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8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WMM的地表径流量与城市下垫面和降雨特征关系的空间分析——以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为例 被引量:10
1
作者 罗英杰 张娜 +3 位作者 李琪 王昕 景永才 乐荣武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7-38,共12页
以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为例,用城市雨洪管理模型(SWMM)模拟2016—2017年48场降雨事件中所有子汇水小区的径流过程;在验证可靠的基础上,探讨径流量空间分布与降雨和下垫面的关系,是开展防汛工作的重要基础。结果表明,径流量高值区... 以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为例,用城市雨洪管理模型(SWMM)模拟2016—2017年48场降雨事件中所有子汇水小区的径流过程;在验证可靠的基础上,探讨径流量空间分布与降雨和下垫面的关系,是开展防汛工作的重要基础。结果表明,径流量高值区多位于沥青小区,而低值区多位于绿地小区。沥青最易产流,绿地最不易产流。砌砖易产生中等量级的径流,混凝土较砌砖更易产流,但二者在不同降雨事件下的产流规律相似。沥青小区和砌砖小区的地表径流量均与坡度呈极显著或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对沥青-砌砖和沥青-绿地小区,将非渗透面积比例(PIC)降至60%可明显控制其暴雨和大雨径流。要明显控制大暴雨径流,可将沥青-绿地小区的PIC降至30%以下;但降低PIC对沥青-砌砖小区大暴雨径流的控制作用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内涝防洪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垫面类型 下垫面特征 非渗透面积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的地域性与布局规律研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地理科学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樊杰 陈东 +2 位作者 李佳洺 郭锐 陈卓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60,共14页
在讨论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且国家间生产力要素的差异性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出现带来的地域属性和空间结构的变化,包括:非物质性要素在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新型劳... 在讨论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且国家间生产力要素的差异性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出现带来的地域属性和空间结构的变化,包括:非物质性要素在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新型劳动者逐步成为影响新质生产力布局中关键性的稀缺要素,创新模式呈现层级化、网络化、跨区域的特征,流空间的崛起弱化地理空间距离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创新效能的提升要求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并由此产生新的不平衡。进而,从新质生产力新要素、地域综合体、国家网络系统3个方面讨论了新质生产力布局的基本规律,并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作用、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取向、集聚效率的内在要求、国际开放合作和区域分工协作的效能等分析,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布局演变趋势。研究认为:(1)体现“知识”价值及利益分享合理化、数字化、智能化引发的劳动者关系变化与适应性管理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引发区域非均衡与空间公平的权衡,是生产关系“新转型”的机理所在;(2)重新定位主体功能、重新审视地区资源比较优势和发展路径、重新建构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基于主体功能区战略建构适应新型生产关系的制度的主要方面;(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配套改革重点包括:聚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的体制机制;聚焦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形成创新链和产业链在空间上耦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聚焦国家“一盘棋”的系统谋划,形成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形成新质生产力生产网络和体系的体制机制;聚焦开放的经济格局,形成开放的具有竞争力、安全性和韧性的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型生产关系 地域属性 因地制宜发展 新质生产力布局 地理科学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欠发达县域的空间识别及其发展路径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彦随 杨林朋 郭远智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9-253,共15页
欠发达地区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突出短板。本研究基于欠发达地区的科学认知,识别了中国欠发达县域的空间分布及其地域类型,提出了欠发达县域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建立健全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 欠发达地区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突出短板。本研究基于欠发达地区的科学认知,识别了中国欠发达县域的空间分布及其地域类型,提出了欠发达县域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建立健全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提供参考。研究发现:(1)作为人地关系负向演化的结果,欠发达地区是一个以经济欠发达为主要内容的相对地理概念,由此决定了对欠发达地区的识别宜采取“1+N”的方案。(2) 2022年,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新疆的边境地区以及苏-浙-闽沿海地区,其背后的主导因素包括交通运输用地占比、受教育年限、城镇化率和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3)基于主导因素识别的部门欠发达县域包括交通欠发达县域、教育欠发达县域、城镇化欠发达县域和工业化欠发达县域,宜采取针对性措施补短板、强弱项。(4)经济欠发达县域主要分布在原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可依据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主导制约因素将其划分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工业化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教育和城镇化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多要素相对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和多要素严格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5类,不同类型欠发达县域的常态化帮扶策略应立足其主导制约因素的组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水平 “1+N”方案 经济欠发达县域 欠发达地区 乡村地域系统 人地系统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耕地增减的地理分界线:40°N
4
作者 谈明洪 闫紫艳 +2 位作者 李秀彬 徐晓凡 黄振宇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1-949,共9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耕地变化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分异特征,研究此分异特征对把握未来耕地变化趋势、因地制宜制定耕地保护政策和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都非常重要。利用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图、全国国土调查成果等多种数据源,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耕地变化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分异特征,研究此分异特征对把握未来耕地变化趋势、因地制宜制定耕地保护政策和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都非常重要。利用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图、全国国土调查成果等多种数据源,分析了1990—2020年中国耕地的空间格局变化,并提出中国耕地增减的地理分界线:40°N线,即古代的农牧业分界线。在过去30 a,耕地变化在此线南北两侧呈现出截然相反的趋势:北侧(古代牧区)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南侧则相反,呈减少趋势。耕地减少最快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由东南沿海和(中国地势)二级阶梯的南段共同构成的“马蹄形”区域。最后,系统分析了引起40°N线南北两侧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后备资源 耕地变化 地理分界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岩溶石漠化的时空变化及其原因 被引量:1
5
作者 涂纯 罗为群 +3 位作者 李发东 岳祥飞 刘朋雨 吴泽燕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6-339,共14页
【研究目的】中国南方岩溶区是石漠化广泛分布的生态脆弱区,查明中国南方岩溶石漠化的时空变化及其成因机制,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石漠化防治规划和生态修复措施。【研究方法】以Landsat8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植被覆盖率和岩石裸露率... 【研究目的】中国南方岩溶区是石漠化广泛分布的生态脆弱区,查明中国南方岩溶石漠化的时空变化及其成因机制,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石漠化防治规划和生态修复措施。【研究方法】以Landsat8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植被覆盖率和岩石裸露率进行石漠化信息提取,结合野外调查,以县域尺度探讨了南方16省(自治区、直辖市)岩溶石漠化的时空演变规律。【研究结果】2020年南方岩溶石漠化面积为8.45×10^(4) km^(2),其中轻度石漠化占南方岩溶石漠化总面积的62.75%。2015—2020年,岩溶石漠化面积大于400 km^(2)的县域数量减少了19个,广西都安县、马山县、德保县,贵州思南县、威宁县,云南会泽县、丘北县,四川巴塘县石漠化问题改善显著,云南广南县、文山市和砚山县岩溶石漠化面积大于1000 km^(2),石漠化治理形势严峻。【结论】以溶蚀作用为主塑造形成的峰丛洼地区,集中分布了30%的石漠化严重县;灰岩区因强烈的溶蚀作用和水土流失过程,导致石漠化面积占比超过33%。随着农村人口减少,耕地石漠化面积占比降低至26.54%,而灌木地和草地石漠化面积占比升高至20.51%和24.11%。研究将为制定县域尺度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岩溶区 石漠化 地质地貌条件 土地利用类型 县域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工智能创新合作网络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冯瑜满 马丽 金凤君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40,共11页
人工智能对社会、政治、经济具有颠覆性影响,或将重塑未来区域发展格局。创新网络是创新经济地理学关注的焦点,对于理解知识溢出与技术扩散的地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0-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明专利申请数据,采用社会网络... 人工智能对社会、政治、经济具有颠覆性影响,或将重塑未来区域发展格局。创新网络是创新经济地理学关注的焦点,对于理解知识溢出与技术扩散的地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0-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明专利申请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加权指数随机图模型等方法,对该产业创新合作网络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并从网络结构、多维邻近性与城市特征3个角度分析网络形成与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城市间人工智能创新合作网络形成了以北京为核心,由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构成的“菱形”格局,网络呈现典型的异配性、小世界属性和“核心–边缘”结构。人工智能对技术、产业的依赖性导致其创新合作网络受网络自组织性、多维邻近性与城市创新合作环境影响:择优链接与中介效应促进网络发育,创新合作由互补创新转向互补与协同创新并存,地理距离、省际壁垒不再是阻碍创新合作的因素;城市经济实力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创新联系的强度与广度,但城市间发展水平差距一定程度上也阻碍合作建立,由此对促进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创新合作网络 多维邻近性 加权指数随机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中多环芳烃衍生物的检测方法及污染现状 被引量:2
7
作者 武啸言 姚林林 +2 位作者 李诗宇 史建波 江桂斌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84,共19页
取代多环芳烃(substitut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SPAHs)是一类重要的多环芳烃衍生物,一般来自人类活动的直接排放以及多环芳烃的环境转化,因具有生物毒性作用而愈加受到关注.作为高风险新型污染物,SPAHs环境暴露引起的潜... 取代多环芳烃(substitut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SPAHs)是一类重要的多环芳烃衍生物,一般来自人类活动的直接排放以及多环芳烃的环境转化,因具有生物毒性作用而愈加受到关注.作为高风险新型污染物,SPAHs环境暴露引起的潜在健康危害不容忽视.掌握SPAHs的检测方法以及在不同环境中的赋存现状,将为进一步开展该类化合物的全面环境监测和人体暴露风险评估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基于国内外研究报道,总结了氧化多环芳烃、硝基多环芳烃、氯代多环芳烃以及溴代多环芳烃四类SPAHs在不同基质中的前处理方法以及分析方法,讨论了其在多种环境、生物、食物中的赋存水平和分布特征,并基于研究现状对其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代多环芳烃 环境样品 前处理方法 分析方法 环境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酮类和酰氟类化合物大气过程及环境气候影响研究进展
8
作者 权佳雨 俞泽臣 +2 位作者 张海燕 傅建捷 江桂斌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1-731,共11页
全氟化合物作为新污染物的一类,广泛存在并分布于全球环境中,其中全氟酮类化合物(PFKs)和酰氟类化合物(AFCs)作为一类挥发性全氟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大气反应活性和环境降解能力而备受关注.然而,PFKs和AFCs的环境降解产物仍然存在难降解、... 全氟化合物作为新污染物的一类,广泛存在并分布于全球环境中,其中全氟酮类化合物(PFKs)和酰氟类化合物(AFCs)作为一类挥发性全氟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大气反应活性和环境降解能力而备受关注.然而,PFKs和AFCs的环境降解产物仍然存在难降解、可远距离迁移、具有一定的环境持久性和较强气候影响等特点.本文总结了PFKs和AFCs的主要特征和环境污染来源,重点讨论了大气中PFKs和AFCs的迁移转化过程,并综述了两类全氟化合物及相关产物的环境气候影响,最后提出在新型挥发性全氟化合物的研究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酮类化合物 全氟化合物 新污染物 温室气体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并噻唑类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赋存状况及环境行为
9
作者 张群 张海燕 +2 位作者 俞泽臣 傅建捷 江桂斌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10-1718,共9页
苯并噻唑类化合物(benzothiazoles,BTs)主要作为硫化促进剂添加在橡胶产品中,属于高产量化学品.BTs具有显著的毒性效应,并且在全球的城市室外大气中普遍检出.同时,BTs常用作环境中检测轮胎磨损颗粒的示踪物,随着以轮胎磨损颗粒为代表的... 苯并噻唑类化合物(benzothiazoles,BTs)主要作为硫化促进剂添加在橡胶产品中,属于高产量化学品.BTs具有显著的毒性效应,并且在全球的城市室外大气中普遍检出.同时,BTs常用作环境中检测轮胎磨损颗粒的示踪物,随着以轮胎磨损颗粒为代表的微/纳塑料的研究迅速发展,BTs成为一类受到日益关注的有机污染物.本文总结了大气中BTs的赋存、迁移和光氧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比较世界各地大气中BTs的浓度发现,交通排放源和长距离传输是影响大气中BTs空间分布趋势的重要因素.BTs在大气中光氧化的研究刚刚起步,还需深入探索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识别重要转化产物以及揭示相关反应机制.因此,未来亟待发展BTs的光氧化产物预测方法,开发新型的采样与分析技术,揭示其光氧化机制和产物,以期更好地理解BTs在大气中的环境赋存和行为,为空气质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噻唑类污染物 大气环境 赋存状况 环境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县域城镇化和乡村发展的地域差异与协同类型
10
作者 印静 王婧 李裕瑞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2-931,共20页
县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全面乡村振兴进而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载体。研究基于2020年全国2355个县的截面数据,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首先在全国尺度解析城镇化和乡村发展与协同类型的地域分异,探究长江、黄河流... 县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全面乡村振兴进而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载体。研究基于2020年全国2355个县的截面数据,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首先在全国尺度解析城镇化和乡村发展与协同类型的地域分异,探究长江、黄河流域的差异特征,并系统识别影响不同协同类型区发生概率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①全国城乡发展呈现“东北、西南低,东南、西北局部高”的特征,其中,长江流域自上游向下游梯度递增,黄河流域则呈北高南低、入海口高的格局;②高水平协同(40.3%)与主要城市群辐射区高度契合,低水平协同(48.3%)集中于原集中连片特困区、城低乡高型失调(5.5%)多邻近高水平协同县,城高乡低型失调(5.9%)无显著集聚特征;③协同分异受“人-地-业”三维机制驱动,地形约束加剧失衡而交通优势缓解失调风险,产业升级抑制低水平协同但改善城高乡低型失调作用有限,政府投入与人力资本结构矛盾制约发展;④推进路径需分类分区施策,高水平协同区强化辐射创新,低水平协同区推动产业生态化,失调区着力承接产业转移或破除要素壁垒,长江流域宜重点突破上游特困区、赣南山区与皖北农区低水平协同问题,黄河流域应优先提升兰州-西宁、关中、中原城市群功能以破解全域低水平协同与城高乡低型失调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乡村发展 空间格局 城乡关系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东江水系河流沉积物磷素赋存形态及其环境意义
11
作者 毛珊珊 张秋英 +6 位作者 李曹乐 李兆 张宇军 李发东 舒旺 王登超 郝帅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4-504,共11页
河流磷(P)主要来源于底泥内源释放和外源输入,为探讨河流沉积物-水界面磷赋存形态组分及影响因素,本研究以华南地区典型河流小东江为研究对象,采集水体和沉积物样品,分析其磷赋存形态。采用连续提取法逐步进行提取,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探... 河流磷(P)主要来源于底泥内源释放和外源输入,为探讨河流沉积物-水界面磷赋存形态组分及影响因素,本研究以华南地区典型河流小东江为研究对象,采集水体和沉积物样品,分析其磷赋存形态。采用连续提取法逐步进行提取,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探究沉积物-水中磷赋存形态的组成、分布特征及潜在生物可利用性,辨识沉积物中磷赋存形态的来源。结果表明,水体总磷浓度为0.13~0.33 mg·L^(-1),水体无机磷占水体总磷的64.79%~94.78%。沉积物总磷平均含量为219.44 mg·kg^(-1),沉积物无机磷(占比63.48%)是沉积物总磷的主要表现形式。沉积物无机磷总体表现为铁铝结合态无机磷(44.64%)>潜在活性无机磷(31.40%)>钙结合态无机磷(19.83%)>弱吸附态无机磷(4.12%);沉积物有机磷总体表现为非活性有机磷(46.39%)>中活性有机磷(27.03%)>潜在活性有机磷(19.05%)>弱吸附态有机磷(1.72%)。源解析结果表明:沉积物无机磷与铁铝结合态无机磷、潜在活性无机磷、钙结合态无机磷、中活性有机磷呈显著正相关(P<0.001),生活污水排放、工业废水、农田退水等陆源输入是导致铁铝结合态无机磷含量高的主要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铁铝结合态无机磷与潜在活性有机磷、钙结合态无机磷、非活性有机磷呈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其来源具有一定相似性。沉积物磷释放通量为0.011~0.394 mg·m^(-2)·d^(-1),整体上小东江沉积物表现为磷素的“源”,生物直接可利用磷含量较高且空间差异大,这一趋势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东江 磷赋存形态 人类活动 磷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俄黑龙江跨境流域1990-2020年土地覆盖与耕地资源时空变化
12
作者 邹伟豪 王卷乐 +3 位作者 杨可明 刘梦 江嘉伟 刘亚萍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5年第1期2-13,共12页
中俄黑龙江跨境流域的土地资源优越,是东北亚粮食生产潜力巨大的区域。掌握其过去土地覆盖和耕地变化对区域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该区域长期土地覆盖和农业资源认识不足的问题,本文基于GlobeLand 30和GLC_FCS 30数据集,获... 中俄黑龙江跨境流域的土地资源优越,是东北亚粮食生产潜力巨大的区域。掌握其过去土地覆盖和耕地变化对区域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该区域长期土地覆盖和农业资源认识不足的问题,本文基于GlobeLand 30和GLC_FCS 30数据集,获取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的30米分辨率土地覆盖数据,引入土地覆盖转移矩阵、动态度以及变化强度等模型对黑龙江流域的土地覆盖变化进行分析,重点探讨耕地资源变化及其中俄对比。结果表明:黑龙江流域土地覆盖类型中林地占主导地位,其次为草地和耕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占比较小。1990-2020年,耕地面积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其中1990-2000年变化最大,而2010-2020年是耕地面积增加较为明显的时期。中俄对比分析显示,黑龙江流域内中国部分的耕地面积远多于俄罗斯部分的耕地面积,1990-2000年中国部分的耕地变化的剧烈程度也远远高于俄罗斯部分的耕地变化,但后20年有明显减弱。从共同点来看,黑龙江流域内中俄两个区域耕地变化趋势均为先减少后增加,不同之处在于1990-2020年中国区域内耕地总面积减少,俄罗斯区域内耕地总面积略有增加。研究发现人口迁移、城镇化、土地改革以及资金短缺可能是耕地资源变化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未来开发利用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盖 耕地资源 黑龙江流域 俄罗斯 农业发展 中蒙俄经济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人地关系视角下的“两山”理念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13
作者 孟贵 王开泳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7-495,共9页
首先,基于人地关系视角,从哲学意蕴、地理逻辑和经济思维3个角度剖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内涵;其次,从服务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个方面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价值;随后,基于人地关系协... 首先,基于人地关系视角,从哲学意蕴、地理逻辑和经济思维3个角度剖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内涵;其次,从服务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个方面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价值;随后,基于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视角从突出人的参与、发掘地的价值、保障人地平衡以及规范人地行为4个方面,提出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发展路径;最后,针对实践路径中存在的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指出未来应强化转化路径与模式选择、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两山”转化效率评估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山”理念 人地关系 时代价值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草地植被生产力空间分异特征及驱动机制
14
作者 陈梦娇 聂泽旭 +2 位作者 何丰媛 刘鑫燕 任飞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77-2684,共8页
本研究基于多源遥感数据,通过快速生长期各参数计算,结合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了中国北方草地内蒙古地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2000—2018年植被总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显示:草甸草原的... 本研究基于多源遥感数据,通过快速生长期各参数计算,结合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了中国北方草地内蒙古地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2000—2018年植被总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显示:草甸草原的总初级生产力最高(767.5 g·m^(-2)),显著高于典型草原(429.1 g·m^(-2))和荒漠草原(112.7 g·m^(-2))。本区域草地植被总初级生产力主要由快速生长期的生长速率调控(R^(2)=0.90),而非快速生长期长度。不同草地类型快速生长期生长速率的主导驱动因子均为土壤湿度,且草甸草原土壤湿度对生长速率的影响最高(路径系数为0.81),而荒漠草原最小(路径系数为0.64)。环境因子对中国北方草地内蒙古地区草地植被生产力的调控路径为“土壤湿度→快速生长期生长速率→生产力”,快速生长期生长速率对生产力的调控强度沿水分梯度呈现显著分异(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土壤湿度对生长速率的限制效应随干旱程度加剧而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类型 快速生长期 生长速率 空间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15
作者 乔翅嵩 顾登海 +4 位作者 卢广亮 刘子嫣 尹哲玉 王建城 金保生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0,共10页
污泥资源化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深入探索污泥的高效资源化路径、不断增强污泥资源化利用水平,是污水处理厂践行绿色、循环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根据污泥的理化性质,综述了城镇生活污水处... 污泥资源化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深入探索污泥的高效资源化路径、不断增强污泥资源化利用水平,是污水处理厂践行绿色、循环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根据污泥的理化性质,综述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综合利用的不同路径,主要包括污泥还田利用、有机质回收、能量利用、制备建材等方面,并指出要综合考虑成本效益、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环境效益等方面选择适应实际状况的最佳污泥处理处置方案,实现能源与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经济循环发展,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污泥 污泥还田 物质能量回收 建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uSyQ30米分辨率10天合成的时空连续叶片叶绿素含量产品(2021-2022年中国区域)
16
作者 管理 张虎 +6 位作者 李静 谷晨鹏 王晓函 肖翔宇 柳钦火 周巧 武王泽昊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2期227-239,共13页
叶片叶绿素含量(Leaf Chlorophyll Content,LCC)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色素,是生态系统生理生态监测的重要参数。国际现有的大尺度LCC产品的空间分辨率最高为百米级,难以满足日益精细的监测需求,现有的MuSyQ LCC(v01)产品空间分辨率... 叶片叶绿素含量(Leaf Chlorophyll Content,LCC)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色素,是生态系统生理生态监测的重要参数。国际现有的大尺度LCC产品的空间分辨率最高为百米级,难以满足日益精细的监测需求,现有的MuSyQ LCC(v01)产品空间分辨率可达30 m,但受云雨等因素影响,该产品存在LCC时空不连续的问题,造成其在实际运用中的高分辨率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本研究利用哨兵二号多光谱成像仪(Sentinel-2 MSI)基于叶绿素敏感指数(Chlorophyll Sensitive Index,CSI)和时间序列谐波分析(Harmonic Analysis of Time Series,HANTS)法生产了MuSyQ LCC(v02)高分系列中国地区2021-2022年30 m/10天分辨率的标准化LCC产品。结果显示不同植被类型的产品均方根误差(RMSE)为13.08μg/cm^(2),决定系数R^(2)为0.35,产品时间序列曲线平滑且可反映出植被基本物候信息,本产品可有效弥补现有高分辨率LCC产品的时空不连续问题,可在植被动态变化分析、农业生产管理等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指数 时间序列重建 时间序列谐波分析 高分辨率产品 光合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实景演艺旅游资源时空格局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余玲 刘家明 +1 位作者 姚鲁烽 李涛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94-404,共11页
以2004~2017年间国家5A、4A级旅游景区的283个实景演艺旅游资源为样本,借助ArcGIS软件对其发展阶段、类型特征、多维空间格局、时空扩散过程等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包括:(1)定量化测度了实景演艺旅游资源的投资规模与数量,从而将中国... 以2004~2017年间国家5A、4A级旅游景区的283个实景演艺旅游资源为样本,借助ArcGIS软件对其发展阶段、类型特征、多维空间格局、时空扩散过程等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包括:(1)定量化测度了实景演艺旅游资源的投资规模与数量,从而将中国实景演艺发展分为3个阶段:探查参与期(2004~2007年)、快速发展期(2008~2014年)、成熟巩固期(2015~2017年)。(2)依据实景演艺旅游资源在演出时间、演出形式等方面的特征,将其归纳为晚会式夜场、情景式日场和室内全天候3种类型,并刻画了不同类型实景演艺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3)从时空演化视角,研究在认识中国实景演艺旅游资源多尺度(全国、三大地带、省域)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分析了实景演艺旅游资源在中国的时空扩散过程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演艺 实景演艺 旅游资源 文化旅游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煤炭去产能的水资源协同效益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林刚 付晶莹 +1 位作者 江东 赵亚楠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87-196,共10页
关闭/退出矿井是落实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重要措施之一,对于区域能源结构优化、减少碳排放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评估煤炭去产能过程中产生的水资源协同效益,揭示关闭/退出矿井的时空演变特征,... 关闭/退出矿井是落实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重要措施之一,对于区域能源结构优化、减少碳排放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评估煤炭去产能过程中产生的水资源协同效益,揭示关闭/退出矿井的时空演变特征,以煤炭去产能为政策背景,通过调查2016—2022年间关闭/退出的矿井数量和产能,在分析关闭/退出矿井时空分布特征基础上,结合煤炭开采、洗选阶段与水资源相关的矿井水量、耗水量和废水量系数,定量化分析煤炭去产能带来的水资源协同效应。研究结果表明:2016—2022年中国涉煤省份关闭/退出矿井共4027个,退出产能8.75亿t,关闭/退出矿井数量集中在长江上游区域,煤炭去产能密度高的区域集中在黄河“几”字弯。同时,煤炭去产能减少浪费水资源总量约30亿t,高于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湖的容积,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约为461.65亿元。水资源协同效益较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华北地区和黄河流域等水资源短缺的地区。本研究定量化分析煤炭去产能的水资源协同效益,并探讨了废弃矿井水资源的利用方向,可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和“双碳”目标下煤炭退出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去产能 煤炭退出 水资源 矿井水 协同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发展模式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以海南省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牛方曲 杨欣雨 孙东琪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09-1116,共8页
文章关注于产业、人口与资源环境要素的作用关系,建构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框架,并以海南省为案例区开展应用研究。该框架首先对区域产业重要性进行评价并分级,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其次解析了区域产业、人口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 文章关注于产业、人口与资源环境要素的作用关系,建构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框架,并以海南省为案例区开展应用研究。该框架首先对区域产业重要性进行评价并分级,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其次解析了区域产业、人口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强度,最后,基于产业评价结果设定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情景,结合产业和人口的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强度评价不同产业结构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即产业和人口的规模上限。结果表明:2016年海南省的经济规模并未超载,产业有进一步发展空间。其中土地资源成为海南省发展的首要限制因素,其次是水环境;海南经济效益较高的支柱产业和基础性产业多为高耗水、高污染的产业,亟需加强水资源的集约利用,并降低污染排放强度。为提升经济发展规模上限,需要培育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文章建构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将产业、人口与资源环境相联系,其评价结果政策意义更为明确,可为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控制产业及人口发展规模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 资源消耗 污染排放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暖与中国变暖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宗慈 罗勇 黄建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8-812,共5页
近百余年全球变暖,尤其近20余年变暖更明显,人类活动是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驱动因子,预测和预估未来全球将继续变暖[1]。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的气候变化是政策制定者与公众关心的问题,近5年出版的中国气候变化的国家评估报告及气候与... 近百余年全球变暖,尤其近20余年变暖更明显,人类活动是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驱动因子,预测和预估未来全球将继续变暖[1]。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的气候变化是政策制定者与公众关心的问题,近5年出版的中国气候变化的国家评估报告及气候与环境变化的综合报告给出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2-3],本文简述全球变暖与中国变暖观测的主要特征、归因以及对未来的预测与预估。其中,全球结论来自文献[1],中国结论来自文献[2-3],下文不再标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与环境变化 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 研究成果 评估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