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多参数成像联合血清学模型在肝纤维化分期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瑞瑞 郑建军 +3 位作者 张景峰 陈斌 崔诗浛 闫昆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6-122,138,共8页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T1 mapping成像和血清学诊断模型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FIB-4指数及其联合应用在肝纤维化分期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3月—2021年3月就诊于...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T1 mapping成像和血清学诊断模型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FIB-4指数及其联合应用在肝纤维化分期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3月—2021年3月就诊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经病理证实为肝纤维化的45例患者,根据肝纤维化程度分为S0~S1组、S≥2组和S≥3组,根据血清学指标计算APRI和FIB-4,采用3.0T超导MR行多b值DWI和T1 mapping扫描,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真实扩散系数(D)、假性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和T1弛豫时间,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各参数及联合应用诊断肝纤维化分期的效能。结果D、ADC、T1弛豫时间、APRI、FIB-4诊断肝纤维化S≥2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2、0.840、0.624、0.747、0.653;D、ADC、T1弛豫时间、APRI、FIB-4诊断肝纤维化S≥3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0、0.760、0.786、0.893、0.676;ADC联合APRI、D联合FIB-4诊断肝纤维化S≥3的敏感度均为100.0%。ADC联合T1弛豫时间诊断肝纤维化S≥2、S≥3的特异度分别为93.3%、94.3%。结论ADC、D、T1弛豫时间和APRI对各期肝纤维化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ADC联合APRI、D联合FIB-4、ADC联合T1弛豫时间可以弥补单一诊断方法的不足,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 T1 mapping 病理学 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正位片用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后定位导管尖端 被引量:9
2
作者 胡燕标 吴飞飞 +7 位作者 江怡 王燕辉 谢平坤 夏诗勇 彭稳稳 陈旭东 汤升 张景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16-1019,共4页
目的评估胸椎X线正位片用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定位导管尖端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接受PICC患者,术后接受1次以上胸部X线正位摄影、胸椎X线正位摄影及胸部CT,其中胸椎正位片183例次(A组),胸部正位片334例次(B组)。... 目的评估胸椎X线正位片用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定位导管尖端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接受PICC患者,术后接受1次以上胸部X线正位摄影、胸椎X线正位摄影及胸部CT,其中胸椎正位片183例次(A组),胸部正位片334例次(B组)。对胸部CT纵隔窗图像进行重建联动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多平面重组,以多切面观察确定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CAJ)位置及对应的轴位CT层面,确定CAJ位置,并于定位像上标记辅助线,测量并比较CAJ至右侧第6、7后肋、第6/7后肋间隙、气管隆嵴及心右缘上下段交界点的距离。结果A组136例次(136/183,74.32%)导管尖端清楚显示,43例次(43/183,23.50%)隐约可见,4例次(4/183,2.19%)未显示;B组依次为131例次(131/334,39.22%)、169例次(169/334,50.60%)及34例次(34/334,10.18%)。A组导管尖端清楚显示率高于B组,未显示率低于B组(χ^(2)=59.65,P<0.01)。CAJ至右侧第6后肋、右侧第6/7后肋间隙、右侧第7后肋、气管隆嵴及心右缘上下段交界点的距离分别为-1.95~7.51 cm、-2.82~6.44 cm、-3.91~5.00 cm、1.19~6.58 cm及-1.12~1.43 cm,平均(3.50±1.78)cm、(2.38±1.76)cm、(1.18±1.75)cm、(3.84±1.01)cm及(0.11±0.05)cm,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54,P<0.01);两两比较,CAJ至右侧第6后肋距离与至气管隆嵴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距离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AJ与心右缘上下段交界点距离最短,以通过该交界点的水平线上垂直2 cm范围内为PICC导管尖端的理想位置。结论胸椎正位片能清晰显示PICC导管尖端。心右缘上下段交界点水平线上垂直2 cm范围内为PICC导管尖端的理想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定位 体层摄影术 X线 胸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成年人体重及体重指数估算胸腹部CT体型特异性辐射剂量 被引量:5
3
作者 鄢迪 陈斌 +1 位作者 章群 石丽婷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71-1177,共7页
目的提出基于成年人体重及体重指数(BMI)估算胸部、上腹部、腹部-盆腔CT检查体型特异性辐射剂量的方法。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0年11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接受CT扫描的受检者的临床及CT资料,筛选出其中无明显... 目的提出基于成年人体重及体重指数(BMI)估算胸部、上腹部、腹部-盆腔CT检查体型特异性辐射剂量的方法。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0年11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接受CT扫描的受检者的临床及CT资料,筛选出其中无明显病变的419例,按扫描部位分为胸部扫描组153例、上腹部扫描组94例、腹部-盆腔扫描组172例。对CT扫描范围内最中间的横断面图像进行数据测量及计算,测量前后径与横径,计算有效直径(ED)和基于ED的体型特异性辐射剂量(SSDE);测量横断面积及平均CT值,计算水等效直径(Dw)和SSDE。分析成年人体重及BMI与相关CT检查部位SSDE与SSDE的相关性。使用线性回归建立各部位成年人体重及BMI与SSDE、SSDE的回归方程,得出基于成年人体重及BMI估算胸部、上腹部、腹部-盆腔CT检查体型特异性辐射剂量的具体转换系数。结果在3组中,体重及BMI均与SSDE及SSDE呈正相关(r=0.688~0.858、0.847~0.872、0.813~0.867,P<0.001)。在胸部扫描组中,可使用BMI估算SSDE,其转换系数为0.666;在上腹部扫描组中,可使用体重估算SSDE,体重和BMI与SSDE的转换系数分别为0.198和0.534;腹部-盆腔扫描组中,建议仅使用BMI估算腹部-盆腔CT检查的SSDE,其转换系数为0.702。结论用体重及BMI估计胸部、上腹部、腹部-盆腔基于ED或Dw的成年人SSDE的方法简单、有效,上腹部的剂量估计直接用体重更加便捷,用BMI估计胸部基于Dw的成年人SSDE更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容积CT剂量指数 有效直径 水等效直径 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值 成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低危团簇状分布钙化的BI-RADS分类建议及临床处理策略 被引量:2
4
作者 胡燕标 吴飞飞 +5 位作者 张景峰 苏明进 陈富星 李铁丰 白延军 王金瑜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83-887,共5页
目的:探讨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FFDM)筛查性检查中低危团簇状钙化灶的合理BI-RADS归类,提出相应的临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FFDM筛查性检查发现的99例低危团簇状钙化患者资料,患者1周内进行针对性第二眼超声检查,1个月内行穿... 目的:探讨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FFDM)筛查性检查中低危团簇状钙化灶的合理BI-RADS归类,提出相应的临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FFDM筛查性检查发现的99例低危团簇状钙化患者资料,患者1周内进行针对性第二眼超声检查,1个月内行穿刺活检或手术明确病理诊断。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标准,比较单纯FFDM和FFDM联合第二眼超声在诊断乳腺良恶性病灶上的差异。结果:99例患者经FFDM发现团簇状钙化灶共114处,其中乳腺良性病变94例,乳腺癌5例,恶性病变占5.05%。针对FFDM发现的低危团簇状分布钙化灶病例,本研究提出“BI-RADS 4F”分类类别,并在FFDM检查完成1周内进行第二眼超声检查,与单纯FFDM相比,FFDM联合第二眼超声检查检出了所有乳腺癌的病例,阳性似然比从2.91升至3.3,降低假阳性率,减少不必要的穿刺活检,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论:FFDM筛查性检查联合针对性第二眼超声检查,可显著提高低危团簇状钙化灶的乳腺癌检出率,降低假阳性率,避免不必要的有创活检。基于本研究结果的“乳腺团簇状分布钙化灶处理流程图”及增设“BI-RADS 4F”类别的建议对临床工作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X线摄影 团簇状钙化灶 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临床处理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