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南极陨石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林杨挺 王道德 欧阳自远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2期81-94,共14页
本文对我国南极陨石的收集、分类和研究工作进行了回顾和阶段性的总结。4次格罗夫山考察共发现陨石样品9834块,其中已完成和计划2008年完成分类的陨石共2431块。在正式公布的684块已分类陨石中,鉴定出2块火星陨石、2块灶神星陨石、6块... 本文对我国南极陨石的收集、分类和研究工作进行了回顾和阶段性的总结。4次格罗夫山考察共发现陨石样品9834块,其中已完成和计划2008年完成分类的陨石共2431块。在正式公布的684块已分类陨石中,鉴定出2块火星陨石、2块灶神星陨石、6块橄辉无球粒陨石、5块中铁陨石、1块橄榄陨铁、1块铁陨石以及10块碳质球粒陨石等特殊样品,并对其中的部分样品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建议拓展南极陨石的收集,持续开展陨石的分类工作,并提出我国南极陨石研究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陨石 格罗夫山 陨石收集 陨石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地水准面起伏对地球内部密度结构反演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新胜 方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13,共4页
计算了中国大陆地区大地水准面起伏引起的重力效应,得到了改正后的布格重力异常。讨论了在不同地形情况下大地水准面起伏重力效应及其与布格重力异常之间的相对比值,发现两者与地形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前者在盆地地区最大,后者在我国地形... 计算了中国大陆地区大地水准面起伏引起的重力效应,得到了改正后的布格重力异常。讨论了在不同地形情况下大地水准面起伏重力效应及其与布格重力异常之间的相对比值,发现两者与地形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前者在盆地地区最大,后者在我国地形第三阶梯最大,盆地地区次之。建议在利用布格重力异常反演和解释地球内部密度结构时,要考虑大地水准面起伏引起的重力效应,尤其是在我国地形第三阶梯和盆地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格重力异常 大地水准面 重力效应 地球密度 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月球科学与类地行星研究的学科属性 被引量:1
3
作者 周新华 林杨挺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1-109,共9页
我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获国家批准立项和"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及运行这一历史性事件标志着我国已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阶段之后,开始进入人类航天活动的第三领域——深空探测。无疑此时探讨人类这一伟大社会实践活动的... 我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获国家批准立项和"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及运行这一历史性事件标志着我国已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阶段之后,开始进入人类航天活动的第三领域——深空探测。无疑此时探讨人类这一伟大社会实践活动的自然科学意义,特别是深空探测对象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相关技术的开发、创新和成熟,工作重点将逐渐转移到深空探测对象本身的科学研究上来,即认识地球之外的行星体以及更深刻地重新审视地球。本文讨论了现阶段深空探测对象——月球及类地行星的基本物质属性,回顾美国和前苏联两国探月计划实施历史的启示,Apollo计划的演变-科学内容的纳入及宇航员地学素养的要求,Apollo登月计划的实施对月球科学本身的促进,以及对20世纪地球科学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和分析技术进步等的重大影响,总结了前苏联探月计划的成败及其教训,并对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立项历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月球科学及类地行星研究的地球科学属性,并强调指出地球科学家应将月球及整个类地行星研究纳入到地球系统科学的框架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科学 地球科学 比较行星学 类地行星 学科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乌旗中铁陨石硅酸盐地球化学特征及对成因的启示 被引量:1
4
作者 聂喜柯 孔屏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3-413,共11页
东乌旗中铁陨石是1995年在内蒙发现的、为数不多的降落型中铁陨石,由金属-硫化物和硅酸盐相紧密混合而成。硅酸盐相由角砾部分(主要为角砾状橄榄石和辉长岩岩屑)和非角砾部分组成。岩相学特征、主量元素成分及REE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角砾... 东乌旗中铁陨石是1995年在内蒙发现的、为数不多的降落型中铁陨石,由金属-硫化物和硅酸盐相紧密混合而成。硅酸盐相由角砾部分(主要为角砾状橄榄石和辉长岩岩屑)和非角砾部分组成。岩相学特征、主量元素成分及REE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角砾状橄榄石、非角砾橄榄石和辉长质硅酸盐(辉长岩岩屑和除橄榄石外的非角砾部分)三者可能分别结晶自不同的岩浆源区。进一步的分析表明Mg含量非常高的角砾状橄榄石可能来自一个分异小行星的橄榄岩质地幔,非角砾橄榄石和辉长质硅酸盐可能和HED陨石具有相同的母体Vesta小行星。冲击碰撞导致两个小行星的物质发生了混合。冲击作用产生的高温(约1 200—1 450℃)使得被撞击小行星表壳玄武质和辉长质岩石发生混合重熔,熔体结晶后形成中铁陨石的辉长质硅酸盐。该温度下非角砾橄榄石和角砾状橄榄石均未发生重熔。该模型较好地解释了角砾状橄榄石、非角砾橄榄石和辉长质硅酸盐三者之间的不平衡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乌旗中铁陨石 橄榄石 辉长质硅酸盐 不平衡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前临界PcP-PKiKP资料研究中国东部内核边界性质 被引量:5
5
作者 申中寅 艾印双 +1 位作者 何玉梅 姜明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324-3333,共10页
前临界内核边界反射震相PKiKP与核幔边界反射震相PcP构成组合,能有效压制浅部结构及震源因素的干扰,提供了对内核边界精细结构的直接约束.本研究从华北克拉通西北部密集流动地震台阵一年观测资料中筛选出8个地震事件,得到共计73对PcP-PK... 前临界内核边界反射震相PKiKP与核幔边界反射震相PcP构成组合,能有效压制浅部结构及震源因素的干扰,提供了对内核边界精细结构的直接约束.本研究从华北克拉通西北部密集流动地震台阵一年观测资料中筛选出8个地震事件,得到共计73对PcP-PKiKP组合,覆盖了从朝鲜半岛到我国东北及华中地区下方的内核边界.本文系统分析了走时残差和振幅比数据,结果显示:(1)密集台阵资料有助于前临界PKiKP震相拾取,而浅源地震亦可提供高质量的PcP-PKiKP观测资料.(2)走时残差呈现了自西北向东南从正常到负异常的迅速变化(沿内核边界70km范围内>0.5s),限制了研究区域内核界面不超过3km的起伏.(3)相对振幅比变化表明了研究区内核边界密度差北西—南东向的系统增加,揭示了内核结晶环境的小尺度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内核 内核边界 PKIKP PCP 走时差 振幅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汶川地震断层北川段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及地震地质灾害效应 被引量:57
6
作者 付碧宏 时丕龙 +3 位作者 王萍 李琦 孔屏 郑国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85-495,共11页
2008年5月12日M_S8.0汶川大地震的主要发震断层是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本研究通过地震后的实地调查和地震前后高空间分辨率航空与卫星影像的解译,对映秀—北川断裂带北川段(擂鼓镇—曲山镇)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 2008年5月12日M_S8.0汶川大地震的主要发震断层是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本研究通过地震后的实地调查和地震前后高空间分辨率航空与卫星影像的解译,对映秀—北川断裂带北川段(擂鼓镇—曲山镇)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及相关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12汶川大地震沿映秀—北川断裂带产生的地表破裂带正穿过北川县城曲山镇中心,并在曲山镇周围诱发了一系列大型滑坡和岩崩等地质灾害,致使北川县城遭到毁灭性破坏.野外考察表明北川段最大逆冲量和右旋走滑量都达8-10 m,这也是映秀—北川地表地震破裂带中位移量最大的地段.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曲山镇—带正是地震断层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改变的转换地带:曲山镇及其南西部断层倾向北西,呈现以逆冲为主兼右旋走滑的特征;在曲山镇北东断层倾向南东,表现为右旋走滑分量与垂直分量相当,走滑活动特征更明显.研究结果还表明,逆冲-走滑型(或斜向逆冲型)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儿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直接影响地震地质灾害及其破坏程度,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断层NW盘(上盘)远远强于SE盘(下盘).地震断层的几何学特征与断层运动的应力及坡向的自由面之间相互作用,加强了滑坡、岩崩等地质灾害的破坏力.因此,汶川大地震为我们研究逆冲-走滑型同震地表破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其地震地质灾害效应提供了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同震地表变形 高精度遥感 地质灾害效应 映秀- 北川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孕震机理研究 被引量:29
7
作者 陈祖安 林邦慧 +2 位作者 白武明 程旭 王运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08-417,共10页
用三维流变非连续变形与有限元相结合(DDA+FEM)的方法,在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三维构造块体相互制约的大背景中,考虑了龙门山断裂带东西两侧地势、地壳厚度和分层的明显变化,及断裂带东侧四川盆地及鄂尔多斯块体坚硬地壳阻挡的影响,通过用... 用三维流变非连续变形与有限元相结合(DDA+FEM)的方法,在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三维构造块体相互制约的大背景中,考虑了龙门山断裂带东西两侧地势、地壳厚度和分层的明显变化,及断裂带东侧四川盆地及鄂尔多斯块体坚硬地壳阻挡的影响,通过用GPS资料做位移速率边界约束和震源机制约束,计算得到研究区的速度场和应力场与该地区GPS测量结果和震源机制分布结果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模拟计算现今构造块体边界断层上表征剪应力及法向应力等综合影响的危险度分布.结果表明,上、中地壳层危险度分布中危险度较高的地段多数与近几十年来发生的七级以上大震区域基本一致.包括2008年汶川8.0级等大震的发震断层.通过分别对龙门山断裂带东西两侧的两种不同构造格局进行试算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东西两侧地势、地壳厚度、分层与物性明显变化对汶川大震的孕育发生均起了关键性作用.计算得到的应变率强度分布图可见,高原东部整个边缘地带均接近应变率强度的陡变带.其中以龙门山断裂带上的陡变最为明显,西侧应变率强度是东侧的近4倍,而且断裂带东侧应变率强度等值线衰减比西侧快.反映了汶川大震逆冲型发震断层地区独特的特征.此外,由计算得到的应变能密度分布图可见,龙门山断裂带在上、中地壳层中均位于宽度相同、其走向与龙门山断裂带走向一致的高应变能密度带中,在上地壳层这个带的东西两侧则是应变能密度较低的地区,而在中地壳层,其强度在断裂带东侧逐渐向东衰减,西侧应变能密度高,而东侧应变能密度较低.表明在印度板块强烈推挤作用和高原各构造块体相互制约及龙门山断裂带东西两侧特殊构造环境中,高原地壳物质向东水平运动,受到龙门山断裂带东侧介质刚性强度较大的四川盆地阻挡,使得汶川大震发震断层在大震前已积累了相当水平的应变能,并同时处于力学上的不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孕震机理 青藏高原 龙门山断裂带 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8.1级昆仑山大震破裂过程及对2008年汶川8.0级大震孕育发生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祖安 林邦慧 +2 位作者 白武明 程旭 王运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8-120,共13页
本文用三维流变非连续变形(块体边界)与有限元(块体内)相结合(DDA+FEM)的方法,在青藏高原及其东侧四川盆地,鄂尔多斯块体地区三维构造块体相互制约的大环境中,考虑了龙门山断裂带东西两侧地势、地壳厚度和分层的明显变化,及断裂带东侧... 本文用三维流变非连续变形(块体边界)与有限元(块体内)相结合(DDA+FEM)的方法,在青藏高原及其东侧四川盆地,鄂尔多斯块体地区三维构造块体相互制约的大环境中,考虑了龙门山断裂带东西两侧地势、地壳厚度和分层的明显变化,及断裂带东侧四川盆地及鄂尔多斯块体坚硬地壳阻挡的影响,通过用GPS资料做位移速率边界约束和震源机制约束,计算得到研究区的速度场和应力场与该地区GPS测量结果和震源机制分布结果基本相似.在此基础上,数值模拟2001年昆仑山大震的破裂过程;研究大震引起各构造块体边界断层应力状态变化特征,特别是对2008年汶川大震发震断层的影响.结果表明:(1)数值模拟昆仑山大震发震断层发生左旋走滑错动,最大水平错距约4.5 m,最大应力降约18 MPa.计算获得大震释放的主压应力场图像,最大剪应力变化等值线图,大震发震断层垂直面上位错等值线图及大震引起垂直位移变化三维图分别与大震的震源机制,地表破裂带同震位移分布,GPS同震位移图及地震波反演和GPS反演的结果总体上均比较相近.(2)计算获得的最大剪应力变化等值线图分布具有不对称特点,大震发震断层南侧变化梯度明显大于北侧.(3)模拟计算得到大震引起汶川大震发震断层库仑破裂应力增加约0.016 MPa(上地壳层).昆仑山大震破裂过程是在东昆仑断裂带其发震断层上发生的左旋走滑错动,引起东昆仑断裂带南侧巴彦喀拉块体进一步东扩和一定规模的变形,并受到该块体东侧四川盆地较硬地壳的阻挡,使得块体东边界断层中低倾角的汶川大震发震断层库仑破裂应力增大,应变能积累增强.可以认为这一破裂过程对汶川大震发震断层发生逆冲型失稳起了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大震 汶川大震 构造块体 数值模拟 破裂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陨石学与天体化学(2001~2010)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9
作者 林杨挺 缪秉魁 +4 位作者 徐琳 胡森 冯璐 赵旭晁 杨晶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0-55,共16页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陨石学与天体化学研究在中国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在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共开展了5次科学考察,收集到超过1万块陨石,提供了珍贵的研究样品;嫦娥工程的立项和一期工程的成功实施,是陨石学与天体化学发展的重...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陨石学与天体化学研究在中国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在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共开展了5次科学考察,收集到超过1万块陨石,提供了珍贵的研究样品;嫦娥工程的立项和一期工程的成功实施,是陨石学与天体化学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挑战;高精度原位微区分析平台建设的完成,则为地外物质样品的分析提供了关键的技术保证。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大量南极陨石的分类工作,培养和锻炼了陨石学研究的青年人才。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各化学群陨石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包括陨石中前太阳颗粒的发现和研究、陨石中的灭绝核素、太阳星云在不同条件下的凝聚过程、月球陨石和火星陨石的岩石学成因与同位素定年、陨石的冲击变质与高压矿物、以及中国第一个陨石坑的证实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陨石 太阳系外物质 灭绝核素 太阳星云 小行星撞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大庙铁矿床黑云母^(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0
作者 周久龙 罗照华 +1 位作者 贺怀宇 孙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0-117,共8页
文章以野外观察为基础确定了致矿侵入体,以岩相学特征确立了测年样品的代表性。在此基础上,选取大庙铁矿大乌素沟矿区浸染状铁矿石中的黑云母进行了40 Ar/39 Ar年龄测定,坪年龄为(395.8±3.7)Ma,反等时线年龄为(395.6±4.0)Ma(2... 文章以野外观察为基础确定了致矿侵入体,以岩相学特征确立了测年样品的代表性。在此基础上,选取大庙铁矿大乌素沟矿区浸染状铁矿石中的黑云母进行了40 Ar/39 Ar年龄测定,坪年龄为(395.8±3.7)Ma,反等时线年龄为(395.6±4.0)Ma(2σ;MSWD=0.9;n=8)。因此,大庙铁矿及其致矿苏长岩的形成年龄约为396Ma,相当于中泥盆世,而不是前人所认为的元古宙。新的测年结果与区域上近年来陆续识别出来的泥盆纪侵入岩类形成年龄一致,不仅表明华北克拉通的改造过程至少从泥盆纪就已经开始,而且暗示华北克拉通北缘仍有寻找其他"大庙式铁矿"的潜力。同时,文章提出,用成岩年龄作为成矿年龄时,需要有可靠的地质学和岩相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庙式铁矿 斜长岩 苏长岩 40Ar/39Ar定年 成矿年代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耦合反射/透射系数单程波传播算子的地震波模拟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孙伟家 符力耘 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558-2565,共8页
单程波近似实际土是一种多次前向散射和单次后向散射近似.利用单程波近似来描述波传播可以极大地节省地震数值模拟的计算时间和内存,实现地震波长距离传播模拟和三维地震模拟快速计算.本文基于单程波近似和波动积分方程的分离变量逼近,... 单程波近似实际土是一种多次前向散射和单次后向散射近似.利用单程波近似来描述波传播可以极大地节省地震数值模拟的计算时间和内存,实现地震波长距离传播模拟和三维地震模拟快速计算.本文基于单程波近似和波动积分方程的分离变量逼近,从广义Lippmann-Schwinger波动积分方程推导出耦合反射/透射系数的单程波传播算子.该算子由两部分构成:分离变量Fourier单程波传播算子和薄板间的反射/透射系数表达.前者将常规的Fourier分裂步单程波传播算子(SSF)推广适应横向强速度变化介质和大角度传播波场.后者是利用垂直波数来表示反射/透射系数,自然耦合到波场传播的计算过程中,其为地质界面倾角的隐式表达,精确描述振幅随入射角的变化,能适应任意复杂的模型.通过两个数值算例和一个实际地质模型的计算,本文将该方法和边界元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算例给出的介质横向速度变化情况下,本文提出的方法在相位和振幅方面与全波数值方法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程波动积分方程 分离变量逼近 单程波近似 反射/透射系数 地震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化橄榄岩的电性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黄小刚 黄晓葛 白武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144-3151,共8页
为进一步探讨上地幔的高导层成因,了解碳酸盐在上地幔电性方面的作用并估算上地幔高导层的碳酸盐含量,本文对不同碳酸盐含量的橄榄岩及玄武岩样品在2~3GPa、300~1300℃的条件下进行了电性实验研究.研究初步发现:碳酸盐熔体显著增强橄... 为进一步探讨上地幔的高导层成因,了解碳酸盐在上地幔电性方面的作用并估算上地幔高导层的碳酸盐含量,本文对不同碳酸盐含量的橄榄岩及玄武岩样品在2~3GPa、300~1300℃的条件下进行了电性实验研究.研究初步发现:碳酸盐熔体显著增强橄榄岩、玄武岩样品的导电能力;单纯用含硅酸盐熔体的橄榄岩或单纯用含水橄榄岩可能难以解释上地幔某些区域的异常高导现象;同样,单纯用碳酸盐化的橄榄岩可能也难以解释上地幔某些区域的高导现象;上地幔的高导区很可能是碳酸盐熔体、硅酸盐熔体及水的共存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 橄榄岩 高导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球形成和演化的关键科学问题 被引量:17
13
作者 林杨挺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0,共10页
我国正开展月球探测和科学研究,其成果将加深认识月球的组成、结构以及形成和演化,同时揭示地球的早期历史。通过对月球研究成果的总结,就月球形成和演化关键科学问题的现状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从而为我国月球探测和科学研究提供有益的... 我国正开展月球探测和科学研究,其成果将加深认识月球的组成、结构以及形成和演化,同时揭示地球的早期历史。通过对月球研究成果的总结,就月球形成和演化关键科学问题的现状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从而为我国月球探测和科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主要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地球-月球体系的大撞击成因、月球岩浆洋与月壳形成、39亿年大撞击事件、玄武岩浆喷发与月球内部结构和月球南极艾特肯(Aitken)撞击盆地的形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 大撞击 岩浆洋 斜长岩 玄武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长兴县煤山剖面二叠-三叠系过渡地层中的黑碳记录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4
作者 沈文杰 林杨挺 +2 位作者 孙永革 徐琳 张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407-2414,共8页
首次报道了浙江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中黑碳的含量及其碳同位素的变化特征。黑碳含量在26层存在一个明显的峰值,含量高达0.51%。黑碳与总有机碳比值从25层底部开始持续升高,在26层达到最高,稳定在0.40以上。黑碳的碳同位素在24层和2... 首次报道了浙江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中黑碳的含量及其碳同位素的变化特征。黑碳含量在26层存在一个明显的峰值,含量高达0.51%。黑碳与总有机碳比值从25层底部开始持续升高,在26层达到最高,稳定在0.40以上。黑碳的碳同位素在24层和25层之间有一个陡然的降低,降低幅度达2‰,在25和26层中则存在一个幅度达3‰的缓慢降低,总降低幅度达5‰。黑碳是动植物和化石燃料燃烧的天然记录,浙江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黑碳特征反映了二叠纪末期陆地生态系统发生了突然的衰退,发生了强烈的天然大火。根据事件层大火燃烧的长期性或频繁的特征,以及黑碳同位素大幅度陡然降低和缓慢降低,认为燃烧源除了陆地植被外,还有其他富含轻碳的化石燃料,即大火的燃烧源除了植被外,还可能有煤和甲烷水合物等。浙江煤山剖面的黑碳记录,反映了二叠—三叠纪之交地球陆地环境的剧烈变化,有助于理解和揭示生物大灭绝的过程和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碳同位素 大火 煤山剖面 二叠-三叠系界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化作用对普通球粒陨石物理性质的影响
15
作者 石峰 李世杰 +5 位作者 李雄耀 王世杰 刘建忠 胡森 杨本永 曾小家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共6页
陨石的物理性质在陨石母体的演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地球上的风化作用也会对陨石的一些物理性质造成显著影响。为了探讨风化对普通球粒陨石物理性质的影响,本文以库姆塔格普通球粒陨石为研究对象,使用密度仪、磁化率仪、热导仪、分... 陨石的物理性质在陨石母体的演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地球上的风化作用也会对陨石的一些物理性质造成显著影响。为了探讨风化对普通球粒陨石物理性质的影响,本文以库姆塔格普通球粒陨石为研究对象,使用密度仪、磁化率仪、热导仪、分光光度计等测量了其不同部位的物质性质,如颗粒密度,体积密度、孔隙度、磁化率、热导率、反射光谱强度等。研究结果表明:H型普通球粒陨石的颗粒密度、孔隙度、磁化率以及反射光谱强度会随着风化程度的加深而降低,而热导率和体密度受风化作用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球粒陨石 物理性质 风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微动勘察方法探测煤矿陷落柱 被引量:148
16
作者 徐佩芬 李传金 +3 位作者 凌甦群 张胤彬 侯超 孙勇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923-1930,共8页
陷落柱是危害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有效探测陷落柱是实现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当务之急.本文首次将微动勘察方法应用于煤矿采区勘探,结果表明,该方法对陷落柱异常区反映敏感.在山西潞安漳村煤矿2002工作面测区已知陷落柱上,... 陷落柱是危害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有效探测陷落柱是实现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当务之急.本文首次将微动勘察方法应用于煤矿采区勘探,结果表明,该方法对陷落柱异常区反映敏感.在山西潞安漳村煤矿2002工作面测区已知陷落柱上,无论是单点反演获得的S波速度结构,还是微动视S波速度剖面,均能清晰显示陷落柱.微动剖面确定的陷落柱位置与巷道揭露位置一致,边界误差在10 m左右.微动勘察方法是探测陷落柱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物探方法,由于其分辨率高、无需人工源、野外施工方法灵活便捷、不受施工场地限制等特点,对探测村庄覆盖区之下的煤层构造、圈定陷落柱等,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动勘察 S波速度 采区勘探 陷落柱 煤矿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动探测:地层分层和隐伏断裂构造探测的新方法 被引量:111
17
作者 徐佩芬 李世豪 +3 位作者 杜建国 凌苏群 郭慧丽 田宝卿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841-1845,共5页
微动探测作为地层分层和隐伏断裂构造探测的物探新方法,已成为盆地结构调查、地热井位选址和隐伏地质构造探测的重要物探手段。微动测深确定岩性差异较大的地质界面,如新生界地层底界、侏罗系与二叠系地层分界面、二叠系-石炭系灰岩顶... 微动探测作为地层分层和隐伏断裂构造探测的物探新方法,已成为盆地结构调查、地热井位选址和隐伏地质构造探测的重要物探手段。微动测深确定岩性差异较大的地质界面,如新生界地层底界、侏罗系与二叠系地层分界面、二叠系-石炭系灰岩顶界面等,深度误差可控制在5%左右。断层破碎带/隐伏断裂构造在微动视S波速度剖面上显示为低速异常或明显的速度差异,易于识别、解释。二维微动剖面技术已在探测隐伏地质构造(断层、陷落柱等)方面取得较好地质效果。本文介绍其原理、方法和应用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动探测 S波速度结构 地层分层 隐伏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PAC法估算地壳S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68
18
作者 徐佩芬 李世豪 +2 位作者 凌甦群 郭慧丽 田宝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846-3854,共9页
S波速度结构能够反映地球介质的物性差异,是地壳内低速区结构特征判别的重要依据.本文尝试利用空间自相关法(SPAC法)从地震台站微动信号的垂直分量中提取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通过对频散曲线的反演获得地下介质的S波速度结构.以... S波速度结构能够反映地球介质的物性差异,是地壳内低速区结构特征判别的重要依据.本文尝试利用空间自相关法(SPAC法)从地震台站微动信号的垂直分量中提取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通过对频散曲线的反演获得地下介质的S波速度结构.以国家数字测震台网8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实测微动数据为例,采用SPAC方法获得了首都圈地区北京附近约30km深度范围内的一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该区结晶基底埋深较浅约2km;分别在5~8km和12~16km深处发育S波低速层;8km和20km处是S波速度差异较大的速度分界面.这一结果与以往地震学及人工地震探测结果较为吻合,表明SPAC法估算地壳s波速度结构是可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波速度结构 空间自相关法 频散曲线 微动信号 首都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应变速率正演模拟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林 宋海斌 +2 位作者 董崇志 张炯 赵长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819-1825,共7页
由给定的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二维应变速率分布计算速度场,根据速度场计算二维热传导方程,得到岩石圈的热演化结构,然后计算由热扰动引起的密度变化,进而确定加载到岩石圈上的载荷,根据载荷计算挠曲方程,最终得到盆地的沉降.在此基础上... 由给定的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二维应变速率分布计算速度场,根据速度场计算二维热传导方程,得到岩石圈的热演化结构,然后计算由热扰动引起的密度变化,进而确定加载到岩石圈上的载荷,根据载荷计算挠曲方程,最终得到盆地的沉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热源对地表热流和沉降的影响以及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对盆地几何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源对地表热流影响显著,对沉降影响不大,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则控制盆地的几何形态.二维应变速率正演为下一步的反演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速率 沉降 热源 地表热流 有效弹性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格罗夫山陨石的磁化率 被引量:8
20
作者 罗红波 林杨挺 +3 位作者 胡森 刘焘 冯璐 缪秉魁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60-1274,共15页
我国在南极格罗夫山发现并收集到大量南极陨石,需要一种无损、快速简单的分类方法。陨石磁化率(χ)的主要贡献是其中的铁镍金属,因而有可能成为一种简便有效的分类参数。同时,磁化率是陨石的一个重要物理参数。我们在国内首次开展陨石... 我国在南极格罗夫山发现并收集到大量南极陨石,需要一种无损、快速简单的分类方法。陨石磁化率(χ)的主要贡献是其中的铁镍金属,因而有可能成为一种简便有效的分类参数。同时,磁化率是陨石的一个重要物理参数。我们在国内首次开展陨石磁化率的研究,通过对模拟陨石磁化率样品的测量,证明可以通过不同取向的测量平均,将样品的大小和形状等几何因素的影响减小在仪器的测量精度范围之内。完成了首批613块南格格罗夫山陨石的磁化率测量,除普通球粒陨石外,还包括火星陨石、灶神星陨石、碳质球粒陨石、中铁陨石、橄榄陨铁、橄辉无球粒陨石等特殊类型。根据质量磁化率,可以划分大部分H、L、LL群陨石。特别重要的是,磁化率对于划分非平衡的普通球粒陨石化学群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参数。格罗夫山H群陨石的磁化率分布与南极其他地区的陨石十分相似,二者相对降落型陨石均向低质量磁化率方向平移0.2(10gχ,10^(-9)m^3/kg),反映了风化作用对南极陨石磁化率的平均影响程度;格罗夫山L群陨石的质量磁化率分布同样较降落型陨石偏低0.2左右,但南极其他地区的陨石与沙漠陨石的磁化率分布相似,二者均更为离散和偏低,可能反映了不同的风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陨石 球粒陨石 陨石分类 磁化率 风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