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行星(2572)Annschnell测光数据分析--相接双小行星模型参数测定
1
作者 黄敬 王晓彬 窦江培 《天文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13,共14页
太阳系小行星的密度/质量是理解其起源和演化历史的重要参数。小行星密度的测量一直都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双小行星系统正好提供了测量小天体密度的机会。相接双小行星是一种同步双小行星,其轨道半长轴等于两个小行星(假设为椭球形)的... 太阳系小行星的密度/质量是理解其起源和演化历史的重要参数。小行星密度的测量一直都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双小行星系统正好提供了测量小天体密度的机会。相接双小行星是一种同步双小行星,其轨道半长轴等于两个小行星(假设为椭球形)的最大半长轴之和。在云南-香港地区宽视场巡天观测数据中发现,小行星(2572)Annschnell的光变曲线展现出典型的相接双小行星光度特征。为此,构建了一套相接双小行星光变曲线反演程序,通过计算得到(2572)Annschnell的两个天体的密度(约为3.15 g/cm^(3)),结果与CV或CK陨石的密度接近,证实该小行星系统应是C族小行星成员。从归一化转动角速度(Ω=0.34)和无量纲系统角动量(H=0.48)推断,该相接双小行星可能由单个小行星经转动裂变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系小行星 洛希双小行星 相接双小行星 光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BSE算法对B型热亚矮星的研究
2
作者 王小刚 张奉辉 《天文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8,共15页
一般认为B型热亚矮星的形成需要经过双星间的相互作用,因此研究B型热亚矮星的双星形成通道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修改快速双星演化算法,研究了双星形成B型热亚矮星的稳定洛希瓣物质转移、公共包层抛射以及双He白矮星并合通道,并且计算了42... 一般认为B型热亚矮星的形成需要经过双星间的相互作用,因此研究B型热亚矮星的双星形成通道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修改快速双星演化算法,研究了双星形成B型热亚矮星的稳定洛希瓣物质转移、公共包层抛射以及双He白矮星并合通道,并且计算了42组不同初始参数设置条件下这些双星通道形成B型热亚矮星的参数空间。其中,模型17得到的短轨道周期和长轨道周期B型热亚矮星轨道周期分布能够解释观测数据的轨道周期分布;而且模型17中通过稳定的洛希瓣物质转移和公共包层抛射通道形成的B型热亚矮星质量分布在(0.40~0.50)M_(⊙)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峰值,双He白矮星并合通道形成的B型热亚矮星在(0.50~0.60)M_(⊙)之间也出现了一个峰值,它们基本符合理论预测和观测上所得到的B型热亚矮星质量分布。因此模型17被认为是42组模型中的最佳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热亚矮星 洛希瓣 双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蜂窝网结构的多目标自动辨识定位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苗晟 董亮 +1 位作者 董建娥 钟丽辉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343-3348,共6页
针对移动蜂窝网对多目标难以检测识别且定位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蜂窝网结构的多目标自动辨识定位方法。首先,根据对监测区域内目标源的多次定位结果方差来判别是否有多目标存在;其次,采用k-means无监督学习对定位点进行聚类,由... 针对移动蜂窝网对多目标难以检测识别且定位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蜂窝网结构的多目标自动辨识定位方法。首先,根据对监测区域内目标源的多次定位结果方差来判别是否有多目标存在;其次,采用k-means无监督学习对定位点进行聚类,由于k-means算法的最优簇数难以确定,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波束分辨率的k值裂变算法来确定k值,并确定聚类中心;最后,为了提高接收信号的信噪比,通过各聚类中心确定波束方向,再使用基于线性约束的窄带波束形成器依次接收不同波束方向信号,分别对各目标源进行到达时间差定位。仿真结果表明,对于解决多目标定位问题,相对于时延估计算法和概率假设密度(PHD)滤波器算法,所提多目标自动辨识定位方法能够提高接收信号约10 dB的信噪比,对应的时延估计误差的克拉美罗下界能够下降约67%,定位精度相对误差可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而且算法简洁有效,各次定位相对独立,具有较高的效率和较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窝网 到达时间差 多目标定位 无监督聚类 窄带波束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能天体物理中关于小尺度无序磁场的若干物理过程 被引量:2
4
作者 毛基荣 王建成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86-504,共19页
小尺度无序磁场普遍存在于高能天体的爆发过程中。在明确了小尺度的物理条件后,详细描述了近年来国际高能天体物理研究领域中和小尺度无序磁场相关的湍流、激波、等离子体不稳定性和磁重联等前沿问题,并相应介绍与小尺度无序磁场相关的... 小尺度无序磁场普遍存在于高能天体的爆发过程中。在明确了小尺度的物理条件后,详细描述了近年来国际高能天体物理研究领域中和小尺度无序磁场相关的湍流、激波、等离子体不稳定性和磁重联等前沿问题,并相应介绍与小尺度无序磁场相关的粒子加速和辐射过程的最新进展。介绍的内容主要是基于流体或磁流体计算机数值实验得到的结果,对部分计算程序也做了简单介绍。最后,提出在这一领域开展研究工作的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天体物理 等离子体不稳定性 磁场 磁重联 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型X射线暴多峰结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臣 张国宝 +2 位作者 王建成 陈玉鹏 吕铭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9-48,共20页
I型X射线暴(热核暴)是发生在小质量X射线中子星双星系统中X射线波段流量突然大幅度增加的一种高能现象。在热核闪模型下,此现象被认为主要由中子星表面热核不稳定燃烧主要引起的。典型X射线暴的光变曲线呈现快速上升(1~5 s)、幂指数下降... I型X射线暴(热核暴)是发生在小质量X射线中子星双星系统中X射线波段流量突然大幅度增加的一种高能现象。在热核闪模型下,此现象被认为主要由中子星表面热核不稳定燃烧主要引起的。典型X射线暴的光变曲线呈现快速上升(1~5 s)、幂指数下降(10~100 s)的单峰结构。随着X射线暴样本的增加,在观测上出现了一类多峰结构的热核暴。在现有的115个暴源中,至少6个暴源有此类多峰结构暴。通过研究多峰暴的观测性质,发现多峰暴只出现在极少数不同类型不同吸积状态的暴源中,其中大部分多峰暴的峰值流量小于爱丁顿极限,除少数多峰暴呈三峰结构以外,大部分多峰暴是双峰结构,并且双峰暴的两峰值相对强弱没有固定规律,暴频振荡在多峰暴当中的出现也无明显规律性。针对这些观测现象,总结了关于多峰暴的多个理论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质量X射线双星 吸积中子星 X射线暴 I型X射线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星大样本演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思楠 贾石 余聪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23-239,共17页
随着系外行星观测样本的大量积累,大样本演化方法作为天体物理的重要方法,继在恒星物理中广泛应用后,在行星统计特征的研究中开始变得更加重要。行星大样本演化方法就是通过简化的行星形成演化模型,对大量初始条件(原行星盘参数)和边界... 随着系外行星观测样本的大量积累,大样本演化方法作为天体物理的重要方法,继在恒星物理中广泛应用后,在行星统计特征的研究中开始变得更加重要。行星大样本演化方法就是通过简化的行星形成演化模型,对大量初始条件(原行星盘参数)和边界条件(星周环境)同时进行模拟,给出行星的各种统计性质,并直接与观测上的行星样本统计特征做比较。该方法对于限制行星形成和演化的理论模型具有重要意义。对行星大样本演化模型进行概述,简要介绍了行星大样本演化的主要统计结果和最新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作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大样本演化 行星形成理论 行星演化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存在非同步转动的双星演化模型
7
作者 张瑞玉 李焱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74-290,共17页
通过计算双星演化中的角动量转移,研究了潮汐作用下双星系统自转与公转周期的变化以及潮汐作用对双星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密近双星系统在主序演化时,潮汐摩擦会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自转与公转达到比较接近的状态,此后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 通过计算双星演化中的角动量转移,研究了潮汐作用下双星系统自转与公转周期的变化以及潮汐作用对双星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密近双星系统在主序演化时,潮汐摩擦会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自转与公转达到比较接近的状态,此后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调整才能使自转与公转达到同步转动.物质交换阶段开始后,半相接双星系统更容易出现非同步转动,而相接双星系统物质交换很难破坏系统的同步状态.同时比较了非同步双星模型与同步双星模型演化曲线在赫罗图上的不同,结果表明非同步模型在物质交换阶段主星演化曲线向赫罗图光度和有效温度高的方向移动.最后通过对统计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采用该模型可以解释观测上双星超过潮汐锁定时标后仍然存在非同步转动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星 密近 恒星 转动 方法 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59个北天EGO天体方向上的分子云^(12)COJ=2-1和J=3-2频谱观测研究
8
作者 李志广 何金华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0-65,共26页
为了研究有大质量恒星形成的分子云与其它分子云之间的差异,对北天的59个作为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Spitzer延展绿色天体(Extended Green Objects,简称EGOs)视线方向进行了分子云^(12)CO J=2-1和J=3-2频谱观测,并与文献中对同一批天体方向... 为了研究有大质量恒星形成的分子云与其它分子云之间的差异,对北天的59个作为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Spitzer延展绿色天体(Extended Green Objects,简称EGOs)视线方向进行了分子云^(12)CO J=2-1和J=3-2频谱观测,并与文献中对同一批天体方向观测得到的^(12)CO J=1-0频谱数据合并进行分析.对与EGO天体成协的分子云(简称EGO分子云)和其它non-EGO分子云进行了CO多跃迁谱线强度和宽度的统计比较分析.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讨论了这两类分子云的气体温度分布、密度分布、速度场分布对观测数据统计特征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直接决定是否有大质量恒星形成的关键因素可能并不是巨分子云的质量是否足够大,而是巨分子云的引力塌缩程度足否充分(即分子云团块的体积填充因子是否足够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 形成 星际介质 谱线与谱带 分子 亚毫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丰度对球状星团动力学演化的影响
9
作者 庄宇龙 张奉辉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57-369,共13页
动力学过程和恒星演化及二者的互相影响都会对球状星团的演化产生重要影响.由于金属丰度会影响恒星的演化轨迹,与之相伴随的恒星质量损失率的变化也会对球状星团的动力学过程造成影响.通过一系列N体模拟研究金属丰度对球状星团的质量损... 动力学过程和恒星演化及二者的互相影响都会对球状星团的演化产生重要影响.由于金属丰度会影响恒星的演化轨迹,与之相伴随的恒星质量损失率的变化也会对球状星团的动力学过程造成影响.通过一系列N体模拟研究金属丰度对球状星团的质量损失率、半径等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同时研究了大质量恒星以及星团初始数密度分布的影响.模拟中采用的球状星团模型初始成员星数目N=50000,运行于类银河系的引力势中并考虑成员星的演化.结果显示,由于低金属丰度恒星拥有较快的演化时标,所以贫金属球状星团在早期会拥有较高的质量损失,但与此同时它们的核塌缩时间会比后者显著推迟,因此在核塌缩之后其质量损失会被富金属星团反超.另外由于大质量恒星演化导致的质量损失较大,所以大质量星的存在会使金属丰度更加显著地影响球状星团早期的扩张以及随后的核塌缩过程,同时星团的初始数密度分布也对该效应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状星团:普通 恒星:演化 方法: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星对早型星系化学演化和冷却函数的影响
10
作者 王浪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6-45,共10页
通过星族合成方法发现:在星系参数拟合计算中,相比于单星星族,双星星族可以得到更大的年龄和更高的金属丰度,但双星如何影响星系演化仍不清楚.另外,对于早型星系存在的紫外超现象,目前存在两种主流的解释,一种是有年轻的星族形成,另一... 通过星族合成方法发现:在星系参数拟合计算中,相比于单星星族,双星星族可以得到更大的年龄和更高的金属丰度,但双星如何影响星系演化仍不清楚.另外,对于早型星系存在的紫外超现象,目前存在两种主流的解释,一种是有年轻的星族形成,另一种是由双星星族中产生的高温天体引起,但具体哪一种形成机制仍不确定.计算了双星演化抛入星际介质的元素,结合星系化学演化模型和MAPPINGS III程序,研究了双星星族对早型星系气体冷却以及星系演化影响.结果显示,相比于单星演化,双星演化使得抛出的物质和金属丰度增加.另外,得到了早型星系紫外超两种机制下,抛入星际介质的各种元素丰度,发现一些元素的丰度比是不同的,这就意味着,这两种机制可以利用元素丰度比和平均金属丰度进一步认证.同时也计算了两种机制下星系的冷却函数,发现双星机制下的冷却更加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星际介质 星系:丰度 星系: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洞X射线双星中X射线反射成分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靳沛 张国宝 王建成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75,共18页
反射是研究黑洞X射线双星的一个重要工具,有助于理解强引力场中所独有的许多物理过程。综合了观测和理论方面的研究,探讨了黑洞X射线双星中X射线反射成分的最新进展:(1)介绍了反射成分的相关物理过程和能谱形态特征;(2)回顾了近年来在黑... 反射是研究黑洞X射线双星的一个重要工具,有助于理解强引力场中所独有的许多物理过程。综合了观测和理论方面的研究,探讨了黑洞X射线双星中X射线反射成分的最新进展:(1)介绍了反射成分的相关物理过程和能谱形态特征;(2)回顾了近年来在黑洞X射线双星不同能谱态中发现的反射成分及其特征;(3)回顾了反射模型的发展历史,并着重介绍了现有的反射模型,其中特别关注了最近发展起来的relxill模型;(4)探究了反射成分研究中的一些难点和挑战,例如吸积盘厚度和冕区性质的不确定性;(5)对未来黑洞X射线双星反射成分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洞X射线双星 吸积 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PN-ViT的星系形态分类研究
12
作者 曹婕 许婷婷 +5 位作者 邓雨禾 李广平 高献军 杨明存 刘执靖 周卫红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8-131,共14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利用深度学习方法进行星系形态分类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分类精度、自动化及其星系的空间特征表示上仍然存在不足之处.Vision Transformer(ViT)模型目前在星系形态分类上具有较好的鲁棒性,但是在处理多尺度...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利用深度学习方法进行星系形态分类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分类精度、自动化及其星系的空间特征表示上仍然存在不足之处.Vision Transformer(ViT)模型目前在星系形态分类上具有较好的鲁棒性,但是在处理多尺度图像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提出将特征金字塔(Feature Pyramid Networks,FPN)引入ViT模型(FPN-ViT)中进行星系形态的分类研究中.结果表明:基于FPN-ViT模型进行星系形态分类的平均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以及F1分数等各项评估指标均在95%以上,与传统的ViT模型相比各项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时,在原始星系图像中加入不同程度的高斯噪声和椒盐噪声,验证FPN-ViT模型对低信噪比数据也能获得较好的分类性能.此外,为了对模型进行综合评估,采用t分布随机邻接嵌入(t-distributed Stohastic Neighbor Embedding,t-SNE)算法对分类结果进行了可视化分析,能够更加直接地看出FPN-ViT模型对于星系形态分类的效果.因此,将FPN网络应用于ViT模型对星系形态的分类研究中是一种全新尝试,对后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数据分析 技术:图像处理 星系:普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MOST DR8光谱搜寻白矮星
13
作者 蔡靖豪 韩占文 +2 位作者 邢丽峰 任娟娟 李蛟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4,共13页
白矮星是中小质量恒星演化末期残留的简并内核,是宇宙中绝大多数恒星的演化归宿。白矮星的大样本观测性质不仅可以为恒星演化理论提供检验与约束,还可以被用于研究银河系的形成历史与演化。结合Gaia的高精度测光和周年视差数据,在LAMOS... 白矮星是中小质量恒星演化末期残留的简并内核,是宇宙中绝大多数恒星的演化归宿。白矮星的大样本观测性质不仅可以为恒星演化理论提供检验与约束,还可以被用于研究银河系的形成历史与演化。结合Gaia的高精度测光和周年视差数据,在LAMOST第八次数据发布(DR8)低分辨率光谱数据中搜寻白矮星。通过使用模版匹配的方法,在LAMOST DR8中共找到4692颗白矮星和85颗激变变星,其中2876个目标在之前的工作中已经被证认为白矮星,1854个目标为首次在LAMOST中发现的白矮星。目视确认后对白矮星光谱型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经过对比,该白矮星样本的完备性为80%,分类的准确性达到99%,最终得到的LAMOST白矮星很好地反映不同类型的白矮星在Gaia CMD图上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矮星 光谱 LAMO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语计划——寻找第二个太阳系及探索动态宇宙
14
作者 冯发波 芮易成 +32 位作者 杜芝茂 林清 张聪聪 周丹 崔开明 OGIHARA Masahiro 杨明 林杰 蔡永志 杨涛只 庞晓莹 简明杰 李文雄 郭恒潇 史弦 史建春 李荐扬 郭康柔 姚嵩 陈啊明 贾鹏 谭先瑜 JENKINS S.James 蒋宏轩 张铭缘 李可欣 肖光耀 郑书玥 宣一帆 郑捷 何敏 JONES R.A.Hugh 宋翠英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3,共43页
像木星和土星这样的冷巨行星对类地行星的形成和宜居性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对像太阳系这样具有多个冷巨行星的系统的搜寻具有重要意义.Kepler以及TESS (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太空望远镜成功地通过凌星的方法发现了... 像木星和土星这样的冷巨行星对类地行星的形成和宜居性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对像太阳系这样具有多个冷巨行星的系统的搜寻具有重要意义.Kepler以及TESS (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太空望远镜成功地通过凌星的方法发现了大量短周期行星,然而这些巡天项目的观测基线不足以发现更长周期的行星.为此,天语计划将部署两台1m望远镜(天语一号和天语二号),用于结合天语和其他计划的数据通过凌星法来发现冷巨行星及其他行星,并最终发现类太阳系.天语一号具有约10平方度的视场以及高速CMOS (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科学相机,将对超过1000万颗恒星每小时进行一次高精度测光采样,并通过天语二号的多波段测光、光谱仪以及高分辨率成像对天语一号发现的候选行星进行确认.天语望远镜将放置于海拔约4000m的中国青海冷湖,是目前中国境内最好观测台址之一.天语对亮于14等星的测光精度为0.1%,对亮于18等星的测光精度优于1%,天语预计在5yr内将在类太阳周期发现超过300颗凌星行星,其中包括约17颗冷巨行星.基于系统轨道共面以及孪生地球发生率为10%的假设,天语预计将发现1-2个类太阳系,并可被未来的地球2.0计划所证实.此外,天语还将通过多种巡天观测模式测量从亚秒到周时标的光变,探测不同时标的时域现象,包括超新星早期光变、稀有变星和双星、潮汐瓦解事件、Be星、彗星活动以及系外小行星等.这些发现不仅将深化我们对宇宙的理解,还将为公众科学和科普提供重要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测光 行星与卫星:探测 行星与卫星:形成 恒星:超新星:普通 星:变星:普通 小行星:普通 恒星:伽马 射线暴:普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江站台址信息监测系统 被引量:6
15
作者 辛玉新 王传军 +6 位作者 范玉峰 伦宝利 白金明 和寿圣 常亮 王建国 刘娟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7-380,共14页
台址信息监测系统是现代天文观测台站必备的辅助系统之一,在开展天文实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介绍了丽江天文观测站的基本概况,目前己经投入运行的天文望远镜设备,以及丽江2.4 m通用光学望远镜上配备的科学终端仪器。随后论述... 台址信息监测系统是现代天文观测台站必备的辅助系统之一,在开展天文实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介绍了丽江天文观测站的基本概况,目前己经投入运行的天文望远镜设备,以及丽江2.4 m通用光学望远镜上配备的科学终端仪器。随后论述了国内外优秀天文观测台站己配备的台址信息监测设备,重点阐述了丽江天文观测站建立的台址信息监测系统。分析了丽江站一个年度的气象数据、云量数据、可观测小时数、可观测夜数和天光背景数据,以及近几年测量的大气视宁度数据,得出丽江站全年的光学天文观测条件的基本特征。根据实际观测情况,将丽江2.4 m望远镜全年的观测时间段分为三个等级,为国内天文学家申请使用并开展科学观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台址监测系统 天文气象站 云量 大气视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LAMOST光谱分类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许婷婷 马晨晔 +1 位作者 张静敏 周卫红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24,共10页
光谱分类不仅对理解恒星物理学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在研究银河系整体结构和演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相关研究中仍存在分类精度低和光谱型未知等问题,因此提出一种新的光谱自动分类模型并将其应用在F、G和K 3种恒星光谱的分类... 光谱分类不仅对理解恒星物理学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在研究银河系整体结构和演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相关研究中仍存在分类精度低和光谱型未知等问题,因此提出一种新的光谱自动分类模型并将其应用在F、G和K 3种恒星光谱的分类中,方法的基本思想是训练一个深度信念网络对光谱数据进行分层特征学习,然后采用反向传播算法对整个模型进行微调.从LAMOST (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e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 Data Release 5 (DR5)中选取31667条包含F、G和K 3种恒星的光谱数据,并在TOPCAT软件中与GAIA (Global Astrometric Interferometer for Astrophysics)数据进行交叉,得到颜色-星等图并验证光谱数据的分布.最后对该模型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深度信念网络在综合性能上优于其他分类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基本参数 方法:数据分析 方法:统计学 技术:光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m太阳望远镜光电导行镜无热化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程向明 邓林华 柳光乾 《应用光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62-867,共6页
作为1m太阳望远镜(NVST)导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行镜的成像稳定性至关重要。环境温度载荷造成的镜体变形会造成热离焦从而影响导行镜的成像质量。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NVST导行镜在-5℃、20℃和35℃等不同环境温度状态下的温度分布,并... 作为1m太阳望远镜(NVST)导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行镜的成像稳定性至关重要。环境温度载荷造成的镜体变形会造成热离焦从而影响导行镜的成像质量。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NVST导行镜在-5℃、20℃和35℃等不同环境温度状态下的温度分布,并计算了温度变化产生的轴向结构变形,即最大离焦量为6.45μm。计算结果表明:主镜到靶面的距离变化最大值常温下为7.14μm远小于系统焦深(±35μm),达到了对NVST导行镜无热化结构设计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VST 导行镜 热分析 有限元方法 COSMOS WORK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甚低频太阳Ⅱ型射电暴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冠男 汪敏 +1 位作者 董亮 郭少杰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23-432,共10页
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Solar flares and coronal Mass Ejections,CME)是产生灾害性空间天气的源扰动。Ⅱ型射电暴是CME驱动的激波在日冕和行星际空间中运动引起电磁波辐射的结果。以研究太阳物理和空间天气预警预报为背景,对Ⅱ型射电暴... 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Solar flares and coronal Mass Ejections,CME)是产生灾害性空间天气的源扰动。Ⅱ型射电暴是CME驱动的激波在日冕和行星际空间中运动引起电磁波辐射的结果。以研究太阳物理和空间天气预警预报为背景,对Ⅱ型射电暴特别是甚低频Ⅱ型射电暴的频谱特征以及物理成因进行分析,认为甚低频Ⅱ型射电暴不但可以用于估计CME激波的运动速度、诊断日冕磁场等物理参数,还可以为空间天气预警预报方面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可以为空间甚低频射电观测设备的科学研究及应用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爆发 耀斑 日冕物质抛射 太阳射电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基本物理性质的测光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晓彬 黄佳宁 +1 位作者 王翱 刘怡思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549-2562,共14页
暗弱的近地小行星一方面存在碰撞地球的威胁,另一方面,也正因为它是离我们人类最近的自然天体,成为人们研究太阳系行星和小天体起源和演化以及未来人类所需矿物质补充采取的目标。但是,利用地面望远镜,很难直接“看到”近地小行星大小... 暗弱的近地小行星一方面存在碰撞地球的威胁,另一方面,也正因为它是离我们人类最近的自然天体,成为人们研究太阳系行星和小天体起源和演化以及未来人类所需矿物质补充采取的目标。但是,利用地面望远镜,很难直接“看到”近地小行星大小和形状,对其质量和内部结构的测量就更困难。目前,人们多是利用小行星光度的测量值及其时序变化开展小行星形状、自转参数及物质组成的反演研究。本文选取适用于无大气天体表面的散射律,假设从简到繁的小天体形状(三轴椭球-Cellinoid椭球-凸面体),开展了包括近地小行星在内的小行星基本物理参数的反演研究。应用蒙特卡洛方法,实现了小行星凸面体反演参量(形状、自转轴指向、自转速率以及表面散射参数)的不确定性评估。利用Lommel-Seeliger椭球模型,分析了阿波罗型近地小行星(155140)2005UD的形状、自转轴及自转周期以及相位函数参数的测定;利用Cellinoid椭球体模型,实现了小行星(106)Dione的测光数据分析;利用凸面体模型,对小行星(103)Hera及(345)Hermentaria的测光数据进行了反演分析。针对观测数据少,且存在对地球碰撞危胁的近地小行星,可采用参数较少的Lommel-Seeliger椭球体光度模型,快速得到小行星的三维大小及自转参数的粗略估算。增加了3个形状参数Cellinoid椭球体模型可以提高对具有不对称峰值光变曲线的拟合。小行星凸面体模型对小行星光变曲线的拟合最好。新建立的凸面体模型加蒙特卡洛算法,实现了小行星凸面体模型中待测参数的最佳解及其不确定性的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测光观测 光度模型 形状 自转参数 表面散射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类旋涡星系盘有效厚度的获取及图像处理方法
20
作者 胡涛 彭秋和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49-457,共9页
面向类(face-on)旋涡星系盘的有效厚度或标高不能通过表面亮度测光的方式测量.为了获得面向类旋涡星系盘的厚度参数,将基于三维星系盘引力势Poisson方程在等角对数螺旋型物质密度扰动情形下的解,运用一种解析法对面向类旋涡星系盘的标... 面向类(face-on)旋涡星系盘的有效厚度或标高不能通过表面亮度测光的方式测量.为了获得面向类旋涡星系盘的厚度参数,将基于三维星系盘引力势Poisson方程在等角对数螺旋型物质密度扰动情形下的解,运用一种解析法对面向类旋涡星系盘的标高进行测算.为了去除星系核球的光污染而获得旋臂最内点位置(r0)的重要参数,使用了在星系观测图像中扣除双成份(盘+核球)测光模型的图像处理方法.通过对旋涡星系相关结构参数的拟合测量,各得到了一个普通旋涡星系(S)与棒旋星系(SB)的有效厚度与相关参数,并给出了它们的球盘比(rb/rd)和星系盘的标长与厚度之比(rd/H).采用这种在观测图像中扣除双成份测光模型的方法,将更容易看清旋臂结构的最内端,因而这里获得的禁区半径r0的数值往往比从原星系图像上直接测量的数值要小,获得的星系盘有效厚度将更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盘 星系:基本参数 星系:旋臂 星系: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