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不同产地的川芎挥发油 被引量:22
1
作者 王楠 张艺 +3 位作者 李响 童应鹏 孔宏伟 许国旺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9-335,共7页
建立了川芎挥发油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MS)指纹图谱,并结合聚类分析评价了川芎药材的质量。4种萜类和苯酞类物质在DB-Petro×DB-17柱系统上实现了明显的族组分分离。从新都市的1个样品中分离出375种组分,... 建立了川芎挥发油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MS)指纹图谱,并结合聚类分析评价了川芎药材的质量。4种萜类和苯酞类物质在DB-Petro×DB-17柱系统上实现了明显的族组分分离。从新都市的1个样品中分离出375种组分,其中相似度、反相似度皆大于800的化合物215个;根据质谱库检索和保留指数验证,或参照标准化合物及文献报道,从中定性了43个化合物。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可以很好地将4个产区的挥发油样品加以区分,并找出20种差异最大的化合物,其中包括4种苯酞类物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应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关联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结果发现,苯酞类物质(如藁本内酯、川芎内酯A和新蛇床内酯)对川芎挥发油样品地区差异的影响最大,其中彭州产川芎样品中苯酞类物质的含量最高。本文通过高分辨色谱技术研究了相邻产地的药物化学组成差异,并将化学指纹及生物学活性相关联,建立了系统的中药质量评价及活性化合物筛选研究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挥发油 苯酞 质量控制 川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整合策略表征突变影响谷氨酰胺合成酶酶活的关键代谢通路 被引量:1
2
作者 凌婷 石京 +3 位作者 冯婷泽 裴劭君 李思怿 朴海龙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7-219,共13页
谷氨酰胺合成酶(GS)是细胞中唯一可以从头合成谷氨酰胺的酶,在癌症代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GS酶活缺陷突变往往导致严重的代谢疾病甚至是死亡。理解GS酶活降低对生理功能的影响可能为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同时对其内在机制的探索可以为... 谷氨酰胺合成酶(GS)是细胞中唯一可以从头合成谷氨酰胺的酶,在癌症代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GS酶活缺陷突变往往导致严重的代谢疾病甚至是死亡。理解GS酶活降低对生理功能的影响可能为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同时对其内在机制的探索可以为治疗干预开辟新的途径。已报道的GS酶活缺陷突变包括R324C(第324位精氨酸突变为半胱氨酸)和R341C(第341位精氨酸突变为半胱氨酸)等,本研究新发现了GS的另一个酶活缺陷突变位点K241(第241位赖氨酸)。为了探究GS酶活缺陷突变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双组学技术对GS的酶活缺陷突变R324C和K241R(第241位赖氨酸突变为精氨酸)在肺癌细胞中的功能进行研究,通过对转录组和代谢组数据的整合揭示了GS酶活缺陷突变对一些重要生物过程的显著影响。GS的缺陷突变阻碍了细胞周期和多种氨基酸代谢途径。除了谷氨酰胺合成受到抑制,精氨酸-脯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酪氨酸代谢以及天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代谢在GS突变的细胞中表现出更强的活力,同时,氨酰-tRNA的生物合成途径也显著被激活。进一步的研究发现,GS酶活缺陷带来氨基酸代谢的改变源自谷氨酸的重新定向和相关代谢酶的表达变化,同时,氨酰-tRNA生物合成的激活源自谷氨酰胺在GS酶活缺陷细胞中带来的能量应激激活了特定蛋白的表达,如转录因子4(ATF4)。此外,细胞表型实验表明,GS酶活缺陷细胞的迁移能力低于野生型细胞。以上结果揭示了GS酶活缺陷突变体细胞中的代谢重编程现象,突出了癌细胞代谢的复杂性和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酰胺合成酶突变 转录组学 代谢组学 肺癌 谷氨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水作用色谱固定相及其在中药分离中的应用 被引量:31
3
作者 郭志谋 张秀莉 +1 位作者 徐青 梁鑫淼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75-681,共7页
亲水作用色谱(HILIC)作为一种分离极性化合物的液相色谱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一方面是因为强极性化合物的分离问题引起了各个研究领域的重视,如药物分析、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研究领域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强极性化合物的... 亲水作用色谱(HILIC)作为一种分离极性化合物的液相色谱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一方面是因为强极性化合物的分离问题引起了各个研究领域的重视,如药物分析、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研究领域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强极性化合物的分离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HILIC具有流动相组成简单、分离效率较高、与质谱兼容以及反压较低等优势。固定相是HILIC发展和应用的基础,本文主要从固定相分子结构的角度对HILIC固定相的结构特征、保留特性以及应用概况等进行了综述。对传统正相色谱固定相用于HILIC以及专门设计的HILIC固定相进行了介绍,评述了各自的优缺点和应用概况;对近年来HILIC固定相在中药分离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并对HILIC固定相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水作用色谱 固定相 强极性化合物 色谱保留特性 中药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组磷酸化和糖基化分析的新趋势 被引量:5
4
作者 叶明亮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共3页
1磷酸肽富集的新材料与新机理 磷酸肽的选择性富集是蛋白质组磷酸化分析是否成功的关键步骤。金属氧化物亲和色谱是富集磷酸肽的一类重要方法,
关键词 蛋白质组 磷酸化 糖基化 选择性富集 金属氧化物 磷酸肽 亲和色谱 新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离子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分析血清中甘油三酯类化合物的组成 被引量:8
5
作者 杨芹 石先哲 +2 位作者 单圆鸿 窦阿波 许国旺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76-882,共7页
针对甘油三酯(TAG)类化合物的复杂性,建立了分析小鼠血清中TAG类化合物的方法。采用经典的氯仿-甲醇溶剂体系对血中的TAG类化合物进行提取。脂质提取物经Varian ChromSpher 5 Lipids柱分离,在0.75 mL/min的流速下以乙腈-正己烷(1∶99,v... 针对甘油三酯(TAG)类化合物的复杂性,建立了分析小鼠血清中TAG类化合物的方法。采用经典的氯仿-甲醇溶剂体系对血中的TAG类化合物进行提取。脂质提取物经Varian ChromSpher 5 Lipids柱分离,在0.75 mL/min的流速下以乙腈-正己烷(1∶99,v/v)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采用大气压化学电离源正离子模式电离,质谱增强型全扫描、增强型子离子扫描和中性丢失扫描模式检测。根据银离子色谱对双键的保留规律以及质谱所给出的碎片离子信息,对血清中TAG类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以从小鼠血清中鉴定到66个TAG类化合物以及5个胆固醇酯。该方法简单,重现性好,可通用于其他样品中TAG类化合物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离子高效液相色谱 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 甘油三酯类化合物 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样品制备方法对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人乳内源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于文皓 于洋 +3 位作者 王雯丹 李依彤 司徒文佑 靳艳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63-471,共9页
人乳内源肽是乳蛋白在乳腺中被降解形成的具有生理功能的肽,是人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人乳内源肽对于婴儿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联用技术的应用,促使人乳内源肽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人乳中内源肽... 人乳内源肽是乳蛋白在乳腺中被降解形成的具有生理功能的肽,是人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人乳内源肽对于婴儿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联用技术的应用,促使人乳内源肽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人乳中内源肽含量低、干扰组分多,样品制备方法是影响分析结果的关键步骤。为了研究样品制备方法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分别采用不变性超滤法(UF 1)、热变性超滤法(UF 2)、化学变性超滤法(UF 3)、三氯乙酸沉淀法(PCPN 1)、乙醇沉淀法(PCPN 2)、强疏水性碳介孔材料(highly ordered mesoporous carbon,OMC)富集法等6种方法从人乳中提取内源肽,利用LC-MS/MS研究样品制备方法对人乳内源肽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UF 1和UF 2法制备的样品中可鉴定到的肽段数目分别为1161±8条和1017±91条,两种方法制备的样品中肽序列的重合率大于70%,UF 1在所有方法中鉴定到的肽的数目最多。UF 3法制备的样品所能鉴定到的肽段数目最少,仅为366±18条。PCPN 1和PCPN 2两种沉淀法制备样品中的内源肽分别为779±69和876±55条,但内源肽差异较大,仅有约50%肽段序列重合。OMC法制备样品中肽的数目为549±151条,与其他方法相比,虽然鉴定的肽数量上没有优势,但该方法制备的样品中肽在等电点(pI)和亲水性平均系数(GRAVY)等性质上没有偏倚,说明该法可用于制备特定人乳内源肽。6种方法制备的样品中鉴定到来源于β-酪蛋白、免疫球蛋白受体、骨桥蛋白、αS1-酪蛋白、κ-酪蛋白和胆盐激活脂肪酶的肽,并且源于以上蛋白质的肽段总数在该样品中均超过88%,说明6种方法制备的样品都可以满足鉴定一般人乳内源肽的需求。UF 2、UF 3和OMC法制备的样品中鉴定到源于乳铁蛋白的内源肽的数目分别为21、38和19条,内源肽在乳铁蛋白上的覆盖率分别为14%、16%和19%,而文献常用的PCPN 1法制备的样品则会丢失此类内源肽。综上,UF 2法制备的样品不仅肽段数量多、母体蛋白质种类丰富,还可鉴定到源于乳铁蛋白的肽,可作为人乳内源肽组学研究中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 内源肽 人乳 提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导向的化学探针在氨基酸反应活性表征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李佳颖 王国胜 +1 位作者 叶明亮 秦洪强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23,共10页
原创药物的研制得益于蛋白质新靶标的发现,而新靶标的发现依赖于高可信度、高通量的药物-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方法。蛋白质作为生命功能的执行者,其表达量、空间定位与结构差异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目前,超过85%的蛋白质尚被认为是无法... 原创药物的研制得益于蛋白质新靶标的发现,而新靶标的发现依赖于高可信度、高通量的药物-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方法。蛋白质作为生命功能的执行者,其表达量、空间定位与结构差异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目前,超过85%的蛋白质尚被认为是无法成药的,主要原因是缺少药物分子靶向的空腔以及相应的反应活性位点。因此,基于蛋白质组学层次实现对氨基酸反应活性位点的表征成为原创共价靶向药物设计的关键,也是克服难以成药靶标蛋白问题的关键。近年来,质谱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的药物-靶蛋白相互作用研究。其中基于活性的蛋白质组分析(ABPP)策略是利用活性位点导向的化学探针分子在复杂样品中实现功能状态酶和药物靶标等蛋白质的检测。基于化学探针的开发和质谱定量技术的发展,ABPP技术在氨基酸反应活性表征研究中展现出重要的应用潜力,将助力于药物新靶标的发现和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开发。ABPP策略主要基于蛋白质的活性特征进行富集,活性探针作为ABPP策略的核心,近年来取得了飞速进展。该文回顾了ABPP策略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基于广谱活性探针的ABPP技术在多种氨基酸反应活性筛选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在药物靶点发现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活性的蛋白质组分析 化学探针 药物靶点 氨基酸反应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探针在蛋白磷酸化和糖基化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常永新 李军荣 +2 位作者 邵娟 杨新迪 卿光焱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65,共9页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在细胞内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对细胞的功能和代谢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荧光探针在研究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中的应用不断发展。该文重点介绍了荧光探针在蛋白磷酸化和糖基化等修饰中的应用,包括其原理、设计策略以及在细...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在细胞内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对细胞的功能和代谢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荧光探针在研究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中的应用不断发展。该文重点介绍了荧光探针在蛋白磷酸化和糖基化等修饰中的应用,包括其原理、设计策略以及在细胞和生物体内的应用。荧光探针的发展为研究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有望深化对这些修饰过程的理解,并为药物研发和疾病诊断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蛋白质 翻译后修饰 磷酸化 糖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亲和色谱法测定2种中药成分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率 被引量:7
9
作者 蔡晓明 张岩 +3 位作者 于龙 郭志谋 张秀莉 梁鑫淼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8-361,共4页
采用高效亲和色谱技术(HPAC)对中药成分与人血清白蛋白(H S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点击化学的方法制备了表面键合有H SA蛋白的硅胶固定相并装填成亲和色谱柱,根据药物在该色谱柱上与空白硅胶柱上的保留时间差计算得到药物与... 采用高效亲和色谱技术(HPAC)对中药成分与人血清白蛋白(H S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点击化学的方法制备了表面键合有H SA蛋白的硅胶固定相并装填成亲和色谱柱,根据药物在该色谱柱上与空白硅胶柱上的保留时间差计算得到药物与蛋白的结合率。利用该方法测得模型化合物华法令与H SA的结合率与文献中采用超滤法测得的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该方法可用于测定药物与H SA的结合率。在此基础上用该方法测定了葛根素和告依春两种中药成分与H SA的相对结合率分别为10.26%和10.20%。同时用超滤的方法测定了葛根素与H SA的结合率为14.25%。结果表明,HPAC可以作为研究药物与蛋白相互作用的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其测定结果与超滤方法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亲和色谱法 人血清白蛋白 葛根素 告依春 结合率 超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串联固相萃取法选择性富集白花蛇舌草中的环烯醚萜苷类成分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峰 郭志谋 +2 位作者 章飞芳 薛兴亚 梁鑫淼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6-441,共6页
研究了从白花蛇舌草水提取物中选择性富集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方法。该方法采用硅胶基质的寡聚乙二醇(OEG,实验室自合成)和ODS两种填料依次作为固定相,对白花蛇舌草水提醇沉样品进行固相萃取,并以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系统对在富集的各... 研究了从白花蛇舌草水提取物中选择性富集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方法。该方法采用硅胶基质的寡聚乙二醇(OEG,实验室自合成)和ODS两种填料依次作为固定相,对白花蛇舌草水提醇沉样品进行固相萃取,并以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系统对在富集的各个阶段得到的产物进行了色谱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得到的终产物的产率为8.21%。从UPLC谱图中可以看出固相萃取环烯醚萜苷类成分选择性富集的过程。终产物中14种典型的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含量明显升高,可达白花蛇舌草水提物的6.1倍,回收率为50.1%,富集效果明显。因此,将白花蛇舌草水提物醇沉后依次经过OEG柱与ODS柱的串联固相萃取可选择性地富集环烯醚萜苷类成分。该方法操作步骤较少,操作简便,选择性好,提取效率较高,富集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萃取 寡聚乙二醇填料 选择性富集 环烯醚萜苷类 白花蛇舌草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玫果多糖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14
11
作者 郝龙平 晏嘉泽 +1 位作者 靳艳 郭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692-2696,共5页
目的研究了刺玫果多糖的提取工艺、纯化及其抗氧化的研究。方法刺玫果经过热水提取获得粗多糖,粗多糖经DA201-C大孔吸附树脂和DEAE-52纤维素柱层析纯化获得刺玫果多糖,我们对刺玫果多糖的结构及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并通过DPPH·自... 目的研究了刺玫果多糖的提取工艺、纯化及其抗氧化的研究。方法刺玫果经过热水提取获得粗多糖,粗多糖经DA201-C大孔吸附树脂和DEAE-52纤维素柱层析纯化获得刺玫果多糖,我们对刺玫果多糖的结构及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并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法、ABTS+·自由基清除法、·OH自由基清除法和铁还原能力考察了其抗氧化活性。结果纯化后的刺玫果多糖纯度为88.3%,理化性质证实提取物具备多糖的性质。红外光谱的结果显示该多糖为β-吡喃构型,其对DPPH·、ABTS+·和·OH自由基的半数清除率(EC50)依次为26.85、7.34、174.94μg/m L,铁还原能力为110.6 mg Trolox/g多糖。结论刺玫果多糖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天然抗氧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玫果 纯化 理化性质 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整合策略表征散斑型BTB/POZ蛋白质突变调控的关键代谢通路 被引量:8
12
作者 颜敏 刘静 +2 位作者 夏天 许国旺 朴海龙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87-896,共10页
散斑型BTB/POZ蛋白(SPOP)是前列腺癌中突变率最高的蛋白质之一。该研究通过整合细胞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方法,揭示SPOP突变引起的代谢紊乱及其调控的代谢通路。首先,系统地研究了LNCaP SPOP野生型及突变型高表达细胞中的代谢变化。... 散斑型BTB/POZ蛋白(SPOP)是前列腺癌中突变率最高的蛋白质之一。该研究通过整合细胞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方法,揭示SPOP突变引起的代谢紊乱及其调控的代谢通路。首先,系统地研究了LNCaP SPOP野生型及突变型高表达细胞中的代谢变化。代谢组学结果显示,SPOP野生型和突变型(SPOP_Y87N和SPOP_F133L)导入的LNCaP细胞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得分图上得到了很好的区分。进一步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SPOP突变引起富马酸、苹果酸、柠檬酸、天冬氨酸和天冬酰胺等代谢物含量的增加。蛋白质组学共发现909种蛋白质在两种LNCaP SPOP突变体细胞中发生变化。分别对差异代谢物和差异蛋白质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三羧酸循环、氨酰基-转运核糖核酸生物合成在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中都发生了明显改变。最后,在SPOP敲除的Du145细胞中验证了上述研究结果。该研究证明SPOP突变可促进三羧酸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蛋白质组学 散斑型BTB/POZ蛋白突变 前列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测定LAMTOR1在肝脏炎症恶性转化中调控的代谢物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稳 陈迪 朴海龙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18-1127,共10页
LAMTOR1(晚期胞内体/溶酶体接头蛋白,MAPK以及mTOR激活蛋白1)是机体应对营养压力时重要的调控蛋白之一。公共开放基因表达数据库分析显示LAMTOR1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和肝癌中均异常高表达,显示LAMTOR1在NASH和肝癌发生发展中发挥... LAMTOR1(晚期胞内体/溶酶体接头蛋白,MAPK以及mTOR激活蛋白1)是机体应对营养压力时重要的调控蛋白之一。公共开放基因表达数据库分析显示LAMTOR1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和肝癌中均异常高表达,显示LAMTOR1在NASH和肝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探索LAMTOR1在肝脏炎症恶性转化过程中调控的代谢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中小鼠给予蛋氨酸胆碱缺乏(MCD)饮食饲养,肝脏组织的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结果显示小鼠肝脏炎症性损伤的成功构建。接下来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验证了肝脏组织中LAMTOR1基因的特异性敲除以及一些LAMTOR1调控的蛋白变化。紧接着开展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的肝脏组织代谢组学分析,以鉴定LAMTOR1肝脏特异性调控的重要代谢物。对检测到的134个代谢物进行多变量分析,主成分分析模型显示特异性敲除LAMTOR1对小鼠肝脏的代谢过程有明显的扰动。其中45个代谢物发生了显著性变化,表明敲除LAMTOR1可引起肝脏多条代谢通路紊乱。进一步分析显示,UDP-乙酰葡萄糖胺(UDP-GlcNAc)、S-腺苷蛋氨酸、S-腺苷高丝氨酸和三甲基赖氨酸等代谢物在LAMTOR1敲除(LAMTOR1LKO)小鼠中明显上调,说明LAMTOR1与己糖胺合成通路和生物分子甲基化过程可能存在调控关系。另外,9-氧代十八碳二烯酸、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不饱和脂肪酸等代谢物水平在LAMTOR1LKO小鼠中明显下降。接下来基于公共开放转录组数据库开展了基因表达相关性的预测分析,得到的相关系数R表征基因间的调控关系,R的绝对值接近或高于0.5属于中强相关,结果提示LAMTOR1可能负调控MAT1A(R=-0.47)基因,同时预测得到LAMTOR1与MGAT1(R=0.47)和ADSL(R=0.59)等基因存在正调控关系。该研究将代谢组学方法应用于疾病机制研究,通过鉴定小鼠NASH模型中LAMTOR1特异性调控的代谢物,并结合基因表达相关性分析,揭示出LAMTOR1基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及恶性转化过程中可能调控的重要代谢通路,为后续NASH及NASH转化的肝癌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质谱 代谢组学 LAMTOR1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 恶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