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梅雨锋上三类暴雨特征的数值模拟比较研究 被引量:29
1
作者 李鲲 徐幼平 +1 位作者 宇如聪 程锐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6-248,共13页
中国暴雨的地域性、时间性特征明显 ,尤其是暴雨多发区———长江流域 ,沿江不同地段暴雨成因各异。为综合研究长江不同地域暴雨特征和形成规律 ,利用我国新一代暴雨数值模式AREM对梅雨锋东端 (116°E以东 )初生气旋类暴雨、β中尺... 中国暴雨的地域性、时间性特征明显 ,尤其是暴雨多发区———长江流域 ,沿江不同地段暴雨成因各异。为综合研究长江不同地域暴雨特征和形成规律 ,利用我国新一代暴雨数值模式AREM对梅雨锋东端 (116°E以东 )初生气旋类暴雨、β中尺度深对流类暴雨和梅雨锋西端“北槽南涡”类暴雨的典型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诊断分析和比较研究 ,初步揭示了三类暴雨在结构和形成机制等方面的主要差异。结果表明 :(1)梅雨锋上生成并发展的α中尺度气旋是造成梅雨锋东端初生气旋类暴雨的系统。强盛时 ,系统的垂直上升运动伸展不高 ,正涡度柱、辐合层以及最大加热和增湿均位于中低层。 (2 ) β中尺度深对流类暴雨发生时梅雨锋区的南北温差很小。在低空辐合风场作用下 ,强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导致了 β中尺度深对流系统的发生与发展。强盛时 ,系统的正涡度柱和上升运动柱贯穿对流层 ,深厚的辐合层达到了中层 ,最大加热出现在中高层。 (3)“北槽南涡”类暴雨是在青藏高原大地形作用下高低空系统有利配置的结果。“北槽南涡”的天气系统配置有利于低层辐合的加强和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使低层涡旋向中高层强烈发展。强盛时 ,系统的正涡度柱贯穿对流层 ,积云对流发展强烈 ,最强上升运动和最大加热层都位于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研究 数值模拟 梅雨锋 暴雨特征 不稳定能量 上升运动 中尺度气旋 长江流域 暴雨成因 形成规律 综合研究 数值模式 诊断分析 形成机制 对流系统 地形作用 青藏高原 低层辐合 系统配置 积云对流 深对流 对流层 地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夏季中国江南异常高温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121
2
作者 杨辉 李崇银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0-85,共6页
2003年夏季在中国江南出现了大范围异常高温天气, 无论其绝对高温值、还是持续时间之长都创下了历史记录, 给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造成巨大损失。作者对异常高温发生的直接原因及其可能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 发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极... 2003年夏季在中国江南出现了大范围异常高温天气, 无论其绝对高温值、还是持续时间之长都创下了历史记录, 给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造成巨大损失。作者对异常高温发生的直接原因及其可能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 发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极度持续偏强和西伸是直接原因, 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形势的持续异常是多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初步分析表明,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中西太平洋跨赤道气流异常、平流层过程以及全球增暖的背景条件是其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江南 异常高温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异常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活动与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北跳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58
3
作者 李崇银 王作台 +1 位作者 林士哲 禚汉如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41-658,共18页
利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 ( 1 980~ 1 999年 )探讨了东亚夏季风活动的两个重要事件 ,即南海夏季风爆发和江淮流域梅雨起始 ,与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北跳的关系。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 ,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在由冬向夏的转变过程中一般... 利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 ( 1 980~ 1 999年 )探讨了东亚夏季风活动的两个重要事件 ,即南海夏季风爆发和江淮流域梅雨起始 ,与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北跳的关系。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 ,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在由冬向夏的转变过程中一般存在着两次向北突跳现象 ,并与东亚夏季风活动有密切关系。第一次东亚高空急流的北跳 (由 2 5~2 8°N跳到 30°N以北 )平均发生在 5月 8日左右 ,比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 (平均为 5月 1 5日 )早 7天左右 ;高空急流位置的北跳是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系统减弱北退的表现 ,它为热带环流和系统的向北推进提供了条件 ,从而有利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第二次东亚高空急流的北跳 (由 32°N左右北跳到 35°N以北 )平均发生在 6月 7日左右 ,先于江淮流域梅雨起始时间 (平均在 6月 1 8日左右 ) 1 0天左右 ,它是梅雨起始的前期征兆。高空西风急流的两次北跳分别与亚洲大陆南部地区对流层中上层 ( 5 0 0~ 2 0 0hPa)经向温度梯度的两次逆转 (反向 )有关 ,在由冬到夏的季节转换中 ,由于大陆加热较快 ,导致对流层中上层大气在 5~ 2 5°N间的经向温度梯度发生反向 (逆转 ) ,通过地转适应使流场向气压场 (温度场 )调整 ,从而高空急流位置北跳。数据分析还发现 ,东亚高空急流位置的第一次北跳有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高空西风急流 北跳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系统模式发展中的耦合器研制问题 被引量:29
4
作者 周天军 俞永强 +3 位作者 宇如聪 刘海龙 李薇 张学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93-1008,共16页
基于“耦合器”框架、采用模块化结构是当今气候系统模式发展的主要技术方向。作者概述了耦合器的基本功能 ,对目前世界上应用比较广泛的 1 1个耦合器进行了综合评述 ,重点是美国通用气候模式耦合器和法国的OASIS耦合器 ,扼要概括了目... 基于“耦合器”框架、采用模块化结构是当今气候系统模式发展的主要技术方向。作者概述了耦合器的基本功能 ,对目前世界上应用比较广泛的 1 1个耦合器进行了综合评述 ,重点是美国通用气候模式耦合器和法国的OASIS耦合器 ,扼要概括了目前较具影响力的三个耦合器发展计划 ,在此基础上 ,对耦合器的主要发展态势进行了总结 ,并结合自身模式发展的需求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系统模式 耦合器 模块化结构 数值模式 界面通量 C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大洋环流模式和相应的海气耦合模式的评估 I.热带太平洋年平均状态 被引量:19
5
作者 张学洪 俞永强 +3 位作者 宇如聪 刘海龙 周天军 李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49-970,共22页
评估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环流模式L30T63和海气耦合模式FGCM 0模拟的热带太平洋年平均状态 ,资料取自L30T63由观测的大气强迫驱动的Control试验、由NCARCCM3大气强迫驱动的Sp... 评估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环流模式L30T63和海气耦合模式FGCM 0模拟的热带太平洋年平均状态 ,资料取自L30T63由观测的大气强迫驱动的Control试验、由NCARCCM3大气强迫驱动的Spinup试验、以及相应的海气耦合模式FGCM 0。主要的结论是 :( 1 )在“准确”的海表强迫下 ,Control模拟的海面温度和温跃层与观测结果相当接近 ,模式的固有误差是赤道冷舌过分西伸和东南太平洋温跃层偏浅。 ( 2 )Spinup能模拟出合理的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洋环流 ,但存在两个问题 ,即 :暖池区海面温度显著偏高、沿赤道的梯度过大 ;赤道温跃层偏浅、东西向坡度偏小 ,它们分别与CCM3提供的海表短波辐射通量和风应力的系统误差有关。这两个问题很可能是海气耦合模式FGCM 0运行初期误差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 3)FGCM 0模拟的赤道暖池区上层 1 0 0m的平均温度比观测低 3℃。分析表明FGCM 0夸大了暖池区海洋动力过程的降温作用 ,使得模拟的“暖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冷舌的属性。FGCM 0模拟的热带南太平洋温跃层比观测结果偏浅数十米到 1 0 0m ,以致赤道两侧的上层海洋温度分布趋于对称 ,成为“doubleITCZ”现象在上层海洋中的表现。风应力旋度的系统误差和垂直混合随深度衰减过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太平洋 海表温度 温跃层 海洋环流模式 海气耦合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末次盛冰期青藏高原大范围冰盖存在可能性的再研究
6
作者 姜大膀 王会军 郎咸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i001,共7页
通过 4组数值敏感性试验 ,利用BIOME3生态模式对末次盛冰期中国大陆植被分布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 ,再次研究了该时期青藏高原大范围冰盖存在的可能性问题。结果表明 ,末次盛冰期大陆植被发生了大规模的变化 ,总体呈退化趋势 ;在降温 5℃... 通过 4组数值敏感性试验 ,利用BIOME3生态模式对末次盛冰期中国大陆植被分布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 ,再次研究了该时期青藏高原大范围冰盖存在的可能性问题。结果表明 ,末次盛冰期大陆植被发生了大规模的变化 ,总体呈退化趋势 ;在降温 5℃、降水减少 1 0 %、二氧化碳下降 1 45× 1 0 - 6和地球轨道参数轻微变化的情况下 ,青藏高原约 1 /2的地区已经被冰覆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冰盖 植被 末次盛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