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3年12月1—2日磁暴期间北京上空热层响应研究
1
作者 李韶阳 任志鹏 +4 位作者 于婷婷 刘立波 乐新安 李国主 魏勇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28-2038,共11页
在地磁暴期间电离层和热层将发生剧烈扰动,对卫星导航定位以及轨道安全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磁暴对热层的影响,利用Li等(2023)提出的基于低高度电子密度剖面的热层参数反演方法,研究了2023年12月1日—2日大磁暴期间热层响应特征... 在地磁暴期间电离层和热层将发生剧烈扰动,对卫星导航定位以及轨道安全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磁暴对热层的影响,利用Li等(2023)提出的基于低高度电子密度剖面的热层参数反演方法,研究了2023年12月1日—2日大磁暴期间热层响应特征及其随地方时的变化.本文选择北京台站(地理位置:39.56°N;116.20°E;地磁位置:30.16°N;172.00°E)测高仪测量的电子密度数据进行逃逸层温度的反演计算,并将其代入NRLM_(S)ISE-00模式计算相应的热层大气质量密度.结果显示,相较于地磁平静期,磁暴期间逃逸层温度增加了100~150K,增长幅度为10%~24%;大气质量密度增加了2×10^(-13)~12×10^(-13) kg·m^(-3),增长幅度为18%~140%.另利用NRLM_(S)ISE-00模式模拟研究了太阳活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磁暴期间太阳活动相较于静日对热层的影响有限,磁暴是导致逃逸层温度和大气质量密度异常增加的主导因素.此外,磁暴期间逃逸层温度和大气质量密度与静日平均值的偏差存在1~2 h的小尺度扰动,重力波的传播是引起扰动的重要因素.目前电离层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全球长期观测数据,并能够提供实时的电离层观测数据,该方法为提高热层预测和临近预报的能力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暴 热层响应 逃逸层温度 大气质量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亚VHF雷达的场向不规则体观测研究:4.太阳活动低年夏季F区回波 被引量:8
2
作者 胡连欢 宁百齐 +1 位作者 李国主 李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共9页
太阳活动低年夏季,低纬电离层F区场向不规则体表现出与太阳活动高年和其他季节明显不同的特征.本文利用我国三亚站(18.4°N,109.6°E,地磁倾角纬度dip latitude 12.8°N)VHF雷达、电离层测高仪、GPS闪烁监测仪和美国C/NOFS... 太阳活动低年夏季,低纬电离层F区场向不规则体表现出与太阳活动高年和其他季节明显不同的特征.本文利用我国三亚站(18.4°N,109.6°E,地磁倾角纬度dip latitude 12.8°N)VHF雷达、电离层测高仪、GPS闪烁监测仪和美国C/NOFS卫星观测数据,研究了太阳活动低年夏季我国低纬电离层F区场向不规则体的基本特征.分析发现无论磁静日还是磁扰日,夏季电离层F区不规则体回波主要出现于地方时午夜以后,回波出现的时间较短,高度范围较小,伴随着扩展F出现,但没有同时段的L波段电离层闪烁.太阳活动低年夏季午夜后的低纬电离层F区不规则体回波,可能并不总是与赤道等离子体泡沿磁力线向低纬地区的延伸相关,而可能由本地Es等扰动过程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活动低年 夏季 不规则体 等离子体泡 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离层水平电场与风场的耦合模拟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解海永 余涛 +1 位作者 王铁邦 王乐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6-414,共9页
设计了一个将电离层水平电场与风场耦合的模拟方案,研究了电流函数和风场在耦合前后的变化与差异.研究发现,水平电场与风场相互反馈后,风场的变化比电流函数小.经向风在白天有较明显的差异,夜晚的差异比白天小,主要出现在中高纬地区,并... 设计了一个将电离层水平电场与风场耦合的模拟方案,研究了电流函数和风场在耦合前后的变化与差异.研究发现,水平电场与风场相互反馈后,风场的变化比电流函数小.经向风在白天有较明显的差异,夜晚的差异比白天小,主要出现在中高纬地区,并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300 km左右达到最大值,其后几乎保持不变.纬向风有与经向风相似的变化,但纬向风耦合前后的差异比经向风小.电流函数在耦合后有较大改变,两个涡旋强度都有较强增加,并且北半球的增强大于南半球,而夜晚差异较小.结果表明,在研究的高度范围内,风场对电场的控制作用大于电场对风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电场 热层风场 耦合与反馈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天空流星雷达相位差监测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沈金成 宁百齐 +1 位作者 万卫星 胡连欢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5-84,共10页
介绍了一种直接利用流星观测数据,根据流星的时空分布特性和天线的空间布阵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对全天空流星雷达各天线通道的相位差进行监测分析和估算的新方法.通过分析全天空流星雷达的流星观测数据,获得了流星时空分布特性,天线阵相... 介绍了一种直接利用流星观测数据,根据流星的时空分布特性和天线的空间布阵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对全天空流星雷达各天线通道的相位差进行监测分析和估算的新方法.通过分析全天空流星雷达的流星观测数据,获得了流星时空分布特性,天线阵相位差变化对流星空间分布的影响,特别是流星高度分布的标准差特性与各天线相位差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模拟研究了利用流星高度分布的标准差来估算天线相位差的偏差,并应用于中国三亚地区全天空流星雷达进行相位差监测分析和校正.结果表明,新方法无需任何附加硬件,通过日常观测数据就能对某一通道的相位差变化或多个通道的相位差变化进行估算和分析,相位差监测精度优于2°.对这些相位差变化进行校正,可有效提高全天空流星雷达对流星的定位测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星 流星雷达 相位差 相位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量色散特征计算磁层顶重联位置的方法研究
5
作者 朱昌波 张辉 +7 位作者 葛亚松 濮祖荫 刘文龙 万卫星 刘立波 陈一定 乐会军 王永福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9-286,共8页
磁层顶磁场重联是太阳风向磁层输入能量的主要方式.重联如何触发一直是空间物理研究的难点,其机制仍然有待深入研究.由于卫星穿越磁层顶时,很难恰好穿越重联发生的区域,因此难以观测到重联的触发条件.本文利用THEMIS卫星观测,确立了反... 磁层顶磁场重联是太阳风向磁层输入能量的主要方式.重联如何触发一直是空间物理研究的难点,其机制仍然有待深入研究.由于卫星穿越磁层顶时,很难恰好穿越重联发生的区域,因此难以观测到重联的触发条件.本文利用THEMIS卫星观测,确立了反演磁层顶重联点的方法.当重联刚开始发生时,卫星能够观测到离子的能量色散特征,可利用其计算卫星到重联发生位置的距离.沿着磁力线模型追踪该距离即可反演出磁层顶发生重联的位置.与其他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本文方法比其他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层顶重联 能量色散 磁力线追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2年10月Millstone Hill地区电离层暴时特性研究
6
作者 王露露 刘立波 +2 位作者 陈一定 乐会军 张瑞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355-2365,共11页
磁暴期间电离层行为是电离层物理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利用美国Millstone Hill非相干散射雷达以及GPS-TEC数据资料,分析了2002年10月13-17日和22-26日磁暴事件期间电离层电子密度响应在不同高度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正、负相暴电子密度... 磁暴期间电离层行为是电离层物理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利用美国Millstone Hill非相干散射雷达以及GPS-TEC数据资料,分析了2002年10月13-17日和22-26日磁暴事件期间电离层电子密度响应在不同高度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正、负相暴电子密度的变化幅度随高度变化趋势相同,但不同高度上响应的时间、相位和幅度存在差异;负相暴最大变化幅度所在高度值同静时峰高值非常吻合,二者有很好的线性关系,但正相暴最大变化幅度所在高度值同静时峰高值无关,波动较大,意味着电离层正相暴响应更易到达各个高度上;特别地,22-26日负相暴在能量初次耦合进入电离层时高高度有极小的变化,其最大绝对变化量仅为低高度的4%.大气成分和风场的共同作用是两次负相暴发生的主要原因,但前者成分效应明显,后者动力学作用明显,有时甚至700km以上电离层的贡献也是不可忽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暴 高度响应 电子密度 大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静日电离层电势分布的形态学研究
7
作者 王瑜晗 任志鹏 +2 位作者 于婷婷 刘耘博 魏勇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1-259,共9页
利用理论模式GCITEM,在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下,模拟了地磁平静条件下的电离层发电机主导的中低纬电离层电势分布,研究了太阳活动、季节、世界时和低层大气潮汐对电离层电势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各种条件下中低纬电势全局分布基本一致... 利用理论模式GCITEM,在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下,模拟了地磁平静条件下的电离层发电机主导的中低纬电离层电势分布,研究了太阳活动、季节、世界时和低层大气潮汐对电离层电势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各种条件下中低纬电势全局分布基本一致,都具有两个正电势峰值(源)和一个负电荷峰值(汇);电势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和世界时差异;中低纬电离层电势峰值差随着太阳活动的增强明显增加,并在一定太阳活动高值后趋于饱和;周日迁移潮主要影响赤道地区,导致电势峰值差增加,而半周日迁移潮主要影响中纬度地区,导致电势峰值差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电动力学 电离层电势变化性 数值模拟 电离层发电机 大气潮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暴时低纬电离层不规则体响应特征的多手段观测 被引量:12
8
作者 胡连欢 宁百齐 +3 位作者 李国主 赵必强 吴宝元 郝喜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65-373,共9页
2010年10月11日发生了一次中等强度的磁暴.本文利用三亚(18.4°N,109.6°E)数字测高仪、VHF雷达和GPS TEC/闪烁监测仪数据以及120°E子午线附近我国漠河(53.5°N,122.4°E)、北京(40.3°N,116.2°E)和武汉(... 2010年10月11日发生了一次中等强度的磁暴.本文利用三亚(18.4°N,109.6°E)数字测高仪、VHF雷达和GPS TEC/闪烁监测仪数据以及120°E子午线附近我国漠河(53.5°N,122.4°E)、北京(40.3°N,116.2°E)和武汉(30.6°N,114.4°E)的数字测高仪和GPS TEC/闪烁监测仪数据,分析了磁暴期间我国中低纬地区电离层不规则体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这次磁暴触发了10月11日午夜前后两个时段低纬(三亚)电离层不规则体事件,而在较高的纬度地区(武汉及以北),并没有观测到电离层不规则体与闪烁.在午夜前,电离层不规则体的发生受磁暴主相期间快速穿透电场激发;在午夜后,电离层不规则体受磁暴恢复相的扰动发电机电场触发,该时段伴随行星际磁场北向翻转的过屏蔽穿透电场也可能是扰动源之一.此外,磁暴期间不同尺度的电离层不规则体会伴随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暴 电离层不规则体 赤道扩展F 电离层闪烁 VHF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NSS观测的全球赤道等离子体泡对太阳和地磁活动及季节依赖特征
9
作者 赵秀宽 李国主 +5 位作者 胡连欢 解海永 孙文杰 李怡 宁百齐 刘立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703-2712,共10页
赤道等离子体泡是在磁赤道和低纬地区一种通常发生在夜间的大尺度电离层不规则结构.本文利用2010—2021年全球低纬地区GNSS TEC监测仪长期观测数据,分析了赤道等离子体泡对太阳和地磁活动及季节的依赖特征.结果表明,全球每个经度区赤道... 赤道等离子体泡是在磁赤道和低纬地区一种通常发生在夜间的大尺度电离层不规则结构.本文利用2010—2021年全球低纬地区GNSS TEC监测仪长期观测数据,分析了赤道等离子体泡对太阳和地磁活动及季节的依赖特征.结果表明,全球每个经度区赤道等离子体泡发生率与太阳活动都显著正相关,赤道等离子体泡的日发生率与F107指数相关系数接近0.70.经度-60°~-30°在赤道等离子体泡高发月份的日落后发生率与F107的相关关系有明显的饱和效应.在季节变化方面,经度-60°~-30°赤道等离子体泡主要发生在1—3月和10—12月,其他经度主要发生在分季.不同经度区赤道等离子体泡日落后发生率季节不对称性存在显著区别,在太阳活动上升期,经度-60°~-30°的10—12月发生率明显高于1—3月;在太阳活动下降期,0°~180°经度区3月分季高于9月分季.此外,地磁扰动对产生赤道等离子体泡主要是抑制作用,特别是在太阳活动高年、分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赤道等离子体泡 季节变化 太阳活动 地磁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敏捷数字电离层测高仪系统研制及初步观测 被引量:4
10
作者 蓝加平 宁百齐 +3 位作者 朱正平 胡连欢 孙文杰 李国主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7-177,共11页
在小型天线和低发射功率条件下,保证电离层测高仪观测数据质量和提高观测速度一直是电离层垂测的技术难点.针对这一问题,基于新近发展的高速数字芯片和射频器件,采用窄带跟踪滤波、脉冲压缩、编码复用和天线均衡匹配等技术,设计和研制... 在小型天线和低发射功率条件下,保证电离层测高仪观测数据质量和提高观测速度一直是电离层垂测的技术难点.针对这一问题,基于新近发展的高速数字芯片和射频器件,采用窄带跟踪滤波、脉冲压缩、编码复用和天线均衡匹配等技术,设计和研制一种敏捷数字电离层测高仪.该系统采用数米高的小型收发天线和便携式主机系统,配置任意频率扫描方式频高图、高分辨率多普勒频高图和斜向探测等多种工作模式,具有可流动观测布站、系统参数灵活捷变及适合快速电离层扰动探测等能力.敏捷数字电离层测高仪为组网观测获得大范围电离层时空变化和电离层快速扰动及传播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探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捷垂直探测 数字电离层测高仪 频高图 电离层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电离层TEC起伏特性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余优 万卫星 +1 位作者 刘立波 赵必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189-2194,共6页
利用全球电离层TEC地图(GIMs)数据,在已经建立TEC气候学模式的基础上,计算了1998年以来同定UT时间的全球TEC起伏指数σ_(DGEC)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对σ_(DGEC)与太阳活动(F107指数)及其起伏(dF107)、地磁活动(Ap指数)、季节变化因子(太... 利用全球电离层TEC地图(GIMs)数据,在已经建立TEC气候学模式的基础上,计算了1998年以来同定UT时间的全球TEC起伏指数σ_(DGEC)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对σ_(DGEC)与太阳活动(F107指数)及其起伏(dF107)、地磁活动(Ap指数)、季节变化因子(太阳偏置角)等因素,以及上述因素的非线性组合等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σ_(DGEC)与F107、Ap指数具有最强的相关性,与F107指数和半年变化因子的交叉项F107×S、F107指数的二次方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同时,与F107指数与年变化因子的交叉项F107×A及F107扰动指数偏离值(dF107)的二次方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据此,以这些因子作为驱动量,建立了σ_(DGEC)的多元回归模型.鉴于σ_(DGEC)反映全球范围内电离层TEC起伏的平均特性,并与太阳活动F107指数、地磁活动Ap指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为此我们建议,将全球TEC相对起伏指数σ_(DGEC)作为描述全球电离层扰动状态及电离层天气特征的一个新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电离层起伏指数 偏相关分析 太阳活动指数 地磁活动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离层春秋分不对称的地方时依赖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勇 陈一定 刘立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941-3954,共14页
利用全球203个电离层测高仪台站的F_2层临界频率(f_oF_2)和E层临界频率(f_oE),以及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提供的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地图数据统计分析了电离层春秋分(March Equinox and September Equinox,ME and SE)不对称的特点.... 利用全球203个电离层测高仪台站的F_2层临界频率(f_oF_2)和E层临界频率(f_oE),以及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提供的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地图数据统计分析了电离层春秋分(March Equinox and September Equinox,ME and SE)不对称的特点.基于电离层参量随年积日(Day of Year,DoY)和太阳活动指数F_(10.7)变化的傅里叶级数模型,对f_oF_2、f_oE及TEC数据分别进行最小二乘法拟合,将电离层参量归算到低太阳活动(F_(10.7)=80)、中等太阳活动(F_(10.7)=150)和高太阳活动(F_(10.7)=200)水平.该方法定量分离了实际观测数据中包含的电离层参量随季节和太阳活动的变化,因而得到了更为定量、精确的电离层春秋分不对称性特征.分析了不同地方时(LT)的春秋分不对称性指数(Asymmetry Index,AI)和春秋分差值Δ(=ME-SE)的全球分布特征与太阳活动依赖性.结果表明,foE日出时全球主要表现为9月分点值高于3月分点值,午后春秋分不对称性几乎消失,而日落时则反转为3月分点值高于9月分点值;f_oF_2日出时除少数地区外也主要表现为9月分点值高于3月分点值,而其他时段则相反;TEC日出时低太阳活动时的全球及中高太阳活动时的低纬地区表现为9月分点值高于3月分点值,而其他时段则相反.fo_E春秋分不对称性受太阳活动影响较弱,而f_oF_2和TEC的春秋分不对称随太阳活动有明显的变化,其3月分点值相对于9月分点值增加.计算了F_2层峰高(h_mF_2)处对应的氧氮浓度比([O]/[N_2],由大气模型NRLMSISE-00计算得到)和h_mF_2的春秋分不对称性,提取了TEC年变化的幅度及相位信息.氧氮浓度比和h_mF_2的春秋分不对称性能够部分解释电离层的春秋分不对称性,而TEC春秋分不对称的全球分布特征可以用TEC年变化的相位的全球分布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2层临界频率 E层临界频率 GPS TEC 电离层 春秋分不对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美与东亚中纬地区电离层TEC变化的EOF建模和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姚新 赵必强 +1 位作者 刘立波 万卫星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56-565,共10页
考察了北美(30°N—50°N,140°W—50°W)与东亚(42.5°N—57.5°N,65°E—140°E)中纬地区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的变化.TEC数据来自美国喷气动力实验室(JPL)约15年的全球电离层图(Global Ionospheric... 考察了北美(30°N—50°N,140°W—50°W)与东亚(42.5°N—57.5°N,65°E—140°E)中纬地区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的变化.TEC数据来自美国喷气动力实验室(JPL)约15年的全球电离层图(Global Ionospheric Map,GIM)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EOF)得到上述两地区前三阶本征模及相关时间系数,分别约占TEC总变化的99.57%和99.79%.结果表明,两地区前三阶:EOF分量所表现出的TEC变化基本一致.第一阶EOF分量表现为受太阳活动调制的半年变化;第二阶EOP、分量表现为关于零磁偏线的经向电子浓度东西不对称结构,计算表明该结构与受地磁偏角控制的热层纬向水平风引起的等离子体向上漂移密切相关;第三阶EOF分量表现为磁倾控制的热层子午向风引起的等离子体向上漂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TEC 经验正交函数(EOF) 半年/年变化 TEC东西不对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纬度电离层f_oF_2潮汐的变化特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惟琦 余优 +1 位作者 万卫星 刘立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0-42,共13页
本文通过对1960年以来全球磁纬度40°N至50°N内测高仪台站的观测数据进行研究,提取了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foF2)的潮汐,揭示了其变化特征及可能的形成原因.研究发现,周日和半日的迁移潮汐分量(即DW1和SW2)强度最大,并且显示出... 本文通过对1960年以来全球磁纬度40°N至50°N内测高仪台站的观测数据进行研究,提取了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foF2)的潮汐,揭示了其变化特征及可能的形成原因.研究发现,周日和半日的迁移潮汐分量(即DW1和SW2)强度最大,并且显示出明显的年变化和半年变化.周日潮汐的3波分量(即DE3)作为典型的非迁移潮汐分量,相对较弱,显示出微弱的半年变化.在冬季,DW1和SW2与太阳活动指数(F107)呈现正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大于0.88和0.65.相反,在夏季,DW1和SW2与太阳活动指数呈现负相关性,特别是SW2,其相关系数在6月份达到-0.72.在相对于纬向均值的归一化处理之后,上述潮汐强度和太阳活动指数之间的正/负相关性被显著增强/削弱.其中,归一化后的夏季DW1和SW2与太阳活动指数的相关系数达到-0.8.更加深入的讨论显示出上传的大气潮汐波动可能是电离层潮汐除了太阳辐射之外的重要驱动源,并且这种驱动机制在SW2中更加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纬度电离层 电离层潮汐 电离层-大气层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部电离层总离子密度的经度变化
15
作者 阎凤婵 任志鹏 +2 位作者 万卫星 刘立波 龙智勇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7-296,共10页
利用DMSP F13卫星1996—2005年共10年的观测数据,研究地磁中低纬地区黄昏时段(18:00LT)顶部电离层总离子密度经度变化的季节、地磁纬度和太阳活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总的经度变化在低纬地区与中纬地区具有明显不同特征.不同经度结构的季... 利用DMSP F13卫星1996—2005年共10年的观测数据,研究地磁中低纬地区黄昏时段(18:00LT)顶部电离层总离子密度经度变化的季节、地磁纬度和太阳活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总的经度变化在低纬地区与中纬地区具有明显不同特征.不同经度结构的季节变化均以年变化为主,但纬度分布具有明显差异.一波结构主要集中在中纬地区,且南半球明显强于北半球;二波结构南北半球不对称性非常明显;三波结构和四波结构均为低纬地区明显强于中纬地区.通过分析不同波结构对总经度变化的贡献发现,一波结构在南半球中纬地区贡献最大,二波结构在12月前后的15°N附近贡献较大,三波结构和四波结构仅在低纬地区有较强贡献.在不同太阳活动条件下,不同波结构的贡献率有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度变化 季节变化 顶部电离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