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产业网络及其相互作用 被引量:8
1
作者 李佳洺 张培媛 +1 位作者 孙家慧 李秋秋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46-656,共11页
基于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综合指数的1109家样本企业及其投资关联企业数据,以城市为基本空间单元,从表征本地化生产的空间集聚和表征流动空间特征的产业网络2个角度刻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产业网络的异质性以及产业集群规模与产... 基于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综合指数的1109家样本企业及其投资关联企业数据,以城市为基本空间单元,从表征本地化生产的空间集聚和表征流动空间特征的产业网络2个角度刻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产业网络的异质性以及产业集群规模与产业网络中心性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核心企业和支撑性企业相对均衡,产业集群较为完善,中部和近西部地区核心企业相对不足,而西北和东北地区企业较少,缺乏集群基础;2)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网络呈现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地区为顶点的菱形网络格局,并围绕这些区域的核心城市形成多个垂直联系型产业网络;3)战略性新兴产业网络以研发和信息服务网络和生产制造网络为主,并形成北京、深圳、上海三大国家级枢纽中心,其中北京为研发和信息服务网络的核心节点,而深圳和上海则是生产制造网络的核心节点;4)当产业集群规模较小时,城市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网络中的枢纽地位以大型核心企业为支撑,当发展到较大规模后,中小型企业是城市的枢纽地位的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集聚 集群结构 产业网络 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山地丘陵区乡村院落空间演变及优化 被引量:10
2
作者 孟宝 彭立 +2 位作者 张少尧 周鹏 邓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274-284,共11页
乡村院落作为乡村聚落空间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农户日常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当前乡村聚落空间优化和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重点。现有研究多集中在村域层面,未能深入到农户院落内部。本研究以乡村院落空间演变过程解析为切入点,选择四川南部... 乡村院落作为乡村聚落空间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农户日常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当前乡村聚落空间优化和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重点。现有研究多集中在村域层面,未能深入到农户院落内部。本研究以乡村院落空间演变过程解析为切入点,选择四川南部盆周低山丘陵区僰王山镇为研究区,从宏观层面深入剖析了50多年间乡村院落的演变过程,又在微观农户层面选择不同海拔的乡村院落,从居住空间、建筑外观、附属生产、景观文化等4个方面分析院落空间的演变特征,并解析其演变的自然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研究表明:研究区院落布局由坡度较小的丘陵中部向丘陵间坡度较低的槽坝地区转移,院落内部空间功能区演变特征明显;受城市文明影响显著,当前乡村院落营造的传统和地域特色体现不够;受居住习惯及改造能力等影响,“脏、乱、差”的人居环境现状问题仍然明显;政府新建或农户自建的院落存在着一些规划欠合理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院落空间质量提升的解决路径,包括院落的营造要体现人本主义和“传统文化+自然环境”的营造理念,并由政府牵头,给农户提供高质量空间利用的理想院落范本;注重发挥农户在院落营造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户院落营建的积极性和院落美化的创造性等。同时,政府和农户在未来乡村院落空间质量提升中的角色定位,如何处理区域特色、营造传统及现代人居环境趋势之间的矛盾将是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院落空间 四川南部 丘陵槽坝 空间质量 乡村生活空间 人居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不同年限日光温室中高寒草甸土壤机械组成、养分与微生物活性变化 被引量:4
3
作者 谢青琰 张梦瑶 高永恒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03-608,共6页
选取青藏高原东部种植年限分别为5、10和15 a的日光温室以及天然草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大棚蔬菜栽培对高寒草甸土壤机械组成、养分含量以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粒径呈变细的趋势。与对照相比,种植5... 选取青藏高原东部种植年限分别为5、10和15 a的日光温室以及天然草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大棚蔬菜栽培对高寒草甸土壤机械组成、养分含量以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粒径呈变细的趋势。与对照相比,种植5、10和15 a后,温室土壤<10!m粒径颗粒质量分数分别提高8.5、19.3和20.3百分点;(2)除铵态氮(NH_4^+-N)外,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碱解氮(AN)、硝态氮(NO_3^--N)、全磷(TP)、有效磷(PO_4^(3-)-P)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CEC)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而升高,表现出显著积累趋势。种植10 a的温室土壤TP和PO_4^(3-)-P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4 g·kg^(-1)和80.8 mg·kg^(-1)。与对照相比,种植15 a的温室土壤SOC、TN、AN、NO_3^--N含量和CEC分别增加55.1%、93.8%、48.5%、138.3%和81.8%;(3)温室土壤微生物活性随种植年限的延长而增强。与对照相比,种植5 a的温室土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升高46.2%和41.7%,种植10 a的温室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分别升高66.7%和26.6%,种植15 a的温室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升高50.3%和100.0%。可见,日光温室栽培改善了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土 日光温室 机械组成 养分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碳氮磷有效性的影响
4
作者 谢青琰 高永恒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7-142,共6页
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冻融循环过程,研究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冻融频次和冻结温度对土壤碳氮磷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可溶性氮(DTN)、硝态氮(NO-3-N)和有效磷(PO3-4-P)含量随冻融频次增加呈下降趋势... 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冻融循环过程,研究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冻融频次和冻结温度对土壤碳氮磷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可溶性氮(DTN)、硝态氮(NO-3-N)和有效磷(PO3-4-P)含量随冻融频次增加呈下降趋势,但铵态氮(NH+4-N)和可溶性磷(DTP)含量呈现上升趋势;(2)在冻融频次相同情况下,高含水量土壤在-15℃/5℃冻融循环处理下的可溶性有机碳(DOC)、DTN和NH+4-N含量显著高于-5℃/5℃冻融循环处理下的含量;(3)含水量高的土壤在冻融处理后,DOC、DTN、NH+4-N、DTP和有效磷(PO3-4-P)的含量通常高于含水量低的土壤,但NO-3-N则相反。由此可见,冻融频次、冻结温度和土壤含水量都是影响高寒草甸土壤冻融效应的关键因子,在评价冻融作用对高寒草甸土壤碳氮磷有效性影响时,还应充分考虑这些因子间交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交替 土壤碳氮磷 土壤含水量 高寒草甸土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