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网络结构及其效应研究 被引量:56
1
作者 王凯 张淑文 +2 位作者 甘畅 杨亚萍 刘浩龙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4-353,共10页
基于中国30个省区2001-2016年面板数据,采用SBM模型测度各省区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借助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厘清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网络结构及其效应。研究表明:①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渐趋紧密,网络发... 基于中国30个省区2001-2016年面板数据,采用SBM模型测度各省区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借助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厘清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网络结构及其效应。研究表明:①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渐趋紧密,网络发育程度日益完善,但距理想状态仍有差距;②各省区网络中心性指标分异性逐步减小,上海、北京、江苏等省区排名稳居前列,重庆、福建、内蒙古等省区排名波动上升,宁夏、青海、山西等省区排名相对滞后;③网络整体呈核心区由东部沿海向中部及西南地区持续扩展,而边缘区范围逐步收缩态势;④网络密度与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呈正相关,与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差异构成负相关关系,网络等级度和网络效率则与之相反,网络中心性各指标的提升均能显著增强旅游业碳排放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碳排放效率 社会网络析 核心-边缘结构 网络结构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风险防范措施框架研究 被引量:27
2
作者 尹云鹤 韩项 +2 位作者 邓浩宇 潘耀 吴绍洪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7-84,共8页
地震-地质灾害链是多灾种的常见表现形式之一,由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逐级传递,往往导致灾害损失延伸放大,因此灾害链风险防范应成为减灾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多灾种风险因果传递的角度突出灾害链风险防范特征,针对防灾减灾、备灾... 地震-地质灾害链是多灾种的常见表现形式之一,由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逐级传递,往往导致灾害损失延伸放大,因此灾害链风险防范应成为减灾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多灾种风险因果传递的角度突出灾害链风险防范特征,针对防灾减灾、备灾、响应和恢复重建为全过程的综合风险防范特点,聚焦中国西南地区典型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整编梳理地震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的工程与非工程防范措施,解析识别灾害链各链节风险形成过程与防范关键节点路径,提出并构建了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风险防范措施框架。该框架重点包括链节灾害传递阻断措施、承灾风险损失防控措施与减灾能力建设措施,以规避致灾因子危险性、降低承灾体暴露度与脆弱性、提升减灾能力为防范目标,针对关键节点路径,统筹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旨在分解区域灾害链因果传递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链 风险防范 地震 滑坡 泥石流 中国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生态空间演化的时空格局和梯度效应 被引量:29
3
作者 殷嘉迪 董金玮 +2 位作者 匡文慧 崔耀平 江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5904-5914,共11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促使生产和生活空间挤占大量生态空间,系统认识和评估我国生态空间演化的宏观格局和过程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揭示全国生态空间变化的时空过程,在对生态空间内涵进行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促使生产和生活空间挤占大量生态空间,系统认识和评估我国生态空间演化的宏观格局和过程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揭示全国生态空间变化的时空过程,在对生态空间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结合全国尺度时序土地利用数据构建生态空间分类体系,并评估1990-2015年中国生态空间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2015年中国生态用地面积持续减少,主要向半生态用地转变,发生在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域及周边;半生态用地面积波动明显,前期主要表现为不断扩张,后期大量转换为弱生态用地,发生在主要城市群地区;弱生态用地持续扩张,与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相关。中国生态空间演变过程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和梯度效应,不同区域生态空间变化发生的拐点时间有所不同,呈现“自东向西、由南到北”的3级梯度特征,区域生态空间状况与经济发展战略及生态空间管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本研究对于国家生态空间管控近远期战略方案制订具有一定启示,建议处于不同梯度的各地区应基于区域生态空间演化所处阶段和不同驱动机制,确定分区域生态空间安全红线目标和生态空间管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空间 格局梯度效应 生态空间管控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优化
4
作者 刘福圆 宁佳 +3 位作者 李颂恩 贺添 王奥 苏意恒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1-221,共11页
确定重要生态空间,划分重点保护区域,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对流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然而目前还暂未有关于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相关研究。本文以黄河流域河南... 确定重要生态空间,划分重点保护区域,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对流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然而目前还暂未有关于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相关研究。本文以黄河流域河南段(The area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of Henan Province,AYRHP)为研究区域,通过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ESs)确定生态源地;使用土地利用类型、高程、坡度、距河流距离和植被覆盖度得到基础阻力面,并利用夜晚灯光数据对基础阻力面进行修正;应用电路理论模型得到生态廊道,从而综合构建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河南段包括76个生态源地,总面积为6797.63 km^(2)。生态源地主要分布于流域西南部的卢氏县、栾川县、嵩县、滑县、沁阳市等,源地基本空间格局受控于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以及NE-SW走向的河流;(2)使用电路理论模型确定了113条总长为2591.87 km的生态廊道和47个生态节点,使用修正后的阻力面得到的廊道能更好地避开城镇密集区,加强了水域与湿地之间,水域与周边山地林地之间的连通性。(3)使用网络结构分析方法对黄河流域河南段的生态安全格局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整体网络结构较好,但生态网络构建成本高,应优先建设低阻力廊道。(4)提出构建以“三区、多中心”为核心的生态空间布局规划模式。文中结果以期为黄河流域未来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 电路理论模型 黄河流域河南段 生态廊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道路生态影响研究进展
5
作者 赵佳玮 黄麟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8781-8791,共11页
道路长度的增加、陆路交通走廊的深入、陆路交通网络的扩张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完整性产生了巨大影响。研究运用CiteSpace开展了道路生态影响研究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从其时间演化、热点研究等方面出发,回溯道路生态影响的研究... 道路长度的增加、陆路交通走廊的深入、陆路交通网络的扩张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完整性产生了巨大影响。研究运用CiteSpace开展了道路生态影响研究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从其时间演化、热点研究等方面出发,回溯道路生态影响的研究现状、评价方法、潜在效益,揭示了该研究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该方向的研究趋势。道路生态影响研究经历了起步期、快速发展期、热点发展期3个阶段,从探讨单条道路的负面影响逐渐发展为交通走廊和路网对水、土、气、生等多生态要素的综合影响,热点区集中在中国和美国,聚焦道路产生的水系切割与水文变化、土壤理化改变与土壤侵蚀、大气污染、碳排放与微气候效应、野生动物个体及种群、植物群落及覆盖度、景观与生境破碎化等问题以及其时间累积和空间叠加的效应,生态影响的评价和效益分析。当前,存在生态影响分析定性多定量少、动态评估薄弱、准确性不足,道路累积和叠加效应不清,影响评价不全面、量化方法缺乏,效益与贡献不明,预测精度不足等问题。未来研究应更加关注道路时空尺度效益、累积叠加效应以及监测评估精细量化,效益与贡献厘定,预测与规划,从源头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 知识图谱 信息可视化 生态影响 研究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第二阶段生态效益综合评价 被引量:25
6
作者 纪平 邵全琴 +4 位作者 王敏 刘华 王晓慧 凌成星 侯瑞霞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1-48,共18页
【目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第二阶段(2001—2020年)实施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但局部地区仍然存在问题,甚至出现生态退化。以生态系统结构、质量、服务为核心,综合定量评价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变化,厘清第四期(2001—2010年)和第五期(... 【目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第二阶段(2001—2020年)实施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但局部地区仍然存在问题,甚至出现生态退化。以生态系统结构、质量、服务为核心,综合定量评价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变化,厘清第四期(2001—2010年)和第五期(2011—2020年)工程对生态系统恢复的影响,为后续三北工程的滚动实施提供科学和有针对性的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历史动态本底—恢复现状—恢复指数”的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综合评估方法,以遥感解译反演和模型估算结果为基础,构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指数(EMSCI)、质量变化指数(EQCI)、服务功能变化指数(ESCI)和生态系统恢复指数(ERI),全面评估三北防护林工程区生态系统类型结构、质量和关键服务功能的时空格局变化。利用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厘清工程实施期间的生态系统变化过程,定量评价生态系统恢复程度。【结果】1)在三北防护林工程第二阶段,生态系统类型显著变动,整体动态度为12.22%,森林覆盖率持续增加,森林面积占比10.18%,且第四期增量(1.60万km^(2))大于第五期增量(0.69万km^(2))。2)生态系统质量显著改善,平均植被覆盖度和平均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分别增加了3.77%和82.33 gC·m^(-2) a^(-1),增长率为24.50%和34.96%。生态系统质量持续转好面积占比20.15%。3)与本底期相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增长1.25万m^(3)·km^(-2),单位面积植被固碳量增长134.19 gC·m^(-2) a^(-1),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增长6.76 t·hm^(-2) a^(-1),单位面积防风固沙量增长9.81 t·hm^(-2) a^(-1),分别提升了45.89%、34.96%、74.29%和24.96%。单位面积水蚀模数增加23.88%(因为近年来年均降水量比前期增加,造成侵蚀量和保持量均有所增加),风蚀模数下降25.58 t·hm^(-2) a^(-1),风沙侵蚀危害程度降低46.49%。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转好面积占比15.83%。4)生态系统恢复状况良好,持续转好和保持稳定区域面积占比为21.95%和20.29%。【结论】三北防护林工程区经第二阶段多期连续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已取得显著成效。东北华北平原农区、内蒙古高原中部风沙区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生态系统恢复良好,森林覆盖率提高,平均植被覆盖度增加,平均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提高,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植被固碳量、土壤保持量和防风固沙量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转好。但西北荒漠区生态系统仍较脆弱,整体生态系统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在天山附近、准葛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南疆盆地固沙农牧区、坝上高原、内蒙古西部荒漠半荒漠草原等生态系统脆弱区域,森林面积增长放缓,草地面积减少,荒漠面积增加,防治草地沙漠化仍为未来工程实施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北防护林工程区 生态效益评估 生态系统 监测与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碳生产率动态演进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7
7
作者 王凯 马月琴 +2 位作者 甘畅 张淑文 刘浩龙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388-2398,共11页
为探清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碳生产率(total factor carbon productivity,TFCP)增长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2000—2017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业TFCP及其分解(不含港澳台及西藏自治区数据,下同),借... 为探清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碳生产率(total factor carbon productivity,TFCP)增长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2000—2017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业TFCP及其分解(不含港澳台及西藏自治区数据,下同),借助核密度估计揭示其动态演进趋势,并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探究影响旅游业TFCP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①2000—2017年,中国旅游业TFCP平均增长率为6.2%,呈现中部高于东部、东部高于西部的空间增长格局,且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主要驱动力.②中国共有28个省份的旅游业TFCP呈现正增长,其中吉林省的增幅最高,而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业TFCP出现下降;旅游业碳排放技术“创新者”主要为天津市、河南省、山西省、上海市和内蒙古自治区.③旅游业累积TFCP和累积技术进步均存在明显提升,但二者省际差距有所扩大;而累积技术效率虽然省际差距在缩小,但效率提高幅度不明显,且呈一定倒退趋势.④全国范围内,旅游业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分别在1%、1%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上正向促进旅游业TFCP,旅游业能源强度、旅游业碳排放结构及城镇化水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负向影响旅游业TFCP,环境规制对其影响不显著.研究显示,中国旅游业TFCP虽波动性较大,但整体呈增长趋势,技术进步的贡献高于技术效率的贡献,今后在依靠技术进步提升旅游业TFCP的同时,更要注重改善技术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 全要素碳生产率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 核密度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历史数据的中国台风灾害孕灾环境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殷洁 吴绍洪 戴尔阜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1-105,共5页
根据台风路径数据,通过计算评价单元内不同强度台风灾害发生频数和路径长度,综合表征台风孕灾环境敏感性的大小。结果表明:1)在四个强度台风条件下,敏感性最高的区域位于海南省、广东省沿海、福建省和浙江省沿海,随着台风灾害强度增强,... 根据台风路径数据,通过计算评价单元内不同强度台风灾害发生频数和路径长度,综合表征台风孕灾环境敏感性的大小。结果表明:1)在四个强度台风条件下,敏感性最高的区域位于海南省、广东省沿海、福建省和浙江省沿海,随着台风灾害强度增强,影响范围呈现向北、向内陆延伸、扩展的趋势;2)台风灾害强度达到中度时,高敏感性的区域减少,低敏感性的区域面积大幅度增加,同时,台风路径东移明显,福建所受影响加重,海南和广东影响有所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孕灾环境敏感性 历史数据 频数 路径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耕地景观细碎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9
9
作者 王学 徐晓凡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11-20,共10页
耕地细碎化是中国耕地利用效率提高和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制约因素。2014年以来中央政府试图通过鼓励土地经营权流转以实现耕地细碎度降低和适度规模经营耕地的目标。然而,少有研究开展中国全域尺度的耕地细碎化趋势分析,土地经营权流... 耕地细碎化是中国耕地利用效率提高和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制约因素。2014年以来中央政府试图通过鼓励土地经营权流转以实现耕地细碎度降低和适度规模经营耕地的目标。然而,少有研究开展中国全域尺度的耕地细碎化趋势分析,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的相关实施效果也尚不明晰。该研究基于长时序土地利用数据,辅以景观格局指数、趋势分析和动态面板模型等方法,对1990—2020年中国耕地景观细碎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识别,并剖析了土地流转政策实施对耕地景观细碎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耕地景观细碎度大致呈“平原、盆地低、山地、高原高”的分布格局,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四川盆地、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等地区耕地景观细碎度低,而二三级地势阶梯过渡地带以及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东南丘陵等地区耕地景观相对细碎;(2)1990—2020年中国耕地景观细碎度大致呈“持续细碎化-细碎化改善-波动细碎化”变化特征,其中2004—2013年耕地景观整体呈细碎化趋势,超过70%的县域耕地斑块密度(Patch Density,PD)/形状指数(Landscape Shape Index,LSI)显著增加、聚集度指数(Aggregation Index,AI)显著减小,集中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以及两广地区,但2014—2020年70%的省份耕地景观细碎度有所改善,以两广地区表现最为典型;(3)土地流转政策显著降低了耕地景观细碎度,此外,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非粮化耕地利用、坡度以及灌溉条件等因素也是影响中国耕地景观细碎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该研究从全域尺度剖析了中国耕地景观细碎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揭示土地流转政策等因素对其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区域耕地景观细碎度变化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类型变化分析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空间格局 动态模型 耕地细碎化 景观格局指数 趋势分析 土地流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18年中国西南地区旱涝急转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7
10
作者 赵东升 张家诚 +1 位作者 邓思琪 郭彩贇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222-2231,共10页
基于1960-2018年的逐日降水观测数据,采用日尺度旱涝急转指数(DWAAI)计算方法,以生态地理区为框架,识别并分析了西南地区旱涝急转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旱涝急转事件的发生次数在1960-2010年有增加趋势,在2011-2018年... 基于1960-2018年的逐日降水观测数据,采用日尺度旱涝急转指数(DWAAI)计算方法,以生态地理区为框架,识别并分析了西南地区旱涝急转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旱涝急转事件的发生次数在1960-2010年有增加趋势,在2011-2018年快速减少;旱转涝事件多发生在春夏季(4~8月),涝转旱事件则跨越了春、夏、秋季(5~11月);在云南高原常绿阔叶林、松林区(VA5),西双版纳山地季雨林、雨林区(VIIA3),闽粤桂低山平原常绿阔叶林、人工植被区(VIA2),旱涝急转事件主要发生在夏季,而在湘黔高原山地常绿阔叶林区(VA3)和四川盆地常绿阔叶林、人工植被区(VA4),旱涝急转事件主要发生在春季;旱涝急转事件发生次数的空间分布呈现东北多、西南少的格局;2000年以来旱涝急转事件在滇中南亚高山谷地常绿阔叶林、松林区(VIA3)和闽粤桂低山平原常绿阔叶林、人工植被区(VIA2)发生次数减少,但有加重趋势,呈现极端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急转指数 旱涝急转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灌溉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11
作者 张学珍 刘欣睿 +1 位作者 严建武 丁娜娜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19-834,共16页
中亚地处干旱气候区,农业生产高度依赖灌溉,然而灌溉对当地气候影响的认识还较为薄弱。为此,针对多雨(2009年)、少雨(2008年)及正常(2007年)年景下中亚典型农业区—费尔干纳盆地暖季(5-9月)的气候,利用嵌入灌溉过程参数化方案并更新土... 中亚地处干旱气候区,农业生产高度依赖灌溉,然而灌溉对当地气候影响的认识还较为薄弱。为此,针对多雨(2009年)、少雨(2008年)及正常(2007年)年景下中亚典型农业区—费尔干纳盆地暖季(5-9月)的气候,利用嵌入灌溉过程参数化方案并更新土壤参数的WRF模式,分别进行了考虑灌溉过程(称为IRRG试验)与不考虑灌溉过程(称为NATU试验)的模拟试验,并通过对比IRRG与NATU试验之差揭示了灌溉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研究发现:(1)灌溉致使暖季地面潜热增加(79.2 W/m^(2))、感热减少(-61.3 W/m^(2)),日均气温降低1.7℃,空气比湿升高2 g/kg(约为NATU的36%),因5-6月为雨季,7-8月为旱季,故7-8月的灌溉量大,冷湿效应略强于5-6月;(2)冷湿效应主要出现在灌溉区域,降温达2℃,增湿达2.4 g/kg,灌区外甚微,同时从地面到高层大气,冷湿效应越来越弱,在约500 hPa(距地面约4000 m)以上冷湿效应消失;(3)在盆地中央平原地区,因灌溉而致空气湿度上升产生的潜在增雨效应与地面冷却产生的对流抑制作用相互抵消,灌溉与无灌溉情景下当地降水无显著差异;灌溉可导致盆地南、北两侧山区降水增加(约0.6 mm/d);(4)不同年景之间灌溉量差异主要出现在5-6月,少雨年比多雨年灌溉量多20 mm/月,日均气温降幅偏大0.3℃,空气比湿增幅偏大0.5 g/kg,但山区降水增幅偏小0.6 m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尔干纳盆地 农田灌溉 气候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山论”:人地关系理论的中国实践与时代升华 被引量:30
12
作者 郝兆印 王成新 +3 位作者 白铭月 邓祥征 窦旺胜 于尚坤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6-144,共9页
人地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永恒主题。近百年来,相关学者先后提出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或然论)、适应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和谐论等不同观点的人地关系理论,反映了特定发展阶段人类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关系的动态演变,也反映出人类对... 人地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永恒主题。近百年来,相关学者先后提出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或然论)、适应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和谐论等不同观点的人地关系理论,反映了特定发展阶段人类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关系的动态演变,也反映出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化。近30年来,人地关系理论研究和发展在缓慢演进,而习近平提出的“两山论”,是基于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人地关系的坎坷实践和世界发展大势的一种崭新的人地关系理论,是人地关系的一次质的飞跃。它呼应了从人地割裂、人地互敬演化到人地融合的时代要求,为世界人地关系理论发展和创新注入了中国智慧。从科学内涵看,“两山论”蕴含着丰富的人地系统演化哲学,诠释了“人”的发展与“地”的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和协调共生的方法路径,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拓展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丰富和创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奠定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从时代价值看,“两山论”契合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五个维度彰显了中国特色人地关系融合共生发展的价值意蕴,是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指引。“两山论”丰富和发展了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理论,是人地观和方法论的革新和升华,值得各界学者深入挖掘和学习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山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人地关系 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三大作物1 km分辨率种植面积数据集(2009-2015年) 被引量:1
13
作者 梅晴航 张朝 +2 位作者 骆玉川 吴华清 陶福禄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3期299-314,共16页
我国三大作物(稻谷、玉米和小麦)种植面积均位于世界前列,获得与县级统计年鉴一致的三大作物种植面积空间分布数据对于农业政策制定和灾害风险防范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关于我国三大作物种植面积的可用数据集较少,且已有公开数据集与统... 我国三大作物(稻谷、玉米和小麦)种植面积均位于世界前列,获得与县级统计年鉴一致的三大作物种植面积空间分布数据对于农业政策制定和灾害风险防范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关于我国三大作物种植面积的可用数据集较少,且已有公开数据集与统计年鉴差异较大、可用年代有限。本数据集利用了一种融合多源数据的作物面积制图方法,首先基于GLASS叶面积指数(LAI)产品提取三大作物的关键物候,初步确定作物的大致空间分布,并参考县级统计数据制定格点选择规则,逐步分配作物像元,最终生成了中国2009–2015年1 km空间分辨率的三大作物种植面积第二代产品(ChinaCropArea1kmV2)。玉米、稻谷、小麦产品与县级统计数据一致性R2为0.98、0.89和0.82,基于样点验证的精度依次为0.85、0.86和0.93,且第二代产品与统计数据的一致性均高于已有产品精度。本数据集的生成方法能在大范围区域快速实现农作物制图,且数据集能与县级统计年鉴保持高度一致。本数据产品有助于为农业生产研究和科学决策提供关键的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大作物 GLASS LAI 统计数据 种植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山区梯田撂荒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机制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钊骏 李升发 +5 位作者 李秀彬 宋军 杜建会 黄康 高子雅 许承祐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8-287,共10页
梯田是山区重要的耕地资源,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梯田撂荒现象愈发显著,揭示梯田撂荒的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机制能为山区梯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与借鉴。该研究构建分布特征指标体系,采用平均最近邻指数、独立样本T检验和二元logist... 梯田是山区重要的耕地资源,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梯田撂荒现象愈发显著,揭示梯田撂荒的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机制能为山区梯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与借鉴。该研究构建分布特征指标体系,采用平均最近邻指数、独立样本T检验和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基于土地边际化理论揭示梯田撂荒的分布特征、聚集模式、邻域效应与影响因素,并从“成本—收益”视角总结梯田撂荒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梯田撂荒具有明显的地形和区位梯度分布特征,坡度、高程和耕作高差越大,耕作距离、到最近道路距离越远,且离林地越近的梯田更容易遭到撂荒。2)耕作梯田与撂荒梯田的平均最近邻指数分别为0.295和0.349,两者均具有聚集特性,其中撂荒梯田的聚集程度较低。3)相较于撂荒坡耕地,撂荒梯田具有更强的邻域效应,在距撂荒地10m范围内梯田撂荒率超过60%。4)在地块尺度上,梯田是否撂荒受到梯田地块禀赋的影响,其中地形条件、耕作距离、形状指数等变量与梯田撂荒呈现正相关,梯田质量、地块连片度等变量与梯田撂荒呈现负相关。梯田撂荒的根本原因是城市化导致的农业务工成本上升,而梯田的地块禀赋会影响耕作的成本与收益进而促使农户做出撂荒决策,同时撂荒梯田的邻域效应将形成负反馈机制进一步促使梯田撂荒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边际化 梯田撂荒 分布特征 聚集特征 邻域效应 影响机制 粤北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75
15
作者 焦珂伟 高江波 +1 位作者 吴绍洪 侯文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229-2238,共10页
植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以增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影响下,植被活动产生了动态的、非线性的响应规律,并体现出水热要素与植被活动多过程的交互作用和复杂影响机制,形成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总结了温度升高和降水变动对植被活动... 植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以增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影响下,植被活动产生了动态的、非线性的响应规律,并体现出水热要素与植被活动多过程的交互作用和复杂影响机制,形成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总结了温度升高和降水变动对植被活动影响研究进展,一定幅度的增温与增雨有利于植被活动增强,但许多研究认为升温超过3℃,或者降水变化50%,将会对植被活动造成不利影响,而其中的关键响应阈值与脆弱性机制仍不明晰;整合分析了气候多要素对植被活动的耦合效应,水、热、光等气候要素相互叠加共同影响植被活动过程,尤其是暖湿的气候组合对植被活动更为有利。综述了植被活动响应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性,及其对植被带分布产生的影响,如我国东北地区的植被活动对温度较为敏感,森林界线发生北移,而内蒙古西部地区则受到水分影响,草原有所退化。提出了今后应遵循"过程和格局耦合"思路,集成应用实验、统计和模型等多种方法,增强植被活动响应气候变化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植被活动 响应过程 研究现状 趋势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 被引量:100
16
作者 赵东升 郭彩贇 +2 位作者 郑度 刘磊 吴绍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99-410,共12页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发展,介绍了常用的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包括生态足迹法、人类净初级生产力占用法、状态空间法、综合评价法、系统模型法和生态系统服务消耗评价法,并客观评述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指出了目前生态承载力研究中存在的...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发展,介绍了常用的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包括生态足迹法、人类净初级生产力占用法、状态空间法、综合评价法、系统模型法和生态系统服务消耗评价法,并客观评述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指出了目前生态承载力研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未来生态承载力研究需要完善理论体系,深入研究承载力过程机理与承载机制,将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流动因素纳入评估体系,构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生态承载力时空动态评估。最终将生态承载力作为解决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问题的抓手,建立区域资源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并落实到主体功能规划和生态安全建设上,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研究方法 薄弱环节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碳输入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驱动机制 被引量:34
17
作者 贺云龙 齐玉春 +5 位作者 彭琴 董云社 郭树芳 闫钟清 王丽芹 李兆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58-366,共9页
外源碳输入对土壤碳源可利用性的改变不仅直接影响着微生物参与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而且也制约着微生物对其它营养元素的需求。在大气氮沉降持续增加的全球变化背景下,部分地区已出现生态系统氮养分条件的显著变化甚至土壤中活性... 外源碳输入对土壤碳源可利用性的改变不仅直接影响着微生物参与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而且也制约着微生物对其它营养元素的需求。在大气氮沉降持续增加的全球变化背景下,部分地区已出现生态系统氮养分条件的显著变化甚至土壤中活性氮素的过量积累,进而带来微生物对碳源需求的增加。通过人为调控碳源的可利用性,改善微生物的碳限制状况,将对科学的增加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外源碳输入对土壤碳排放、凋落物分解以及土壤碳库影响及其主要的微生物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结果,以期能够为未来氮沉降持续增加情景下,如何科学有效地提高生态系统的碳汇潜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利用碳源 碳循环 微生物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多县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种群数量对草畜平衡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0
18
作者 杨帆 邵全琴 +6 位作者 郭兴健 李愈哲 王东亮 张雅娴 汪阳春 刘纪远 樊江文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3,共13页
以黄河源区玛多县为研究区域,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调查了县域内藏野驴、藏原羚、岩羊等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和家畜的种群数量,利用降尺度算法生成了2016年玛多县30m空间分辨率的产草量数据,在此基础上估算了包括野生动物和家畜在内的草畜平... 以黄河源区玛多县为研究区域,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调查了县域内藏野驴、藏原羚、岩羊等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和家畜的种群数量,利用降尺度算法生成了2016年玛多县30m空间分辨率的产草量数据,在此基础上估算了包括野生动物和家畜在内的草畜平衡状况,分析了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对玛多县草畜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1)通过飞行样带内种群密度,推算了玛多县内大型食草动物种群数量,分别与统计数据、暖季调查结果对比验证,估算出2017年冷季藏野驴、藏原羚和岩羊分别为1.71、1.60和0.93万匹(只),家牦牛、藏羊和马分别为7.08、10.22、0.12万头(匹、只),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和家畜总计47.5万羊单位,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羊单位数量与家畜羊单位数量之比为1∶4.5;2)仅考虑饲养家畜,载畜压力指数为1.13,表明草地略微超载;在综合考虑饲养家畜和野生动物的情况下,载畜压力指数为1.38,表明草地中度超载;3)若没有将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纳入草畜平衡核算体系内,载畜压力将被低估22%。超载过牧是造成玛多县草地退化一个主要驱动因素,需人工补饲7.90万t干草或减畜30%才能维持草畜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遥感 大型野生食草动物 种群数量 草畜平衡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3-2017年我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24
19
作者 刘磊 赵东升 +1 位作者 朱瑜 郑度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23,共10页
地震灾害给我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为揭示我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对我国大陆1993-2017年的地震灾害进行了整理分析。结果表明:(1)该时期内我国大陆共发生成灾地震299次,造成7.4万人死亡,47.4万人... 地震灾害给我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为揭示我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对我国大陆1993-2017年的地震灾害进行了整理分析。结果表明:(1)该时期内我国大陆共发生成灾地震299次,造成7.4万人死亡,47.4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1万亿元;(2)该时期内我国大陆地震灾害发生的热点位于云南省、四川省及新疆西部;地震灾害损失的热点与成灾地震发生地的热点有所不同,死亡人口、受伤人口及直接经济损失的热点均位于四川省;(3)重灾地震(死亡人数超过50人的地震)对该时期内我国震害损失起决定性作用,云南省重灾地震发震次数最多,四川省震害损失最大;小震大灾在我国东西部均有发生,但以云南省为最;东部小震大灾多造成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而西部小震大灾人员伤亡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损失 时间变化 空间分布 热点分析 中国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土壤固碳潜力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20
作者 戴尔阜 黄宇 赵东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908-3918,共11页
土壤固碳功能和固碳潜力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研究的重点。草地土壤有机碳库,作为陆地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较小幅度的波动,将会影响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因此,深入研究草地土壤固碳功... 土壤固碳功能和固碳潜力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研究的重点。草地土壤有机碳库,作为陆地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较小幅度的波动,将会影响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因此,深入研究草地土壤固碳功能和固碳潜力对于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土壤固碳潜力相关概念界定基础上,结合《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从样点及区域尺度上综述了目前关于草地土壤固碳潜力的一般估算方法,同时对各类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性进行了评述,提出了草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研究概念模型。最后在对草地土壤固碳的影响因素及固碳措施总结的基础上,阐明了草地土壤有机碳固定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态系统 土壤有机碳 固碳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