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气候时空演变特征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熊喆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4年第2期295-302,共8页
利用区域环境集成模式系统对东亚地区进行了 1 987年 1月到 1 996年 1 2月的长期积分试验 ,重点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分析和比较模式模拟及观测气候主分量时空特征 ,从而考察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地区的区域气候模拟能力。结果表明 :(... 利用区域环境集成模式系统对东亚地区进行了 1 987年 1月到 1 996年 1 2月的长期积分试验 ,重点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分析和比较模式模拟及观测气候主分量时空特征 ,从而考察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地区的区域气候模拟能力。结果表明 :(1 )RIEMS能够较好地抓住地面气温年平均状况及其年变化和年际变率的主要特征 ;(2 )尽管模式对降水的模拟能力没有对地面气温模拟的强 ,但RIEMS模式基本上能够模拟出降水的空间分布以及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 ,同时能够抓住降水的年际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东亚地区 气候变化 经验正交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地区温度和降水的长期模拟比较 被引量:50
2
作者 冯锦明 符淙斌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05-814,共10页
利用亚洲区域模式比较计划RMIP第二阶段五个区域模式和一个变网格全球模式,对中国地区1988年12月-1998年11月十年模拟的平均温度和降水结果,分析比较了不同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地区温度和降水的模拟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几乎所有模式... 利用亚洲区域模式比较计划RMIP第二阶段五个区域模式和一个变网格全球模式,对中国地区1988年12月-1998年11月十年模拟的平均温度和降水结果,分析比较了不同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地区温度和降水的模拟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几乎所有模式都能模拟出中国地区多年平均温度和降水的基本空间分布形态,但模式模拟的温度普遍偏低,在大部分区域,大多数模式模拟的降水偏多,而且不同模式之间存在较大差别。模式能较好地反映出中国地区温度的年际变化,对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模拟较差,对冬季模拟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区域模式比较计划 平均温度 降水 空间分布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五年来东亚春季黑炭气溶胶分布输送和辐射效应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42
3
作者 吴涧 符淙斌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1-119,共9页
通过对 2 0 0 0~ 2 0 0 4年 2~ 4月东亚地区人为和生物质燃烧排放黑炭气溶胶的模拟 ,分析 5年平均的结果 ,发现 :春季 ,东亚地区印度、中南半岛、中国东部存在三个显著的黑炭气溶胶大值区 ,最大柱含量均在 1mg·m- 2 以上 ,印度... 通过对 2 0 0 0~ 2 0 0 4年 2~ 4月东亚地区人为和生物质燃烧排放黑炭气溶胶的模拟 ,分析 5年平均的结果 ,发现 :春季 ,东亚地区印度、中南半岛、中国东部存在三个显著的黑炭气溶胶大值区 ,最大柱含量均在 1mg·m- 2 以上 ,印度半岛的排放能影响中国南方 2 5°N~ 30°N之间区域 ,而中南半岛的排放能影响中国 2 5°N以南的大陆地区。85 0~ 70 0hPa是中南半岛排放输送进入中国的主要层次。中国华北和东北的排放向东输送影响朝鲜半岛、日本等地 ,但中国春季的输出量小于境外对中国的输入量 ;境外注入对中国西部和江南地区影响显著 ,对中国北方地区影响较小。黑炭气溶胶引起晴空和云天大气顶净向下辐射通量增大 ,地表净向下辐射通量减小 ,辐射通量变化最显著地区在中国四川、湖北一带 ,大气顶辐射通量增大最大为 4W·m- 2 ,地表通量减小最大约 - 5 5W·m-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南半岛 辐射通量 气溶胶 地表通量 中国东部 大气 中国北方地区 春季 分布 模拟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农田和草地与大气间二氧化碳和水热通量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姜纪峰 延晓冬 +3 位作者 黄耀 郭维栋 刘辉志 王淑瑜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3-424,共12页
集成生物圈模型(IBIS)是目前最复杂的基于动态植被模型的陆面生物物理模型之一。通过应用该模型对国际协调强化观测计划(CEOP)半干旱区基准站之一的吉林通榆观测站(44°25′N,122°52′E)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2003年全年的CO2和... 集成生物圈模型(IBIS)是目前最复杂的基于动态植被模型的陆面生物物理模型之一。通过应用该模型对国际协调强化观测计划(CEOP)半干旱区基准站之一的吉林通榆观测站(44°25′N,122°52′E)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2003年全年的CO2和水、热通量变化进行模拟,并将结果与涡度相关法测定的观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检验IBIS模型在半干旱区的模拟能力。对比结果表明:除CO2通量模拟结果不够理想外,IBIS模型较好地模拟了通榆观测站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模拟与观测比较的相关系数均通过了0.05以上显著性水平的信度检验。总体上看,模型对农田生态系统模拟的偏差小于对退化草地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BIS模型 CO2通量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黑龙江省土壤水储量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赵秀兰 延晓冬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69-573,共5页
从33个农业气象试验站土壤湿度实测资料出发,探讨了近20年黑龙江省土壤水储量变化趋势及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全区生长季0—50cm土壤水储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区域差异明显,呈现出山地比平原、气候湿润区和正常区比半干旱区更易变干的... 从33个农业气象试验站土壤湿度实测资料出发,探讨了近20年黑龙江省土壤水储量变化趋势及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全区生长季0—50cm土壤水储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区域差异明显,呈现出山地比平原、气候湿润区和正常区比半干旱区更易变干的特征;在0—50cm深度范围内,从地表面开始,随深度增加,土壤水储量的减少幅度逐渐增加;季节特征明显,即春秋季减少幅度大于夏季。在土壤水储量变化趋势的研究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生态和气候特点,探讨了土壤水储量变化对农业和生态的不利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水分管理与调控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土壤水储量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北方干湿变化趋势的多时段特征 被引量:126
6
作者 马柱国 黄刚 +1 位作者 甘文强 陈明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71-681,共11页
利用CRU(Climate Research Unit)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 通过构造一个既包含降水变化又考虑温度变化对潜在蒸发影响的干湿指标, 对我国北方近100年(1901~1998年)、 50年(1951~2002年)、 20年(1981~2002年)和近10年(1991~2002年)... 利用CRU(Climate Research Unit)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 通过构造一个既包含降水变化又考虑温度变化对潜在蒸发影响的干湿指标, 对我国北方近100年(1901~1998年)、 50年(1951~2002年)、 20年(1981~2002年)和近10年(1991~2002年)干湿变化趋势进行了系统的检测和分析, 突出了在全球增暖背景下温度变化对干湿变化的重要影响, 揭示了中国北方四个不同时段干湿变化趋势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 由于受温度升高的影响, 近100年我国西部地区降水尽管增加但并不存在变湿趋势, 而东部地区降水显著增加的地区明显呈现出变湿趋势, 显著变湿的范围较降水增加的范围大, 且强度明显增强, 这与这个地区温度的降低有关.在近50年, 100°E以东的北方地区是明显的干旱化趋势; 西北西部显著变湿的范围较降水显著增加的范围为小, 而东部干旱化区域的范围较降水显著减少的区域大.这充分说明了增暖能够减弱降水增加对地表水分收支的贡献, 也就是加剧降水减少的干旱化程度.在近20年, 新疆北部尽管降水量有所增加, 但并未改变该地区干旱化的时空格局, 也未发现显著的变湿趋势存在, 这个时段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以干旱化趋势为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在有些地区干湿指标的变化趋势与降水的变化趋势完全相反.在20年和近100年时段上, 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仍处在一个干旱化的进程中, 而华北地区在20年和50年时段上均表现为一个干旱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和气 温增 暖干湿指标 变化趋势 中国北方 变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种新型景观指数的张掖绿洲植被格局动态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刘传胜 张万昌 雍斌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9-65,共7页
通过遥感与GIS技术分析张掖绿洲植被格局动态,验证了Frohn(1998)提出的两种新型景观指数PPU(PatchPer Unit)和SqP(Sq)[Square Pixel]在时间序列上对于植被景观格局分析的适用性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PPU和SqP(Sq)指数分别对应聚集度和... 通过遥感与GIS技术分析张掖绿洲植被格局动态,验证了Frohn(1998)提出的两种新型景观指数PPU(PatchPer Unit)和SqP(Sq)[Square Pixel]在时间序列上对于植被景观格局分析的适用性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PPU和SqP(Sq)指数分别对应聚集度和分维数这两种传统景观指数呈相似的变化趋势和统计相关性,但其针对景观类型的变异系数相对于聚集度和分维数都较高,即其指数值对各植被斑块类型辨识的敏感性更强,对景观破碎化程度和斑块形状复杂度的时空演变具有更好的预测性。通过对新型景观指数特性的分析及动态对比,表明张掖绿洲植被景观的空间异质性和斑块形状复杂度呈现逐渐增强的总体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格局 景观破碎化 斑块形状复杂度 PPU SqP(Sq)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塬堡全新世黄土剖面有机质碳同位素的气候记录 被引量:13
8
作者 何勇 秦大河 +1 位作者 任贾文 李凤霞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8-184,共7页
对甘肃临夏塬堡全新世黄土剖面古土壤有机质碳同位素的分析表明,δ13C变化范围在-28.23‰~-25.19‰之间,平均值为-26.88‰。结合该剖面孢粉以及地层研究结果,观察到在温暖湿润气候期间,δ13C表现为高值,而在干燥寒冷期间,δ13C表现为低... 对甘肃临夏塬堡全新世黄土剖面古土壤有机质碳同位素的分析表明,δ13C变化范围在-28.23‰~-25.19‰之间,平均值为-26.88‰。结合该剖面孢粉以及地层研究结果,观察到在温暖湿润气候期间,δ13C表现为高值,而在干燥寒冷期间,δ13C表现为低值,这较好地反映了该地区全新世气候演化的历史。结合其他研究,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全新世地表植被中草本植物C3和C4植物比例的变化是引起土壤有机质δ13C变化的直接原因,由于气候变化引起了地表植被类型的改变,古土壤中有机质δ13C发生了变化。对比塬堡剖面与西安、旬邑剖面土壤有机质的δ13C,观察到西安和旬邑两剖面的δ13C平均值要高于塬堡剖面约5‰左右,这是由于全新世期间两地气候的暖湿程度要高于临夏地区,地表植被中喜暖湿气候的C4植物比例较高,导致土壤有机质δ13C增大。因此δ13C是研究古气候变化的一个较好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古土壤 碳同位素 气候变化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面过程模式CoLM和NCAR_CLM3·0对中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陆气相互作用的模拟 Ⅰ.不同模式模拟结果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7
9
作者 宋耀明 郭维栋 +1 位作者 张耀存 陈永立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9-242,共14页
CoLM(Common Land Model)和NCAR_CLM3·0(NCAR Community Land Model3·0)是目前国际上广为应用的两个发展比较完善的陆面过程模式。本研究利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在长白山温带混交林和千烟洲亚热带... CoLM(Common Land Model)和NCAR_CLM3·0(NCAR Community Land Model3·0)是目前国际上广为应用的两个发展比较完善的陆面过程模式。本研究利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在长白山温带混交林和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观测站点的长期连续强化观测资料,对这两个模式在上述地区的模拟性能进行了初步评估。同观测资料的对比表明,两个模式均能较好地模拟出观测站点地表能量和水分平衡的基本特征,其中,CoLM对潜热通量的模拟性能更好。以对潜热通量为期1年的日均值的模拟为例,CoLM和CLM3·0在长白山观测站模拟值和观测值时间序列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和0·65,在千烟洲站分别为0·69和0·64,均通过了0·01的信度检验;两个模式对全年平均的模拟与观测日平均值的比值在长白山分别为1·21和0·86,在千烟洲分别为0·83和0·60。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陆面过程模式可以作为研究这两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陆气交换的基本工具。同时,对模式模拟性能差异的深入分析将有助于进一步改进陆面模式的参数化过程,为相关研究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模式 森林生态系统 陆气交换 潜热通量 模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面过程模式CoLM和NCAR_CLM3·0对中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陆气相互作用的模拟 II.不同参数化方案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宋耀明 郭维栋 张耀存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3-257,共15页
本研究针对CoLM、CLM3·0模拟结果的差异,就二者采用的不同参数化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导致模式模拟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二者对植被覆盖度、冠层水、热、辐射传输以及光合作用和气孔导度等物理过程的处理有所不同,而CoLM模式... 本研究针对CoLM、CLM3·0模拟结果的差异,就二者采用的不同参数化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导致模式模拟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二者对植被覆盖度、冠层水、热、辐射传输以及光合作用和气孔导度等物理过程的处理有所不同,而CoLM模式对这些过程的处理更吻合实际。将CoLM的相关方案移植到CLM3·0进行的一系列数值试验表明,新方案的引入能够明显改善CLM3·0的模拟效果。此外,两个模式还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例如不同的优化与叶面和冠层空气潜热传导率以及与土壤水文等过程有关的参数化方案,可能是导致模式结果在某些情况下存在偏差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模式 森林生态系统 参数化方案 光合作用有效辐射 气孔导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的显著性检验以及温度场和降水场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41
11
作者 宋燕 季劲钧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7-165,共9页
用近百年来全球温度和降水资料研究了20世纪20年代和80年代两次全球性气候突然变暖现象,并利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对其进行突变检验。分析表明,温度场和降水场的经验正交分解函数的主分量(EOF1),能够很好地表征相应变量年代际时间... 用近百年来全球温度和降水资料研究了20世纪20年代和80年代两次全球性气候突然变暖现象,并利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对其进行突变检验。分析表明,温度场和降水场的经验正交分解函数的主分量(EOF1),能够很好地表征相应变量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突变空间分布型的主要特征,因而用温度资料的EOF1讨论了两次突然变暖的全球空间和时间分布特点。在全球两次突然变暖的同时也发生了相应的降水空间分布型突变。对比分析表明,两次变暖事件的基本特征并不相同,说明引起两次突变的物理机制也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经验正交函数 年代际 突变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00年干旱对我国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12
作者 宋艳玲 董文杰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235-240,共6页
假定在目前条件下的冬小麦作物品种、耕种措施和土壤特性不变,利用WOFOST作物模型,模拟了1961-2000年干旱对我国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1961-1980年干旱对我国冬小麦产量影响较为严重,干旱使整个麦区冬小麦平均减产4.6%,使北... 假定在目前条件下的冬小麦作物品种、耕种措施和土壤特性不变,利用WOFOST作物模型,模拟了1961-2000年干旱对我国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1961-1980年干旱对我国冬小麦产量影响较为严重,干旱使整个麦区冬小麦平均减产4.6%,使北方麦区冬小麦平均减产12%。1981 -2000年,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明显减轻。总体上,1961-2000年虽然冬小麦生育期内降水量持续减少,但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没有加重的趋势。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北方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内的降水和干旱与产量并没有显著相关关系,但春季降水和干旱则与产量显著相关,揭示了我国北方春季降水量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冬小麦产量 WOFOST作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华北地区土壤水储量变化趋势及水分管理与调配对策 被引量:17
13
作者 赵秀兰 延晓冬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1-379,共9页
从35个台站土壤湿度实测资料出发,探讨了近20年华北地区土壤水储量变化趋势及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全区年平均0~50cm土壤水储量总体呈减少趋势,但区域差异明显。土壤变干最显著的两个中心区域分别为京津塘地区和山西西部,次显著中... 从35个台站土壤湿度实测资料出发,探讨了近20年华北地区土壤水储量变化趋势及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全区年平均0~50cm土壤水储量总体呈减少趋势,但区域差异明显。土壤变干最显著的两个中心区域分别为京津塘地区和山西西部,次显著中心为内蒙古东部。在0~50cm深度范围内,从地表面开始,随深度增加,土壤水储量的减少幅度逐渐增加,且季节特征明显,即春秋季减少幅度大于夏冬季。各分区土壤水储量的变化趋势呈现出显著的年代际特征,就0~50cm土壤水储量而言,各分区存在一个共同特点:1995~2002年均呈明显的波动下降变化趋势。土壤变干的趋势,对华北地区农业和生态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结合区域实际提出相应的水分管理与调配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土壤水储量 水分管理与调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60年代中期亚非夏季风减弱的全球气候背景异常分析
14
作者 宋燕 季劲钧 孙丹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13-324,共12页
利用美国NASA格点月降水总量资料、美国CO2信息分析中心地表面温度异常月平均网格点资料、美国NCEP/NCAR再分析全球网格点资料和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台站地温观测资料分析了1960年代中期亚非夏季风环流圈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减弱及其... 利用美国NASA格点月降水总量资料、美国CO2信息分析中心地表面温度异常月平均网格点资料、美国NCEP/NCAR再分析全球网格点资料和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台站地温观测资料分析了1960年代中期亚非夏季风环流圈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减弱及其与之有关的全球气候场异常现象。结果发现,1960年代中期全球对流层大气温度和海洋温度场发生异常变化,对流层大气有明显降温,海洋主要以印度洋升温、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降温为主要特征,同时,我国大陆土壤温度和青藏高原温度在1960年代中期有明显的下降,导致亚洲大陆与印度洋之间的热力对比明显减弱,东风急流减弱,最终导致亚非夏季风明显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非夏季风 季风环流圈 气候场异常 海陆热力对比 东风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类知识利用神经网络反演叶面积指数 被引量:15
15
作者 陈艳华 张万昌 雍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785-2793,共9页
叶面积指数(LAI,Leaf Area Index)是陆面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输入参数,其遥感反演方法研究一直是国内外遥感应用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统计的遥感反演方法由于缺乏物理基础,其可靠性和普适性差。基于物理的冠层反射模型的LAI反演方法克... 叶面积指数(LAI,Leaf Area Index)是陆面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输入参数,其遥感反演方法研究一直是国内外遥感应用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统计的遥感反演方法由于缺乏物理基础,其可靠性和普适性差。基于物理的冠层反射模型的LAI反演方法克服了上述弊端,但是由于反演过程是病态的,模型反演结果一般不唯一。神经网络算法的介入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一问题,但是模型反演的病态问题至今仍无法很好地解决。在PROSAIL模型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影像分类的神经网络反演方法,引进了土壤反射指数用于替代原模型中难以确定的土壤背景反射参数,分别针对不同植被类型建立各自的神经网络,对经过大气纠正后的Landsat ETM+影像进行了模拟实验并同野外实测LAI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对于LAI小于3的植被区该方法的反演精度比较可靠,而LAI大于3的植被区,反演的LAI偏小,原因归结为密植被的冠层反射在LAI大于3以后趋于饱和而无法敏感地表征LAI的变化所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积指数 神经网络 冠层反射模型 PROSAI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水平与气象条件对春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形成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赵秀兰 李文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914-1920,共7页
以3个品质类型春小麦品种的施肥和播期试验为基础,通过建立籽粒蛋白质含量形成动态的拟合方程,定量揭示籽粒蛋白质含量形成动态及氮磷肥与气象条件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灌浆期籽粒蛋白质含量随时间动态变化的普遍规律符合一元三次多项... 以3个品质类型春小麦品种的施肥和播期试验为基础,通过建立籽粒蛋白质含量形成动态的拟合方程,定量揭示籽粒蛋白质含量形成动态及氮磷肥与气象条件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灌浆期籽粒蛋白质含量随时间动态变化的普遍规律符合一元三次多项式曲线,即呈自开花始先降低后升高的单谷曲线变化。氮磷肥与气象条件的影响及基因型差异通过方程特征量而体现。氮水平增加,高蛋白品种蛋白质含量增加,动态曲线谷值和峰值均明显提高且出现时间分别提前和推后。磷水平增加,高蛋白强筋品种蛋白质含量降低,高蛋白中筋品种则增加;高蛋白品种谷值和峰值均提高且出现时间推迟。低蛋白品种蛋白质含量随氮磷肥变化不明显且幅度很小。在没有水分胁迫的情况下,光温互作是影响籽粒蛋白质含量动态形成的首要因子,其次为降水;而气温日较差则为最敏感因子。较高光温条件互作前提下,增加灌浆期温度日较差使高蛋白品种蛋白质含量提高,低蛋白品种则降低。高蛋白相比于低蛋白品种更易受氮磷水平和气象条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籽粒蛋白质含量 形成动态 氮磷水平 气象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值模式预报时效对计算精度和时间步长的依赖关系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鹏飞 黄刚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5-403,共9页
通过数值计算研究Lorenz非线性动力系统,探讨了非线性动力系统中初值问题的解对时间步长和计算精度的依赖关系,从新的角度研究动力系统的预报时效问题,讨论了评价舍入误差对预报时效影响程度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动力系统的预报时效不... 通过数值计算研究Lorenz非线性动力系统,探讨了非线性动力系统中初值问题的解对时间步长和计算精度的依赖关系,从新的角度研究动力系统的预报时效问题,讨论了评价舍入误差对预报时效影响程度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动力系统的预报时效不仅与初值误差有关,而且在一定条件下敏感地依赖于计算采用的时间步长和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误差 非线性 动力系统 计算精度 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IEMS中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熊喆 符淙斌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7-394,共8页
利用区域环境集成系统模式RIEMS选择Kuo-anthes(KA)和Grell(GCC)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进行1991年5~8月敏感性试验,重点考察了区域环境集成系统模式中两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1991年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1)... 利用区域环境集成系统模式RIEMS选择Kuo-anthes(KA)和Grell(GCC)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进行1991年5~8月敏感性试验,重点考察了区域环境集成系统模式中两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1991年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1)对于200hPa西风急流的位置和强度来说,采用GCC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较采用KA对流参数化方案,RIEMS模式模拟的结果更加接近观测;2)不管模式采用哪种参数化方案,RIEMS模式都能模拟出850hPa上的水汽输送和流场,但模式模拟的水汽输送都比观测强;3)不管是采用GCC方案还是KA方案RIEMS模式基本上能够模拟出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但对于长江以南地区,模式模拟的温度较观测偏低,对长江以北地区模式模拟的温度偏高。而采用GCC方案模式模拟的温度更加接近观测,并且对大部分地区温度偏差在-1.65~1.5℃;4)对于降水来说,采用GCC方案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雨带季节性移动,但模拟的雨带较观测的偏北,大约为1~2纬度。尽管GCC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在RIEMS模式中模拟中国地区降水更加接近观测,但由于积云对流参数化在不同水平分辨率下影响模式模拟的效果,因此对利用RIEMS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应考虑不同水平分辨下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环境集成系统模式 积云对流参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水平与比例对不同品质类型春小麦磨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秀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4-89,共6页
以3个不同品质类型春小麦品种为材料,在田间施肥试验基础上探讨了不同氮磷水平与比例对春麦千粒重、容重及各项出粉率等磨粉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间容重、心粉出粉率和总出粉率差异显著。氮磷水平与比例的提高,对各基因型... 以3个不同品质类型春小麦品种为材料,在田间施肥试验基础上探讨了不同氮磷水平与比例对春麦千粒重、容重及各项出粉率等磨粉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间容重、心粉出粉率和总出粉率差异显著。氮磷水平与比例的提高,对各基因型千粒重的影响很小,却使容重显著降低,总出粉率普遍显著增加。各基因型心粉出粉率随氮肥增施显著降低,而随磷肥增施显著增加;皮粉出粉率随氮磷肥增施不同基因型呈现不同变化。千粒重、容重与各项出粉率受氮磷肥影响程度各基因型间呈现一定差异。强筋品种千粒重、容重更易受氮水平影响,而中筋与弱筋品种则更易受磷水平影响。在受氮磷肥增施影响程度方面,总出粉率和心粉出粉率均为强筋大于中筋品种;皮粉出粉率则是弱筋品种受影响较大。适当增施氮磷肥有利于提高春小麦磨粉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肥 春小麦 磨粉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