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稳定同位素视角下东周时期陕北南部家畜饲养策略研究
1
作者 欧阳辉勇 尚雪 +4 位作者 刘洋 郭小宁 张鹏程 杨苗苗 杨曈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9-128,共10页
通过对陕西富县畔上遗址出土动物骨、人骨及植物遗存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可知,该地家猪作为先民主要的肉食资源,可能被饲喂了大量粟黍副产品与人类残羹或粪便。黄牛和羊除摄入大量野生C3植物以外,可能还被饲喂一定的粟黍类C4植物,并... 通过对陕西富县畔上遗址出土动物骨、人骨及植物遗存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可知,该地家猪作为先民主要的肉食资源,可能被饲喂了大量粟黍副产品与人类残羹或粪便。黄牛和羊除摄入大量野生C3植物以外,可能还被饲喂一定的粟黍类C4植物,并被分别采取舍饲和放养的差异化饲养策略。通过对比多地区的稳定同位素数据,本文发现东周时期陕北南部的家畜饲养策略有别于陕北北部及甘青地区,整体上与黄河中下游的关中、中原地区更为相似,体现出更依赖农业的经济特征,这在龙山时代可能就已经初露端倪,为更好地理解东周时期大一统格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畔上遗址 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家畜饲养 粟作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列取样的稳定同位素研究示踪中国晚更新世亚洲象的摄食行为(英文) 被引量:2
2
作者 马姣 王元 +2 位作者 金昌柱 张瀚文 胡耀武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25-240,共16页
为了进一步探索亚洲象的摄食行为,运用稳定同位素的序列取样(serial/sequential sampling)新方法,首次对晚更新世笆仙洞遗址的三个亚洲象臼齿牙釉质(1个DP4,2个M1)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亚洲象个体的δ^13C和δ^18O内部差异均很小,未... 为了进一步探索亚洲象的摄食行为,运用稳定同位素的序列取样(serial/sequential sampling)新方法,首次对晚更新世笆仙洞遗址的三个亚洲象臼齿牙釉质(1个DP4,2个M1)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亚洲象个体的δ^13C和δ^18O内部差异均很小,未见季节性变化,虽然可能存在断奶及迁徙导致的数据波动,但总体来看依然表现出在牙釉质形成的长期过程中较为稳定的摄食行为。之前笆仙洞亚洲象动物群的整体取样(bulk sampling)同位素研究结果中,亚洲象的数据分布较为分散。而本次研究中较小的个体内部差异,则反向证实了宽泛分布的数据确实代表了灵活的摄食行为,并非取样位置的不同所致。这也进一步证明在气候温暖的东南亚地区,长鼻类动物的牙釉质整体取样工作可以提供可靠的古摄食行为及古生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部 晚更新世 亚洲象 稳定同位素 序列取样牙釉质 摄食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大园子墓地出土有机材质镯饰的科技考古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任萌 杨勇 杨益民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2-29,共8页
本文通过红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有机残留物分析方法,对云南师宗县大园子墓地出土的有机材料镯饰进行了分析。在样品中均检测到大量桦树皮焦油的生物标记物,证明其为桦树皮焦油制作而成,这在我国的考古发现中尚属首例,提供了桦... 本文通过红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有机残留物分析方法,对云南师宗县大园子墓地出土的有机材料镯饰进行了分析。在样品中均检测到大量桦树皮焦油的生物标记物,证明其为桦树皮焦油制作而成,这在我国的考古发现中尚属首例,提供了桦树皮焦油用于装饰品制作的直接证据。大园子墓地是一处战国秦汉时期与西南夷有关的文化遗存,桦树皮焦油镯饰体现了战国秦汉时期滇东地区有关族群对桦树资源的认识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树皮焦油 生物标记物 大园子墓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生物化石的风化机理与保护研究进展
4
作者 李颖 罗武干 +1 位作者 杨益民 汪筱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28-2438,共11页
化石是研究地质历史、气候变迁、生物演化等的实证,有着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一般情况下,化石经过成岩和化石化作用被无机矿物交代,有一定的抗风化能力,在经过常规清理加固处理即可稳定保存。然而在相对潮湿的环境中,部分化石因其组成... 化石是研究地质历史、气候变迁、生物演化等的实证,有着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一般情况下,化石经过成岩和化石化作用被无机矿物交代,有一定的抗风化能力,在经过常规清理加固处理即可稳定保存。然而在相对潮湿的环境中,部分化石因其组成成分容易发生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开裂粉化,严重威胁其保存。笔者等简要回顾了化石修理加固技术的发展历史,并从风化机理和保护两方面着重介绍了当前学界对化石中盐风化、黄铁矿氧化、干燥失水开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简要对化石保护与文物保护的关系进行论述,以期推动化石保护学科的深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遗产保护 化石保护 盐风化 黄铁矿氧化 化学风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理出土战汉时期铜矛的铅料来源分析
5
作者 徐军平 杨颖东 +3 位作者 王晓婷 杜靖 唐翔 罗武干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6-451,共6页
凉山州会理地区自先秦时期已成为金沙江中游进入云南的重要门户。会理青铜文化显示了浓厚的本地原始文化基础,且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与金沙江以南等区域文化曾发生过不同程度的交流互动。铜矛是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化墓葬中普遍出土的一类... 凉山州会理地区自先秦时期已成为金沙江中游进入云南的重要门户。会理青铜文化显示了浓厚的本地原始文化基础,且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与金沙江以南等区域文化曾发生过不同程度的交流互动。铜矛是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化墓葬中普遍出土的一类青铜兵器,通常带有杀伐功能和礼仪性,此外因其具有独特的类型学特征,可以作为区别文化因素的特殊器物。由于青铜的冶炼受冶金技术和金属矿料供应的制约,青铜兵器的制作技术和矿料来源是讨论西南地方青铜文化与周边文化交流的良好例证。在此背景下,为探讨战国至西汉早期会理地区出土青铜矛的矿源以及其与周边文化的互动等问题,本研究利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pXRF)、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MC-ICP-MS)等设备对会理郭家堡墓地出土的四件铜矛进行了成分与铅同位素比值测定。铜矛样品均为柳叶形矛叶,且中部略起脊,骹部无耳,通体素面,这种形制的铜矛属于典型的本地风格特征。科技分析结果显示,铜矛样品的合金成分组成差异较大,有铜铅合金、铜锡铅合金及铜铅锑合金。因为所有样品的铅含量都高于2%,所以铜器中的铅料系人为添加。铅同位素比值分析结果则揭示了本批铜矛样品矿源分为普通铅和高放射性成因铅截然不同的两组。通过比较周边地区的铅矿石铅同位素数据,可知会理青铜矛不仅采用了当地的铅料,而且还使用了云南东北部会泽金沙厂一带的铅矿料。在战国至秦汉时期,云南东北部属于古夜郎青铜文化的控制区域。结合该分析结果与两地考古遗物的发现,可以推测会理青铜文化与夜郎青铜文化曾发生过紧密的交流与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矛 铅同位素比值 铅料 会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邕宁顶蛳山遗址出土黑色石料材质的光谱无损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李颖 周振宇 +1 位作者 杨益民 罗武干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3-257,共5页
石质材料鉴定是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因为石质种类会影响石器的制作技术、器物形态、工具类型,从而进一步制约遗址的石工业面貌乃至文化面貌。然而,仅从外观上对石器材质进行判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鉴别黑曜石和玻璃陨石... 石质材料鉴定是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因为石质种类会影响石器的制作技术、器物形态、工具类型,从而进一步制约遗址的石工业面貌乃至文化面貌。然而,仅从外观上对石器材质进行判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鉴别黑曜石和玻璃陨石这类外观极其相似的天然玻璃质材料,大量案例表明人工目验的结果是不准确的,经常会出现误判的情况。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借助现代科学仪器对石器材质进行鉴定。顶蛳山遗址作为岭南地区一处十分重要的石器时代遗址,为我们了解广西地区史前文化特征与内涵,探讨广西与周围地区史前文化交流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然而,对于出土在顶蛳山遗址中的大量黑色石器,发掘者们对这些石器的材质一直存疑。为了确定顶蛳山遗址出土黑色石料的材质,利用拉曼光谱、红外光谱和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ED-XRF)等分析手段对其进行了原位无损材质鉴定。Raman分析表明,所有样品均为非晶态SiO_(2)类物质;同时样品的均在380 cm^(-1)处出现极强吸收峰,提示样品中可能含有黄铁矿。所有样品的红外光谱在1200~900 cm^(-1)处平滑且不见明显肩峰,同时在750~500 cm^(-1)处不见明显吸收峰,表明样品不含斜长石、石英等矿物,这与玻璃陨石的物相特征相吻合。ED-XRF结果表明,样品的主要成分是SiO_(2)和Al_(2)O_(3),且其碱土金属(RO)和铁含量高而碱金属含量低(R^(2)O),R^(2)O/RO小于1、K_(2)O/CaO的比值处于0.8~1.6之间,这些成分特征均与玻璃陨石相符。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确定本文分析的石料样品均是玻璃陨石。分析结果对于进一步探讨顶蛳山遗址出土黑色石料的产地,顶蛳山遗址先民的活动范围及其与周边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与互动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曜石 玻璃陨石 石料材质 光谱无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盖蒂保护研究所的亚洲漆快速识别方法 被引量:2
7
作者 和玲 容波 +1 位作者 任萌 郝锌颖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5-128,共4页
漆长期以来广泛地用于装饰和建筑元素,以漆为黏合剂或表面保护剂的古代艺术品也成为一类分布广泛且具有地域特征的珍贵文化遗产。然而,由于漆本身的化学结构复杂,而且有些艺术家擅长在漆中添加其他材料调节所需效果,造成不同黏合剂之间... 漆长期以来广泛地用于装饰和建筑元素,以漆为黏合剂或表面保护剂的古代艺术品也成为一类分布广泛且具有地域特征的珍贵文化遗产。然而,由于漆本身的化学结构复杂,而且有些艺术家擅长在漆中添加其他材料调节所需效果,造成不同黏合剂之间检测分析时的相互干扰,使漆的分析识别极具挑战性。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联用技术是一种非常灵敏的、适合于漆检测的有效分析技术。由于Py-GC/MS不需要任何富集等复杂的前处理程序,对于只能采取极少量样品的古代艺术品来说具有突出的优势。但是,对众多裂解产物的归位始终是困扰漆分析者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处理程序 快速识别 建筑元素 珍贵文化遗产 裂解产物 黏合剂 古代艺术品 分析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阿里曲踏墓地及加嘎子墓地可见残留物的科技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任萌 杨益民 +3 位作者 仝涛 李林辉 赤列次仁 吴妍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2-128,共7页
西藏阿里地区汉晋时期的曲踏墓地出土的苇草编织器中,多发现疑似"秸秆"的植物碎屑;同时期的加嘎子墓地也出土了一块保存较好的炭化食物遗存。本文利用多种分析手段对其进行综合测试。分析表明,曲踏墓地的植物碎屑样品为大麦... 西藏阿里地区汉晋时期的曲踏墓地出土的苇草编织器中,多发现疑似"秸秆"的植物碎屑;同时期的加嘎子墓地也出土了一块保存较好的炭化食物遗存。本文利用多种分析手段对其进行综合测试。分析表明,曲踏墓地的植物碎屑样品为大麦的秸秆、糠麸等,且青稞的可能性较大;加嘎子墓地的食物遗存是由稻米和麦类作物(主要来自青稞)碾磨成粉后制作而成,并夹杂了大麦、小麦、水稻、小米等种子。可见当时阿里地区的先民有着多元化的食物来源。上述结果为认识前吐蕃时期西藏阿里地区的社会生活及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阿里地区 秸秆 食物遗存 植物微体化石 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横山杨界沙遗址植物遗存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生膨菲 尚雪 +4 位作者 杨利平 张鹏程 郝建 王炜林 王昌燧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3-128,共6页
陕西横山杨界沙遗址是一处仰韶文化晚期的聚落遗址。本文是针对2010年杨界沙遗址浮选出土炭化植物种子的鉴定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仰韶晚期该地先民已经从事旱作农业生产,粟和黍是主要粮食作物;其中黍可能占据主要地位。此次浮选出的... 陕西横山杨界沙遗址是一处仰韶文化晚期的聚落遗址。本文是针对2010年杨界沙遗址浮选出土炭化植物种子的鉴定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仰韶晚期该地先民已经从事旱作农业生产,粟和黍是主要粮食作物;其中黍可能占据主要地位。此次浮选出的农作物炭化种子占全部发现的70%,指示了当时农业技术水平;另外,遗址C区F7的一个灶坑中出土的炭化猪毛菜种子可能表明先民将其作为燃料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杨界沙遗址 仰韶晚期 旱作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青铜器锈层结构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穆艺 罗武干 +2 位作者 李玲 黄凤春 王昌燧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16,共9页
为研究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6件典型青铜器残片的锈蚀特征,利用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XRF)、离子色谱、拉曼光谱(Raman)及扫描电镜能谱面扫描分析(SEM-EDS Mapping)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叶... 为研究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6件典型青铜器残片的锈蚀特征,利用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XRF)、离子色谱、拉曼光谱(Raman)及扫描电镜能谱面扫描分析(SEM-EDS Mapping)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叶家山墓地墓葬多为中性/弱酸性、贫氯埋藏环境,有利于青铜器的保存。其锈层结构丰富,符合基于水与青铜器模拟腐蚀过程所推导的锈层结构类型。唯M46为弱碱性、富氯的埋藏环境,该墓出土残片锈蚀中存在有害锈,属于典型“粗糙疏松”锈层类型,亟须对该墓出土其他铜器进行相关保护处理。本研究系利用拉曼及扫描电镜能谱面扫描分析等方法对古代青铜器锈层结构进行原位、综合分析的工作。实践指出,利用拉曼及扫描电镜能谱面扫描分析等方法,可快捷、高效、有针对性地分析古代青铜器的锈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家山墓地 锈层 拉曼 扫描电镜能谱面扫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榆林地区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先民的作物选择初探 被引量:6
11
作者 生膨菲 尚雪 张鹏程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4-121,共8页
已有的考古研究显示,榆林地区在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址数量激增,聚落等级差异显著,社会复杂化程度加深。但其文明化过程中,不同等级聚落的先民对作物的选择情况如何,作物选择与社会发展程度之间的关系如何仍不明确。本文公布了榆林新... 已有的考古研究显示,榆林地区在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址数量激增,聚落等级差异显著,社会复杂化程度加深。但其文明化过程中,不同等级聚落的先民对作物的选择情况如何,作物选择与社会发展程度之间的关系如何仍不明确。本文公布了榆林新机场火石梁遗址的植物浮选结果,搜集该地区已有的大植物遗存资料,根据古人农作物计量的习惯,优化分析植物遗存所代表的作物产量信息,揭示不同聚落规模下先民对作物的选择利用情况。研究结果揭示,榆林地区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小型聚落居民延续以黍为主的旱作农业,但大型聚落—石峁遗址的先民则有了更多的选择,如强化对粟的开发,其作物选择的多样化可能与资源调动能力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地区 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 聚落等级 作物选择 旱作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光华村街唐墓出土琥珀的红外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肖琪琪 易立 +1 位作者 饶慧芸 杨益民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4-89,共6页
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意识到琥珀的装饰和药用价值,汉代开始从西域引入琥珀,唐代时琥珀已比较常见。我国古代琥珀多为进口琥珀,琥珀产地分析可以反映中外文化交流情况。国内仅对私人琥珀藏品进行过分析,考古出土琥珀的科技分析尚未见报道... 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意识到琥珀的装饰和药用价值,汉代开始从西域引入琥珀,唐代时琥珀已比较常见。我国古代琥珀多为进口琥珀,琥珀产地分析可以反映中外文化交流情况。国内仅对私人琥珀藏品进行过分析,考古出土琥珀的科技分析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判定成都光华村街低阶官员唐墓出土红色饰品为琥珀;再与若干产地的琥珀开展红外光谱对比,鉴定其产地为波罗的海地区。琥珀经过丝绸之路到达蜀地并为低阶官员所使用,足见唐代琥珀制品的盛行及当时国际贸易文化交流的盛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光谱分析 琥珀鉴定 波罗的海 琥珀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韩故城铸铁陶范表面处理技术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淡春 罗武干 +1 位作者 张飞燕 蔡全法 《文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7-94,共8页
河南郑韩故城仓城铸铁遗址是一处战国时期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的铸铁陶范,表面可见有黑色和红色薄层。本文对遗址出土陶范胎体及表面层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红色表面层的显色成分为赤铁矿,黑色表面层的显色成分为炭黑,... 河南郑韩故城仓城铸铁遗址是一处战国时期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的铸铁陶范,表面可见有黑色和红色薄层。本文对遗址出土陶范胎体及表面层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红色表面层的显色成分为赤铁矿,黑色表面层的显色成分为炭黑,且黑色层叠压于红色层之上。两种颜色表面层的使用,均有助于减少粘砂,利于脱模,有效提升铸件的质量。在冶铸遗址内还发现有一件涂料缸,器内残留的红色涂料与陶范表面红色层相近,表明红色表面层可能是工匠有意涂抹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韩故城 陶范 表面层涂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家山出土三足青铜器的地域特征分析
14
作者 赵孝龙 黄凤春 +2 位作者 李玲 郭长江 王昌燧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0-74,共5页
湖北随州叶家山遗址是一处西周早期的曾国墓地,出土了大批遗物,包括数量众多且铸造精美的青铜器。这批青铜器的总体特征与中原地区出土青铜器的风格相似,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叶家山青铜器属典型西周文化性质,并无自身特征,不过,也有学者... 湖北随州叶家山遗址是一处西周早期的曾国墓地,出土了大批遗物,包括数量众多且铸造精美的青铜器。这批青铜器的总体特征与中原地区出土青铜器的风格相似,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叶家山青铜器属典型西周文化性质,并无自身特征,不过,也有学者指出,那里仍有一些所谓的地域特征。本文对西周时期若干遗址出土的青铜器进行了实地观察和调研,并将其与叶家山出土青铜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叶家山出土三足青铜器中,桃圆形器口的器物为绝对主体。而其它地区西周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中,仅山西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与绛县横水西周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中,有几件为桃圆形器口。基于此,叶家山出土的三足青铜器中,大多数器口为桃圆形,而这应属于地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家山 西周早期 曾国 青铜器器口 桃圆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韩故城出土战国晚期铁器腐蚀产物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淡春 罗武干 +2 位作者 蔡全法 宋国定 王昌燧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8-52,共5页
为了分析郑韩故城遗址出土战国晚期铁器的锈蚀产物类型,采用X射线衍射和金相显微观察等现代科技手段,对郑韩故城遗址内仓城铸铁遗址出土的13件样品进行综合研究。通过分析比较样品间的锈蚀程度,发现铁质文物的锈蚀机理复杂,成分多样;一... 为了分析郑韩故城遗址出土战国晚期铁器的锈蚀产物类型,采用X射线衍射和金相显微观察等现代科技手段,对郑韩故城遗址内仓城铸铁遗址出土的13件样品进行综合研究。通过分析比较样品间的锈蚀程度,发现铁质文物的锈蚀机理复杂,成分多样;一些锈蚀产物中出现明显的分层,锈蚀不均;部分铁器中还存在着活性锈蚀物,其保存状态与金相组织有着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韩故城 铁质文物 锈蚀产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处理与测试条件差异对化石牙釉质羟磷灰石稳定同位素数据的影响:以步氏巨猿动物群为例
16
作者 姜曲怡 赵凌霞 胡耀武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9-168,共10页
牙釉质羟磷灰石的稳定同位素分析被广泛应用于古生物学研究之中,以重建古生态和古环境信息。在对不同研究中的同位素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时,往往会忽略不同实验室、不同前处理方法可能引发的数据误差。为了探讨这些因素对牙釉质羟磷灰石同... 牙釉质羟磷灰石的稳定同位素分析被广泛应用于古生物学研究之中,以重建古生态和古环境信息。在对不同研究中的同位素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时,往往会忽略不同实验室、不同前处理方法可能引发的数据误差。为了探讨这些因素对牙釉质羟磷灰石同位素值的影响,重新测量了湖北省龙骨洞步氏巨猿动物群动物牙釉质样本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值,该批样本曾使用不同的前处理和实验方法进行过测试(Zhao et al.,2011;Nelson,2014)。研究结果显示,重测的数据与Zhao et al.(2011)、Nelson(2014)发表的数据结果均存在一定差异。前处理方法与实验室测试差异都会造成牙釉质碳、氧稳定同位素结果的偏差。相较氧同位素而言,碳同位素值会更容易被前处理过程中反应试剂、反应时间等的不同所影响。但上述因素所导致的数据差异较小,不会对后续的分析产生实质性影响。本研究为直接对比不同来源牙釉质同位素值的可行性提供了初步的理论支持。建议为减少由于样品前处理和实验测试方案引发的数据误差,获得更加精确的研究结果,应尽可能采用同样的前处理与测试方案,多进行实验室间数据校正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釉质羟磷灰石 稳定同位素分析 羟磷灰石前处理 同位素数据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吐鲁番胜金店墓地出土煤精制品的科技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诺杨 王龙 +2 位作者 韩宾 饶慧芸 杨益民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4-51,共8页
煤精独特的质地与光泽使其成为制作装饰品和工艺品的重要原料之一,自新石器时代中期便在我国作为艺术载体而出现。目前煤精制品的鉴定主要依据外观形貌、划痕颜色和破坏程度较大的煤岩学分析,无损或微损的科技分析甚少。本研究利用气相... 煤精独特的质地与光泽使其成为制作装饰品和工艺品的重要原料之一,自新石器时代中期便在我国作为艺术载体而出现。目前煤精制品的鉴定主要依据外观形貌、划痕颜色和破坏程度较大的煤岩学分析,无损或微损的科技分析甚少。本研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红外光谱及同步辐射显微CT技术对新疆吐鲁番西汉时期胜金店墓地出土的一枚黑色珠子开展了无损和微损分析。结果表明,珠子为煤精制品,结构均匀,制作时采用了对向钻孔工艺并经过了打磨、修整处理。煤精制品自西汉以来逐渐出现在低阶人群墓葬中,这种消费大众化现象可能与汉代煤的首次大规模利用有关;而煤精制品自汉代开始在新疆地区零星出现,推测新疆煤精制品的利用很可能是汉文化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开采 煤精 生物标记物 显微CT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会理文管所藏多元风格青铜器矿料来源的MC-ICP-MS分析
18
作者 毕研琦 杨颖东 +2 位作者 杜靖 唐翔 罗武干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40-1146,共7页
青铜器的矿料来源及其体现的地区间文化互动等信息是考古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四川会理位于欧亚草原、中原、南亚和东南亚之间的“十字路口”,且处在著名的“藏彝走廊”之上,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和多元文化交汇区,当地出土的青铜... 青铜器的矿料来源及其体现的地区间文化互动等信息是考古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四川会理位于欧亚草原、中原、南亚和东南亚之间的“十字路口”,且处在著名的“藏彝走廊”之上,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和多元文化交汇区,当地出土的青铜器更是包含多种文化因素。然而,以往对该地青铜文化的研究多集中于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的器型及纹饰等所体现的文化互动上,而对多元风格青铜器的矿料来源和地区间文化互动的具体模式关注较少。使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pXRF)、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对会理文管所藏8件具有多元文化风格的青铜器进行成分分析和铅同位素比值测定。在此基础上,搜集铜、铅矿山和相关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数据并结合考古类型学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揭示不同地区和青铜文化之间的互动联系。pXRF分析结果显示,这批样品合金类型多样,包括纯铜、锡青铜、铅锡青铜和锡铅青铜等。MC-ICP-MS分析结果显示,两面石寨山型铜鼓和盐源文化风格树形器应为利用滇中南地区的铅料生产的,且前人对多面石寨山型铜鼓的研究结果显示其矿料均来自滇中南,表明铜鼓这种象征权力与地位的礼器的矿料来源及生产较为独特,很可能为统治阶层所垄断;而石寨山型铜钟则是利用会理当地铜料生产的“仿制品”。以上结果表明,会理与石寨山、盐源等周边地区青铜文化存在着实物和精神等层面的复杂互动。研究显示,在运用pXRF、MC-ICP-MS明确青铜器合金成分和矿料来源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记载与考古类型学分析可以为深入探讨地区间文化互动的具体模式提供很好的证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 多元风格 矿料来源 文化互动模式 MC-ICP-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