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86篇文章
< 1 2 20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程地质领域的3个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以此纪念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研究室60周年 被引量:13
1
作者 杨志法 李丽慧 +1 位作者 黄北秀 孙亚丽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共9页
众所周知,工程地质学在国家工程建设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作者还注意到近几年来工程地质界越来越重视岩石风化、古地质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应用研究,并分别形成了有关岩石风化速度测试和评价、大型古地下工程洞室群工... 众所周知,工程地质学在国家工程建设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作者还注意到近几年来工程地质界越来越重视岩石风化、古地质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应用研究,并分别形成了有关岩石风化速度测试和评价、大型古地下工程洞室群工程地质力学研究及针对山地旅游地质灾害防治的山区旅游规划工程地质方法等3个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风化速度 大型古地下工程洞室群 山地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央地质调查所奉命改组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史实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强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4-314,共21页
中央地质调查所作为中华民国时期成立最早、规模最大、最具国际声誉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在南京解放后它的演变过程目前尚缺少详实而准确的文献资料。本文基于历史档案,结合有关文献,较为详细地梳理了1949~1951年中央地质调查所先后被南京... 中央地质调查所作为中华民国时期成立最早、规模最大、最具国际声誉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在南京解放后它的演变过程目前尚缺少详实而准确的文献资料。本文基于历史档案,结合有关文献,较为详细地梳理了1949~1951年中央地质调查所先后被南京市军管会文化教育委员会(1949年5月~1950年6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1950年7月~1950年12月)、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1951年1月3日~1951年5月6日)接管的过程。本文还整理了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后,中央地质调查所全所工作人员一致希望隶属中国科学院的经过,以及最终于1951年5月7日奉命改组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地质调查所 接管 奉命改组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史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南地区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江为为 郝天珧 +3 位作者 胥颐 刘振峰 朱东英 涂广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1-183,共13页
利用重、磁和天然地震资料对中南地区进行了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根据研究区的重、磁异常的分布特征,可将其分为4个重力异常区、3个航磁异常区.根据重力资料反演计算得到的研究区的地壳厚度在29.5-41 km之间,总的趋势为西厚东薄,地壳... 利用重、磁和天然地震资料对中南地区进行了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根据研究区的重、磁异常的分布特征,可将其分为4个重力异常区、3个航磁异常区.根据重力资料反演计算得到的研究区的地壳厚度在29.5-41 km之间,总的趋势为西厚东薄,地壳厚度与地形起伏基本上呈镜像关系.根据磁力资料计算得到的研究区居里界面在12-40 km之间变化.地震层析成像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速度分布总体上体现了纵横交错的断块特征.在纵向尺度上,江汉-洞庭盆地以及周缘造山带的上地壳结构变化不大,中地壳和下地壳则普遍受到现今构造活动的改造,以致岩石的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它们主要表现为低速区域的扩大,尤其是在地壳下部尤为突出,这与断陷盆地的拉张以及造山带岩石层的底侵和拆沉作用密切相关.通过对研究区地球物理场的分析计算,在研究区共提取主要断裂带34条.根据岩石层板块大地构造理论,依据岩石层结构、地壳结构和结晶基底等深部结构的不同,将研究区中板内不同构造单元——块体作为一级构造单元,块体之间的深大断裂带作为块体的边界——块体结合带,据此原则在研究区中划分出两个一级构造单元,五个二级构造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场特征 地壳结构 地震层析成像 断裂体系 构造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成矿学的研究前沿与关键科学问题 被引量:1
4
作者 翟明国 《矿床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共22页
把大陆成矿学作为一门学科提出是基于近年大陆动力学和矿床学取得一系列进展的基础上的,从这个角度而言,大陆成矿学是矿床学研究的新阶段,是大陆动力学与矿床学的交叉学科。在新一轮找矿战略行动中,成矿理论和勘探理论研究仍然是亟待突... 把大陆成矿学作为一门学科提出是基于近年大陆动力学和矿床学取得一系列进展的基础上的,从这个角度而言,大陆成矿学是矿床学研究的新阶段,是大陆动力学与矿床学的交叉学科。在新一轮找矿战略行动中,成矿理论和勘探理论研究仍然是亟待突破的瓶颈。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矿产资源绝大多数是大陆资源。大陆成矿学从成矿地域和地质背景上,主要可分为陆内成矿和陆缘成矿作用。陆内成矿作用包括大陆裂谷成矿、克拉通成矿、陆内造山成矿、地幔柱成矿等;陆缘成矿作用包括大陆边缘成矿、大陆增生成矿和大陆碰撞成矿等。相关的科学前沿与关键科学问题有很多,这里强调:①元素行为以及圈层间相互作用;②流体与成矿作用的精细过程;③分散和稀少元素的巨量富集;④重大地质事件与元素的重新配置;⑤大陆演化与成矿演化的同步性及不可重复性。这些科学问题都会聚焦到成矿作用的时-空不均一性,以及成矿过程的复杂性和成矿类型的非单一性上,大陆成矿作用利用已有的成矿模式和传统的板块成矿理论还不能完满解释上述问题。深入的地质调查与实验研究和典型实例的解剖与对比研究是必要的。中国的大陆演化记录全面和复杂,克拉通与造山带都很有特色,其中华北克拉通元古宙暴贫暴富成矿(包括白云鄂博REE矿)、中生代华北克拉通破坏与华南大花岗岩省成矿(包括低温成矿域)、中亚增生型-青藏碰撞型造山带成矿与特提斯构造域叠合成矿、峨眉山地幔柱成矿以及高分异花岗岩-伟晶岩成矿等。近些年来对它们的研究已经有重大突破,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希望地质与矿产界的科学、技术和工程人员更加关注大陆成矿理论的发展,为找矿勘查实践和大陆动力学的推动作出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成矿学 研究前沿 关键科学问题 中国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12月1—2日磁暴期间北京上空热层响应研究
5
作者 李韶阳 任志鹏 +4 位作者 于婷婷 刘立波 乐新安 李国主 魏勇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28-2038,共11页
在地磁暴期间电离层和热层将发生剧烈扰动,对卫星导航定位以及轨道安全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磁暴对热层的影响,利用Li等(2023)提出的基于低高度电子密度剖面的热层参数反演方法,研究了2023年12月1日—2日大磁暴期间热层响应特征... 在地磁暴期间电离层和热层将发生剧烈扰动,对卫星导航定位以及轨道安全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磁暴对热层的影响,利用Li等(2023)提出的基于低高度电子密度剖面的热层参数反演方法,研究了2023年12月1日—2日大磁暴期间热层响应特征及其随地方时的变化.本文选择北京台站(地理位置:39.56°N;116.20°E;地磁位置:30.16°N;172.00°E)测高仪测量的电子密度数据进行逃逸层温度的反演计算,并将其代入NRLM_(S)ISE-00模式计算相应的热层大气质量密度.结果显示,相较于地磁平静期,磁暴期间逃逸层温度增加了100~150K,增长幅度为10%~24%;大气质量密度增加了2×10^(-13)~12×10^(-13) kg·m^(-3),增长幅度为18%~140%.另利用NRLM_(S)ISE-00模式模拟研究了太阳活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磁暴期间太阳活动相较于静日对热层的影响有限,磁暴是导致逃逸层温度和大气质量密度异常增加的主导因素.此外,磁暴期间逃逸层温度和大气质量密度与静日平均值的偏差存在1~2 h的小尺度扰动,重力波的传播是引起扰动的重要因素.目前电离层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全球长期观测数据,并能够提供实时的电离层观测数据,该方法为提高热层预测和临近预报的能力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暴 热层响应 逃逸层温度 大气质量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环境中生物标志物 GDGTs 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战楠 孙青 +3 位作者 李琪 谢曼曼 尚文郁 郝瑞霞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46,共17页
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脂(GDGTs)是一类来自于微生物细胞膜脂的新兴生物标志物,广泛存在于海洋、湖泊、土壤、泥炭等环境。在活体细胞中,GDGTs通常以完整极性膜脂(IPL-GDGTs)的形式存在,而在地质环境中主要以脱去极性头基的核心脂(CL-GDGTs... 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脂(GDGTs)是一类来自于微生物细胞膜脂的新兴生物标志物,广泛存在于海洋、湖泊、土壤、泥炭等环境。在活体细胞中,GDGTs通常以完整极性膜脂(IPL-GDGTs)的形式存在,而在地质环境中主要以脱去极性头基的核心脂(CL-GDGTs)的形式存在。CL-GDGTs结构稳定、不易降解,并且对环境变化响应敏感,因此被认为是重建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有力工具。GDGTs结构复杂、种类多样,在环境中的含量通常较低且常与其他化合物共存,因此分析难度较高,现有技术和方法在其分离、纯化、定量等方面仍然面临挑战。本文总结了近年来GDGTs在分析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概述了GDGTs的分类与结构,对环境中IPL-GDGTs和CL-GDGTs的分离、纯化等方法进行总结和比较,其中CL-GDGTs可选择多种提取方法,而极性较强、热稳定性较差的IPL-GDGTs应尽量选取Bligh-Dyer提取法。普通的分离、纯化通常采用柱层析法,而涉及GDGTs单体分离时,一般采用制备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核磁共振波谱、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是GDGTs含量测定、结构鉴定、同位素分析的主要分析手段。本文评述了现有方法的特点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GDGTs分析技术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地质环境中GDGTs的分析研究提供启示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脂(GDGTs) 提取 分离纯化 含量分析 结构鉴定 同位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化学研究的危机与机遇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旗 原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07-1926,共20页
地球化学是当今地球科学各领域中最热门的学科,其在Sience Citation Index(SCI)统计源期刊上的文章最多,原因之一是地球化学研究有很好的仪器设备,可以出很好的数据,可以发表很漂亮的文章,地球化学研究水平也因此而水涨船高,并导致其他... 地球化学是当今地球科学各领域中最热门的学科,其在Sience Citation Index(SCI)统计源期刊上的文章最多,原因之一是地球化学研究有很好的仪器设备,可以出很好的数据,可以发表很漂亮的文章,地球化学研究水平也因此而水涨船高,并导致其他许多学科纷纷向地球化学靠拢,这是好事,但同时也孕育了地球化学的危机。危机主要表现为:丢掉了基础、丢掉了前提、超越了范围、简单化和地球化学的滥用等问题。个别地球化学研究盲目扩大研究范围,企图代替构造地质学、地质学、岩石学等的研究,这显然是行不通的。让不同质的物质进行对比,思维固定化,使研究变得死板,得出的结果必然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笔者等批评了地球化学研究中重数据轻野外和忽视地质基础的倾向。笔者等指出,将地球化学标志与其解释捆绑在一起的思维方式是不合适的;局部地区研究得出的结果不能推出具有全局性意义的结论。而关于太古宙的研究以及板块构造起源的研究,笔者等认为,光有地球化学数据是不够的,必须结合太古宙野外地质研究的证据。文中最后指出,地球化学研究出现危机,危机孕育机会,机会导致发展。地球化学应当回归正途,引入大数据研究,加强数理化基础,推动地球化学研究进入新范式,带动地球科学跨越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危机 机遇 太古宙 地质 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及邻区深部结构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被引量:66
8
作者 郝天珧 黄松 +4 位作者 徐亚 李志伟 胥颐 雷受旻 杨金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85-1796,共12页
南海东北部及邻区,特别是洋陆转换带地区的复杂地壳结构特征一直是南海岩石层结构研究的热点.本文在Pn波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和深部地震探测剖面的约束下,利用重力数据建立该区两条剖面的密度模型.两条重力剖面二度半密度正反演的拟合结果... 南海东北部及邻区,特别是洋陆转换带地区的复杂地壳结构特征一直是南海岩石层结构研究的热点.本文在Pn波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和深部地震探测剖面的约束下,利用重力数据建立该区两条剖面的密度模型.两条重力剖面二度半密度正反演的拟合结果支持琼粤隆起至吕宋岛弧区一带的地壳结构中存在下地壳高速层的观点,同时认为台西南盆地的拟合结果表明南部凹陷区仍属于过渡型地壳.本文认为剖面AA′和剖面BB′的构造属性虽然均总体倾向于火山岩型,但二者的地质结构并不完全一致,表明了北部陆缘深部结构的横向差异与构造属性的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北部 密度剖面 反演 拟合 大陆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残留盆地分布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被引量:37
9
作者 徐亚 郝天珧 +4 位作者 戴明刚 赵百民 李军 涂广红 赵玉合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68-881,共14页
以活动论构造历史观为指导进行渤海海域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特征研究.以岩石物性为基础建立地质界面与物性界面的联系,通过重、磁、震等方法组合圈画不同物性界面的分布特征.浅层沉积盆地结构通过反射地震资料控制,深层地质结构信息利用重... 以活动论构造历史观为指导进行渤海海域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特征研究.以岩石物性为基础建立地质界面与物性界面的联系,通过重、磁、震等方法组合圈画不同物性界面的分布特征.浅层沉积盆地结构通过反射地震资料控制,深层地质结构信息利用重磁异常场分离、物性界面反演等方法得到.在地层分布格架基础上分析前新生代残留盆地宏观分布范围.并结合渤海海域实例研究介绍了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研究的技术方法和流程,在计算上古生界-中生界及元古界-下古生界残余地层厚度的基础上给出了渤海海域残留盆地的宏观分布范围,并指出在歧口凹陷东南部、石臼坨隆起南部及东北部、渤南凸起南部、辽东湾等地区是较好的前新生代油气潜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盆地 重磁异常 岩石物性 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深部结构与中朝—扬子块体结合带在海区位置的地球物理研究 被引量:52
10
作者 郝天珧 SUH Mancheol +6 位作者 刘建华 阎晓蔚 CHOI Suckwon 姚长利 刘少华 戴明刚 徐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51-61,共11页
以黄海及其邻区为研究对象 ( 32~ 4 2°N ,1 2 0~ 1 30°E) ,以研究区的空间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和地震层析成像数据为基础 ,在研究区中分辨出方向各异的主要断裂带并给出它们的分布。对在朝鲜半岛存在的一条近SN向分布的... 以黄海及其邻区为研究对象 ( 32~ 4 2°N ,1 2 0~ 1 30°E) ,以研究区的空间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和地震层析成像数据为基础 ,在研究区中分辨出方向各异的主要断裂带并给出它们的分布。对在朝鲜半岛存在的一条近SN向分布的断裂带进行了重点讨论。根据重力数据、莫霍深度分布特点和层析成像的结果 ,认为该断裂带的两侧应属于不同的构造地质单元 ;提出该断裂带与五莲—青岛断裂带和济州岛南缘断裂带一起组成了中朝与扬子块体在黄海海区的边界结合带的认识 ;并推测在三叠纪的晚期 ,沿郯庐断裂带和该断裂带曾分别发生过左旋和右旋走滑。受SN向挤压应力的作用 ,(下 )扬子块体被平移嵌入到中朝块体之中。因此 ,两个块体在海区的结合带为一个巨大的“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朝—扬子块体边界结合带 黄海 深部结构 重磁异常 地震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研究进展——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专题代序 被引量:105
11
作者 周永章 陈烁 +4 位作者 张旗 肖凡 王树功 刘艳鹏 焦守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5-263,共9页
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的核心应用技术包括高维数据降维、图像数据处理、无限数据流挖掘、机器学习、关联规则算法与推荐系统算法等。人工智能地质学,包括大数据-智能矿床成因模型与找矿模型的构建,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方向。高维数据... 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的核心应用技术包括高维数据降维、图像数据处理、无限数据流挖掘、机器学习、关联规则算法与推荐系统算法等。人工智能地质学,包括大数据-智能矿床成因模型与找矿模型的构建,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方向。高维数据降维旨在从初始高维特征集合中选出低维特征集合,有效地消除无关和冗余特征,增强学习结果的易理解性。哈希算法、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是较常用的数学降维工具。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使计算机具有智能的根本途径。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各种基础问题的统一性观点正在形成。深度学习的训练模型往往需要海量数据作为支撑,因此迁移学习方法日益受到重视。图像模式识别是大数据挖掘的重要技术。网络中的社区结构识别对理解整个网络的结构和功能有重要价值,可帮助分析、预测网络各元素间的交互关系。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是实现大数据可视化的重要方向,对具有多元、异构、时空性、非线性、多尺度地质矿产勘查数据的展示要求有特别的价值。引入VR技术进行矿产地质大数据的可视化,可实现大数据时代矿产勘查数据的新认知。无限数据流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监测中大量存在,甚至可以持续自动产生。对数据流数据的计算包括对点查询、范围查询、内积查询、分位数计算、频繁项计算等。关联规则和推荐系统算法是大数据挖掘中的重要算法,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贝叶斯原理在大数据时代有独特的价值,贝叶斯网络是成因建模的一个革命性工具。智能地质学研究刚刚起步,构建大数据-智能矿床成因模型与找矿模型是智能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矿床模型研究方式的变革,将出现于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环境下全球各地的矿床研究团队的共同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挖掘 高维数据降维 图像数据处理 无限数据流挖掘 机器学习 关联规则 人工智能地质学 智能矿床模型 贝叶斯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INDEPTH-Ⅲ剖面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地质与地球物理含义 被引量:39
12
作者 李永华 田小波 +2 位作者 吴庆举 曾融生 张瑞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37-1044,共8页
对INDEPTH-Ⅲ台站的接收函数进行扫描,利用Moho界面产生的转换波和多次波的走时信息,估计台站下方的地壳平均波速比昨,几和地壳厚度.结果显示:(1)沿着INDEPTH-Ⅲ剖面,地壳厚度整体变化不大,均为65±5km,其中拉萨地块Moho... 对INDEPTH-Ⅲ台站的接收函数进行扫描,利用Moho界面产生的转换波和多次波的走时信息,估计台站下方的地壳平均波速比昨,几和地壳厚度.结果显示:(1)沿着INDEPTH-Ⅲ剖面,地壳厚度整体变化不大,均为65±5km,其中拉萨地块Moho界面埋深较羌塘地体要深约5-6km.结合其他研究资料,我们推断,在整个班公-怒江缝合带存在约10km的Moho错断,为拉萨地体北缘的地幔盖层向北俯冲到羌塘地体之下所致.(2)青藏高原地壳平均波速比整体都较高,可能与青藏高原地壳广泛存在的流体,部分熔融岩浆有关.拉萨地体北部异常高的地壳昨,蚝可能与嘉黎-崩错右旋走滑断裂相关;而另一个泊松比异常区位于羌塘中北部(st36-st40),它可能是由热的地幔引起的壳内部分熔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接收函数 泊松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模型研究 被引量:62
13
作者 刘艳辉 刘传正 +1 位作者 温铭生 唐灿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38-746,共9页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是指对气象因素(主要为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预测预报。中国大陆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始于2003年,逐步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的分级运行业务模式,预警模型及可靠性问题是这项工作的核心科学技...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是指对气象因素(主要为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预测预报。中国大陆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始于2003年,逐步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的分级运行业务模式,预警模型及可靠性问题是这项工作的核心科学技术问题和研究难点。考虑到各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时空尺度与预警时效,形成了两代预警模型并行运算、相互校验与补充的运行模式。第一代隐式统计预警模型,也称为临界降雨判据法,基于不同地质环境区域引发地质灾害的临界雨量不同,分区建立临界降雨判据,该模型2003年起在预警业务中使用,因其只涉及一个或一类参数,使用广泛,近年来又在模型参数、判据修正等方面不断完善。但单一的临界雨量指标很难准确反映地质环境的变化以及地质灾害的成生规律,且预警区划、判据更新与准确性提高等也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第二代显式统计预警模型,耦合了地质环境变化与降雨参数等多因素建立预警判据,地质环境指标在模型中显式表达,在模型原理、空间精度、升级能力等方面表现了其优越性,显著提高了预警精细度和准确度,2008年开始在国家级预警业务使用,并逐步向省级推广。两代预警模型均是基于统计方法建立,一定程度上均受到统计样本的选择、地质环境条件的精细程度、实况降雨数据的精确匹配等因素控制和影响。多年来,两代预警模型在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业务中成功运行并不断升级完善,为中国大陆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 预警模型 临界降雨判据 隐式统计预警 显式统计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球科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与理念的厘定 被引量:20
14
作者 滕吉文 司芗 +2 位作者 王谦身 张永谦 杨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3-124,共22页
在青藏高原的地球科学研究中,国外科技界曾提出过六大论点——喜马拉雅山脉是地壳均衡的典范;青藏高原地壳乃是两个地壳的垂向重叠;雅鲁藏布江是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缝合带;青藏高原西部的南北走向断裂带全为裂谷带;青藏高原腹地深... 在青藏高原的地球科学研究中,国外科技界曾提出过六大论点——喜马拉雅山脉是地壳均衡的典范;青藏高原地壳乃是两个地壳的垂向重叠;雅鲁藏布江是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缝合带;青藏高原西部的南北走向断裂带全为裂谷带;青藏高原腹地深部物质的向东逃逸;青藏高原下地壳物质通道流以及汶川MS8.0大地震的发生.这一系列论点确为国人广为引用与跟随,并发表了若干篇论著.然而在不断理解和深化研究的基点上提出了质疑,并基于新的认识提出了新的论点与论据,且在科学理念上给予了重新厘定.因为科学是为宇宙提供真正的写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科学问题 科学质疑 科学真谛 科学理念 重新厘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新生代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以大港地区为例 被引量:18
15
作者 郝天珧 徐亚 +7 位作者 周立宏 张丽莉 江为为 胥颐 李军 赵百民 王贝贝 袁淑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91-502,共12页
如何通过地球物理资料圈划残留盆地的宏观分布是残留盆地油气研究中重要的方法技术之一.本文以大港地区为例介绍了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的地球物理研究方法.通过岩石物性分析,利用正演与反演方法,求取本区的重力基底(对应本区新生界底界)和... 如何通过地球物理资料圈划残留盆地的宏观分布是残留盆地油气研究中重要的方法技术之一.本文以大港地区为例介绍了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的地球物理研究方法.通过岩石物性分析,利用正演与反演方法,求取本区的重力基底(对应本区新生界底界)和磁性基底(对应本区太古界顶界)埋深,进而计算前新生界残余厚度,讨论残留盆地的宏观分布特点,并预测了前新生代油气资源有利区.研究结果认为本区前新生界残余厚度分布具有"东西分带"的特点,残余厚度增厚带大多沿NE方向展布,表明后期来自NW-SE向的挤压应力对其分布有一定影响;埕宁隆起与歧口凹陷的结合部位是本区前新生界残余厚度最大的地区,存在由南向北的逆掩断裂构造,有利于前新生代油气的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新生代残留盆地 残余厚度 重磁方法 大港地区 油气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球动力学研究的方向和任务 被引量:18
16
作者 滕吉文 杨辉 张雪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159-3176,共18页
地球动力学是研究和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在力源作用下,呈大尺度的运动行为及其在整体运动中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深部圈层耦合、介质与结构变异的物理-力学属性、深层过程和动力机制的一门边缘科学。地球动力学集成了当代众多相关学科和学科... 地球动力学是研究和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在力源作用下,呈大尺度的运动行为及其在整体运动中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深部圈层耦合、介质与结构变异的物理-力学属性、深层过程和动力机制的一门边缘科学。地球动力学集成了当代众多相关学科和学科交叉领域的高、新学科研究成果,它涉及到成山、成盆、成岩、成矿、成灾和深化对地球本体的认识,它在地球科学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深入研究、综合集成与剖析讨论了该领域四个重要的基本科学问题,即:(1)地球动力学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2)地球动力学研究的趋势和导向;(3)中国地球动力学研究的方向和任务;(4)地球内部物质运移的力源机制和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动力学 壳、幔结构 物质与能量交换 深层过程动力机制 方向和任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油气渗漏烃蚀变带的地球物理检测及在中国海区的应用 被引量:8
17
作者 郝天珧 朱振海 +3 位作者 张明华 黄晓霞 宋海斌 江为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45-254,共10页
针对海洋油气渗漏可以在近地表沉积层中引起的一系列烃蚀变效应 ,本文讨论了利用不同手段 ,分层次进行检测的几种方法 .利用烃蚀变带所产生的磁异常现象 ,在平面上圈定油气渗漏的分布范围 ,进而寻找海底油气藏 .同时 ,钻井岩芯岩屑的磁... 针对海洋油气渗漏可以在近地表沉积层中引起的一系列烃蚀变效应 ,本文讨论了利用不同手段 ,分层次进行检测的几种方法 .利用烃蚀变带所产生的磁异常现象 ,在平面上圈定油气渗漏的分布范围 ,进而寻找海底油气藏 .同时 ,钻井岩芯岩屑的磁性质测量结果可以从剖面上预测下伏岩层的含油气性 .最终利用X射线衍射方法 (XRD)对典型层位岩石样品的物相测量 ,进行烃蚀变矿物组合分析并通过镜下鉴定作进一步的综合判断 .对渤海海域烃蚀变效应的磁法检测研究结果与遥感及其他方法的研究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 .对南海 3口钻井岩芯岩屑的磁性测量结果表明 :两口有油气前景而另一口没有异常 .这与实际结果十分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蚀变带 油气渗漏 磁异常 海洋 油气藏 岩芯 岩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旋回的地球物理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刘振峰 郝天珧 范国章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58-262,共5页
沉积旋回性分析在地层学理论研究和石油勘探开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沉积旋回级次的划分及旋回内部结构剖析是旋回性研究的基本内容。地球物理观测数据作为地层岩性、物性的反映,其中必然蕴含了大量与沉积旋回有关的信息。通过地球物理... 沉积旋回性分析在地层学理论研究和石油勘探开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沉积旋回级次的划分及旋回内部结构剖析是旋回性研究的基本内容。地球物理观测数据作为地层岩性、物性的反映,其中必然蕴含了大量与沉积旋回有关的信息。通过地球物理研究手段来分析提取这些信息,会大大提高沉积旋回研究的定量化水平,加深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沉积速率波动分析、频谱分析、时频分析等方法在此方面研究中的实践证明,沉积旋回的地球物理研究是行之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动分析 频谱分析 时频分析 波形分析 马尔可夫链分析 地球物理 沉积旋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环渤海残留盆地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郝天珧 吴健生 +4 位作者 徐亚 王家林 宋海斌 黄松 王真理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39-647,共9页
采用以重、磁数据为主体,以大地电磁测深(MT)和浅部地震等高精度数据为约束,以正、反演技术为途径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方法,剥离新生界及深部地质体的影响,圈划出环渤海地区残留盆地的宏观分布,给出残余厚度的分布特征。环渤海地区残留... 采用以重、磁数据为主体,以大地电磁测深(MT)和浅部地震等高精度数据为约束,以正、反演技术为途径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方法,剥离新生界及深部地质体的影响,圈划出环渤海地区残留盆地的宏观分布,给出残余厚度的分布特征。环渤海地区残留盆地分布总体呈"东西分带"的特征,中生界与上古生界叠合区域为前新生代油气勘探有利区。结合残余厚度与油气条件,进一步圈划出10个前新生代油气资源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厚度 残留盆地 前新生代 环渤海 综合地球物理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正在引发地球科学领域一场深刻的革命——《地质科学》2017年大数据专题代序 被引量:71
20
作者 张旗 周永章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37-648,共12页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大数据研究的现状,着重分析了在地球科学领域大数据研究落后的原因,指出大数据正在引发地球科学领域一场深刻的革命,大数据的关键不在于数据的大,而且在于思维的新;从数据出发,让数据说话,依靠人工智能方法...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大数据研究的现状,着重分析了在地球科学领域大数据研究落后的原因,指出大数据正在引发地球科学领域一场深刻的革命,大数据的关键不在于数据的大,而且在于思维的新;从数据出发,让数据说话,依靠人工智能方法,让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可视分析等大数据技术逐步成为必需。利用大数据方法研究玄武岩构造环境判别图以及中新世岩浆事件的意义所取得的成果即是极佳的研究范例。文中指出,面向未来,大数据对于地球科学界来说,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将创造奇迹。大数据作为第四科学范式的研究领域十分宽广,它将改变地球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从逻辑思维方式转变为由数据驱动的关联思维方式,文中呼吁科学界对大数据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 第四科学范式 玄武岩判别图 小数据 问题 前景 实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