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3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WMM的地表径流量与城市下垫面和降雨特征关系的空间分析——以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为例 被引量:11
1
作者 罗英杰 张娜 +3 位作者 李琪 王昕 景永才 乐荣武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7-38,共12页
以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为例,用城市雨洪管理模型(SWMM)模拟2016—2017年48场降雨事件中所有子汇水小区的径流过程;在验证可靠的基础上,探讨径流量空间分布与降雨和下垫面的关系,是开展防汛工作的重要基础。结果表明,径流量高值区... 以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为例,用城市雨洪管理模型(SWMM)模拟2016—2017年48场降雨事件中所有子汇水小区的径流过程;在验证可靠的基础上,探讨径流量空间分布与降雨和下垫面的关系,是开展防汛工作的重要基础。结果表明,径流量高值区多位于沥青小区,而低值区多位于绿地小区。沥青最易产流,绿地最不易产流。砌砖易产生中等量级的径流,混凝土较砌砖更易产流,但二者在不同降雨事件下的产流规律相似。沥青小区和砌砖小区的地表径流量均与坡度呈极显著或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对沥青-砌砖和沥青-绿地小区,将非渗透面积比例(PIC)降至60%可明显控制其暴雨和大雨径流。要明显控制大暴雨径流,可将沥青-绿地小区的PIC降至30%以下;但降低PIC对沥青-砌砖小区大暴雨径流的控制作用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内涝防洪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垫面类型 下垫面特征 非渗透面积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典型城市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估和路径模拟:以滨州市为例
2
作者 宋佳雯 张晓平 +1 位作者 吴爱萍 练文华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06-618,共13页
以黄河三角洲典型城市山东省滨州市为例,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2000—2020年间其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状态及演变特征;利用系统动力学原理,通过子系统间因果反馈关系和流图分析,基于71个指标构建滨州市经济-资源-环境的... 以黄河三角洲典型城市山东省滨州市为例,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2000—2020年间其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状态及演变特征;利用系统动力学原理,通过子系统间因果反馈关系和流图分析,基于71个指标构建滨州市经济-资源-环境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设定现状趋势延续模式、第二产业主导模式、资源环境优先模式和协调稳定发展模式4种情景,对其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1)过去20年,滨州市耦合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升,耦合协调类型由失调逐步过渡到良好协调状态,但系统存在不稳定性;2)通过对相互耦合复杂巨系统进行参数运算和多情景模拟分析,指出延续当前发展模式不能实现滨州市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兼顾经济、资源、环境效益的协调稳定发展模式是滨州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相对最优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资源-环境系统 系统动力学 耦合协调度 多情景模拟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的地域性与布局规律研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地理科学探讨 被引量:4
3
作者 樊杰 陈东 +2 位作者 李佳洺 郭锐 陈卓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60,共14页
在讨论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且国家间生产力要素的差异性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出现带来的地域属性和空间结构的变化,包括:非物质性要素在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新型劳... 在讨论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且国家间生产力要素的差异性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出现带来的地域属性和空间结构的变化,包括:非物质性要素在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新型劳动者逐步成为影响新质生产力布局中关键性的稀缺要素,创新模式呈现层级化、网络化、跨区域的特征,流空间的崛起弱化地理空间距离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创新效能的提升要求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并由此产生新的不平衡。进而,从新质生产力新要素、地域综合体、国家网络系统3个方面讨论了新质生产力布局的基本规律,并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作用、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取向、集聚效率的内在要求、国际开放合作和区域分工协作的效能等分析,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布局演变趋势。研究认为:(1)体现“知识”价值及利益分享合理化、数字化、智能化引发的劳动者关系变化与适应性管理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引发区域非均衡与空间公平的权衡,是生产关系“新转型”的机理所在;(2)重新定位主体功能、重新审视地区资源比较优势和发展路径、重新建构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基于主体功能区战略建构适应新型生产关系的制度的主要方面;(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配套改革重点包括:聚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的体制机制;聚焦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形成创新链和产业链在空间上耦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聚焦国家“一盘棋”的系统谋划,形成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形成新质生产力生产网络和体系的体制机制;聚焦开放的经济格局,形成开放的具有竞争力、安全性和韧性的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型生产关系 地域属性 因地制宜发展 新质生产力布局 地理科学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欠发达县域的空间识别及其发展路径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彦随 杨林朋 郭远智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9-253,共15页
欠发达地区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突出短板。本研究基于欠发达地区的科学认知,识别了中国欠发达县域的空间分布及其地域类型,提出了欠发达县域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建立健全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 欠发达地区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突出短板。本研究基于欠发达地区的科学认知,识别了中国欠发达县域的空间分布及其地域类型,提出了欠发达县域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建立健全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提供参考。研究发现:(1)作为人地关系负向演化的结果,欠发达地区是一个以经济欠发达为主要内容的相对地理概念,由此决定了对欠发达地区的识别宜采取“1+N”的方案。(2) 2022年,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新疆的边境地区以及苏-浙-闽沿海地区,其背后的主导因素包括交通运输用地占比、受教育年限、城镇化率和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3)基于主导因素识别的部门欠发达县域包括交通欠发达县域、教育欠发达县域、城镇化欠发达县域和工业化欠发达县域,宜采取针对性措施补短板、强弱项。(4)经济欠发达县域主要分布在原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可依据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主导制约因素将其划分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工业化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教育和城镇化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多要素相对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和多要素严格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5类,不同类型欠发达县域的常态化帮扶策略应立足其主导制约因素的组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水平 “1+N”方案 经济欠发达县域 欠发达地区 乡村地域系统 人地系统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耕地增减的地理分界线:40°N
5
作者 谈明洪 闫紫艳 +2 位作者 李秀彬 徐晓凡 黄振宇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1-949,共9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耕地变化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分异特征,研究此分异特征对把握未来耕地变化趋势、因地制宜制定耕地保护政策和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都非常重要。利用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图、全国国土调查成果等多种数据源,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耕地变化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分异特征,研究此分异特征对把握未来耕地变化趋势、因地制宜制定耕地保护政策和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都非常重要。利用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图、全国国土调查成果等多种数据源,分析了1990—2020年中国耕地的空间格局变化,并提出中国耕地增减的地理分界线:40°N线,即古代的农牧业分界线。在过去30 a,耕地变化在此线南北两侧呈现出截然相反的趋势:北侧(古代牧区)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南侧则相反,呈减少趋势。耕地减少最快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由东南沿海和(中国地势)二级阶梯的南段共同构成的“马蹄形”区域。最后,系统分析了引起40°N线南北两侧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后备资源 耕地变化 地理分界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中多环芳烃衍生物的检测方法及污染现状 被引量:3
6
作者 武啸言 姚林林 +2 位作者 李诗宇 史建波 江桂斌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84,共19页
取代多环芳烃(substitut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SPAHs)是一类重要的多环芳烃衍生物,一般来自人类活动的直接排放以及多环芳烃的环境转化,因具有生物毒性作用而愈加受到关注.作为高风险新型污染物,SPAHs环境暴露引起的潜... 取代多环芳烃(substitut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SPAHs)是一类重要的多环芳烃衍生物,一般来自人类活动的直接排放以及多环芳烃的环境转化,因具有生物毒性作用而愈加受到关注.作为高风险新型污染物,SPAHs环境暴露引起的潜在健康危害不容忽视.掌握SPAHs的检测方法以及在不同环境中的赋存现状,将为进一步开展该类化合物的全面环境监测和人体暴露风险评估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基于国内外研究报道,总结了氧化多环芳烃、硝基多环芳烃、氯代多环芳烃以及溴代多环芳烃四类SPAHs在不同基质中的前处理方法以及分析方法,讨论了其在多种环境、生物、食物中的赋存水平和分布特征,并基于研究现状对其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代多环芳烃 环境样品 前处理方法 分析方法 环境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岩溶石漠化的时空变化及其原因 被引量:1
7
作者 涂纯 罗为群 +3 位作者 李发东 岳祥飞 刘朋雨 吴泽燕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6-339,共14页
【研究目的】中国南方岩溶区是石漠化广泛分布的生态脆弱区,查明中国南方岩溶石漠化的时空变化及其成因机制,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石漠化防治规划和生态修复措施。【研究方法】以Landsat8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植被覆盖率和岩石裸露率... 【研究目的】中国南方岩溶区是石漠化广泛分布的生态脆弱区,查明中国南方岩溶石漠化的时空变化及其成因机制,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石漠化防治规划和生态修复措施。【研究方法】以Landsat8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植被覆盖率和岩石裸露率进行石漠化信息提取,结合野外调查,以县域尺度探讨了南方16省(自治区、直辖市)岩溶石漠化的时空演变规律。【研究结果】2020年南方岩溶石漠化面积为8.45×10^(4) km^(2),其中轻度石漠化占南方岩溶石漠化总面积的62.75%。2015—2020年,岩溶石漠化面积大于400 km^(2)的县域数量减少了19个,广西都安县、马山县、德保县,贵州思南县、威宁县,云南会泽县、丘北县,四川巴塘县石漠化问题改善显著,云南广南县、文山市和砚山县岩溶石漠化面积大于1000 km^(2),石漠化治理形势严峻。【结论】以溶蚀作用为主塑造形成的峰丛洼地区,集中分布了30%的石漠化严重县;灰岩区因强烈的溶蚀作用和水土流失过程,导致石漠化面积占比超过33%。随着农村人口减少,耕地石漠化面积占比降低至26.54%,而灌木地和草地石漠化面积占比升高至20.51%和24.11%。研究将为制定县域尺度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岩溶区 石漠化 地质地貌条件 土地利用类型 县域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工智能创新合作网络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冯瑜满 马丽 金凤君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40,共11页
人工智能对社会、政治、经济具有颠覆性影响,或将重塑未来区域发展格局。创新网络是创新经济地理学关注的焦点,对于理解知识溢出与技术扩散的地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0-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明专利申请数据,采用社会网络... 人工智能对社会、政治、经济具有颠覆性影响,或将重塑未来区域发展格局。创新网络是创新经济地理学关注的焦点,对于理解知识溢出与技术扩散的地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0-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明专利申请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加权指数随机图模型等方法,对该产业创新合作网络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并从网络结构、多维邻近性与城市特征3个角度分析网络形成与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城市间人工智能创新合作网络形成了以北京为核心,由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构成的“菱形”格局,网络呈现典型的异配性、小世界属性和“核心–边缘”结构。人工智能对技术、产业的依赖性导致其创新合作网络受网络自组织性、多维邻近性与城市创新合作环境影响:择优链接与中介效应促进网络发育,创新合作由互补创新转向互补与协同创新并存,地理距离、省际壁垒不再是阻碍创新合作的因素;城市经济实力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创新联系的强度与广度,但城市间发展水平差距一定程度上也阻碍合作建立,由此对促进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创新合作网络 多维邻近性 加权指数随机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跨界协同治理路径研究——以苏嘉联合河长制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刘伟 吴加伟 陈雯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71-1682,共12页
推进以跨界水体共保联治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是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探究协调相关主体责任、实施生态环境治理行动的跨界协同路径,对科学制定典型湖泊流域保护治理政策和丰富环境协... 推进以跨界水体共保联治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是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探究协调相关主体责任、实施生态环境治理行动的跨界协同路径,对科学制定典型湖泊流域保护治理政策和丰富环境协同治理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协同治理理论,从协同内容需求及实现保障出发,构建跨界环境协同治理路径框架,结合实地调研与案例研究,分析苏嘉联合河长制实践的协同路径和运行效果。研究发现:制度、技术、行动是跨界环境协同治理路径的关键协同内容,三者协同实施是推动跨界环境协同治理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由苏嘉基层政府首创的跨省联合河长制主要为基于制度性协同的治理模式,按照制度、实施成本由低到高的优先序深化和拓展行动性协同内容,有效降低了跨界环境合作成本并改善了跨界河流水环境质量,但技术性协同内容缺乏实质性推进,阻碍了跨界协同治理能力的提升。围绕跨界环境合作的地方主体责任协调是推动协同治理路径演化的关键驱动力。本研究揭示了地方主体在跨界环境协同过程中的协同内容侧重、时序组合特征和协同效果,具有较好的实践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协同环境治理 路径框架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联合河长制 太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宏基因组鸟枪测序的中国典型城市灰尘地域推断研究
10
作者 杨琪 康克莱 +5 位作者 赵博 冯凯 冯耀森 叶健 邓晔 王乐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156-1168,I0001-I0009,共22页
灰尘中的微生物信息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能为侦查破案提供线索,在法庭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然而,利用宏基因组数据集中微生物群落特征推断地理位置的可行性尚未得到充分探索。本研究从中国北部、东部、西南部和西北部四个具有明... 灰尘中的微生物信息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能为侦查破案提供线索,在法庭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然而,利用宏基因组数据集中微生物群落特征推断地理位置的可行性尚未得到充分探索。本研究从中国北部、东部、西南部和西北部四个具有明显地理和气候差异的城市中采集了170份城市住宅小区的环境灰尘样本,并对所有样本进行宏基因组鸟枪测序,以揭示微生物组成的差异。共注释获得41,029个物种,其中细菌占93.39%,真核生物占6.37%,并发现少量的病毒(0.21%)和古菌(0.03%)。结果表明,四个城市之间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可以实现四个城市环境样本的有效区分(R^(2)=0.870,P<0.001)。通过过滤所有样本中检出率低于10%的物种,进一步提高了城市间的区分效果(R^(2)=0.948,P<0.001),并筛选出127个具有城市代表性的差异物种。每个城市都拥有独特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特有物种和相对丰度较高的分类单元,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城市特有的微生物图谱。所有样本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通过SourceTracker、FEAST、LightGB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五种机器学习模型对51个随机测试集来模拟预测未知来源的环境样本地理分区,平均准确率分别达到了88.89%、92.16%、98.04%、99.35%、69.28%。这些结果构成了中国四个城市的微生物遗传图谱,突出了不同城市微生物分类特征的显著差异,并为城市尺度的灰尘样本溯源提供了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尘 宏基因组鸟枪测序 微生物组成 地理推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级及以上开发区的产业演化路径—基于技术关联、制度关联与地理邻近的研究
11
作者 叶志聪 马丽 金凤君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418-2429,共12页
随着开发区产业创新和以升促建等政策推进,培育新产业路径成为各地开发区提升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开发区产业、政策与实体空间的复合属性,引入演化经济地理的技术关联、制度关联与地理邻近3个分析维度,综合采用共存分析、产业... 随着开发区产业创新和以升促建等政策推进,培育新产业路径成为各地开发区提升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开发区产业、政策与实体空间的复合属性,引入演化经济地理的技术关联、制度关联与地理邻近3个分析维度,综合采用共存分析、产业空间可视化和Probit模型等方法探究2006―2018年中国省级及以上开发区产业演化路径的规律与驱动机制。研究发现:不同等级开发区的新产业路径均受地理邻近的正向影响,但受技术和制度关联的影响存在差异,提升和维持等级的开发区分别呈现由投资效应和催化效应驱动的特征;结合县区和园区产业关联的双重视角,开发区产业演化呈现路径依赖与路径突破并行的态势。从行业异质性来看,高、低风险路径在园区各行业内普遍存在,而空间突破与依赖型路径分别集中在高、低频数行业中;从空间异质性来看,县区视角下各演化路径的分异现象比较显著,园区视角下东、西部地区的产业风险存在差异。相关结论对于开发区未来的产业政策和战略布局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区 产业演化 演化路径 技术关联 制度关联 地理邻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酮类和酰氟类化合物大气过程及环境气候影响研究进展
12
作者 权佳雨 俞泽臣 +2 位作者 张海燕 傅建捷 江桂斌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1-731,共11页
全氟化合物作为新污染物的一类,广泛存在并分布于全球环境中,其中全氟酮类化合物(PFKs)和酰氟类化合物(AFCs)作为一类挥发性全氟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大气反应活性和环境降解能力而备受关注.然而,PFKs和AFCs的环境降解产物仍然存在难降解、... 全氟化合物作为新污染物的一类,广泛存在并分布于全球环境中,其中全氟酮类化合物(PFKs)和酰氟类化合物(AFCs)作为一类挥发性全氟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大气反应活性和环境降解能力而备受关注.然而,PFKs和AFCs的环境降解产物仍然存在难降解、可远距离迁移、具有一定的环境持久性和较强气候影响等特点.本文总结了PFKs和AFCs的主要特征和环境污染来源,重点讨论了大气中PFKs和AFCs的迁移转化过程,并综述了两类全氟化合物及相关产物的环境气候影响,最后提出在新型挥发性全氟化合物的研究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酮类化合物 全氟化合物 新污染物 温室气体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县域城镇化和乡村发展的地域差异与协同类型
13
作者 印静 王婧 李裕瑞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2-931,共20页
县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全面乡村振兴进而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载体。研究基于2020年全国2355个县的截面数据,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首先在全国尺度解析城镇化和乡村发展与协同类型的地域分异,探究长江、黄河流... 县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全面乡村振兴进而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载体。研究基于2020年全国2355个县的截面数据,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首先在全国尺度解析城镇化和乡村发展与协同类型的地域分异,探究长江、黄河流域的差异特征,并系统识别影响不同协同类型区发生概率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①全国城乡发展呈现“东北、西南低,东南、西北局部高”的特征,其中,长江流域自上游向下游梯度递增,黄河流域则呈北高南低、入海口高的格局;②高水平协同(40.3%)与主要城市群辐射区高度契合,低水平协同(48.3%)集中于原集中连片特困区、城低乡高型失调(5.5%)多邻近高水平协同县,城高乡低型失调(5.9%)无显著集聚特征;③协同分异受“人-地-业”三维机制驱动,地形约束加剧失衡而交通优势缓解失调风险,产业升级抑制低水平协同但改善城高乡低型失调作用有限,政府投入与人力资本结构矛盾制约发展;④推进路径需分类分区施策,高水平协同区强化辐射创新,低水平协同区推动产业生态化,失调区着力承接产业转移或破除要素壁垒,长江流域宜重点突破上游特困区、赣南山区与皖北农区低水平协同问题,黄河流域应优先提升兰州-西宁、关中、中原城市群功能以破解全域低水平协同与城高乡低型失调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乡村发展 空间格局 城乡关系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并噻唑类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赋存状况及环境行为
14
作者 张群 张海燕 +2 位作者 俞泽臣 傅建捷 江桂斌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10-1718,共9页
苯并噻唑类化合物(benzothiazoles,BTs)主要作为硫化促进剂添加在橡胶产品中,属于高产量化学品.BTs具有显著的毒性效应,并且在全球的城市室外大气中普遍检出.同时,BTs常用作环境中检测轮胎磨损颗粒的示踪物,随着以轮胎磨损颗粒为代表的... 苯并噻唑类化合物(benzothiazoles,BTs)主要作为硫化促进剂添加在橡胶产品中,属于高产量化学品.BTs具有显著的毒性效应,并且在全球的城市室外大气中普遍检出.同时,BTs常用作环境中检测轮胎磨损颗粒的示踪物,随着以轮胎磨损颗粒为代表的微/纳塑料的研究迅速发展,BTs成为一类受到日益关注的有机污染物.本文总结了大气中BTs的赋存、迁移和光氧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比较世界各地大气中BTs的浓度发现,交通排放源和长距离传输是影响大气中BTs空间分布趋势的重要因素.BTs在大气中光氧化的研究刚刚起步,还需深入探索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识别重要转化产物以及揭示相关反应机制.因此,未来亟待发展BTs的光氧化产物预测方法,开发新型的采样与分析技术,揭示其光氧化机制和产物,以期更好地理解BTs在大气中的环境赋存和行为,为空气质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噻唑类污染物 大气环境 赋存状况 环境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东江水系河流沉积物磷素赋存形态及其环境意义
15
作者 毛珊珊 张秋英 +6 位作者 李曹乐 李兆 张宇军 李发东 舒旺 王登超 郝帅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4-504,共11页
河流磷(P)主要来源于底泥内源释放和外源输入,为探讨河流沉积物-水界面磷赋存形态组分及影响因素,本研究以华南地区典型河流小东江为研究对象,采集水体和沉积物样品,分析其磷赋存形态。采用连续提取法逐步进行提取,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探... 河流磷(P)主要来源于底泥内源释放和外源输入,为探讨河流沉积物-水界面磷赋存形态组分及影响因素,本研究以华南地区典型河流小东江为研究对象,采集水体和沉积物样品,分析其磷赋存形态。采用连续提取法逐步进行提取,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探究沉积物-水中磷赋存形态的组成、分布特征及潜在生物可利用性,辨识沉积物中磷赋存形态的来源。结果表明,水体总磷浓度为0.13~0.33 mg·L^(-1),水体无机磷占水体总磷的64.79%~94.78%。沉积物总磷平均含量为219.44 mg·kg^(-1),沉积物无机磷(占比63.48%)是沉积物总磷的主要表现形式。沉积物无机磷总体表现为铁铝结合态无机磷(44.64%)>潜在活性无机磷(31.40%)>钙结合态无机磷(19.83%)>弱吸附态无机磷(4.12%);沉积物有机磷总体表现为非活性有机磷(46.39%)>中活性有机磷(27.03%)>潜在活性有机磷(19.05%)>弱吸附态有机磷(1.72%)。源解析结果表明:沉积物无机磷与铁铝结合态无机磷、潜在活性无机磷、钙结合态无机磷、中活性有机磷呈显著正相关(P<0.001),生活污水排放、工业废水、农田退水等陆源输入是导致铁铝结合态无机磷含量高的主要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铁铝结合态无机磷与潜在活性有机磷、钙结合态无机磷、非活性有机磷呈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其来源具有一定相似性。沉积物磷释放通量为0.011~0.394 mg·m^(-2)·d^(-1),整体上小东江沉积物表现为磷素的“源”,生物直接可利用磷含量较高且空间差异大,这一趋势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东江 磷赋存形态 人类活动 磷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沿海地区河口水域药物残留的分布和液-固分配行为探究
16
作者 蔡雨 梁文青 +2 位作者 苏文渊 黄祥 阮挺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229-2241,共13页
药物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通过工业排放、污水处理等途径进入环境.因其具有高生物活性、高生产量及高消耗量,药物残留是水体中的重要污染物.由于不同结构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别巨大,药物残留在水体中的液-固分配行为差异显著,研... 药物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通过工业排放、污水处理等途径进入环境.因其具有高生物活性、高生产量及高消耗量,药物残留是水体中的重要污染物.由于不同结构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别巨大,药物残留在水体中的液-固分配行为差异显著,研究药物残留在实际水体中的液-固分配行为对环境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调查了中国沿海地区19条主要河流中43种药物残留在河口水体及沉积物中的赋存行为.共检测出29种化合物,涵盖7个药品类别.其中,15种药物及其转化产物被广泛检出,中位浓度最高的化合物包括羟基可替宁(12.3 ng·L^(-1))、苯丙胺(11.1 ng·L^(-1))和布洛芬(10.8 ng·L^(-1)).镇痛抗炎类药物残留是检出物的主要类别,占总残留浓度的64%.整体而言,除黄河外中国南方河流的检出物累计浓度高于北方河流,多种检出物的浓度存在明显地域差异.通过对沉积物-水分配系数的分析,观察到Kd实际观测值与预测值存在1—4个数量级的偏差,其中极性化合物的偏差更加显著,可能是由于在样品采集期间目标分析物的液-固分配尚未处于平衡状态.综上,为了更准确地评估药物残留等新污染物的生态风险,沉积物-水分配行为是需要考察的重要环境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污染物 河口水域 赋存行为 沉积物-水分配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乔翅嵩 顾登海 +4 位作者 卢广亮 刘子嫣 尹哲玉 王建城 金保生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0,共10页
污泥资源化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深入探索污泥的高效资源化路径、不断增强污泥资源化利用水平,是污水处理厂践行绿色、循环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根据污泥的理化性质,综述了城镇生活污水处... 污泥资源化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深入探索污泥的高效资源化路径、不断增强污泥资源化利用水平,是污水处理厂践行绿色、循环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根据污泥的理化性质,综述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综合利用的不同路径,主要包括污泥还田利用、有机质回收、能量利用、制备建材等方面,并指出要综合考虑成本效益、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环境效益等方面选择适应实际状况的最佳污泥处理处置方案,实现能源与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经济循环发展,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污泥 污泥还田 物质能量回收 建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俄黑龙江跨境流域1990-2020年土地覆盖与耕地资源时空变化
18
作者 邹伟豪 王卷乐 +3 位作者 杨可明 刘梦 江嘉伟 刘亚萍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5年第1期2-13,共12页
中俄黑龙江跨境流域的土地资源优越,是东北亚粮食生产潜力巨大的区域。掌握其过去土地覆盖和耕地变化对区域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该区域长期土地覆盖和农业资源认识不足的问题,本文基于GlobeLand 30和GLC_FCS 30数据集,获... 中俄黑龙江跨境流域的土地资源优越,是东北亚粮食生产潜力巨大的区域。掌握其过去土地覆盖和耕地变化对区域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该区域长期土地覆盖和农业资源认识不足的问题,本文基于GlobeLand 30和GLC_FCS 30数据集,获取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的30米分辨率土地覆盖数据,引入土地覆盖转移矩阵、动态度以及变化强度等模型对黑龙江流域的土地覆盖变化进行分析,重点探讨耕地资源变化及其中俄对比。结果表明:黑龙江流域土地覆盖类型中林地占主导地位,其次为草地和耕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占比较小。1990-2020年,耕地面积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其中1990-2000年变化最大,而2010-2020年是耕地面积增加较为明显的时期。中俄对比分析显示,黑龙江流域内中国部分的耕地面积远多于俄罗斯部分的耕地面积,1990-2000年中国部分的耕地变化的剧烈程度也远远高于俄罗斯部分的耕地变化,但后20年有明显减弱。从共同点来看,黑龙江流域内中俄两个区域耕地变化趋势均为先减少后增加,不同之处在于1990-2020年中国区域内耕地总面积减少,俄罗斯区域内耕地总面积略有增加。研究发现人口迁移、城镇化、土地改革以及资金短缺可能是耕地资源变化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未来开发利用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盖 耕地资源 黑龙江流域 俄罗斯 农业发展 中蒙俄经济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人地关系视角下的“两山”理念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19
作者 孟贵 王开泳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7-495,共9页
首先,基于人地关系视角,从哲学意蕴、地理逻辑和经济思维3个角度剖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内涵;其次,从服务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个方面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价值;随后,基于人地关系协... 首先,基于人地关系视角,从哲学意蕴、地理逻辑和经济思维3个角度剖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内涵;其次,从服务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个方面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价值;随后,基于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视角从突出人的参与、发掘地的价值、保障人地平衡以及规范人地行为4个方面,提出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发展路径;最后,针对实践路径中存在的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指出未来应强化转化路径与模式选择、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两山”转化效率评估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山”理念 人地关系 时代价值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草地植被生产力空间分异特征及驱动机制
20
作者 陈梦娇 聂泽旭 +2 位作者 何丰媛 刘鑫燕 任飞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77-2684,共8页
本研究基于多源遥感数据,通过快速生长期各参数计算,结合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了中国北方草地内蒙古地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2000—2018年植被总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显示:草甸草原的... 本研究基于多源遥感数据,通过快速生长期各参数计算,结合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了中国北方草地内蒙古地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2000—2018年植被总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显示:草甸草原的总初级生产力最高(767.5 g·m^(-2)),显著高于典型草原(429.1 g·m^(-2))和荒漠草原(112.7 g·m^(-2))。本区域草地植被总初级生产力主要由快速生长期的生长速率调控(R^(2)=0.90),而非快速生长期长度。不同草地类型快速生长期生长速率的主导驱动因子均为土壤湿度,且草甸草原土壤湿度对生长速率的影响最高(路径系数为0.81),而荒漠草原最小(路径系数为0.64)。环境因子对中国北方草地内蒙古地区草地植被生产力的调控路径为“土壤湿度→快速生长期生长速率→生产力”,快速生长期生长速率对生产力的调控强度沿水分梯度呈现显著分异(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土壤湿度对生长速率的限制效应随干旱程度加剧而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类型 快速生长期 生长速率 空间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