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气候模式REMO对东亚季风季节变化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英娟 高会旺 Gerhard LAMMEL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1-55,共15页
将欧洲区域气候模式REMO首次应用于东亚区域, 利用该模式对 1980 年和 1990 年东亚季风季节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 并将模拟结果与NCEP再分析资料进行比较, 以检验该模式对东亚季风的模拟能力。研究表明, 区域气候模式REMO能够较好地模拟... 将欧洲区域气候模式REMO首次应用于东亚区域, 利用该模式对 1980 年和 1990 年东亚季风季节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 并将模拟结果与NCEP再分析资料进行比较, 以检验该模式对东亚季风的模拟能力。研究表明, 区域气候模式REMO能够较好地模拟出东亚地区高、低空的大气环流特征, 模拟的高度场、流场和温度场与NCEP再分析资料场都比较一致。模拟结果显示了东亚季风的月变化和季节转换特征。模拟的降水场与GPCC降水资料的对比结果表明, REMO能较为成功地模拟出东亚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 并能较好地反映降水的季节变化及主要降水趋势, 夏季降水模拟偏大, 整个区域平均的降水量偏差约为18%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东亚季风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气候时空演变特征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熊喆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4年第2期295-302,共8页
利用区域环境集成模式系统对东亚地区进行了 1 987年 1月到 1 996年 1 2月的长期积分试验 ,重点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分析和比较模式模拟及观测气候主分量时空特征 ,从而考察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地区的区域气候模拟能力。结果表明 :(... 利用区域环境集成模式系统对东亚地区进行了 1 987年 1月到 1 996年 1 2月的长期积分试验 ,重点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分析和比较模式模拟及观测气候主分量时空特征 ,从而考察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地区的区域气候模拟能力。结果表明 :(1 )RIEMS能够较好地抓住地面气温年平均状况及其年变化和年际变率的主要特征 ;(2 )尽管模式对降水的模拟能力没有对地面气温模拟的强 ,但RIEMS模式基本上能够模拟出降水的空间分布以及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 ,同时能够抓住降水的年际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东亚地区 气候变化 经验正交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地区温度和降水的长期模拟比较 被引量:50
3
作者 冯锦明 符淙斌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05-814,共10页
利用亚洲区域模式比较计划RMIP第二阶段五个区域模式和一个变网格全球模式,对中国地区1988年12月-1998年11月十年模拟的平均温度和降水结果,分析比较了不同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地区温度和降水的模拟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几乎所有模式... 利用亚洲区域模式比较计划RMIP第二阶段五个区域模式和一个变网格全球模式,对中国地区1988年12月-1998年11月十年模拟的平均温度和降水结果,分析比较了不同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地区温度和降水的模拟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几乎所有模式都能模拟出中国地区多年平均温度和降水的基本空间分布形态,但模式模拟的温度普遍偏低,在大部分区域,大多数模式模拟的降水偏多,而且不同模式之间存在较大差别。模式能较好地反映出中国地区温度的年际变化,对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模拟较差,对冬季模拟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区域模式比较计划 平均温度 降水 空间分布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个海气耦合模式模拟东亚区域气候能力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8
4
作者 王淑瑜 熊喆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4年第2期240-250,共11页
分析了CGCM1、CSIROMK2、ECHAM4、HadCM2和GFDL共 5个海气耦合模式模拟的东亚地区地面气温和降水量的多年平均值 ,并与观测值进行了比较 ,以初步考察全球模式对区域气候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 ,所有的模式对东亚地区地面气温及年变化的... 分析了CGCM1、CSIROMK2、ECHAM4、HadCM2和GFDL共 5个海气耦合模式模拟的东亚地区地面气温和降水量的多年平均值 ,并与观测值进行了比较 ,以初步考察全球模式对区域气候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 ,所有的模式对东亚地区地面气温及年变化的模拟结果均较好 ,但在整个模拟区域地面气温模拟值偏低 ,冬半年模拟结果较夏半年差 ;模式能模拟出东亚地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但模拟的区域性差别比较大 ,模式对西北、东北地区的模拟效果较差 ,就季节变化而言 ,冬、春模拟降水偏大。比较结果显示 ,ECHAM4和HadCM2对东亚地区地面气温和降水场的模拟效果优于其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耦合 气候模式 地面气温 降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RIEMS对东亚气候的模拟 被引量:20
5
作者 熊喆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4年第2期251-260,共10页
利用区域环境集成系统模式对东亚地区进行了 1 987年 1月到 1 996年 1 2月的长期积分试验 ,重点考察了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地区区域气候平均状况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 :(1 )RIEMS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不同季节温度的空间分布以及不同区... 利用区域环境集成系统模式对东亚地区进行了 1 987年 1月到 1 996年 1 2月的长期积分试验 ,重点考察了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地区区域气候平均状况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 :(1 )RIEMS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不同季节温度的空间分布以及不同区域温度的年变化 ;同时模式模拟的季和月平均表面大气温度与观测之间偏差大约一般在 1~ 2℃。 (2 )对于降水来说 ,RIEMS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降水的季节变化以及空间分布特征 ;同时 ,也能够较好地模拟不同区域降水的年变化。就季节而言 ,模式模拟的冬季降水最好 ,相对较差的为夏季 ;同时 ,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雨带季节性移动 ,但模拟的雨带较观测的雨带偏北 ,大约为 2~ 3纬度。 (3)RIEMS模式能够模拟出东亚地区观测的湿润和干旱分布规律 ,但对于西北干旱区较观测偏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模式 区域气候 干旱指数 气温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环境系统集成模式对1997/1998年夏季中国两个极端气候事件模拟能力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赵得明 符淙斌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5-338,共14页
区域环境系统集成模式(RIEMS2.0,Regional Integrated Environment Modeling System Version 2.0)是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在RIEMS1.0基础上发展的区域气候模式。为了检验RIEMS2.0对短期气候的模拟能力... 区域环境系统集成模式(RIEMS2.0,Regional Integrated Environment Modeling System Version 2.0)是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在RIEMS1.0基础上发展的区域气候模式。为了检验RIEMS2.0对短期气候的模拟能力,利用降水和气温(2 m)观测资料检验RIESM2.0不同物理过程和初始条件集合模拟1997/1998年夏季中国华北地区高温干旱和长江流域洪涝两个连续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连续积分时间(1997年3月1日—1998年8月31日)共18个月),比较模拟和观测的1997/1998年夏季降水和气温。集合模拟结果表明RIEMS2.0能很好模拟1997/1998年夏季降水和气温及其两年差值分布;模拟和观测的日降水和平均气温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但是降水模拟总体高估,干旱和江淮及江南区气温模拟偏高而半干旱和湿润区气温模拟偏低。在不同物理过程集合模拟中,虽然集合平均距平相关系数(ACC)和均方根误差(RMSE)并不是优于所有集合成员值,但集合模拟能减小模式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模拟精度。不同显式水汽方案和积云参数化方案对降水、气温模拟效果表现出很好的一致性,湿润区一致性最好。因此,RIEMS2.0模拟能揭示1997/1998年两个连续极端气候事件夏季降水和气温空间分布,反映不同子区域降水和气温分布特征,各集合成员的模拟结果存在差异的同时也保持了很好的稳定性,选择合适的物理过程可以提高模式对区域气候的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EMS2.0 模拟能力 集合模拟 极端气候事件 区域气候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流解析区域气候模式对青藏高原降水模拟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熊喆 宋长青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7-347,共11页
以中国科学院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研制的区域环境集成系统模式(RIEMS 2.0)为基础,采用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数据中心提供的植被类型数据和北京师范大学提供的中国土壤质地数据,以及美国地质调查局提供的月植被覆盖度资料,进行模式... 以中国科学院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研制的区域环境集成系统模式(RIEMS 2.0)为基础,采用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数据中心提供的植被类型数据和北京师范大学提供的中国土壤质地数据,以及美国地质调查局提供的月植被覆盖度资料,进行模式本地化,从而建成了青藏高原对流解析区域气候模式.利用该模式对青藏高原进行了2001-2018年连续积分模拟,重点考察了区域气候模式在水平分辨率为9 km条件下对青藏高原降水模拟能力,结果表明:1)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年、雨季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不同区域降水年变化,同时,模式模拟降水较观测偏多,偏差为13.01%~39.95%;区域气候模式模拟青藏高原降水较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45个全球模式模拟试验结果的年降水空间分布和强度有明显提高,并且更加接近观测值.2)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年降水时间和4个不同等级降水事件空间分布,特别是5~10、10~20、>20 mm这3个不同等级降水时间接近观测值.3)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青藏高原不同区域候平均降水随时间演变,降水强度除半干旱藏南地区较观测明显偏多外,对其他地区模式模拟的降水都非常接近观测值,同时与观测值之间相关系数为0.901~0.981,都通过99%置信度检验,与观测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为0.37~0.99 mm·d^(-1),其中对于极度干旱的柴达木地区候平均降水也能够较好地模拟出来,相关系数达到0.919;对青藏高原西南的南羌塘地区模拟最好,相关系数达到0.981.4)该研究表明采用青藏高原对流解析区域气候模式进行动力降尺度后,解决青藏高原等地区缺乏长时间序列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象数据集的瓶颈问题,为青藏高原气候和环境未来变化、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等提供坚实可靠的科学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解析区域气候模式 青藏高原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变化对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8
作者 武利阳 左洪超 +2 位作者 冯锦明 陈伯龙 董龙翔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4-344,共11页
基于3期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资料、高分辨率的驱动场、马赛克的土地利用处理方式,采用区域气候天气研究与预报模式,设计两类试验研究中国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地利用试验中,反照率、叶面积指数、发... 基于3期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资料、高分辨率的驱动场、马赛克的土地利用处理方式,采用区域气候天气研究与预报模式,设计两类试验研究中国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地利用试验中,反照率、叶面积指数、发射率和低空云量等影响地表能量及分配,导致土地利用变化对夏季潜热、感热和2 m气温等陆面物理量的影响显著.由于城市地表的不透水性导致城市潜热明显减少,感热和气温增加.土地利用变化对冬季的影响比夏季弱,主要是反照率起作用,尤其是在积雪变化较大的区域.在植被覆盖度试验中,植被覆盖度与叶面积指数一致,后者直接影响植被蒸腾作用和夏季潜热,潜热的变化与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感热和气温基本上与潜热变化相反.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变化通过改变垂直层温度,影响位势高度,引起风场的异常和降水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植被覆盖度 数值模拟 区域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新疆气候模拟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周心河 熊喆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9-185,共17页
使用NCEP-FNL全球分析资料作为WRF模式的初始场和边界场,利用该模式中7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新疆地区进行2006年10月1日至2008年3月1日的模拟积分试验,重点考察模式在水平分辨率为10 km下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新疆地区气象要素模... 使用NCEP-FNL全球分析资料作为WRF模式的初始场和边界场,利用该模式中7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新疆地区进行2006年10月1日至2008年3月1日的模拟积分试验,重点考察模式在水平分辨率为10 km下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新疆地区气象要素模拟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采用7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模式都能较好地模拟出年、雨季总降水量、平均温度的空间分布及大气的垂直结构。2)对于不同区域来说,采用各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模式都能模拟出候降水及候平均温度随时间演变,模式候降水与观测的相关系数在0.20~0.85之间,而候平均温度与观测的相关系数在0.98以上。对于整个新疆地区来说,采用各方案模式模拟的低层偏干偏冷,大气层结较稳定导致降水较观测偏少,而其中天山地区模式模拟的低层较观测偏湿偏暖,大气层结偏向不稳定导致降水偏多。3)采用新的Grell和Kain-Fritsch(newEta)方案模式模拟的效果综合来看较好。因此利用WRF模式开展新疆地区数值模拟研究时应该考虑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WRF 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极端气候变化观测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279
10
作者 任国玉 封国林 严中伟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7-353,共17页
评述、总结了近年有关中国极端气候变化的观测研究成果,讨论了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和今后应重点加强的工作方向。已有研究表明,1951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发生了一定变化,但不同类型和不同区域极端气候变化存在明显... 评述、总结了近年有关中国极端气候变化的观测研究成果,讨论了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和今后应重点加强的工作方向。已有研究表明,1951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发生了一定变化,但不同类型和不同区域极端气候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从全国范围看,与异常偏冷相关的极端事件如寒潮、冷夜和冷昼天数、霜冻日数等,显著减少减弱,偏冷的气候极值减轻;与异常偏暖相关的暖夜、暖昼日数明显增多,暖夜日数增多尤其明显,但高温事件频数和偏热的气候极值未见显著长期趋势;全国平均暴雨和极端强降水事件频率和强度有所增长,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有较明显增长,而华北、东北中南部和西南部分地区减少减弱;多数地区小雨频数明显下降,偏轻和偏强降水的强度似有增加;全国遭受气象干旱的范围呈较明显增加趋势,其中华北和东北地区增加更为显著;登陆和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台风频数有所下降,其造成的降水总量有较明显减少;北方地区的沙尘暴事件从总体上看有显著减少减弱趋势;我国东部部分地区夏季雷暴发生频率也存在较明显下降趋势。现有工作表明,在涉及极端气候变化研究的资料处理和分析方法方面还有改进余地。观测资料的非均一性,以及观测环境改变和城市化对地面气候要素变化趋势的影响偏差,需要进行深入评价和客观订正。此外,目前对于区域极端气候变化的综合分析还较薄弱,在极端气候变化机理的研究方面有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气候极值 逐日气象资料 非均一性 城市化偏差 气候变化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区域气候模式比较计划的进展 被引量:28
11
作者 符淙斌 王淑瑜 +1 位作者 熊喆 冯锦明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4年第2期225-239,共15页
区域气候变化的信息是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基础。在发展全球气候模式的同时 ,发展高分辨的区域气候模式是获取区域气候变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作者介绍了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START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发起和主持 ,有中、... 区域气候变化的信息是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基础。在发展全球气候模式的同时 ,发展高分辨的区域气候模式是获取区域气候变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作者介绍了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START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发起和主持 ,有中、美、韩、日和澳大利亚 1 0个研究组参加的亚洲区域气候模式比较计划的目的、意义、工作任务和试验设计等主要内容 ,给出了该国际比较计划第 1阶段 (连续 1 8个月积分 )和第 2阶段( 1 988~ 1 998年连续 1 0年积分 )的初步结果 ,讨论了区域气候模式在亚洲应用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 模式比较 地面气候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多源土壤湿度数据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马思源 朱克云 +1 位作者 李明星 马柱国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1-133,共13页
利用中国区域1992~2010年的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对欧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的卫星遥感反演(以下简称ESA)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of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的ERA-Interim(ECMWF Reanal... 利用中国区域1992~2010年的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对欧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的卫星遥感反演(以下简称ESA)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of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的ERA-Interim(ECMWF Reanalysis-Interim,以下简称ERA)两套再分析土壤湿度数据在典型区域的可靠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两种土壤湿度均能较好的描述观测区域的总体土壤干湿变化,但均值和趋势一致性存在时间和空间差异。ESA、ERA资料都能较好的描述中国区域春、夏、秋3个季节土壤湿度的干、湿分布格局。在干湿程度上,ESA在北方地区较观测偏干,在江淮和西南较观测偏湿;ERA在北方和西南地区较观测偏湿,在江淮较观测偏干;在江淮、华北部分区域,ERA与观测数据的相关性要高于ESA。ESA、ERA与观测在秋季时相关性最好(大部分站点大于0.7);在全国大部分区域,ESA偏差要小于ERA且在大部分地区都表现出与观测一致的变化趋势。在空间上,ERA在东北、华北、西南变干的范围明显大于观测;然而,ERA能更好的体现观测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相对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ERA与观测的一致性最好,而ESA在受降水、植被、地形等因素影响较小的时段或区域与观测的一致性更好,对秋季土壤湿度的描述比春、夏季更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区域 土壤湿度 数据比较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去45年中国干湿气候区域变化特征 被引量:73
13
作者 刘波 马柱国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5,共9页
利用中国1960-2004年降水、平均气温、风速和相对湿度等资料,分别采用降水指数和干湿分类函数作为干湿区域的划分标准,将中国划分成三个干湿等级的区域:干旱区、半干旱区和湿润区。结果发现无论以哪种指数作为衡量干湿的标准,我国过去4... 利用中国1960-2004年降水、平均气温、风速和相对湿度等资料,分别采用降水指数和干湿分类函数作为干湿区域的划分标准,将中国划分成三个干湿等级的区域:干旱区、半干旱区和湿润区。结果发现无论以哪种指数作为衡量干湿的标准,我国过去45年的干旱总面积,即干旱区面积和半干旱区面积之和,均为扩大趋势,湿润面积则为减小趋势,这种情况在近十年表现得尤为显著。而半干旱区面积在分析时段变化的幅度最大,是干湿变化的敏感区。但两种结果之间也存在不同:降水指数的结果表明干旱区和湿润区的面积减小,半干旱区的面积增大;而干湿分类函数得到的各个干湿区域的面积则表明干旱区的增大,半干旱区和湿润区的减小。从定量的角度讲,干湿分类函数估算的干旱区面积的45年平均值比降水指数估算的干旱区面积的45年平均值约大15%,其估算的半干旱面积的45年平均值比降水指数的结果约小9%,而两者湿润区面积的45年平均值相差约6%。最后给出了仅分析降水指数就能反映干湿状况的地区和必须分析干湿分类函数才能确定干湿状况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分类函数 降水指数 干湿面积比 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地区硫酸盐气溶胶间接辐射和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2
14
作者 吴蓬萍 韩志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47-559,共13页
本文利用发展的RIEMS对硫酸盐气溶胶第一间接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进行了研究。同卫星观测和其它模式模拟结果对比表明,RIEMS能比较好地模拟云和辐射过程。东亚地区硫酸盐气溶胶的第一间接辐射强迫为负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各季节分别为... 本文利用发展的RIEMS对硫酸盐气溶胶第一间接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进行了研究。同卫星观测和其它模式模拟结果对比表明,RIEMS能比较好地模拟云和辐射过程。东亚地区硫酸盐气溶胶的第一间接辐射强迫为负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各季节分别为:冬季-0.88W/m2,春季-2.27W/m2,夏季-2.41W/m2,秋季-1.47W/m2,年平均为-1.75W/m2。云滴有效半径空间分布与MODIS有一致性,都表现出海洋(6~15μm)大于陆地(4~10μm),从中国东南地区向西北地区递减的趋势,但模拟结果总体上小于MODIS反演结果。硫酸盐气溶胶的间接辐射效应总体上使地表温度降低,夏季和秋季平均降温幅度在重庆市及周边地区最大可达1.5℃。水汽在冬春季由于地表温度降低主要表现为减少,夏秋季由于水汽输送变得复杂,其变化也表现得复杂,既有增加也有减少。降水的变化与水汽变化相似,冬春季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水减少(0~60mm),冬季为0~30mm,而夏季和秋季降水变化比较复杂,夏季在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降水是增加的(0~150mm),而东北大部、华北部分地区的降水是减少的(0~90mm)。硫酸盐间接气候效应的分区平均显示,除了夏季东北地区是增温(0.2℃),其他分区平均都是降温,最大降温出现在秋季华中地区,可达0.5℃。各区域冬季降水变化最小(-0.1~0cm),夏季降水变化最大,其中东北地区区域平均累积降水减少可达1.7cm,而华中地区平均降水增加了约0.2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 间接辐射强迫 气候效应 数值模拟 东亚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5V3对东亚区域大气环流模拟能力的检测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得明 符淙斌 苏炳凯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9,共9页
为了检验参加亚洲区域气候模式国际比较计划(RMIP)的数值模式MM5V3模拟气候及其变化的能力,对利用该模式完成的东亚区域(包括大部分亚洲大陆、西太平洋、孟加拉湾和南海地区)1989~1998年10年模拟试验积分结果,用奇异值分解(SVD... 为了检验参加亚洲区域气候模式国际比较计划(RMIP)的数值模式MM5V3模拟气候及其变化的能力,对利用该模式完成的东亚区域(包括大部分亚洲大陆、西太平洋、孟加拉湾和南海地区)1989~1998年10年模拟试验积分结果,用奇异值分解(SVD)分析了模式模拟和观测(NCEP/NCAR再分析资料)的500hPa月平均高度场之间的关系,得到检验数值模式模拟气候及其变化能力的两种有效指标:模态相关系数和异性相关系数。对500hPa月平均高度场及其距平场和冬、夏季的月平均高度距平场进行SVD分析,由North检验显著的前两对模态都有很高的模态相关系数和异性相关系数分布。结果表明:MM5V3对500hPa月平均高度场气候态及其异常变化有一定的模拟能力,模拟的冬季比模拟的夏季情况要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值分解 模拟能力 模态相关系数 异类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植被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卓忆 杨庆 +2 位作者 马柱国 陈亮 张立祯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9-874,共16页
干旱半干旱区是我国的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之一。伴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近几十年该区域植被正发生着显著的变化,然而,至今还缺乏对植被变化原因的足够认识。本文基于GLASS(Global Land Surface Satellite)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干旱半干旱区是我国的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之一。伴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近几十年该区域植被正发生着显著的变化,然而,至今还缺乏对植被变化原因的足够认识。本文基于GLASS(Global Land Surface Satellite)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简称LAI)、CRU(Climate Research Unit)气温和降水数据,采用相关系数法及残差分析法研究了1982~2017年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气温、降水及人类活动对LAI变化的相对贡献。结果发现:(1)干旱半干旱区植被显著改善,仅局部地区有所退化,且植被改善在夏季最为明显;(2)在植被变化中,长期趋势变化和年际变化的影响因子不同,前者受气候变暖影响,而后者则主要与降水的波动密切相关;(3)春、夏季气温和夏季降水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生长的同季节影响显著,而在新疆北部和内蒙中部地区,植被对气候因子有季节尺度的滞后响应;(4)植被变化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共同作用,不同地区植被变化的主导因子不同。在植被改善地区,气候因子的贡献率约为59%,人类活动的贡献率约为41%;而植被退化地区,气候因子的贡献率约为-51%,人类活动贡献率约为-49%。总的来说,近几十年来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植被已发生了显著变化,该变化是气温、降水和人类活动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植被变化 气温 降水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0年中国区域不同等级降水的变化趋势及其可能成因 被引量:5
17
作者 薛媛 杨庆 +1 位作者 马柱国 李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9-644,共26页
已有的研究表明,增暖背景下全球降水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弱降水总体呈减小趋势,而强降水在一些区域呈明显的增加趋势。但在区域尺度上不同等级强度降水的变化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基于中国838个气象站点的降水资料,研究了1961~2020年来... 已有的研究表明,增暖背景下全球降水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弱降水总体呈减小趋势,而强降水在一些区域呈明显的增加趋势。但在区域尺度上不同等级强度降水的变化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基于中国838个气象站点的降水资料,研究了1961~2020年来中国弱降水、中等强度降水和极端降水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年代际分量与年代际海温振荡型的关联性。结果表明:中国不同等级降水变化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弱降水仅在西北西部和青藏高原地区以增加为主,在华南和西南地区以显著减少为主;中等强度降水在西南地区东部以显著减少为主,在其余地区以增长为主;强降水在大部分地区呈现增长趋势,仅在京津冀和重庆部分地区呈现减少趋势。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弱降水量(日数)对总降水的贡献率以减少为主,中等强度降水日数、强降水量(日数)的贡献率以显著增长为主,各区域强降水贡献率与中等强度降水和弱降水贡献率呈相反的年代际变化。其中,弱降水日数和中等强度降水日数的变化主导了总降水日数的变化,中等强度降水量和强降水量的变化主导了总降水量的变化。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年代际尺度上,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不同等级降水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的相关系数随等级增大而趋于负值,与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的相关系数则随等级增大而趋于正值。各区域不同等级降水与PDO/AMO相关关系的年代际突变主要发生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等级 贡献率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大气环流模式讨论舍入误差对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夏季气候模拟的影响
18
作者 黄刚 胡开明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5-163,共9页
采用单精度和双精度编译的大气环流模式对东亚以及西北太平洋气候进行集合模拟,分析舍入误差对大气环流模式在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区域夏季气候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双精度编译的模式在850 hPa环流场比单精度模式模拟效果要好。为了进... 采用单精度和双精度编译的大气环流模式对东亚以及西北太平洋气候进行集合模拟,分析舍入误差对大气环流模式在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区域夏季气候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双精度编译的模式在850 hPa环流场比单精度模式模拟效果要好。为了进一步分析双精度模式模拟效果优于单精度模式的原因,集中研究了850 hPa纬向风场的模拟情况。结果表明,双精度模式对东亚以及西太平洋850 hPa纬向风场第1模态有着更好的模拟,而且第2模态的时间序列与再分析资料850hPa纬向风场的第2模态时间序列有着更好的相关。这些结果表明,由于舍入误差的影响使得该区域大气内部噪音更强烈,从而使得海温强迫导致的气候变率变弱,进而使得双精度编译的模式对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区域气候的模拟要优于单精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入误差 西北太平洋 东亚气候 大气环流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10年中国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陆面过程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韩云环 马柱国 +1 位作者 李明星 陈亮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5-90,共16页
基于2001年和2010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土地覆盖数据,利用公共陆面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 CLM)模拟真实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 LUCC)对地表能量平衡和... 基于2001年和2010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土地覆盖数据,利用公共陆面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 CLM)模拟真实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 LUCC)对地表能量平衡和水分循环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1)在2001~2010年,中国LUCC最明显的区域位于干旱半干旱区过渡带、半干旱半湿润区过渡带和南方地区;中国区域荒漠减少0.92%,草地减少0.01%,农田增加0.77%,森林增加2.86%,植被覆盖度整体增加。2)在2001年和2010年两种土地利用/覆盖背景下,LUCC使大部分地区感热通量增加,植被蒸腾、蒸发潜热通量增加,土壤表面蒸发潜热通量减小。3)LUCC使大部分地区地表径流减小;中国西北东部、华北和东北地区土壤湿度减小,其他地区土壤湿度增加,仅干旱半干旱过渡带上的土壤湿度发生了显著变化。4)当典型过渡带区域由荒漠变为草地后,感热通量增加1.11 W m-2,潜热通量增加0.14 W m-2;冠层蒸腾和蒸发分别增加0.039 mm d-1、0.009 mm d-1。土壤湿度平均减小0.01 m3 m-3,且随深度增加变干更明显,这是由于根系吸收了较多深层土壤水分,以满足植被显著增加的蒸腾而产生的结果。当草地变为灌木时,其能量通量和水分循环的变化与上述结果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模型(CLM) 陆面过程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地下水灌溉对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7
20
作者 武利阳 左洪超 冯锦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35-648,共14页
在耦合模式WRF/Noah-MP中加入考虑地下水过程的动态灌溉方案,设计两组试验(分别为考虑和不考虑地下水灌溉),连续模拟10 a(2001—2010年),来研究华北平原地下水灌溉的区域气候效应。结果表明,地下水灌溉导致华北平原地下水位下降,在少雨... 在耦合模式WRF/Noah-MP中加入考虑地下水过程的动态灌溉方案,设计两组试验(分别为考虑和不考虑地下水灌溉),连续模拟10 a(2001—2010年),来研究华北平原地下水灌溉的区域气候效应。结果表明,地下水灌溉导致华北平原地下水位下降,在少雨的季节灌溉量大,水位下降较快。在灌溉期(3—9月),灌溉引起的土壤湿度升高影响了地表能量的分配(潜热增加,感热减少),导致2 m气温显著降低0.6—1.0℃,同时也降低了灌溉区夏季模拟偏高的气温。灌溉对灌溉区边界层大气有升高湿度和冷却降温的作用,对春季的影响局限在边界层内,而夏季的影响持续到5000 m以上。夏季灌溉对降水的影响远强于春季,灌溉的升高湿度和冷却效应分别对夏季降水产生正反馈和负反馈,共同影响灌溉区的降水变化。灌溉通过对水汽输送的影响,引起非灌溉区降水的变化,而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降水的增多可能与高空西风急流轴位置南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灌溉 华北平原 数值模拟 区域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