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云石问题”及其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亦凡 马怡飞 +4 位作者 姚奇志 钱飞进 王雨晗 李涵 周根陶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95-406,共12页
"白云石问题"无疑是地质学上最有趣最长久的难题之一。作为一种常见的碳酸盐矿物,白云石在地质历史时期大量发育,却在现代海洋沉积环境中鲜少沉积,并且在实验室模拟海水条件下也几乎无法低温合成。白云石[Ca Mg(CO3)2]不同于C... "白云石问题"无疑是地质学上最有趣最长久的难题之一。作为一种常见的碳酸盐矿物,白云石在地质历史时期大量发育,却在现代海洋沉积环境中鲜少沉积,并且在实验室模拟海水条件下也几乎无法低温合成。白云石[Ca Mg(CO3)2]不同于Ca2+、Mg2+无序的高镁方解石,具有阳离子有序超结构,空间群为R-3,在地表条件下为热力学稳定相。尽管人们尝试模拟自然界中白云石存在的物理化学条件,但却几乎没有从实验中成功合成有序白云石。在已有的实验室研究中,有序白云石仅能通过高温水热实验形成。这说明白云石的形成极可能是一个动力学控制过程。而近些年被人们广泛接受的白云石微生物成因模式认为微生物活动是低温白云石形成的关键,相关的微生物矿化实验也证实微生物的存在能够促进高镁方解石的形成。对白云石问题的探讨不仅对理解白云岩成因具有重要意义,还能够促进矿物学理论研究发展。此次研究从高温合成实验、低温合成实验、微生物协同沉淀实验等方面综述了有关白云石问题的实验室研究进展,阐明了目前对于白云石问题认识的局限,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白云石问题"和其中所包含的矿物学和物理化学问题,乃至于帮助寻找到它的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石问题 低温白云石 动力学控制因素 微生物成因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菌的生物地质作用及其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涵 蔡林 +1 位作者 姚奇志 周根陶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2-394,共13页
真菌在自然界中作为有机体的分解者、动植物的病原菌和共生菌,广泛分布于地表和土壤环境,并通过一系列生长及代谢活动,与周围环境中的岩石或矿物基质发生作用,进而影响地球化学过程。真菌的生物地质作用主要包括:真菌促进下岩石或矿物... 真菌在自然界中作为有机体的分解者、动植物的病原菌和共生菌,广泛分布于地表和土壤环境,并通过一系列生长及代谢活动,与周围环境中的岩石或矿物基质发生作用,进而影响地球化学过程。真菌的生物地质作用主要包括:真菌促进下岩石或矿物的风化,真菌诱导下次生矿物的形成,以及与上述过程相对应的营养元素和金属离子的迁移与固定。近年来,由生物风化发展而来的生物浸取技术,已经在生物采矿、选矿以及受污染土壤和工业垃圾的生物治理等多个方面得以应用。而将真菌用作吸附剂的生物吸附研究,则显示其能有效祛除工业废水及受污染地下水中所含的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因此,无论是从地球化学循环的角度出发,还是考虑资源与环境效应,研究真菌的生物地质作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从真菌生物风化、生物矿化和环境修复等方面综述了真菌生物地质作用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旨在加深真菌在地质微生物学作用过程中的认识,促进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地质微生物学 生物风化 生物矿化 环境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蛇绿岩套辉长岩锆石U-Pb定年以及元素和氧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吴荣新 郑永飞 吴元保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9期70-73,共4页
对皖南蛇绿岩套辉长岩分别进行锆石微区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和Sr-Nd同位素分析、矿物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皖南蛇绿岩存在3个时代的岩浆锆石,对应的U-Pb年龄分别为891±13Ma、826±4Ma和764±10Ma。元素和Sr... 对皖南蛇绿岩套辉长岩分别进行锆石微区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和Sr-Nd同位素分析、矿物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皖南蛇绿岩存在3个时代的岩浆锆石,对应的U-Pb年龄分别为891±13Ma、826±4Ma和764±10Ma。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出明显的岛弧岩浆岩特征,表明辉长岩来源于俯冲带上覆地幔楔的部分熔融。矿物氧同位素分析表明,辉长岩遭受了亚固相高温热液蚀变。笔者解释辉长岩构造就位年龄为891±13Ma,在826±4Ma受到前裂谷期岩浆活动的改造,并在764±10Ma受到同裂谷岩浆活动的影响而发生亚固相热液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长岩 锆石 氧同位素 新元古代 热液蚀变 锆石U-PB定年 氧同位素分析 微量元素分析 蛇绿岩套 同位素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质量数元素同位素在线连续流同位素比值质谱分析的质量控制和数据标准化 被引量:5
4
作者 查向平 龚冰 郑永飞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3-467,共15页
同位素比值质谱分析方法是准确测量各种同位素相对丰度的标准方法。连续流同位素质谱的出现不仅提高运行效率,也降低了样品用量并提高灵敏度。但是,要使这种方法获得更好准确度和精度的同位素数据,并做到所获得数据可与其他实验室结果... 同位素比值质谱分析方法是准确测量各种同位素相对丰度的标准方法。连续流同位素质谱的出现不仅提高运行效率,也降低了样品用量并提高灵敏度。但是,要使这种方法获得更好准确度和精度的同位素数据,并做到所获得数据可与其他实验室结果进行类比,从而得到可靠的同位素数据,这就需要好的分析策略和运行方案,还需要对仪器日常性能和数据质量进行严密的监视管控,而且还取决于原始数据如何进一步标准化到国际同位素尺度上。因此,同位素比值质谱结合元素分析仪(或热转换元素分析仪)连续流方法要实现可靠的稳定同位素分析需要:①设备安装和环境控制、测试准备、样品制备和称量、标准物质选择及序列等规范化质量控制措施;②严格校准仪器系统(包括调节灵敏度和线性,背景值监测,稳定性检测,H+3系数校正等);③可靠的数据处理。目前不同的实验室,采用标准物质来标定系统、对测量的同位素数据进行标准化,以及利用控制曲线来监测系统稳定性并对不确定度的计算,这些策略往往都不同。因此,统一的数据处理方案是被高度期待的。目前最好的执行方案是基于线性回归的两点或多点标准化方法。如果每一批样品中测量两个不同的标准物质四次,或者测量四个标准物质两次,那么不确定度会降低50%。当前同位素比值质谱能够测定同位素比值的不确定度一般要好于0.02‰。但是,标准物质的使用既要考虑样品的性质,同时要涵盖它们未知同位素组成的范围,尤其氢同位素在现阶段缺乏标准物质和测量的仪器精度较差(比碳、氮、氧等要低一个数量级)的情况下,这显然是稳定同位素分析者的一个重大挑战。本文概括了同位素比值质谱结合元素分析仪(或热转换元素分析仪)的基本操作原理和分析实践,将数据处理运用到同位素比值分析之中,获得连续流同位素比值质谱分析结果的合理准确度和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流 同位素比值质谱 质量控制 标准物质 标准化 合成不确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新丰稀土花岗岩中褐帘石LA-ICP-MS的U-Th-Pb定年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郭海浩 肖益林 +3 位作者 谷湘平 黄建 侯振辉 刘海洋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25-1037,共13页
褐帘石是一种常见的副矿物,是岩石中LREE、Th、U和sr等微量元素的重要载体。由于Th、U可以在褐帘石中以类质同象形式进入并富集于其晶格,因而褐帘石是一种良好的年代学研究对象。但是,由于褐帘石中含有不同含量的普通铅,分析结果中... 褐帘石是一种常见的副矿物,是岩石中LREE、Th、U和sr等微量元素的重要载体。由于Th、U可以在褐帘石中以类质同象形式进入并富集于其晶格,因而褐帘石是一种良好的年代学研究对象。但是,由于褐帘石中含有不同含量的普通铅,分析结果中的普通铅扣除成为难题,这就使得近年来褐帘石U—Th~Pb定年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本文通过激光熔样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ICP—MS)原位分析技术,对广东新丰稀土花岗岩中褐帘石单颗粒矿物进行了原位分析,运用232Th/206Pbc-208Pb/205Pbc等时线(206Pbc为普通206Pb的含量)方法,再根据等时线年龄利用铅同位索演化两阶段模型扣除普通铅的方式,对建立单颗粒褐帘石的U—Th_Pb激光定年方法进行了探讨。运用该方法对广东新丰稀土花岗岩中单颗粒褐帘石进行分析得出的年龄约为160Ma,与早期通过岩浆锆石U—Pb定年法得出的年龄(159~165Ma)十分相似。褐帘石的微量元素、8Eu、Th/U比值和普通铅含量均显示其为特征的岩浆成因褐帘石。褐帘石定年这一定年方法具有简单、方便、准确的特点,对于确定含此矿物的岩体年龄,尤其是对成矿花岗岩的岩体形成时代将发挥重大作用,具有非常良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帘石 LA—ICP-MS 等时线 广东新丰稀土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鲁造山带池庄超高压榴辉岩中变质脉:大陆俯冲带超临界流体活动的证据 被引量:1
6
作者 田野 黄建 +1 位作者 回迎军 肖益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818-1840,共23页
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中的变质脉能够反映俯冲带变质流体的组成和演化。为了探究大陆俯冲带超临界流体活动及伴随的元素迁移,本文系统地研究了苏鲁造山带南部江苏东海池庄地区的超高压榴辉岩及变质脉。变质脉主要是由石英、石榴石、绿辉石... 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中的变质脉能够反映俯冲带变质流体的组成和演化。为了探究大陆俯冲带超临界流体活动及伴随的元素迁移,本文系统地研究了苏鲁造山带南部江苏东海池庄地区的超高压榴辉岩及变质脉。变质脉主要是由石英、石榴石、绿辉石、多硅白云母、蓝晶石、黝帘石、金红石和锆石等矿物组成,与寄主榴辉岩的矿物组成类似。相比于榴辉岩,脉体中的石榴石更加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黝帘石强烈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变质脉和榴辉岩中各主要矿物的氧同位素组成在误差范围内一致(石英的δ18O分别为2.42‰和2.79‰;石榴石为-0.30‰和0.010‰;绿辉石为0.25‰和0.071‰),说明变质脉的形成与榴辉岩释放的内部流体有关。综合已有的研究,发现大别-苏鲁造山带不同地区的变质脉和榴辉岩具有极不均一的氧同位素组成,说明在陆壳深俯冲和折返过程中,流体活动有限。利用矿物温压计得到变质脉的峰期变质温压条件为692±65℃和3.6±0.3GPa,脉体中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锆石的形成时代为218±2.4Ma,指示变质脉形成于深俯冲陆壳折返初期的超高压变质阶段。变质脉中矿物组合和矿物的主微量元素特征说明成脉流体富集Si、Al、Ca、K、LILE、REE和HFSE等元素,表明成脉流体可能是溶解能力极强的超临界流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变质脉 元素迁移 超临界流体 超高压变质 苏鲁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