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DC差值法在子宫癌肉瘤与子宫内膜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刘宇航 刘洋 +2 位作者 肖智博 戴梦莹 熊域霖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9-82,共4页
目的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差值(delta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value,dADC)法在子宫癌肉瘤(uterine carcinosarcoma,UCS)中的诊断应用,以及评估联合dADC与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对鉴别诊断UCS和子宫内膜癌(e... 目的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差值(delta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value,dADC)法在子宫癌肉瘤(uterine carcinosarcoma,UCS)中的诊断应用,以及评估联合dADC与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对鉴别诊断UCS和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s,EC)的效能。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且MRI资料完整的UCS患者病例28例及EC患者病例49例,测量两组病例中病灶的平均表观扩散系数(mean ADC,m ADC)、dADC,并绘制TIC判断其类型。对两组间的m ADC、dADC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应用χ;检验比较两组TIC类型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各参数单独及联合应用鉴别UCS与EC的效能。结果 UCS组dADC值[(2.04±0.77)×10;mm;/s]明显高于EC组[(0.78±0.48)×10;m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CS的TIC曲线类型多为Ⅰ型(71.43%),而EC多表现为Ⅱ型(59.18%,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dADC联合TIC鉴别诊断UCS与EC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966,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6.4%、95.9%、93.5%,明显高于各指标单独使用(P<0.05)。结论 dADC值对UCS诊断有一定价值,当dADC值大于1.112×10;mm;/s时诊断UCS可能性大,且应用dADC联合TIC可提高UCS与EC鉴别诊断的准确度,其诊断效能更高,可作为参考指标帮助临床选择合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肉瘤 子宫内膜肿瘤 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硬化患者皮质及白质受累的相关性 被引量:4
2
作者 熊华 唐茁月 +2 位作者 李晓姣 张丹 吕亮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499-503,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体素形态学分析(VBM)及扩散张量成像(DTI)在多发性硬化(MS)皮质及白质相关性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MS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各20例。通过VBM分析两组脑皮质体积变化,测量变化脑区皮层下白质DTI参数并行纤维素追踪。分析VB... 目的探讨基于体素形态学分析(VBM)及扩散张量成像(DTI)在多发性硬化(MS)皮质及白质相关性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MS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各20例。通过VBM分析两组脑皮质体积变化,测量变化脑区皮层下白质DTI参数并行纤维素追踪。分析VBM及DTI各参数与临床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S组小脑蚓部、右侧颞上回、左侧岛叶、双侧直回、双侧中央旁小叶脑体积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素大小>40),无明显体积增大脑区。两组间存在差异脑皮层下白质区的DTI各参数比较,MS组中各向异性分数减低的脑区有小脑蚓部、右侧颞上回、左侧岛叶、右侧直回、左侧直回(P<0.05),纤维束减少的脑区分别为小脑蚓部、右侧颞上回及左侧中央旁小叶(P<0.05),各脑区表观扩散系数值均无明显变化(P>0.05),各大脑皮层缩小脑区及相应皮层下白质DTI参数与患者EDSS评分无明显相关性(r=0.182,P>0.05)。结论MS患者多个脑区皮层体积萎缩,并且萎缩皮层下白质纤维束数目减少,部分各向异性分数值减低,表观扩散系数值无明显变化,提示MS皮层受累可表现为体积减小,受累皮质与皮质下白质病灶空间上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大脑皮质 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