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PM2.5污染—气象综合指数的中国中东部冬季PM2.5污染气象条件分析
1
作者 许丽人 张硕 +1 位作者 贺婧 高怡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8-594,共17页
基于中国生态环境部逐小时细颗粒物(PM2.5)浓度数据以及NCEPFNL气象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分析构建了PM2.5污染—气象综合指数(Pollution Meteorological Index,PMI),分析了2014~2020年冬季中国中东部4个典型地区(京津冀、汾渭平原、长三... 基于中国生态环境部逐小时细颗粒物(PM2.5)浓度数据以及NCEPFNL气象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分析构建了PM2.5污染—气象综合指数(Pollution Meteorological Index,PMI),分析了2014~2020年冬季中国中东部4个典型地区(京津冀、汾渭平原、长三角和珠三角)PM2.5污染气象条件变化及其对PM2.5浓度的影响。PM2.5浓度变化分析表明,2014~2020年冬季,中国中东部96.5%(305/315)的站点近地面PM2.5浓度下降,89%(251/282)的站点PM2.5重污染天数减少。PM2.5浓度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下降速率依次为9.3、6.3和2.9µg m-3 a-1,在汾渭平原2014~2016年冬季上升,之后下降。构建的PMI和2014~2020年冬季区域平均的PM2.5浓度呈较强正相关关系,在京津冀、汾渭平原、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0.71、0.71和0.61,说明PMI具有较好的可靠性。PMI变化分析显示,2014~2020年冬季京津冀、汾渭平原和珠三角影响PM2.5的气象条件无显著趋势变化,而长三角地区明显好转(PMI每年下降0.33)。PM2.5浓度、PMI及污染物人为源排放变化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和珠三角地区2014~2020年冬季近地面PM2.5浓度下降主要归因于人为源排放减小,而长三角地区还受到气象条件好转的影响。2014~2016年冬季汾渭平原近地面PM2.5浓度上升是气象条件恶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气象综合指数 中国中东部 细颗粒物(PM2.5) 气象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室气体浓度检测的玻璃瓶存储时间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宝江 孙彤彤 +4 位作者 王睿 王迎红 韩圣慧 姚志生 郑循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466-2477,共12页
为评估玻璃瓶长期存储过程中温室气体样品浓度的稳定性,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针对存储不同浓度(大气本底浓度的0.8~30倍)的温室气体标准样品,以及对密封垫(氯化丁基橡胶)进行0~30次刺孔的玻璃瓶,采用气相色谱仪对样品在存放120 ... 为评估玻璃瓶长期存储过程中温室气体样品浓度的稳定性,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针对存储不同浓度(大气本底浓度的0.8~30倍)的温室气体标准样品,以及对密封垫(氯化丁基橡胶)进行0~30次刺孔的玻璃瓶,采用气相色谱仪对样品在存放120 d期间的浓度进行7次测定。结果显示:存放时间、样品浓度和刺孔数共同影响了温室气体浓度偏差。对于二氧化碳(CO_(2))样品,建议存放时间不超过14 d以确保浓度偏差小于2%;若超过14 d,偏差增至2%~5%,而超过90 d则不再推荐使用。甲烷(CH_(4))样品可存放≤30 d以保持<2%的偏差,≤120 d仍可维持≤5%的偏差,尤其在较高浓度下表现得更为稳定。氧化亚氮(N_(2)O)样品在≤14 d内存放可保持<2%的偏差,存放30 d以上偏差增加至2%~5%,超过60 d则不再推荐使用,特别是高浓度样品。为了确保数据准确性(<2%偏差),建议CO_(2)和N_(2)O样品尽量在14 d内分析,CH_(4)样品则应在30 d内完成分析。基于该存放时间,建议玻璃瓶刺孔数应≤20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存放时间 浓度水平 刺孔数 静态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通一次飑线大风过程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3
作者 李昌昕 许冬梅 +5 位作者 李泓 刘德强 费海燕 孙启龙 王易 沈菲菲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6-704,共19页
利用实况资料和再分析资料,结合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南通一次极端大风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及数值模拟。分析了该个例发生的天气形势背景和系统的水平、垂直结构,探究大风天气成因,并进一步对比不同参数化方案的模... 利用实况资料和再分析资料,结合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南通一次极端大风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及数值模拟。分析了该个例发生的天气形势背景和系统的水平、垂直结构,探究大风天气成因,并进一步对比不同参数化方案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1)大风过程发生在高空深厚冷涡和地面强暖湿低压的环流背景下,上空存在不稳定层结和不稳定能量的累积;雷暴大风在12—13时经历了发展、成熟、消散3个阶段,飑线以碎块型的方式形成。2)3种微物理方案中,MG方案模拟出更大面积的层云、强回波和极端大风,模拟的最大地面阵风为44.47 m·s^(-1)。Lin方案较好地模拟出飑线的演变过程和垂直结构特征,模拟的最强上升气流达23.55 m·s^(-1),下沉气流达-13.21 m·s^(-1)。3)水平方向上,雷暴大风附近存在成熟的飑线地面中尺度系统,地面存在深厚冷池出流、变压梯度大值区和冷锋过境,它们共同促进了地面大风的生成。4)垂直方向上,对流单体上空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存在强上升气流和水汽潜热释放;后侧的干空气蒸发和粒子的拖曳加强下沉运动,配合地面冷池出流和辐散气流,造成了极端大风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风 飑线 数值模拟 微物理参数化方案 中尺度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