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补偿政策制定探讨 被引量:19
1
作者 吴春生 张鹏 +1 位作者 戴尔阜 尹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0032-10041,共10页
生态补偿是促进生态保护、协调区域发展的有效手段,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和方法为制定多元化生态补偿政策提供了科学基础,科学理解生态系统服务在解决生态补偿核心问题上的优势和不足,对于优化生态补偿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生态学、地理学... 生态补偿是促进生态保护、协调区域发展的有效手段,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和方法为制定多元化生态补偿政策提供了科学基础,科学理解生态系统服务在解决生态补偿核心问题上的优势和不足,对于优化生态补偿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生态学、地理学与社会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前沿和热点。在综合分析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补偿研究技术方法,评述了相关研究和实践应用的进展和不足,并针对生态补偿的核心问题探讨了未来研究思路和方向,包括将生态系统服务流与生态补偿政策制定的结合研究,参照思路方向设计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补偿政策制定流程框架,为后期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流 生态补偿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台风减灾决策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韩金 戴尔阜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0-227,234,共9页
台风破坏性巨大,易与暴雨、洪涝、风暴潮灾害发生碰头现象,严重威胁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台风减灾决策研究对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该文基于系统动力学和多灾种灾害建立防灾减灾模型,包括物资人员调度子块、... 台风破坏性巨大,易与暴雨、洪涝、风暴潮灾害发生碰头现象,严重威胁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台风减灾决策研究对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该文基于系统动力学和多灾种灾害建立防灾减灾模型,包括物资人员调度子块、信息传递子块、灾害系统子块。以海南省海口市台风灾情及政府防灾减灾工作为例进行数值模拟,仿真结果表明:政府资源调度能力越高,城市应急能力达到峰值速率越快;受预警等级及应急能力的影响,信息热度迅速上升至峰值,之后缓慢下降;对建筑物与电力系统进行抗灾加固,降低其脆弱性,提高水库堤坝及交通防灾减灾工作人员配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缓灾情。该模型能为政府制定防灾减灾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动力学 台风灾害 城市防灾减灾决策 资源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高原高寒草甸光能利用效率对短期模拟增温的响应 被引量:3
3
作者 周楠 付刚 +5 位作者 孙维 李少伟 沈振西 何永涛 张宪洲 王江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1-257,共7页
光能利用效率(light use efficiency,LUE)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理生态指标。定量化不同时空尺度上的LUE对研究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有重要的指示作用。为了评估LUE对气候变暖的短期响应,2013年6月底在藏北高原一个高寒草甸布设了模拟增温... 光能利用效率(light use efficiency,LUE)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理生态指标。定量化不同时空尺度上的LUE对研究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有重要的指示作用。为了评估LUE对气候变暖的短期响应,2013年6月底在藏北高原一个高寒草甸布设了模拟增温实验,采用开顶式气室提高环境温度。通过控制开顶式气室的开口大小实现两个幅度的增温,开口直径分别为0.60和1.00m。基于MODIS算法,利用观测的日最小空气温度和白天的平均饱和水汽压差模拟了2013年7-9月的各个处理的LUE。结果表明,开口直径0.60和1.00m的开顶式气室分别显著增加了0.60和0.20kPa的2013年7-9月份平均的饱和水汽压差。开口直径0.60m的开顶式气室显著增加了0.66℃的2013年7-9月份平均的日最低空气温度,而开口直径1.00m的开顶式气室则非显著增加了0.25℃的2013年7-9月份的日最低空气温度。开口直径0.60和1.00m的开顶式气室分别显著减少了约12.9%(即0.06g C/MJ)和3.1%(即0.01g C/MJ)的2013年7-9月份平均的LUE。因此,气候变暖将可能会减少藏北高原高寒草甸的光能利用效率,且可能会随着增温幅度的增大LUE的减少幅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光能利用率 模拟增温 藏北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河谷区9个引进燕麦品种的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比较研究 被引量:68
4
作者 张光雨 马和平 +3 位作者 邵小明 王江伟 沈振西 付刚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1-131,共11页
为了筛选出适合在西藏河谷区种植的燕麦品种,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了9个燕麦品种的产量和营养品质。参试的燕麦品种为阿坝燕麦、青引1号、青引2号、青海444、青燕1号、林纳、边锋、加燕2号和青海甜燕麦,于2016年5月8日播种,小区面积为... 为了筛选出适合在西藏河谷区种植的燕麦品种,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了9个燕麦品种的产量和营养品质。参试的燕麦品种为阿坝燕麦、青引1号、青引2号、青海444、青燕1号、林纳、边锋、加燕2号和青海甜燕麦,于2016年5月8日播种,小区面积为3 m×4 m,设3次重复。对9个燕麦品种抽穗期、孕穗期和成熟期的鲜重、干重、干鲜比、株高和叶茎比以及成熟期的营养品质[粗蛋白(CP)、粗脂肪(EE)、粗灰分(Ash)、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木质素(ADL)]进行测定。成熟期的地上部干重结果表明,青燕1号、林纳、边锋和加燕2号的产量均大于26000 kg·hm^(-2),青引1号、青引2号、青海444和青海甜燕麦产量为22000~26000 kg·hm^(-2),阿坝燕麦产量低于22000 kg·hm^(-2)。9个燕麦品种的CP、EE、Ash、ADF、NDF、ADL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5%~7.2%、21.7%~57.3%、4.5%~5.7%、24.9%~35.4%、58.2%~80.5%和30.6%~42.0%,营养品质结果表明,青燕1号、青引2号和加燕2号的CP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边锋的NDF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青海甜燕麦含量最高;青海444的EE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应用灰色关联度理论方法对9个燕麦品种的产量与营养品质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出,青海444、青燕1号和阿坝燕麦较其他燕麦品种更适宜在该地区种植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河谷地区 燕麦 生产性能 营养品质 灰色关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高寒草地土壤真菌群落系统发育多样性对放牧的响应 被引量:4
5
作者 张豪睿 付刚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28,共8页
本研究依托沿海拔梯度布设的三个配对的围栏和自由放牧样地探讨了土壤真菌系统发育多样性对放牧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暖季放牧和冷季放牧都没有改变高寒草原化草甸土壤真菌系统发育α多样性,暖季放牧也没有改变高寒草甸土壤真菌系统发... 本研究依托沿海拔梯度布设的三个配对的围栏和自由放牧样地探讨了土壤真菌系统发育多样性对放牧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暖季放牧和冷季放牧都没有改变高寒草原化草甸土壤真菌系统发育α多样性,暖季放牧也没有改变高寒草甸土壤真菌系统发育α多样性;暖季放牧和冷季放牧都显著改变了高寒草原化草甸土壤真菌群落系统发育结构,且暖季放牧也显著改变了高寒草甸土壤真菌群落系统发育结构;放牧使得两个高寒草原化草甸土壤真菌群落系统发育结构更相似,这可能与放牧条件下两个高寒草原化草甸的土壤含水量的相似性的增加有关。因此,冷季放牧和暖季放牧对高寒草原化草甸的土壤真菌群落系统发育多样性的影响不同;高寒草原化草甸和高寒草甸土壤真菌群落系统发育多样性对暖季放牧的响应也不同;放牧改变了土壤真菌群落系统发育β多样性的海拔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生物地理格局 系统发育多样性 土壤真菌 季节性放牧 草地类型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高原不同海拔高度高寒草甸植被指数与环境温湿度的关系 被引量:13
6
作者 沈振西 孙维 +4 位作者 李少伟 何永涛 付刚 张宪洲 王江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591-1598,共8页
藏北高寒草甸是全球高寒草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植被类型之一。关于高寒草地植被指数与环境温湿度因子的关系还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这限制了准确预测高寒草地植被生长对将来气候变化的响应。定量化高寒草地植被指数与... 藏北高寒草甸是全球高寒草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植被类型之一。关于高寒草地植被指数与环境温湿度因子的关系还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这限制了准确预测高寒草地植被生长对将来气候变化的响应。定量化高寒草地植被指数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利于预测将来气候变化对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的影响。该研究基于相关分析和多重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了藏北高原不同海拔高度(4300、4500和4700 m)的高寒草甸2011─2014年每年6─9月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与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差的相互关系。相关分析表明,3种海拔的NDVI(4 300 m:r=0.79,P=0.000;4 500 m:r=0.80,P=0.000;4 700 m:r=0.52,P=0.005)和EVI(4 300 m:r=0.61,P=0.001;4 500 m:r=0.66,P=0.000;4 700 m:r=0.53,P=0.004)都随着土壤湿度的增加显著增加;3种海拔的NDVI(4 300 m:r=-0.68,P=0.000;4 500 m:r=-0.56,P=0.002;4 700 m:r=-0.40,P=0.037)和EVI(4 300 m:r=-0.56,P=0.002;4 500 m:r=-0.49,P=0.008;4 700 m:r=-0.46,P=0.014)都随着饱和水汽压差的增加显著降低;植被指数与环境温湿度因子的相关系数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变化;NDVI和EVI与环境温湿度因子的相关系数存在差异。多重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湿度一个因子解释了3种海拔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海拔4 300和4 500 m的增强型植被指数的变异,而海拔4 700 m的土壤湿度和土壤温度共同了解释了增强型植被指数的变异,其中土壤湿度的贡献较大。因此,在藏北高寒草甸,植被指数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可能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变化,NDVI和EVI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可能不同,土壤湿度主导着NDVI和EVI的季节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归一化植被指数 增强型植被指数 藏北高原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封和放牧条件下藏北高原不同海拔高度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碳氮含量的比较 被引量:16
7
作者 沈振西 周楠 +1 位作者 付刚 张宪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2-376,共5页
关于高寒草地植被碳氮含量如何响应放牧活动还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限制了准确预测高寒草地植被生长及其碳氮贮存量对人类放牧活动的响应。基于2008年7月布设在藏北高原3个海拔高度(4 300、4 500和4 700 m)上的围栏样地,通过对比分... 关于高寒草地植被碳氮含量如何响应放牧活动还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限制了准确预测高寒草地植被生长及其碳氮贮存量对人类放牧活动的响应。基于2008年7月布设在藏北高原3个海拔高度(4 300、4 500和4 700 m)上的围栏样地,通过对比分析围栏内外2011年8月份、2011年9月份和2012年8月份的植物群落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碳含量、氮含量及碳氮比,探讨了藏北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碳含量、氮含量和碳氮比对放牧的响应。与自由放牧条件下相比,围栏显著降低了海拔4 700 m处2.5%的植物群落地上部分碳含量,显著增加了海拔4 500 m处9.8%的植物群落地下部分氮含量,显著增加了海拔4 700 m处4.2%的植物群落地下部分碳含量。不同采样日期的植物群落碳氮含量对放牧的响应存在差异。因此,放牧活动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碳含量、氮含量和碳氮比的影响随着海拔高度和采样日期而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梯度 人类活动 青藏高原 草地生态系统 根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影像的藏北高寒草甸的蒸散模拟 被引量:7
8
作者 付刚 沈振西 +2 位作者 张宪洲 武建双 石培礼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3-112,共10页
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蒸散(evapotranspiration,ET)是水循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更好的模拟蒸散,本研究计算了生态系统尺度的水分利用效率(WUEEC)。相关分析和多重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WUEEC的主要因子为归一化植... 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蒸散(evapotranspiration,ET)是水循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更好的模拟蒸散,本研究计算了生态系统尺度的水分利用效率(WUEEC)。相关分析和多重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WUEEC的主要因子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空气相对湿度(Ha)和显热通量(H)。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WUEEC与NDVI、Ha和H的线性回归方程(其中,H的模拟值WUEH和WUEEC差异显著),利用建立的WUEEC的回归方程和植被光合模型(VPM)估计的总初级生产力(GPPVPM)模拟了生态系统尺度的蒸散。模拟的蒸散(NDVI的模拟值ETNDVI,Ha的模拟值ETHa)和通量观测的蒸散(ETEC)的简单线性方程分别为ETNDVI=1.2985ETEC(R2=0.8029,n=46,P<0.0001)和ETHa=1.3118ETEC(R2=0.7487,n=46,P<0.0001),这表明ETNDVI和ETHa都能够比较准确地反应ETEC,但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本研究采用多重逐步线性回归的方法定量分析了造成该差异的原因:ETEC和ETNDVI的差异(ETEC-ETNDVI)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PAR)和GPPVPM的影响;而ETEC和ETHa的差异(ETEC-ETHa)主要受PAR、GPPVPM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水分利用效率 植被光合模型 藏北高原 高寒草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高原青稞三种植被指数对红外增温的初始响应 被引量:15
9
作者 付刚 沈振西 钟志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5-371,共7页
气候变暖影响着农作物生长及其植被指数。为了探讨西藏高原青稞(Hordeum vulgare Linn.var.nudum Hook.f.)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归一化绿波段差值植被指数(normalized green difference veget... 气候变暖影响着农作物生长及其植被指数。为了探讨西藏高原青稞(Hordeum vulgare Linn.var.nudum Hook.f.)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归一化绿波段差值植被指数(normalized green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GNDVI)和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oil 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SAVI)对气候变暖的初始响应,2014年5月在西藏达孜县布设了一个红外增温实验(3个水平,即对照,1 000和2 000 W红外增温)。通过对2014年6─9月利用农业多光谱相机获取的3种植被指数和利用HOBO微气候观测系统获取的两个深度(5和20 cm)的土壤温湿度的统计分析,探讨了西藏高原青稞植被指数对红外增温的响应及其与土壤温湿度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 000和2 000 W的增温使5 cm的土壤温度(t5)分别升高了约1.62和1.77℃,使20 cm的土壤温度(t20)分别升高了约1.16和1.43℃;相反使5 cm的土壤湿度(SM5)分别下降了约1.8%和14.1%,使20 cm的土壤湿度(SM20)分别下降了21.6%和14.7%。1 000 W的增温使NDVI、GNDVI和SAVI分别增加了约2.4%、4.3%和0.5%;2 000 W的增温则使NDVI、GNDVI和SAVI分别增加了约5.5%、5.3%和4.8%,尽管增加幅度并不显著。单因子回归分析表明,t5与NDVI(r2=0.110,P=0.026)和GNDVI(r2=0.254,P=0.000 4)为负相关,而与SAVI无关(r2=0.069,P=0.082);t20与GNDVI为负相关(r2=0.218,P=0.001),而与NDVI(r2=0.040,P=0.190)和SAVI(r2=0.014,P=0.443)无关;SM5与NDVI(r2=0.277,P=0.000 2)、GNDVI(r2=0.394,P=0.000 0)和SAVI(r2=0.208,P=0.002)为正相关。SM20与GNDVI为正相关(r2=0.193,P=0.003),而与NDVI(r2=0.059,P=0.107)和SAVI(r2=0.037,P=0.209)无关。多重回归分析表明,SM5主导着NDVI、GNDVI和SAVI的变异。偏相关分析表明,NDVI、GNDVI和SAVI与SM5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42(P=0.003)、0.412(P=0.007)和0.404(P=0.008);与SM20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42(P=0.792)、0.051(P=0.749)和-0.033(P=0.837);与t5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54(P=0.332)、-0.019(P=0.907)和-0.170(P=0.282);与t20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28(P=0.147)、-0.041(P=0.795)和0.268(P=0.086)。因此,红外增温引起的干旱抑制了青稞的生长,进而影响了植被指数,即植被指数的不显著变化可能与红外增温引起的土壤干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归一化植被指数 归一化绿波段差值植被指数 土壤调节植被指数 红外增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海拔高度高寒草甸光能利用效率的遥感模拟 被引量:5
10
作者 付刚 周宇庭 +5 位作者 沈振西 张宪洲 石培礼 何永涛 余桂荣 武建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6989-6998,共10页
利用植被光合模型模拟了藏北高原3个海拔高度(4300,4500 m和4700 m)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光能利用效率。海拔4500 m的光能利用效率均值(0.47 g C/MJ)显著高于海拔4300 m(0.38 g C/MJ)和4700 m(0.35 g C/MJ),而海拔4300 m和4700 m两者间... 利用植被光合模型模拟了藏北高原3个海拔高度(4300,4500 m和4700 m)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光能利用效率。海拔4500 m的光能利用效率均值(0.47 g C/MJ)显著高于海拔4300 m(0.38 g C/MJ)和4700 m(0.35 g C/MJ),而海拔4300 m和4700 m两者间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和多重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每个海拔光能利用效率季节变化的主要因子为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以及地表水分指数,这3个因子共同解释了99%以上的光能利用效率的季节变化,其中空气温度的贡献最大,相对湿度的贡献次之,地表水分指数的贡献最小,这说明在3个海拔的任何一个海拔高度,温度对光能利用效率季节变化的胁迫作用大于水分对光能利用效率季节变化的胁迫作用。多重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生长季节均土壤含水量是决定生长季节均光能利用效率沿海拔高度分布的主导因子。单因子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地表水分指数可以定量化高寒嵩草草甸生态系统水分状况,它同时可以反应土壤水分、近地表空气湿度以及生态系统植被含水量状态。因此,在高寒嵩草草甸生态系统,用地表水分指数反应生态系统尺度水分对光能利用效率的胁迫作用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能利用效率 遥感模拟 高寒草甸 海拔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算法的藏北高寒草甸的光能利用效率模拟 被引量:6
11
作者 付刚 沈振西 +4 位作者 张宪洲 石培礼 何永涛 武建双 周宇庭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9-247,共9页
光能利用效率(light use efficiency,LUE)是指初级生产力与植被冠层所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absorbed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APAR)之比,它反映了植被利用光能的能力。定量化生产力的时空变化是定量化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研... 光能利用效率(light use efficiency,LUE)是指初级生产力与植被冠层所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absorbed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APAR)之比,它反映了植被利用光能的能力。定量化生产力的时空变化是定量化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研究内容,而LUE作为光能生产力模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是定量化生产力时空变化的基础。因此,定量化全球植被的LUE是定量化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MODIS光能利用效率算法,本研究模拟了2004-2005年藏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光能利用效率(LUEMODIS),并用观测的光能利用效率(LUEEC)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在MODIS算法中,日最低气温(Tamin)和饱和水汽压亏缺(VPD)分别被用来计算温度胁迫因子(Tscalar)和水分胁迫因子(Wscalar)。相关分析和多重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Wscalar,Tscalar更能够解释观测的LUE的季节变化。2004和2005年的模拟值分别高估了约14.97%和16.57%的观测值,但配对T检验显示模拟值和观测值差异不显著,即基于MODIS的LUE算法在模拟藏北高寒草甸LUE方面具有较高的精度。相关分析表明,观测的LUE与Tamin的相关性好于观测的LUE与平均气温的相关性,这表明在反应藏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LUE的季节变异方面,Tamin优于平均气温。总之,基于MODIS算法的LUE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定量化藏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L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能利用效率 高寒草甸 MODIS 藏北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改变了藏北高原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群落 被引量:17
12
作者 付刚 沈振西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70-178,共9页
本研究基于2008年7月布设的3个围栏与自由放牧样地(一个高寒草原化草甸,冬季牧场;一个高寒草原化草甸,夏季牧场;一个典型高寒草甸,夏季牧场),开展了藏北高原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对放牧的响应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采用磷脂脂... 本研究基于2008年7月布设的3个围栏与自由放牧样地(一个高寒草原化草甸,冬季牧场;一个高寒草原化草甸,夏季牧场;一个典型高寒草甸,夏季牧场),开展了藏北高原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对放牧的响应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采用磷脂脂肪酸方法(phospholipid fatty-acid,PLFA)测定。结果表明,冬季放牧显著降低了高寒草原化草甸的土壤真菌、革兰氏阴性细菌、放线菌和原生动物。夏季放牧显著降低了典型高寒草甸的土壤总PLFA、真菌、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放线菌、丛枝菌根真菌和原生动物。基于冗余度分析,3个放牧与围栏条件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都存在显著差异。土壤无机氮和水溶性有机氮显著影响着高寒草原化草甸冬季牧场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而硝态氮和水溶性有机碳显著影响着高寒草原化草甸夏季牧场和典型高寒草甸夏季牧场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因此,放牧对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与放牧季节和草地类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栏 磷脂脂肪酸 冗余度分析 放牧季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高原不同海拔高度高寒草甸蒸散与环境温湿度的关系 被引量:11
13
作者 付刚 沈振西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7-73,共7页
基于相关分析和多重回归分析研究了藏北高原不同海拔高度(4300m、4500m和4700m)高寒草甸2010~2013年6~9月的实际蒸散、潜在蒸散与土壤温度、空气温度、土壤湿度、空气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亏缺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温度、空气... 基于相关分析和多重回归分析研究了藏北高原不同海拔高度(4300m、4500m和4700m)高寒草甸2010~2013年6~9月的实际蒸散、潜在蒸散与土壤温度、空气温度、土壤湿度、空气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亏缺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温度、空气温度和饱和水汽压亏缺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土壤湿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3个海拔间的空气相对湿度和蒸散无显著差异.实际蒸散与土壤温度、空气温度、饱和水汽压亏缺为负相关关系,与土壤湿度和空气相对湿度为正相关关系;潜在蒸散与土壤温度、空气温度、饱和水汽压亏缺为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湿度和空气相对湿度为负相关关系.空气相对湿度主导着实际蒸散的季节变化,而饱和水汽压亏缺主导着潜在蒸散的季节变化,即空气湿度状况主导着藏北高寒草甸蒸散的季节变化,且实际蒸散和潜在蒸散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趋势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蒸散 藏北高原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不同施用量下拉萨达孜地区饲用黑麦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 被引量:2
14
作者 许丽华 付刚 钟志明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92-1599,共8页
为探究氮肥施用量对拉萨达孜地区饲用黑麦(Secale cereale)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的影响,以‘冬牧70’饲用黑麦为研究材料,设置5个不同纯氮施氮水平(0、75、150、225、300 kg·hm^(−2),分别用N_(0)、N_(75)、N_(150)、N_(225)、N_(300... 为探究氮肥施用量对拉萨达孜地区饲用黑麦(Secale cereale)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的影响,以‘冬牧70’饲用黑麦为研究材料,设置5个不同纯氮施氮水平(0、75、150、225、300 kg·hm^(−2),分别用N_(0)、N_(75)、N_(150)、N_(225)、N_(300)表示),连续两年测定饲草的株高、枝条数、鲜草产量、干草产量以及营养价值相关指标。结果表明,饲用黑麦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在适宜氮肥施用量范围内显著提高(P<0.05)。氮肥施用量为225 kg·hm^(−2)下的饲用黑麦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最为优良,2020年和2021年饲草干草产量分别为9898.33和9390.14 kg·hm^(−2);饲草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淀粉、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等重要营养价值评价指标均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得到改善。从饲草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综合考虑,试验区饲用黑麦种植建议氮肥施用量为22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原 饲草复种 施氮量 秋播黑麦 饲草产量 饲用价值 饲草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典型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的遥感估算模型 被引量:25
15
作者 周宇庭 付刚 +4 位作者 沈振西 张宪洲 武建双 李云龙 杨鹏万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0-129,共10页
本研究利用2010和2011年6-9月高寒嵩草草甸群落地上生物量数据和同期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影像数据,建立了西藏自治区拉萨当雄高寒草甸的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模型。在探讨群落地... 本研究利用2010和2011年6-9月高寒嵩草草甸群落地上生物量数据和同期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影像数据,建立了西藏自治区拉萨当雄高寒草甸的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模型。在探讨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ices,NDVI)、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ices,EVI)以及地表水分指数(land surface water indices,LSWI)相关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各指数的线性或非线性(包括对数函数、二次多项式、三次多项式、幂函数、增长曲线、指数函数)估算模型,并进行了模型验证。结果表明,1)3个指数中EVI的模拟效果最好,NDVI次之,LSWI最差;2)所有模型中线性模型的模拟效果最好,EVI的线性模型为:y=174.225x,R2=0.975,P<0.001,NDVI的线性模型为:y=115.478x,R2=0.956,P<0.001;3)在预测效果方面,幂函数模型最好,线性模型次之,其平均误差分别仅为9.76%和10.8%,因此,两者都可以用于高寒草甸群落地上生物量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 地上生物量 高寒草甸 遥感 估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光谱相机估算藏北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杨鹏万 付刚 +2 位作者 李云龙 周宇庭 沈振西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11-1217,共7页
本研究利用2012年6―9月的藏北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和ADC便携式多光谱相机数据,建立了植被指数估算藏北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的模型。在分析了地上生物量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ices,NDVI)、归一化绿波段... 本研究利用2012年6―9月的藏北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和ADC便携式多光谱相机数据,建立了植被指数估算藏北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的模型。在分析了地上生物量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ices,NDVI)、归一化绿波段差值植被指数(Green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ices,GNDVI)和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oil Adjusted Vegetation Indices,SAVI)相关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地上生物量和各植被指数的7种(线性、对数、二次多项式、三次多项式、幂函数、增长、指数)模型,并对拟合效果比较好的模型进行了精度检验。结果表明,3个植被指数中NDVI的模拟效果最好,SAVI较好,GNDVI最差;所有模型中,以NDVI为自变量的线性模型和增长模型、以SAVI为自变量的线性模型和幂函数模型模拟和预测效果都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光谱相机 植被指数 地上生物量 高寒草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高寒草地植被降水利用效率对增温的响应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维 齐虎啸 付刚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69-1079,共11页
植被降水利用效率(PUE)是量化陆地生态系统碳水耦合机制的一个关键指标,然而气候变暖如何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植被降水利用效率仍不清楚。2010年在藏北高原3个海拔(4313、4513和4693 m)上布设了增温试验平台,采用开顶式增温... 植被降水利用效率(PUE)是量化陆地生态系统碳水耦合机制的一个关键指标,然而气候变暖如何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植被降水利用效率仍不清楚。2010年在藏北高原3个海拔(4313、4513和4693 m)上布设了增温试验平台,采用开顶式增温箱模拟气候变暖。利用农业多光谱相机获得了2014–2015年和2017–2018年植被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AVI),并利用观测的NDVI计算了地上生物量(AGB)。利用微气候观测系统对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了观测,并计算了饱和水汽压差。结果表明:试验增温极显著(P<0.001)增加了空气温度(Ta)、土壤温度(Ts)和饱和水汽压差(VPD),而对AGB、NDVI和SAVI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增温显著(P<0.05)降低了海拔4313 m 4年平均的植被降水利用效率,即导致了相对干旱年份的植被降水利用效率的显著(P<0.05)减少,而对相对湿润年份的植被降水利用效率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增温没有显著改变海拔4513和4693 m的植被降水利用效率。总体而言,试验增温增加了3个海拔间的植被降水利用效率的差异。因此,藏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植被降水利用效率的温度敏感性随着海拔和观测年份的变化而变化;且气候变暖重构了藏北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植被降水利用效率的海拔分布格局,即气候变暖增强了藏北不同海拔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植被降水利用效率的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异质性 空间分布格局 资源利用效率 气候变化 高寒生态系统 海拔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高寒草甸根系生物量与碳氮分布格局及关联特征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豪睿 付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625-3633,共9页
根系生物量的分布格局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对草地保护与退化草地恢复研究有重要意义。以藏北当雄县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在三个海拔上(4300、4500、4700 m)对2011年0—50 cm的群落根系生物量、根碳氮含量、土壤碳含量(SOC、DOC、M... 根系生物量的分布格局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对草地保护与退化草地恢复研究有重要意义。以藏北当雄县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在三个海拔上(4300、4500、4700 m)对2011年0—50 cm的群落根系生物量、根碳氮含量、土壤碳含量(SOC、DOC、MBC)、氮含量(DTN、MBN、TN)、碳氮比(MBC/MBN、SOC/TN)、pH、电导率进行了测定,以期探讨藏北高寒草甸根系生物量与碳氮的分布格局及其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中所测量的各种形式的碳氮含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大呈下降趋势,0—50 cm的DOC和SOC都随海拔的升高呈上升趋势。(2)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根系生物量呈指数下降。随海拔的增加,根系生物量越集中分布于上层土壤,下层土壤根系生物量分布越少且变化趋于平缓。(3)根系生物量与所测的碳氮指标、电导率呈正相关关系,与pH呈负相关关系。根系氮库是影响根系生物量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而pH值、电导率及土壤碳氮指标是影响根系生物量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生物量 土壤碳氮 根系碳氮 海拔 土壤深度 高寒草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