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自然土壤brGDGTs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古环境研究的启示
1
作者 王欢业 苗瑞 +4 位作者 卢红选 赵增浩 蔡泽园 盛维娟 刘卫国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46-1656,共11页
由细菌产生的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类化合物(brGDGTs),是示踪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工具。然而,目前关于此类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其不同组分相对分布的气候代用指标,关于其总体含量的影响因素还少有研究。这限制了对于地... 由细菌产生的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类化合物(brGDGTs),是示踪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工具。然而,目前关于此类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其不同组分相对分布的气候代用指标,关于其总体含量的影响因素还少有研究。这限制了对于地质记录中brGDGTs含量气候指示意义以及brGDGTs指标季节性的合理解读。本研究调查了中国大范围表土中的brG-DGTs含量,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包括干旱指数、土壤pH和温度)的关系。结果显示,在全国范围内brGDGTs含量与干旱指数具有最强的相关性,而在不同区域brGDGTs含量均与干旱指数存在中等或较强正相关,但与pH值或温度的相关性不稳定,说明土壤湿度可能是现代表土中brGDGTs含量的主控因素。因此,地质记录中brGDGTs含量的波动可能反映了过去的干湿环境变化。另外,研究结果也表明,土壤中brGDGTs古温度代用指标的季节性,可能不仅包括通常认为的温度的季节性变化,也会受湿度(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所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brGDGTs 气温 古环境 干旱指数 指标季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铷铯资源类型、分布、矿床成因、富集规律及分离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峥岩 侯殿保 +8 位作者 常宏 贺茂勇 程原原 饶辉辉 刘志康 罗家馨 郭钧桦 周江迪 张晓琳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5-283,共19页
随着科技革命的进行,各国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逐渐加大。铷和铯作为关键战略金属资源,在新兴技术领域的优势也逐渐显露,被称为稀有金属中的“绝代双骄”。中国铷铯资源类型多、禀赋好,是推动新兴技术产业转型极为重要的后备资... 随着科技革命的进行,各国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逐渐加大。铷和铯作为关键战略金属资源,在新兴技术领域的优势也逐渐显露,被称为稀有金属中的“绝代双骄”。中国铷铯资源类型多、禀赋好,是推动新兴技术产业转型极为重要的后备资源。本文聚焦于中国铷铯资源整体格局,通过对铷铯资源的赋存形态、地理位置、矿床成因、富集规律及分离提取技术进行分析,总结其资源类型、分布、物源、成矿模式,以及铷铯元素的分离提取、分析测试和铷同位素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铷铯矿床分布较为广泛,主要集中在各大断裂带及次级断裂带周围,形成了沿地质构造呈条带状分布的铷铯矿床成矿区。同时,通过分析不同位置铷铯矿床的成矿过程,明确铷铯矿床成矿元素的来源均与岩浆的高度分异和热液活动密切相关。目前铷铯元素的分离提取与分析测试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并且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不断创新,而铷同位素对岩浆热液及流体活动的高敏感性使其在未来的科技发展格局中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铷铯资源 稀有金属 成矿规律 成矿模式 分离提取 地球化学 铷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冰期以来中亚西风区东部水文气候年代际变化研究
3
作者 李浩然 蓝江湖 +6 位作者 程鹏 Kashif Hayat 吴小辉 王乐 田绒 李建森 郑艳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9-103,共25页
年代际尺度气候变化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特征,受中纬西风环流控制的中亚西风区在该尺度的研究仍存在不足,尤其是全球变暖背景下其水文气候年代际变化机制尚不明确。因此,系统研究中亚西风区近数百年水文气候年代际演变特征,对于理解全... 年代际尺度气候变化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特征,受中纬西风环流控制的中亚西风区在该尺度的研究仍存在不足,尤其是全球变暖背景下其水文气候年代际变化机制尚不明确。因此,系统研究中亚西风区近数百年水文气候年代际演变特征,对于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区域气候效应及其驱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中亚西风区东部树轮、冰芯、湖泊沉积、石笋等46条高分辨率地质记录,结合多窗谱分析等方法,综合探讨小冰期以来该区域水文气候年代际变化的时空特征与驱动机制。研究发现,中亚西风区东部小冰期水文气候变化存在10~35 a和45~82 a的年代际气候周期,现代暖期则以10~35 a周期为主,且区域内部呈现显著空间差异,现代暖期整体表现为暖湿化趋势。小冰期-现代暖期转换期(1800—1920 AD)普遍存在“干旱-湿润-干旱”的年代际转型过程,其中1910s极端干旱事件具有区域普遍性。太阳活动调控的北大西洋涛动相位变化和中纬西风环流南-北摆动对该区域水文气候年代际变化起了主导作用,火山活动对极端事件存在调制效应,而人类活动可能对现代暖湿化起了更重要贡献。本研究为理解中亚西风区气候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提供了多载体证据,未来需结合更多高分辨率地质记录与数值模拟方法,进一步量化自然与人类活动对水文气候年代际变化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冰期 现代暖期 水文气候 年代际 中亚西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调控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研究进展
4
作者 黄云鑫 杨阳 +7 位作者 张鹏 王益 李自民 张萍萍 宋怡 王云强 王宝荣 安韶山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8297-8310,共14页
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剧烈,土壤微生物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功能与过程的主要驱动者,是碳循环的关键驱动力,在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微生物对CO_(2)的固定作用提升土壤的固碳潜力,可助力实现“双碳”的重大战略目标。总结了土壤微生物的... 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剧烈,土壤微生物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功能与过程的主要驱动者,是碳循环的关键驱动力,在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微生物对CO_(2)的固定作用提升土壤的固碳潜力,可助力实现“双碳”的重大战略目标。总结了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生态功能,围绕微生物在土壤有机碳输入、固存、分解和矿化等主要过程,系统梳理了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重要功能,以及气候条件、土壤理化性质和人为活动对微生物介导的碳循环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土壤微生物研究的机遇和挑战,未来需加强微生物介导的宏基因/宏代谢、蛋白质组与酶学的调控作用机制,结合全球微生物计划,开发微生物参与的碳循环模型,以提高土壤作为碳库的固存的预测能力,进而从微生物固碳角度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动态以及土壤碳汇的不确定性提供解释,也为完善未来全球气候变化下陆地碳循环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生态系统 碳汇功能 碳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解石结晶度在中亚北部黄土古气候重建中的应用
5
作者 王燕萍 宋友桂 +2 位作者 韩丽 李越 肖静芸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4-156,共13页
黄土碳酸盐矿物是古气候重建的重要载体,而在中亚干旱区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尚不明确,尤其是方解石成因的区分及其结晶度的气候指示潜力有待深入挖掘。本文以中亚北部干旱区表土和黄土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方解石矿物学特征,... 黄土碳酸盐矿物是古气候重建的重要载体,而在中亚干旱区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尚不明确,尤其是方解石成因的区分及其结晶度的气候指示潜力有待深入挖掘。本文以中亚北部干旱区表土和黄土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方解石矿物学特征,以方解石(104)晶面衍射峰的峰形参数比(峰高/峰面积,H/A值)表征结晶度,并运用广义加性模型系统评估了气候因子与方解石结晶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次生方解石的H/A值(4.21±0.62)显著低于混合成因方解石(6.25±0.82),H/A值与年蒸散量呈显著负相关,可作为古蒸散强度的潜在代用指标。分析发现年蒸散量与年均温的非线性交互效应可解释H/A值76%的变异。H/A值在寒冷或温暖的温度背景下(0~2℃或6~10.5℃)与蒸散量密切相关。而在过渡温度区间(2.5~5.5℃或11~12℃),H/A值随蒸散量的变化存在阈值效应。研究表明方解石结晶度在中亚古气候重建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为解析中亚干旱区第四纪环境演变提供了新的矿物学视角和方法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解石结晶度 表土 蒸散量 黄土 中亚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99)Tc的水平、来源、分析及示踪应用
6
作者 张佳琪 黄钊 +1 位作者 范煜坤 侯小琳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85-1404,共20页
人类核活动如核试验、乏燃料后处理、福岛核污染水排放等向海洋环境释放了大量高裂变产额核素-锝-99(^(99)Tc),然而其带来的潜在环境辐射和健康影响尚不完全明晰。此外,^(99)Tc的高水溶性和长半衰期等特性使其成为良好的海洋示踪剂,示... 人类核活动如核试验、乏燃料后处理、福岛核污染水排放等向海洋环境释放了大量高裂变产额核素-锝-99(^(99)Tc),然而其带来的潜在环境辐射和健康影响尚不完全明晰。此外,^(99)Tc的高水溶性和长半衰期等特性使其成为良好的海洋示踪剂,示踪研究洋流循环和水团交换等环境过程。目前,针对^(99)Tc的综述主要集中在各类样品中^(99)Tc分析方法,较少关注^(99)Tc的海洋环境行为和示踪应用。系统梳理海洋环境^(99)Tc的来源、行为规律及示踪应用现状对于理解其环境辐射危害、应对核污染排放、海洋环境过程示踪研究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对海洋生态系统中^(99)Tc的来源和分布进行系统总结,评述^(99)Tc分析方法的最新进展,重点聚焦在对^(99)Tc的环境行为,特别是^(99)Tc的海洋环境示踪应用,并对该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前景进行展望,以期对日本核污染水排放的^(99)Tc在我国边缘海域和西太平洋海域的环境影响研究提供较为全面系统的基础信息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9)Tc 海洋示踪 海水 分析方法 核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益溪源区第四纪沉积环境及其对益溪河发展过程的指示
7
作者 赵举兴 张书光 +3 位作者 林淑珍 叶俊 张鹏 李长安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61-1472,共12页
益溪是闽江上游支流——沙溪的一级支流,其整个河谷的纵横剖面很能代表福建省河流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福建省河流的缩影。本次工作在益溪源区施工第四纪地质钻孔一口(GC4孔),揭露第四纪沉积物22.4 m,通过AMS14C、粒度和磁化率... 益溪是闽江上游支流——沙溪的一级支流,其整个河谷的纵横剖面很能代表福建省河流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福建省河流的缩影。本次工作在益溪源区施工第四纪地质钻孔一口(GC4孔),揭露第四纪沉积物22.4 m,通过AMS14C、粒度和磁化率,分析了源区沉积环境。通过区域地层对比和河谷地貌特征分析,讨论了源区第四纪沉积环境及对益溪河谷地貌过程的指示。主要结论如下:①GC4孔从下到上分为5个沉积阶段:分别为河流相、湖沼相、湖相风化、山前洪积相和河流相。时代为晚更新世中期至今,在晚更新世晚期发生沉积间断。②源区沉积环境反映了区域抬升、下降、稳定、剧烈抬升、先下降后抬升以及持续抬升的构造运动过程,益溪源区、上段和中段都有相对应的地貌表现。③益溪开始发育时间为晚更新世中期,河谷地貌定型于全新世中期。区内构造抬升最剧烈的时期为晚更新世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源区 沉积环境 粒度 磁化率 河谷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人类世环境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基于湘西北天池的记录
8
作者 张鹏钾 王夏青 +4 位作者 罗增 吕飞亚 玉晓丽 周科翰 蒋雨苗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32-1245,共14页
人类活动已显著且不可逆地改变了地球系统的进程和面貌,故国内外众多学者将上述影响突出变化的1950年以来这一时期称为人类世。然而,在人口集聚且工农业活动频繁的长江中游地区开展人类世的实证研究较为少见。本研究对西洞庭湖澧水流域... 人类活动已显著且不可逆地改变了地球系统的进程和面貌,故国内外众多学者将上述影响突出变化的1950年以来这一时期称为人类世。然而,在人口集聚且工农业活动频繁的长江中游地区开展人类世的实证研究较为少见。本研究对西洞庭湖澧水流域武陵山东麓山顶湘西北天池的沉积岩芯开展了137Cs和210Pbex测年、含水量、粒度、元素、烧失量、TOC和TN等理化指标分析,结果表明该岩芯形成于1945-2022年间,是重建长江中游人类世环境演变的理想载体。通过结合当地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数据,研究发现1985年以来的化肥投入、柑橘(Citrus reticulata)种植等农业活动共同导致了天池水库集水区地表土壤颗粒变粗和TOC、TN、C/N等营养物的富集,同时期原煤采掘和火力发电等工业活动则使得湖内硫含量明显升高。上述结果表明长江中游人类世以来工农业活动对当地环境产生了显著影响,为理解人类世的地理环境变化提供了长江中游的例证,也为该区域生态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推进提供历史借鉴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环境变化 人类活动 天池水库 长江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聚湫/淤地坝沉积旋回的冻融过程模拟及理化特征演变
9
作者 赵翔 王夏青 +3 位作者 张航瑜 唐湘玲 周科翰 黄平安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5-944,共10页
基于黄土洼聚湫流域内坡面土模拟沉积旋回的分选成层和冻融循环过程,通过测量不同冻融状态下各模拟沉积旋回的含水量、颗粒组成、元素组成、有机质和碳酸盐含量等理化特征,表明本研究模拟的3个沉积旋回层理清晰,具备黄土高原坝库内沉积... 基于黄土洼聚湫流域内坡面土模拟沉积旋回的分选成层和冻融循环过程,通过测量不同冻融状态下各模拟沉积旋回的含水量、颗粒组成、元素组成、有机质和碳酸盐含量等理化特征,表明本研究模拟的3个沉积旋回层理清晰,具备黄土高原坝库内沉积旋回的典型特征。冷冻后,模拟的3个旋回细颗粒层水分、碳酸盐及Ca元素均向上富集,而热融后,在下伏的第1和第2旋回细颗粒层中则向下迁移,但在顶部第3旋回细颗粒层受土水势驱动而逆向移动。研究证实,沉积旋回细颗粒层中Ca和Fe高含量和高相关性是鉴别年际冻融层的有效地球化学指标,而XRF连续扫描的Ca和Sr元素高含量和反相关性可视作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际冻融层 沉积旋回 冻融模拟 聚湫/淤地坝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次生林退化对黄土关键带土壤水分的影响——以蒙古栎为例
10
作者 张宁 王云强 +2 位作者 张萍萍 刘潇博 张少康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7-775,I0002,共10页
随着生态恢复和植被重建的推进,国内外在植物生长与土壤水分关系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人工植被或未退化的天然植被,对于天然次生林退化后深剖面土壤水分变化及其与植被互馈关系的研究仍显不足。本研究通过对比退... 随着生态恢复和植被重建的推进,国内外在植物生长与土壤水分关系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人工植被或未退化的天然植被,对于天然次生林退化后深剖面土壤水分变化及其与植被互馈关系的研究仍显不足。本研究通过对比退化样地、未退化蒙古栎样地及农田样地,发现蒙古栎根系最深可达1500 cm,95%根系分布在0~600 cm。黄土关键带0~600 cm土壤含水量为5.3%~20.8%,均值为11.9%。3种样地土壤水分具有显著差异(p<0.001),退化和未退化蒙古栎均过度消耗了深层土壤水资源,加剧了土壤干燥化。退化样地土壤水分恢复有限,根系与土壤水分关系的变化可能是造成根区含水量差异的原因。本研究可为黄土关键带植被管理与水资源调控提供科学参考,助力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关键带 土壤水分 植被演化 植被-水分关系 土壤干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识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动力学100年进步
11
作者 李建平 陈文 +17 位作者 周天军 刘屹岷 黄刚 刘晓东 侯兆禄 丁瑞强 胡鹏 陈尚锋 谭本馗 付遵涛 封国林 罗德海 段晚锁 陈晓龙 姜继兰 唐颢苏 胡开明 屈侠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2-636,共55页
回顾了中国气象学界在过去100年,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动力学领域的深刻理解和显著进步,综述了大气环流遥相关、季风环流、气候系统动力学、青藏高原动力学、古气候及非线性大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尽管力求详尽,但受限于主题范围... 回顾了中国气象学界在过去100年,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动力学领域的深刻理解和显著进步,综述了大气环流遥相关、季风环流、气候系统动力学、青藏高原动力学、古气候及非线性大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尽管力求详尽,但受限于主题范围、篇幅和能力,可能仍有遗漏,敬请谅解。在大气环流遥相关方面,中国学者对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包括东亚-太平洋型、丝绸之路型等多种遥相关型的形成机制和影响。这些研究成果构成了北半球夏季环流异常的核心理论框架,不仅深化了对大气环流遥相关现象的理解,也为国际气候预测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显著提升了对大气环流变化的预测能力。季风环流研究方面,中国学者系统揭示了东亚季风的形成机制及其与热带三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相互作用。通过深入分析季风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海-气相互作用机理,显著提升了对季风系统变化规律的理解,中国主导的全球季风模式对比计划被纳入CMIP6框架,其成果为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提供了关键支撑。同时,对东亚季风指数的定义、历史变化检测归因以及未来预估进行了全面回顾。该指数为季风气候的预测和应对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促进了全球季风研究的深入发展。气候系统动力学领域的研究涵盖了全球变暖动力学、大气层结变化、快速气候调整以及气候变率调整等多个方面。中国学者通过数值模拟试验和理论分析,深入探讨了全球变暖背景下的降水变化机制、大气环流调整以及气候反馈作用等关键问题。中国研发的气候系统模式在CMIP6中表现突出,相关结论被IPCC AR6直接引用,标志着中国模式在国际评估中的话语权显著提升。特别是针对东亚季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关键气候系统的研究,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气候预测和应对提供了有力支持。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地形单元,其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中国学者通过大量观测和数值模拟试验,揭示了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动力和热力强迫作用。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不仅改变了周边地区的大气环流结构,还对亚洲季风、区域气候乃至全球气候产生了深远影响,相关理论被国际气象学界认为是解释亚洲气候变率的核心机制之一。在古气候研究方面,中国学者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和自然档案,重建了历史时期和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序列,揭示了气候变化的周期性、突变性和区域性特征。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中国古气候研究的空白,也为国际古气候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数据支持,推动了全球古气候研究的深入发展。在非线性大气动力学方面,中国学者在大气非线性波动方程、阻塞非线性动力学、可预报性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方法和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成为世界气象组织推荐的可预报性分析工具。这些创新性的理论和方法不仅丰富了非线性大气动力学的理论体系,也为国际大气和海洋系统的可预报性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技术支持,推动了该领域的国际前沿研究。过去100年,中国气象学界在认识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动力学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理解气候变化、提高气候预测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展望未来,中国气象学者将继续在这一领域深耕细作,不断开拓创新,为全球气象事业的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遥相关 非线性大气动力学 季风环流 青藏高原动力学 气候系统动力学 古气候 大气动力学 全球变暖 动力学 历史气候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新品系‘白鹿181’对极端冷冻胁迫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家宏 陈怡平 +4 位作者 李英梅 张峰 张安静 李晓丽 杨子光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3,共9页
为检验冬小麦新品系‘白鹿181’对极端冷冻胁迫的适应能力,以‘洛旱7号’与‘小偃22’为对照,研究‘白鹿181’对极端冷冻的生理响应。研究发现:(1)在极端冷冻胁迫下,‘小偃22’叶片和根系中的自由基和MDA含量>‘洛旱7号>‘白鹿181... 为检验冬小麦新品系‘白鹿181’对极端冷冻胁迫的适应能力,以‘洛旱7号’与‘小偃22’为对照,研究‘白鹿181’对极端冷冻的生理响应。研究发现:(1)在极端冷冻胁迫下,‘小偃22’叶片和根系中的自由基和MDA含量>‘洛旱7号>‘白鹿181’;‘白鹿181’叶片和根系中SOD、CAT、POD、APX酶活性>‘洛旱7号’>‘小偃22’;(2)‘白鹿181’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小偃22’13.9%(P>0.05),高于‘洛旱7号’5.5%(P>0.05);‘白鹿181’根系中NO含量高于‘小偃22’18.7%(P<0.05),高于‘洛旱7号’3%(P>0.05);(3)‘白鹿181’根系中NOS活性高于‘洛旱7号’8.5%(P>0.05),高于‘小偃22’14.3%(P>0.05)。研究结果表明,与‘洛旱7号’和‘小偃22’相比,‘白鹿181’对极端冷冻胁迫具有较强的抗性,且‘白鹿181’较适宜于关中平原等黄河中游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白鹿181’新品系 极端环境 冷冻胁迫 生理响应 ‘小偃22’ ‘洛旱7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2014−2022年O_(3)污染的气象影响及潜在源区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雪玲 王启元 +3 位作者 王璐瑶 刘凡 李彩虹 徐戈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6-496,共11页
臭氧(O_(3))污染已成为西安市继细颗粒物(PM_(2.5))污染后的又一大环境难题,其污染成因复杂,攻坚治理任务重。结合2014−2022年O_(3)逐小时质量浓度和同期气象数据,利用HYSPLIT模型和MeteoInfo软件对西安市不同季节气团后向轨迹进行聚类... 臭氧(O_(3))污染已成为西安市继细颗粒物(PM_(2.5))污染后的又一大环境难题,其污染成因复杂,攻坚治理任务重。结合2014−2022年O_(3)逐小时质量浓度和同期气象数据,利用HYSPLIT模型和MeteoInfo软件对西安市不同季节气团后向轨迹进行聚类分析;通过计算潜在源贡献因子(potential source contribution function,PSCF)、浓度权重轨迹(concentration weighted trajectory,CWT)对西安市O_(3)污染时空变化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以及传输路径及潜在源区展开研究。结果表明:①2014−2022年西安市O_(3)浓度波动变化,2022年O_(3)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浓度第90百分位数(MDA8 O_(3)_90^(th))(161μg/m^(3))较2014年增加22%。非工作日O_(3)小时浓度高值持续6 h(13:00−19:00),长于工作日的3 h(14:00−17:00),“周末效应”明显。②不同气象要素对O_(3)浓度的作用影响差异显著。O_(3)浓度与气温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气温高于30℃时,O_(3)小时(O_(3)-1 h)浓度均值为144μg/m^(3),O_(3)超标率显著上升。相对湿度为30%~40%时O_(3)超标率最高,相对湿度大于60%时O_(3)超标率显著下降。在云量(8分制云量)为0和7时,O_(3)小时浓度超标出现频率较高。③对应西安市O_(3)浓度高的气团轨迹为偏东向和西南向气团。随着春夏季更替,西安市O_(3)浓度的潜在源区由西南和偏东方向外来源区贡献转为西南本地源贡献。研究显示,西安市O_(3)污染受本地排放和外来输送的共同作用,在严格控制本地污染源排放的前提下,必须加强与其周边区域的联防联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浓度时空分布 气象因子 传输路径 潜在源区 西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放射分析化学的现状和展望
14
作者 侯小琳 史克亮 党海军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7-418,共22页
放射分析化学是分析化学的重要分支,其以放射性核素及其形态和种态为研究对象,是聚焦核素分离材料、核素分离与测量技术、设备和方法研究的一门学科。几十年来,该学科在我国核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国家核安全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 放射分析化学是分析化学的重要分支,其以放射性核素及其形态和种态为研究对象,是聚焦核素分离材料、核素分离与测量技术、设备和方法研究的一门学科。几十年来,该学科在我国核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国家核安全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放射分析化学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特效分离材料国产化、痕量放射性核素的高灵敏分析、海洋环境放射性分析、核燃料循环过程工艺分析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创新研究成果,专业技术队伍与科研平台的建设明显加强,有力支撑了我国国防建设、核环境安全保障、核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核燃料后处理的技术跃升。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和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应用发展的战略需求相比,在低水平难分析核素的高灵敏准确分析、复杂体系中核素形态的准确识别与分析、放射分析自动化、核素测量设备的自主研发等方面仍面临很多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效分离材料与分析设备国产化创新、核素及其形态的原位自动化分析、放射性医药质控分析、大范围环境放射性在线监测和后处理等高辐射条件下自动化智能化分析测量系统的建设等方面研究,提高放射化学分析方法技术与分析仪器设备的自主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同时需要关注放射分析化学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强化放射分析标准化技术和方法、核设施退役多维度表征技术研发,拓展其在多领域应用,推动高水平放射分析化学平台和团队建设,全面提升我国放射分析化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分析 核素形态分析 核环境安全 放射性核素 萃取色谱树脂 核素测定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根植带:概念、要素构成与作用机制
15
作者 申艳军 张晟玮 +3 位作者 穆青翼 师百垒 姚莹莹 彭建兵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9686-9699,共14页
基于秦岭多岩性梯度的植被根系发育特征系统考察,提出了“生态根植带(Ecological Rooting Zone,ERZ)”的学术观点,用于表征维系山地根系定繁生长的岩-土-水垂向结构功能带。通过对ERZ要素构成、发育特征及作用机制阐述,明晰了ERZ本质属... 基于秦岭多岩性梯度的植被根系发育特征系统考察,提出了“生态根植带(Ecological Rooting Zone,ERZ)”的学术观点,用于表征维系山地根系定繁生长的岩-土-水垂向结构功能带。通过对ERZ要素构成、发育特征及作用机制阐述,明晰了ERZ本质属性、空间范围、垂向结构、水平分异特征及要素协调耦合机制;同时对比了ERZ与地球关键带、地表基质层等相近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取得认识如下:(1)ERZ是连接地表生态系统与基岩圈层物质能量交换的关键带,其禀赋的生态地质特征决定了地表植被生长格局与质量。(2)ERZ深度范围界定为地表至影响植被根系发育的最深垂向距离,并受不同岩性的抗风化能力影响存在明显差异。(3)ERZ垂向结构可分为浅根系-腐殖质交互层、主直根系-风化带支撑层、深根系-基岩裂隙锚固层,不同深度域扮演着根系力学改造、裂隙水动力传输与矿物养分释放的差异化角色;而其水平分异表现为根系对岩土-地貌-水文协同的适应性响应。(4)基岩-裂隙-根系-水文协调耦合控制影响着ERZ发育特征,其中,基岩性质对ERZ空间分布发挥控制作用;裂隙发育对ERZ垂向结构发挥约束作用,水文状况对ERZ水平分层发挥重要导向作用,而根系竞争调控着ERZ发育形态。(5)对比相近领域的学术概念,ERZ以植被根系生长为主导、关注从浅表到裂隙基岩的垂向连续区域,并强调生态-地质要素的动态协同演进机制,其突破了以往对“根土界面”的简单理解,将视角延伸至根系生长空间与基岩-裂隙-水文的协同演化范畴,为认知地质要素参与山地植被生态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根植带(ERZ) 生态区带 要素构成 作用机制 四元耦合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色谱纯化的回收率对镁同位素测定的影响
16
作者 陈峥 苟龙飞 +5 位作者 刘纯瑶 李臣子 徐阳 张文琦 任嘉园 金章东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8-667,共10页
准确测定Mg同位素比值是示踪各种地球化学及行星化学过程的前提和基础,但目前国际上不同实验室测量同一国际标准物质Mg同位素的偏差远超各实验室内精度。为了评估色谱纯化Mg的回收率对准确测定Mg同位素值的影响,本文根据离子交换理论,... 准确测定Mg同位素比值是示踪各种地球化学及行星化学过程的前提和基础,但目前国际上不同实验室测量同一国际标准物质Mg同位素的偏差远超各实验室内精度。为了评估色谱纯化Mg的回收率对准确测定Mg同位素值的影响,本文根据离子交换理论,使用正态分布方法拟合Mg同位素的淋滤曲线,再通过理论计算得到离子交换纯化过程中造成的Mg同位素分馏的理论值,该数值与MC-ICP-MS检测无关,但对Mg同位素测试准确度有直接影响。目前世界上各实验室主要通过绝对回收率(AR)或相对回收率(R)来判断回收效率,由于测试的空间电荷效应,绝对回收率易被高估,且>99%的R值并不能完全保证不引起可观测到的Mg同位素分馏。因此推荐使用相对回收率来监测色谱纯化过程中的回收率对Mg同位素分馏的影响。根据分离纯化流程,通过理论计算得到,当R>99.2%时,可认为在离子交换纯化过程中没有发生可观测到的Mg同位素分馏,从而不影响MC-ICP-MS测试Mg同位素的准确性。根据理论计算得到的R值表明,各实验室对同种国际标准物质测试结果的偏差极可能是由于离子交换纯化过程中回收率不足而引起的Mg同位素分馏所致。本文提出,对于每一个样品,只需要分别测量离子交换过程中接收区间及其前后一定区间溶液中Mg的含量,计算得到的R值与其理论值比较,即可判断分离纯化过程中是否引起了可观察到的Mg同位素分馏,为准确测定Mg同位素的色谱纯化过程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同位素 回收率 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准确度 理论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克量级放射性同位素分析的加速器质谱分析技术及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起 侯小琳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25-1535,共11页
加速器质谱(AMS)技术已发展成为测试超低含量长寿命放射性核素的最灵敏手段,探测限降低至阿克量级。该文对加速器质谱的基本原理、加速器质谱仪基本结构、仪器经历的四代发展演化情况以及加速器质谱相关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综述,以便于感... 加速器质谱(AMS)技术已发展成为测试超低含量长寿命放射性核素的最灵敏手段,探测限降低至阿克量级。该文对加速器质谱的基本原理、加速器质谱仪基本结构、仪器经历的四代发展演化情况以及加速器质谱相关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综述,以便于感兴趣的科研人员或从事相关交叉研究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了解加速器质谱的技术原理、发展趋势、应用领域和范围,促进该技术的应用和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近10年来,我国加速器质谱技术发展快速,仪器设备急剧增加,实验室建设和应用领域发展迅猛,在建及建成各类设备二十余台,设备类型愈发多样化,测试核素同样经历了最初的14C单一核素到现在“主流长寿命放射性核素”的近乎全覆盖扩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对我国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的建设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和汇总也正得其时。加速器质谱技术除了推动传统的基础科学研究外,必将在对全球气候、环境污染、公众健康和国际性的核材料安全防护等热点问题的研究中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器质谱 阿克量级 超低含量 长寿命 放射性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突变新品系‘白鹿181’的遗传构成、品质分析及栽培技术
18
作者 陈怡平 陈东 +12 位作者 刘强 毋俊华 郭家宏 张静 闽东红 张安静 李瑞国 郑颖娟 赵燕 马吉福 苏翠翠 江瑶 魏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79-1688,共10页
为了选育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本研究以‘小偃22’为试验材料,采用CO_(2)激光致死剂量辐射小麦品种‘小偃22’的种子,筛选突变株,检验其稳定性,分析其产量和品质,并探讨突变株‘白鹿181’新品系的栽培技术。结果表明:1... 为了选育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本研究以‘小偃22’为试验材料,采用CO_(2)激光致死剂量辐射小麦品种‘小偃22’的种子,筛选突变株,检验其稳定性,分析其产量和品质,并探讨突变株‘白鹿181’新品系的栽培技术。结果表明:1)通过小麦660K芯片对‘小偃22’的突变株‘白鹿181’新品系进行遗传构成鉴定,共检测出63051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其中有1个不确定SNP位点,无差异SNPs位点442859个(占70.24%),差异SNPs位点187657个(占29.76%)。以‘小偃22’为模板,发现缺失和变异主要集中在AA、AC、AG、AT、CC、CG、GG、TC、TG和TT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上,其中AA、CC、GG和TT分别占19.23%、23.50%、23.40%和19.46%。2)与‘小偃22’相比,激光诱变产生的突变株‘白鹿181’的千粒重和产量3年平均增幅分别为9.31%和5.10%。3)‘白鹿181’的17种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小偃22’,籽粒容重增加7.3%,湿面筋指数增加15.4%,稳定时间延长11.0%,最大拉伸阻力增加34.8%。4)不同施肥量和播种量对‘白鹿181’产量和千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产量和千粒重综合考虑,在施750 kg·hm^(-2)氮肥条件下,每公顷播种180 kg种子的效益可实现最大化。研究结果表明,‘白鹿181’较适宜于关中平原等黄河中游地区种植,‘白鹿181’新品系的培育,为丰富我国小麦种质资源以及选育优质高产新品种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小偃22’ ‘白鹿181’ 激光诱变育种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