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刚石表面增透技术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刘朝平 孟彬 +7 位作者 袁其龙 王跃忠 宋惠 孙鹏 尚鹏 李赫 江南 西村一仁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7,共17页
金刚石因其卓越的力学、热学和光学性能,被认为是高功率激光器输出窗口和红外光学窗口等领域的理想材料,然而金刚石较高的表面反射损耗限制了其作为光学材料的应用范围。在金刚石表面镀制增透膜和构造减反射微结构是提高金刚石透过率的... 金刚石因其卓越的力学、热学和光学性能,被认为是高功率激光器输出窗口和红外光学窗口等领域的理想材料,然而金刚石较高的表面反射损耗限制了其作为光学材料的应用范围。在金刚石表面镀制增透膜和构造减反射微结构是提高金刚石透过率的2种有效方法。首先,介绍了2种金刚石增透方法的基本原理,金刚石表面增透膜方法可以通过调整膜的成分、厚度和结构等,使金刚石表面的反射光相互干涉抵消,达到减反射的效果;减反射微结构通过在金刚石表面形成亚波长微结构,无法分辨入射光,其结构层可等效为折射率渐变的薄膜,可减少折射率突变引起的反射,实现增透。然后,重点综述了近年来金刚石表面增透膜和减反射微结构等技术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单层、双层、多层增透膜及减反射微结构对金刚石实际透过率的影响规律,分析了不同增透技术的影响因素,其中增透膜的材料和结构对增透效果的影响较大,微结构的增透效果主要取决于尺寸、周期和占空比。同时,总结了增透膜和微结构的各类制备技术特点,对比了2种增透技术的优缺点。最后,展望了金刚石表面增透膜和减反射微结构技术的应用前景和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 光学窗口 增透膜 微结构 折射率 透过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液滑移涂层对螺旋桨减阻及水动力性能影响研究
2
作者 汪涵 凌志远 +2 位作者 曾志翔 胡弘毅 耿佳东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2-250,共9页
目的研究类液滑移涂层对螺旋桨转动时所受阻力及水动力性能的影响,从而有效提高螺旋桨效率,实现海洋航体节能减排。方法采用喷涂法将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DTMS)和四甲氧基硅烷(TMOS)两种单体的混合溶液敷设到螺旋桨表面得到类液滑移涂... 目的研究类液滑移涂层对螺旋桨转动时所受阻力及水动力性能的影响,从而有效提高螺旋桨效率,实现海洋航体节能减排。方法采用喷涂法将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DTMS)和四甲氧基硅烷(TMOS)两种单体的混合溶液敷设到螺旋桨表面得到类液滑移涂层。通过滑动角表征涂层的滑移性能并确定单体配比,采用平板水洞测试、旋转阻力测试、快艇测试以及空泡水筒实验等方式,通过扭矩、转速、推力、功率和螺旋桨效率等参数研究螺旋桨转动时的阻力及水动力性能。结果涂层光滑平整,粗糙度仅有0.184 nm。DTMS分子刷负责传递水滴实现表面滑移,TMOS分子刷起着间隔物的作用,间隔距离增加可以提高水滴传递的可能性,但间隔过大反而会超出最大距离,降低传递能力。在最佳物质的量比(TMOS∶DTMS=3∶1)下,涂层的滑动角为6.17°,具备优异的水滴滑移特性和自清洁性能。涂层涂覆后可以实现桨叶1%~2%的扭矩降低、1%~2%的转速提高、4%~7%的功率下降、3%~5%的推力提升和5%~6%的螺旋桨效率(推力扭矩比)提升。结论类液滑移涂层利用边界滑移特性可以在不同进速系数下显著提高螺旋桨的水动力性能,通过提高螺旋桨效率实现减阻,最大提升率可达6.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液滑移涂层 减阻 螺旋桨 水动力性能 分子刷 边界滑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韧PVD硬质防护及功能涂层”专题序言
3
作者 张世宏 常可可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I0006-I0006,I0005,共2页
随着航空航天、精密机械等领域的关键部件向高可靠性、高效率和高精度方向持续转变,关/重部件对长寿命化要求也日益增加。通过对关/重部件表面进行高强韧PVD硬质防护/功能化涂层处理,可以赋予其抗磨、减摩、耐蚀、耐热等性能,提升其在... 随着航空航天、精密机械等领域的关键部件向高可靠性、高效率和高精度方向持续转变,关/重部件对长寿命化要求也日益增加。通过对关/重部件表面进行高强韧PVD硬质防护/功能化涂层处理,可以赋予其抗磨、减摩、耐蚀、耐热等性能,提升其在苛刻条件下的使役性能和服役寿命,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韧 服役寿命 PVD 苛刻条件 功能涂层 航空航天 精密机械 制造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无纺布表面氧等离子体润湿改性与油水分离
4
作者 陈嫦颖 马冠水 +4 位作者 周小卉 杨玉龙 张家阅 郭鹏 汪爱英 《中国表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4-344,共11页
聚丙烯无纺布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然而其固有的疏水性限制了其在油水分离领域中的应用。为了实现聚丙烯无纺布的超亲水-水下疏油性能,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对聚丙烯无纺布表面进行氧等离子体刻蚀,探究无纺布刻蚀... 聚丙烯无纺布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然而其固有的疏水性限制了其在油水分离领域中的应用。为了实现聚丙烯无纺布的超亲水-水下疏油性能,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对聚丙烯无纺布表面进行氧等离子体刻蚀,探究无纺布刻蚀前后表面结构和化学成分的变化,评估改性后无纺布的稳定性和自清洁性,并详细分析刻蚀后无纺布表面形貌变化规律及刻蚀时间对润湿性能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增加氧等离子体处理时间,无纺布表面由光滑逐步演变为鱼鳞状微纳结构,并因引入氧元素,获得亲水性的羟基、羧基官能团。经过30 min的氧等离子体刻蚀处理,无纺布表面获得最优异的超亲水-水下疏油性能,其水下油接触角可达到145°,相较未经过刻蚀处理的无纺布更耐油污染,在预润湿后经过35次循环油水分离测试,油水分离效率仍能保持在98.7%以上,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自清洁功能,拓宽了聚丙烯无纺布在油水分离领域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刻蚀 聚丙烯无纺布 表面微纳结构 化学成分 润湿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