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乌旗中铁陨石硅酸盐地球化学特征及对成因的启示 被引量:1
1
作者 聂喜柯 孔屏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3-413,共11页
东乌旗中铁陨石是1995年在内蒙发现的、为数不多的降落型中铁陨石,由金属-硫化物和硅酸盐相紧密混合而成。硅酸盐相由角砾部分(主要为角砾状橄榄石和辉长岩岩屑)和非角砾部分组成。岩相学特征、主量元素成分及REE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角砾... 东乌旗中铁陨石是1995年在内蒙发现的、为数不多的降落型中铁陨石,由金属-硫化物和硅酸盐相紧密混合而成。硅酸盐相由角砾部分(主要为角砾状橄榄石和辉长岩岩屑)和非角砾部分组成。岩相学特征、主量元素成分及REE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角砾状橄榄石、非角砾橄榄石和辉长质硅酸盐(辉长岩岩屑和除橄榄石外的非角砾部分)三者可能分别结晶自不同的岩浆源区。进一步的分析表明Mg含量非常高的角砾状橄榄石可能来自一个分异小行星的橄榄岩质地幔,非角砾橄榄石和辉长质硅酸盐可能和HED陨石具有相同的母体Vesta小行星。冲击碰撞导致两个小行星的物质发生了混合。冲击作用产生的高温(约1 200—1 450℃)使得被撞击小行星表壳玄武质和辉长质岩石发生混合重熔,熔体结晶后形成中铁陨石的辉长质硅酸盐。该温度下非角砾橄榄石和角砾状橄榄石均未发生重熔。该模型较好地解释了角砾状橄榄石、非角砾橄榄石和辉长质硅酸盐三者之间的不平衡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乌旗中铁陨石 橄榄石 辉长质硅酸盐 不平衡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旋转变形分析:以四川盐源盆地古地磁研究为例
2
作者 卢海建 王二七 +1 位作者 李仕虎 李海兵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88-1201,共14页
探究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旋转变形有助于理解青藏高原内部物质向东南方向的挤出过程。目前,有关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构造旋转研究主要针对于两套地层:侏罗系—始新统和中新统—第四系。对侏罗系—始新统研究表明了大范围的顺时针旋转变形... 探究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旋转变形有助于理解青藏高原内部物质向东南方向的挤出过程。目前,有关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构造旋转研究主要针对于两套地层:侏罗系—始新统和中新统—第四系。对侏罗系—始新统研究表明了大范围的顺时针旋转变形的存在,而对中新统—第四系的研究则表明该区域可能同时存在逆时针旋转变形。然而,对这两种构造旋转变形的时间和幅度仍缺乏充分的制约。位于川滇地块的四川盐源盆地同时出露这两套地层。磁性地层研究表明,上新统—中更新统的时代为〉3.6~0.6 Ma。磁偏角数据揭示上新统—中更新统经历了逆时针旋转变形(-14.4°±2.7°),而古新统—始新统经历了明显的顺时针旋转(10°~21.5°),两套地层间的旋转幅度高达36.6°。鉴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发生大规模顺时针旋转变形的最年轻地层为始新统地层,因此顺时针旋转变形可能发生在始新世—中新世某个时间段。这个时间与红河—哀牢山走滑断裂带的活动时间基本一致,因此顺时针旋转变形可能与该大型断裂带的活动直接相关。盐源盆地记录到的逆时针旋转变形发生于至少3.6 Ma以来,平均旋转速率为4°/Ma。由于磁组构数据表明上新世—中更新世地层并未受到挤压变形作用,因此其逆时针旋转变形可能受周围走滑断裂带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地层 旋转变形 新生代 盐源盆地 青藏高原东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中新世南祁连山的构造抬升——来自柴达木盆地大红沟剖面的沉积证据 被引量:2
3
作者 卢海建 王二七 孟恺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5-103,共9页
山间盆地中的碎屑沉积是周围山脉隆升信息的记录载体。本文对柴达木盆地中北部大红沟剖面砂岩中的碎屑含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显示在34~8.5Ma大红沟剖面的物源区性质没有发生改变,均为前陆隆升物源(forelandupliftprovenance)... 山间盆地中的碎屑沉积是周围山脉隆升信息的记录载体。本文对柴达木盆地中北部大红沟剖面砂岩中的碎屑含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显示在34~8.5Ma大红沟剖面的物源区性质没有发生改变,均为前陆隆升物源(forelandupliftprovenance)。但是,砂岩中的石英、长石、岩屑含量均呈现了两阶段的演化特征,在12Ma发生了快速的大幅变化。这些现象与以前通过沉积学、沉积速率、磁化率等分析获得的结果是一致的。成因上,这可能与12Ma大红沟剖面北部的柴北缘褶皱逆冲带的构造复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物源分析 构造抬升 大红沟剖面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岩石圈磁结构及动力学
4
作者 刘青松 刘建兴 段宗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8-47,共10页
古地磁学在20 世纪极大地促进了板块构造理论的诞生和全球大洋钻探计划的发展.对洋壳的磁性研究是这场地学革命的突破点之一.从磁学性质上, 洋壳磁性包括洋壳中所含磁性矿物本身的性质以及这些矿物携带的古地磁信息.从介质性质上, 洋壳... 古地磁学在20 世纪极大地促进了板块构造理论的诞生和全球大洋钻探计划的发展.对洋壳的磁性研究是这场地学革命的突破点之一.从磁学性质上, 洋壳磁性包括洋壳中所含磁性矿物本身的性质以及这些矿物携带的古地磁信息.从介质性质上, 洋壳包含下部岩石层(包括枕状玄武岩、辉长岩和橄榄岩)和上部沉积物.文章首先总结洋壳的磁性结构,并对其代表的动力学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主要包括应用磁异常条带进行年代学、地球深部动力学、大洋洋壳的板块运动学以及热点演化等研究, 详细总结了国内相关研究中南海洋壳的磁性研究进展.最后对研究中遇到的相关难点和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壳 磁异常条带 古地磁学 地球动力学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