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北京地区秋季大气CO柱总量的变化
被引量:3
- 1
-
-
作者
吴宏议
王普才
王庚辰
郑有飞
孔琴心
-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与遥感理论和技术研究部
南京气象学院
-
出处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2-79,共8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1750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局中俄合作项目40311120114
-
文摘
利用中分辨率红外光谱仪于1999年秋采暖前后在北京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CO、水汽等大气微量成分柱总量的测量。测量结果表明, 采暖后北京市区 CO柱总量较采暖前有所增加, 采暖前 CO柱总量较小, 日均值为0 147 atm cm, 而采暖后CO柱总量较大, 前7天的日均值为 0. 205 atm cm, 相应地日变化也比较大。但是, 大气中的CO柱总量受到气象条件的重要影响, 影响CO柱总量逐日变化和日变化的气象因子主要有大气稳定度、风速和风向等。
-
关键词
CO柱总量
红外光谱仪
-
Keywords
CO, column amount, infrared spectrometer
-
分类号
P402
[天文地球—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
-
题名浑善达克沙地沙尘暴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33
- 2
-
-
作者
王革丽
吕达仁
尤莉
-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与遥感理论和技术研究部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气候中心
-
出处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2年第4期433-439,共7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790020
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 BKZ951-B1-451-02共同资助
-
文摘
利用浑善达克沙地11个站点1961~2000年扬沙和沙尘暴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该地区沙尘暴天气的气候学特征,包括其地理分布、季节变化、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等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40年来,浑善达克沙地东部沙尘暴出现日数在减少,而浑善达克沙地西部地区沙尘暴出现日数呈波动增加态势。沙尘暴出现日数的变化是特定气候变化的反映,同时下垫面条件的持续恶化是造成浑善达克沙地西部沙尘暴天气持续增加的重要原因。
-
关键词
内蒙古
沙尘暴
气候特征
地理分布
季节变化
年代际变化
-
Keywords
Inner Mongolia
dust storm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
分类号
P425.55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445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2000年北半球平流层、对流层质量交换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34
- 3
-
-
作者
杨健
吕达仁
-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与遥感理论和技术研究部
-
出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94-300,i007,共8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40 3 3 3 0 3 4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 SW 2 1 7资助
-
文摘
用 2 0 0 0年NCEP资料 ,P坐标下Wei公式诊断北半球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的季节变化。主要结论 :( 1 )热带西太平洋是物质由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的主要通道 ,并有明显的季节性东西移动。由于 2 0 0 0年赤道辐合带偏弱 ,因此秋季通量最大。 ( 2 )中高纬度地区同时存在向上、向下的通量 ,大尺度槽区伴随着平流层向下的输送。一年中冬春季向下的输送强 ,夏秋季较弱 ,其季节变化与大尺度环流的季节性变化一致。 ( 3)东亚地区存在很强的平流层向下输送 ,且中心位置移动不大。只占北半球 5 6%面积的东亚其年净交换量竟占北半球的 2 9% ,这说明东亚地区的平流层与对流层之间的质量交换对北半球平流层。
-
关键词
平流层
对流层
质量交换
季节变化
北半球
-
Keywords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stratosphere
troposphere
exchange
seasonal variation
-
分类号
P434.5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421.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