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技方法与历史学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昌燧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4-67,共4页
虽然大学的专业是工程物理,但我一天也没能从事核工程事业,而是几乎一辈子埋头于科技考古研究,尽管这是命运,然而仍应承认,一定程度上的确取决于自身的选择。所谓科技考古,即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分析研究古代遗存,攫取丰富的潜信息,再结合... 虽然大学的专业是工程物理,但我一天也没能从事核工程事业,而是几乎一辈子埋头于科技考古研究,尽管这是命运,然而仍应承认,一定程度上的确取决于自身的选择。所谓科技考古,即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分析研究古代遗存,攫取丰富的潜信息,再结合考古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方法,探索古代社会历史的科学。30多年来,科技考古学科在中国得以迅速发展,它全方位地改变了中国考古学的面貌,使之发生了质的变化[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学研究 科技考古 社会科学方法 现代科学 考古研究 技术分析 社会历史 核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澳Ⅰ号”沉船出水克拉克瓷产地的科技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杜静楠 陈岳 +3 位作者 李乃胜 明朝方 朱剑 罗武干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46-1750,共5页
"克拉克瓷"是我国明清时期销往欧洲的一种青花瓷器。长期以来,对于这类外销瓷器的研究始终是国际陶瓷考古学界关注的热点。2007年,"南澳Ⅰ号"明代沉船的发现和其中大批瓷器的出水,为"克拉克瓷"研究提供... "克拉克瓷"是我国明清时期销往欧洲的一种青花瓷器。长期以来,对于这类外销瓷器的研究始终是国际陶瓷考古学界关注的热点。2007年,"南澳Ⅰ号"明代沉船的发现和其中大批瓷器的出水,为"克拉克瓷"研究提供了新的宝贵资料。结合传统器型学方法与波长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探明了十件"南澳Ⅰ号"沉船出水瓷器的产地,为更深入的研究工作打好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克瓷 南澳Ⅰ号 瓷器产地 微量元素 X射线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苔纸考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晓雪 方晓阳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6-70,共5页
本文从苔纸的文献记录、制造原料、藻体纤维组成与含量分析以及藻类植物造纸的具体实例四个角度,试图证明中国古代苔纸存在的真实性。
关键词 苔纸 侧理 海苔 陟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阿斯塔那墓地出土唐代木质彩绘的显微激光拉曼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司艺 蒋洪恩 +4 位作者 王博 何秋菊 胡耀武 杨益民 王昌燧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607-2611,共5页
新疆吐鲁番地区气候干燥,大量的有机质文物保存较好。阿斯塔那墓地是晋唐时期高昌城居民的公共墓地,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其中发现的一件木质彩绘,由九种不同颜色绘成。通过显微激光拉曼对彩绘原料进行了原位无损分析,鉴定出石膏、铅丹、... 新疆吐鲁番地区气候干燥,大量的有机质文物保存较好。阿斯塔那墓地是晋唐时期高昌城居民的公共墓地,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其中发现的一件木质彩绘,由九种不同颜色绘成。通过显微激光拉曼对彩绘原料进行了原位无损分析,鉴定出石膏、铅丹、炭黑、赤铁矿和氯铜矿等无机颜料,以及植物染料藤黄和靛蓝;值得指出的是,该彩绘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藤黄染料利用实物。研究结果表明,唐代吐鲁番地区的高昌居民已经娴熟掌握了颜料的制备、调配、使用,从而创作精美的彩绘作品;文物的颜料分析不仅为彩绘文物的保护提供依据,也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颜料贸易、文化交流的研究提供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激光拉曼 阿斯塔那墓地 颜料 藤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古墓沟墓地人发角蛋白的提取与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屈亚婷 杨益民 +1 位作者 胡耀武 王昌燧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3年第5期447-453,共7页
通过对人发角蛋白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个体死亡前短期内的食物结构,我国迄今为止尚无任何报道。在观察新疆罗布淖尔古墓沟墓地M5人发组织结构的基础上,采用两种方法提取了人发角蛋白,并对该个体发与骨的δ13C和δ15N值进行了比... 通过对人发角蛋白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个体死亡前短期内的食物结构,我国迄今为止尚无任何报道。在观察新疆罗布淖尔古墓沟墓地M5人发组织结构的基础上,采用两种方法提取了人发角蛋白,并对该个体发与骨的δ13C和δ15N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个体的发组织结构保存较好;尽管酸处理会导致角蛋白C、N含量明显降低,但对其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影响不大;发角蛋白的δ13C值和δ15N值分别为-18.8‰和14.8‰,表明该个体在约250 d内摄取了大量的动物蛋白。与骨胶原的δ13C值(-18.3‰)和δ15N值(15.5‰)相比,发与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非常相近,结合考古资料,可以看出该个体的食物来源一直较为稳定,源自发达的畜牧业。此外,发与骨之间δ13C和δ15N的细微差异,可能与高蛋白含量的食物在转化为体内胶原蛋白和角蛋白过程中发与骨之间碳、氮同位素的分馏效应较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墓沟墓地 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食谱变化 发角蛋白提取 骨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酒泉西沟村魏晋墓铜甑釜残留物的脂质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任萌 罗武干 +4 位作者 赵亚军 麦慧娟 饶慧芸 杨益民 王昌燧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6-122,共7页
残留物分析可为器物用途提供直接证据。铜甗是古代重要的炊具之一,其用途在文献上有较多记载,但残留物分析甚少。甘肃酒泉西沟村魏晋墓M5出土铜甑釜(分体甗)下半部分的釜内存有一些白色膏状残留物,为了解其生物来源和该器物的功能,本工... 残留物分析可为器物用途提供直接证据。铜甗是古代重要的炊具之一,其用途在文献上有较多记载,但残留物分析甚少。甘肃酒泉西沟村魏晋墓M5出土铜甑釜(分体甗)下半部分的釜内存有一些白色膏状残留物,为了解其生物来源和该器物的功能,本工作利用红外光谱、脂质分析及单体脂肪酸稳定碳同位素等方法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白色膏状残留物应为反刍动物油脂,推测是蒸制铜甑中的牛肉或羊肉时渗流下来而成,这为该釜甑组合作为炊蒸器用于加工肉食提供了有力证据。鉴于墓M5具有浓郁的游牧文化风格,而铜甗是典型的中原汉人炊具,这也反映了魏晋时期当地汉人与北方游牧民族在饮食文化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甑釜 残留物 脂质分析 单体脂肪酸稳定碳同位素 饮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宣德官窑祭红瓷器的呈色机制 被引量:6
7
作者 路辰 江建新 +7 位作者 徐长青 邬书荣 管理 张静 陈栋梁 徐伟 朱剑 王昌燧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1-426,共6页
采用多种无损方法,分析若干明宣德景德镇官窑祭红瓷器残片.显微观察表明,不同呈色区域表层都有相似的透明釉,其呈色差异主要取决于红色颜料层.成分分析显示,不同呈色样品的釉中着色剂Cu的含量基本相同.然而,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NES)分... 采用多种无损方法,分析若干明宣德景德镇官窑祭红瓷器残片.显微观察表明,不同呈色区域表层都有相似的透明釉,其呈色差异主要取决于红色颜料层.成分分析显示,不同呈色样品的釉中着色剂Cu的含量基本相同.然而,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NES)分析指出,不同呈色样品中着色剂Cu的价态和近边结构有所不同.由此可见,祭红的呈色机制与着色剂Cu的赋存状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红 显微结构 EDXRF XANES 呈色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