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四地”期刊载文审视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发展特征 被引量:8
1
作者 吴国华 周国华 +2 位作者 龙花楼 施琳娜 崔树强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634-1644,共11页
基于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所提供的《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简称"四地"期刊)创刊以来至2020年12月间的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论文数据,采用Citespace可视化科学文献计量方法,对566篇文献的主题、引... 基于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所提供的《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简称"四地"期刊)创刊以来至2020年12月间的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论文数据,采用Citespace可视化科学文献计量方法,对566篇文献的主题、引文和关键词等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系统梳理了农业与乡村地理学术论文所反映的主题脉络、知识演进、历史热点、研究机构发展和发文作者分析。这些分析充分体现出了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目前的主要研究议题与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显示,农业地理、聚落与古村落、土地利用及其发展模式、乡村居民点及其空间格局、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乡村重构、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等主要研究议题是不同时期的研究聚焦点。从研究热度看大致经历了由以农业地理研究为主,转向农业地理与乡村聚落地理并驾齐驱,再到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研究3个阶段。其研究发展过程呈现出3大转向:(1)由单一的农业地理和乡村聚落地理转向综合的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2)从单一的农业生产要素、社会经济要素格局研究转向区域城乡人地系统融合的过程、机制和影响研究;(3)由传统的调研统计、田野观测、数字模拟技术方法转向大数据、多源时空监测模拟和农业地理工程实践。乡村转型-城乡融合-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未来城乡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也是未来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主要研究议题方面有乡村地域类型、乡村功能转型、乡村空间重构、乡村聚落重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乡村发展的新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乡村弹性与可持续性发展、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城乡基础设施与服务统筹规划建设等。学科发展应注重综合研究,深化对农业与乡村发展新驱动力的认识,切实加强乡村地理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创新,借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分析 地理学报 地理研究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进展 农业地理 乡村地理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时空协同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孔翔 刘晓艺 +1 位作者 李昶嵘 徐林增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86-1597,共12页
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与综合性功能区域是促进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经。相关研究侧重于开发区的集聚、创新等经济领域,综合性研究较少且对于微观主体及影响因素关注不足。故基于多元数据,建构企业发展、生活服务、科技创新、环境保护、... 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与综合性功能区域是促进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经。相关研究侧重于开发区的集聚、创新等经济领域,综合性研究较少且对于微观主体及影响因素关注不足。故基于多元数据,建构企业发展、生活服务、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综合评价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Tobit回归等方法研究上海市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系统协同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上海市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系统协同发展水平总体较高、呈上升趋势但差距增大;②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系统协同发展呈现空间分异,主城区高协同发展、主城区边缘协同但发展不足、外围区低协同发展;③主城区开发区面临土地资源不足及系统耦合下降问题,主城区边缘面临生活服务供给、科研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外围区面临土地利用率低、发展动力单一问题;④政策导向及开发区过度竞争形成的资源集聚是可持续系统协同发展水平空间分异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⑤推进产城融合、完善开发区社会服务功能有利于提升系统协同发展水平,土地资源、税收优惠则促进作用不明显。因此,转变开发区重经济、轻社会的发展思路,注重开发区经济、社会等要素的协同建设,有助于实现开发区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开发区 耦合协调度 上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实景演艺旅游资源时空格局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余玲 刘家明 +1 位作者 姚鲁烽 李涛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94-404,共11页
以2004~2017年间国家5A、4A级旅游景区的283个实景演艺旅游资源为样本,借助ArcGIS软件对其发展阶段、类型特征、多维空间格局、时空扩散过程等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包括:(1)定量化测度了实景演艺旅游资源的投资规模与数量,从而将中国... 以2004~2017年间国家5A、4A级旅游景区的283个实景演艺旅游资源为样本,借助ArcGIS软件对其发展阶段、类型特征、多维空间格局、时空扩散过程等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包括:(1)定量化测度了实景演艺旅游资源的投资规模与数量,从而将中国实景演艺发展分为3个阶段:探查参与期(2004~2007年)、快速发展期(2008~2014年)、成熟巩固期(2015~2017年)。(2)依据实景演艺旅游资源在演出时间、演出形式等方面的特征,将其归纳为晚会式夜场、情景式日场和室内全天候3种类型,并刻画了不同类型实景演艺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3)从时空演化视角,研究在认识中国实景演艺旅游资源多尺度(全国、三大地带、省域)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分析了实景演艺旅游资源在中国的时空扩散过程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演艺 实景演艺 旅游资源 文化旅游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投入产出效率的研究框架与实证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康蕾 宋周莺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868-1877,共10页
基于投入-产出研究框架,分别采用传统SBM模型、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及两阶段网络DEA模型分析2000—2015年中国各省区市的资源生产率、生态效率及两阶段系统下的资源生产率和环境效率,以期全面刻画中国各省的投入产出效率,并提出相关政策... 基于投入-产出研究框架,分别采用传统SBM模型、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及两阶段网络DEA模型分析2000—2015年中国各省区市的资源生产率、生态效率及两阶段系统下的资源生产率和环境效率,以期全面刻画中国各省的投入产出效率,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发现:①中国资源生产率总体呈东-中-东北-西逐渐下降的格局。②考虑环境约束后,不同省市生态效率排名变动情况不同,反映出环境污染对区域投入产出效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③大部分省区市的资源生产率、环境效率非均衡特征明显,且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东部除京津外普遍呈资源生产率较高而环境效率较低,东北地区资源生产率中等偏高、环境效率中等偏低,中部资源生产率中等偏低、环境效率显著偏低,西部资源生产率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环境效率水平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入产出效率 生态效率 资源生产率 环境效率 DEA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脱钩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韩燕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1-124,共4页
为揭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互关系及演变特征,文章借助Tapio弹性系数构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脱钩指数,对1992—2018年甘肃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脱钩程度和规律进行定量判定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经济发展与... 为揭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互关系及演变特征,文章借助Tapio弹性系数构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脱钩指数,对1992—2018年甘肃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脱钩程度和规律进行定量判定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脱钩指数呈现"W"型波动变化趋势,总体呈现扩张负脱钩—弱负脱钩—相对脱钩—绝对脱钩—扩张负脱钩—相对脱钩的时序变化,脱钩指数总体上介于0~1,处于弱负脱钩阶段。经济结构是引发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脱钩指数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资源环境承载力 熵值法 脱钩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陈东军 钟林生 +1 位作者 杜傲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021-3031,共11页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功能中获得的精神文化惠益。国家公园兼顾科研、教育、游憩等文化服务,其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评估可为国家公园的政策制定与建设规划提供科学参考。通过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系统梳理,总结生态系统文化...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功能中获得的精神文化惠益。国家公园兼顾科研、教育、游憩等文化服务,其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评估可为国家公园的政策制定与建设规划提供科学参考。通过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系统梳理,总结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内容分类及其价值评估方法,概述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主要文化服务及其价值评估研究现状,从评估对象、评估内容、评估方法、评估结果转化等方面提出研究展望。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价值评估方法分为陈述偏好法与显示偏好法、价值量与物质量方法;国家公园的主要文化服务包括科研、教育和游憩,其价值评估对象及评估内容不断丰富,所用方法也呈现多样化态势,价值量与物质量的评估结果为国家公园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提供多元化视角。丰富多评估对象的案例对比研究、拓展多元文化服务价值评估、促进物质量与价值量评估方法的融合与创新使用,拓展文化服务价值评估的实践指导意义,是该领域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地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价值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多尺度旅游资源本体价值评价图谱构建
7
作者 张桐艳 张生瑞 +2 位作者 王英杰 虞虎 韩莹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60-1870,共11页
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理论,从多尺度视角对旅游资源的空间单元进行界定,构建多尺度旅游资源本体价值评价图谱,深入挖掘不同尺度旅游资源之间的关系,并以海南岛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评估多尺度旅游资源的本体价值。结果表明:①从数量特征和空间... 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理论,从多尺度视角对旅游资源的空间单元进行界定,构建多尺度旅游资源本体价值评价图谱,深入挖掘不同尺度旅游资源之间的关系,并以海南岛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评估多尺度旅游资源的本体价值。结果表明:①从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提出了旅游资源本体价值概念模型,并构建了集合体、聚合体和组合区的本体价值评价图谱;②旅游资源集合体评价图谱显示,海南岛优质集合体集中分布在海口和三亚地区,东海岸数量多于西海岸,北部平原区多于南部山区;③旅游资源聚合体评价图谱显示,海南岛优质聚合体以三亚和海口为南、北中心向外辐射,中部地区聚合体密集程度略低,多以单核心点状的形式扩散;④旅游资源组合区评价图谱显示,海南岛组合区分为4个等级,1级聚类城市旅游资源本体价值高于4级聚类城市,其开发潜力也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资源 空间尺度 本体价值 地学信息图谱 评价图谱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旅游产业投资及旅游发展空间结构响应——基于2000~2015年旅游业三大核心部门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24
8
作者 李涛 刘家明 +2 位作者 朱鹤 龙飞 余文婷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4-213,共10页
以旅游业三大核心部门(旅游饭店、旅游景区和旅行社)的固定资产和人力资源投资为研究变量,分析了2000~2015年中国旅游产业投资演化及旅游发展空间结构的响应。研究发现,中国旅游产业投资存在与旅游发展总体协调、省域空间分布不均、年... 以旅游业三大核心部门(旅游饭店、旅游景区和旅行社)的固定资产和人力资源投资为研究变量,分析了2000~2015年中国旅游产业投资演化及旅游发展空间结构的响应。研究发现,中国旅游产业投资存在与旅游发展总体协调、省域空间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多样和部门差异明显的特征;省域旅游发展响应系数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旅游产业投资的"时间磨蚀效应"和"绩效累积效应";在"空间牵引效应"作用下,中国旅游产业投资促进了中国旅游发展空间结构特征由离散型"核式极化"向连续型"域状扩散"转变。最后,提炼了旅游发展对旅游投资空间响应的实质:以投资为驱动,依据循环积累因果机制,促进区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产业投资 旅游发展 时间磨蚀效应 绩效累积效应 空间牵引效应 旅游业三大核心部门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与模式研究——基于地级市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46
9
作者 李佳洺 孙铁山 张文忠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5-393,共9页
2000年以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高速发展,产业格局逐渐形成。利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3个年份地级市行业从业人员的数据,通过区位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发现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在地理空间中整体呈现点状集中的模式,进而对不同行业... 2000年以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高速发展,产业格局逐渐形成。利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3个年份地级市行业从业人员的数据,通过区位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发现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在地理空间中整体呈现点状集中的模式,进而对不同行业的集聚特点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是首位城市集聚模式,科研技术服务业和房地产业是位序规模分布的模式,金融业则是均衡分布的模式。最后,结合主要城市行业的相对优势度分析,得出随着从业人员的增加,承担的生产性服务功能更加综合,符合中心地理论的特点,在省域和城市群内各城市具有较好的职能分工和互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集聚模式 产业格局 职能分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地关系的系统结构及2050年趋势模拟 被引量:27
10
作者 李小云 杨宇 +2 位作者 刘毅 陈源源 夏四友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7-197,共11页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永恒研究主题,也是助推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的关键科学问题。基于系统理论,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探究人地关系的内在结构及要素关联,进而构建人地系统模型,模拟在基础模式和调控模式2种发展情景下至2050年中国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永恒研究主题,也是助推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的关键科学问题。基于系统理论,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探究人地关系的内在结构及要素关联,进而构建人地系统模型,模拟在基础模式和调控模式2种发展情景下至2050年中国人地关系的发展趋势及核心特征。结果表明:在以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组成的现代人地系统中,存在4条核心的正负反馈回路,5类要素在系统中具有不同角色:人口是主因,经济是促因,资源是支撑,环境是表征,社会是调控。2017―2050年,若任由现今的人地相处模式延续下去,核心资源环境要素将始终处于高压状态,人地系统面临崩溃风险。而在承载多种政策意图的调控发展模式下,虽然核心资源要素依然有超载状态,但系统整体趋势向好,人地关系将迎来拐点期。未来相关政策调控还需持续在能源供需缺口及减排目标上多做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未来趋势 系统动力学 模拟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城市体检方法体系探讨 被引量:132
11
作者 张文忠 何炬 谌丽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2,共12页
改革开放40 a来,中国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发生了质的改变,但快速城镇化所引发的城市问题日益突出。城市体检概念应运而生,并逐渐从国家战略落实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在梳理和解析城市体检背景及其作用的基础上,详细阐... 改革开放40 a来,中国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发生了质的改变,但快速城镇化所引发的城市问题日益突出。城市体检概念应运而生,并逐渐从国家战略落实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在梳理和解析城市体检背景及其作用的基础上,详细阐述城市体检指标设计的逻辑框架,梳理城市体检各指标间的关系,辨析不同尺度间城市体检的异同,提出中国城市体检的方法,旨在对中国城市体检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体检 城市高质量发展 城市病 城市有机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可持续性评估模拟——以京津冀为例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杨振山 杨航 孙东琪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15-1524,共10页
构建了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可持续性动态评估模型,以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为例,评价与模拟2005—2035年各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时空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资源禀赋和发展路径依赖,不同城市在子系统中的可持续性表现各异,各城市... 构建了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可持续性动态评估模型,以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为例,评价与模拟2005—2035年各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时空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资源禀赋和发展路径依赖,不同城市在子系统中的可持续性表现各异,各城市子系统间的可持续性也存在复杂、多样的交互关系;(2)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各城市综合可持续性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以历史轨迹和当前的区域发展目标来看,未来地区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将大幅提高,但北京与其他城市的综合可持续性之间的断层客观存在,且将长期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系统动力学 城市 京津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与城市产业研究热点、方法与数据挑战 被引量:4
13
作者 马仁锋 李秋秋 +1 位作者 窦思敏 张文忠 《智库理论与实践》 CSSCI 2022年第2期154-164,共11页
[目的/意义]聚集于特定城市或区域的产业是地球表层人类利用资源环境与技术进步的产物。本文通过对经济学、管理学、人文-经济地理学等学科的产业研究,回顾与预测产业研究热点领域与经典模型及数据革命。[方法/过程]本文借助Citespace 5... [目的/意义]聚集于特定城市或区域的产业是地球表层人类利用资源环境与技术进步的产物。本文通过对经济学、管理学、人文-经济地理学等学科的产业研究,回顾与预测产业研究热点领域与经典模型及数据革命。[方法/过程]本文借助Citespace 5.8.R1文献计量软件可视化中国知网(CNKI)中CSSCI源刊、WoS核心合集1992—2020年期刊发文,识别中外区域与城市产业研究热点及其方法。[结果/结论]①中外相关学科产业研究热点存在差异,中国聚焦发展(现状/对策)、文化、市场等主题下的信息、文化/创意、制造、旅游、教育等产业,国外聚焦创新、绩效、新兴经济等主题下的制造、金融、文化、信息等产业,反映了中外经济发展阶段差异造成的产业创新、高技术/知识研究热度势差。同时,中国研究样地集中于全国、京津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粤港澳等地区,西方关注中国、美国、东欧等地区产业发展。②中外产业研究对象多以企业、企业同类或异类集合体为主体,同时运用尺度升降定性或定量地观察、分析与预判地方、国家、全球范围产业创新、绩效、贸易、碳中和与空间布局演化等议题。中外产业研究文献计量表明,不同研究主题、不同尺度在多学科运用中已有相对成熟的方法或软件模块,但是数据仍是产业研究瓶颈,大数据采集与运用成为破解首选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与区域经济学 经济地理学 产业经济学 创新-网络-环境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区域重大交通工程空间效应评估的地理学思路 被引量:4
14
作者 金凤君 陈卓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86-595,共10页
地理学擅长从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的视角评估跨区域重大交通工程的空间效应,但系统性的评估思路和体系仍需探索性创新。本文首先界定了跨区域重大交通工程的定义,探讨了空间效应的内涵和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跨区域重大交通工... 地理学擅长从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的视角评估跨区域重大交通工程的空间效应,但系统性的评估思路和体系仍需探索性创新。本文首先界定了跨区域重大交通工程的定义,探讨了空间效应的内涵和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跨区域重大交通工程空间效应的评估思路,并展望了该领域重点研究议题。研究认为,跨区域重大交通工程空间效应评估应基于系统观和整体观,从综合性和区域性的视角出发,厘清工程对与之相关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功能、形态和结构等的影响,从自然–经济–技术的复合维度探索避免或最小化消极影响以及最大化积极影响的策略与措施,服务于跨区域重大交通工程的决策、运维管理与风险控制,促进相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整体优化与综合平衡;评估要点包括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科学预判未来发展情景、全生命周期动态追踪评估、积极与消极影响兼顾、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多学科领域评估体系衔接与互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交通工程 跨区域发展 空间效应评估 交通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区农户干旱风险感知及其适应策略研究:以陕西省榆阳区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玉恒 张铃悦 +1 位作者 黄惠倩 张蚌蚌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1-1210,共10页
为增强农户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的气候韧性,本研究以陕西省榆阳区为例,基于农户调研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北方农牧交错区农户干旱风险感知及其适应策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的干旱风险感知与适应意向之间... 为增强农户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的气候韧性,本研究以陕西省榆阳区为例,基于农户调研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北方农牧交错区农户干旱风险感知及其适应策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的干旱风险感知与适应意向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相关关系。农户对干旱风险严重性的感知由高到低依次为农兼户、兼农户、非农户、纯农户,适应感知由高到低依次为非农户、纯农户、兼农户、农兼户。农兼户对干旱风险严重性的感知最为强烈而适应感知最弱,纯农户对干旱风险严重性的感知程度最低而适应感知较强;接近半数(47.5%)的受访农户愿意积极应对干旱风险,非农化水平较高的农兼户和兼农户适应意向更强烈,分别有72.34%和58.33%的农户产生积极的适应意向,有36.19%的纯农户产生积极适应意向,非农户的比例仅占23.08%;农户适应感知、适应激励、自然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与适应意向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且均为正相关。基于以上结果,本研究提出了旨在提升北方农牧交错区农户干旱风险适应能力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风险 农户生计 适应策略 农牧交错区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体功能区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评价与问题区域识别 被引量:21
16
作者 郭宇 姚亦锋 +1 位作者 王振波 任传堂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569-2582,共14页
长江经济带已成为我国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阵地。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构建以水系统为纽带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加权法、空间自相关、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探究2018年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绿色发展及各子系统耦合协... 长江经济带已成为我国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阵地。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构建以水系统为纽带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加权法、空间自相关、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探究2018年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绿色发展及各子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空间格局,并对绿色发展的问题区域进行分类识别。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呈由下游、中游至上游递减趋势;各主体功能区绿色发展指数表现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重点开发区。(2)绿色发展各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值位于0.365—0.656之间,多处于濒临失调和勉强协调的临界区间,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3)从长江经济带整体来看,长江中上游地区绝大部分城市绿色发展主要受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水平偏低,及由此带来的生态和生活问题限制,且长江中上游地区各省会或直辖市对区域内其他城市绿色发展带动能力不足。从主体功能区视角来看,优化开发区以生态问题为主,仅上海和嘉兴两市;重点开发区以生态和生产问题为主,集中于武汉都市圈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内部;限制开发区以生产和生活问题为主,主要位于省际边界型城市地区。最后综合问题识别结果,分别对长江经济带各主要问题区域绿色发展路径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评价 主体功能区 耦合协调 问题区域识别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生态脆弱区农牧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激励机制与政策模拟——以藏北牧区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勇 周侃 +2 位作者 滕鹤郅 刘汉初 孙中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85-3198,共14页
高寒生态脆弱区环境本底敏感而脆弱,生活垃圾不当处理极易加剧生态系统退化风险,揭示区内农牧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多主体互动机制及政策激励效果对落实生活垃圾治理、降低生态风险和提升人居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藏北牧区的案例,考... 高寒生态脆弱区环境本底敏感而脆弱,生活垃圾不当处理极易加剧生态系统退化风险,揭示区内农牧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多主体互动机制及政策激励效果对落实生活垃圾治理、降低生态风险和提升人居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藏北牧区的案例,考虑高寒生态脆弱区的气候高寒、牧民定居点分散等现实约束,构建村镇基层政府和农牧民的演化博弈模型,探究区内农牧民生活垃圾处理的激励机制。结果显示:①农牧民参与是提高高寒生态脆弱区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效率的关键,村镇基层政府的奖惩措施能够显著激励农牧民参与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奖惩机制中惩罚的约束作用更为显著。②村镇基层政府的宣传和设施建设措施能够显著促进农牧民参与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配置对农牧民参与行为影响的敏感度明显大于宣传教育,完善设施建设是促进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关键措施。③优化高寒生态脆弱区农牧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制度的政策导向:立足高寒生态脆弱区气候高寒、牧民定居点分散及产污特性,优化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加强村镇基层政府参与治理的检查评估和行政管理、完善农牧民参与治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垃圾 高寒生态脆弱区 农牧民 村镇政府 政策模拟 演化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市域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5
18
作者 李琬 孙斌栋 +1 位作者 刘倩倩 张婷麟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72-680,共9页
优化与重构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当前国家战略决策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首先,利用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通过帕累托指数、赫芬达尔指数和首位比重指数刻画了中国城市市域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演化;其次,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和政府... 优化与重构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当前国家战略决策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首先,利用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通过帕累托指数、赫芬达尔指数和首位比重指数刻画了中国城市市域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演化;其次,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和政府干预3个方面系统地揭示了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相对于胡焕庸线以西地区,胡焕庸线以东的市域更偏向多中心;中国市域空间结构相对稳定,有微弱的向多中心发展的趋势;(2)市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主要受政府干预影响,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的作用相对较弱。具体而言,地表粗糙程度、城市行政等级和政府支出占比会推动区域空间结构朝单中心方向发展;而土地面积、县/县级市内国家级开发区个数、市域内政府间竞争以及人均公路里程则使得空间结构朝均衡的多中心方向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中心 多中心 市域空间结构 政府干预 自然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区域人类活动环境胁迫强度与空间效应——以三江源地区为例 被引量:21
19
作者 周侃 刘汉初 +1 位作者 樊杰 虞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68-279,共12页
随着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环境系统的影响持续增强,研究各类生产生活活动的环境胁迫强度及其空间效应,是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背景下精准实施环境管控、规范保护利用行为的科学基础,对提升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三江... 随着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环境系统的影响持续增强,研究各类生产生活活动的环境胁迫强度及其空间效应,是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背景下精准实施环境管控、规范保护利用行为的科学基础,对提升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三江源地区为例,在COD、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4类人为源污染物排放量测算基础上,定量评估县域环境胁迫指数,解析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区域人类活动的点—线—面环境胁迫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为源污染物排放对三江源地区的环境胁迫强度较低,且地域分异格局显著,中心城市(镇)胁迫强度较高,而国家公园所在的玛多、杂多、治多和曲麻莱4县仅为平均胁迫强度的1/2;2012—2016年间,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的环境胁迫呈显著"点状"空间效应,农牧业生产方式的"面状"效应突出,旅游和交通运输为由点及线的"线状"胁迫。建议从提升全要素环境设施承载能力、建立全覆盖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实施生产生活旅游活动全过程环境规制等方面,制定缓解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区域环境胁迫强度的管控与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环境胁迫强度 空间效应 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 三江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压力胁迫下东北黑土区耕地韧性研究及其启示——以黑龙江省拜泉县为例 被引量:35
20
作者 李玉恒 黄惠倩 +1 位作者 郭桐冰 杜国明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1-79,共9页
研究目的:将韧性理论引入耕地保护研究,评价黑土区耕地韧性进而揭示其短板要素,提出黑土区耕地韧性的提升路径与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基于覆盖黑龙江省拜泉县16个乡镇、154个行政村的问卷调查及土地遥感数据,从韧性发生学视角构建“压力... 研究目的:将韧性理论引入耕地保护研究,评价黑土区耕地韧性进而揭示其短板要素,提出黑土区耕地韧性的提升路径与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基于覆盖黑龙江省拜泉县16个乡镇、154个行政村的问卷调查及土地遥感数据,从韧性发生学视角构建“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以村域为单元,利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拜泉县耕地韧性。研究结果:(1)拜泉县耕地韧性为0.421,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耕地韧性不足;(2)立地条件对耕地韧性具有显著负向作用,耕地韧性较高的村庄集中于远离县城且地面坡度较低的地区,靠近县城且地面坡度较大的村庄耕地韧性相对较低;(3)农田排涝设施短缺、耕地劳动力投入不足是制约拜泉县耕地韧性的关键短板因素,耕地集中连片程度、耕地的机械、化肥投入以及粮食产出与收入有效支撑了拜泉县耕地韧性。研究结论:针对外界环境的复杂性、动态性以及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有效实施耕地保护应强调基于韧性的治理理念。一方面要注重不同地域耕地内核系统与外界环境系统的交互作用方式与过程,诊断识别影响耕地质量与生产力的关键短板因素并制定应对措施;另一方面要培育增强对发展环境变化和外界不确定性的研判能力,及时调整耕地保护策略,从而有效规避风险挑战或将损失降到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 耕地保护 东北黑土区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