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十年(2014-2024)海洋放线菌源抗感染抗生素的发现及其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1
作者 陈泽平 周镇槟 +4 位作者 李小华 王一迪 蔡鲜花 鞠建华 马俊英 《中国抗生素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87-1037,共51页
日益严峻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重大威胁,亟需开发具有新型骨架和/或新作用机制的治疗药物,以应对由耐药性细菌、真菌、寄生虫及病毒等病原体引发的感染。此外,新型抗生素的开发仍然高度依赖于新天然产物的发现。... 日益严峻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重大威胁,亟需开发具有新型骨架和/或新作用机制的治疗药物,以应对由耐药性细菌、真菌、寄生虫及病毒等病原体引发的感染。此外,新型抗生素的开发仍然高度依赖于新天然产物的发现。放线菌因其在新结构或新功能天然产物生产中的多能性,贡献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数量的2/3多,而且其仍然是新型抗生素的重要来源。在这个多能的放线菌类群中,海洋放线菌因其能够合成结构新颖、活性多样且强效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尤其值得重点关注的一类微生物资源。本文对发表于2014—2024年间具有显著抗感染活性(MIC≤10μg/mL)的海洋放线菌源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归纳,这期间共发表具有显著抗感染活性的分子200个,其中抗细菌分子154个(抗革兰阳性、革兰阴性菌和结核分枝杆菌的分别是109、31和35个)、抗真菌分子27个、抗病毒分子3个和抗寄生虫分子29个。多学科技术的发展进步为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机制的揭示和具有应用价值的生物合成酶功能表征创造了条件。目前在这些分子中已经开展或完成生物合成研究的分子有62个(31个聚酮、8个非核糖体肽、10个聚酮-聚肽杂合分子、7个生物碱、2个RiPPs、2个萜类、1个核苷和1个长链双环磷酸酯),基于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对其中的聚酮、聚肽、生物碱、杂萜类和核苷类等代表活性分子的生物合成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其他分子的生物合成机制解析提供思路借鉴或参考。最后探讨了快速发展的海洋放线菌天然产物研究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系统分析将为人们了解海洋放线菌源抗生素的发现现状及其对解决全球抗生素抗性危机的意义提供新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放线菌 抗感染 抗生素发现 抗生素生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里亚纳海槽火山岩中斜长石熔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及其对岩浆演化的指示意义
2
作者 张保辉 曾志刚 +7 位作者 曾志斌 杨小双 王晓媛 齐海燕 殷学博 陈帅 陈祖兴 韩超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7,共15页
马里亚纳海槽南部安山岩(H5-T3-2)中斜长石结晶温度主要集中在1050~1150℃,未受到后期岩浆演化的影响。马里亚纳海槽中部玄武质安山岩(H5-T1-3)中斜长石结晶温度主要集中在900~1050℃;英安岩(H5-T1-1)中斜长石结晶温度主要集中在1050~1... 马里亚纳海槽南部安山岩(H5-T3-2)中斜长石结晶温度主要集中在1050~1150℃,未受到后期岩浆演化的影响。马里亚纳海槽中部玄武质安山岩(H5-T1-3)中斜长石结晶温度主要集中在900~1050℃;英安岩(H5-T1-1)中斜长石结晶温度主要集中在1050~1150℃。马里亚纳海槽18°N附近玄武岩(H5-T2-2、H5-T2-3)斜长石中熔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主要集中在1050~1150℃,并呈连续降温趋势,只有少部分在1000~1050℃的较低温度结晶,边缘部An值骤降则反映岩浆喷出快速冷却的过程;玄武质安山岩(H5-T2-1)斜长石中熔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具有“双峰”式特征,主要分布在850~950℃和1050~1150℃2个温度范围。结合斜长石的环带特征及其An值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该斜长石有2个明显不同的结晶阶段,发生了岩浆混合作用,且在马里亚纳海槽浅部可能存在温度约为850~950℃的岩浆房,岩浆到达浅部岩浆房后发生岩浆混合,最终喷出洋底。马里亚纳海槽18°N附近的岩浆演化过程较为复杂,发生了不同周期的岩浆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里亚纳海槽 斜长石 熔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岩浆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里亚纳弧NWEifuku热液区岩石中黄铁矿的地球化学特征
3
作者 刘锦风 曾志刚 +3 位作者 王晓媛 曾志斌 杨小双 齐海燕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39,共15页
本文选择马里亚纳弧北部NWEifuku热液区的4块火山岩及其中1块微蚀变火山岩的内部黄铁矿作为研究对象,对样品进行了全岩主量元素、橄榄石和黄铁矿原位主、微量元素及黄铁矿S同位素组成的测试分析工作,探讨了岩石中黄铁矿的地球化学特征... 本文选择马里亚纳弧北部NWEifuku热液区的4块火山岩及其中1块微蚀变火山岩的内部黄铁矿作为研究对象,对样品进行了全岩主量元素、橄榄石和黄铁矿原位主、微量元素及黄铁矿S同位素组成的测试分析工作,探讨了岩石中黄铁矿的地球化学特征、物质来源和微生物成矿作用。结果显示,火山岩为玄武安山岩,包含4种类型的黄铁矿,分别为蚀变斑晶中他形和胶状黄铁矿、斑晶裂隙中细长柱状黄铁矿、基质中半自形-他形黄铁矿、气孔中自形黄铁矿。后3种黄铁矿的晶形表明,其是热液活动早期的产物。蚀变斑晶中黄铁矿的晶形为他形和胶状,相较其他3种类型黄铁矿,其S/Fe比值升高,这些均为矿物在低温下形成的特征,即该类黄铁矿的形成受到了热液与海水混合导致温度降低的影响。4种黄铁矿的δ^(34)S值(6.58‰~-19.60‰)以及部分自形黄铁矿的铁氧化层边缘表明,它们在形成过程中可能受到了微生物作用的影响。蚀变橄榄石中黄铁矿的Co、Ni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类型黄铁矿,与蚀变前后热液流体成分改变、热液与海水混合后温度降低导致元素更易进入黄铁矿晶格等因素有关,其核部与边部元素含量的差异可能受到了微生物作用的影响,而蚀变橄榄石对黄铁矿元素含量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里亚纳岛弧热液喷口 黄铁矿 微量元素 微生物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国“海洋十年”规划实施之初动态与展望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琳 李晶 +1 位作者 周慧 王凡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1-102,共12页
近几十年来,全球的海洋健康状况明显下降。为了防止、减缓和扭转未来海洋健康和功能的恶化趋势,联合国启动了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年)(简称“海洋十年”)规划,以整合全球海洋相关领域的资源与力量,科学地保护海洋并实... 近几十年来,全球的海洋健康状况明显下降。为了防止、减缓和扭转未来海洋健康和功能的恶化趋势,联合国启动了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年)(简称“海洋十年”)规划,以整合全球海洋相关领域的资源与力量,科学地保护海洋并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联合国“海洋十年”规划为海洋领域的科学家、政策制定者、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和地方群体更加高效、合理地共同保护和开发海洋资源提供了一个广阔平台,也为中国实现海洋强国战略、发展海洋科技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研究通过梳理联合国“海洋十年”规划的发展过程和已批准的行动与活动,结合文献信息分析,深度解析了“海洋十年”规划的发展和实施动态,探讨了“海洋十年”规划的热点研究主题。自2020年9月,联合国正式发布“海洋十年”规划以来,共有来自60个国家的409项行动获得“海洋十年”的批准,其中包括47项计划、277个项目和85项捐助,研究热点主要是海洋政策制定与海洋管理、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等。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海洋十年”活动的实施与协调、能力建设、资金支持、人才培养和宣传推广的角度,进一步提出了促进我国全面参与“海洋十年”规划实施、加快发展我国的海洋科技创新及开拓国际合作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 海洋十年 海洋科学 可持续发展 科学-政策接合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方法使用海表面温度构建工业革命以来的印尼贯穿流流量序列 被引量:1
5
作者 辛林超 胡石建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3,共12页
印尼贯穿流连接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对区域和全球气候系统至关重要,但在印尼贯穿流的长期变化研究中非常缺乏长时间序列。利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历史模拟数据对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基于海表面温度反演了... 印尼贯穿流连接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对区域和全球气候系统至关重要,但在印尼贯穿流的长期变化研究中非常缺乏长时间序列。利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历史模拟数据对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基于海表面温度反演了印尼贯穿流的体积输运。结果表明,该模型反演的印尼贯穿流可再现其总方差的80%左右。进而结合数据,首次构建了1870~2023年长达154 a的印尼贯穿流流量时间序列。通过与潜标观测数据对比发现,反演结果与国际努沙登拉层化和输运计划(the international Nusantara stratification and transport,INSTANT)、印尼贯穿流监测项目(monitoring Indonesian throughflow,MITF)观测数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6与0.69,验证了该时间序列的可靠性。使用梯度加权类激活映射(gradient-weighted class activation mapping,Grad-CAM)与注意力机制研究了该模型中影响印尼贯穿流反演技巧的敏感性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贯穿流 海洋环流 海表面温度 深度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热液硫化物中金属、非金属和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的关系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曾志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共19页
海底热液硫化物的同位素组成不仅可以示踪其来源,也记录了流体及其沉淀过程。本文分析了全球海底热液硫化物的金属(铅、铼、锇、铁、铜、锌)、非金属(硫)及其流体包裹体中的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探讨了硫化物中金属、非金属和稀有气体同... 海底热液硫化物的同位素组成不仅可以示踪其来源,也记录了流体及其沉淀过程。本文分析了全球海底热液硫化物的金属(铅、铼、锇、铁、铜、锌)、非金属(硫)及其流体包裹体中的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探讨了硫化物中金属、非金属和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底热液硫化物中的硫同位素组成与锇、铁同位素组成之间,铁同位素组成与铅和氦同位素组成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其锇同位素组成与铁同位素组成之间,氙同位素组成与铅、锇同位素组成之间,则存在正相关性。在岩浆去气注入流体阶段形成的硫化物,具δ^(34)S_(VCDT)值较低(约0‰),^(3)He/^(4)He(>8 Ra)、^(40)Ar/^(36)Ar(>300)和^(129)Xe/^(132)Xe(>0.99)值较高的特点。在流体-岩石相互作用阶段,随着岩石中含铅矿物的不断溶解,即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程度的增加,流体中沉淀的黄铁矿、黄铜矿和闪锌矿的铅质量分数增加,伴随^(206)Pb/^(204)Pb值轻微的减小。在流体-海水混合阶段,海水影响的加剧可使硫化物中的锇质量分数(约0×10^(-9))急剧降低,δ^(57)Fe值(<—1.6‰)、187 Os/188 Os值(>1)明显增大;随着流体-海水混合作用的增强,硫化物中黄铁矿的δ^(34)S_(VCDT)值将随着其流体包裹体中^(3)He/^(4)He、^(40)Ar/^(36)Ar、^(129)Xe/^(132)Xe值轻微降低而升高,而其^(3)He/^(4)He值随着其^(130)Xe/^(132)Xe值的降低而降低。以上表明,通过综合分析海底硫化物中金属、非金属和稀有气体的同位素组成和其质量分数,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揭示岩浆去气、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和流体-海水混合对海底热液循环的影响,进而了解硫化物沉淀过程中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和流体-海水混合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非金属和稀有气体同位素 同位素组成之间的关系 海底热液硫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深度学习对南海海表温度预报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宇 许大志 +2 位作者 俞胜宾 邢会斌 管玉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36,共10页
海表温度是海洋最重要的物理量之一,提供了气候系统的基本信息,准确地预报海表温度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近年来,基于人工智能的海温预报方法开始流行,并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基于卷积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ConvLSTM),本文研究了多尺度输... 海表温度是海洋最重要的物理量之一,提供了气候系统的基本信息,准确地预报海表温度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近年来,基于人工智能的海温预报方法开始流行,并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基于卷积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ConvLSTM),本文研究了多尺度输入场对南海北部二维海表温度预报结果的影响。文章采用多元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MEEMD)将日均海表温度分解成多个尺度的空间主模态,并以不同的组合训练ConvLSTM模型进行预报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前4个海表温度主模态数据训练模型时,预报1~7 d海表温度的均方根误差约为0.4~0.8℃,比仅用原始海表温度训练时减小了0.2~1.2℃;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1%~6%,减小了0.5%~10%;空间相关系数为99.5%~96.5%,提高了0.5%~3.5%。而且,随机实验也进一步证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普适性。基于深度学习的预报模型,需结合海温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的数据进行训练,才能进一步提高其预报精度。本文初步探究了人工智能方法与物理概念在海温预报中的融合,可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预报 深度学习 ConvLSTM MEEM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尼贯穿流出流海域次表层潜流的来源和季节-年际变化特征
8
作者 史万里 胡石建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共11页
结合涡分辨率数值模拟数据和历史水文观测数据,研究了印尼贯穿流之下两支次表层潜流——位于翁拜海峡的翁拜潜流和帝汶通道的帝汶潜流的来源和季节与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这两支潜流存在于大约200~800 m深度之间,是一个准永久性存在... 结合涡分辨率数值模拟数据和历史水文观测数据,研究了印尼贯穿流之下两支次表层潜流——位于翁拜海峡的翁拜潜流和帝汶通道的帝汶潜流的来源和季节与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这两支潜流存在于大约200~800 m深度之间,是一个准永久性存在的潜流系统。翁拜潜流的形成主要与南爪哇潜流的东伸有关,而帝汶潜流水体来源较为复杂,主要是南爪哇潜流和卢温潜流的混合水。两支潜流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其中在季节尺度上,具有显著半年周期,通常在印度洋季风转换期(4、5月份和10月份)流量达到峰值。结合历史风场、卫星高度计和温盐观测数据,发现与局地风场及其上升流相关的次表层经向压强梯度是导致其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在年际尺度上,潜流存在2~4 a的周期,与印度洋偶极子存在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海域 东南印度洋 次表层潜流 翁拜潜流 帝汶潜流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印尼贯穿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SO事件次表层海温的两个模态及其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永利 唐晓晖 +1 位作者 王凡 赵永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51-860,共10页
利用SODA海洋同化资料和NCEP再分析大气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ubsurfaceoceantemperatureanomaly,SOTA)与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lNi?o-SouthernOscillation,ENSO)循环的联系,及SOTA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回顾传统ENSO研究,... 利用SODA海洋同化资料和NCEP再分析大气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ubsurfaceoceantemperatureanomaly,SOTA)与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lNi?o-SouthernOscillation,ENSO)循环的联系,及SOTA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回顾传统ENSO研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ENSO影响大气研究的新思路,得到以下结果:(1)以SOTA为基本资料的研究发现, ENSO事件有两个模态,主要出现在冬季的第一模态对冬季及夏季亚洲-北太平洋-北美地区上空中高纬大气环流有重要影响,主要出现在夏季的第二模态对该地区上空夏季热带和副热带大气系统有重要作用。(2)ENSO事件通过与ENSO相联系的热带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ENSO-relatedseasurface temperatureanomaly,RSSTA)对大气的异常热通量输送,强迫Walker环流和Hadley环流变化,导致热带和北太平洋及周边地区上空大气环流异常,进而影响相关地区冬季和夏季的气候。(3)海表面温度异常(seasurfacetemperatureanomaly,SSTA)包含RSSTA和大气异常导致的海温变化(sea temperature anomaly caused by atmospheric anomaly, STA)两部分, RSSTA是ENSO事件过程中海洋内部热动力结构调整导致的海面温度变化,在海洋对大气的热输送过程中,它随ENSO事件演变不断更新;STA是大气受RSSTA海洋异常加热后导致的大气环流异常对海面温度的影响,在海洋浅表层STA对RSSTA有重大影响。本文最后讨论了ENSO事件期间热带海洋对大气热输送过程,指出ENSO事件通过海洋内部热动力结构调整产生RSSTA,它直接对大气异常加热,导致大气环流和气候异常,局地海气之间负反馈过程产生STA,反过来抑制RSSTA。结果还指出,人们常用的SSTA变率实际上主要由秋冬季节RSSTA主导,丢失了春夏季ENSO信息,用SSTA研究ENSO事件存在局限性,这也可能是ENSO事件春季预报障碍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事件两个模态 海表面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SSTA) 次表层海温异常(subsurface ocean temperature anomaly SOTA) 大气环流异常 海气热通量边界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株溶藻弧菌噬菌体的生理特性和基因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钟宛宣 杨芸兰 +1 位作者 李祥付 徐杰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2-34,共13页
利用噬菌体治疗水产养殖细菌病害具有专一性强、自我增殖能力强等优点,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为了获得可防治水产病原体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的生物杀菌剂,本研究以Vibrio alginolyticus ATCC 17749T为宿主,从福建省东... 利用噬菌体治疗水产养殖细菌病害具有专一性强、自我增殖能力强等优点,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为了获得可防治水产病原体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的生物杀菌剂,本研究以Vibrio alginolyticus ATCC 17749T为宿主,从福建省东山岛的对虾养殖场与水产市场污水环境中分离得到两株巨型噬菌体vB_ValM_R10Z和vB_ValM_R11Z,并分别从噬菌体形态、宿主范围、生命周期和基因组信息等方面进行了鉴定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噬菌体R10Z和R11Z具有相似的噬菌斑形态和电镜形态,属于肌尾噬菌体;除宿主之外,噬菌体R10Z和R11Z均能侵染另一株欧文氏弧菌Vibrio owensii JL3186;两株噬菌体均对氯仿不敏感,表明其衣壳蛋白不含脂类物质;噬菌体R10Z和R11Z的潜伏期均为20min,但裂解量却相差一倍,分别为45PFU·cell^(-1)和114PFU·cell^(-1);两株噬菌体的基因组大小分别为247167bp和246831bp,G+C含量分别为41.30%和41.33%,两者基因组相似性达99.45%,均未检测出毒力基因与抗药性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两株噬菌体均属于Myoviridae(科),Tevenvirinae(亚科),Schizotequatrovirus(属),同源基因在环境中分布广泛。两株噬菌体性状优良,在水产病害的噬菌体治疗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菌 噬菌体 噬菌体治疗 生理特性 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浦-马里亚纳海沟连接区深层流季节内变异的特征和机制
11
作者 赵秋雅 汪嘉宁 +5 位作者 张航 张志祥 马强 马卫东 王凡 杨红卫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74-1285,共12页
雅浦-马里亚纳海沟连接区东深水通道是太平洋深层经向翻转环流携带南极绕极水进入西太平洋的首要入口。基于高分辨率的再分析数值模型结果,研究发现该通道深层流速和温度具有显著的40~90d周期的季节内变异,且季节内变异强度随深度的增... 雅浦-马里亚纳海沟连接区东深水通道是太平洋深层经向翻转环流携带南极绕极水进入西太平洋的首要入口。基于高分辨率的再分析数值模型结果,研究发现该通道深层流速和温度具有显著的40~90d周期的季节内变异,且季节内变异强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进一步研究揭示地形罗斯贝波(topographic Rossby waves,TRW)是引起上述季节内变异的主要原因,TRW波解可以解释深层流和温度季节内振幅的垂向变化。通过建立全水体的动力关联研究发现TRW在不同时刻具有不同的能量来源,首先次表层强涡旋经过时可以通过位涡守恒激发深层的TRW;第二,大洋中层存在的强涡旋也可激发深层的TRW;第三,深层平均流可以主要通过正压不稳定过程向季节内TRW提供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浦-马里亚纳海沟连接区 季节内变异 地形罗斯贝波 次表层和中层中尺度涡 正斜压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个代表站点的珊瑚δ^(18)O数据对热带印度洋气候变率的反演能力分析
12
作者 陈云帆 陈天然 +2 位作者 龙上敏 陈泽生 杜岩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2-93,共12页
珊瑚中的δ^(18)O含量可以高精度地记录热带海洋中的气候变率及气候变化信息,从而弥补器测观测时间长度有限的缺陷,为反演过去长期的气候状况提供了可能。热带印度洋的气候模态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影响周边区域甚至全球的气候,具有重要的... 珊瑚中的δ^(18)O含量可以高精度地记录热带海洋中的气候变率及气候变化信息,从而弥补器测观测时间长度有限的缺陷,为反演过去长期的气候状况提供了可能。热带印度洋的气候模态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影响周边区域甚至全球的气候,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对比分析了1880—1999年间热带印度洋4个站点(肯尼亚、坦桑尼亚、塞舌尔、明打威)的珊瑚δ^(18)O数据,研究了其对热带印度洋气候的反演情况。结果显示,珊瑚δ^(18)O对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的长期变化趋势反演良好,珊瑚δ^(18)O与局地SST在季节循环中保持一致,且在低温季节对SST的变化更为敏感。此外,4个站点的珊瑚δ^(18)O对印度洋海盆模态(Indian Ocean Basin Mode,IOBM)和印度洋偶极子模态(Indian Ocean Dipple Mode,IODM)有一定的表征能力,并且δ^(18)O记录的热带印度洋年际变率受年代际变率调制。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珊瑚δ^(18)O数据对于了解古气候时期热带印度洋气候变率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但同时也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站点的信息来完整地反映印度洋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印度洋 珊瑚δ^(18)O 印度洋气候模态 IOBM IOD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北部的风能输入门户
13
作者 张宇 崔超然 +1 位作者 杨倩 管玉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0-47,共8页
风不仅驱动了上层海洋的环流,也是深层海洋运动的主要能量来源。本文主要研究了北太平洋北部的风能输入的季节性分布特征和年际变化趋势,包括风向表面波、表层地转流和表层非地转流的能量输入。基于SODA3数据的结果表明,风能输入门户随... 风不仅驱动了上层海洋的环流,也是深层海洋运动的主要能量来源。本文主要研究了北太平洋北部的风能输入的季节性分布特征和年际变化趋势,包括风向表面波、表层地转流和表层非地转流的能量输入。基于SODA3数据的结果表明,风能输入门户随季节变化显著,其中黑潮延伸区是冬季门户,副极地流涡是春、秋季门户,大洋东边界则是夏季门户,能量输入强度逐次递减。21世纪以来,秋冬风能输入明显减弱,春季增加,夏季无显著变化。就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而言,向表面波的能量输入由风场主导,而向表层地转流和非地转流的能量输入则由流场主导。这些机械能输入结果对进一步认识该海域的动力机制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能输入 门户区域 表面波 表层地转流 表层非地转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绳海槽中部热液区地形复杂度研究
14
作者 李金洋 张建兴 +1 位作者 栾振东 阳凡林 《海洋测绘》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8-41,共4页
基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号综合考察船在冲绳海槽中部热液区采集的高分辨率海底地形数据,建立地形复杂度综合分析模型,利用窗口序列分析法以及均值变点分析法,分析了冲绳海槽中部热液区的地形复杂度。结果发现,研究区内平均地... 基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号综合考察船在冲绳海槽中部热液区采集的高分辨率海底地形数据,建立地形复杂度综合分析模型,利用窗口序列分析法以及均值变点分析法,分析了冲绳海槽中部热液区的地形复杂度。结果发现,研究区内平均地形复杂度指数为1.74,热液活动区地形复杂度指数在1.4~3.2之间,热液活动区地形相对复杂。这为计算全球海底热液区地形复杂度和寻找热液活动区位置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波束测深数据 数字高程模型 地形复杂度 海底热液区 冲绳海槽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铱针电极原位测定绿萝植物组织pH值
15
作者 周正文 潘大为 +1 位作者 魏红 潘飞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38-542,共5页
构建能稳定检测pH的新型微电极,并用于植物组织的原位测定。在碱性条件下采用循环伏安法对Ir针进行电化学修饰,得到Ir/Ir(OH)_x型pH电极,并对该修饰电极的形貌及电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裸Ir电极和Ir/Ir(OH)_x电极的对比扫描电镜(SEM)图... 构建能稳定检测pH的新型微电极,并用于植物组织的原位测定。在碱性条件下采用循环伏安法对Ir针进行电化学修饰,得到Ir/Ir(OH)_x型pH电极,并对该修饰电极的形貌及电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裸Ir电极和Ir/Ir(OH)_x电极的对比扫描电镜(SEM)图显示,电化学修饰的Ir丝表面增加了一层白色Ir(OH)_x膜。Ir/Ir(OH)_x型电极对pH响应敏感,在pH=4~10范围内其电势与pH呈能斯特线性响应。电极的响应时间为60 s左右,多次间隔测定,电极具有较好稳定性。利用该电极对植物培养过程的生长状况进行原位分析测定,发现在弱酸盐溶液水培下的绿萝(Epipremnum Aureum),随水培缓冲溶液的pH值微弱降低,且植物茎干较根茎表现出迟滞的变化趋势。将该Ir针电极应用于植物组织pH值原位测量,尤其对耐盐植物选育和根茎pH变化监测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铱针电极 PH值 植物组织 原位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