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灾害风险防范:现状、挑战与科学问题 被引量:1
1
作者 崔鹏 王岩 +6 位作者 张国涛 张正涛 雷雨 王昊 王姣 郝建盛 朱宏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9-460,共12页
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日益加剧,灾害活动出现新特点和新趋势,灾害风险急剧增加,防灾减灾面临新的挑战。文中从气候驱动因子跨圈层致灾特征、灾害活动的海-陆时空联动特性等角度分析了气候驱动下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与活动特征,阐述... 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日益加剧,灾害活动出现新特点和新趋势,灾害风险急剧增加,防灾减灾面临新的挑战。文中从气候驱动因子跨圈层致灾特征、灾害活动的海-陆时空联动特性等角度分析了气候驱动下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与活动特征,阐述了气候变化灾害风险出现的新常态与新挑战,探讨了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成效与局限。面对灾害风险的新态势与新挑战,为了加强灾害风险防范的科技支撑能力,提出了5个关键科学问题:气候变化对圈层过程的影响及致灾机制、极端天气驱动的巨灾预测与风险演化、巨灾对社会经济系统影响机制与风险评估、基于人工智能的自适应灾害风险动态防控体系、适应气候变化的韧性社会建设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自然灾害 风险防范 灾害演化 气候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17年中国典型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比较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邢佳丽 史文娇 +7 位作者 郭旭东 王鸣雷 王晓青 石晓丽 张智杰 王玥 冯冬宾 邵景安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4,共9页
明确典型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有重要意义。以2010与2017年哈长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土地利用类型... 明确典型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有重要意义。以2010与2017年哈长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等定量和定性方法对2010—2017年三大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的主要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向建设用地的转化,其规模由大到小依次为:海峡西岸城市群(2186.27 km^(2))>山东半岛城市群(1056.45km^(2))>哈长城市群(897.91km^(2));海峡西岸城市群的耕地面积表现为净增长(192.00 km^(2)),其中流失面积为18755.00km^(2),新增面积为18948.00km^(2),而其余两个城市群的耕地变化则以净流失为主。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交通建设是三大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而气候变暖促进了哈长城市群新增耕地的北移。研究得出三大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长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 海峡西岸城市群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景观格局演变驱动因子及其特征研究综述 被引量:1
3
作者 杨筠慧 史文娇 +3 位作者 周伟奇 王江浩 钱雨果 王伟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0486-10498,共13页
识别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因子,是更好地理解城市景观动态格局、过程及其影响的关键,对于城市景观格局优化与预测、城市空间规划和政策制定等均至关重要。系统梳理了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因子;归纳了城市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因子定量... 识别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因子,是更好地理解城市景观动态格局、过程及其影响的关键,对于城市景观格局优化与预测、城市空间规划和政策制定等均至关重要。系统梳理了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因子;归纳了城市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因子定量分析模型,包括基于经验的统计模型和基于过程的动态模型;阐明了全球、国家、城市群和城市等不同尺度下城市景观格局演变驱动因子的时空和尺度异质性特征,以及不同驱动因子的直接和间接效应。提出了城市景观格局演变驱动因子的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景观格局 时空异质性 多尺度 主控因子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天地多源数据的大型食草动物调查与种群密度估算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东亮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25-2041,共17页
精确实时的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和家畜调查数据是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发展现代畜牧业和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研究通过文献方式总结和归纳了目前主要的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和家畜调查方法,包括地面调查法、卫星调查法、有人机调查法和无人... 精确实时的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和家畜调查数据是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发展现代畜牧业和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研究通过文献方式总结和归纳了目前主要的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和家畜调查方法,包括地面调查法、卫星调查法、有人机调查法和无人机调查法涉及的设备、数据类型、分辨率、覆盖范围、调查物种;分析了现有大型食草动物智能识别算法、区域种群数量估算方法的优势和缺点;探讨了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和家畜调查所涉及的不同调查平台、智能识别算法、区域种群密度估算方法等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融合多平台、多传感器数据对构建大尺度、长时序动物数据集至关重要。未来有必要针对食草动物分布密集、目标小的问题研发高精度识别模型,发展基于机器学习的区域种群密度估算方法,揭示区域种群密度与气象、地形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复杂关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野生食草动物 家畜 调查方法 识别算法 区域种群数量估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优化下稳粮减排及成本效益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黄新东 张新艳 张帆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38-2951,共14页
优化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是保障粮食安全与减少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手段。基于中国各省农业生产投入、管理经营与农产品成本收益汇编数据,采用排放因子、多目标优化及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核算了2021年中国及各省份粮食生产温室气体排... 优化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是保障粮食安全与减少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手段。基于中国各省农业生产投入、管理经营与农产品成本收益汇编数据,采用排放因子、多目标优化及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核算了2021年中国及各省份粮食生产温室气体排放状况并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及贡献份额,优化了其种植结构和布局,开展了主要作物的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分析。研究发现:(1)2021年,中国粮食生产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达4.33×108 tCO_(2)eq,CH_(4)和N_(2)O是主要贡献者,排放量占比分别为40.12%和32.56%;水稻种植是第一大排放源,其排放温室气体2.09×10^(8)tCO_(2)eq,玉米是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旱地作物。(2)中国粮食作物生产温室气体排放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南多北少的格局,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等水稻主产区是高排放区。(3)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后,粮食种植面积相对于2021年下降6.78%,灌溉用水、化肥用量分别下降了4.82%和4.87%;作物产量增加1.1%,其中水稻、小麦产量分别减少0.62%、0.55%,玉米则增产1.48%;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下降5.09%,其中CO_(2)、CH_(4)和N_(2)O排放分别减少5.98%、5.6%和3.7%。(4)粮食作物结构种植调整有助于提升成本收益,优化后粮食作物总收益可增加305.74亿元,七种粮食作物除蔬菜种植成本有所增加外,其他作物均不同程度降低。未来,受气候变化、市场竞争和高种植成本等因素影响,中国粮食安全保障和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将进一步加剧,优化种植结构、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升级与降低生产资料消耗是实现农业稳粮减排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结构调整 粮食安全保障 温室气体减排 成本效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浪和寒潮事件下源荷中长期变化及置信区间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白婕 秦晓辉 +2 位作者 丁保迪 赵明欣 刘洋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1-151,共11页
气候变化加剧,而区域尺度极端温度事件下风光等出力和负荷的日变化特征及关系尚不明确。为此,文中采用独立模型模拟天气影响负荷及风光水电出力,通过Copula函数计算出力联合概率与置信区间,并基于气候模式数据预估了中国华北、西南典型... 气候变化加剧,而区域尺度极端温度事件下风光等出力和负荷的日变化特征及关系尚不明确。为此,文中采用独立模型模拟天气影响负荷及风光水电出力,通过Copula函数计算出力联合概率与置信区间,并基于气候模式数据预估了中国华北、西南典型省份在“碳达峰”(2030年)时,热浪、寒潮天气下电源出力和负荷日变化特性及电力供需关系。文中提出了预测天气影响光伏出力的boosting集成学习模型,并采用历史实测数据校准,验证显示实际极端天气下的日平均误差为1.27%,平均绝对误差显著低于其他集成学习方法。中长期预估显示,2030年华北、西南典型省份在热浪和寒潮日晚间易出现电力供不应求,并给出了相关区域未来极端温度事件下电力供需的峰值和时间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发电 热浪 寒潮 极端天气 源荷特性 置信区间 电力供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城市绿地空间格局的影响及其空间异质性
7
作者 杨筠慧 周赛薇 +1 位作者 史文娇 刘芳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397-2406,共10页
基于2002—2020年全球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结合双重差分方法,定量评估“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城市绿地空间格局的净效应及其异质性,并结合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显著促进沿线城市绿地扩张,... 基于2002—2020年全球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结合双重差分方法,定量评估“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城市绿地空间格局的净效应及其异质性,并结合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显著促进沿线城市绿地扩张,城市绿地面积平均增加47.68 km^(2),绿地斑块聚集度提高且形态更加复杂。异质性分析表明,倡议对城市绿地面积的促进效应在经济欠发达和干旱区城市更为显著,其中干旱区城市绿地面积平均增加74.53 km^(2),是非干旱区的1.6倍。从驱动机制来看,倡议通过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绿地面积增长,而快速城市化显著降低了绿地斑块的聚集度,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则加剧了绿地斑块形态复杂化。本研究揭示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城市绿化的积极作用,并为绿色“一带一路”的推进提供了实证支持与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沿线城市 绿地 PSM-DID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地区环境承载力多情景模拟分析 被引量:25
8
作者 宁佳 刘纪远 +1 位作者 邵全琴 樊江文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6-146,共11页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断降低,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国西部地区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有利于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可为西部地区今后发展提供一定的...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断降低,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国西部地区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有利于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可为西部地区今后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2010年的GDP数据和污染物排放数据,以及国家"十二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数据为基础,选取了大气环境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水环境中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氨氮排放量为指标,对西部地区不同省市的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并设定了四种不同的排放水平情景,在不同情景下核定了西部各省市的GDP潜在增长率。通过分析,西部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可分为三类:一类省市包括重庆、陕西、四川三省市,该区环境承载力接近超载,需按2010年东部较为发达地区的污染物排放水平排放才可支持其经济高速发展,达到其规划的GDP增长率;二类省市包括西藏、贵州、云南、内蒙古、广西等五省市,环境承载力有一定空间,能够支持该区到"十二五"、"十三五"的经济发展目标;三类省市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四省市,环境承载力空间较大,能够支持该区较高的GDP发展速率。针对不同省市,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四川、重庆、陕西三省市应以东部先进省市污染物排放水平或发达国家污染物排放水平为目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节能减排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提高污染物处理水平,在今后承接各类产业时,提高环境污染物排放要求。广西、云南、西藏、贵州、内蒙古五省市在今后发展中,应以全国平均或东部平均污染物排放水平为目标,适当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在满足国家对各省份环境要求下,稳步进行经济发展。新疆、青海、甘肃和宁夏四省市由于目前环境容量较大,可以在现有水平下,稳步进行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承载力 多情景模拟 大气环境 水环境 西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中国2020—2100年碳排放预测研究 被引量:32
9
作者 张帆 徐宁 吴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9691-9704,共14页
碳排放和减碳经济代价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和决策者的关注,中国政府做出的关于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表态引起了国际社会的热议。在此背景下,开展中国未来长时间序列碳排放的情景预测具有切实意义。基于可拓展的随机性环境影响评估... 碳排放和减碳经济代价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和决策者的关注,中国政府做出的关于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表态引起了国际社会的热议。在此背景下,开展中国未来长时间序列碳排放的情景预测具有切实意义。基于可拓展的随机性环境影响评估模型(STIRPAT)评估了人口、经济和受教育程度对碳排放的影响,对比历史数据并验证了碳排放预测模型的准确性,结合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情景的设定和模型参数,预测了5种情景下中国2020年至2100年的碳排放轨迹及经济代价。结果表明:(1)考虑碳排放达峰目标的实现,SSP3情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最佳情景,在此情景下,中国有望提前三年实现碳排放达峰目标;(2)SSP3情景可使中国年度总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处于相对其他四种情景的最低值,但需要付出累积GDP下降5.49%至8.80%的代价;(3)为完成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中国政府在未来的40年需面对409.36—467.42 Gt的碳中和量;(4)2020年中国的碳排放强度将会较2005年水平下降40.52%至41.39%,2030年碳排放强度将会较2005年水平下降59.64%至60.75%。5种情境中,SSP5情景是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最佳情景,可最大程度地超额实现碳排放强度目标。未来,受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重要因素影响,中国政府减碳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后疫情时代,考虑到能源供应的减少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碳排放社会成本的上升将为中国创造一个使能源系统脱碳的机遇。中国应在"十四五"期间继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升级产业结构、提倡低碳消费、实施隐含碳战略,以尽快实现碳减排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承诺 碳排放预测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 可拓展的随机性环境影响评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30年中国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分布的省级预测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俊 石晓丽 +1 位作者 史文娇 王绍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1-468,共8页
科学预测中国未来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分布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提高耕地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假设未来各省份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占全国总面积比例不变,根据各省份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实际面积、未来全国耕地及各省份高标准农田规划面积... 科学预测中国未来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分布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提高耕地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假设未来各省份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占全国总面积比例不变,根据各省份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实际面积、未来全国耕地及各省份高标准农田规划面积等数据,基于最小二乘法的二次多项式拟合预测未来30 a全国及各省份耕地面积和高标准农田面积,进而预测未来各省份耕地面积保有率和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结果表明:(1)到2050年,我国耕地面积稳定在1.20×10^(8)hm^(2),耕地面积保有率稳定在100%,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03×10^(8)hm^(2),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从2020年的43.59%增长到2050年的85.89%,增长近一倍。(2)七大区域中,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的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较高,在2020年均已达到70%以上,东北区、西北区、青藏区、西南区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则处于40%~60%之间。到2050年,受耕地比例稳定中略有下降的趋势影响,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青藏区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均达90%以上,东北区、西北区、西南区则处于70%~90%之间。(3)从各省份来看,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等南方省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比例较高,而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山东省等北方省份的耕地面积保有率较高。研究得到的耕地面积及其保有率、高标准农田面积及其占耕地比例等指标的分省份预测值可以为未来相关部门制定国土空间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以为未来耕地布局和农田利用等研究提供分省份的总量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耕地保护 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 耕地面积保有率 趋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草地表层土壤容重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乔宇鑫 朱华忠 +3 位作者 钟华平 伍兆文 孟雷 周李磊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93-801,共9页
本文以内蒙古地区草地表层土壤容重调查测定数据为基础,结合遥感和气候多重数据,进行草地土壤容重与海拔、年均气温、年均降雨、≥10℃积温、湿润度和NDVI等6个生态要素之间的回归分析。根据回归拟合方程,借助ArcGIS平台进行单因素插值... 本文以内蒙古地区草地表层土壤容重调查测定数据为基础,结合遥感和气候多重数据,进行草地土壤容重与海拔、年均气温、年均降雨、≥10℃积温、湿润度和NDVI等6个生态要素之间的回归分析。根据回归拟合方程,借助ArcGIS平台进行单因素插值,并通过插值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的拟合程度进行各因素对土壤容重影响的权重分析,加权叠加并综合插值出内蒙古草地土壤容重1km×1km栅格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草地土壤容重平均值为1.45g·cm^(-3),其中温性荒漠类草地的土壤容重最大,为1.58g·cm^(-3),温性草甸草原类土壤容重最小,为1.27g·cm^(-3);空间格局上,草地表层土壤容重自东向西方向呈现由低到高逐渐递增的趋势。综合插值得到的内蒙古草地表层土壤容重空间格局图,通过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复相关性检验,其复相关系数R2=0.6739,均方根误差(RMSE)为0.1424g·cm^(-3),总体偏差为9.77%,平均预测精度达90.23%。综合空间插值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内蒙古地区土壤容重空间分布情况,与土壤类型和草地类型的分布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容重 回归分析 空间插值 空间格局 草地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及其变化特征 被引量:29
12
作者 刘璐璐 曹巍 +1 位作者 吴丹 黄麟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08-1515,共8页
基于遥感数据及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利用生态模型,定量分析中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实施转移支付前(2000-2010年)、后(2010-2015年)生态系统宏观格局及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与转移... 基于遥感数据及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利用生态模型,定量分析中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实施转移支付前(2000-2010年)、后(2010-2015年)生态系统宏观格局及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与转移支付政策的共同影响下,中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总体好转,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水体与湿地得到有效恢复,但森林及草地生态系统发生退化,农田与聚落生态系统面积进一步扩大;水土流失及土壤风蚀得到有效遏制,水源涵养及土壤保持服务得到大幅提升,但防风固沙服务整体有所下降,同时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的威胁程度基本持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转移支付 生态系统服务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识减缓气候变化最新进展科学助力碳中和 被引量:9
13
作者 袁佳双 张永香 +2 位作者 陈迎 于金媛 王红丽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23-530,共8页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2:减缓气候变化》。报告归纳和总结了第五次评估报告发布以来的最新减缓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将为国际社会进一步了解气候变化减缓行动、系统转型、追求...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2:减缓气候变化》。报告归纳和总结了第五次评估报告发布以来的最新减缓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将为国际社会进一步了解气候变化减缓行动、系统转型、追求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报告指出1850—2019年人类活动已累积排放了约2.4万亿t CO_(2),其中58%是1990年前排放的。未来想要控制全球的温升水平就必需立即采取减缓行动。在低和最低排放情景下,化石能源均需大幅减少;可再生能源将是未来能源供应的主体;实现碳中和需要依赖负排放技术和增加碳汇。技术进步是助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条件之一。加速和公平的气候行动对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报告结论再次表明中国碳中和目标符合《巴黎协定》低于2℃并努力实现1.5℃温升目标的减缓路径。未来我国应围绕报告中涉及的国家核心关切和重点内容加强专题研究。在加强科学解读和有效使用报告结论的同时,更需主动参与IPCC科学评估进程,积极贡献中国智慧,为我国气候治理理念的国际传播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CC WGⅢ 排放现状 减缓路径 技术方法 应对行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温带草原区土壤容重分层数据重建与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乔宇鑫 钟华平 +2 位作者 朱华忠 邵小明 李愈哲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共11页
中国北方温带草原区因其地域跨度较大,地理条件复杂,土壤容重空间格局和分层数据情况仍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利用中国北方温带草原区土壤容重调查实测数据,对北方温带草原地区表层土壤容重构建土壤传递函数,进行土壤垂直剖面分层容重... 中国北方温带草原区因其地域跨度较大,地理条件复杂,土壤容重空间格局和分层数据情况仍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利用中国北方温带草原区土壤容重调查实测数据,对北方温带草原地区表层土壤容重构建土壤传递函数,进行土壤垂直剖面分层容重数据重建与水平空间的土壤容重数据估算。结果表明:中国北方温带草原区土壤容重在空间上呈现中部和西北部高,东部和山区低的现象,草地平均土壤容重为1.50 g·cm-3。按地理区域划分,土壤容重最高为南疆盆地,平均为1.99 g·cm-3,阿勒泰山区土壤容重最低,平均为1.03 g·cm-3。按照草地类型统计,高寒草甸类土壤容重最低,平均为0.76 g·cm-3;温性荒漠类土壤容重最高,平均为1.80 g·cm-3。北方温带草原区草地表层(0~10 cm)土壤容重的平均预测误差、均方根误差、相对误差和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018、0.223、16.2%和0.53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容重 北方温带草原 空间格局分析 传递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耕地空间格局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圆圆 谈明洪 张红旗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0-95,共6页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近几十年来中国耕地空间格局变化显著,对粮食生产造成一定影响。本研究以1990年、2000年、2010年土地覆被数据为基础,探究耕地空间格局变化,并基于县级农业统计数据和土壤有机质数据得到空间分辨率为1 km的耕地单...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近几十年来中国耕地空间格局变化显著,对粮食生产造成一定影响。本研究以1990年、2000年、2010年土地覆被数据为基础,探究耕地空间格局变化,并基于县级农业统计数据和土壤有机质数据得到空间分辨率为1 km的耕地单产数据集,以此作为耕地粮食生产力的代表值。结果表明:1990—2010年,东北、西北地区耕地开垦剧烈,黄淮海平原耕地面积下降;研究期内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是草地(46.9%),减少的耕地前10年主要转为林地(36.6%),后10年转为建设用地(53.0%);耕地的空间格局变化造成平均粮食生产力下降2.0%,在此期间建设用地多占用优质耕地,而新开垦的耕地粮食生产力普遍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空间格局 粮食生产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家界市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及未来情景模拟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雪青 张雄一 +1 位作者 宁佳 李悦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1-179,共9页
[目的]分析湖南省张家界市2000—2020年及2030年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演变特征,提出张家界市未来发展的优化策略,为张家界市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Fragstats... [目的]分析湖南省张家界市2000—2020年及2030年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演变特征,提出张家界市未来发展的优化策略,为张家界市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Fragstats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分析了2000—2020年张家界市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并利用GeoSOS-FLUS土地利用模拟等软件对张家界市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进行预测。[结果] 2000—2020年张家界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草地面积的大幅减少和建设用地的显著增加;2000—2020年张家界市景观格局发生了较明显的改变,景观的整体异质性和破碎化先增加后降低,斑块形状趋于规则,景观类型分布较均匀,景观聚集程度逐渐趋于稳定状态;预测结果显示,2030年张家界市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的集中扩张和草地的持续减少,其景观破碎化和异质性呈加剧态势,优势景观的最大斑块面积增加,景观形状变得更加不规则,景观有进一步分散趋势。[结论]运用GeoSOS-FLUS模型模拟未来土地利用状况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未来张家界市应以保护、优化景观格局为主,加强优良生态系统管控。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态廊道建设,完善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景观连通性。保持林地优势景观,优化建设用地布局,降低林地和建设用地的破碎化程度,保护草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国土空间规划 生态旅游 张家界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条件下Cr(Ⅵ)和腐殖酸对赤铁矿胶体在多孔介质中迁移过程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高羽 卢合峰 +4 位作者 秦雪芬 吕媛 杨潇 商建英 阎秀兰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01-907,共7页
赤铁矿胶体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土壤中的活性组分,可与重金属Cr(Ⅵ)发生吸附、沉淀、络合等多种化学作用,从而影响Cr(Ⅵ)在土壤中的迁移富集.探究赤铁矿胶体-Cr(Ⅵ)-腐殖酸(HA)三元体系在多孔介质中的共迁移过程,对于深入理解Cr(Ⅵ)污染过... 赤铁矿胶体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土壤中的活性组分,可与重金属Cr(Ⅵ)发生吸附、沉淀、络合等多种化学作用,从而影响Cr(Ⅵ)在土壤中的迁移富集.探究赤铁矿胶体-Cr(Ⅵ)-腐殖酸(HA)三元体系在多孔介质中的共迁移过程,对于深入理解Cr(Ⅵ)污染过程和防控原理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吸附、聚集和柱迁移实验,探究了碱性条件下Cr(Ⅵ)和HA对赤铁矿胶体的聚集动力学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加Cr(Ⅵ)相比,加入0.25~10 mg/L Cr(Ⅵ)会提高赤铁矿胶体的ζ电势,降低胶体与石英砂之间的最大排斥势垒,阻滞赤铁矿胶体在砂柱中迁移,穿透峰值从61%降至50%左右.引入HA会增加赤铁矿胶体表面负电荷,增强Cr(Ⅵ)与赤铁矿胶体之间的静电斥力,且与Cr(Ⅵ)竞争吸附赤铁矿胶体表面的结合位点,抑制Cr(Ⅵ)在赤铁矿胶体上的吸附,导致胶体与石英砂之间的最大排斥势垒升高.Cr(Ⅵ)和HA的吸附先后顺序对赤铁矿胶体稳定性和迁移性有显著影响.赤铁矿胶体在HA-Cr(Ⅵ)体系中的ζ电势和水合粒径(分别为−30 mV和200~300 nm)比Cr(Ⅵ)-HA体系(分别为−28 mV和400~500 nm)要小,且在HA-Cr(Ⅵ)体系中穿透峰值更高.研究显示,在碱性条件下,尽管HA会抑制Cr(Ⅵ)在赤铁矿胶体表面上的吸附,但会增加赤铁矿胶体在环境中的稳定性和迁移性,使得吸附在赤铁矿胶体表面的Cr(Ⅵ)随胶体发生共迁移的可能性增加,具有潜在的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铁矿胶体 腐殖酸 Cr(Ⅵ) 稳定性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灾后恢复中救助力度对恢复速度支撑的过程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正涛 刘青 +1 位作者 刘远 黄承芳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86-393,共8页
为提升灾区社会经济发展,政府提出“加速灾后恢复速度,提前完成恢复重建”任务。然而灾后恢复速度的提高与灾后救助力度关系密切,在制定“提前完成”的目标时,也需要考虑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与资金预算能否支撑目标的实现。为此,该文以武汉... 为提升灾区社会经济发展,政府提出“加速灾后恢复速度,提前完成恢复重建”任务。然而灾后恢复速度的提高与灾后救助力度关系密切,在制定“提前完成”的目标时,也需要考虑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与资金预算能否支撑目标的实现。为此,该文以武汉市2016年7月6日期间暴雨洪涝灾害对各行业造成的直接损失为基础,建立符合经济学机理的间接经济损失动态评估模型,并以间接经济损失为中间纽带,构建7种恢复速度目标与灾后救助资金之间的定量关系,评估“提前完成”所需救助资金及其对恢复过程的动态影响。结果显示:①恢复重建目标由提前两个月(10%)完成提高至九个月(50%),救助资金将由5.4亿增加至110.1亿元,增加近20倍。但当目标提前五个月(30%)起,武汉市经济系统受益于救助资金,其防灾减灾能力将得到可持续性的提高。②武汉市政府140亿实际防洪救助投资使此次灾后恢复时间由一年半提前至半年,对减小隐藏于产业关联背后的间接损失、提高经济恢复能力作用显著。结果表明恢复速度不仅是时间概念,更存在力度概念,在追求恢复速度的同时,应结合救助资金预算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合理、高效的灾后恢复重建目标,保证救助力度能够支撑这一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救助资金 投入产出 暴雨洪涝 恢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伊犁地区草地土壤容重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33
19
作者 周李磊 朱华忠 +4 位作者 钟华平 杨华 索菲娅 邵小明 周星杰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4-75,共12页
以新疆伊犁地区146个草地样地表层土壤容重调查测定数据为基础,结合遥感及气象数据,进行草地土壤容重与海拔、年均气温、年均降雨、≥10℃年积温、湿润度和NDVI间的相关及回归分析,构建土壤容重综合评价模型,借助ArcGIS平台加权叠加计... 以新疆伊犁地区146个草地样地表层土壤容重调查测定数据为基础,结合遥感及气象数据,进行草地土壤容重与海拔、年均气温、年均降雨、≥10℃年积温、湿润度和NDVI间的相关及回归分析,构建土壤容重综合评价模型,借助ArcGIS平台加权叠加计算出伊犁地区草地土壤容重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伊犁地区草地土壤容重与海拔、年均气温、年均降雨、≥10℃年积温、湿润度和NDVI间显著相关(P<0.01);综合评价结果与实测值之间的复相关系数R2=0.6025,均方根误差(RMSE)为0.1479g/cm3,总体偏差为14.39%,平均预测精度达85.61%。空间格局上,土壤容重在河谷地带较高,随着海拔递增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伊犁河谷两侧的温带荒漠类草地土壤容重最大,约为1.3340g/cm3,南部天山北坡的高寒草甸类草地最小,约为0.7310g/cm3。综合评价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新疆伊犁地区的土壤容重空间分布情况,与土壤类型和草地类型的分布基本吻合,可以为草地退化安全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容重 回归分析 空间格局 草地 新疆伊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北极研究综述 被引量:19
20
作者 王利 杨林生 +1 位作者 黄季夏 JinmeiLu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6-363,共18页
以北极研究为中心,基于CNKI和Web of Sciences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2000—2017数据,采用CiteSpace,系统展示了中国和国际(含中国)在北极科研领域的发展趋势、前沿、热点和机构合作特征。研究表明,国内的北极研究经历了由气候海冰—航... 以北极研究为中心,基于CNKI和Web of Sciences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2000—2017数据,采用CiteSpace,系统展示了中国和国际(含中国)在北极科研领域的发展趋势、前沿、热点和机构合作特征。研究表明,国内的北极研究经历了由气候海冰—航运—北极治理的研究过程,发文量以北极航运为主导。国际针对北极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逐步加速阶段:1990、2000和2005,北极八国和德、英、法是北极研究的主力军。北极科技合作仍主要以国家内部合作为主,但科研机构合作频率高度爆发且出现一批以“Helmholtz Centrefor Polar and Marine Research(德国)、The Arctic University of Norway(挪威)、Aarhus University(丹麦)和KoreaPolar Research Institute(韩国)”为代表的北极研究合作爆发单位;北极研究领域多样,呈现出以“arcticocean”、“climate”、“arctic temperature”、“variability”、“sea ice”、“model”等为重点的关键词,表明近年国际北极研究主要热点在气候变化、海冰、洋流等领域,这些领域相互交叉。通过对国内外北极通航经济性的系统综述分析得出:国内外学者均认为与北极海冰有关因素是制约北极通航的关键;国内学者对北极通航的经济效益较为乐观,而国外学者则较为辨证且谨慎。这与研究所考虑的角度有关,国内学者较多考虑北极通航的技术管理、人力资源、能耗、时间和政治等因素,而国外学者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还侧重于贸易需求、通航意愿性和通航对气候的影响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科技 CITESPACE 合作 通航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