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笔谈: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建设路径
被引量:
2
1
作者
王战军
卢晓中
+4 位作者
刘继安
李森
崔友兴
杜彬恒
陈时见
《大学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1,共18页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这“六个力”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六大特质”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新高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显著标识,也是理解和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维度和实践向度,具有整体性、统一性、协调性。只有准确把握“六大特质”的内涵特征和价值指向,才能科学把握建设教育强国的方向和路径。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从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等多个维度理解“六大特质”的丰富内涵和内在关系。思政引领力是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能力,有力昭示了教育强国的政治方向和鲜明底色。人才竞争力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自主培养和吸收集聚高层次人才的能力,深刻揭示了教育强国的先导任务和基础地位。科技支撑力是教育系统整合创新要素、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深刻揭示了教育强国的战略支撑和重要使命。民生保障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能力,揭示了教育强国的人民属性和价值追求。社会协同力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系统内部协同和学校、家庭、社会同向同行、协调配合的能力,揭示了教育强国的本质规律和实践要求。国际影响力是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战略的能力,深刻揭示了教育强国的重大标志和世界意义。“六大特质”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判断是否建成教育强国的标准,是探索建设教育强国的实践路径。要从整体上研究建设教育强国的总依据、总目标、总任务,从具体路径上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任务协调推进、逐步达成,最终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思政引领力
人才竞争力
科技支撑力
民生保障力
社会协同力
国际影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技术创新40年:四阶爬坡轨迹述评
被引量:
8
2
作者
雷家骕
刘影
+1 位作者
戚耀元
张庆芝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2-160,共9页
将改革开放40年间我国技术创新实践描述为"四阶爬坡",即学习引进补短期、引进模仿改进期、整合助推自创期、自主迭代提升期,并对各个阶段的时代背景及其具体创新模式作出了解释。进而,梳理并讨论了40年间我国技术创新实践的...
将改革开放40年间我国技术创新实践描述为"四阶爬坡",即学习引进补短期、引进模仿改进期、整合助推自创期、自主迭代提升期,并对各个阶段的时代背景及其具体创新模式作出了解释。进而,梳理并讨论了40年间我国技术创新实践的主要特点、基本经验与主要教训。随着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化,特别是国家、业界越来越重视"创新引领发展",现阶段亟待关注如下几个方面:国际治理结构重构背景下国际创新竞争与合作机制可能发生的变化;大科技时代"引领性科技创新"的发生及实现机制,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应有的结构和体制机制,未来科学创新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在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中应处的"生态位";"基于科学的产业"创新和发展机制以及中国情境下创新与发展研究的逻辑构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创新
中国情景
四阶轨迹
创新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笔谈: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建设路径
被引量:
2
1
作者
王战军
卢晓中
刘继安
李森
崔友兴
杜彬恒
陈时见
机构
北京理工
大学
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
北京理工
大学
教育
学院
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华南师范
大学
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陕西师范
大学
教育学部
海南师范
大学
教育
学院
西南
大学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浙江
大学
教育
学院
出处
《大学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1,共18页
基金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新时代党建引领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和评价体系研究”(CCAA22030)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与广东实践探索研究”(GD24ESQ03)
+2 种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面向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教育、科技和人才协调发展机制研究”(24&ZD174)
西南大学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项目“新时代新征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SWU220902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生态文明教育的国际比较与中国路径研究”(23JJD880002)。
文摘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这“六个力”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六大特质”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新高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显著标识,也是理解和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维度和实践向度,具有整体性、统一性、协调性。只有准确把握“六大特质”的内涵特征和价值指向,才能科学把握建设教育强国的方向和路径。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从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等多个维度理解“六大特质”的丰富内涵和内在关系。思政引领力是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能力,有力昭示了教育强国的政治方向和鲜明底色。人才竞争力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自主培养和吸收集聚高层次人才的能力,深刻揭示了教育强国的先导任务和基础地位。科技支撑力是教育系统整合创新要素、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深刻揭示了教育强国的战略支撑和重要使命。民生保障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能力,揭示了教育强国的人民属性和价值追求。社会协同力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系统内部协同和学校、家庭、社会同向同行、协调配合的能力,揭示了教育强国的本质规律和实践要求。国际影响力是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战略的能力,深刻揭示了教育强国的重大标志和世界意义。“六大特质”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判断是否建成教育强国的标准,是探索建设教育强国的实践路径。要从整体上研究建设教育强国的总依据、总目标、总任务,从具体路径上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任务协调推进、逐步达成,最终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思政引领力
人才竞争力
科技支撑力
民生保障力
社会协同力
国际影响力
Keywords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adership
talent competitivenes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livelihood security
social synergy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分类号
G640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技术创新40年:四阶爬坡轨迹述评
被引量:
8
2
作者
雷家骕
刘影
戚耀元
张庆芝
机构
清华
大学
中国
企业成长与经济安全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
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出处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2-160,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673178
71841018)
文摘
将改革开放40年间我国技术创新实践描述为"四阶爬坡",即学习引进补短期、引进模仿改进期、整合助推自创期、自主迭代提升期,并对各个阶段的时代背景及其具体创新模式作出了解释。进而,梳理并讨论了40年间我国技术创新实践的主要特点、基本经验与主要教训。随着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化,特别是国家、业界越来越重视"创新引领发展",现阶段亟待关注如下几个方面:国际治理结构重构背景下国际创新竞争与合作机制可能发生的变化;大科技时代"引领性科技创新"的发生及实现机制,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应有的结构和体制机制,未来科学创新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在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中应处的"生态位";"基于科学的产业"创新和发展机制以及中国情境下创新与发展研究的逻辑构建问题。
关键词
技术创新
中国情景
四阶轨迹
创新驱动
Key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hinese Situation
Four-Order Track
Innovation-Driven
分类号
F204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笔谈: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建设路径
王战军
卢晓中
刘继安
李森
崔友兴
杜彬恒
陈时见
《大学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国技术创新40年:四阶爬坡轨迹述评
雷家骕
刘影
戚耀元
张庆芝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