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6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的改进及其对1998年全国汛期旱涝形势的预测 被引量:59
1
作者 林朝晖 李旭 +5 位作者 赵彦 周广庆 王会军 袁重光 郭裕福 曾庆存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1998年第4期52-61,共10页
通过引入改善了地表反照率参数化方案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大气环流模式,我们对IAP短期气候距平预测系统(IAPPSSCA)中的大气模式部分进行了改进。利用改进前后的IAPPSSCA,我们对1980~19... 通过引入改善了地表反照率参数化方案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大气环流模式,我们对IAP短期气候距平预测系统(IAPPSSCA)中的大气模式部分进行了改进。利用改进前后的IAPPSSCA,我们对1980~1994共15年中国夏季降水异常进行了集合预报检验,与实测结果比较表明,改进后的IAPPSSCA对江淮和华南地区的预报技巧与原先的系统相比只是有略微的提高,但对我国东北、华北、河套区域以及整个中国东部的预报技巧则比原系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从而表明气候模式中陆面过程的正确表述可以提高模式气候预测的能力。利用改进的IAPPSSCA和IAPENSO预测系统提供的预测海温距平,我们对1998年中国夏季降水异常进行了预报(该预测3月份提供给有关单位)。今与实际情况比较表明,改进了的IAPPSSCA和IAPENSO预测系统耦合,对1998我国夏季旱涝形势的预测与实测基本相符,但强度较小,说明有一定预报能力,但也还有许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气候预测 集合预报技术 汛期降水距平预测 陆面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年夏季中国的异常气候——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短期气候预测检验 被引量:7
2
作者 卫捷 陈红 +3 位作者 孙建华 陶诗言 张庆云 赵思雄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共7页
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6年的夏季(6-8月)降水预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10°E以东地区预报与实况大体上比较接近,重庆和四川的严重旱灾以及华南的严重洪涝灾害均未预报出来。另外分析了2006年夏季中国异常气候的特点。夏季风... 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6年的夏季(6-8月)降水预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10°E以东地区预报与实况大体上比较接近,重庆和四川的严重旱灾以及华南的严重洪涝灾害均未预报出来。另外分析了2006年夏季中国异常气候的特点。夏季风的季节内变化对夏季降水异常具有重要影响,而短期气候预测对夏季风季节内变化的预测还是一个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特点 大气环流 气候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候与环境预测研究中心汛期暴雨短期数值预测 被引量:6
3
作者 陈红 孙建华 +5 位作者 贝耐芳 王俊 张宝严 杜长萱 蔡则怡 赵思雄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1998年第4期95-102,共8页
对1998年夏季汛期(6~8月)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在6~8月期间用IAP-ETA暴雨数值预报模式进行了每天的24小时的降水实时预报;首次采用从Internet网上获取的NCEP资料,作为初值。预报的结果表明,ETA... 对1998年夏季汛期(6~8月)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在6~8月期间用IAP-ETA暴雨数值预报模式进行了每天的24小时的降水实时预报;首次采用从Internet网上获取的NCEP资料,作为初值。预报的结果表明,ETA坐标有限区域模式对暴雨预报有较好的参考价值;NCEP资料是有用的,尤其是在高原和广大海洋资料稀少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A坐标模式 夏季汛期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年夏季中国大陆85°E以东的异常天气与气候——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汛期降水预测的总结 被引量:3
4
作者 卫捷 陶诗言 梁丰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99-712,共14页
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的夏季(6-8月)降水预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3月底的预测与实况有一定差异,6月的预测有所改进。简要讨论了2007年夏季的主要降水过程及其成因。2007年夏季华南、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先后出现梅雨锋强... 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的夏季(6-8月)降水预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3月底的预测与实况有一定差异,6月的预测有所改进。简要讨论了2007年夏季的主要降水过程及其成因。2007年夏季华南、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先后出现梅雨锋强降水,6月中旬和8月中旬出现两次Rossby波列的下游发展效应,引起陕甘宁一次强降水以及加强了圣帕台风引起的强降水。7月上中旬出现高压脊发展后,下游小低槽强烈斜压发展过程引起淮河出现致洪暴雨以及济南暴雨灾害。7月中下旬,由于阻高南侧的3次高空槽切断过程,造成重庆地区以及山西和豫西的暴雨灾害。在东亚季风区,夏季大气季节内振荡很显著,而且对降水的时空分布有重要影响。由于短期气候预测对夏季风季节内变化的预测还是一个难点,这给汛期降水的可预报性带来了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断过程 下游斜压发展 Rossby波下游效应 高低空系统影响 季节内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年夏季中国东部气候异常分析——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短期气候预测检验 被引量:1
5
作者 卫捷 孙建华 +1 位作者 陶诗言 张庆云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5-168,共14页
简要比较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对2005年夏季中国降水跨季度预测与实况的异同,并对2005年夏季我国主要雨带及降水偏少区的形成与东亚热带、副热带以及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系统的配置进行了分析。对2005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的异常活动... 简要比较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对2005年夏季中国降水跨季度预测与实况的异同,并对2005年夏季我国主要雨带及降水偏少区的形成与东亚热带、副热带以及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系统的配置进行了分析。对2005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的异常活动预测不好,这是造成跨季度降水预测有失误之处的主要原因之一。2005年夏季在亚洲对流层中高层,沿着副热带急流轴准静止Rossby波有几次能量传播过程,西太平洋副高的北抬与西伸与副热带急流中Rossby波的活动强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因而产生了亚洲不同地区高影响性的灾害性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特点 大气环流 气候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热烈庆祝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85周年华诞
6
作者 王会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7-187,共1页
历史又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迎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85周年华诞之际,我们组织出版这本专刊以致庆贺,并为近几年来的有关科学进展提供一个展示园地。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历史要追溯到竺可桢先生1928年创立的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 历史又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迎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85周年华诞之际,我们组织出版这本专刊以致庆贺,并为近几年来的有关科学进展提供一个展示园地。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历史要追溯到竺可桢先生1928年创立的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85年来创建了辉煌的历史功绩。目前,大气物理研究所有在职职工近500人,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国家重点实验室 历史功绩 中央研究院 科学进展 在职职工 竺可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2018年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气象数据集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猛 胡波 +1 位作者 韩晓增 李禄军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0年第1期65-72,共8页
气象观测数据是开展天气预报预警、气候预测预估、科学研究的基础,是推动气象科学发展的原动力。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和国家级长期定位研究站,位于126°55'12"E,47°27'14&q... 气象观测数据是开展天气预报预警、气候预测预估、科学研究的基础,是推动气象科学发展的原动力。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和国家级长期定位研究站,位于126°55'12"E,47°27'14"N,其所在区域是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代表了中国东北黑土区农田生态系统。目前公开报道的该站气象数据只局限于个别气象要素,尚未对多个要素全面报道。鉴于此,本文利用海伦站气象观测场VAISALA自动观测系统采集原始数据,经过数据处理、质量控制和评估,以月为尺度,将2009–2018年10年的气温,露点温度,相对湿度,降水,气压,水汽压,海平面气压,10 min平均风速月平均,地表温度月平均,5 cm土壤温度月平均,10 cm土壤温度月平均,15 cm土壤温度月平均,20 cm土壤温度月平均,40 cm土壤温度月平均,60 cm土壤温度月平均,100 cm土壤温度月平均和太阳辐射数据共计17个表格116 KB公开报道,以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当地农业生产活动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农田生态系统 气象数据 海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暖加速和气候极端化——2024年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速评 被引量:7
8
作者 王会军 孙建奇 +2 位作者 陈活泼 马洁华 段明铿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全球气候正在加速变暖,2023、2024年连续刷新历史高温纪录,2024年较工业革命前升温达1.55℃。“全球沸腾时代”已至,与之伴随的是极端天气事件频发,2000—2019年气象灾害损失较之前20年翻倍。应对气候变化亟须科学突破,国际学术界聚焦... 全球气候正在加速变暖,2023、2024年连续刷新历史高温纪录,2024年较工业革命前升温达1.55℃。“全球沸腾时代”已至,与之伴随的是极端天气事件频发,2000—2019年气象灾害损失较之前20年翻倍。应对气候变化亟须科学突破,国际学术界聚焦气候预测与极端事件等七大挑战。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作为中国-国际气候研究交流的桥梁,评选出了2024年十大气候研究进展:东北亚极端增温机制、气溶胶气候效应复杂性、全球降水变率增强、梅雨特征演变、降水系统扁平化、青藏高原水-热-碳耦合、北太平洋海温影响、大西洋-太平洋盐度差异、深时环流与ENSO、AI气候预测系统等。这些成果突显气候研究的前沿领域、跨学科性与社会价值。未来气候领域的研究热点将聚焦全球变暖加速、气候极端化、新北极和青藏高原新时代、气候系统多圈层耦合、气候系统预测与人工智能、气候变化风险与应对等方面,以更好地为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全球气候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加速 气候极端化 新北极和青藏高原新时代 气候预测与A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温、干旱及其复合事件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1
9
作者 祝亚丽 刘洋 +5 位作者 孔祥慧 王晓欣 张梦琪 洪晓玮 陈活泼 孙建奇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6,共11页
干旱是全球最主要、影响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随着全球变暖,干旱更易与高温同时发生,干旱与高温的正反馈过程导致极端事件持续更久、强度更强,形成高温干旱复合极端事件,对农业、生态环境等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国高温、... 干旱是全球最主要、影响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随着全球变暖,干旱更易与高温同时发生,干旱与高温的正反馈过程导致极端事件持续更久、强度更强,形成高温干旱复合极端事件,对农业、生态环境等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国高温、干旱及其复合事件研究进展的回顾,总结了中国高温、干旱及其复合事件的变化事实,并对影响中国高温、干旱的关键因子及物理机制进行了梳理;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系统研究海温-陆面-海冰-大气多因子、多过程协同影响中国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必要性;最后,对当前高温干旱的预测现状进行了简要回顾,指出在系统认识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发生发展机制的基础上,亟须发展动力-统计相结合的方法,以提升其预测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浪 干旱 极端事件 复合高温干旱事件 复合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气科学学科二级申请代码下设研究方向与关键词解读:D0505大气物理学 被引量:2
10
作者 汪名怀 苗世光 +2 位作者 卞建春 毕磊 陆高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144,共13页
根据新时代科学基金改革要求,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调整了大气科学学科申请代码,D0505大气物理学是分支学科板块中的二级申请代码之一。本文介绍了D0505大气物理学二级申请代码的总体框架和下设的边界层大气物理学与大气湍流、... 根据新时代科学基金改革要求,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调整了大气科学学科申请代码,D0505大气物理学是分支学科板块中的二级申请代码之一。本文介绍了D0505大气物理学二级申请代码的总体框架和下设的边界层大气物理学与大气湍流、云降水物理学、气溶胶物理及气溶胶—云相互作用、大气光学与大气辐射、大气电学与大气声学和中高层大气物理学等6个研究方向及其关键词,指出D0505与其他相关二级申请代码的异同,并统计分析了近5年(2017~2021年)科睿唯安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上不同方向关键词对应的文献发表情况,探讨了不同研究方向的发展态势。通过系统梳理研究方向及关键词,有助于科研人员在项目申请过程中准确的选择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提升智能辅助指派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大气物理学 申请代码 研究方向 关键词 文献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大气物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5
11
作者 邱金桓 吕达仁 +2 位作者 陈洪滨 王庚辰 石广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28-652,共25页
简要论述现代大气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发展历史,重点介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者在云和辐射的相互作用、气溶胶的光学特性、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大气辐射传输、大气组分探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成果,特别是创新性的研究... 简要论述现代大气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发展历史,重点介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者在云和辐射的相互作用、气溶胶的光学特性、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大气辐射传输、大气组分探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成果,特别是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大气物理学 气溶胶 辐射强迫 辐射传输 大气组分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气候变化预估研究进展
12
作者 周佰铨 杨婷婷 +3 位作者 周波涛 孙建奇 王倩 翟盘茂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6-728,共13页
气候变化预估研究致力于为决策者提供更可靠、不确定性更小的未来气候变化信息。该综述梳理回顾了近10年来中国在气候变化预估方面的主要进展,并对预估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预估表明,未来中国区域平均气温将升高、降水将增加,且... 气候变化预估研究致力于为决策者提供更可靠、不确定性更小的未来气候变化信息。该综述梳理回顾了近10年来中国在气候变化预估方面的主要进展,并对预估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预估表明,未来中国区域平均气温将升高、降水将增加,且在高排放情景下的增幅最大。未来中国区域极端冷事件将减少,极端高温将增多;极端降水明显增多且强度增强。未来中国区域复合型极端事件也将显著增多,且越罕见的极端事件在未来增多越显著。统计订正、模式加权、基于归因结论的约束和萌现约束等观测约束方法在中国区域气候变化预估中的应用已比较广泛。整体来说,约束预估不会改变模式原始预估的定性结论,但在变化幅度上有所调整。观测约束方法在不同区域、不同变量的约束预估中体现出了减小预估不确定性的能力。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区域气候变化预估研究的进步,需深化对气候系统及其反馈过程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观测资料的质量与气候模式的模拟效果,并加强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预估 极端事件 观测约束 模式加权 萌现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中山站夏季低层大气风温湿特征研究
13
作者 华洋 王泓 +3 位作者 李煜斌 孙启振 王睿 高志球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1-322,共12页
利用南极中山站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及2019年12月夏季低层大气的观测数据,研究了该站点气象要素的廓线特征、日变化规律,及逆温层和急流等。风的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时间该站点主要受到来自东至东北方向风的影响。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快... 利用南极中山站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及2019年12月夏季低层大气的观测数据,研究了该站点气象要素的廓线特征、日变化规律,及逆温层和急流等。风的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时间该站点主要受到来自东至东北方向风的影响。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快速增大,上午与下午的风速分别在约1.2 km处与0.8 km处达到峰值,而下午风速相对减小,可能与下降风的发展和热对流导致的湍流交换增强有关。低空急流大多集中在8~12 m·s-1的风速范围以及800~1600 m的高度层,并存在多层急流现象。温度观测揭示了位温廓线在地表附近形成超绝热层,而在此层以上至3000 m高度,位温逐渐递增,呈现出稳定的大气层结。逆温层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显著的日变化特性,上午时段逆温层更厚且更接近地面,而下午则变薄但强度增加,揭示了太阳辐射和湍流强度的日变化对逆温层形成的影响。同时也出现了与多层急流相吻合的多层逆温现象,显示了逆温与急流引起的风切变之间的联系。湿度分析表明,比湿随高度递减,且在250 m以下递减率较大。下午比湿在地面至250 m范围内低于上午。对湿度分层现象的研究发现,比湿梯度变化的极大值高度与逆温层和低空急流的高度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中山站 低层大气 气象要素 低空急流 逆温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降水年景指数的改进及其预测因子研究
14
作者 马康杰 龚海楠 +2 位作者 陈鲜艳 李钰岚 王林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0-1182,共13页
气候年景是一年气候的综合表征,可以反映某年内主要气候要素偏离气候平均值的程度。降水年景作为气候年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体现某年内降水偏离气候平均值的情况。本文利用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评估了前人定义的降水年景指数,指... 气候年景是一年气候的综合表征,可以反映某年内主要气候要素偏离气候平均值的程度。降水年景作为气候年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体现某年内降水偏离气候平均值的情况。本文利用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评估了前人定义的降水年景指数,指出前人定义的降水年景指数在计算全国降水年景时,由于所有格点等权重的区域平均,有些年份因西部地区降水年景差导致的全国降水年景差,与公众认知并不相符。因此本文综合降水气候态和人口密度作为权重,改进了降水年景指数,并利用历史气候资料对改进的指数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改进后的降水年景指数挑选的好差年景年份与历史实况基本相符。此外,本文分析了好差年景年的特点和前兆信号,结果表明,好年景年的海温、850 hPa风场与气候态十分相似,差年景年海温、850 hPa风场与气候态的差异较大。根据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区域平均值将差年景年分为旱年和涝年,发现旱年西北太平洋海温显著偏冷,中国中东部地区出现显著的偏北风异常,从而不利于降水发生;涝年西北太平洋、热带印度洋海温显著偏暖,中国南方地区出现显著的西南风异常,异常西南风带来充沛的水汽条件,从而有利于降水发生。前兆信号的结果表明次年降水年景可以利用前秋热带西印度洋海温距平绝对值进行预测,两者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原因可能是前秋热带中东太平洋的厄尔尼诺事件与春季、夏季印度洋海温一致模态(Indian Ocean basin mode,简称IOBM)的接力作用,导致菲律宾、中国南海上空异常反气旋的维持,从而在对流层低层的东亚沿岸地区出现显著的西南风异常,输送水汽,使得中国降水增加。此外,通过前秋海温验证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我国旱涝年影响的不对称性,旱年多小旱,涝年多大涝。本文的研究结果对理解和预测降水年景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年景 旱涝灾害 气候预测 热带海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6·26”四川冕宁暴雨降水物理过程模拟诊断研究
15
作者 齐铎 崔晓鹏 +2 位作者 邹强利 姜柔伊 高华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1-228,共18页
利用WRF模式,借助三维降水诊断方程和降水效率定义,针对2020年6月26日四川冕宁一次突发性暴雨过程开展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诊断研究,从不同强度降水的垂直动力结构、水凝物分布及各种宏微观过程对降水的贡献等角度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揭示... 利用WRF模式,借助三维降水诊断方程和降水效率定义,针对2020年6月26日四川冕宁一次突发性暴雨过程开展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诊断研究,从不同强度降水的垂直动力结构、水凝物分布及各种宏微观过程对降水的贡献等角度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揭示复杂地形区强降水过程中与水物质(水汽和各种水凝物)相关的宏微观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冕宁暴雨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6月26日18:00~22:00;北京时,下同),强降水区上升运动强度最大,在水汽辐合达最强的同时,促使较弱降水区的液相水凝物向强降水区辐合,强降水区收集的丰富液相水凝物一部分转化为冰相水凝物供应云系增长(此时>35 dBZ的对流性回波伸展高度最高),另一部分转化为强降水降至地面,造成第一阶段的强降水发生;第二阶段(26日23:00至27日01:00),强降水区的局地上升运动有所减弱,导致强降水区液相水凝物辐合减弱,但仍保持强烈的水汽辐合,上升运动极值中心有所降低,有助于云、雨滴碰并和水汽凝结等过程发生,上升运动呈现双极值分布,回波强度在垂直方向表现为强—弱—强的结构,高层云中的冰相粒子对低层云系具有一定播撒效应,有助于液相水凝物高效转化为强降水。不同降水强度间的降水效率差异显著,变化范围为5%~70%,越大的降水效率对应越强的地面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暴雨 高分辨率数值模拟 三维降水诊断方程 降水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RF模式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海南岛一次飑线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16
作者 毛志远 黄彦彬 +4 位作者 付丹红 曾敏 邢峰华 敖杰 王雨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8-312,共15页
利用WRF模式中8种云微物理方案,模拟2020年4月22日发生在海南岛的一次飑线降水过程,对比分析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地面降水、雷达组合反射率,以及热力、动力场的模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Thompso... 利用WRF模式中8种云微物理方案,模拟2020年4月22日发生在海南岛的一次飑线降水过程,对比分析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地面降水、雷达组合反射率,以及热力、动力场的模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Thompson方案模拟的降水落区与中心强度最接近实况,WSM6方案在最大降水时刻模拟的雷达组合反射率在强度、范围和形态上与实况相似;在热力、动力场中,各方案均模拟出了地面冷池、低层垂直风切变与冷池出流等飑线特征,降水中心对应强上升气流区,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的散度场结构有利于强对流出现和降水形成,但在强度和分布上不尽相同。从云微物理特征上看,液相粒子主要分布在5 km以下,冰相粒子在6 km以上,云水的模拟结果对云微物理方案的选择响应最弱,雪和霰的分布则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这是由于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雪、霰生成、转化与消耗的过程处理存在差异,且同一云微物理过程在各方案中的转化率也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微物理方案 飑线 数值模拟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大气电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郄秀书 朱江皖 +12 位作者 底绍轩 骆烁名 黄子凡 刘冬霞 张鸿波 袁善锋 刘明远 孙竹玲 徐晨 孙春发 王东方 蒋如斌 杨静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75,共25页
大气电学主要研究地球大气和近地空间发生的电学过程及其机理和影响,其核心研究内容是雷电物理和雷暴电学。自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气电学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特别是近年来,得益于高时间分辨率雷电探测技术的进步,大气电学研究不仅在... 大气电学主要研究地球大气和近地空间发生的电学过程及其机理和影响,其核心研究内容是雷电物理和雷暴电学。自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气电学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特别是近年来,得益于高时间分辨率雷电探测技术的进步,大气电学研究不仅在雷电物理学和雷暴云电荷结构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也在雷电和雷暴对近地空间的影响、强对流天气的雷电特征、以及雷电资料同化和预警预报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从六个方面对近五年来大气电学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包括高精度雷电探测和定位技术、雷电物理过程和机制、雷暴对中上层大气的影响、雷暴云电荷结构的观测和数值模拟、强对流天气的雷电特征与预报、雷电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响应等,最后对大气电学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电学 雷暴 雷电 强对流天气 资料同化和预警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分布及其与降水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晶 刘兆旭 +1 位作者 杨莲梅 周玉淑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7-634,共18页
利用2018年7月至2022年6月塔里木盆地及其周边地区17部地基GPS水汽探测仪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PWV)资料、 14个地面气象站逐时和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塔里木盆地西部(区域A)和东部(区域B)PWV分布特征及其与降水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 利用2018年7月至2022年6月塔里木盆地及其周边地区17部地基GPS水汽探测仪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PWV)资料、 14个地面气象站逐时和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塔里木盆地西部(区域A)和东部(区域B)PWV分布特征及其与降水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年平均PWV高值区主要集中于盆地北部和盆地西南部平原地区,海拔超过1300 m站点的PWV年平均值与海拔成反比,低于1300 m的低海拔地区PWV年平均值在10~12 mm。夏季测站PWV平均值是春、秋季节的2倍。(2)区域A和区域B PWV月变化呈单峰型分布,分别在8月和7月达到峰值。区域A有、无降水日PWV均在23:00(北京时,下同)达到日峰值。区域B有、无降水日PWV日峰值出现时间相差5 h,分别出现在11:00和17:00。(3)区域A和区域B多数测站ΔPWV(PWV与PWV月平均值差值)峰值分别在降水开始前0~1 h和降水开始时刻前后1 h出现。春季区域B降水前PWV跃变程度较区域A更剧烈,夏季各区域σPWV(PWV与PWV月平均值倍数)提前降水开始时刻1 h、 5~6 h达到1~1.8倍的天气过程较其余时次偏多。秋季和冬季区域BσPWV分别集中在1.4~2.0倍和1.6~2.4倍。(4)海拔高于1400 m测站的5-6月、 7-8月PWV值达到10~20 mm和15~25 mm,对应降水结束时刻。海拔低于1400 m测站5-8月降水结束时刻PWV值逐渐由15~25 mm增至25~35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地基GPS 大气可降水量 时空分布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大气环境模式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体健 李蒙蒙 +10 位作者 韩志伟 张华 周春红 谢旻 李树 庄炳亮 吴昊 曲雅微 傅宗玫 马丹阳 李亚松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921-5933,共13页
本文针对我国大气环境模式的发展历史和主要特点开展系统综述,并对大气环境模式的研究进行展望,提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气环境模式方面的发展和应用研究,历经输送扩散模式、酸沉降模式、空气质量模式、气候-... 本文针对我国大气环境模式的发展历史和主要特点开展系统综述,并对大气环境模式的研究进行展望,提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气环境模式方面的发展和应用研究,历经输送扩散模式、酸沉降模式、空气质量模式、气候-化学耦合模式、地球系统模式等不同阶段,自主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气环境模式,改进完善了国际先进的大气环境模式,在大气污染防治与管控、重大活动环境保障和气候变化应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形成机理在模式的应用研究、排放清单反演和动态源排放模式研发、多源观测资料与大气环境模式融合、集合预报技术研发、非结构网格系统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环境大模型研发,全面提升我国大气环境模式的整体性能,积极推进我国大气环境模式的开源化和国际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送扩散模式 酸沉降模式 空气质量模式 气候-化学耦合模式 地球系统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氧化能力量化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跃思 刘子锐 +1 位作者 胡波 王润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50,共17页
大气氧化能力(AOC)通常是指大气通过氧化过程去除大气中微量气体成分的速率总和。在对流层和近地层大气中,AOC主要表观为对污染气体的清除能力或净化能力,亦称大气氧化性。AOC是地球大气自洁净的核心能力,但一直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入认知... 大气氧化能力(AOC)通常是指大气通过氧化过程去除大气中微量气体成分的速率总和。在对流层和近地层大气中,AOC主要表观为对污染气体的清除能力或净化能力,亦称大气氧化性。AOC是地球大气自洁净的核心能力,但一直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入认知和对其指标的量化描述。本文作者通过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区域大气氧化能力与空气质量的定量关系及调控原理”研究等项目,从大气化学基本理论入手,对AOC开展了系列研究,并在其量化表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将围绕“大气氧化能力量化研究”这一科学问题,对这些进展进行简要的描述。首先在深入认知AOC内涵的基础上,分别从大气化学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基本原理出发,构建了大气氧化能力表观指数(AOIe)和潜势指数(AOIp),并通过二者归一化指数日变化闭合研究,发现了非均相化学过程对AOC的贡献不容忽视。随着PM2.5污染的加重,无论夏季还是冬季,AOIe亦随之增加,但在冬季AOIp则出现了相反的情景,表现出AOIp的变化受气象条件的影响更大。AOC闭合研究思路用于大气OH自由基的储库分子HONO“未知源”研究,发现了北京大气HONO的重要非均相来源,阐释了MCM(Master Chemical Mechanism)机制对冬季AOC低估的重要原因。AOIp用于预测我国大气臭氧污染潜势格局,发现臭氧光化学生成表观潜势(AOIp_O_(3))与NO_(2)的光解系数[J(NO_(2))]直接相关,全国J(NO_(2))的年均值为4.39×10^(-3)s^(-1),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重庆和湖南等地。与其他化学反应氧化性指数对比,AOIe与AOIp组合指数更具准确性、普适性和实用性,可评价已发生的污染过程AOC的变化,亦可预测城市或区域重污染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变化和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氧化能力表观指数(AOIe) 大气氧化能力潜势指数(AOIp) 闭合 HONO 光化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