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夹层式WO_(3)-NiO电致变色玻璃:从材料到器件的体系化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晔 谢紫凌 +3 位作者 程奕 户其钊 金琼雅 袁晨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7-133,共17页
基于WO_(3)-NiO体系的电致变色(EC)玻璃具有优异的可见与红外的主动调控特性和节能效果,在建筑、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应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生产效率与制造成本等因素的限制,使得大面积WO_(3)-NiO电致变色玻璃未规模化地投入市场。相... 基于WO_(3)-NiO体系的电致变色(EC)玻璃具有优异的可见与红外的主动调控特性和节能效果,在建筑、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应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生产效率与制造成本等因素的限制,使得大面积WO_(3)-NiO电致变色玻璃未规模化地投入市场。相比于在单一玻璃表面采用膜层堆栈方式制备多层膜结构的电致变色器件,以高性能锂离子胶膜为中间层,将磁控溅射沉积的Glass/TCO/WO_(3)以及Glass/TCO/NiO通过层压的方式组装成夹层式器件是一种可行地实现电致变色玻璃大面积、低成本规模化生产的技术手段,正逐渐成为器件制备技术的主流。然而,面向于大面积夹层式WO_(3)-NiO电致变色玻璃的低成本制造和新的应用需求,仍有必要开展从材料到器件的体系化研究。在材料端,开发兼容现有镀膜产线的高质量EC氧化物陶瓷靶材制备技术,高性能WO、NiO薄膜成分、结构、性能与色彩的调控技术,具备高离子电导率、高粘结强度、高热稳定、高透明且易于实现大面积规模化生产的锂离子胶膜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等。在器件端,开发与现有玻璃产业兼容的大尺寸器件的层压工艺,弧型器件的制备技术,具备更高效节能且能呈现中性着褪色的器件技术等。针对上述挑战,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团队在上述领域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可以制备出满足高性能电致变色薄膜沉积的EC氧化物陶瓷靶材,通过调节磁控溅射工艺参数可以有效实现对薄膜成份、结构以及性能调控,开发出满足层压工艺的、具有高离子电导率(1.51×10^(-4)S·cm^(-1))的固态聚合物电解质,最终利用商用高压釜实现30 cm×30 cm WO_(3)-NiO电致变色器件高质量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致变色器件 玻璃 靶材 磁控溅射 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iO_(2)纳米球与荧光粉色转换层的高质量白光OLED器件
2
作者 陈飞乐 韩长峰 +5 位作者 肖玉琦 鲁云生 胡烈宏 刘彦峰 潘君友 章婷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03-1713,共11页
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WOLED)凭借其轻薄、柔性和面光源特性,在固态照明与显示领域备受瞩目。但WOLED仍面临着寿命不足、色坐标漂移、功率效率不高等挑战。为了解决这些挑战,本研究构建了蓝光OLED激发黄和红双色荧光粉薄膜的复合结构,通... 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WOLED)凭借其轻薄、柔性和面光源特性,在固态照明与显示领域备受瞩目。但WOLED仍面临着寿命不足、色坐标漂移、功率效率不高等挑战。为了解决这些挑战,本研究构建了蓝光OLED激发黄和红双色荧光粉薄膜的复合结构,通过全光谱匹配筛选荧光粉,并优化荧光粉薄膜的光谱特性,成功实现了高显色指数(CRI)92.5的白光器件。并且通过引入SiO_(2)纳米球作为分散介质和散射介质,一方面有效抑制荧光粉团聚引发的Förster共振能量转移(FRET)效应,同时又提高了蓝光OLED的出光效率,使器件功率效率从47 lm/W提升至58 lm/W,相对增幅达23%。本方案兼具OLED的传统优势与荧光粉的卓越稳定性,简化了工艺流程并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实验表明,器件在4~10 V电压范围内色坐标偏移ΔCIE<0.008,在博物馆照明、医疗手术灯等高端场景中展现出重大应用潜力。该研究为新一代WOLED的产业化提供了可扩展的技术范式,对推动健康照明与柔性显示技术发展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光 有机发光二极管 色坐标 荧光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