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东灵山的无灌溉古耕作层和自然沉积层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
1
作者 吕璇泽 李玉梅 旺罗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2-644,共13页
对北京东灵山天然草甸、天然阔叶林、退耕草甸、退耕阔叶林4类土壤剖面易溶盐含量、pH、磁化率以及颜色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以求建立识别古耕作层的方法。研究发现,退耕土壤剖面内易溶盐含量显著低于天然剖面,变异系数也明显小于天然剖面... 对北京东灵山天然草甸、天然阔叶林、退耕草甸、退耕阔叶林4类土壤剖面易溶盐含量、pH、磁化率以及颜色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以求建立识别古耕作层的方法。研究发现,退耕土壤剖面内易溶盐含量显著低于天然剖面,变异系数也明显小于天然剖面。易溶盐含量及其变异系数可用于识别无灌溉的古耕作层。土壤磁化率和pH也有识别古耕作层的潜在价值,未来还需要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耕作层 土壤易溶盐含量 东灵山 土地利用 古环境 农业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表土磁化率与现代气候因子的关系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0
2
作者 谷永建 李玉梅 +1 位作者 韩龙 苏鑫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98-509,共12页
选取中国东部E-W和N-S两条环境断面的表土,对其进行磁化率测定并分析土壤磁化率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其与年均温、年均相对湿度和年均降水量(MAT、MARH和MAP)等现代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E-W断面上土壤χlf(低频磁化率)和χfd(频率磁化... 选取中国东部E-W和N-S两条环境断面的表土,对其进行磁化率测定并分析土壤磁化率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其与年均温、年均相对湿度和年均降水量(MAT、MARH和MAP)等现代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E-W断面上土壤χlf(低频磁化率)和χfd(频率磁化率)空间分布具有东高西低的特征;N-S断面上χlf随纬度变化复杂,χfd有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在0℃≤MAT≤12℃或MAP≤1000mm时,χlf随MAT和MAP的增加而上升;当MAT>12℃或MAP>1000mm时,χlf表现出相反的变化。χlf与MAP的回归方程表明磁化率可以作为古降水的定量重建指标。研究结果显示磁化率在用于古环境重建时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200≤MAP≤1000mm的地区较好反映古降水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率 表土 气候 古环境重建 中国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炭化过程中质量和颜色变化的实验模拟 被引量:2
3
作者 苏鑫 李玉梅 谷永建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7-424,共8页
小麦遗存是研究早期人类粮食种类的重要植物考古材料。出土的小麦遗存大多数都已经炭化,但对于炭化的环境和条件尚不清楚。通过室内炭化实验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现代小麦进行烘烤,研究小麦的质量、表面颜色和粉末颜色随时间的变化来揭示... 小麦遗存是研究早期人类粮食种类的重要植物考古材料。出土的小麦遗存大多数都已经炭化,但对于炭化的环境和条件尚不清楚。通过室内炭化实验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现代小麦进行烘烤,研究小麦的质量、表面颜色和粉末颜色随时间的变化来揭示小麦遗存形成的炭化条件。200℃以下的小麦质量和颜色变化较小,250℃及以上小麦的质量和颜色变化较大,且有内容物溢出。在200℃以下小麦的质量变化主要由于失水造成,而250℃以上的质量变化,不仅有水分的失去还有大量有机物、无机物等的失去。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小麦的表面颜色与粉末颜色的L~*值(亮度或者白度)变化几乎同步,两者的a~*值(红-绿彩度)和b~*值(黄-蓝彩度)变化不同步,但a~*值和b~*值的变化趋势相似。虽然样品起始时表面颜色和粉末颜色的值不同,当小麦完全炭化后,表面颜色和粉末颜色的值几乎相同。实验模拟结果表明不同的温度下小麦炭化的质量损失量、颜色变化不同,为理解炭化小麦形成的条件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考古 小麦 炭化 质量 颜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袋埋藏和自然环境下测定森林凋落物早期分解过程的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谷永建 李玉梅 +1 位作者 陶千冶 旺罗 《浙江林业科技》 2020年第6期1-8,共8页
为比较网袋埋藏和自然环境中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差异,探讨网袋在凋落物早期分解过程中对分解速率的影响,选取位于北京市东灵山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固定样地,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定期收集网袋和自然分解早期凋落物,并收集分解后期近1... 为比较网袋埋藏和自然环境中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差异,探讨网袋在凋落物早期分解过程中对分解速率的影响,选取位于北京市东灵山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固定样地,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定期收集网袋和自然分解早期凋落物,并收集分解后期近10年的样品作为对比,测定其红度(a^*)、黄度(b^*)和亮度(L^*)。结果表明,网袋中的凋落物和自然环境中的凋落物的a^*,b^*,L^*均随分解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颜色变化主要发生在分解的第1年,分解后期颜色逐渐趋于稳定;分解早期,对a^*,b^*,L^*而言,三者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a^*,b^*,L^*与分解时间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网袋中凋落物的颜色值波动较大,分布离散,规律性较差;分解开始,网袋中的凋落物与自然环境中的凋落物的颜色接近,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别逐渐增大,凋落物的颜色变化是色素等有机质分解的外在表现,时间较长时,网袋微环境会抑制凋落物分解,使其分解速率低于自然样品。因此,利用网袋法研究凋落物分解过程和分解速率,应适当考虑网袋的存在对分解的影响以使结果更加精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自然环境 网袋 落叶阔叶林 分解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