对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的检测,探究对不同时期氮素转化的影响,低频率高剂量投放组中的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而高频率低剂量组中氨氮和亚硝态氮的含量显著上升。高频率低剂量KMPS的投放使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丰度降低,而低频率高剂量KMPS的投放不会造成丰度降低,而且还表现出部分时期AOB丰度的上升。进一步对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发现KMPS的投放使AOA群落中Nitrosopumilu属相对丰度降低,Nitrososphaera属的相对丰度上升,这种相对丰度的变化与KMPS的投放方式无关;但AOB群落受到KMPS投放方式的影响,低频率高剂量的KMPS投放下AOB群落优势属相对丰度显著提高。以上结果均说明低频率高剂量KMPS的投放起到了促进底质硝化作用的效果。同时,可为KMPS用于对虾养殖池塘底质改良开辟一个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硫酸氢钾复合物 硝化作用 amoA基因丰度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线虫Litoditis marina酸性pH胁迫响应的转录组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丛岩懿 谢玉素 张留所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72-1482,共11页
工业革命以来,二氧化碳排放导致了海洋酸化。海水pH下降对无脊椎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代谢和免疫等多个生命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但海洋无脊椎动物如何感知和响应酸性pH胁迫的分子机制还很不清楚。本研究以团队建立的海洋线虫Litoditis m... 工业革命以来,二氧化碳排放导致了海洋酸化。海水pH下降对无脊椎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代谢和免疫等多个生命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但海洋无脊椎动物如何感知和响应酸性pH胁迫的分子机制还很不清楚。本研究以团队建立的海洋线虫Litoditis marina品系为模型,对其在不同酸性pH条件下的表型特征及转录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pH从实验室最佳生长条件5.92下降到5.33时,L.marina生长发育的速度明显减慢,但依然可以产卵繁殖;但当pH下降到4.33时,L.marina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表现为不能长成成体且不能产卵繁殖。通过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当pH从5.92下降到4.33时,海洋线虫L.marina脂肪酸β-氧化通路基因和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表达上调;表皮相关基因表达则呈现差异变化,2个nas基因和6个ptr基因表达显著上调,表皮胶原基因col类基因的表达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色素P450通路相关基因、凝集素C基因和HSP70家族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调。当pH从5.92下降到5.33时,上述提到的这些上调基因中的大多数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我们发现的海洋线虫应答酸化胁迫的主要调控模式,为理解生物体能够在低pH环境中生存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参考,为筛选和识别生物体响应和适应酸化胁迫的关键基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线虫 Litoditis marina 酸性pH胁迫 脂肪酸β-氧化 物质代谢细胞色素P450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种核糖体型的多环马格里夫藻(Margalefidinium polykrikoides)的形态和超微结构比较及分子系统学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翟噎宇 邓蕴彦 +5 位作者 孙园园 LEAW Chui-Pin LIM Po-Teen 赵增霞 胡章喜 唐赢中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52-1262,共11页
多环马格里夫藻是一种世界性广泛分布的有毒有害藻华原因种。过去30多年里多环马格里夫藻藻华在许多国家频繁暴发且呈快速扩散趋势。过去的研究根据不同地理来源种群在核糖体大亚基基因序列的显著差别,将其分成4种不同核糖体型(ribotyp... 多环马格里夫藻是一种世界性广泛分布的有毒有害藻华原因种。过去30多年里多环马格里夫藻藻华在许多国家频繁暴发且呈快速扩散趋势。过去的研究根据不同地理来源种群在核糖体大亚基基因序列的显著差别,将其分成4种不同核糖体型(ribotype),即东亚型、菲律宾型、美国/马来西亚型和地中海型。但是,不同核糖体型的种群在形态和超微结构上是否也存在可辨识差异尚未见深入研究。为此,本文对从中国青岛胶州湾、美国东海岸和马来西亚近海分离的三株多环马格里夫藻(中国株MPJZBC3、美国株CP1和马来西亚株MPCoKK23)的细胞表面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进一步基于核糖体大亚基序列进行了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首先证明了分离自胶州湾的多环马格里夫藻属于东亚核糖体型,而美国株和马来西亚株均属美国/马来西亚型(中国株与美国株及马来西亚株在1523个碱基的核糖体大亚基序列上相似性为93.6%)。但是,在所有常用的具有分类学意义的细胞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特征上[细胞大小、单细胞或群体及群体细胞数、上下锥形状、横沟位移度(绕细胞圈数)、纵沟形态、顶沟形态、细胞核位置与形状、染色体形状与数目、叶绿体的形状、结构、数目及分布、淀粉核形态等],中国株与美国株和马来西亚株(也即东亚核糖体型和美国/马来西亚核糖体型)都没有明显可区分的差别。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在生活史、休眠孢囊形态和生理学特征(如毒素种类及毒性强弱)以及性别相容性(sexual compatibility)等方面开展进一步比较研究,以获得对不同核糖体型种群的识别性状。在现阶段有害藻华的野外监测中,尤其是对于不同核糖体型种群可能造成的生物入侵的监测和追溯,多环马格里夫藻的鉴定尚必须以核糖体基因序列作为可靠的判决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马格里夫藻 核糖体型 表面形态 超微结构 系统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裙带菜配子体与孢子体的附生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昱倩 单体锋 逄少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19-230,共12页
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是一种重要的大型褐藻,具有较高的经济和食用价值。藻类的附生微生物既能通过代谢产物调控宿主藻类的生长发育,特定条件下又可能导致病害。了解裙带菜附生微生物群落组成对研究裙带菜与附生微生物间的相互... 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是一种重要的大型褐藻,具有较高的经济和食用价值。藻类的附生微生物既能通过代谢产物调控宿主藻类的生长发育,特定条件下又可能导致病害。了解裙带菜附生微生物群落组成对研究裙带菜与附生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种质资源的有效保存以及防治藻类病害等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海带和紫菜,关于裙带菜的附生微生物,特别是不同生活史的对比研究还很少。本研究通过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发现,裙带菜配子体和孢子体的附生细菌群落组成有明显差异,配子体样品中的细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均大于孢子体。配子体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66.67%)为第一优势菌门,其次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3.48%)和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11.13%),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34.58%)为第一优势菌纲,其次为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31.01%);而孢子体中蓝细菌门(95.67%)占绝对优势,其次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65%)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1.48%)。裙带菜样品经18S rRNA基因测序检测出链形植物(Streptophyta)、纤毛虫门(Intramacronuclea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顶复亚门(Apicomplexa)、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硅藻门(Bacillariophyta)、脊索动物门(Chordata)、腹毛动物门(Gastrotricha)、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毛霉菌门(Mucoromycota),其中,担子菌门、子囊菌门和毛霉菌门属于真菌,孢子体的真核微生物群落丰度大于配子体。本研究确定了裙带菜配子体和孢子体附生微生物群落组成以及不同细菌和真核微生物的相对丰度,结果表明,2个世代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为后续研究藻类宿主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海带目褐藻种质保存技术提供了基础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裙带菜 附生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孢子体 配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鳐雄性生殖系统解剖学与组织学观察
11
作者 高广 肖志忠 +1 位作者 姬广磊 李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8-87,共10页
本研究对成年雄性孔鳐(Okamejei kenojei)的生殖系统进行解剖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孔鳐的生殖系统主要由精巢、附睾、输精管、储精囊、间质腺、鳍脚腺和鳍脚组成。其中孔鳐的精巢中的精小囊,按照成熟度依次由中心向小叶外周辐射状排... 本研究对成年雄性孔鳐(Okamejei kenojei)的生殖系统进行解剖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孔鳐的生殖系统主要由精巢、附睾、输精管、储精囊、间质腺、鳍脚腺和鳍脚组成。其中孔鳐的精巢中的精小囊,按照成熟度依次由中心向小叶外周辐射状排列,其精子发育成熟过程根据精巢支持细胞的位置、精小囊的大小和精小囊中的生精细胞所处的状态可划分为7个时期:精巢支持细胞未迁移期、精巢支持细胞迁移期、精巢支持细胞定植早期、精巢支持细胞定植晚期、精子变形期、精子迁移期、精子聚拢期。变态成熟的精子最终每59~64根精子组成精子束进入附睾。精子束在附睾中经历“游离-聚拢-游离”3个过程后,最终储存在储精囊中。鳍脚是孔鳐的外生殖器,主要有鳍扇、扇盾等结构组成,它与储精囊相连,是将精液输送至体外的器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鳐(Okamejei kenojei) 雄性 生殖系统 精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线虫Litoditis marina早期发育的转录组分析
12
作者 王彤彤 张留所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58-1572,共15页
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影响海洋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过程,探究环境因子调控发育的分子机制,需要深入了解海洋动物早期发育的生理和分子特征。以实验室驯化的潜在模式动物海洋线虫Litoditis marina为研究对象,对其胚胎期和孵化后发... 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影响海洋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过程,探究环境因子调控发育的分子机制,需要深入了解海洋动物早期发育的生理和分子特征。以实验室驯化的潜在模式动物海洋线虫Litoditis marina为研究对象,对其胚胎期和孵化后发育早期2 h、4 h和6 h的L1幼虫样品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和分析。结果表明,2 h、4 h和6 h的L1幼虫间差异较小,而三个L1幼虫样品与胚胎期相比,基因表达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KEGG富集分析,发现与胚胎期相比,三个L1幼虫样品的多个通路如核糖体、核糖体生物发生、糖酵解/糖原异生、TCA循环和氧化磷酸化通路相关基因发生了显著上调。另外还发现多个神经递质和神经肽受体基因如dop-和npr-等在L1期转录水平显著上调。与胚胎期相比,L1幼虫的多个DNA复制和修复相关、Notch、Hippo和Hedgehog信号和剪切体等通路相关基因发生了显著下调。发现的L.marina早期发育转录组变化模式与已经发表的陆生模式生物秀丽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从胚胎期到L1幼虫的转录组变化特征非常相似,但同一上调或下调通路中具体发生表达变化的基因有些不同。另外,L1幼虫显著上调的核糖体生物发生通路相关基因在秀丽线虫中发生了显著下调。进一步通过基因编辑等技术和方法深入研究发育调控关键基因的功能将为海陆近缘线虫间的发育进化机制、海洋线虫对潮间带环境适应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应答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新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线虫 Litoditis marina 早期发育 核糖体 能量 代谢 神经受体 DNA复制和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大连裙带菜虫害生物调查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13
作者 李晓东 曾宥维 +3 位作者 冷晓飞 张明付 李新正 逄少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5-157,共13页
2019年10月下旬,辽宁省大连市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遭受大面积虫害,受灾面积不少于15.36hm2。本研究通过现场调查和形态学鉴定,确定了虫害为丹氏麦杆虫(Caprella danilevskii Czerniavski,1868)为代表的麦杆虫属(Caprella spp.)... 2019年10月下旬,辽宁省大连市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遭受大面积虫害,受灾面积不少于15.36hm2。本研究通过现场调查和形态学鉴定,确定了虫害为丹氏麦杆虫(Caprella danilevskii Czerniavski,1868)为代表的麦杆虫属(Caprella spp.)动物暴发生长导致。麦杆虫常见污损于养殖海藻和海水养殖设备上,近年来对我国福建地区的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养殖业、山东地区的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aformis)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而我国渤海养殖海区此前未见遭受麦杆虫虫害的严重影响的报道。本研究讨论了气候变暖和漂浮铜藻(Sargassum horneri)在此次虫害暴发中起到的作用,并首次描述了我国同一海区采集到的不同麦杆虫属物种的形态学特征。生产上建议将碳酸氢铵(NH4HCO3,俗称"碳铵")制作为传统"挂袋肥"的方式悬挂在养殖筏架上,能够驱散、杀死麦杆虫并提供藻类生长所需的氮元素。采用贝叶斯法基于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构建了麦杆虫属物种的系统发育树。序列分析显示,该COⅠ基因片段长度为479bp,AT含量为63%,转换/颠换偏倚率R值为1.130,序列未发生缺失或插入现象;种间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231(0.210~0.279),种内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014(0~0.030)。本研究表明,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具有适宜的变异信息,种内保守、种间存在差异,适用于麦杆虫属的物种识别,并为开发麦杆虫属DNA条形码技术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裙带菜 麦杆虫 污损生物 害虫 线粒体COⅠ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类胰岛素肽基因的结构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苏曼文 张晓军 +3 位作者 袁剑波 张小溪 杨铭 李富花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7,共13页
类胰岛素肽(ILP)是胰岛素超家族的成员,具有进化保守性,是影响动物生命活动的重要因子之一。本研究克隆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ILP1(Lv ILP1)全长基因,m RNA长度为812 bp,其中开放阅读框长543 bp,编码180个氨基酸。序列分... 类胰岛素肽(ILP)是胰岛素超家族的成员,具有进化保守性,是影响动物生命活动的重要因子之一。本研究克隆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ILP1(Lv ILP1)全长基因,m RNA长度为812 bp,其中开放阅读框长543 bp,编码180个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Lv ILP1蛋白预计分子量为20.81 kDa,理论等电点为9.45,不稳定系数为96.20,具有一个信号肽,没有跨膜结构,推导其为碱性、不稳定的分泌蛋白。结构预测显示,该蛋白具有胰岛素超家族保守的Il GF结构域,由N端信号肽、B链、C肽和A链组成,同时具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位点和2个断裂位点。系统进化分析显示,Lv ILP1与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ILP7亲缘关系最近,与甲壳动物ILP1聚为一支,然后分别与无脊椎动物ILP7、脊椎动物松弛素(Relaxin)、胰岛素(Insuli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聚在一起。无脊椎动物ILP7类与外群海葵(Actinia tenebrosa)ILP的进化关系最近,表明这类ILP可能与胰岛素超家族的祖先较为相似。转录因子预测显示,Lv ILP1可能的转录因子为叉头框蛋白O3(FoxO3)、糖皮质激素受体(GR)、CAAT区/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STAT)等;蛋白互作分析显示,Lv ILP1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IR)、神经信号分子(VGLUT1、SYT 1_3)、糖蛋白激素(GPHB5)、鞣化激素(Bursicon)等相互作用;对这些转录因子和互作蛋白的生物功能进行分析,进而推测Lv ILP1可能具有调节生长发育、激素刺激反应、神经系统稳态、碳水化合物稳态、蜕皮后组织重建以及生殖发育等作用。分析发现,Lv ILP1在凡纳滨对虾早期发育阶段有较高表达,在成体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眼柄中表达量最高。本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凡纳滨对虾ILP的基因结构、进化、功能及表达提供了重要信息,同时为凡纳滨对虾的分子育种和健康养殖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类胰岛素肽 基因结构 功能预测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抗缪勒氏管激素Ⅱ型受体基因(amhr2)表达特征分析及功能初探
15
作者 李泽 王丽娟 +4 位作者 邹聪聪 舒畅 吴志昊 邹玉霞 尤锋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6,共13页
抗缪勒氏管激素Ⅱ型受体(anti-Müllerian hormone receptorⅡ,Amhr2)是抗缪勒氏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的特异受体。amhr2基因在鱼类性腺分化和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更决定了有的鱼种的性别,然而,相关功能研究较... 抗缪勒氏管激素Ⅱ型受体(anti-Müllerian hormone receptorⅡ,Amhr2)是抗缪勒氏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的特异受体。amhr2基因在鱼类性腺分化和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更决定了有的鱼种的性别,然而,相关功能研究较为有限。本研究旨在明晰amhr2在我国重要海水养殖鱼类—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性腺分化和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并初步探究其功能。首先,克隆了牙鲆amhr2-CDS序列,共1536bp,编码511个氨基酸。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牙鲆Amhr2近C端较为保守,与其他硬骨鱼类聚为一枝,并与上游sp1以及下游的prr13和PCBP2在基因组中共定位。蛋白结构分析显示,牙鲆Amhr2包含信号肽、跨膜结构域和保守的酪氨酸蛋白激酶结构域。进而,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分析表明,牙鲆amhr2主要表达于性腺,且在精巢中的表达极显著高于卵巢(P<0.01),其在I-V期精巢中持续高表达,而在卵巢中仅在I期高表达,后显著下降(P<0.05)。性腺分化期基因的表达,是对雌核发育组(对照组,20±0.5℃,100%雌性)与雌核发育高温诱导组(HT组,28±0.5℃,100%雄性)鱼苗进行检测的,amhr2在对照组全长(totallength,TL)2cm的实验鱼性腺中表达最高,后逐渐下降;而HT组实验鱼性腺中的表达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精巢开始分化的6cm TL时表达最高。利用Hela细胞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Amhr2与其配体Amh均定位于细胞质。同时,通过原核表达重组牙鲆Amh,并用其孵育离体性腺组织,q PCR分析显示精巢中amhr2的表达没有显著变化,但卵巢中表达显著上升(P<0.05)。进一步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表明,Amh和Amhr2共转染能够显著抑制雌激素合成的关键芳香化酶基因cyp19a的表达(P<0.01)。综上所述,牙鲆amhr2主要表达于精巢,但在不同性腺发育时期表达不同,且其可能与Amh共同影响cyp19a的转录,对雄性表型形成的启动和性腺发育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amhr2 性腺分化和发育 基因表达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蛤(Meretrix petechialis)多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的综合评价
16
作者 田砚敏 王鸿霞 刘保忠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0-98,共9页
为了明确文蛤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含量及其风味特性,本研究以文蛤的11个全同胞家系为研究对象,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文蛤足组织中游离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通过主成分分析、TOPSIS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文蛤家系游离氨基酸总量... 为了明确文蛤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含量及其风味特性,本研究以文蛤的11个全同胞家系为研究对象,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文蛤足组织中游离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通过主成分分析、TOPSIS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文蛤家系游离氨基酸总量均在473~816mg/100g,均值为638mg/100g。呈鲜味氨基酸含量为270~570 mg/100g,占总含量的56.0%~70.8%,是最主要的呈味氨基酸。15种游离氨基酸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到2个主成分,其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9.54%,可代表文蛤中游离氨基酸的综合信息。游离氨基酸T值较高的家系依次是22A8、22A5、22A1和22A6,与TOPSIS分析结果一致。结果表明上述4个文蛤家系可作为游离氨基酸含量综合性状突出的优良种质资源用于文蛤的选育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蛤(Meretrix petechialis) 游离氨基酸含量 主成分分析 TOPSIS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非营养性抗氧化剂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7
作者 马骏 李勇 +2 位作者 张静 娄雅楠 赵宁宁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4-420,共7页
自由基是指任何包含一个或多个未成对电子并能独立存在的原子或基团,生物体内过量的自由基是造成生物氧化损伤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损伤细胞膜、DNA和蛋白质,严重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因此,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防御体系对维... 自由基是指任何包含一个或多个未成对电子并能独立存在的原子或基团,生物体内过量的自由基是造成生物氧化损伤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损伤细胞膜、DNA和蛋白质,严重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因此,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防御体系对维持生物体的稳态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营养性抗氧化剂 还原型谷胱甘肽 虾青素 硫辛酸 水产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鲆dmrt1基因的克隆及其与P450arom基因的组织表达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文爱韵 尤锋 +5 位作者 孙鹏 徐冬冬 吴志昊 马得友 李军 张培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7-102,共6页
通过基因组步移和3’RACE获得了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dmrt1的cDNA全序列,该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909bp,其编码的蛋白具有高度保守的DM结构域,5’UTR区含有性别相关转录因子Sox9和Sox5的结合位点。牙鲆dmrt1基因只在牙鲆的性腺中表... 通过基因组步移和3’RACE获得了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dmrt1的cDNA全序列,该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909bp,其编码的蛋白具有高度保守的DM结构域,5’UTR区含有性别相关转录因子Sox9和Sox5的结合位点。牙鲆dmrt1基因只在牙鲆的性腺中表达,且在精巢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卵巢,表明牙鲆的dmrt1可能是一种性别相关基因。同时,对牙鲆的另一性别相关基因P450arom在成体各组织的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除在牙鲆的性腺中有表达外,在肾脏、脾脏、鳃和脑等其他组织中也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牙鲆P450arom基因在性腺中的表达也存在两性差异,其表达模式与dmrt1的正好相反,在卵巢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精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DMRT1 P450AROM 两性差异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刺激导致虾夷扇贝死亡因素的探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超 吴富村 +2 位作者 林思恒 阙华勇 张国范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1-98,共8页
本文探究了高温刺激导致一龄和二龄虾夷扇贝死亡的原因。在高温刺激以及恢复过程中,两种贝龄的扇贝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时两者的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GPT)活性、p53蛋白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 本文探究了高温刺激导致一龄和二龄虾夷扇贝死亡的原因。在高温刺激以及恢复过程中,两种贝龄的扇贝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时两者的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GPT)活性、p53蛋白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以及HSP70(heat shock protein 70)含量在高温刺激以及恢复过程中的变化均存在显著差异。而且这些酶的活性(TAOC活性除外)以及蛋白质含量(p53以及HSP70)均受到贝龄、处理时间以及两者综合作用的显著影响。经过Cox模型分析可知,虾夷扇贝受到高温刺激后的存活受到贝龄、GPT活性、TAOC活性、p53含量以及HSP70含量的显著影响。此外,高温刺激会影响扇贝的心跳频率以及心输出量,从而影响心脏对机体的供氧供血能力,影响扇贝对高温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 存活曲线 谷丙转氨酶 总抗氧化能力 HSP70 P53 心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雌、雄鱼核型及Ag-NORs带型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薛蕊 安皓 +3 位作者 刘清华 肖志忠 王彦丰 李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26-632,共7页
为研究斑石鲷雌、雄鱼染色体的形态与结构,本文采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碱体内注射法,取头肾细胞采用冷滴片结合空气干燥的方法获取了斑石鲷雌、雄鱼染色体的中期分裂相,分别对其进行了常规的吉姆萨和硝酸银染色并进行核型和带... 为研究斑石鲷雌、雄鱼染色体的形态与结构,本文采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碱体内注射法,取头肾细胞采用冷滴片结合空气干燥的方法获取了斑石鲷雌、雄鱼染色体的中期分裂相,分别对其进行了常规的吉姆萨和硝酸银染色并进行核型和带型分析。结果显示:(1)雄性斑石鲷核型为2n=47、1m+2sm+44t、NF=50,雌性斑石鲷核型为2n=48、2sm+46t、NF=50。(2)斑石鲷雌、雄鱼染色体相对长度分别为(2.30±0.37)—(6.87±0.42)及(2.28±0.30)—(10.33±0.86),雄性斑石鲷具有一条体型巨大的异形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相对长度达到其它染色体的2—5倍。(3)染色体经银染后,发现含有2个Ag-NORs位点的分裂相最多,位点位于一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短臂末端,呈短棒状,且具有活性异形现象。(4)本研究中雄性斑石鲷具有一条异形性染色体,可能是性染色体Y,我们推测其染色体的性别决定类型可能为X1X1X2X2/X1X2Y型。本研究为鲈形目鱼类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并将为进一步开展斑石鲷遗传育种等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石鲷 异形染色体 性染色体 性染色体体系 核型分析 银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