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穆斯堡尔谱技术的铁化学种及其在相关表生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
作者 郑国东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61-168,共8页
由于铁元素分布的广泛性和化学反应的活泼性,它在地球科学研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意义。与其他多种方法相比较,穆斯堡尔技术是铁元素化学种检测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许多研究结果显示铁元素化学种在相关表生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广... 由于铁元素分布的广泛性和化学反应的活泼性,它在地球科学研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意义。与其他多种方法相比较,穆斯堡尔技术是铁元素化学种检测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许多研究结果显示铁元素化学种在相关表生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例如滑坡带地球化学、湖泊沉积环境、岩石光谱特征、重金属污染沉积物及其环境修复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元素化学种 穆斯堡尔效应 表生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延长组烃源岩干酪根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1
2
作者 吉利明 吴涛 李林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24-428,共5页
为了确定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西峰地区延长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及其生烃潜力,对长8—长7段烃源岩干酪根显微组分、元素组成和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长7段(尤其是长72和长73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好,包括大量的腐泥型和腐殖—腐... 为了确定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西峰地区延长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及其生烃潜力,对长8—长7段烃源岩干酪根显微组分、元素组成和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长7段(尤其是长72和长73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好,包括大量的腐泥型和腐殖—腐泥型有机质,是形成于深湖相还原环境的富有机质沉积,代表高生产率阶段藻类母质输入特征。由于湖底浊流的影响,长73段烃源岩混入较多的陆源高等植物母质。长8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较差,以混合型有机质为主,形成于靠近陆源的滨浅湖相,既有陆源高等植物母质输入,又有部分藻类母质输入,由于沉积环境的差异,部分井内样品以腐殖型有机质为主。延长组长72—长73段烃源岩具有很好的生烃潜力,是本区油藏已发现原油的可能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西峰油田 延长组 烃源岩 干酪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原油甾藿烷系列化合物地球化学再认识 被引量:11
3
作者 南青云 刘文汇 +2 位作者 腾格尔 范明 王晓锋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94-299,共6页
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油气油源、成熟度、运移等领域研究中的一项得力工具。运用生物标志物色谱质谱技术,对比研究了塔河油田各油区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中甾、藿烷系列化合物特征。研究表明,塔河油田为一由晚期成熟高、轻微改造的原油与早期... 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油气油源、成熟度、运移等领域研究中的一项得力工具。运用生物标志物色谱质谱技术,对比研究了塔河油田各油区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中甾、藿烷系列化合物特征。研究表明,塔河油田为一由晚期成熟高、轻微改造的原油与早期成熟度低、遭受较强降解原油混合而成的复合油藏,该油藏各区原油C27—C29甾烷同系物以及C27—C29重排甾烷特征反映出该区不同成熟度原油来自同一母源,原油Ts/(Tm+Ts)、重排甾烷/规则甾烷和ββ/(ββ+αα)C29比值关系立体图指示出原油的充注方向,印证了“塔河地区的油气主要来自于南部的满加尔坳陷”这一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甾烷 藿烷 生物标志物 塔河油田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的分析 被引量:29
4
作者 任军虎 王万春 康晏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66-271,共6页
有机地球化学的指标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已能较好地指导油气勘探工作。通过对未熟—低熟烃源岩及原油与成熟烃源岩及原油的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的比较,着重论述了未熟—低熟油、源中可用的指标系列及内涵,指出成熟度方面甾烷C2920Rββ/(α... 有机地球化学的指标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已能较好地指导油气勘探工作。通过对未熟—低熟烃源岩及原油与成熟烃源岩及原油的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的比较,着重论述了未熟—低熟油、源中可用的指标系列及内涵,指出成熟度方面甾烷C2920Rββ/(αα+ββ)、αααC2920S/(20S+20R)及βα-莫烷/αβ-藿烷和ββ-藿烷等是比较可靠的地球化学参数;在生源方面非环状类异戊二烯化合物、三环萜烷和四环萜烷系列等是可靠的标志物;形成环境方面β-胡萝卜烷及重排甾烷/规则甾烷等都是重要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地球化学 未熟-低熟烃源岩及原油 指标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煤层气气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潜力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王万春 陶明信 +2 位作者 任军虎 康晏 张小军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2-25,共4页
对比研究了山西沁水盆地李雅庄煤矿、寺河煤矿和附城七一煤矿煤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煤岩的热演化程度、可溶有机质含量、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热成因煤层气与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的气源潜力,对研究区煤层气勘探有... 对比研究了山西沁水盆地李雅庄煤矿、寺河煤矿和附城七一煤矿煤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煤岩的热演化程度、可溶有机质含量、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热成因煤层气与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的气源潜力,对研究区煤层气勘探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热成因 次生生物成因 气源岩 生物标志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高原湖沼沉积剖面饱和烃组分特征及地球化学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贾继红 白益军 +6 位作者 王晓锋 张平中 桑文翠 张德忠 张虹 王永莉 孟仟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55-760,共6页
利用GC—MS技术对若尔盖高原一湖沼沉积剖面(深346 cm)沉积有机质的饱和烃馏分进行了分析,结合已有的AMS14C年代、剖面岩性和TOC资料,探讨了该剖面分子化石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参数对有机物来源、微生物活动和气候变化等环境信息的指示意... 利用GC—MS技术对若尔盖高原一湖沼沉积剖面(深346 cm)沉积有机质的饱和烃馏分进行了分析,结合已有的AMS14C年代、剖面岩性和TOC资料,探讨了该剖面分子化石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参数对有机物来源、微生物活动和气候变化等环境信息的指示意义。分析表明,中高碳数占绝对优势的正构烷烃反映了有机物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且草本高等植物输入丰富;岩相、TOC和Pr/Ph比值很好地指示了该剖面沉积物从早全新世(约11.4~7.3 cal kaBP,深度346~203 cm)强还原深湖条件到中全新世(约7.3~4.5 cal ka BP,>203 cm)弱还原沼泽条件的演化过程,正构烷烃参数奇偶优势(OEP1和OEP2)、C25/C31和轻烃/重烃比值(∑C21-/∑C22+)详细反映了这种水文演变过程中生物源的变化,尤其剖面120 cm以上很可能有泥炭藓(Sphagnum)的重要输入,而且敏感地指示了剖面120 cm以上有机物遭受了明显的微生物改造作用,从而引起正构烷烃组分的改变。另外,在约9.8~8.6 cal ka BP(深度286~240cm)期间剖面岩性及其以上各项代用指标发生明显快速变化,说明早全新世若尔盖高原气候相对暖湿阶段具有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高原 湖沼沉积物 饱和烃 生物源 微生物改造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研究地质微生物的天然实验室 被引量:7
7
作者 妥进才 陈骏 +3 位作者 姚素平 季峻峰 李一良 张传伦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7-193,共7页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是中国境内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泊。由于青藏高原的不均匀隆升,使这些湖泊形成了封闭的水系和地球化学物质循环特征。青海湖有限的几条供给河流的水化学受其所经过岩石的化学成分控制,而湖水的化学成分和物...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是中国境内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泊。由于青藏高原的不均匀隆升,使这些湖泊形成了封闭的水系和地球化学物质循环特征。青海湖有限的几条供给河流的水化学受其所经过岩石的化学成分控制,而湖水的化学成分和物理化学特征则受补给水系的影响。湖泊的碳循环除受盆地周围风化搬运作用以外,主要碳源为湖泊以及周围的生物群落。青海湖水的物理化学特征本身由于受补给水源和深度的影响而具不均一性,并随季节温度的变化而发生调整。这些特征预示其独特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和与之有关的碳循环和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特征。丰富的铁、硫酸根、碳酸根和钙镁离子为其中嗜铁和嗜硫的微生物繁盛以及随后的矿化作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藻类也具有很高的多样性并且不同种类具有明显的随季节或气温变化的特点。这些微生物活动会在湖泊沉积物中形成有机的和无机的生物标记化合物或矿物。进一步揭示这些生物标记化合物与局部环境的碳循环、元素循环、微生物生态以及相关环境变迁的关系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现代沉积物 地质微生物学 生物标志化合物 同位索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涩北1井钙质泥岩饱和烃微生物作用的地球化学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孙敏卓 孟仟祥 +4 位作者 房嬛 王国仓 黄湘波 王作栋 徐茵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6-190,共5页
用能谱和GC/MSD对两块来自涩北1井(900m和1200m)钙质泥岩的研究表明,研究样品中细菌遗骸骨特征明显并检测出微生物特征生标(角鲨烷和2,6,10,15,19-五甲基-二十烷),表明涩北1井研究层沉积岩中微生物发育;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明显改变了常规... 用能谱和GC/MSD对两块来自涩北1井(900m和1200m)钙质泥岩的研究表明,研究样品中细菌遗骸骨特征明显并检测出微生物特征生标(角鲨烷和2,6,10,15,19-五甲基-二十烷),表明涩北1井研究层沉积岩中微生物发育;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明显改变了常规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特征:低演化源岩的正构烷烃首先遭降解,出现OEP2>>OEP1特征、甾烷异构化参数C29ββ/(ββ+αα)和Σ8,14-断藿烷/Σ藿烷比值比正常热演化样品出现异常高值。这些参数可能作为判识低演化沉积有机质是否曾遭受微生物降解,同时可间接判识是否有生物气产生的有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瓮地 饱和烃 细菌微生物 生物标志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藏储层中不同赋存状态烃类地球化学特征:Ⅱ长链烷基苯——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赵欣 史基安 +4 位作者 王金鹏 王琪 卢龙飞 王雷 王有孝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31-536,共6页
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三叠系延长组六个油砂样品中游离烃、封闭烃、束缚烃的饱和烃馏分进行了GC—MS分析。样品中长链烷基苯在C16-C20范围内具有较明显的偶碳优势。研究表明:长链烷基苯的演化受成熟度的影响,表现为随着成熟度的增加,... 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三叠系延长组六个油砂样品中游离烃、封闭烃、束缚烃的饱和烃馏分进行了GC—MS分析。样品中长链烷基苯在C16-C20范围内具有较明显的偶碳优势。研究表明:长链烷基苯的演化受成熟度的影响,表现为随着成熟度的增加,长链正构烷基苯的碳数分布前移,长链烷基苯异构体相对丰度减小;而正构烷基苯相对丰度有增加的趋势。长链烷基苯主要是细菌、藻类和高等植物类脂化合物中脂肪酸在粘土矿物催化下发生环化脱羧再芳构化或单环芳烃与脂肪酸烷基化反应形成的产物。已形成的长直链烷基苯通过β分裂、单分子均裂形成苯甲基、烯烃,苯甲基通过氢转移到长链烷基苯的α碳上,烯烃再与α碳结合形成带支链的烷基苯。长链烷基苯的检出进一步验证了当时沉积物处于较强还原环境。长链烷基苯在不同赋存状态烃的分布特征,可以应用于油气聚集时间和成藏差异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储集层 不同赋存状态烃 长链烷基苯 延长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位素比率质谱仪在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中平 李立武 +1 位作者 杜丽 张明峰 《中国测试技术》 2007年第5期14-16,87,共4页
同位素比率质谱仪(isotope ratio mass spectrometers,IRMS)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用于测定某些稳定同位素组成的仪器,在诸多领域中都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稳定同位素组成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通过研究其组成可以揭示地球化... 同位素比率质谱仪(isotope ratio mass spectrometers,IRMS)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用于测定某些稳定同位素组成的仪器,在诸多领域中都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稳定同位素组成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通过研究其组成可以揭示地球化学过程中的诸多方面的信息。所以IRMS技术和同位素一起作为一种新的有效手段在地球化学研究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该技术的原理,并结合相关碳氢等稳定同位素,分别讨论了与碳氢等稳定同位素在地球化学领域及相关学科中的应用。最后讨论了该技术的发展前景与目前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稳定同位素 同位素比率 质谱 分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储层中不同赋存状态油砂抽提物的地球化学特征:长链酮——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为例
11
作者 赵欣 史基安 +2 位作者 谢正温 王琪 王有孝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9-134,共6页
对采自西峰油田三叠系延长组六个油砂样品中游离烃、束缚烃的饱和烃、芳烃和氯仿馏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氯仿馏分中检测出一系列异常丰富的正构烷基酮化合物,其碳数分布范围C13-C33,具有强烈的奇碳优势。研究表明:正构烷基酮的演... 对采自西峰油田三叠系延长组六个油砂样品中游离烃、束缚烃的饱和烃、芳烃和氯仿馏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氯仿馏分中检测出一系列异常丰富的正构烷基酮化合物,其碳数分布范围C13-C33,具有强烈的奇碳优势。研究表明:正构烷基酮的演化受热演化(成熟度)的影响,在成熟度较低的束缚烃中,主要分布正构烷基-2-酮;而在成熟度较高的游离烃中,主要为正构烷基-3,4,5,6(或更高)-酮异构体。表现为随着成熟度的增加,正构烷基酮的羰基(:CO)由2位向更高位迁移的趋势。正构烷基酮的形成是由于菌藻类和高等植物类脂中的脂肪酸,在粘土矿物等催化作用下,经β-氧化后脱羧基而形成。在束缚烃和游离烃中正构烷基酮的分布特征,可用于油气成藏差异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储集层 不同赋存状态烃 正构烷基酮 延长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深部有机质演化与油气资源 被引量:14
12
作者 王先彬 妥进才 +2 位作者 周世新 李振西 闫宏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59-164,共6页
突破传统的油气成因理论,研究深层油气和非生物气形成的基础科学问题。地球深部有机质演化涉及两个基本过程①初始复杂有机质经热解作用向简单有机质转化;②初始低分子量含碳物质(CO,CO2等)通过聚合反应形成较高分子量的有机质。研究结... 突破传统的油气成因理论,研究深层油气和非生物气形成的基础科学问题。地球深部有机质演化涉及两个基本过程①初始复杂有机质经热解作用向简单有机质转化;②初始低分子量含碳物质(CO,CO2等)通过聚合反应形成较高分子量的有机质。研究结果表明,在地球深部油气仍有很高的热力学稳定性,压力抑制了有机质热成熟作用和破坏作用,使得深层烃源岩仍具良好的生烃潜力。有机质成烃过程与外源氢的加入密切相关,外源氢的加入提高了成烃转化率,抑制了有机质的石墨化进程。水是有机质成烃演化的重要氢源。微量过渡金属元素对有机质成烃有重要催化作用。上述两种成烃过程的差异,导致其碳、氢同位素动力学分馏效应各异,反映其特征的同位素组成变异亦大相径庭。深层油气和非生物气具有巨大的资源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天然气资源 地球深部有机质 深层油气理论 非生物气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幔柱稀有气体同位素示踪研究的进展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晓斌 陶明信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605-1610,共6页
利用地幔柱、上地幔和地壳在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方面的明显差异,国际上在对地幔柱进行示踪和判识方面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地幔柱的3He/4He值大于8~8.5Ra(Ra=1.4×10-6),且高于上地幔和地壳值;地幔柱的20Ne/22Ne值大于等于10.8,与... 利用地幔柱、上地幔和地壳在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方面的明显差异,国际上在对地幔柱进行示踪和判识方面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地幔柱的3He/4He值大于8~8.5Ra(Ra=1.4×10-6),且高于上地幔和地壳值;地幔柱的20Ne/22Ne值大于等于10.8,与上地幔值接近,但地幔柱的21Ne/22Ne值低于上地幔值;地幔柱的40Ar/36Ar值一般明显低于上地幔值;地幔柱的129Xe/130Xe和136Xe/130Xe值普遍高于上地幔和地壳值,且高于上地幔值约10%以上。中国东部新生代地幔岩的3He/4He值总体在上地幔3He/4He端员值(8±1Ra)的上下变化,与地幔柱的3He/4He值差异较大。大火成岩省(LIP)的形成与深部地幔柱的活动有关,峨眉山玄武岩是中国目前唯一被学术界普遍认可的LIP。开展包括峨眉山玄武岩在内的有关地幔柱稀有气体同位素示踪方面的研究,对于深化中国地幔柱领域的研究和推动大陆动力学研究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气体同位素 地幔柱 大火成岩省 峨眉山玄武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9油层组石油运聚规律研究 被引量:59
14
作者 段毅 于文修 +4 位作者 刘显阳 郭正权 吴保祥 孙涛 王传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55-860,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长9油层组是一个新发现的含油层。迄今为止,有关长9油层组石油运聚成藏机理尚不清楚,特别是对石油运聚规律缺乏认识。该问题的解决会进一步完善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石油成藏理论;同时,对长9油层组石油勘探开发具有重... 鄂尔多斯盆地长9油层组是一个新发现的含油层。迄今为止,有关长9油层组石油运聚成藏机理尚不清楚,特别是对石油运聚规律缺乏认识。该问题的解决会进一步完善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石油成藏理论;同时,对长9油层组石油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对长9油层组石油来源、油气输导体系、油气运移路径和油气运移动力等油气运聚条件特征及其不同地区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9油层组原油主要来自长7烃源岩,只有在志丹局部地区来自长7和长9烃源岩;长9油层组石油的纵向运移路径是由上向下运移;孔隙型输导体和断层、构造裂隙输导体是长9油层组石油运移的主要输导体;盆地长7油层组普遍存在高过剩压力带,长7与长9油层组之间存在较大的流体压力差,因此长7油层组生成的油气在高过剩压力驱动下可以向下运移,进入储层物性相对好的长9砂体聚集成藏。同时,建立了3种长9油层组油气运聚模式,讨论了长9油层组油气运聚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长9油层组 运聚条件 运聚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古峰庄—王洼子地区长9油层组流体过剩压力与油气运移研究 被引量:39
15
作者 吴保祥 段毅 +1 位作者 郑朝阳 于文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44-849,共6页
近几年,在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长9油层组中不断有新的油气发现,因而对长9油层组石油运移的认识对进一步的勘探开发愈发重要。本文通过对古峰庄-王洼子地区延长组长7—长9油层组流体过剩压力的计算,并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对该地区长9... 近几年,在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长9油层组中不断有新的油气发现,因而对长9油层组石油运移的认识对进一步的勘探开发愈发重要。本文通过对古峰庄-王洼子地区延长组长7—长9油层组流体过剩压力的计算,并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对该地区长9油藏形成时的油气运移的动力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古峰庄—王洼子地区延长组长9油层组石油和长7油层组烃源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长9原油可能主要来自于其上部长7油层组源岩。长7油层组源岩层具有远远大于长9油层的过剩压力分布,二者之间具有14MPa以上过剩压力差值,成为长7油气向长9油层组储层运移的主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古峰庄—王洼子地区 长9油藏 流体过剩压力 油气运移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烃源岩中C19~C29甾烷系列和25-降藿烷系列的检出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9
16
作者 王作栋 孟仟祥 +3 位作者 陶明信 王晓锋 李中平 徐永昌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0-185,共6页
沉积有机质中通常可检测到C21(孕甾烷)、C22(升孕甾烷)和C27~C29甾烷,但C19、C20和C23~C26甾烷并不常见。在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黑色页岩中检出了完整的C19~C29甾烷系列和25-降藿烷系列。如此完整且丰度较高的此类化合物,尚无文献报... 沉积有机质中通常可检测到C21(孕甾烷)、C22(升孕甾烷)和C27~C29甾烷,但C19、C20和C23~C26甾烷并不常见。在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黑色页岩中检出了完整的C19~C29甾烷系列和25-降藿烷系列。如此完整且丰度较高的此类化合物,尚无文献报道。这一新的资料可能蕴含着丰富的油气地球化学信息。初步认为这2个系列的化合物指示:其古环境为干旱和咸化水体环境;有机质以藻类和浮游生物等低等水生生物来源为主,在沉积初期遭受强烈的生物降解作用;原始有机质与细菌降解的产物共存,成为生烃先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塘湖盆地 烃源岩 C19~C29甾烷 25-降藿烷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北隆起深层海相油藏中原油及族组分碳同位素组成的纵向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5
17
作者 张中宁 刘文汇 +3 位作者 王作栋 郑建京 王琪 陈国俊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09-714,共6页
利用MAT252同位素质谱仪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深层海相油藏中原油及族组分的碳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该区深层海相油藏中原油的全油碳同位素组成主要受生源控制,受热力作用影响较小;而在继承生源的碳同位素组成的基础上,热力作用将... 利用MAT252同位素质谱仪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深层海相油藏中原油及族组分的碳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该区深层海相油藏中原油的全油碳同位素组成主要受生源控制,受热力作用影响较小;而在继承生源的碳同位素组成的基础上,热力作用将对原油族组分的碳同位素组成及其逆转和分馏产生重要影响。总的趋势是随着油藏埋藏深度的增大和热力作用的加强,饱和烃组分的碳同位素组成逐渐变重,而沥青质组分的碳同位素组成不断变轻,族组分碳同位素逆转程度和分馏程度有所加强,并出现饱和烃(芳烃(非烃(沥青质的整体逆转现象。塔北隆起深层海相原油族组分的碳同位素组成的纵向变化特征,可以反映出热力作用对原油稳定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北隆起 深层 海相原油族组分 碳同位素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月亮泡地区萨尔图油层Ⅰ砂组沉积微相研究及有利区带预测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玉兰 陈国俊 +3 位作者 吕成福 王天奇 刘得文 杜贵超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5-270,共6页
应用录井、测井、地质和地震资料,研究了松辽盆地南部月亮泡地区上白垩统姚家组萨尔图油层Ⅰ砂组的沉积微相,并采用沿层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分析了河道砂体的展布特征,利用拟合分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萨尔图油层Ⅰ砂组沉积相为三角洲前缘亚... 应用录井、测井、地质和地震资料,研究了松辽盆地南部月亮泡地区上白垩统姚家组萨尔图油层Ⅰ砂组的沉积微相,并采用沿层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分析了河道砂体的展布特征,利用拟合分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萨尔图油层Ⅰ砂组沉积相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其微相类型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分流间湾,已有的勘探成果也证实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油气的有利聚集区,结合构造发育情况,预测了松辽盆地南部月亮泡地区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亮泡地区 萨尔图油层Ⅰ砂组 三角洲前缘 地震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古大洋地幔流体化学组成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铭杰 孟广路 +2 位作者 胡沛青 李立武 李钢柱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8,13,共9页
为确定祁连古大洋地幔流体组成,采用分步加热质谱法测定了祁连造山带玉石沟蛇绿岩底部方辉橄榄岩和纯橄榄岩中的流体化学组成.结果表明:地幔橄榄岩中不同赋存形式的流体组分在200~400,400~800,800~1200℃释放形成3个释气峰,主要释气... 为确定祁连古大洋地幔流体组成,采用分步加热质谱法测定了祁连造山带玉石沟蛇绿岩底部方辉橄榄岩和纯橄榄岩中的流体化学组成.结果表明:地幔橄榄岩中不同赋存形式的流体组分在200~400,400~800,800~1200℃释放形成3个释气峰,主要释气峰温度(400~800℃)与中国东部地幔橄榄岩捕虏体相比较低.流体组成以CO_2为主(平均303.87 mm^3.STP/g),流体总量和SO_2质量浓度(平均分别为428.84,16.55 mm^3/g)高.纯橄榄岩与方辉橄榄岩不同的流体组成揭示二者形成环境不同.根据岩石成因、流体赋存位置和释出温度范围区分出4类化学组成和来源不同的古大洋地幔流体:祁连古大洋软流圈地幔流体:以纯橄榄岩橄榄石800~1200℃释气峰流体为代表,化学组成以CO_2,H2和CO等组分为主;古大洋岩石圈地幔初始流体:以方辉橄榄岩800~1200℃释气峰流体为代表,化学组成以CO_2和SO_2为主;地幔交代流体:以400~800℃释气峰流体为代表,化学组成以CO_2为主,其次为SO_2和H_2;后期蚀变流体:以200~400℃释气峰流体为代表,化学组成以C02为主,次要组分为N_2和H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组成 古大洋地幔 地幔橄榄岩 玉石沟蛇绿岩 祁连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陆下岩石圈地幔中的再循环地壳流体组分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铭杰 李延鑫 +3 位作者 胡沛青 王先彬 NIU Yaoling 傅飘儿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1-323,共13页
地幔捕虏体中的流体组分记录了地幔演化的信息,可用来认识地幔中再循环地壳组分的性质和来源。采用分步加热质谱法测定中国东部二辉橄榄岩捕虏体组成矿物中流体挥发分的碳、氢和氧同位素组成,结合化学组成(Zhangetal.,2004)综合分析表明... 地幔捕虏体中的流体组分记录了地幔演化的信息,可用来认识地幔中再循环地壳组分的性质和来源。采用分步加热质谱法测定中国东部二辉橄榄岩捕虏体组成矿物中流体挥发分的碳、氢和氧同位素组成,结合化学组成(Zhangetal.,2004)综合分析表明,早期流体包裹体、矿物晶格缺陷和空隙中的流体挥发分主要在高温段(800~1200℃)释出,CO2和CO显示较轻的δ13C值,与世界其它地区地幔捕虏体明显不同;晚期流体包裹体中的流体挥发分主要在低温段(300~600℃)释出。根据中国东部地幔演化事件和地幔矿物性质认为陆下岩石圈地幔中保存的三种的流体挥发分中均存在来源不同的再循环地壳组分:①地幔初始流体:主要为耐熔矿物橄榄石在800~1200℃释出的流体组分。华北克拉通地幔初始流体的化学组成(主要为CO)与华南克拉通(主要为CO2)明显不同,反映二者拼合前各自演化时期捕获的流体组分。地幔特征的δD、δ13CCH4和δ18OCO2反映初始流体组分可能为元古代克拉通大陆型岩石圈地幔成分,CO2和CO较轻的δ13C值揭示初始流体中存在部分再循环地壳流体,可能在1.9Ga的大陆碰撞过程中混入。②地幔交代流体:指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800~1200℃释气峰的流体组分,以H2为主。华北克拉通交代流体主要组分H2的含量(80.73mm3/g)明显低于华南克拉通(138.91mm3/g),地幔特征的δDH2和δ13CCH4表明交代流体主体为地幔来源,较轻的δ13CCO2,CO和较重的δ18OCO2揭示其中存在再循环陆壳流体,其可能来源于华北与华南中生代拼合过程中的壳幔相互作用。③岩石圈减薄流体:指二辉橄榄岩捕虏体组成矿物在400~600℃释放出的流体,华北与华南克拉通在流体组成方面相似,壳源特征的CO2、CO和CH4的δ13C值,以及较轻的δ18OCO2和δDH2O值指示该流体可能为岩石圈地幔减薄过程中引起的再循环洋壳流体,可能与中国东部转换带中水平俯冲的太平洋岩石圈(或其前身)脱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循环地壳流体 稳定同位素 二辉橄榄岩捕虏体 岩石圈地幔 中国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