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期氮素添加和模拟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36
1
作者 宗宁 石培礼 +5 位作者 蔣婧 熊定鹏 孟丰收 宋明华 张宪洲 沈振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6191-6201,共11页
氮沉降和放牧是影响草地碳循环过程的重要环境因子,但很少有研究探讨这些因子交互作用对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在西藏高原高寒草甸地区开展了外源氮素添加与刈割模拟放牧实验,测定了其对植物生物量分配、土壤微生物碳氮和生态系统呼吸的... 氮沉降和放牧是影响草地碳循环过程的重要环境因子,但很少有研究探讨这些因子交互作用对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在西藏高原高寒草甸地区开展了外源氮素添加与刈割模拟放牧实验,测定了其对植物生物量分配、土壤微生物碳氮和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添加显著促进生态系统呼吸,而模拟放牧对其无显著影响,且降低了氮素添加的刺激作用。氮素添加通过提高微生物氮含量和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促进植物地上生产,从而增加生态系统的碳排放;而模拟放牧降低了微生物碳含量,且降低了氮素添加的作用,促进根系的补偿性生长,降低了氮素添加对生态系统碳排放的刺激作用。这表明,放牧压力的存在会抑制氮沉降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排放的促进作用,同时外源氮输入也会缓解放牧压力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生产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添加 模拟放牧 生态系统呼吸 生物量分配 微生物碳氮 高寒草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天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对农牧民家庭收入的影响 被引量:27
2
作者 崔亚楠 李少伟 +3 位作者 余成群 田原 钟志明 武建双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32,共11页
西藏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不仅关系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而且关乎我国东部地区的生态和经济安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之一。为遏止高寒草地退化,恢复已退化草地的生态功能,保护未退化高寒草地资源,在2011年国家启动天然草原生态保... 西藏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不仅关系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而且关乎我国东部地区的生态和经济安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之一。为遏止高寒草地退化,恢复已退化草地的生态功能,保护未退化高寒草地资源,在2011年国家启动天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下简称"草奖"政策)。2014年我们深入西藏3类地区(纯牧区、半农半牧区、纯农区)的农、牧家庭进行问卷调查,从家庭牧业生产、家庭收入与构成及农牧户间收入差距3方面剖析了政策实施3年(2011-2013年)的社会经济影响。研究发现,1)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政策福利存在地域间的不均衡性,纯牧区家庭享有更多经济福利;2)"草奖"政策改变了牧区家庭的收入结构,转移性收入超过家庭经营性收入,成为牧民家庭的重要收入来源;3)"草奖"政策有利于缩小牧区和农区贫富差距,但对于半农半牧区效果不明显。因此,政策措施需要进行适时适度地调整,从补偿标准、方式、力度等方面进行优化,体现高寒草地生态功能的地域性差异,使其符合各地域农牧家庭的实际生产,促使西藏高原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家庭收入 草畜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草地沙化过程植物群落构成及生态位特征变化 被引量:13
3
作者 宗宁 石培礼 朱军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561-1570,共10页
草地沙化是目前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会对草原地区牧草生产与居民生活环境产生影响。目前对沙化草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被与土壤性质的变化,对物种之间关系的变化并未进行深入探究。基于经典的生态位理论,利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通... 草地沙化是目前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会对草原地区牧草生产与居民生活环境产生影响。目前对沙化草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被与土壤性质的变化,对物种之间关系的变化并未进行深入探究。基于经典的生态位理论,利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通过调查高寒草地沿沙化梯度的植物群落变化特征,分析沙化演替过程中高寒草原植物群落构成、生态位宽度以及生态位重叠(O)的变化,探索沙化过程植物种群的资源利用状况及生态适应能力,以期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原植物多样性维持机制与沙化草地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发现,随着沙化程度的加重,群落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不同的是,物种丰富度、辛普森指数和香农-维纳指数的最大值出现在轻度沙化梯度,而后呈显著降低趋势(P<0.001),但Pielou指数在各沙化梯度间差异不显著(P=0.634)。通过计算重要值发现,沙化梯度之间群落结构变异较大。相关性分析发现,沙化过程物种生态位宽度与重要值呈饱和曲线关系。随着沙化程度的加重,生态位高度重叠(>0.9)和部分重叠(0.5<O≤0.9)的植物种对数逐渐降低,而中度重叠以下(≤0.5)的植物种对数则变化不大,这说明沙化程度加深导致的物种数减少会降低种群间资源利用的竞争。沙化程度的加重伴随土壤养分的减少,为降低对有限资源的竞争,植物种群间的资源利用呈现多样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沙化梯度 多样性 重要值 生态位重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河谷山地灌丛草地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升高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8
4
作者 罗黎鸣 苗彦军 +6 位作者 武建双 潘影 土艳丽 余成群 赵延 赵贯锋 武俊喜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20-326,共7页
以拉萨河谷达孜县新仓村沟域的山地灌丛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探究了随海拔升高(3992-4940m)灌丛草地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功能性状Rao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随海拔升高灌丛生物量和盖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 以拉萨河谷达孜县新仓村沟域的山地灌丛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探究了随海拔升高(3992-4940m)灌丛草地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功能性状Rao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随海拔升高灌丛生物量和盖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但草地盖度(71±14)%和生物量(49.18±19.17)g/m^2变化不明显(P〉0.05);2)随海拔升高群落物种组成存在差异,但共优种高山嵩草(0.591±0.034)和青藏苔草(0.326±0.061)的优势度无显著变化(P〉0.05);3)随海拔升高草地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特征;4)以株高测算的草地群落功能性状Rao指数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物种丰富度、功能性状以及地上净初级生产力沿海拔升高的变化特征存在差异,为维持高原河谷山地灌丛草地的生态安全,未来应重视三者相互关系及其生态学机制的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海拔梯度 物种多样性 功能性状 山地灌丛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高寒草地样带物种多样性沿降水梯度的分布格局 被引量:61
5
作者 武建双 李晓佳 +5 位作者 沈振西 张宪洲 石培礼 余成群 王景升 周宇庭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25,共9页
在藏北高原高寒草地样带上对40个围栏内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进行测定,探讨了生长季降水对高寒草地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以及地上生物量-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模式。结果表明,降水格局显著地影响藏北高原内部高... 在藏北高原高寒草地样带上对40个围栏内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进行测定,探讨了生长季降水对高寒草地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以及地上生物量-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模式。结果表明,降水格局显著地影响藏北高原内部高寒草地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群落结构特征与初级生产力关系密切;藏北地区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随生长季累积降水呈指数增加趋势;在高寒草地群落物种丰富度-生产力关系研究中单峰模式的判别系数R2(0.754)略高于线性回归模型(0.743)。沿藏北高原样带高寒草地物种丰富度随地上生物量单调递增,单峰模式的单调递减区间并未出现;然而单峰模型预示着在地上生物量高于121.17g/m2的高寒草地群落物种丰富度可能随生物量单调递减,从而使物种丰富度-地上生物量表现为较为标准的单峰模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地上生物量也均呈单峰模式,但其单调递减区间窄于单调递增区间,峰值分别对应的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为71.90和60.90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梯度 物种多样性 地上生物量 高寒草地 藏北高原样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耕对西藏高原退化草甸土壤和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宗宁 石培礼 +5 位作者 蒋婧 宋明华 孟丰收 熊定鹏 张宪洲 沈振西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14,共7页
草地管理对植被和土壤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探讨浅耕措施对高寒草甸的影响,对西藏高原当雄县典型退化高寒草甸浅耕处理地块的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群落变化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浅耕实施12年后,草地土壤性质得到改善,表层土壤含水量提高35%... 草地管理对植被和土壤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探讨浅耕措施对高寒草甸的影响,对西藏高原当雄县典型退化高寒草甸浅耕处理地块的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群落变化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浅耕实施12年后,草地土壤性质得到改善,表层土壤含水量提高35%,而土壤容重降低了28%。0-10和10-20cm土壤可利用无机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3.2倍和1.7倍。同时,植物群落组成也发生了改变,植被盖度显著增加,杂草类物种丰富度显著降低,可食性丛生类禾草植物重要值显著升高,成为优势物种,草地生产力提高。试验结果表明,在退化高寒草甸适度浅耕有利于改善退化高寒草甸的水分、养分状况,提高可食性牧草的生产力,但从物种多样性保护和群落稳定性维持角度来看仍存在一定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浅耕 植物群落特征 植物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牧草种类与耕作时间对拉萨牧草种植地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蒋婧 王沫竹 +2 位作者 宋明华 石培礼 宗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24-433,共10页
以中国科学院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附近天然灌丛草原与站内的牧草种植地为研究对象,分析牧草种类与耕作时间对牧草种植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种植地的5种牧草种类为:耕作10a的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耕作4a与10a的垂穗披碱草(Elymus... 以中国科学院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附近天然灌丛草原与站内的牧草种植地为研究对象,分析牧草种类与耕作时间对牧草种植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种植地的5种牧草种类为:耕作10a的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耕作4a与10a的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耕作3a与10a的苜蓿(Medicago sativa Linn.),同时以该区域原生植被天然灌丛草原生长地作为对照。结果表明:与天然灌丛土壤全土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含量相比,耕作10a的鸭茅增加了土层0—5 cm与10—30 cm TOC含量、耕作10a的苜蓿与垂穗披碱草分别显著增加与降低了土层0—5 cm TOC含量。主要因为耕作不同牧草使种植地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碳含量发生变化,耕作10a的鸭茅和苜蓿分别使土层0—5 cm与10—30 cm、土层0—5 cm与10—20 cm的砂粒级(50—2000μm)颗粒有机碳(POC)含量降低,粉粒与黏粒级(<50μm)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含量升高;耕作10a的垂穗披碱草则使土壤表层0—5 cm砂粒级POC含量显著降低,MOC无显著变化。与耕作4a的垂穗披碱草相比,耕作10a显著降低了土层10—20 cm TOC含量,主要体现在粗砂粒(250—2000μm)POC含量与粉粒(2—50μm)MOC含量的降低;与耕作3a的苜蓿相比,耕作10a的苜蓿显著降低了土层5—30 cm TOC含量,主要因为各土层砂粒级POC含量、粉粒与细黏粒MOC含量均有所降低。说明短期耕作更有利于牧草种植地土壤有机碳库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种类 耕作时间 土壤有机碳 种植地土壤 灌丛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40—2002年长江中下游平原乡村景观区域中土地利用覆被及其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 被引量:19
8
作者 武俊喜 程序 +5 位作者 焦加国 肖红生 杨林章 王洪庆 张福锁 Ellis Erle C.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97-1411,共15页
过去60a来,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乡村地区发展迅速,引起土地利用覆被及其土壤有机碳储量明显地变化。通过选取区域代表性样方、基于1942年航片和2002年IKONOS影像研究小尺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土壤取样和收集1965年前土壤有机碳历史数据,用... 过去60a来,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乡村地区发展迅速,引起土地利用覆被及其土壤有机碳储量明显地变化。通过选取区域代表性样方、基于1942年航片和2002年IKONOS影像研究小尺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土壤取样和收集1965年前土壤有机碳历史数据,用尺度推绎和蒙特卡洛不确定性分析方法,评价了19402002年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密集的乡村景观区域中土地利用覆被的面积及其030cm土壤(或底泥)有机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近60a来,在86×103km2的区域中有47%的面积发生土地利用覆被转化,其中耕地转化为非耕地的面积为21%(18×103km2)。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转化及其有机碳密度的变化导致该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净增加。该区域稻田和闲置水域面积分别减少了21.5%(18.5×103km2)和6.7%(5.7×103km2),导致其土壤(或底泥)有机碳储量分别减少41.8TgC和12.9TgC;而水产养殖、非渗漏表面为主的建筑用地、种植木本作物和种植1年生作物的水浇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4.2%(12.2×103km2)、7.7%(6.7×103km2)、3.5%(3.0×103km2)和2.0%(1.7×103km2),使其土壤(或底泥)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32.2TgC、22.2TgC、12.2TgC和6.5TgC。近60a来,整个区域030cm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增加了18.2TgC,其净增加的可能性为75%,形成了弱碳汇。这主要是由于区域稻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增加了17%,使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了22.2TgC(其净增加的可能性为92%);而且,稻田转化为种植木本作物和种植1年生作物的水浇地也使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了1.3TgC(净增加的可能性为86%)和0.3TgC(净增加的可能性为70%);此外,闲置水域转化为水产养殖也使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1.3TgC(净增加的可能性为77%)。但是,稻田转化为水产养殖和非渗漏表面为主的建筑用地导致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损失6.3TgC和0.6TgC。因稻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增加及稻田转化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影响,使整个区域形成弱碳汇,但如果稻田继续减少的话,很可能变成碳源。通过选取区域代表性样方、研究小尺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土壤取样和收集土壤历史数据,采用尺度推绎方法,研究揭示了19402002年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密集的乡村景观区域中土地利用覆被的面积及其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平原 乡村景观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尺度推绎 蒙特卡洛方法 土壤有机碳密度 土壤有机碳储量 土壤有机碳截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40-2002年长江中下游平原乡村景观区域中耕地类型及其土壤氮磷储量的变化 被引量:5
9
作者 武俊喜 程序 +5 位作者 焦加国 肖红生 杨林章 王洪庆 张福锁 Ellis Erle C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6309-6322,共14页
过去60a间,长江中下游平原乡村景观区域中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特别是耕地类型发生了显著地转变,并对其土壤全氮和全磷产生了明显地影响。通过选取区域代表性样方、研究耕地类型的小尺度转化、土壤取样和收集1965年前土壤全氮、全磷历史数... 过去60a间,长江中下游平原乡村景观区域中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特别是耕地类型发生了显著地转变,并对其土壤全氮和全磷产生了明显地影响。通过选取区域代表性样方、研究耕地类型的小尺度转化、土壤取样和收集1965年前土壤全氮、全磷历史数据,采用尺度推绎和蒙特卡洛不确定性分析方法,评价了1940-2002年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密集的乡村景观区域中耕地类型及其土壤全氮、全磷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近60a来,在86×103km2的区域中有47%的面积发生了变化,其中33%的面积是耕地类型转化。耕地面积减少18.6%(-16.0×103km2),其中稻田面积减少21.5%(-18.5×103km2),种植木本作物的旱地面积减少1.7%(-1.5×103km2);而种植木本作物和种植1年生作物的水浇地的面积分别增加了3.5%(3.0×103km2)和2.0%(1.7×103km2)。尽管稻田面积大幅减少,但其仍是区域中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1940-2002年,有98%的可能性区域耕地0-30cm土壤全氮储量净减少,而其0-30cm土壤全磷储量则无明显变化。区域耕地土壤全氮储量明显减少(-7.2Tg N),主要受稻田土壤全氮储量显著减少(-8.0Tg N)的影响,而稻田面积大幅减少是导致稻田土壤全氮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种植木本作物的旱地的土壤全氮储量减少了0.7Tg N;而种植木本作物和种植1年生作物的水浇地分别增加1.3和0.7Tg N。区域耕地土壤全磷储量变化不明显,主要受稻田土壤全磷储量无明显变化的影响。尽管稻田面积大幅减少,但由于稻田土壤全磷密度增加了29%(其净增加的可能性为76%);加之稻田土壤全磷密度变异较大,所以稻田土壤全磷储量并没有明显减少,其净减少的可能性仅为64%。与此同时,有75%的可能性种植木本作物的旱地的土壤全磷储量净减少,但仅减少了0.3Tg P;而种植木本作物的水浇地和种植1年生作物的水浇地土壤全磷都有少量增加,分别为0.7和0.4Tg P。通过选取区域代表性样方、研究耕地类型的小尺度转化、土壤取样和收集土壤历史数据、结合尺度推绎和蒙特卡洛不确定性分析方法,能够揭示1940-2002年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密集的乡村景观区域中耕地类型及其土壤全氮和全磷储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平原 乡村景观 耕地 尺度推绎 蒙特卡洛方法 土壤全氮密度 土壤全氮储量 土壤全磷密度 土壤全磷储量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牧民对“退牧还草”工程的认知与响应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云龙 周宇庭 +4 位作者 张宪洲 沈振西 石培礼 余成群 武建双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88-794,共7页
"退牧还草"工程对促进退化草地的生态恢复及改善牧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小型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对藏北羌塘地区6县10乡(镇)的100户牧民进行抽样调查,分析了牧民对"退牧还草"工程的社会认知... "退牧还草"工程对促进退化草地的生态恢复及改善牧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小型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对藏北羌塘地区6县10乡(镇)的100户牧民进行抽样调查,分析了牧民对"退牧还草"工程的社会认知与政策响应。结果表明,大多数牧民认可并支持"退牧还草"工程,81%的牧民认为工程能有效促进草地恢复;依据草原保护奖励机制(试点)补偿标准,74%的牧民支持长期(10年以上)的生态补偿;考虑生态移民后的生计保障问题,52%的牧民不愿意移民到城镇。因此,有必要及时完善"退牧还草"工程及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并使其与生态移民工程相结合,以实现西藏羌塘牧区生态、社会与经济的共赢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生态移民 减畜 草畜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科技助推西藏农牧扶贫产业提质增效——基于日喀则市六县扶贫调研 被引量:1
11
作者 罗黎鸣 余成群 +2 位作者 李少伟 王文峰 武俊喜 《西藏农业科技》 2017年第2期45-48,共4页
特色农牧业是西藏产业扶贫的重要阵地,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依托,而农业科技是西藏农牧扶贫产业提质增效的助推剂。本文基于日喀则白朗、江孜、南木林、岗巴、康马、亚东县六县扶贫调研的见闻,介绍各县各具特色农牧产业模式:白朗县种... 特色农牧业是西藏产业扶贫的重要阵地,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依托,而农业科技是西藏农牧扶贫产业提质增效的助推剂。本文基于日喀则白朗、江孜、南木林、岗巴、康马、亚东县六县扶贫调研的见闻,介绍各县各具特色农牧产业模式:白朗县种养加产业链,南北藕合共享脱贫;江孜县现代农业,模式创新助脱贫;南木林县产业园,生态可持续脱贫;岗巴县以羊兴县转变方式促增收;康马县以草兴县绿色增收保生态;亚东县以特富县高效奔小康。以此说明农业科技助推西藏农牧扶贫产业提质增效,助兴农牧区持续增绿,助力农牧民增收脱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技 农牧业 产业扶贫 提质增效 日喀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