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气环流的年代际变化 Ⅱ.GCM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李崇银 穆明权 毕训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39-748,共10页
类似大气环流模式比较计划(AMIP)的数值模拟,将实际观测的海表水温(SST)资料引入模式进行40多年的数值积分,得到长时间的大气环流模拟结果。分析数值模拟结果发现,无论是大气中的主要涛动和遥相关型,还是重要大气环流... 类似大气环流模式比较计划(AMIP)的数值模拟,将实际观测的海表水温(SST)资料引入模式进行40多年的数值积分,得到长时间的大气环流模拟结果。分析数值模拟结果发现,无论是大气中的主要涛动和遥相关型,还是重要大气环流系统都极为清楚地存在着年代际变化特征,包括10~20年准周期振荡和可能的30年以上的准周期振荡;而且上述主要环流系统的形势及其年代际变化大都与实际观测资料所给出的结果相一致。顺便分析中国东部气候的模拟结果,年代际变化特征(包括60年代的气候突变)也很清楚,并同大气环流变化配合十分合理。结果也表明,同研究季节和年际变化一样,大气环流模式(AGCM)数值模拟也是研究大气环流和气候年代际变化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年代际变化 大气环流模式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JO对中国春季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白旭旭 李崇银 李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86-1003,共18页
利用IAP-AGCM4.0模式,通过多初值集合数值模拟研究了赤道附近的大气季节内振荡(MJO)传播的两个关键位相期对中国东部春季降水的影响。当在赤道中东印度洋及赤道西太平洋引进异常非绝热加热(强MJO活动)强迫时,模式很好地模拟出了中国东... 利用IAP-AGCM4.0模式,通过多初值集合数值模拟研究了赤道附近的大气季节内振荡(MJO)传播的两个关键位相期对中国东部春季降水的影响。当在赤道中东印度洋及赤道西太平洋引进异常非绝热加热(强MJO活动)强迫时,模式很好地模拟出了中国东部地区春季降水的异常形势,模式模拟与先期所作的诊断分析结果极为相似,即在MJO的第2—3(6—7)位相,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对模式输出的高度场、风场、散度和涡度场以及水汽输送场的分析表明,中国春季降水异常的发生分别与异常非绝热加热在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所造成的异常大气环流形势密切相关。对逐日响应场的分析表明,就MJO活动影响中国春季降水的可能物理过程及机制进行的讨论表明,赤道附近的异常对流加热不仅可以在赤道附近激发产生大气的罗斯贝波和开尔文波型响应,而且,还会在大气中激发产生从热带到中高纬度的罗斯贝波列遥响应。但是,由于异常对流加热发生的地区不同,大气遥响应场的形势也会十分不同,它所导致的影响也就很不一样。当异常对流加热发生在赤道中东印度洋(对应MJO的第2—3位相)时,大气的罗斯贝波列遥响应将在东亚/西太平洋地区形成有利于中国东部(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降水偏多的形势;当异常对流加热发生在赤道西太平洋(对应MJO的第6—7位相)时,大气的罗斯贝波列遥响应将在东亚/西太平洋地区形成不利于中国东部春季降水的形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JO活动 中国东部春季降水 对流异常 数值模拟 罗斯贝波列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气耦合气候模式对大气中水汽输送、辐散辐合与海气间水通量交换的模拟 被引量:15
3
作者 周天军 宇如聪 +4 位作者 张学洪 俞永强 李薇 刘海龙 刘喜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96-608,共13页
基于ECMWF再分析结果对LASG第三代全球海洋- 大气- 陆地耦合系统模式 (GOALS)的两个版本和第四代耦合气候模式初始版(FGCM—0) 所模拟的大气水汽输送 与辐散辐合特征、海气间水通量交换,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1)对垂直积... 基于ECMWF再分析结果对LASG第三代全球海洋- 大气- 陆地耦合系统模式 (GOALS)的两个版本和第四代耦合气候模式初始版(FGCM—0) 所模拟的大气水汽输送 与辐散辐合特征、海气间水通量交换,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1)对垂直积分的水汽 通量场的流函数及其对应的无辐散水汽通量矢量的模拟,三个耦合模式都能够较为合理地再 现副热带大洋的涡旋结构、中纬度西风带的东向水汽输送。赤道东风带的西向水汽输送和东 亚夏季风水汽输送等行星尺度特征及其季节变化,只是GOALS的涡旋位置。FGCM—0的 涡旋中心强度,较之实际略有偏差。(2) 反映在垂直积分的水汽通量场的势函数和对应的无 旋水汽矢量上,对南北半球副热带大洋水汽辐散区、热带辐合带(ITCZ)、东亚夏季风区强 烈的水汽辐合特征等的模拟,FGCM—0的结果相对合理。GOALS的热带辐合中心过于集 中在印度尼西亚群岛附近,东亚夏季风水汽辐合中心偏南。(3)关于海气水通量交换, FGCM—0较为理想地再现了副热带的净蒸发、ITCZ和中高纬度的净降水特征以及夏季 ITCZ的季节性北移,但对南太平洋辐合带(SPCZ)、副热带南大西洋的净蒸发特点,以及 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季节变化的差异,模拟结果不理想。FGCM—0在模拟SPCZ上的偏 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耦合气候模式 水汽输送 海气水通量交换 水汽辐散 水汽辐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环流模式和耦合模式模拟的降水-海温关系之比较 被引量:19
4
作者 李博 周天军 +1 位作者 吴春强 包庆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71-1086,共16页
本文讨论了气候系统耦合模式FGOALS_s模拟的局地降水和海温的关系,并通过与单独大气模式SAMIL的AMIP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考察了海气耦合过程对局地降水和海温关系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耦合模式FGOALS_s和单独大气模式SAMIL在模拟局... 本文讨论了气候系统耦合模式FGOALS_s模拟的局地降水和海温的关系,并通过与单独大气模式SAMIL的AMIP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考察了海气耦合过程对局地降水和海温关系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耦合模式FGOALS_s和单独大气模式SAMIL在模拟局地降水和海温关系上各有优势。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观测中局地降水和海温的关系是海洋强迫为主,FGOALS_s模拟的海洋对大气的强迫比观测偏弱,因此,SAMIL相对于FGOALS_s更有优势。在西北太平洋东部地区,观测中夏秋季节降水和海温的关系是大气强迫为主,由于考虑了海气相互作用过程,FGOALS_s对降水和海温关系的模拟能力要优于单独的大气模式。此外,由于大气模式SAMIL的云参数化方案导致的模拟偏差,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9~11月),降水增加时入射的短波辐射通量也是增加的,并且这种模拟的偏差在耦合后仍然保留了下来,导致了与观测不符的云-辐射反馈过程。因此,改进大气模式的云参数化方案是未来工作重点之一。此外,分析发现耦合模式模拟的潜热通量的变化过分依赖海气湿度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降水和海温关系 大气模式 海气耦合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中国长江以南地区严重秋旱特征及其同期大气环流异常 被引量:43
5
作者 牛宁 李建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4-264,共11页
利用2004年8~10月的中国160台站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4年秋季发生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的严重干旱(简称2004年长江以南秋旱)前兆和发展特征以及秋旱持续期间的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结果表明2004年长江以南秋旱是以8月... 利用2004年8~10月的中国160台站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4年秋季发生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的严重干旱(简称2004年长江以南秋旱)前兆和发展特征以及秋旱持续期间的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结果表明2004年长江以南秋旱是以8月在广西境内出现小范围干旱为前兆,9月扩展到长江以南中部地区,10月遍及整个长江以南地区而达到鼎盛的一个发展过程。2004年长江以南秋旱事件的发生、发展和鼎盛期都受到了同期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的很大影响2004年秋季东南亚上空的整层经向水汽输送出现了显著的负异常,说明2004年秋季长江以南地区上空的整层水汽在经向上由南向北的输送减弱而从北向南的输送加强;850hPa水汽输送的异常加强了从北向南的水汽输送,从而影响了秋旱的发展。结合2004年秋旱持续期间850hPa流场异常分析,2004年秋季850hPa的流场在台湾海峡附近上空出现了一个气旋性的异常环流,它导致了西南水汽及其与越赤道气流和东南水汽的混合气流(10°N^20°N,135°E^150°E)在向北的输送路径上发生改变,并且此混合气流进入内陆从而加强了大陆上空由北向南的干冷气流,进一步影响了秋旱的发展。通过分析850hPa等压面上的垂直速度场发现秋旱同期长江以南地区下沉气流异常,这种天气形势不利于降水的产生。2004年秋季长江以南地区受到了闭合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的长期控制,形成少雨的天气。除此之外,中高纬地区脊区前方和槽区的后方易于冷空气的南下输送,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促使了秋旱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长江以南 秋早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正异常对西太平洋副高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龙振夏 李崇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5-159,共15页
利用LASG九层大气环流谱模式及IAP两层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研究了不同持续时间的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正异常(海表温度异常的持续时间分别为1月份,1~2月份,1~4月份及1~8月份,其他月份为气候SST)对西太平洋副高... 利用LASG九层大气环流谱模式及IAP两层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研究了不同持续时间的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正异常(海表温度异常的持续时间分别为1月份,1~2月份,1~4月份及1~8月份,其他月份为气候SST)对西太平洋副高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海表温度异常的持续时间不同,但其引起的西太平洋副高的异常演变及其分布却十分相似;同时,季风区的异常降水(进而异常潜热释放)随时间的演变及其分布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对应于不同持续时间的赤道东太平洋的海表温度正异常,5月份印度洋至西太平洋地区都表现出赤道辐合带北移偏晚的特征);季风区降水的这种变化同西太平副高的异常是一致的,从而揭示出这两种现象有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结果还表明,导致这种大气响应场对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持续时间不敏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气内部过程的影响:中纬大气的内部Rossby波源维持了热带地区激发的扰动在中高纬的存在,同时大气内部Rossby波源对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表温度异常持续时间表现出不敏感性,正是由于这种不敏感性才导致了响应场对赤道太平洋地区海表温度异常持续时间的不敏感性。模拟结果还表明,在夏季赤道东太平洋存在海表温度正异常的情况,尽管大气内部动力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副热带高压 内部动力过程 海温异常 SST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OALS模式中大气能量循环的诊断分析与不同版本计算结果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张韬 吴国雄 郭裕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8-55,共18页
利用大气能量循环框图,对比分析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与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全球海陆气耦合系统模式(GOALS)两个版本(GOALS-2和GOALS-4),以及观测的全球平均大气能量循环的主要特征,并从能量循环... 利用大气能量循环框图,对比分析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与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全球海陆气耦合系统模式(GOALS)两个版本(GOALS-2和GOALS-4),以及观测的全球平均大气能量循环的主要特征,并从能量循环贮蓄和转换项的纬向平均贡献去解释全球积分值改善和转坏的原因,以及诊断分析参数化方案变化后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式的两个版本基本上能正确地模拟出全球能量循环的主要特征。旧版本GOALS-2能较好模拟全球积分值,常常是不同符号局地误差的相互抵消结果。新版本GOALS-4中某种局地过程的改善在一些情况下导致了全球积分值的转坏。引入辐射日变化参数化方案可能对能量循环各参数的局地贡献有着明显的影响。如纬向平均有效位能向瞬变涡动有效位能的斜压转换率、瞬变涡动有效位能向瞬变涡动动能的斜压转换率以及定常涡动动能的局地贡献有明显改善。南极地区不合实际的上升运动,是模拟的纬向平均有效位能与纬向平均动能之间的转换项全球积分值为负数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系统 能量循环 定常涡动和瞬变涡动 辐射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东太平洋不同持续时间的海温正异常对东亚夏季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龙振夏 李崇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61-176,共16页
利用IAP两层大气环流模式及9层大气环流谱模式,模拟研究了大气对不同持续时间的赤道东太平洋正SSTA的响应。对积分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尽管SSTA的持续时间不同(分别为1月;1~2月及1~4月),但其引起的东亚夏季大气... 利用IAP两层大气环流模式及9层大气环流谱模式,模拟研究了大气对不同持续时间的赤道东太平洋正SSTA的响应。对积分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尽管SSTA的持续时间不同(分别为1月;1~2月及1~4月),但其引起的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和气候异常的分布却都十分相似,而且有十分相近的时间演变形式。因此,虽然赤道东太平洋SSTA作为一种外源强迫对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和气候有着明显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对于SSTA的持续时间(1个月或4个月)并不敏感,这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如果利用模式进行短期气候预测,要更多的注意SSTA的发生(出现)和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异常 时间尺度 大气环流异常 东亚 气候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海洋-大气-动态植被耦合模式评估--海洋环流模拟 被引量:3
9
作者 智海 王盘兴 +3 位作者 俞永强 丹利 徐永福 郑伟鹏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1-142,共12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大气科学与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的全球耦合模式(GOALS-AVIM),进行了100年积分。利用后40年的结果对模式耦合植被动态过程(AVIM)前后输出的海洋物理场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耦合AVI...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大气科学与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的全球耦合模式(GOALS-AVIM),进行了100年积分。利用后40年的结果对模式耦合植被动态过程(AVIM)前后输出的海洋物理场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耦合AVIM后的模式可以合理地模拟全球海洋温盐环流的气候态、季节变化,可以改进模式的模拟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耦合AVIM前模式的缺点,使模拟结果更接近实测。由于植被-大气的双向作用,在季节变化的模拟中,9月的改进效果大于3月的,北半球大于南半球;对于年平均气候态,耦合AVIM后的模式结果在热带海区海表面温度(SST)的模拟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尤其是赤道太平洋海区的海温偏低现象得到了改善;在年际变化的模拟中,改善了耦合AVIM前模式模拟的年际变化分布,加大了赤道太平洋的标准差的模拟,使得耦合AVIM后模拟的年际变化大于耦合前;增强了耦合模式对赤道太平洋ENSO的模拟能力,较耦合AVIM前的模式模拟出了更多的ENSO基本特征,也改善了耦合AVIM前ENSO变化周期偏弱、偏短的现象;同样改善了对气候系统中存在的相互作用的模拟,对于热带印度洋SST变化与赤道太平洋SST的相互关联的模拟中,更加真实地模拟出了气候系统中存在的相互关联关系,体现出了AVIM动态植被过程对气候耦合模式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模式 动态植被 双向作用 海洋环流 模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环流数值模式的一种并行化方案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鹏飞 王在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19-525,共7页
从一般计算机并行计算理论出发,结合大气科学模式的特点,总结出一套对数值模式适用的并行化编程方案,而且提出了并行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利用文中提到的方案,可以帮助刚开始接触并行计算的模式编程人员快速完成串行数值模式... 从一般计算机并行计算理论出发,结合大气科学模式的特点,总结出一套对数值模式适用的并行化编程方案,而且提出了并行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利用文中提到的方案,可以帮助刚开始接触并行计算的模式编程人员快速完成串行数值模式的并行编程。最后,以一个串行的大气环流模式SAMIL并行化编程作为实例,对其并行计算过程和并行计算效率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式 并行计算 编程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单海气耦合模式大气运动方程的非线性对ENSO循环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林万涛 张博 林一骅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3-259,共7页
研究简单海气耦合模式大气运动方程非线性对ENSO循环的影响,即讨论大气运动方程的纬向非线性、经向非线性、纬向和经向非线性对ENSO循环的影响。同时,讨论了ENSO循环对大气运动方程非线性的敏感性问题。数值实验证明,大气运动方程的非... 研究简单海气耦合模式大气运动方程非线性对ENSO循环的影响,即讨论大气运动方程的纬向非线性、经向非线性、纬向和经向非线性对ENSO循环的影响。同时,讨论了ENSO循环对大气运动方程非线性的敏感性问题。数值实验证明,大气运动方程的非线性对ENSO循环的影响明显,并且ENSO循环对大气运动方程的非线性非常敏感。因此,研究简单海气耦合模式中大气运动方程的非线性对ENSO循环的影响,对进一步理解ENSO循环的物理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耦合模式 大气运动方程 非线性 ENSO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塞流场与瞬变涡动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刁一娜 李建平 罗德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01-924,共24页
借助于一个 β通道正压模型 ,模拟了瞬变天气尺度扰动与大尺度阻塞流场相互作用 ,以及所形成的“Ω”型阻塞对风暴轴地带瞬变扰动涡列移动路径的影响 ,并用描述局地能量变化率的方程分析了能量收支情况的细致结构。结果表明 ,瞬变扰动... 借助于一个 β通道正压模型 ,模拟了瞬变天气尺度扰动与大尺度阻塞流场相互作用 ,以及所形成的“Ω”型阻塞对风暴轴地带瞬变扰动涡列移动路径的影响 ,并用描述局地能量变化率的方程分析了能量收支情况的细致结构。结果表明 ,瞬变扰动在其与背景流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在阻塞发展阶段 ,阻塞受到瞬变扰动涡的涡度和能量强迫 ,背景流场增强发展成为阻塞系统。对两种不同的阻塞流场背景下瞬变扰动能量变化的分析表明 :在阻塞区扰动瞬变涡失去能量 ,在南北边缘瞬变扰动的能量变化趋势表现为沿着阻塞外围向下游传播的特征并从背景流场得到能量 ,从而瞬变涡动由源区的一列分裂为绕行于阻塞外围的两列。在两种不同背景阻塞流场结构下瞬变涡动的移动路径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 :当偶极子型阻塞作为背景流场时 ,瞬变涡动的移动路径呈南北对称分布于阻塞区的外缘 ;当瞬变涡的背景流场为“Ω”型阻塞时 ,瞬变扰动带受到“Ω”型阻塞流场结构的影响 ,表现出北支强南支弱的特征。这些结果与实际观测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路径 天气尺度 正压模 涡度 源区 扰动 风暴 涡动 流场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大尺度大气环流演变 被引量:73
13
作者 李崇银 屈昕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14,共14页
主要基于美国NCEP和NCAR的再分析资料(1980~1996 年),针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进行合成分析, 研究了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大尺度大气环流演变。其结果清楚地表明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 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对流层低... 主要基于美国NCEP和NCAR的再分析资料(1980~1996 年),针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进行合成分析, 研究了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大尺度大气环流演变。其结果清楚地表明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 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对流层低层风场、对流层高层位势高度场以及大气湿度场和垂直运动场都有极显著的变化。南亚和东南亚850 hPa 上涡旋对的发展和活动以及500 hPa 副高从南海地区的东撤对南海季风爆发起着重要作用。伴随南海夏季风的爆发, 在孟加拉湾到南中国海一带整层湿度和500 hPa 垂直上升运动都出现了极明显的增加。对流层高层和对流层低层环流演变的特征也清楚表明, 南海夏季风爆发既是全球环流冬夏演变的一个部分, 又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本文还指出南海夏季风在北部比中部和南部早建立的结论依据不足, 进而补充给出了亚洲季风爆发日期示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夏季风 爆发 大气环流 大尺度 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壤湿度的分布与变化II.耦合模式模拟结果评估 被引量:28
14
作者 张文君 宇如聪 周天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28-1146,共19页
利用中国区域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对目前世界上较具有代表性的14个全球海陆气耦合模式模拟的中国区域土壤湿度进行了评估,发现尽管几乎所有的耦合模式基本都能够再现实际的土壤湿度空间分布,但模拟的土壤湿度季节循环和年际变化,却与观测... 利用中国区域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对目前世界上较具有代表性的14个全球海陆气耦合模式模拟的中国区域土壤湿度进行了评估,发现尽管几乎所有的耦合模式基本都能够再现实际的土壤湿度空间分布,但模拟的土壤湿度季节循环和年际变化,却与观测相差较大。除了少数模式中降水变化与土壤湿度变化的关系不明显外,大部分模式都揭示了前期降水对后期土壤湿度变化的显著影响,在部分模式中,前期降水对土壤湿度的影响偏强。耦合模式在土壤湿度模拟上的偏差,主要来自降水模拟上的偏差。在土壤湿度的年平均和夏季平均空间分布、年际变化方面,高分辨率模式(水平格距高于1.875°×1.875°)的结果,整体上要好于中(水平格距在1.875°×1.875°与3.75°×3.75°之间)、低(水平格距小于3.75°×3.75°)分辨率的模式;而中等分辨率模式结果相对于低分辨率而言则优势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耦合气候模式 降水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基GPS资料的天山山区夏季大气可降水量特征 被引量:9
15
作者 于晓晶 唐永兰 +2 位作者 于志翔 赵玲 姚俊强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691-1699,共9页
基于新疆天山山区2012-2015年夏季的GPS/PWV资料、探空资料和逐日降水资料,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天山山区夏季大气可降水量(PWV)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初步探讨其原因。从夏季平均值分布来看,天山山区各站PWV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与海拔高度... 基于新疆天山山区2012-2015年夏季的GPS/PWV资料、探空资料和逐日降水资料,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天山山区夏季大气可降水量(PWV)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初步探讨其原因。从夏季平均值分布来看,天山山区各站PWV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与海拔高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且低海拔站点PWV比高海拔站点表现出更大的发散性和可变性,有雨日PWV的极值、中位数等整体高于无雨日。天山山区夏季PWV表现出显著的月变化和日变化。大部分站点7月PWV最大,6月次之,8月最少;一日之中在10时左右出现日最大值,个别站点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且有雨日和无雨日也存在一定差异。天山山区各站夏季降水量与其PWV关联性不明显,降水量和水分循环指数均与海拔高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可能是因为夏季山区高海拔站点更易产生局地对流性降水,从而增加水分循环次数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GPS 大气可降水量 日变化 夏季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流域夏季旱涝与不同时间尺度大气扰动的关系 被引量:26
16
作者 李桂龙 李崇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9-50,共12页
从不同时间尺度大气环流异常角度研究了江淮流域的汛期多雨和少雨情况,结果表明准定常行星波的异常对江淮流域旱涝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大气低频系统(准双周和季节内振荡)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且以对流层高层(200hPa)的准双周... 从不同时间尺度大气环流异常角度研究了江淮流域的汛期多雨和少雨情况,结果表明准定常行星波的异常对江淮流域旱涝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大气低频系统(准双周和季节内振荡)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且以对流层高层(200hPa)的准双周振荡和对流层低层(850hPa)的季节内振荡的影响更为清楚;天气尺度扰动对汛期降水量异常的影响相对较小。低层准定常西南气流的强度与位置对旱涝的影响很大,若准定常西南气流强且偏向大陆,易造成江淮流域偏涝;若准定常西南气流弱或偏向大陆以东的洋面上,则江淮流域易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定常波 季节内振荡 准双周振荡 旱涝 大气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异常与1997年El Nio 事件的发生 被引量:24
17
作者 李崇银 龙振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89-595,共7页
利用美国NCEP资料分析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ISO)与ENSO的关系,揭示了1997年El Ni o事件的发生,与赤道中西太平洋地区大气 ISO在 1996年冬到 1997年春期间的异常增强有重要关系。而且该地区 ISO的异常增强并不主要由赤道印度洋地区移... 利用美国NCEP资料分析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ISO)与ENSO的关系,揭示了1997年El Ni o事件的发生,与赤道中西太平洋地区大气 ISO在 1996年冬到 1997年春期间的异常增强有重要关系。而且该地区 ISO的异常增强并不主要由赤道印度洋地区移来,主要表现为ISO在印度尼西亚上空被激发增强和东传。印度尼西亚地区ISO的被激发,则是由于东亚冬季风强异常在该地区引起的强对流活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内振荡 热带大气 厄尔尼诺 1977年 强对流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中国21世纪地面气温和降水变化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58
18
作者 许吟隆 薛峰 林一骅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3年第2期209-217,共9页
利用HadCM2模式的模拟结果 ,比较了温室气体排放综合效果相当于CO2 浓度逐年递增 1 %和 0 5 %两种不同情景下 ,中国区域 2 1世纪地面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持续增加 ,中国地面气温也持续升高。到 2 1... 利用HadCM2模式的模拟结果 ,比较了温室气体排放综合效果相当于CO2 浓度逐年递增 1 %和 0 5 %两种不同情景下 ,中国区域 2 1世纪地面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持续增加 ,中国地面气温也持续升高。到 2 1世纪末期 ,地面气温在上述两种排放情景下可分别升高约 5℃和 3℃。两种排放情景的增温趋势对比表明 :即使从 1 990年开始温室气体等效排放逐年递增率减少一半 ,增温仍然很明显 ;直到 2 1世纪中期 ,才能显示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对减缓增温趋势的效果。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 ,但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持续增加 ,降水量总的趋势也是增加的。减排温室气体对降水量变化趋势的影响与地面气温相似。此外 ,地面气温增量和降水量变化百分率均显示出明显的季节变化 ,地面气温增量在秋、冬季较大而在春、夏季较小 ,降水变化百分率在夏、秋季较小而在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 21世纪 二氧化碳 降水量 地面气温 人类活动 降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海温异常对南亚区域净初级生产力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9
作者 智海 王盘兴 +3 位作者 俞永强 丹利 徐永福 郑伟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36-949,共14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全球海洋-大气-动态植被耦合气候模式(GOALS-AVIM)的模拟结果,分析了印度洋海表温度(SST)变化及其与南亚陆面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关系。模式连续运行50年,取后40年结果分析。对模拟的印度洋海表温度...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全球海洋-大气-动态植被耦合气候模式(GOALS-AVIM)的模拟结果,分析了印度洋海表温度(SST)变化及其与南亚陆面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关系。模式连续运行50年,取后40年结果分析。对模拟的印度洋海表温度距平(SSTA)的经验正交分解(EOF)进行分析,发现第一特征向量在全区域表现为一致变化的趋势,表明在春夏秋冬四季中印度洋海温都有一致增暖或降温的趋势,同时赤道印度洋海温一致变化与赤道太平洋Nin^o3指数有滞后的正相关,太平洋的Nin^o3指数变化超前印度洋海温一致变化8个月左右。第二特征向量则表现为热带印度洋SST存在着东西方向振荡的偶极子型振荡特征,而且偶极子强度有明显季节变化,并有很明显的季节相位锁定。印度洋SSTA的一致变化的异常趋势与南亚地区的季节和年平均NPP变化表现出很强的同期和滞后相关性;与南亚地区年平均NPP相关性较高的印度洋夏季SST的EOF第一模态正负相位对应着不同的850hPa流场、500hPa高度场以及南亚地区降水场的异常。分析表明,印度洋及南亚地区的夏季风加强或减弱导致受南亚地区降水异常,并使该地区NPP产生异常的增加或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模式 动态植被模式 气候变化 南亚 净初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随南海季风爆发区域尺度环流演变机理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耀存 周天军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31-340,共10页
利用 195 7— 1998年NCEP/NCAR候平均再分析资料 ,分析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中南半岛和南海地区环流系统的演变 ,揭示该地区热力特征与南海夏季风爆发之间的可能联系 .结果发现 ,不同高度上标志着南海季风爆发的环流系统如 5 0 0hPa上的... 利用 195 7— 1998年NCEP/NCAR候平均再分析资料 ,分析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中南半岛和南海地区环流系统的演变 ,揭示该地区热力特征与南海夏季风爆发之间的可能联系 .结果发现 ,不同高度上标志着南海季风爆发的环流系统如 5 0 0hPa上的副热带高压、2 0 0hPa上的南亚高压以及 85 0hPa上的孟加拉湾低槽等系统在南海季风爆发期间具有显著的变化特征 ,对流层中高层以上的环流系统反映了大尺度环流的季节变化特征 ,而对流层低层环流系统的变化可能与局地特征具有密切关系 .从中南半岛和南海两个地区地面感热和潜热加热与该地区温压场变化之间的关系上看 ,中南半岛地区的热力作用对南海季风爆发期间区域环流系统演变具有重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特征 区域环流演变机理 南海季风爆发 诊断分析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