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2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教融合理念的创新与实践——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为例 被引量:59
1
作者 林彦红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2015年第4期27-39,48,共14页
科研机构和大学之间教育和科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育人方式是当代科教融合理念实践的重要途径。本文在阐述世界科教结合理念及建构演变历程和主要模式的基础上,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为例,剖析科研与教育实质性结合的体制机制与系统关... 科研机构和大学之间教育和科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育人方式是当代科教融合理念实践的重要途径。本文在阐述世界科教结合理念及建构演变历程和主要模式的基础上,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为例,剖析科研与教育实质性结合的体制机制与系统关系,为我国科研机构与大学在科教融合育人的创新实践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教融合 科研机构 大学 体制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夜间人造光污染对环境微生物组的影响
2
作者 李虎 李俞辰 +2 位作者 康世慧 杨小茹 苏建强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6116-6130,共15页
光影响微生物代谢及其与环境和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不同环境中微生物分布及多样性。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灯光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生物体带来了不利影响。光对于某些微生物的生存是必需的,但是夜间人造光(Artificial Ligh... 光影响微生物代谢及其与环境和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不同环境中微生物分布及多样性。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灯光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生物体带来了不利影响。光对于某些微生物的生存是必需的,但是夜间人造光(Artificial Light at Night,ALAN)打破了自然的昼夜节律,将通过多种途径显著干扰微生物的自然行为和生态平衡,进而影响微生物的群落和功能。这种影响可能会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功能产生深远的后果,最终威胁到人类健康。因此,综述重点关注城市灯光,系统阐述了灯光对城市不同生境下微生物的影响,同时讨论了夜间人造光驱动的生态功能变化及其潜在危害,并探讨了人造光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综述最后提出了夜间人造光对城市微生物影响研究的重点关注方向,为城市灯光规划和环境质量提升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光污染 环境微生物组 群落分布 功能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雅京 唐立娜 +3 位作者 刘璎萱 孟凡鑫 潘丽晖 邸慧萍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8767-8780,共14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呈现频率增加、强度增强的显著趋势,对社会经济系统的稳定性构成严峻挑战。城市系统因其高人口密度和经济活动强度,具有更高的气候暴露度和脆弱性特征,面临着较其他区域更为突出的气候风险。科...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呈现频率增加、强度增强的显著趋势,对社会经济系统的稳定性构成严峻挑战。城市系统因其高人口密度和经济活动强度,具有更高的气候暴露度和脆弱性特征,面临着较其他区域更为突出的气候风险。科学识别气候风险、系统评估其影响机制、制定有效的适应策略并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已成为当前国际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核心议题。为系统把握城市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运用CiteSpace软件,基于Web of Science和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的文献数据,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聚类分析、突现词检测以及文献共被引聚类等技术手段,对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研究领域进行多维度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在国际研究格局方面,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已形成较为丰富的学术成果,呈现多学科交叉研究特征。从国家/地区分布来看,美国、中国和英国在发文总量上位居前列,且多发表于高影响力期刊。但需指出的是,我国研究成果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仍有提升空间。合作网络分析表明,中国科学院在机构合作网络中处于核心位置,然而整体上各研究机构间及学者间的合作网络建设仍显不足,亟待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机制建设。(2)在研究主题演进方面,现有研究主要涵盖三大方向:城市气候风险识别与评估、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策略体系构建以及典型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研究。研究热点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早期侧重于气候变化影响的基础性评估,近期则转向多维度、系统化的适应策略研究。在研究视角上,已从单一的气候变化影响分析拓展至城市脆弱性、可持续性、韧性提升、适应能力建设等多元维度,并逐步纳入能源、环境、政策等交叉领域考量。当前研究前沿聚焦于气候变化应对策略与技术应用创新,其中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受到特别关注。(3)我国研究现状与展望方面,国内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研究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在研究队伍规模与成果产出数量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未来推进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研究与实践,建议重点从以下方面着力:深化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加强NbS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促进跨学科与国际合作、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以全面提升我国在城市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水平与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气候变化 CITESPACE 文献计量 气候韧性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污降碳协同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基于中国三大城市群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明亮 尹晶晶 +1 位作者 李华清 林剑艺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4-183,共10页
中国当前面临着实现“双碳”目标与建设美丽中国这两大艰巨任务,城市作为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单元,推进城市减污降碳对于中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2011—2019年我国京津冀、长三角和珠... 中国当前面临着实现“双碳”目标与建设美丽中国这两大艰巨任务,城市作为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单元,推进城市减污降碳对于中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2011—2019年我国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综合排放当量法、超效率SBM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对比分析三大城市群碳–污综合排放量及SEPC的时空演化及分异特征,并揭示了SEPC的驱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就城市群整体而言,三大城市群碳-污综合排放量均明显下降,SEPC波动上升,其中京津冀效率提升幅度最大,而长三角提升幅度相对较小。(2)就城市群内部而言,三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排放量差异逐步缩小,SEPC的差异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仅有6个城市处于高效率。(3)产业结构、劳动力集聚、对外开放和政府干预对三大城市群SEPC的影响存在显著空间效应。鉴于此,从区域协同治理、工业结构转型和政府干预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协同效率 城市群 超效率SBM模型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环境中自然通风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5
作者 郑拴宁 苏晓丹 +3 位作者 王豪伟 李春明 王翠平 董仁才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7-92,194,共7页
城市环境中自然通风源于城市热压梯度及城市风压梯度的综合作用。城市环境中自然通风影响着城市"五岛"效应(城市热岛、湿岛、干岛、浑浊岛及雨岛),城市大气的自净能力和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也是研究快速城市化地区广义城市风... 城市环境中自然通风源于城市热压梯度及城市风压梯度的综合作用。城市环境中自然通风影响着城市"五岛"效应(城市热岛、湿岛、干岛、浑浊岛及雨岛),城市大气的自净能力和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也是研究快速城市化地区广义城市风环境(风场、温度场、湿度场)的参考因子。为了全面理解国内外针对城市环境中自然通风的研究进展,从城市环境中自然通风的监测、模拟及应用三个方面对目前国内外针对城市环境中自然通风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最后结合环境物联网、无线传感技术等目前在城市环境中自然通风研究的相关技术及应用领域的新进展,对城市环境中自然通风的后续研究热点和关键问题进行了展望,为城市环境中自然通风的相关技术及应用问题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研究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通风 城市街谷 热岛 通风潜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的水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被引量:33
6
作者 黄硕 郭青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142-3150,共9页
人类活动导致的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在景观生态学上表现为城市景观类型的更替和城市景观格局的演变。我国城市景观格局中自然植被景观基质大幅被人工硬化地面所取代,自然景观斑块破碎化,城市道路和排水管网等人工廊道大量增加,造成&qu... 人类活动导致的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在景观生态学上表现为城市景观类型的更替和城市景观格局的演变。我国城市景观格局中自然植被景观基质大幅被人工硬化地面所取代,自然景观斑块破碎化,城市道路和排水管网等人工廊道大量增加,造成"源""汇"景观的比例失衡和格局失调,从而产生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的水环境负效应,如非点源污染、水生生态系统失衡和城市内涝等,且水环境负效应存在时间尺度差异和空间尺度响应多样性。对城市景观类型及其格局演变产生的城市水环境效应相关研究进行总结,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城市景观格局演变带来的生态过程变化研究较少、影响城市水环境的景观格局变化阈值不明确、研究结果推广难和重复性较差、人工廊道与城市水环境效应关系关注度较低和水环境负效应综合度研究欠缺等不足之处,提出未来研究的着力点,对实现可持续城市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水环境效应 城市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空间分布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于天舒 董仁才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1期130-137,共8页
文章基于GIS采用地统计学确定性插值的方法,研究了日照东港区和绍兴越城区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现状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对两地声环境进行了评价。在2市各设置7个大小为500 m×500 m不同城市功能的典型空间样方,比较分析典型样方的... 文章基于GIS采用地统计学确定性插值的方法,研究了日照东港区和绍兴越城区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现状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对两地声环境进行了评价。在2市各设置7个大小为500 m×500 m不同城市功能的典型空间样方,比较分析典型样方的区域环境噪声与其用地覆盖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日照和绍兴区域环境噪声均具有西南地区高于东北地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日照市的区域环境噪声占'较好(50.1~55.0 dB)'的比例最大,质量等级为二级,绍兴市占'一般(55.1~60.0 dB)'的比例最大,质量等级为三级;日照市声环境质量在监测点、样方和监测区域3个尺度上均好于绍兴市。绍兴市典型空间样方区域环境噪声分别与开放空间覆盖率和建筑物覆盖率呈负相关关系。该方法可应用于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的评价和比较研究,为噪声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城市环境噪声 空间分布 城市用地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城市化地区居民环境意识调查与对比研究——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赵煜 吝涛 +3 位作者 肖黎姗 潘玲阳 赵千钧 崔胜辉 《生态科学》 CSCD 2010年第3期274-279,共6页
半城市化地区已成为城市地理与城市生态领域的研究热点,而对半城市化地区居民环境意识的关注则相对较少。本文以厦门市集美区典型半城市化地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以社区为单位展开环境意识调查,旨在利用统计分析手段,探寻影响半城... 半城市化地区已成为城市地理与城市生态领域的研究热点,而对半城市化地区居民环境意识的关注则相对较少。本文以厦门市集美区典型半城市化地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以社区为单位展开环境意识调查,旨在利用统计分析手段,探寻影响半城市化地区居民环境意识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并揭示在不同城市化水平的社区中居民环境意识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对居民环境意识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家庭收入,其次是受教育程度;不同城市化水平的社区类型居民的环境意识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居民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居民环境意识提高的重要保证;同时,提升社区高环境意识形成的氛围,推动社区现代化或城市化改造是提高居民环境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城市化地区 环境意识 影响因素 社区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形态对城市风环境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赵会兵 江源通 郑拴宁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59-65,共7页
随着中国逐步进入城市化的关键阶段,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形态的无序化发育所引发的城市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局地大风所带来的风环境安全隐患及城市核心区静风所带来的城市大气缓释能力下降表现尤为突出,同时由此也引发了舒适度下降,建筑能... 随着中国逐步进入城市化的关键阶段,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形态的无序化发育所引发的城市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局地大风所带来的风环境安全隐患及城市核心区静风所带来的城市大气缓释能力下降表现尤为突出,同时由此也引发了舒适度下降,建筑能耗增加等城市问题。该文从城市风环境品质发育现状入手,概述了城市形态对城市风环境品质影响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了城市风环境的主要研究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城市形态定量化研究与城市风环境品质影响机理的研究过程。最后提出目前城市形态对城市风环境品质影响研究的关键性问题及解决思路,这对实现城市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形态 城市风环境 城市化 空间格局 城市微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众科学在欧美生态环境研究和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春明 张会 HAKLAY Muki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239-2245,共7页
近十年来以大量公众参与科学研究活动为特征的公众科学在生态环境研究和管理中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公众和科学家之间的合作程度不同出现了以贡献型、协作型和共创型为主的应用模式,并在生物多样性调查、环境质量监测、生态环境管理中表... 近十年来以大量公众参与科学研究活动为特征的公众科学在生态环境研究和管理中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公众和科学家之间的合作程度不同出现了以贡献型、协作型和共创型为主的应用模式,并在生物多样性调查、环境质量监测、生态环境管理中表现出了极大的潜在价值。通过对欧美公众科学在生态环境研究和管理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介绍,分析了其概念内涵,概括了其项目的组成结构和应用模式,指出了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结论如下:(1)传感器技术的进步、便携式智能设备和移动网络普及使得公众获取周边生态环境信息的能力日益增强,种类也日益多样。(2)公众科学项目的运用不仅能够扩大数据获取范围,也能加深公众对科学问题的认识和提高管理部门科学决策水平。(3)公众提供的数据种类,数据质量,以及公众激励机制,都是该模式持续和高质量运行时所要面临的挑战。(4)欧美一些"科研单位-公众机构-公民团体"等纷纷联合起来形成公众科学协会,同时政府部门已制定了公众科学发展计划和法规,来规范和促进公众科学项目的应用。(5)我国相关研究和管理部门应建立统一协作平台,进一步引导公众科学参与和提高协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科学 应用模式 公众参与 生态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收敛交叉映射算法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热舒适度的时空响应因果分析
11
作者 唐立娜 梁枫迪 +6 位作者 颜金珊 何秋琴 王宁 杨晨 张雨辰 郑欣雨 王琳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619-5636,共18页
城市化不仅导致城市区域气温上升,还会改变城市内部的微气候条件,从而影响人体的热舒适度和身心健康。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城市化与温度之间的关联分析,对热舒适度这一更为综合的指标的因果关系探讨尚显不足。同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热... 城市化不仅导致城市区域气温上升,还会改变城市内部的微气候条件,从而影响人体的热舒适度和身心健康。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城市化与温度之间的关联分析,对热舒适度这一更为综合的指标的因果关系探讨尚显不足。同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热舒适度的影响呈现复杂的时空异质性,使得在大范围、长时间尺度上进行系统分析具有较大挑战。多空间收敛交叉映射方法通过重构多个空间单元的时间序列识别非线性因果关系,而地理收敛交叉映射方法结合地理邻接特征,能进一步提高空间因果推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结合多空间收敛交叉映射和地理收敛交叉映射算法,系统分析了2005至2022年间福建省不同规模建成区以及2022年不同区域中各类土地利用类型与热舒适度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建设用地扩张与热舒适度在中小和中等级别建成区呈显著正向因果关系(P值分别为0.037和0.015),且其负面影响更为突出;在大规模建成区,裸地通常会加剧热负荷,而农田的影响因区域特征不同而存在差异;森林覆盖对改善热舒适度的作用最强,草地、灌木和水体对热舒适度的调节作用较弱,其效果在不同区域间存在差异,有时甚至产生不利影响。研究建议根据建成区的规模,合理增加森林、草地和灌木覆盖,并优化水体配置,以提升城市热舒适度。这一成果为基于热舒适优化的城市规划与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热舒适度 收敛交叉映射算法 因果分析 城市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度律视角下城市人地关系评价
12
作者 许刚 章思源 +2 位作者 董婷 徐智邦 焦利民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7-135,共9页
研究目的:采用标度律理论,评价城市人口与土地非线性缩放关系,突破传统线性评价指标局限,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方法:构建基于标度律理论的城市人地关系评价方法和模型,结合规模修正指标评价城市用地效率,分析不同类型城市用地面... 研究目的:采用标度律理论,评价城市人口与土地非线性缩放关系,突破传统线性评价指标局限,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方法:构建基于标度律理论的城市人地关系评价方法和模型,结合规模修正指标评价城市用地效率,分析不同类型城市用地面积与人口规模的标度关系及差异。研究结果:中国超过680个县级及以上城市的建成区面积与人口规模呈稳健亚线性关系(标度指数0.88~0.93),且在2012—2022年逐年下降,并趋近理论值5/6,显示大城市土地利用的规模经济效应。各省城市系统人地关系普遍呈亚线性特征,但标度指数差异显著。东南沿海与西北地区城市建成区面积高于同等规模城市,而超大城市及中部地区城市则呈现用地集约化特征。工业用地长期呈超线性标度关系,其他城市用地类型均呈亚线性,反映大城市工业用地存在系统性超量配置。绿地与广场用地与多类用地负相关,揭示了与其他城市用地的竞争关系。研究结论:标度律从城市系统视角为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量化工具。未来应推动差异化区域调控与城市用地结构优化,提升用地效率,推动城市系统人口与土地协调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利用 人地关系 复杂城市系统 标度律 城市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情景仿真模拟的城市高密度街区屋顶绿化降温效应定量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于沐生 左进 +4 位作者 吝涛 李晨 苏薇 范大林 骆剑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1146-11162,共17页
城市热岛效应与高密度、高强度发展的中心城区建成环境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健康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屋顶绿化不额外占用建设用地,成为改善城市热环境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针对当前屋顶绿化降温模拟与实际规划建设... 城市热岛效应与高密度、高强度发展的中心城区建成环境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健康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屋顶绿化不额外占用建设用地,成为改善城市热环境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针对当前屋顶绿化降温模拟与实际规划建设过程关联性较低、街区降温特征分析维度不深入的问题,基于建设规模、建设时序、建设类型三个影响要素,实现了从基于抽象实验思维构建屋顶绿化降温效应理想情景到基于规划建设决策视角构建实际情景的方法转变。并从城市街区的整体到局部,运用ENVI⁃met多视角审察不同情景中屋顶绿化在高密度城市街区的降温效应量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屋顶绿化降温强度随建设规模的增加呈分段线性增长,相同规模裙房建设屋顶绿化的降温效应要远高于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2)在热环境改善更急迫的区域建设屋顶绿化可以局部降温,但从整体上看并未获得更高的降温收益;当新建屋顶绿化位置相近时,表现出明显的降温效应增长放缓的现象;(3)同高度下屋顶绿化的降温强度随与屋顶绿化边界距离的增加而总体呈现指数型函数的衰减特征,平行于主导风向的降温强度衰减速率要明显慢于垂直于主导风向;(4)密集型屋顶绿化在研究区网格的平均降温强度为粗放型屋顶绿化的4.69倍。基于上述降温模拟结果提出针对性的规划策略,为高密度街区屋顶绿化的建设实践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改善高密度街区热环境,促进城市居民之健康福祉,推动高密度城市街区的健康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群健康 高密度城市街区 屋顶绿化 降温效应 多情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巯基砷在土水环境-植物体系中迁移转化与健康风险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强震宇 江逸帆 +2 位作者 李刚 韩永和 管冬兴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9-702,共14页
巯基砷是砷物质结构中双键氧(=)、羟基(—OH)或甲基(—CH_(3))被双键硫(=)或巯基(—SH)取代的新型砷化合物,普遍存在于淹水的含硫土壤中,威胁着土壤健康和食品安全。伴随分析方法的进步,对巯基砷在土水环境-植物体系中分布规律和环境行... 巯基砷是砷物质结构中双键氧(=)、羟基(—OH)或甲基(—CH_(3))被双键硫(=)或巯基(—SH)取代的新型砷化合物,普遍存在于淹水的含硫土壤中,威胁着土壤健康和食品安全。伴随分析方法的进步,对巯基砷在土水环境-植物体系中分布规律和环境行为的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本文对巯基砷的化学形态和分析方法、巯基砷在土水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巯基砷在土水环境-植物体系中的迁移转化与赋存规律、巯基砷在稻米中的赋存和健康风险等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重点梳理了巯基砷在环境行为中所发生的形态和含量变化情况,并对巯基砷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巯基砷 土水环境 水稻 生物地球化学行为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展芸 龚元均 +7 位作者 陈云波 徐怡蕾 叶海云 李丽珍 刘跃辉 佟磊 卞雅慧 陆克定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1-313,共13页
为准确地掌握昆明市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利用统计年鉴和各市级部门统计数据,结合企业填报、实地采样和走访调研,建立昆明市2018年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通过重点企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排口检测和文献调研,得到昆明市的V... 为准确地掌握昆明市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利用统计年鉴和各市级部门统计数据,结合企业填报、实地采样和走访调研,建立昆明市2018年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通过重点企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排口检测和文献调研,得到昆明市的VOCs源谱数据,并编制昆明市VOCs分物种清单,计算其臭氧生成潜势。结果表明,2018年昆明市人为源二氧化硫(SO_(2))、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VOCs、氨气(NH3)、可吸入颗粒物(PM_(10))、细颗粒物(PM_(2.5))、黑碳(BC)和有机碳(OC)排放量分别为13476.92,53327.85,397383.83,55514.73,20465.41,75473.99,29405.57,1947.53和4405.39吨。其中,NOx的主要排放源为移动源(50.7%);NH3的主要排放源为农业源(88.5%);PM_(10)的主要排放源为扬尘源(44.1%)和工艺过程源(43.1%);CO,VOCs和PM_(2.5)的主要排放源为工艺过程源,在不同污染物排放量中的占比分别达到68.2%,41.7%和51.2%;SO_(2),BC和OC的主要排放源为化石燃料固定燃烧源,其排放占比分别为53.0%,45.0%和35.9%。污染物集中在主城5区和安宁市,主城5区中,以青年路和人民中路为中心向外辐散,呈贡区污染物相对较少。SO_(2),BC和OC以高值点源分布为主,NOx,CO,VOCs和PM_(2.5)是线源和点源分布相结合,PM_(10)呈现点源和面源相结合的空间分布特征,NH3呈现显著的面源空间分布特征。VOCs分物种清单中排放量占比最多的是芳香烃和烷烃,主要来源为机动车排放、建筑涂料和工业溶剂等溶剂使用行业。臭氧生成潜势(OFP)中,芳香烃类的占比高达49.9%,且占比较高的VOCs物种为(间、对)二甲苯、甲苯、乙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源排放清单 VOCs分物种清单 昆明市 排放特征 臭氧生成潜势(OF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民生活垃圾低值可回收物分类及处理处置的碳减排潜力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菲 叶志隆 +3 位作者 简小枚 杨玉虎 孙辰越 龚雨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1-1160,共10页
居民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处置是城市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生活垃圾低值可回收物(LVR)分类有助于实现垃圾减量化及资源利用最大化,对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以厦门市生活垃圾LVR分类试点社区为案例,基于IPCC... 居民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处置是城市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生活垃圾低值可回收物(LVR)分类有助于实现垃圾减量化及资源利用最大化,对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以厦门市生活垃圾LVR分类试点社区为案例,基于IPCC清单指南,分析LVR的组成、碳排放特征及碳减排潜力。结果表明:1)由于经济水平不同,各社区LVR组成差异显著,废塑料占比最高(52.62%~58.40%),其次为废纸(16.42%~19.29%)、废玻璃(8.80%~11.58%),剩余为废瓷类、废纺织品及杂质;2)依据LVR分出率设置不同场景,净碳排放量从场景一(焚烧+填埋)的645.86 kg/t降至场景四(回收30%LVR)的374.24 kg/t;3)不确定分析显示,焚烧发电效率提高8%和回收产品替代降低20%,场景四净碳排放量分别减少了239.15 kg/t和增加了172.56 kg/t;4)当厦门市其他垃圾年焚烧量为161.37万t时,从其他垃圾回收30%的LVR可减少92.7万t的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垃圾 垃圾分类 低值可回收物 碳排放 碳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环境效应 被引量:9
17
作者 贾玉秋 唐立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986-2994,共9页
中国城市需要更为紧凑的空间形态,但是城市空间紧凑性的环境效应并不十分清晰。采集城市管网设施指标、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指标、生态协同指标等建立环境因子指标集,选择标准化紧凑度指数NCI、标准化离散度指数NDIS、最大斑块面积指数LP... 中国城市需要更为紧凑的空间形态,但是城市空间紧凑性的环境效应并不十分清晰。采集城市管网设施指标、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指标、生态协同指标等建立环境因子指标集,选择标准化紧凑度指数NCI、标准化离散度指数NDIS、最大斑块面积指数LPI、景观形状指数LSI、平均形状指数SHAPE_MEAN、周长-面积分形维数PAFRAC等形态指标,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探索中国146座城市的空间形态的单因子环境效应、综合环境效应及环境效应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供水管密度、排水管密度、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万人拥有出租车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环境因子与城市空间形态密切相关。城市紧凑度越高,城市管网系统密度越低,公共交通设施越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越少。城市形状越复杂,城市管网系统密度越高,公共交通投入越大,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越大。(2)综合环境因子与LSI呈中等强度的正相关(r=0.43,P<0.01)。城市空间形状越复杂,城市资源环境相关设施总体投入越多。(3)在不同的紧凑及形状复杂性水平下,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万人拥有出租车辆、供水管道密度及综合环境因子的显著性差异再次表明城市越紧凑,交通越发达;城市形状越复杂,环境投入越多。本文研究证明了城市空间形态越紧凑、资源越是节约,紧凑型城市空间形态能够用于中国城市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凑城市 城市空间形态 单因子环境效应 综合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电力部门耦合关系及其对电力部门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杜欣 韩雅文 +4 位作者 郝洪昌 闫强 廖中举 汤林彬 王韵恺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89,共13页
在“碳中和”背景下,金属资源利用与电力系统脱碳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依赖关系。本文基于投入产出表,构建单层及多层复杂网络模型,创新性地采用节点间及节点与网络层间的沟通性指标,从部门视角系统地识别了金属-电力部门的耦合关系,并进一... 在“碳中和”背景下,金属资源利用与电力系统脱碳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依赖关系。本文基于投入产出表,构建单层及多层复杂网络模型,创新性地采用节点间及节点与网络层间的沟通性指标,从部门视角系统地识别了金属-电力部门的耦合关系,并进一步通过计量回归模型分析了其对电力部门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2007—2020年,金属-电力部门耦合关系的变化表现出非对称性特征:电力部门对金属部门的依赖程度显著上升,而金属部门对电力部门的依赖程度在近年则有所下降。(2)金属-电力部门耦合关系需要其他部门的支撑。在电力部门对金属部门的依赖关系中,除传统电力机械和器材行业提供的物质支持外,近年来愈加需要服务部门提供资本、技术和信息支撑,以满足低碳转型的多元化需求。(3)金属-电力部门耦合关系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电力部门对金属部门的依赖,以及金属部门对电力部门的依赖对电力部门碳排放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4)在清洁电力发展规模较小、发电总量较高、传统能源投入较大、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金属部门对电力部门支撑的增加对电力部门的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5)战略性金属部门与风电光伏产业的互动关系主导着未来金属-电力部门耦合关系的变化,战略性金属部门→风电光伏产业链的协调扩张是实现电力部门碳排放持续减少的重要路径。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建议:加强金属部门与电力部门经济互动数据的精细化监测,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弥合战略性金属部门→风电光伏产业链内部协作“断点”,深化外部服务部门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确立战略性金属→风电光伏产业链的重点支持地区,构建促进区域协同与资源共享的跨省合作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电力部门耦合关系 碳排放 战略性金属 多层复杂网络 沟通性 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中国城市绿地与人口的标度关系演化
19
作者 徐智邦 黄毅熠 +3 位作者 雷玮倩 蓝婷 王豪伟 聂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1121-11131,共11页
作为城市系统的一部分,城市绿地与系统整体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现有城市绿地研究大多只关注绿地本身,较少关注其在更宏观城市体系系统中的规律,对包括规模、质量和分布的绿地多维特征与数量、年龄、性别的社会人口构成之间的潜在... 作为城市系统的一部分,城市绿地与系统整体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现有城市绿地研究大多只关注绿地本身,较少关注其在更宏观城市体系系统中的规律,对包括规模、质量和分布的绿地多维特征与数量、年龄、性别的社会人口构成之间的潜在非线性时空演化关系鲜有涉足。从复杂系统视角出发,基于城市标度律理论,使用2000—2020年的多源遥感和人口数据面向中国城市绿地与人口间的多维标度关系演化开展了特征计算,进一步考虑规模效应识别了城市绿地效能的时空模式。结果显示:20年间中国城市绿地与人口总体呈现长期稳健的次线性标度关系,体现了规模经济效应。绿地标度因子从0.497稳步上升至0.614,但仍远低于0.85的理论值,反映了城区绿地供应规模的普遍不足,尤其是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不同绿地质量的城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标度特征差异,与城市标度律理论的假设有所悖离,其中,绿地覆盖率最高的城市的规模效应最为显著,而中高绿地生物量城市的标度特征演化逐渐趋同。考虑规模效应影响后,全国整体的城市绿地效能表现出稳步提升的态势,同时呈现显著的聚类分布格局:尤其是从华北平原至长江三角洲区域,绿地效能日益显现出“高⁃高”聚集模式。研究证实了城市绿地演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次线性规模经济效应,以及不同人群、不同城市之间的规模经济和局地表现的时空差异。在老龄化和城镇化深入的当下,研究能为更好地满足不同规模和人口结构城市的绿地规划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城市标度律 标度因子 老年人口 城市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健康风险分级
20
作者 许梅榕 安新丽 +2 位作者 赵彩霞 姚槐应 苏建强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4,共6页
细菌耐药性的快速传播和蔓延是全球公共健康领域的重大挑战。除了医疗和动物养殖业外,抗生素抗性基因可在多种环境介质中传播扩散进而转移到人类病原菌中,影响人类健康。甄别环境中高风险抗性基因是实现抗性基因有效环境监测和风险评估... 细菌耐药性的快速传播和蔓延是全球公共健康领域的重大挑战。除了医疗和动物养殖业外,抗生素抗性基因可在多种环境介质中传播扩散进而转移到人类病原菌中,影响人类健康。甄别环境中高风险抗性基因是实现抗性基因有效环境监测和风险评估的基础。对环境中抗性基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聚焦质粒携带的抗性基因,提出了环境中抗性基因风险分级框架,进而对制药厂和养殖厂场地环境样品进行了质粒组分析,形成了风险分级清单。结果表明,按抗性基因的移动性(与可移动遗传元件共存)、质粒类型、在人类病原菌中的流行度、致病潜力(与毒力因子共存)等4个标准,从制药厂和养殖厂场地环境样品中共检测到425个质粒携带的抗性基因,其中最高风险Ⅰ级抗性基因0种,Ⅱ级2种,Ⅲ级33种,Ⅳ级89种,最低风险Ⅴ级301种,形成了制药厂和养殖厂场地环境抗性基因风险分级清单。所检测到的高风险抗性基因,为环境抗性基因污染监测及人群暴露健康风险评估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抗性基因 风险评估 质粒 可移动遗传元件 病原菌 毒力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