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羌塘新生代火山-地热区碳释放规模与成因
1
作者 成智慧 赵文斌 +3 位作者 杨志军 孙玉涛 张学智 赖淇彬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366,共13页
青藏高原起源于印度和欧亚大陆的碰撞,是研究大陆俯冲-碰撞带深部碳循环的理想区域。以往的研究多关注俯冲带前缘新生代火山-地热区向大气圈释放CO_(2)的规模及其释放过程,而造山带腹地碳释放的规模及机理仍不清楚。本文首次在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起源于印度和欧亚大陆的碰撞,是研究大陆俯冲-碰撞带深部碳循环的理想区域。以往的研究多关注俯冲带前缘新生代火山-地热区向大气圈释放CO_(2)的规模及其释放过程,而造山带腹地碳释放的规模及机理仍不清楚。本文首次在青藏高原腹地羌塘五个典型火山-地热区(荣玛、虾别错、曲色、果根错和岗尼)开展了CO_(2)释放规模及其机理研究。结果显示,5个火山-地热区的土壤微渗漏CO_(2)的平均通量分别为22.3、52.3、90.8、194和317(g/m^(2))/d,略低于拉萨地块新生代火山-地热区的3.90~792(g/m^(2))/d,表明青藏高原羌塘火山-地热区具有较大的碳释放潜力。初步估算羌塘新生代火山-地热区每年通过土壤微渗漏向大气圈释放CO_(2)的规模至少达到5.50 Mt/yr。另外,样品的^(3)He/^(4)He值为0.103 Ra~0.289 Ra,δ^(13)C为-4.96‰~0.38‰,δ^(15)N为-2.5‰~0.3‰,显示羌塘新生代火山-地热区CO_(2)主要来源于无机碳酸盐矿物脱碳作用,少量来自地幔脱气作用,该地区广泛展布的走滑断裂可能是深部碳释放的重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碳观测 碳释放通量 火山-地热区 羌塘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新生代典型火山区温室气体释放的规模及其成因 被引量:30
2
作者 郭正府 张茂亮 +2 位作者 成智慧 张丽红 刘嘉麒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467-3480,共14页
火山活动能够将地球深部的碳输送到大气圈,是地质碳排放和深部碳循环的重要形式。火山作用不仅在喷发期能够释放大量温室气体,而且在休眠期也能释放巨量的温室气体。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定量化地研究火山活动对大气圈温室气体含量增加... 火山活动能够将地球深部的碳输送到大气圈,是地质碳排放和深部碳循环的重要形式。火山作用不仅在喷发期能够释放大量温室气体,而且在休眠期也能释放巨量的温室气体。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定量化地研究火山活动对大气圈温室气体含量增加的贡献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密闭气室法等该领域国际先进的测试技术,测量并计算了长白山、腾冲、五大连池及青藏高原南部的羊八井等典型火山区的温室气体释放规模。结果显示,我国大陆新生代典型火山区向大气圈输送的温室气体总通量约为8.13×106t·a-1,接近107t·a-1级别,相当于全球火山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主要为CO2)释放总量的6%左右。太平洋构造域火山区的温室气体在释放通量与总量方面均低于特提斯构造域,并且太平洋构造域火山气体的地壳混染程度较低,显示出大洋俯冲带与大陆俯冲带火山区温室气体释放的成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区 温室气体释放 通量 碳排放 中国 太平洋构造域 特提斯构造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冲新生代火山区温泉CO_2气体排放通量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成智慧 郭正府 +1 位作者 张茂亮 张丽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17-1224,共8页
近期研究表明,不仅火山喷发期会向当时的大气圈输送大量的温室气体,火山间歇期同样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在火山活动间歇期,火山区主要以喷气孔、温(热)泉以及土壤微渗漏等形式向大气圈释放温室气体。腾冲是我国重要的新生代火山区,同... 近期研究表明,不仅火山喷发期会向当时的大气圈输送大量的温室气体,火山间歇期同样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在火山活动间歇期,火山区主要以喷气孔、温(热)泉以及土壤微渗漏等形式向大气圈释放温室气体。腾冲是我国重要的新生代火山区,同时也是重要的水热活动区,那里出露大量的温泉,然而目前未见腾冲火山区温泉气体排放通量的研究报道。本文利用数字皂膜通量仪测量了腾冲新生代火山区温泉中CO2的排放通量。研究结果表明,腾冲新生代火山区温泉向当今大气圈输送的CO2通量达3.58×103t.a-1,相当于意大利锡耶纳Bassoleto地热区温泉中CO2的排放规模。腾冲火山区温泉的CO2释放通量主要受深部岩浆囊、断裂分布、地下水循环、围岩成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根据温泉中CO2的排放特征,将腾冲温泉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温泉CO2通量远高于北区的温泉,热海地热区的通量为腾冲CO2通量的最大值。在北温泉区,CO2通量主要受控于断裂的分布;而在南温泉区,除受到断裂控制外,热海地热区底部的岩浆囊及其与围岩的相互作用成为CO2气体的重要物质来源,同时高温的岩浆囊为温泉及CO2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热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泉 温室气体 CO2通量 腾冲新生代火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质源温室气体释放 被引量:15
4
作者 郭正府 郑国东 +3 位作者 孙玉涛 张茂亮 张丽红 成智慧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4-212,共9页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当今大气圈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地质源温室气体释放是导致当前大气圈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重要自然因素之一。火山-地热区、泥火山系统与油气盆地、巨型活动断裂带等是地质源温室...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当今大气圈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地质源温室气体释放是导致当前大气圈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重要自然因素之一。火山-地热区、泥火山系统与油气盆地、巨型活动断裂带等是地质源温室气体的主要释放类型。在当前强调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背景下,定量化地评估地质源(主要包括火山-地热区、泥火山系统与油气盆地、巨型活动断裂带等)的温室气体释放通量,对于深入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圈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联系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中国大陆重要的地质源(主要包括火山-地热区、泥火山系统与油气盆地、巨型活动断裂带等)温室气体的释放特点,重点综述了中国新生代火山-地热区温室气体释放通量与成因研究的近期成果,并进一步讨论了火山-地热区温室气体成分与释放通量的连续观测在中国活火山监测与减灾防灾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源 温室气体 火山-地热区 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火山学和地球内部化学研究进展与展望(2011~2020年) 被引量:12
5
作者 徐义刚 郭正府 刘嘉麒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83-696,共14页
本文回顾并综述了2011~2020年十年间我国在火山学和地球内部化学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1)进一步查明了我国新生代火山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确定了火山喷发物的成因类型,建立了中国活动火山地质基础数据库;(2)深入研究了中国新生代火... 本文回顾并综述了2011~2020年十年间我国在火山学和地球内部化学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1)进一步查明了我国新生代火山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确定了火山喷发物的成因类型,建立了中国活动火山地质基础数据库;(2)深入研究了中国新生代火山岩成因,认为在地幔过渡带中滞留板片的脱碳和脱水作用及相关的熔融和交代作用是板内岩浆成因的主要驱动力,提出了东亚大地幔楔导致板内玄武岩成因的深部熔/流体助熔机制;通过深源包体研究为中国东部深部岩石圈的改造和演化提供了新的约束;(3)对峨眉山和塔里木两个二叠纪大火成岩省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揭示两者的异同;(4)将我国活动火山监测与灾害防御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5)开展了火山喷发模拟实验与物理火山学的研究、建立了我国火山灰年代学的研究方法与测试手段,开展了火山学与地热学的交叉学科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我国火山学研究的广度。本文还明确了学术组织在火山学学科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并对我国火山和地球内部化学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学 地球内部化学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新生代火山区CO_(2)释放规模与成因 被引量:9
6
作者 赵文斌 郭正府 +5 位作者 刘嘉麒 张茂亮 孙玉涛 雷鸣 马琳 李菊景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55-1269,共15页
板片俯冲过程将地表碳带入地球内部,火山作用将深部碳输送至地球外部圈层,两者构成了地球深部碳循环的主要方式,进而影响了地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我国东北新生代火山活动被认为是太平洋板片深俯冲作用的产物,板片俯冲导致岩浆源区强烈的... 板片俯冲过程将地表碳带入地球内部,火山作用将深部碳输送至地球外部圈层,两者构成了地球深部碳循环的主要方式,进而影响了地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我国东北新生代火山活动被认为是太平洋板片深俯冲作用的产物,板片俯冲导致岩浆源区强烈的碳酸盐组分交代作用,进而使东北亚上地幔成为一个新生代时期的巨型深部碳库,它的活动和释放将会对全球的气候与环境变化造成重要影响。然而,有关该深部碳库向当今大气圈输送CO_(2)气体的规模及其演化过程尚不清楚,从而影响了进一步定量评估该碳库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上述科学问题,本文对我国东北长白山、五大连池和阿尔山火山释放CO_(2)气体的规模与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新生代火山区的土壤CO2释放通量介于9.6~41.2g·m^(-2)·d^(-1)之间,每年向当今大气圈释放CO2气体约为2.1Mt(其中,长白山火山区为0.94Mt,五大连池火山区为1.2Mt)。气体地球化学研究证实,长白山与五大连池火山气体均起源于太平洋板片深俯冲环境;但是,与长白山相比,五大连池火山气体具有较高比例壳源组分贡献。阿尔山火山气体的成分与长白山和五大连池火山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它们以N_(2)为主(>95%),并且其δ^(15)N_(N2)值高于空气值(1.3‰~1.9‰),^(3)He/^(4)He比值较低(0.14~0.18RA),δ^(13)C_(CO2)较轻(-13.7‰~-6.2‰),表明壳源富氮有机沉积物的贡献占比较大的比例。上述特征进一步表明,阿尔山火山气体在上升经过地下水时可能滞留了较长时间,混染了大量的陆壳组分,其源区并未受到太平洋板片俯冲物质的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区 深部碳 地幔富集 陆壳混染 中国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冲新生代火山区CO_2气体释放通量及其成因 被引量:19
7
作者 成智慧 郭正府 +1 位作者 张茂亮 张丽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657-3670,共14页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休眠期火山主要通过喷气孔、温泉以及土壤微渗漏三种方式向大气圈释放温室气体。腾冲是我国重要的新生代火山区之一,同时也是主要的水热活动区,但是关于温室气体释放通量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本文首次估算了该地区土壤...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休眠期火山主要通过喷气孔、温泉以及土壤微渗漏三种方式向大气圈释放温室气体。腾冲是我国重要的新生代火山区之一,同时也是主要的水热活动区,但是关于温室气体释放通量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本文首次估算了该地区土壤微渗漏和温泉水的CO2释放通量,并根据气体成分的分析结果探讨了这些温室气体的来源。2012~2013年连续两年使用密闭气室法现场测量了土壤微渗漏CO2通量,结果表明,马站、热海-黄瓜箐和五合-蒲川-团田三个地区通量较高,其中,热海-黄瓜箐地区平均通量最高,马站次之,五合-蒲川-团田地区最低。较高的土壤微渗漏CO2释放地区同前人推断的岩浆囊的分布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三个地区气体的3He/4He比值较高,三端元模拟结果表明,它们均有较高含量的幔源He释放;根据气体CO2/3He与δ13CCO,CO2模拟计算,CO2主要来源于碳酸盐矿物的脱碳作用和岩浆脱气。由此推断2的释放同深部的岩浆囊具有重要的成因联系,它为碳酸盐矿物的脱碳作用提供了主要的热源,同时也是重要的物质来源。根据土壤微渗漏CO2平均通量及火山、地热异常区的分布面积估算出三个地区土壤微渗漏CO2的释放通量分别为1.8×106t/a(马站),3.2×106t/a(热海-黄瓜箐)和2.0×106t/a(五合-蒲川-团田)。腾冲新生代火山区每年通过土壤微渗漏向大气圈释放CO2的量至少可达7.0×106t,为意大利Etna火山区释放CO2通量(1.4×107t/a)的二分之一。通过水岩相互作用计算温泉水中CO2气体的释放通量为4.9×104t/a。腾冲温泉气泡及温泉水向大气圈释放CO2气体的总通量为5.3×104t/a,远高于意大利Vulcano火山区温泉释放的CO2总通量(3.7×103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渗漏 温泉 CO2 通量 成因 腾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部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框架及对重大地质事件的记录 被引量:10
8
作者 席党鹏 唐自华 +10 位作者 王雪娇 覃祚焕 曹文心 江湉 吴宝旭 栗源浩 张赢月 姜文彬 KAMRAN Muhammad 方小敏 万晓樵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5-198,共34页
塔里木盆地西部白垩纪—古近纪发生了大规模的海侵事件,形成一个喇叭状向西开口的海湾,该海湾属于东特提斯洋的一个分支。该地区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记录了东特提斯洋演化和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对其地层的研究... 塔里木盆地西部白垩纪—古近纪发生了大规模的海侵事件,形成一个喇叭状向西开口的海湾,该海湾属于东特提斯洋的一个分支。该地区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记录了东特提斯洋演化和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对其地层的研究仍相对薄弱,对重大地质事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拟通过详细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其他地层方法,完善地层划分与对比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Cenomanian/Turonian界线大洋缺氧事件(OAE2)、白垩纪/古近纪界线(K/Pg)、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特提斯海进与海退等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塔里木盆地白垩纪—古近纪海相或海陆过渡相地层自下而上为克孜勒苏群、库克拜组、乌依塔克组、依格孜牙组、吐依洛克组、阿尔塔什组、齐姆根组、盖吉塔格组、卡拉塔尔组、乌拉根组和巴什布拉克组,上述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有孔虫、介形虫、钙质超微、沟鞭藻、孢粉、双壳类、腹足类等化石,以及少量菊石、腕足类、海胆和鲨鱼牙齿等化石。综合的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研究表明,克孜勒苏群的时代为早白垩世Barremian Albian期,库克拜组—依格孜牙组的时代为晚白垩世Cenomanian Maastrichtian期(Cenomanian/Turonian界线可能位于库克拜组三段),吐依洛克组的时代为白垩纪—古近纪过渡期;阿尔塔什组的时代为古新世早中期,齐姆根组为古新世晚期—始新世最早期,盖吉塔格组—乌拉根组的时代为中始新世中晚期,巴什布拉克组的时代为晚始新世,但不排除最上部进入渐新世早期。塔里木盆地的海侵开始于克孜勒苏群中上部沉积期(Albian晚期—Aptian早期),但规模很有限,大规模的海侵始于晚白垩世Cenomanian早期;从晚白垩世—古新世,共经历了5次大规模的海侵—海退事件;大约41 Ma前后,海水退出盆地南部的昆仑山山前,34 Ma前后,海水退出盆地北部的天山山前。上述海侵—海退事件可能受构造和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双重影响,但构造事件对海侵的启动和结束可能更具决定性的影响。阐述了塔里木盆地西部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所记录的OAE2、K/Pg界线、PETM和特提斯海侵—海退等事件,其中笔者及团队第一次在塔里木盆地西部齐姆根组中所发现和报道的PETM事件,将有助于揭示全球近岸地区PETM的特征和生物环境响应。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厘清塔里木盆地西部地层序列,建立更加精细的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框架,加强对PETM和特提斯海侵—海退等重大地质事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白垩纪 古近纪 海相 地层 特提斯 海平面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玛珥湖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21
9
作者 储国强 刘嘉麒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12,共9页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认识到古气候变化除轨道尺度的冰期/间冰期旋回之外还存在年代际-千年尺度的高频变化和突变事件。要认知这些变化,古气候记录的时间分辨率要达到"年-年代际"。因此,寻求时间跨度长、连续性好...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认识到古气候变化除轨道尺度的冰期/间冰期旋回之外还存在年代际-千年尺度的高频变化和突变事件。要认知这些变化,古气候记录的时间分辨率要达到"年-年代际"。因此,寻求时间跨度长、连续性好、信息丰富的高分辨率记录是过去全球变化研究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玛珥湖为火山射汽喷发形成的封闭湖泊,由于其独特的形成机制及水文背景,使其能够提供数万年乃至几十万年连续稳定的沉积记录,是高分辨率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对象。中国玛珥湖得天独厚,从热带到寒温带均有分布,为系统研究中国不同气候区各种时间尺度古气候变化规律提供了理想材料。本文基于中国玛珥湖的分布及沉积特征,探讨玛珥湖沉积记录能够为古全球变化研究做出怎样的贡献,解决什么科学问题,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在轨道尺度上,精确定位现代气候在地质历史中的位置是未来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之一。我国热带地区玛珥湖沉积物跨越了至少4个冰期-间冰期旋回,能够为理解冰期驱动机制、下一次冰期来临、高低纬关联等关键科学问题提供多学科数据;(2)千年尺度古气候变化,其成因可能源于不同的动力学机制,是气候系统对各种外部和内部驱动因子响应的结果,因此千年震荡可能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集成不同气候带的玛珥湖沉积记录将为理解千年震荡规律及其驱动因子做出贡献;(3)年-年代际气候变化是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基础,PAGES、IPCC以及PAGES-Asia 2K均将过去2千年来气候变化作为预测未来几十年至百年尺度上重大全球变化的背景,并为此构建全球数据体系,玛珥湖沉积特别是纹层沉积记录能够填补某些地区高分辨率数据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珥湖 火山射汽喷发 沉积 中国 轨道尺度 隹周期变化 千年震荡 年~年代际尺度古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2~2005年长白山火山气体的释放特征与地球化学异常研究——多源高光谱遥感证据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玉涛 郭正府 +2 位作者 成智慧 张茂亮 张丽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1-230,共10页
长白山火山区是我国具有潜在喷发危险的活火山,在2002~2005年火山活动性增强出现了岩浆房扰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具有观测范围大、观测时间长且连续的优势。因此,本文利用对流层污染探测仪(MOPITT)和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高光谱遥感数... 长白山火山区是我国具有潜在喷发危险的活火山,在2002~2005年火山活动性增强出现了岩浆房扰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具有观测范围大、观测时间长且连续的优势。因此,本文利用对流层污染探测仪(MOPITT)和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高光谱遥感数据提取了2002~2005年长白山天池火山区CO总量、O_3总量、水汽总量和地表温度异常信息,讨论了高光谱遥感气体地球化学异常信息与火山活动性之间的关系,并对2002~2005年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火山活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光谱遥感数据观测到的气体地球化学(CO、O_3、水汽)异常与地震、形变监测结果以及地面流体(CO_2、He、H_2)观测结果相一致,表明MOPITT和AIRS高光谱遥感卫星观测到的气体异常变化较好地反映了2002~2005年大规模的深部岩浆局部扰动。在2002~2005年火山活动期间,CO总量、O_3总量、水汽总量和地表温度均出现了显著异常且异常出现时段相应准偏差显著增大,反映了气体逸出量在时间上具有不均一性,可能与火山、地震活动过程中地应力的作用和变化有关。从气体异常持续的时间以及地面观测结果综合分析,2002~2005年岩浆房扰动并没有产生长时间的地幔物质流的上升和迁移。在火山活动性增强的时间段内,地表温度出现异常低值,这可能与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中引起的断裂拉张增强有关。此外,火山活动过程中逸出的气体进入大气圈产生大气化学反应也会导致高光谱遥感所观测到的气体地球化学异常。研究结果为2002~2005年长白山火山活动性的研究提供了来自高光谱遥感数据的气体地球化学新证据,也对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数据在火山活动规律的研究以及火山监测中的应用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地球化学 CO O3 水汽 地表温度 MOPITT AIRS 长白山 火山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素碳碳同位素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恋 周鑫 葛俊逸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26-532,共7页
元素碳几乎完全来源于植被的燃烧,长期广泛地分布于大气、土壤、沉积物、岩石、水体和冰体等自然界载体中,记录了大量的古环境信息。利用元素碳碳同位素(δ13CEC)指标来反映古气候、古植被信息是将元素碳应用到古环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元素碳几乎完全来源于植被的燃烧,长期广泛地分布于大气、土壤、沉积物、岩石、水体和冰体等自然界载体中,记录了大量的古环境信息。利用元素碳碳同位素(δ13CEC)指标来反映古气候、古植被信息是将元素碳应用到古环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学者利用δ13CEC指标进行古环境研究的现状,总结出对于"直接利用δ13CEC指标进行古环境恢复"这一关键问题还存在不同认识。燃烧前后物质的碳同位素是否发生变化是利用δ13CEC进行古环境研究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内外学者近20年来对C3、C4植物开展了大量燃烧实验,主要结论是C3植物燃烧前后物质的碳同位素变化(Δδ13C)较小,在±1‰以内,而C4植物变化范围较大,在0‰~-9‰之间;此外,文中还讨论了元素碳外源输入等可能影响δ13CEC指标的因素。建议在利用δ13CEC指标进行古环境重建之前,有必要对δ13CEC进行详细的基础研究工作,进一步研究表土δ13CEC与地表植被相关性以及元素碳外源输入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碳 碳同位素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新生代气候变化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关系 被引量:7
12
作者 周鑫 郭正堂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5-28,共14页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对新生代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特别是CO2)浓度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可能关系进行初步归纳和探讨。在构造、轨道和千年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浓度均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温室气体无疑是影响地球气候系统的重...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对新生代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特别是CO2)浓度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可能关系进行初步归纳和探讨。在构造、轨道和千年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浓度均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温室气体无疑是影响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因素。同时,两者亦具有显著的"非耦合"特征,包括新近纪构造尺度上CO2相对稳定水平下的全球变冷和冰量扩张、轨道和千年尺度上CO2浓度变化滞后于气候变化、两半球气候的不对称演化等;两者变化的幅度、趋势和变率也常有不同。这些特征中的多数并不能用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来直接解释,表明除太阳辐射和温室气体外,气候系统内部的其他一些因素或过程有时对过去的气候变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浓度之间可能存在一种自调节功能,构成一个自调节系统而相互调控,而目前我们对这类过程与机理所知尚少。CO2、CH4等作为温室气体,在上述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无疑对气温具正反馈效应。地质尺度上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浓度的关系与机理有助于理解当前全球增温的机制,但把过去与现在类比的同时,也要考虑其他边界条件的不同。加强气候模拟与记录对比的研究,对理解上述问题有望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气候 温室气体 碳循环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活火山喷发物对航空安全的影响评估
13
作者 马琳 郭正府 +1 位作者 宋文佳 赵文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67-2286,共20页
火山活动对航空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爆炸性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可通过物理磨蚀和化学腐蚀的方式破坏飞机发动机的热障涂层,从而降低其服役寿命,影响飞行安全。我国分布有多座活火山,尤其是长白山、五大连池和腾冲火山区,地球物理和水... 火山活动对航空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爆炸性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可通过物理磨蚀和化学腐蚀的方式破坏飞机发动机的热障涂层,从而降低其服役寿命,影响飞行安全。我国分布有多座活火山,尤其是长白山、五大连池和腾冲火山区,地球物理和水热活动资料都显示其具有再次喷发的潜力。随着航空运输业在我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火山一旦喷发将对我国空域范围内的飞行安全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评估这些火山对航空安全可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收集和测试的共2275组地球化学数据,借助硅酸盐熔体黏度模型计算了发动机燃烧室最低运行温度1200℃下不同火山区不同时期的火山喷发物的黏度,评估了长白山、五大连池、镜泊湖、龙岗、双辽、腾冲和环太平洋火山区不同阶段的火山活动对飞行安全可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量元素Co、V、Ni和Cr的含量与体系黏度呈负相关关系,而Rb含量则与体系黏度呈正相关关系。东北地区火山区(包括长白山、五大连池、镜泊湖、龙岗和双辽)和西南地区腾冲火山区黏度分别自0.52Ma和1.05Ma开始具有明显下降的趋势,环太平洋火山区黏度在10^(0.70)~10^(5.90)Pa·s范围内周期性波动,自18Ma以来,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黏度的下降意味着喷发物被发动机摄取之后更容易铺展,从而增大与热障涂层间的接触面积,加大破坏涂层的可能性,这表明位于我国密集航线上的东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环太平洋火山区的火山活动对航空安全的威胁都呈上升趋势。本文为不同区域、不同年龄的火山喷发物对航空安全影响的评估提供了定性比较的参数,同时也为国际航空安全决策提供了来自中国火山区数据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安全 活火山 硅酸盐 黏度 动力熔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火山区温泉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张茂亮 郭正府 +5 位作者 成智慧 张丽红 郭文峰 杨灿尧 付庆州 温心怡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898-2904,共7页
温泉是深部岩浆活动在地表的直接表现,并且向大气圈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然而,国内尚无火山区温泉排放的温室气体通量研究报道。我国长白山火山区水热活动强烈,主要有湖滨温泉带、聚龙温泉群、锦江温泉以及火山口外围的十八道沟温泉。... 温泉是深部岩浆活动在地表的直接表现,并且向大气圈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然而,国内尚无火山区温泉排放的温室气体通量研究报道。我国长白山火山区水热活动强烈,主要有湖滨温泉带、聚龙温泉群、锦江温泉以及火山口外围的十八道沟温泉。本文利用数字皂膜流量计测量温泉气体排放通量,并结合前人对长白山火山区温泉气体成分的研究成果,估算了研究区温泉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通量。结果表明,长白山火山区温泉排放的CO2通量为6.9×104t·a-1,CH4排放通量为428.44t·a-1,与意大利PantelleriaIsland火山区温泉排放的温室气体通量规模相当。本文的测试结果表明:数字皂膜流量计在火山区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估算研究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泉气体 温室气体 通量 长白山火山区 中国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碳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被引量:21
15
作者 穆燕 秦小光 +1 位作者 刘嘉麒 殷志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3-155,共13页
黑碳是目前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介绍了国内外黑碳气溶胶和沉积物黑碳的研究现状,在黑碳气溶胶方面,重点归纳了其在气候效应方面的作用:黑碳气溶胶吸收太阳辐射,在大气顶产生正辐射强迫,在地表产生负辐射强迫,被认... 黑碳是目前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介绍了国内外黑碳气溶胶和沉积物黑碳的研究现状,在黑碳气溶胶方面,重点归纳了其在气候效应方面的作用:黑碳气溶胶吸收太阳辐射,在大气顶产生正辐射强迫,在地表产生负辐射强迫,被认为是导致温室效应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成分;在沉积物黑碳方面,概括了不同研究者利用提取的黑碳浓度记录,推算化石燃料的使用历史,重建古火灾时间序列,在冰期间冰期尺度上估计气候冷暖干湿变化和黑碳浓度的关系;在黑碳浓度测量方面,概括了目前黑碳研究中几种常用的测量方法:光学方法是用黑碳测量仪进行实时监测,化学氧化、热氧化和热光反射等方法是在化学预处理的基础上获取黑碳浓度估计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辐射强迫 温室气体 古火灾 质量沉积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四方山天池全新世以来沉积物正构烷烃分布、单体碳同位素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2
16
作者 刘嘉丽 刘强 +2 位作者 伍婧 储国强 刘嘉麒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98-511,共14页
对位于大兴安岭中北段四方山天池全新世以来湖泊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及其单体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表明,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为nC_(17)~nC_(33),绝大多数样品具有单峰型的分布特征,少数样品呈现双峰型分布特征,单峰... 对位于大兴安岭中北段四方山天池全新世以来湖泊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及其单体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表明,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为nC_(17)~nC_(33),绝大多数样品具有单峰型的分布特征,少数样品呈现双峰型分布特征,单峰型以nC_(27)为主峰,双峰型分布中前峰群以nC_(21)为主峰、后峰群以nC_(27)为主峰;短链正构烷烃(<nC_(21))奇偶优势不明显,中链(n C23~n C25)和长链正构烷烃(>nC_(27))具有明显的奇碳优势;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揭示四方山天池湖泊沉积物中的有机质来源于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共同输入,并以陆生植物贡献为主.全新世以来,四方山天池湖泊沉积物中长链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值(δ^(13)C_(27~31))逐渐偏负,与太阳辐射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表明在轨道尺度上该区域的有效湿度的逐渐增加主要受太阳辐射的控制,湖泊水位的变化则既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鄂霍次克海高压相对位置的影响,又受到东南季风和东北季风势力强弱的制约.根据多种气候代用指标的变化,全新世以来四方山天池湖泊环境及其区域气候演化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1)11.2-8.0 ka BP:区域有效湿度较低,陆生C_3植物中木本植物比例略有增加,湖泊水位频繁波动,湖泊初级生产力下降,湖泊营养状态发生贫化;(2)8.0-6.4 ka BP:区域有效湿度增加,陆生C_3植物中草本植物比例略有增大,湖泊水面收缩、水位下降,湖泊初级生产力变化不大,湖泊营养状态较为稳定;(3)6.4-3.4 ka BP:区域有效湿度比上一阶段更高,陆生C_3植物中木本植物扩张,草本植物比例相对收缩,湖泊水位上升、水面扩大,湖泊初级生产力增加,湖泊营养状态发生好转;(4)3.4-2.4 ka BP:区域有效降水量继续增加,陆生C_3植物中草本植物比例升高,湖泊水位下降、水面收缩,湖泊初级生产力下降,湖泊营养状态发生贫化;(5)2.4-0.9 ka BP:区域有效湿度较高,陆生C_3植物中木本植物逐渐增加,湖泊水位上升、水面扩张,湖泊初级生产力增加,湖泊营养状态有所好转.四方山天池湖泊沉积物所记录的全新世以来区域气候环境演化历史,既与中国东北地区其他高分辨率气候记录有较好的一致性,也存在着差异性,表现出独有的区域气候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四方山天池 湖泊沉积物 正构烷烃 单体碳同位素 湖泊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山温室气体释放通量与观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7
作者 郭正府 张茂亮 +3 位作者 孙玉涛 成智慧 张丽红 刘嘉麒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90-700,673,共11页
火山活动是地球深部碳循环的重要环节,火山区不仅在火山喷发期能够释放温室气体,而且在休眠期也能向大气圈中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在当前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背景下,定量化地研究火山区对大气圈温室气体含量增加的贡献,对于识别自然因素... 火山活动是地球深部碳循环的重要环节,火山区不仅在火山喷发期能够释放温室气体,而且在休眠期也能向大气圈中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在当前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背景下,定量化地研究火山区对大气圈温室气体含量增加的贡献,对于识别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碳排放的相对规模、为国际碳排放谈判积累基础数据等均具有至关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对火山区温室气体的排放方式与特征、温室气体释放通量与成因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概括,并综述了中国新生代典型火山区温室气体释放通量与成因的研究成果。结合国外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现状,指出深入研究活火山(包括休眠火山)区的温室气体释放通量与成因对于估算火山来源温室气体的释放规模、建立火山未来喷发预测-预警体系、深入理解岩浆脱气过程与机制等问题均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区 温室气体 通量 观测 土壤微渗漏 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峨眉山玄武岩化学风化研究——以龙苍沟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利 刘文景 +5 位作者 周晓得 赵童 蒋浩 刘强 周建伟 徐志方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89-303,共15页
通过对四川省雅安龙苍沟峨眉山玄武岩小流域的水化学组成研究,分析了不同物质来源对小流域溪水溶解质的贡献,并对该小流域岩石风化速率和CO2消耗速率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龙苍沟流域溪水呈中性,PH平均值为6.82。溪水中阳离子以Ca^2+为... 通过对四川省雅安龙苍沟峨眉山玄武岩小流域的水化学组成研究,分析了不同物质来源对小流域溪水溶解质的贡献,并对该小流域岩石风化速率和CO2消耗速率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龙苍沟流域溪水呈中性,PH平均值为6.82。溪水中阳离子以Ca^2+为主,约占阳离子总量的56%;阴离子以HCO3^-为主,约占阴离子总量的45%。碳酸盐岩风化、硅酸盐岩风化、大气降水和人为活动对溪水阳离子平均贡献率分别为50.2%、38.2%、10.5%和1.1%。流域硅酸盐岩风化速率为37.54±24.94 t/km^2/yr,硅酸盐岩风化对大气C02消耗速率为5.4±3.6 mol C/km^2/yr。本文首次对我国峨眉山玄武岩省化学风化大气CO2消耗量进行估算,得到其年消耗通量为1.35±0.89×10^11 mol C/yr,约为全球玄武岩CO2年消耗通量的3.31±2.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玄武岩 小流域 化学风化 CO2消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与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白云岩储层沉积-成岩特征对比
19
作者 唐攀 陈代钊 +5 位作者 李双建 周圆全 杨钹 汪远征 丁一 蒋华川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2-738,共17页
震旦系白云岩是中国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领域的重点勘探层位。塔里木与四川盆地上震旦统具有较为相似的沉积充填序列和石油地质条件,开展2个盆地上震旦统白云岩储层的对比研究,对深化规模性储层的成因认识具有重要意义。以沉积-成岩特... 震旦系白云岩是中国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领域的重点勘探层位。塔里木与四川盆地上震旦统具有较为相似的沉积充填序列和石油地质条件,开展2个盆地上震旦统白云岩储层的对比研究,对深化规模性储层的成因认识具有重要意义。以沉积-成岩特征为主线,结合储层特征,分别对塔里木盆地上震旦统奇格布拉克组储层、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储层的发育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在震旦纪的构造-沉积古地理格局与四川盆地显著不同,后者的古地理高低起伏更大,更有利于初始孔隙的形成。此外,两者具有较为相似的成岩演化史,早期海水白云石化对储集体的形成均有积极贡献,但灯影组具多期早表生溶蚀以及油气充注,更有益于孔隙的形成与保持。未来塔里木盆地奇格布拉克组的勘探,还需重点关注微生物岩建造叠加震旦系-寒武系不整合面发育的区带。该研究可为中国震旦系白云岩的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四川盆地 上震旦统 白云岩储层 跨流域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市公园灰尘磁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7
20
作者 郭利成 陈秀玲 贾丽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75-785,共11页
以福州市公园灰尘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磁学参数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福州市公园灰尘χ、χfd%、SIRM、S-ratio、SIRM/χ平均值分别为269.80×10-8m3/kg、0.73、6175.07×10-5(A m2)/kg、0.91、30.82A/m.综合分析发现,福州市公... 以福州市公园灰尘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磁学参数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福州市公园灰尘χ、χfd%、SIRM、S-ratio、SIRM/χ平均值分别为269.80×10-8m3/kg、0.73、6175.07×10-5(A m2)/kg、0.91、30.82A/m.综合分析发现,福州市公园灰尘磁性矿物含量较高,部分样品的主要磁性矿物为铁磁性矿物,部分样品为反铁磁性矿物,且Day图反映了其磁性矿物粒径主要以单畴(SD)和假单畴(PSD)为主,这些均受控于交通、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干扰、由西向东倾斜的地形条件和夏季台风的滞留效应的影响;福州市二环内外受不同的城市化过程中人类活动、土地利用格局、季风等影响,其磁学参数特征所表征的环境意义不同;福州市公园灰尘磁学特征(χ、χfd%、IRM及其组合参数、磁滞回线)可以作为福州市城市污染物监测的一种重要的替代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州市 公园灰尘 磁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