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侵入对陕西“2008.07.21”暴雨过程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3
1
作者 白涛 李崇银 +2 位作者 王铁 谭言科 李刚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45-356,共12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8年7月21日发生在陕西西南部一次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水汽条件,运用相对湿度、风矢量、湿位涡和垂直涡度等多种物理量场,研究了该暴雨过程中干侵入的机制和特征,以及对暴雨发生、发展和维持的...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8年7月21日发生在陕西西南部一次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水汽条件,运用相对湿度、风矢量、湿位涡和垂直涡度等多种物理量场,研究了该暴雨过程中干侵入的机制和特征,以及对暴雨发生、发展和维持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是在高空槽和低空气旋的有利形势下产生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持续的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环流配置保证了低层源源不断的水汽辐合并抬升凝结,有利于转化为降水。受高空低槽发展东移的影响,干侵入在垂直层次上表现为由对流层中高层向低层的注入,水平方向上主要表现为由西向东的侵入,其中在103°E以西地区存在较强的下沉运动是干侵入的载体。应用湿位涡与倾斜涡度发展理论分析表明,当对流层中高层具有高值位涡的干空气侵入到低层时,由于湿位涡守恒特性,引起倾斜涡度发展,进而导致低层垂直涡度的急剧发展,有利于上升运动将水汽向上层输送,冷暖空气相遇,产生此次暴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侵入 暴雨 湿位涡 倾斜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结构函数在北京地区气象观测站网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2
作者 赵瑞霞 李伟 +1 位作者 王玉彬 付强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4-101,共8页
通过统计1978—2000年北京东南低地形区有关台站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逐日平均气温和水汽压的结构函数,分季节分析了该地区这两个二类气象要素的线段及平面内插精度和台站间距的对应关系,并根据内插标准误差不超过观测标准误差的... 通过统计1978—2000年北京东南低地形区有关台站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逐日平均气温和水汽压的结构函数,分季节分析了该地区这两个二类气象要素的线段及平面内插精度和台站间距的对应关系,并根据内插标准误差不超过观测标准误差的原则,对上述两要素在北京东南低地形区的合理布站方案及间距进行了估算,可以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气象服务系统建设中气象台站布网建设提供一定的依据。结果表明,正三角形排列方案为北京东南地区二类气象台站的最佳布站方案,且布站精度应小于等于16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函数 观测随机标准误差 内插标准误差 最大容许误差 最大容许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半球冬季南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的主要模态及其与ENSO的关系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刚 李崇银 +1 位作者 谭言科 白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8-56,共9页
利用新版本的NOAA扩展重构的海温资料,研究了1950/1951年—2008/2009年北半球冬季(12月—翌年2月平均)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主要模态,并探讨了海温主要模态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与ENSO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南太平洋海温变... 利用新版本的NOAA扩展重构的海温资料,研究了1950/1951年—2008/2009年北半球冬季(12月—翌年2月平均)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主要模态,并探讨了海温主要模态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与ENSO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南太平洋海温变化主要存在两个模态,第1模态基本反映了南太平洋海温异常南-北的反相变化特征,第2模态基本反映了南太平洋海温异常东-西的反相变化特征。两个模态的年代际周期均比其年际周期显著,其中第1模态的主要年代际周期为11~16a,第2模态的主要年代际周期为18~24a。主要模态与ENSO关系的分析表明,第1模态与同期ENSO事件的关系最显著,主要显示其对ENSO的响应,而第2模态对滞后其1a的ENSO事件存在一定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它们的年际和年代际关系特征,分别对它们进行滤波后的分析表明,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南太平洋海温两个主模态同ENSO事件的关系与滤波前的基本一致;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第1模态的年代际变化可能对ENSO的年代际变化存在一定的响应,而第2模态可能不仅对前期的ENSO事件存在一定的响应,还可能对后期的EN-SO事件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太平洋 海温模态 北半球冬季 ENSO 相互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冬季黄河中游一次由旱转雨雪天气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赵桂香 秦春英 +3 位作者 赵彩萍 张运鹏 董文晓 范英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64-874,共11页
针对2009年2月7~8日持续干旱近百天的黄河中游地区出现的转折性雨雪天气,利用实况资料计算了等熵温度梯度、可降水量、水汽通量及其散度、相对湿度、垂直速度等,分析了熵分布及演变、干侵入、水汽场特征等,结果表明:(1)这次降水出现在5... 针对2009年2月7~8日持续干旱近百天的黄河中游地区出现的转折性雨雪天气,利用实况资料计算了等熵温度梯度、可降水量、水汽通量及其散度、相对湿度、垂直速度等,分析了熵分布及演变、干侵入、水汽场特征等,结果表明:(1)这次降水出现在500hPa环流形势平直,极地冷空气活动较弱,在地面回流高压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的背景下,系统浅薄,降水量级难以把握。(2)熵诊断揭示,500hPa等熵梯度大值区的出现对未来12~24h强降水有先兆指示意义,强降水中心出现在500hPa等熵梯度大值区与700hPa温度露点差<3℃的叠加区。(3)水汽诊断表明,强降水出现前,黄河中游及其上游西南地区的可降水量显著增加,为强降水的出现提供了水汽的积聚,而降水开始后,低空超低空东南急流则是水汽的主要补充来源;强降水并不是出现在水汽通量大值区内,而是在水汽通量大值区西北侧、等值线密集带附近,同时又有风辐合的区域。(4)这次雨雪过程中,干冷空气主要来自对流层高层,在雨雪区上空的垂直分布呈"漏斗"状,该过程中从贝加尔湖地区南下的西北和东北气流沿漏斗壁下滑向低层传播;而中低层湿区呈倒扣的"碗状"向上伸展,中低层西南和东南两支暖湿气流沿"碗壁"爬升,在对流层中层耦合加强,与干冷空气交汇,产生强降水。(5)对流层高层持续的干侵入,使得中低层切变线稳定维持,有利于其前方西南急流的稳定加强和对流性不稳定的持续发展,是导致强降雪持续、增幅的重要原因。(6)强降水出现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稳定加强期间,降水落区在辐合区及其东南侧;辐合区内强烈的上升运动是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使熵由不平衡达到平衡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干侵入 中尺度辐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风期间长江流域的水汽输送状态及其年际变化 被引量:7
5
作者 赵瑞霞 吴国雄 张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670-1681,共12页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长江流域夏季风期间的水汽收支和循环,着重研究了不同月份与水汽收支的年际变化显著相关的大尺度水汽输送和环流异常.流域范围的西南夏季风水汽输送以6、7月最为强烈,经向输送在5-8月造成流域水汽辐...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长江流域夏季风期间的水汽收支和循环,着重研究了不同月份与水汽收支的年际变化显著相关的大尺度水汽输送和环流异常.流域范围的西南夏季风水汽输送以6、7月最为强烈,经向输送在5-8月造成流域水汽辐合,9月造成辐散;纬向输送在5-7月造成流域水汽辐散,8、9月造成辐合.研究表明,在不同月份,流域的南北边界处的水汽输送在流域水汽收支的年际变化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这种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异常密切相关.在夏季风相对较弱月份(5、8、9月),流域水汽收支的年际变化极大地受到流域南边界南风水汽输入通道的影响,对应于水汽收入偏丰年,该3个月500 hPa高空在青藏高原东部都存在显著异常低压区,而且,8、9月在中南半岛及其以东洋面存在显著异常反气旋环流,与8月西太副高的向西向南异常伸展,以及9月副高的西伸较弱和南北范围较宽有关,这些异常环流均造成南边界的大量异常水汽输入.而在夏季风十分强盛的6、7月,流域北边界南风水汽输出极大增加,成为流域水汽收入年际变化的关键敏感通道,对应于水汽收入偏丰年,6月500 hPa高空主要受中纬度以黄海和东海为中心的异常低压系统和气旋性异常环流影响,与该区域副高偏南、偏弱有关,而7月则主要受中高纬以外兴安岭为中心的异常高压和反气旋性异常环流影响,应该是由于该区域大陆高压的频繁生成造成的,它们均造成流域北边界水汽输出的异常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水汽循环 夏季风 年际变化 异常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鲜半岛周边海域波候观测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郑崇伟 陈璇 李崇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1-27,共7页
本文收集整理了2013—2014年朝鲜半岛周边的海浪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该海域的波候(海浪气候态)特征,结果表明:(1)朝鲜半岛周边海域的海表风速、有效波高的峰值都出现在12月—翌年2月,有效波高在8月的次峰值比风速明显。(2)风向频率随季... 本文收集整理了2013—2014年朝鲜半岛周边的海浪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该海域的波候(海浪气候态)特征,结果表明:(1)朝鲜半岛周边海域的海表风速、有效波高的峰值都出现在12月—翌年2月,有效波高在8月的次峰值比风速明显。(2)风向频率随季风变化明显,波向与风向没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其中,朝鲜海峡的波向在各个季节都以偏西南向为主。(3)朝鲜半岛周边海域在各个季节整体以3级浪为主,4级浪次之。(4)大部分海域的阵风系数常年在1.4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半岛 有效波高 波向频率 波浪等级频率 波高周期联合频率 阵风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多普勒雷达径向风场反演散度场的一种新方法 被引量:6
7
作者 臧增亮 吴海燕 黄泓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6-152,共7页
为利用多普勒雷达的径向风速获得实际风场的信息,提出了一种由单多普勒雷达径向风场反演水平散度场的新方法。在二维平面内,以某个探测点为中心,建立一个分析面,在假设风场呈线性变化的前提下,直接由径向风速推导出此探测点的散度值。... 为利用多普勒雷达的径向风速获得实际风场的信息,提出了一种由单多普勒雷达径向风场反演水平散度场的新方法。在二维平面内,以某个探测点为中心,建立一个分析面,在假设风场呈线性变化的前提下,直接由径向风速推导出此探测点的散度值。并对几种典型理想风场的散度场进行了反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反演的散度场与分析的散度场比较一致。并对反演场与分析场之间的差别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多普勒雷达 径向风场 散度场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层模式中地形对背风波振幅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臧增亮 张梅 张铭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01-405,共5页
利用一个三层模式和钟形山脉研究了中尺度地形参数对背风波振幅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若保持地形高度不变,变化地形宽度时,当山脉半宽为背风波频率的倒数,波动的振幅可以达到最大;若地形高度和半宽按不同比例变化时,波动振幅的变化是不... 利用一个三层模式和钟形山脉研究了中尺度地形参数对背风波振幅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若保持地形高度不变,变化地形宽度时,当山脉半宽为背风波频率的倒数,波动的振幅可以达到最大;若地形高度和半宽按不同比例变化时,波动振幅的变化是不确定的;若高度和半宽按相同比例变化时,即保持山脉形状不变的情况下,半宽为频率的倒数的2倍时,振幅达到最大。最后利用ARPS模式对地形参数的变化进行了敏感性试验,模拟结果与理论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orer参数 地形参数 背风波振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爆发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 被引量:8
9
作者 黄菲 李元妮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0,共10页
利用1965—2007年美国台风预警中心(JTWC)的热带气旋(TC)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初步研究南海夏季风爆发与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热带气旋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伴随着西北太平洋(尤其南海区域)TC生成个数和活动频... 利用1965—2007年美国台风预警中心(JTWC)的热带气旋(TC)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初步研究南海夏季风爆发与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热带气旋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伴随着西北太平洋(尤其南海区域)TC生成个数和活动频数比爆发前有显著增加,而超过1/2的年份南海夏季风爆发前2候和爆发候西北太平洋(150°E以西)有TC活动,表明TC活动可能是南海夏季风爆发的触发机制之一。在大多数(77%)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爆发前2候和爆发候西北太平洋TC活动偏多,且TC生成位置偏西;而大多数(77%)爆发偏晚年份,爆发前2候和爆发候没有TC活动。季风的偏早爆发受季节内振荡、西北太平洋TC活动、中纬度冷空气活动等复杂因素影响,而季风的偏晚爆发则主要受季节内振荡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夏季风爆发 热带气旋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阻高背景下地形对晋南特大暴雨的作用分析 被引量:26
10
作者 赵桂香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97-905,共9页
针对2007年7月29~30日发生在山西省垣曲县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实况资料、自动站资料以及GMS红外卫星云图,计算了地形性垂直速度、切变涡度、散度、能量,并分析了其分布及演变特征,对前期500 hPa高度和温度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 针对2007年7月29~30日发生在山西省垣曲县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实况资料、自动站资料以及GMS红外卫星云图,计算了地形性垂直速度、切变涡度、散度、能量,并分析了其分布及演变特征,对前期500 hPa高度和温度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1)前期500 hPa阻塞高压和切断低压的形成和长期维持,使得冷空气在山西上空堆积,形成强烈的高空冷涌;同时,副热带高压的稳定加强、维持为暴雨提供了能量积累和水汽来源,致使山西出现大范围降水和区域暴雨天气。(2)K-H不稳定的形成和维持,是导致中尺度切变线上小尺度涡旋维持、加强,并产生强风暴雨的重要原因。(3)垣曲县特殊的地形,使得其附近流场发生变化,不仅使地形性垂直上升运动加强、维持,而且也使得水汽不断向云内卷入,延长了暴雨云团在其上空的停留时间;同时通过云物理作用,使得已经凝结的水分高效率地下降,从而增加降水量;喇叭口地形的收缩作用也加强了迎风坡的辐合上升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高压与切断低压 K-H不稳定 地形 晋南特大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套冰晶核化参数化方案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史湘军 朱寿鹏 +3 位作者 智协飞 杜康云 刘庆爱 王琳玮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1-192,共12页
基于大气模式CAM5对比分析了三套基于物理过程发展而来的冰晶核化参数化方案,包括BN方案、KL方案和CAM5自带的LP方案。针对三个方案的离线测试结果表明,由LP和BN方案计算得出的冰晶数浓度随硫酸盐溶液滴的数浓度增加而明显增加,而KL方... 基于大气模式CAM5对比分析了三套基于物理过程发展而来的冰晶核化参数化方案,包括BN方案、KL方案和CAM5自带的LP方案。针对三个方案的离线测试结果表明,由LP和BN方案计算得出的冰晶数浓度随硫酸盐溶液滴的数浓度增加而明显增加,而KL方案对硫酸盐溶液滴的数浓度不敏感;CAM5模拟结果显示,这三套方案得出的云辐射强迫、冰晶数浓度及其概率分布非常相似,基本上都接近观测。但是,使用KL方案得出的全球平均云长波辐射强迫从工业革命前到当代增加0.05 W·m^(-2),明显低于LP方案的0.36 W·m^(-2)和BN方案的0.33 W·m^(-2);由此可见,选择哪个冰晶核化参数化方案不会明显影响模式对冰云的模拟性能,但对评估人为产生气溶胶的间接效应可能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晶核化 参数化方案 气候模式 气溶胶间接效应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夏季风环流及雨季进退的非同步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菲 张旭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18,共10页
亚洲季风区雨季及高低空夏季风环流在建立、维持及撤退上存在着显著的时间差异,这种差异被称为"非同步性"。通过对1979~2006年CMAP降水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的分析,本文发现:(1)对于夏季风的建立,孟加拉湾中部至菲... 亚洲季风区雨季及高低空夏季风环流在建立、维持及撤退上存在着显著的时间差异,这种差异被称为"非同步性"。通过对1979~2006年CMAP降水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的分析,本文发现:(1)对于夏季风的建立,孟加拉湾中部至菲律宾海,低空850 hPa夏季西南风的建立日期明显要晚于雨季的开始,而阿拉伯海和印度地区雨季的开始则晚于夏季风的建立;对于200 hPa的高空环流,这种风雨非同步的关系与低空季风环流与降水建立的关系基本一致,但西北太平洋热带地区正好相反。(2)对于夏季风的撤退,低空850 hPa上,从75°E~125°E,夏季风的结束在雨季结束之前,其中孟加拉湾中部及南海中西部较为显著,而阿拉伯海中部以及菲律宾东南海域,雨季的结束远远早于(4~5个月)夏季风的撤退;对于200 hPa的高空环流,整个亚洲季风区夏到冬季型风场的转变要晚于雨季的撤退,但在15°N附近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东部沿岸地区典型的春秋雨季转换区域,高空环流场的转换略早于雨季的终止。(3)南海北部地区,高空200 hPa环流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冬夏季节翻转,与南海雨季的爆发联系紧密;印度地区雨季的开始与该处高低空异常Hadley环流的建立以及阿拉伯海上空夏季风的建立有密切联系,而与当地低空环流的季节性反转联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夏季风 降水 季风环流 非同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葵花8号(Himawari-8)高时空分辨率的红外亮温资料估计台风莫兰蒂的短时强降水及其演变 被引量:14
13
作者 燕亚菲 谈建国 +3 位作者 崔林丽 岳彩军 郭巍 刘冬韡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8-329,共12页
为探究高时空分辨率卫星资料在我国登陆台风降水预报中的作用,本文针对2016年14号超强台风莫兰蒂,采用Himawari-8亮温资料通过定量降水估计(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QPE)方法估算降水强度,并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全国综... 为探究高时空分辨率卫星资料在我国登陆台风降水预报中的作用,本文针对2016年14号超强台风莫兰蒂,采用Himawari-8亮温资料通过定量降水估计(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QPE)方法估算降水强度,并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China Integrated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Sharing System,CIMISS)提供的台站降水资料进行质量评估。结果表明:(1)卫星估算与地面实测的降水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但是卫星高估了弱降水,而低估了强降水(尤其在高海拔地区);(2)卫星估算与地面实测的降水强度并非同位相变化,而是实测降水滞后于卫星估算的降水,该滞后时间在台风登陆后的移动区较长(约2~2. 5 h);(3)整体而言,卫星估算的某时刻降水强度与未来一段时间内(约2~2. 5 h)该地区的实际总降水量有很强相关性,说明Himawari-8卫星估算的降水可在台风降水的预警预报中提供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降水 莫兰蒂 Himawari-8 CIMISS 定量降水估计(QP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与次表层海温异常 被引量:8
14
作者 吴海燕 李崇银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33,共10页
通过对1958—2001年的SODA海温资料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得到了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态,该模态在海表及次表层的时空演变特征的分析表明,在赤道西印度洋、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偏高(低)时,赤道西太平洋、东印度洋的海温偏低(高)。... 通过对1958—2001年的SODA海温资料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得到了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态,该模态在海表及次表层的时空演变特征的分析表明,在赤道西印度洋、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偏高(低)时,赤道西太平洋、东印度洋的海温偏低(高)。该综合模态既有年际变化特征,还有年代际变化特征,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以负指数为主转变为以正指数为主。对1958—2001年强正、负指数事件合成分析结果得知,综合模也存在着显著的年变化特征,在2—4月份偏弱,最强出现在10月份。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与赤道东太平洋次表层、赤道东印度洋次表层与西印度洋次表层有一种反位相的变化。次表层海温异常在东太平洋、西印度洋分别沿着南北纬10°左右向西太平洋、东印度洋传播并向赤道扩展,西太平洋、东印度洋的次表层海温异常则分别沿赤道向东太平洋、西印度洋传播汇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 次表层海温异常 合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对风应力拖曳系数响应的敏感性试验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海燕 张铭 李崇银 《海洋预报》 2009年第2期34-43,共10页
为了检验一个准全球的海洋环流模式中热带太平洋对风应力变化的响应,使用NCEP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计算的强迫场强迫该模式进行控制试验,在(10.5°S~9.5°N,159.75°E~110.25°W)的区域增大或减小风应力拖曳系数进行敏感... 为了检验一个准全球的海洋环流模式中热带太平洋对风应力变化的响应,使用NCEP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计算的强迫场强迫该模式进行控制试验,在(10.5°S~9.5°N,159.75°E~110.25°W)的区域增大或减小风应力拖曳系数进行敏感性试验,并把试验结果与同时段的SODA资料进行分析比较。该模式基本能模拟出海洋环流的基本气候态,但是对一些细节描述还不够准确。试验结果表明,风应力减小时可以改善模式对热带东太平洋冷舌的模拟,而对次表层温度和流场的刻画能力较弱。增大风应力则对次表层温度和流场的模拟有所改善。通过对模式中热量收支的分析可知,平流过程、扩散过程对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变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海表面热交换可以促使海温距平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垂直输送对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的降温起重要作用,抑制了次表层的增暖,水平平流过程则促进了赤道太平洋次表层的增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流模式 风应力 拖曳系数 敏感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