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展旅游是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地保护的有效途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论坛综述 被引量:16
1
作者 闵庆文 孙业红 《古今农业》 2008年第3期82-84,共3页
关键词 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 旅游规划 研究所 自然 资源 农业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支撑乡村复兴——“第二届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纪要 被引量:3
2
作者 闵庆文 史媛媛 《古今农业》 2015年第3期111-115,共5页
为促进中日韩三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学术交流、分享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强遗产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由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会(ERAHS)联合日本佐渡市政府主办,日本农林水产省支持,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 为促进中日韩三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学术交流、分享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强遗产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由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会(ERAHS)联合日本佐渡市政府主办,日本农林水产省支持,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国大学(UNU)、中科院地理资源所、韩国乡村文化遗产协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农林水产省 动态保护 联合国粮农组织 学术交流 活态 乡村发展 联合国大学 农业环境 地理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途径与近期主要任务——“中国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试点项目启动暨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1
3
作者 闵庆文 张丹 孙业红 《古今农业》 2009年第2期116-120,共5页
关键词 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科学院 学术研讨会 试点项目 共生系统 农业部 青田县 联合国粮农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平台 新起点——“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纪要 被引量:2
4
作者 史媛媛 闵庆文 《古今农业》 2014年第4期117-119,共3页
2014年11月15-16日,“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文华,中国农学会副会长、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唐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14年11月15-16日,“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文华,中国农学会副会长、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唐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高星,中国农学会副秘书长邹瑞苍,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社科院、浙江农科院、云南农科院、新疆农业规划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中医学院、江西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宁夏医科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凯里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及浙江省青田县、江西省万年县、内蒙古敖汉旗、浙江省绍兴市、江苏省兴化市、山东省夏津县、安徽省休宁县等农业文化遗产地代表近百人参加了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学会 学术研讨会 文化遗产 农业部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北京理工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建立多方参与机制——“稻鱼共生系统多方参与机制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23
5
作者 闵庆文 孙业红 《古今农业》 2006年第3期116-119,共4页
关键词 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农业部 共生系统 华南农业大学 联合国粮农组织 中国农业博物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物馆建设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博物馆建设研讨会”纪要 被引量:4
6
作者 闵庆文 何露 孙业红 《古今农业》 2009年第4期114-116,共3页
关键词 文化遗产保护 博物馆建设 农业部 乡村 联合国粮农组织 中国科学院 基金资助 全球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中文名称及其他 被引量:65
7
作者 闵庆文 《古今农业》 2007年第3期116-120,共5页
2002年以来,在全球环境基金等的支持下,联合国粮农组织启动了保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项目,并在世界各地选择了5个不同类型的传统农业系统作为首批试点,我国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名列其中。本文介绍了该项目概况、中文名称的由来、... 2002年以来,在全球环境基金等的支持下,联合国粮农组织启动了保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项目,并在世界各地选择了5个不同类型的传统农业系统作为首批试点,我国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名列其中。本文介绍了该项目概况、中文名称的由来、以讹传讹的几个错误以及我国项目执行情况,并呼吁应当重视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尽快制定国家农业文化遗产标准,尽快建立农业文化遗产清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联合国粮农组织 稻鱼共生系统 国家农业文化遗产清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及动态保护论坛”综述 被引量:3
8
作者 闵庆文 刘珊 《古今农业》 2010年第1期115-117,共3页
关键词 文化遗产保护 农业部 梯田 动态保护 论坛 中国科学院 联合国粮农组织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几个问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研讨会纪要 被引量:3
9
作者 闵庆文 孙业红 《古今农业》 2007年第2期98-100,共3页
2007年2月8日,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办的“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GIAHS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研讨会(Workshop on GIAHS Conservation and Adaptive Management:Traditional Rice—Fish Agricult... 2007年2月8日,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办的“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GIAHS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研讨会(Workshop on GIAHS Conservation and Adaptive Management:Traditional Rice—Fish Agriculture)”在北京召开。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瓦格宁根大学、联合国大学、农业部、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人与生物圈中国国家委员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保护 适应性管理 农业系统 稻鱼共生 动态保护 共生系统 联合国粮农组织 Adaptiv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文化遗产雷峰塔的“倒塌”机理
10
作者 张祖群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13年第2期52-53,共2页
雷峰塔倒掉的物理机制实际上是由四种因素决定的东方砖木结构的建筑物理年限一般是二百年左右,屡次的修建改变了它的内部结构,历次兵火对雷峰塔产生了致命的伤害,奇特的民俗为雷峰塔披上了一层迷信的外衣。对于东方土木结构建筑而言... 雷峰塔倒掉的物理机制实际上是由四种因素决定的东方砖木结构的建筑物理年限一般是二百年左右,屡次的修建改变了它的内部结构,历次兵火对雷峰塔产生了致命的伤害,奇特的民俗为雷峰塔披上了一层迷信的外衣。对于东方土木结构建筑而言,文化遗产的年限分析框架为“建筑本质+多次维修+兵火+民俗”,自然损毁与人工损毁共同作用。一般来说,自然损毁是内因,人工损毁是外因,两者是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之关系,这其实也印证与补充了文化遗产的二重价值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雷峰塔 木结构建筑 建筑物理 内部结构 价值理论 年限 东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产旅游的见证:试论白塔寺的历史文化变迁
11
作者 张祖群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11年第11期19-23,共5页
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是中国西北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为13世纪时候蒙古皇子阔端王的封地。阔端王与迎萨迦派高僧班智达·贡噶坚赞举行"凉州会盟",元朝逐渐统一青藏高原,西藏正式纳入中国历史的行政版图。为此将白塔寺... 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是中国西北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为13世纪时候蒙古皇子阔端王的封地。阔端王与迎萨迦派高僧班智达·贡噶坚赞举行"凉州会盟",元朝逐渐统一青藏高原,西藏正式纳入中国历史的行政版图。为此将白塔寺文化变迁划分为10个阶段,分析认为:第一,白塔寺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具有见证历史事件和保存文物的历史唯一性。后续的遗产保护、遗产研究、遗产开发等,必须尊重科学、尊重文物的历史唯一性。第二,白塔寺成为藏传佛教开始传入蒙古、畏兀儿等民族的历史见证。白塔寺是宗教传播的"见证者"。第三,白塔寺成为有效沟通参观者、朝觐者和历史人物的桥梁,确定了现实的"笔者们"和历史的"他们"之间一种可能性的对话机制。第四,白塔寺的原真性维修是体现汉藏蒙一家亲,促进当前民族和谐的重要实物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 遗产旅游 文化变迁 白塔寺 尊重科学 民族和谐 古丝绸之路 中国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利玛窦墓地在历史与现状之间的文化悖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祖群 邓阳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12年第11期22-26,共5页
利玛窦作为400多年前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其墓地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凭证,见证着上百年来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利玛窦墓地这一有着如此重要符号学意义的历史遗迹,在当今却被人遗忘在角落之中。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深思、去探寻。笔... 利玛窦作为400多年前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其墓地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凭证,见证着上百年来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利玛窦墓地这一有着如此重要符号学意义的历史遗迹,在当今却被人遗忘在角落之中。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深思、去探寻。笔者正是基于此点,从利玛窦生平与利玛窦墓地的变迁,对历史与现实之间文化悖论机理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悖论 历史遗迹 利玛窦 墓地 中西方文化交流 现状 历史与现实 符号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遥与《平凡的世界》展示的文化原型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祖群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4年第6期91-96,共6页
基于一个"他者"认识陕北,陕北不仅代表自然贫瘠,更代表着文化的富饶。从文化地理学角度对《平凡的世界》的文化人格进行分析:1.作为草根版本的《圣经》,《平凡的世界》主要是为读者描述各色"平凡"小人物,在平凡中... 基于一个"他者"认识陕北,陕北不仅代表自然贫瘠,更代表着文化的富饶。从文化地理学角度对《平凡的世界》的文化人格进行分析:1.作为草根版本的《圣经》,《平凡的世界》主要是为读者描述各色"平凡"小人物,在平凡中体现另外一个不平凡。2.于作家而言,创作《平凡的世界》历经艰难,实际上是对生活的逃离。路遥及其文学作品的精神意义,主要在喻示人们要把握人生的紧要关头,追问人生是否有真正的爱情,并且刻画普通生活中的英雄原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 陕北 路遥 平凡的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历史与现状之间:试论利玛窦墓地的文化悖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祖群 邓阳 《美与时代(城市)》 2012年第9期53-56,共4页
利玛窦作为400多年前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其基地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凭证,见证着上百年来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利玛窦墓地这一有着如此重要符号学意义的历史遗迹,在当今却被人遗忘在角落,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深思、去探寻。笔者... 利玛窦作为400多年前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其基地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凭证,见证着上百年来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利玛窦墓地这一有着如此重要符号学意义的历史遗迹,在当今却被人遗忘在角落,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深思、去探寻。笔者正是基于此点,从利玛窦生平与利玛窦基地的变迁;历史与现实之间文化悖论机理的总结;基于文化悖论对遗产旅游开发的突破点试论,这三方面展开,深入剖析利玛窦基地在历史与现状之间的文化悖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窦墓地 文化悖论 历史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贾平凹的文化产出分期与地域文化原型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祖群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4年第9期101-104,共4页
贾平凹作为一个从商州走出来的作家,他的文学轨迹有一个"寻根乡土——转型之痛——文化反省"的过程。其"商州系列"作品从文学地理角度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前期作品(如《白朗》、《我是农民》)以寻根为主... 贾平凹作为一个从商州走出来的作家,他的文学轨迹有一个"寻根乡土——转型之痛——文化反省"的过程。其"商州系列"作品从文学地理角度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前期作品(如《白朗》、《我是农民》)以寻根为主题,中期作品(《废都》、《秦腔》)折射痛苦的文化反省、悲壮的社会转型,后期作品(《古炉》)则超越了新的"文革"叙事,体现内在乡土文学的价值系统,并且在写作手法上有极大的创新。这一过程的转变,体现了贾平凹对历史和文化记忆的反省,深层次剖析人与人之间群体关系的变异,从而折向人与自然的回归。相信今后,贾平凹的作品会以更深层次触及灵魂的方式剖析人与自然,回归自然,回归到"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作品分期 地域文化 原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遗产与三农》前言
16
作者 徐旺生 闵庆文 《古今农业》 2008年第2期119-120,8,共3页
在人们将目光投向宇宙时,心灵深处却愿意回归脚下的自然。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佛,每天搬动着同一块石头,从山下搬到山上,但又从山上滚到山下,再从山下搬到山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是一种企图摆脱地球引力、揪着头发蹦离地面的... 在人们将目光投向宇宙时,心灵深处却愿意回归脚下的自然。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佛,每天搬动着同一块石头,从山下搬到山上,但又从山上滚到山下,再从山下搬到山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是一种企图摆脱地球引力、揪着头发蹦离地面的浪漫狂想。但是现实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人们无法摆脱地球的引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 农业 地球引力 希腊神话 引力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长安桃溪堡的旅游文化变迁与现代启示
17
作者 张祖群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11年第8期9-14,共6页
唐诗《题都城南庄》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人面桃花"的故事取自唐人孟《本事诗·情感第一》中的记录。诗中所涉及的长安桃溪堡,自宋迄今虽屡经变迁,"人面桃花"却依然是其不变的文化意象,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人... 唐诗《题都城南庄》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人面桃花"的故事取自唐人孟《本事诗·情感第一》中的记录。诗中所涉及的长安桃溪堡,自宋迄今虽屡经变迁,"人面桃花"却依然是其不变的文化意象,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人。人面桃花悲剧爱情故事对当代有两点重要的启示:第一,不要说爱情禁不起时间的考验,崔护根本没有给时间考验爱情的机会,而是让"桃花姑娘"在苦等、哭等中走向灭亡。反观当今中国社会的恋爱怪状,其实是爱情价值观的退步。今天的人们应该主动把握和珍惜有缘之爱。第二,目前陕西省对桃溪堡等历史文化名人遗迹景点的深度开发还远未达到。游客去长安桃溪堡怀旧旅游是为了证实美好爱情的存在,不是缘于内心的空虚。他们在具体物象中要寻找的是并不存在的影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文化 人面桃花 现代启示 文化变迁 长安 文化意象 美学研究 中国当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解析大唐芙蓉园的审美视角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祖群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12年第10期38-40,共3页
如何让普通民众走近唐文化,感受文化遗产丰富的精神内涵,这在文化旅游界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大唐芙蓉园突然拔地而起,作为国内一个标志性的仿唐代园林文化主题公园,正好弥补了西安关于唐建筑的种种缺憾。它整合了西安特有的唐文... 如何让普通民众走近唐文化,感受文化遗产丰富的精神内涵,这在文化旅游界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大唐芙蓉园突然拔地而起,作为国内一个标志性的仿唐代园林文化主题公园,正好弥补了西安关于唐建筑的种种缺憾。它整合了西安特有的唐文化元素,通过庞大的建筑群落和立体互现式的文化展示方式,让游客切身参与文化的构建,体验高层次的精神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文化 芙蓉园 审美视角 解析 文化主题公园 建筑群落 普通民众 精神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地园林化——纪录片《园林Ⅱ》之《村庄里的上林苑》的解读
19
作者 张祖群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84-89,共6页
由《故宫》原班人马倾情打造的八集纪录片《园林》(分别为第一集《仙境在人间》、第二集《村庄里的上林苑》、第三集《桃花源有多远》、第四集《写在大地上的诗》、第五集《汴京艮岳梦》、第六集《不朽的林泉》、第七集《遥远的归处》... 由《故宫》原班人马倾情打造的八集纪录片《园林》(分别为第一集《仙境在人间》、第二集《村庄里的上林苑》、第三集《桃花源有多远》、第四集《写在大地上的诗》、第五集《汴京艮岳梦》、第六集《不朽的林泉》、第七集《遥远的归处》、第八集《墙内的花园》,每集长度50分钟),于2015年6月20日CCTV9的端午假期档(每晚20点"特别呈现"时段)播出,受到海内外观众的广泛关注。特别是第二集《村庄里的上林苑》:秦代写实、汉代写意的兵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林苑 大地园林化 八集 海内外观众 艮岳 在人间 建筑遗址 白露为霜 一池三山 现代园林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西方灾难影片的对比——基于《日本沉没》《唐山大地震》《2012》等影片的讨论
20
作者 张祖群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5年第12期98-101,共4页
电影作为日本和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之表达,其境遇在两国有相似性,将《唐山大地震》与《日本沉没》进行情节、感情基调、叙事模式等方面对比,同时将《日本沉没》与《2012》《超强台风》等其他灾难片进行影视对比,从而展望中国电影的未来。... 电影作为日本和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之表达,其境遇在两国有相似性,将《唐山大地震》与《日本沉没》进行情节、感情基调、叙事模式等方面对比,同时将《日本沉没》与《2012》《超强台风》等其他灾难片进行影视对比,从而展望中国电影的未来。电影《唐山大地震》的艺术性、思想性、商业性的有机整合,为新时期的电影创作提供了示范和航标。这实际上提醒人们,在文学艺术"叙事"的转换中,灾难片铸就的灾难意识应该在中国人心目中逐渐觉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难片 《日本沉没》 《唐山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