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0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庐山第四纪沉积砾石的显微构造系统及地质环境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胡东生 张华京 +8 位作者 徐冰 白建斌 田新洪 王旭龙 宋友桂 于学锋 刘卫国 安芷生 张国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87-795,共9页
经过多年的区域地质调查和第四纪环境演变的分析,对庐山芦林盆地大校场谷口剖面松散沉积物中变形砾石进行岩石显微构造学的研究。发现变形砾石内部存在特殊的微裂隙组构,呈现出错裂-横裂-劈裂-爆裂-复裂-应力矿物等的复杂组合,其结构面... 经过多年的区域地质调查和第四纪环境演变的分析,对庐山芦林盆地大校场谷口剖面松散沉积物中变形砾石进行岩石显微构造学的研究。发现变形砾石内部存在特殊的微裂隙组构,呈现出错裂-横裂-劈裂-爆裂-复裂-应力矿物等的复杂组合,其结构面特征反映出显微构造形迹的力学性质是互为转变的。通过物理模型分析和试验变形比对等综合材料证明,变形砾石是遭受了既密集、又分散、还具有同时发生作用的长时期的多边界外力条件及平衡力系,内部形成破裂其应力传递过程和性质改变与变形形迹转变及其做功连续扩展,是由低于疲劳极限的具有脉动性作用微弱应力造成的。地球陆表过程和地质环境要素及其动力学机制的研究认为,只有第四纪晚期地质事件的低温、低应力及其分散密集的多颗粒平衡力系的缓慢长期及间歇脉动作用的边界条件才能满足、符合及形成这种特殊的岩石变形构造,为中国东部山地可能遭受第四纪冰冻环境及冰川作用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微裂隙 冷构造系统 陆面表层冰冻作用 地质环境响应:地球动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庐山晚第四纪沉积地层同位素的环境示踪及表层过程 被引量:1
2
作者 胡东生 李小豫 +5 位作者 胡蓉 熊卫强 胡文瑄 田新红 刘卫国 张国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922-1930,共9页
通过对庐山(1997-2009)进行科学考察及深入研究,取得大校场沟口晚第四纪剖面地层的Rb—Sr-O稳定同位素的丰度检测数值,采用系统分析及综合研究将沉积地层划分为冰期一间冰期一冰缘期一冰后期的气候演化旋回:冰期阶段平均温度为-6.... 通过对庐山(1997-2009)进行科学考察及深入研究,取得大校场沟口晚第四纪剖面地层的Rb—Sr-O稳定同位素的丰度检测数值,采用系统分析及综合研究将沉积地层划分为冰期一间冰期一冰缘期一冰后期的气候演化旋回:冰期阶段平均温度为-6.9℃,降水量约为550.1~1283.5mm;间冰期阶段平均温度约为8.O℃,降水量约为1650.2mm;冰缘期阶段平均温度约为0。5℃,降水量为1600.Omm,其惯性升温时年降水量可能为1650.2ram;冰后期阶段在其初期高温期年平均温度(温度负涨落现象未计算在内)为11.8℃,高温期年降水量约为1650.2mm;现代年平均温度为11.5℃,现代年降水量为1833.6mm。这是庐山地区首次在大校场沟口剖面获得的系统气候变化资料,可以为山地气候演化和区域响应与全球变化的分析提供新的科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层型地层 标型环境事件 连续表层作用 气候演化旋回 庐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陆架第四系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指示
3
作者 葛家旺 成湘 +3 位作者 赵晓明 刘宇明 李旭彪 张欣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0-1025,共16页
沉积物的粒度数据可反映水动力特征及陆源物质构成,综合反馈海平面升降、区域物源及气候环境变化等信息,其中粒度数据中环境敏感因子是沉积环境及季风强度的良好指标。南海西北浅水陆架地区系统的钻井资料为水动力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 沉积物的粒度数据可反映水动力特征及陆源物质构成,综合反馈海平面升降、区域物源及气候环境变化等信息,其中粒度数据中环境敏感因子是沉积环境及季风强度的良好指标。南海西北浅水陆架地区系统的钻井资料为水动力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载体,本研究基于获取的陆架区第四系52件样品的粒度特征分析认为,南海西北部陆架沉积物主要由黏土和粉砂组成,自下而上粒度呈“细—粗”的变化趋势,水动力作用增强。分别采用粒级—标准偏差法、端元组分分析法和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沉积物样品提取环境敏感组分,以探讨东亚季风气候的强度变化与敏感组分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方法提取出的细粒和粗粒组分含量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说明3种方法均适用于南海西北部陆架区环境敏感组分分析。端元组分分析法获得的端元组分的比值EM1/(EM1+EM2+EM3+EM4),与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分离出的4个粒级主成分计算得出的综合指标GS,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可作为东亚夏季风相对强度变化的替代指标;3种方法综合得出的4.03~8.68μm细粒组分含量变化也可指示东亚夏季风的强度变化。中更新世气候转型(约0.8-0.9 Ma)之后,东亚季风的变化幅度加剧,夏季风有所增强,冬季风显著增强后减弱;在0.9 Ma之后,海平面下降造成陆架暴露,粗粒沉积物随之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特征 环境敏感组分 沉积环境 第四系 南海西北部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上湖旧石器遗址沉积地层记录的环境演化及古人类行为适应研究
4
作者 贾雅娜 李三灵 +5 位作者 赵文杰 朱艳 刘翀昊 涂华 李浩 张玉柱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66,共14页
探究遗址沉积过程与古环境背景对于全面了解古人类生存行为信息具有重要意义。江西上湖遗址是中国南方地区新近发掘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遗址均质红土B层中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表现出小型化特点,年代始于距今约2.6万年前。本研究... 探究遗址沉积过程与古环境背景对于全面了解古人类生存行为信息具有重要意义。江西上湖遗址是中国南方地区新近发掘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遗址均质红土B层中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表现出小型化特点,年代始于距今约2.6万年前。本研究对上湖旧石器遗址沉积地层开展了野外考察和室内土壤微形态、磁化率、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分析,同时对出土的石制品进行了考古埋藏学分析。地学和考古学方法二者相互印证,明确揭示出该遗址区均质红土B层仅受到了低能坡面流水作用,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古人类技术行为信息。推测古人类在MIS2阶段频繁占据和使用上湖遗址等区域,可能与拥有小型石片石器技术的华北地区人群难以忍受该时段北方极端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被迫向南迁徙、从而到达了气候相对干凉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进行生产活动有关。并且上湖遗址古人类采取了偏后勤式流动策略,以应对异常极端气候带来的资源分布不均和可预测性降低等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湖旧石器遗址 地质考古 人类行为适应 小型石片石器 MIS2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关键带土壤水文过程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云强 张少康 +1 位作者 张萍萍 杨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46-1360,共15页
地球关键带是21世纪地球科学的前沿和重点领域之一。黄土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0%,中国的黄土高原是典型的地球关键带之一。土壤水文过程驱动着黄土高原关键带不同尺度的系列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决定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的演化方向与... 地球关键带是21世纪地球科学的前沿和重点领域之一。黄土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0%,中国的黄土高原是典型的地球关键带之一。土壤水文过程驱动着黄土高原关键带不同尺度的系列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决定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的演化方向与可持续性。基于地球关键带“4M”研究框架,综述了黄土高原关键带土壤水文过程研究的热点与前沿,梳理了不同尺度土壤水文过程的观测方法与技术、模型模拟与填图、深层土壤干化管理等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围绕黄土高原关键带土壤水资源优化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提出了全球气候变化和大规模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黄土高原关键带土壤水文过程的优化管理对策和建议,展望了黄土高原关键带土壤水文过程研究的未来趋势。以期深化黄土高原关键带研究的科学认知,促进地球关键带科学的发展,为黄土高原自然资源优化管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关键带 黄土高原 土壤水文过程 优化管理 生态系统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SWOT分析与深度开发 被引量:19
6
作者 李卫朋 刘起 +4 位作者 鲜锋 李娟 孔祥辉 骆菲菲 康志海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93-599,共7页
针对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市场疲软,与黄土地质遗迹极高的科学、科普价值不匹配等问题,运用SWOT态势分析法,对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进行系统诊断,提出了加快现代化地质博物馆建设、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科普效应、整合资源、联合... 针对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市场疲软,与黄土地质遗迹极高的科学、科普价值不匹配等问题,运用SWOT态势分析法,对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进行系统诊断,提出了加快现代化地质博物馆建设、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科普效应、整合资源、联合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产权分离、广泛融资等发展战略,以期为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深度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川黄土 国家地质公园 SWOT 数字博物馆 产权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尘暴形成史初步研究——中国沙漠几个典型地质学记录的实证 被引量:6
7
作者 李保生 安芷生 +7 位作者 祝一志 靳鹤龄 周卫健 董光荣 高尚玉 吕玉晓 余雪飞 高全洲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89-200,共12页
以位于沙漠黄土边界带的榆林、阿羌和米浪沟湾地层剖面为典型例证 ,讨论了 110 0kaBP以来中国沙漠沙尘暴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过程。提出在过去的 110 0ka中该区总共记录了 4 2个沙尘暴时期 ,并与 4 1个间沙尘暴时期构成比较连续且交替进... 以位于沙漠黄土边界带的榆林、阿羌和米浪沟湾地层剖面为典型例证 ,讨论了 110 0kaBP以来中国沙漠沙尘暴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过程。提出在过去的 110 0ka中该区总共记录了 4 2个沙尘暴时期 ,并与 4 1个间沙尘暴时期构成比较连续且交替进行的一系列沉积演化历史。其中 ,最强烈的沙暴期发生时间大致在 6 2 0kaBP和 6 80kaBP前后 ,最温暖的间沙尘暴期出现在 5 90~ 5 0 0kaBP和15 0~ 70kaBP。研究认为 ,110 0kaBP以来因沙尘暴期与间沙尘暴期交替出现而形成的沉积旋回 ,是自那时以来在冰期、间冰期气候波动影响下冬夏古代季风相互对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中国 地质学 成因 强对流天气现象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断裂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邵永新 李振海 +2 位作者 陈宇坤 任峰 姚政权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0-89,共10页
天津断裂分为天津南断裂和天津北断裂。根据人工地震探测结果,分别在天津静海县城西、西青区炒米店村、小南河村以及宁河县朱头淀村布设了4条钻孔剖面,对这2条断裂开展了钻孔勘探工作。经微体古生物鉴定,获得了各钻孔的海相层位置;经地... 天津断裂分为天津南断裂和天津北断裂。根据人工地震探测结果,分别在天津静海县城西、西青区炒米店村、小南河村以及宁河县朱头淀村布设了4条钻孔剖面,对这2条断裂开展了钻孔勘探工作。经微体古生物鉴定,获得了各钻孔的海相层位置;经地层年代测试,确定了第1、第2和第3海相层的年代;通过以海相层为标志层的地层对比,并结合小南河村BZ1、TN3孔古地磁的测试结果,对这2条断裂的活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南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未发现有过活动的迹象,其最新活动年代可能在中更新世。而天津北断裂也未发现晚更新世以来存在活动的迹象,该断裂在早更新世早期可能有过活动。由此可见,天津南断裂活动性可能要强于天津北断裂。同时发现,第2、第3、第4海相层在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现象。因此,在将其用于地层对比时,必须同时确定各海相层的地质年代,否则对比结果可能会出错。对于发生年代存在争议的第2海相层,认为其形成时间应在7万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断裂 海相层 地层对比 断层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北部晚新近纪“吴起古湖”的古地磁年代学与古环境记录 被引量:3
9
作者 孙蕗 岳乐平 +4 位作者 王建其 李建星 徐永 张佳音 马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51-1462,共12页
晚新近纪以来中国北方堆积的风成红粘土-黄土序列是古气候信息的良好载体,在黄土高原北部的吴起地区存在一套湖相沉积物,层位上介于第四纪黄土与晚新近纪红粘土之间,但该古湖存在的具体时限尚不清楚.我们利用岩石磁学及古地磁年代学方... 晚新近纪以来中国北方堆积的风成红粘土-黄土序列是古气候信息的良好载体,在黄土高原北部的吴起地区存在一套湖相沉积物,层位上介于第四纪黄土与晚新近纪红粘土之间,但该古湖存在的具体时限尚不清楚.我们利用岩石磁学及古地磁年代学方法并结合多种气候指标对代表"吴起古湖"的土佛寺剖面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湖相沉积物中特征剩磁的载体主要为磁铁矿和赤铁矿,在此基础上得到的磁极性序列能很好地与国际地磁极性年表对比,剖面起始于4.28 Ma B.P.左右,湖相沉积层起始于3.0 Ma B.P.左右,结束于1.2 Ma B.P.左右.岩性、磁化率、粒度和沉积速率变化均反映出这一时期该地区环境变化的总体趋势是由暖湿向冷干发展,期间"吴起古湖"的演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3.0~2.5 Ma B.P.为古湖形成时期,水体相对较深;2.50~2.05 Ma B.P.期间受古气候变化的影响湖水明显变浅;2.05~1.20 Ma B.P.时古湖中仍有一定量的水体存在,但随后逐步缩小并最终消亡.该地区气候条件在1.2 Ma B.P.左右的恶化是导致吴起古湖消亡的主要因素,区域构造活动引起的北洛河溯源侵蚀并切穿湖盆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起古湖 古地磁年代学 古环境 黄土高原 晚新近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庐山地区大校场晚第四纪沉积年龄测定及层序地层学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东生 胡蓉 +5 位作者 李小豫 胡文瑄 王旭龙 田新红 刘卫国 张国伟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6-43,48,共9页
通过庐山科学考察(1997—2009)对大校场沟口晚第四纪剖面地层进行精细研究,采用古地磁、电子自旋共振(ESR)、36Cl、释光法等多种仪器测年方法的分析,建立了完整剖面的全时段地层的自400 ka.B.P.以来的系列年龄数据,与之相对应识别出Biwa... 通过庐山科学考察(1997—2009)对大校场沟口晚第四纪剖面地层进行精细研究,采用古地磁、电子自旋共振(ESR)、36Cl、释光法等多种仪器测年方法的分析,建立了完整剖面的全时段地层的自400 ka.B.P.以来的系列年龄数据,与之相对应识别出Biwa-III(320 ka.B.P.)事件、Biwa-II(260 ka.B.P.)事件、Biwa-I(180 ka.B.P.)事件(因铁盘扰动影响缺失)、Blake(100 ka.B.P.)事件、Laschamp(20 ka.B.P.)事件(因表层活动影响未发育)等古地磁极性事件,结合层序地层和层型特征及沉积环境将剖面地层由早至晚划分为4个发展旋回阶段:I阶段为冰期(400~200 ka.B.P.)气候时期,II阶段为间冰期(200~100 ka.B.P.)气候时期,III阶段为冰缘期(100~10 ka.B.P.)气候时期,IV阶段为冰后期(10~0 ka.B.P.)气候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第四纪沉积 多种器测定年数据 层型序列及综合年龄 沉积旋回阶段 庐山大校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中世纪暖期以来的温湿模式:来自黔西高原野鸡坪泥炭沉积记录的证据 被引量:1
11
作者 曾巧 曾蒙秀 +9 位作者 彭海军 伍永秋 宋友桂 王嘉晟 刘云凤 吴江宏 盛恩国 吴洋洋 王天阳 倪健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37-1848,共12页
通过高密度AMS14C测年构建黔西高原野鸡坪泥炭YJP01钻孔的年代框架,基于多环境代用指标分析,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探究野鸡坪泥炭中主要地球化学元素来源及其环境指示意义,恢复该区中世纪暖期至小冰期详细的气候变化过程。结合已有研究成... 通过高密度AMS14C测年构建黔西高原野鸡坪泥炭YJP01钻孔的年代框架,基于多环境代用指标分析,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探究野鸡坪泥炭中主要地球化学元素来源及其环境指示意义,恢复该区中世纪暖期至小冰期详细的气候变化过程。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解析西南地区及临近区域在这2个时期气候条件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野鸡坪地区中世纪暖期(1 200―1450年)和小冰期(1 450―1880年)的气候特征分别为暖湿和冷干,与周边地区的古气候记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②西南地区在这2个气候特征时期存在“暖湿-冷干”和“暖干-冷湿”2种温湿度组合模式,在空间上存在一条分界线并呈现东西分异模式;③西风南支位置的南北移动对西南地区过去千年的温湿度组合模式具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风 野鸡坪泥炭 岩芯扫描 小冰期 喀斯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关键带土壤微生物介导有机碳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阳 王宝荣 +7 位作者 孙慧 周媛媛 乔江波 宋怡 张萍萍 李自民 王云强 安韶山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5-174,共10页
地球关键带是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圈、水圈、岩石圈高度交汇和相互作用的地球表层复杂系统,也是联结气候系统-地表过程-地球深部过程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桥梁,微生物在地球关键带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认识地球关键带结构与功能,阐... 地球关键带是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圈、水圈、岩石圈高度交汇和相互作用的地球表层复杂系统,也是联结气候系统-地表过程-地球深部过程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桥梁,微生物在地球关键带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认识地球关键带结构与功能,阐明关键带土壤微生物介导的碳转化过程是当前关键带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首先介绍地球关键带的结构与范畴,以及土壤微生物结构特征、微生物驱动的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然后指出当前工作仍停留在地球关键带的基本结构认识和土壤碳储量特征描述上,建议从关键带整体框架出发,沿垂直方向综合考虑从植物冠层到基岩之间的碳循环过程,联合使用多种技术方法,将短期高频次观测和长期定位观测相结合,重视长时间尺度下土壤有机碳对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及反馈机制,特别关注土壤碳在关键带各界面的微生物驱动过程及其迁移转化规律;最后在考虑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和全球碳排放路径等时代因素的背景下,开展大气、植被、土壤、微生物、基岩、地下水等多界面、多过程、多时间尺度的同步观测和系统性研究,为地球关键带土壤碳循环模型优化及气候变化预测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我国“双碳”目标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关键带 土壤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 碳循环 碳汇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及陕西秦巴地区岩溶石漠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贺凯凯 陈清敏 +5 位作者 成星 杨治国 韩静 曹江涛 艾昊 张文硕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7-162,共16页
石漠化危害着生态环境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经过20多年的综合治理,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面积呈减少的趋势,国家也将西南八省、区、直辖市设定为石漠化监测区域;而在陕西秦巴地区岩溶地质遗迹的研究中已发现石漠化发育的迹象,这对秦巴地区... 石漠化危害着生态环境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经过20多年的综合治理,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面积呈减少的趋势,国家也将西南八省、区、直辖市设定为石漠化监测区域;而在陕西秦巴地区岩溶地质遗迹的研究中已发现石漠化发育的迹象,这对秦巴地区的生态安全造成威胁。文章总结西南地区岩溶石漠化的内涵、现状、危害、成因和治理经验,为开展非监测区--陕西秦巴地区岩溶石漠化的调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遥感解译、无人机遥感调查和碳酸盐岩溶蚀速率分析,首次查明了陕西秦巴地区石漠化的发育情况,填补了该区域石漠化研究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石漠化 现状 危害 成因 治理经验 陕西秦巴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南黄海西部第四纪长江埋藏古河道分布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影影 夏非 +2 位作者 张振克 胥勤勉 陈诗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0-54,共15页
长江作为连接青藏高原与西太平洋边缘海的最重要水系之一,其形成演化研究备受学者关注.详细梳理了近几十年来苏北-南黄海西部埋藏古河道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本区第四纪以来长江古河道的埋藏分布状况进行了综述.研究显示,本区长江埋藏古河... 长江作为连接青藏高原与西太平洋边缘海的最重要水系之一,其形成演化研究备受学者关注.详细梳理了近几十年来苏北-南黄海西部埋藏古河道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本区第四纪以来长江古河道的埋藏分布状况进行了综述.研究显示,本区长江埋藏古河道特别发育,并在第四纪期间经历了多次迁移、往返摆动.由于本区面积广大且古地貌条件复杂、研究分析所采用的钻孔空间分辨率偏低、高质量的岩芯缺乏和采样密度不够以及测年方法局限等因素限制,目前对长江古河道迁移路线的认识仍存在较多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第四纪以来长江古河道大致在扬州-泰州-姜堰-海安-弶港一线以南摆动,但对于其具体入海位置仍存在较多争议;另一种观点认为受长江三角洲地区差异性构造沉降与地形障碍影响,长江古河道自苏北平原、经北翼地区而逐渐南迁.此外,在毗邻的南黄海西部陆架区也发现了一系列形成于晚更新世末期近东西向的长江古河道.作为长江古河道变迁的一个关键研究区,今后需在提高钻孔研究分辨率、建立第四纪高精度可靠年代标尺、加强长时间尺度物源及海陆记录对比研究等方面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查明长江古河道的埋藏分布规律,将有助于深入认识第四纪长江沉积物源-汇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和机制,丰富该区古地貌与沉积环境演化信息,对于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工程建设选址亦可提供重要的基础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埋藏古河道 沉积环境 第四纪 苏北-南黄海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盐湖K、Li、B等盐类资源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饶辉辉 潘彤 +3 位作者 贺茂勇 侯殿保 陈建洲 周江迪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6-396,共21页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最大的高原型内陆盆地,拥有着丰富的盐湖矿产资源,其中K、Li、B等资源储量和品质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地位。文章详细探讨了这些资源的富集成因,并将其归纳为地质构造、气候变化、化学风化与沉积、水体补给四个方面。...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最大的高原型内陆盆地,拥有着丰富的盐湖矿产资源,其中K、Li、B等资源储量和品质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地位。文章详细探讨了这些资源的富集成因,并将其归纳为地质构造、气候变化、化学风化与沉积、水体补给四个方面。其中地质构造运动塑造了柴达木盆地独特的“高山深盆”环境,为盐类物质的沉积提供了初始条件;气候变化特别是干旱气候的出现,促进了盐分的蒸发浓缩;化学风化作用则为盐湖提供了矿物质来源,而沉积过程决定了这些物质在盆地何处富集;水体补给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热泉和深层油田水的补给,这些都显著影响了盐湖中K、Li、B等盐类资源的富集。同位素地球化学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揭示盐湖卤水的物源、补给源及其成矿过程,为全面系统地揭示盐湖地球化学系统提供了新的视角。然而,在柴达木古湖的演化、Ca-Cl型卤水混合作用下的钾盐成矿等方面仍存在未解决的科学问题,解决这些科学问题对我国盐湖盐类战略性资源富集及其成矿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盐湖 盐类资源 富集成因 物源 成矿机制 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无本底土壤培养实验下GDGTs的含量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苗瑞 赵增浩 +2 位作者 蔡泽园 刘旭 王欢业 《岩矿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6-329,共14页
微生物来源的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类化合物(GDGTs)是古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工具。培养实验有助于明确GDGTs对环境参数的响应机理,检验相关气候代用指标的可靠性。然而目前的GDGTs培养实验主要针对单一菌株或存在本底信号影响,制约了对土... 微生物来源的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类化合物(GDGTs)是古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工具。培养实验有助于明确GDGTs对环境参数的响应机理,检验相关气候代用指标的可靠性。然而目前的GDGTs培养实验主要针对单一菌株或存在本底信号影响,制约了对土壤环境中GDGTs对环境因子精确响应的系统理解。本文利用人工配置的无GDGTs土壤进行了4年相同温度不同土壤含水量(SWC)条件下(0~10%、0~20%、0~30%、0~40%)的实验室培养,以探究无本底培养实验获得的GDGTs的含量与分布特征及其对培养条件的响应。结果表明:①GDGTs含量与SWC正相关,但添加磷酸盐缓冲溶液会抑制GDGTs的产生;②基于野外调查提出的能反映土壤湿度变化的支链与类异戊二烯四醚(BIT)指标与SWC无明显相关性,因而土壤中BIT指标可能间接而非直接响应SWC变化;③本实验条件下6-甲基支链GDGTs(brGDGTs)较5-甲基brGDGTs占绝对主导,导致古温度指标MBT'5ME值极高而MBT'值极低,从培养实验角度证实较高的6-甲基brGDGTs相对含量会影响brGDGTs古温度指标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GTs 培养实验 高分辨质谱 土壤湿度指标 温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塬区土壤饱和导水率对果园还耕的响应特征
17
作者 李舒怡 袁遥遥 +4 位作者 张晨晨 乔江波 朱元骏 贾小旭 邵明安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2,共7页
[目的]为探明果园还耕后土壤饱和导水率(Ks)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黄土塬区衰老期果园(AO)和果园不同还耕年限(2 a、4 a、6 a、10 a)农田为研究对象,纯农田(CK)作为对照,测定不同样地0~200 cm土层Ks和土壤基本性质,利用Pearso... [目的]为探明果园还耕后土壤饱和导水率(Ks)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黄土塬区衰老期果园(AO)和果园不同还耕年限(2 a、4 a、6 a、10 a)农田为研究对象,纯农田(CK)作为对照,测定不同样地0~200 cm土层Ks和土壤基本性质,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揭示黄土塬区Ks对果园还耕的响应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随着还耕年限增加,农田0~200 cm土层黏粒和粉粒质量分数平均值呈减小趋势;砂粒质量分数平均值呈增大趋势。不同样地Ks平均值大小为(2.25±1.19)cm/h(6 a)>(1.60±0.71)cm/h(AO)>(1.49±0.29)cm/h(4 a)>(1.46±0.44)cm/h(2 a)>(1.40±0.40)cm/h(CK)>(1.04±0.61)cm/h(10 a),整体上随还耕年限的增加,Ks平均值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随着土层深度增加,不同样地Ks均呈减小趋势。0~40 cm土层Ks影响因素是有机质质量分数,40~100、100~200 cm土层Ks影响因素是土壤体积质量和有机质质量分数。[结论]果园还耕显著影响Ks的时空分布特征,且不同深度影响因素不同,具有深度依赖性。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果园还耕后土壤水循环研究提供数据基础及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导水率 果园还耕 土壤理化性质 剖面分布 黄土塬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坡面溶解性碳流失特征及其对水土保持措施的响应
18
作者 王璞 任宗萍 +3 位作者 马晓妮 王凯博 董彭蓓 贺国凯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6,64,共10页
[目的]为系统认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碳的流失过程、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野外模拟降雨试验,对比分析梯田、草地、上梯下草、上梯下裸等水土保持措施下黄土坡面溶解性有机碳与无机碳随降雨过程的流失特征及影响因素,量... [目的]为系统认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碳的流失过程、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野外模拟降雨试验,对比分析梯田、草地、上梯下草、上梯下裸等水土保持措施下黄土坡面溶解性有机碳与无机碳随降雨过程的流失特征及影响因素,量化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坡面溶解性碳流失的拦蓄效益。[结果]各水土保持措施下坡面溶解性碳浓度随降雨过程无明显变化规律,但溶解性碳流失通量均较裸地显著降低(p<0.05),且以溶解性无机碳流失为主,其贡献碳流失量的79.5%~83.1%;草地、上梯下草、梯田和上梯下裸措施对坡面溶解性碳的拦蓄效益分别为76.9%、56.3%、47.6%和18.0%;坡面产流量是影响溶解性碳流失通量的决定因素,碳流失量与产流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研究结果深化对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土壤碳流失过程的认识,为黄土高原坡面水土保持碳汇效益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雨 溶解性碳 流失过程 拦蓄效益 水土保持措施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银花有效成分含量与土壤因子相关性研究
19
作者 王高红 朱蒙 +4 位作者 张文硕 陈清敏 成星 贺凯凯 杨玲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10-1121,共12页
为了探究陕南地区土壤因子对金银花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该研究测定了陕南不同产地27批次金银花样品中绿原酸、3,5-二-O-咖啡酰奎宁酸、4,5-二-O-咖啡酰奎宁酸、总酚酸类、木犀草苷的含量及12种无机元素的含量,同时对金银花种植土壤12种... 为了探究陕南地区土壤因子对金银花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该研究测定了陕南不同产地27批次金银花样品中绿原酸、3,5-二-O-咖啡酰奎宁酸、4,5-二-O-咖啡酰奎宁酸、总酚酸类、木犀草苷的含量及12种无机元素的含量,同时对金银花种植土壤12种无机元素的含量及5个肥力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了金银花对无机元素的富集特征,筛选了影响金银花有效成分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1)金银花酚酸类有效成分与土壤中Se、有机质呈正相关,与土壤中Co、Fe、Mn呈负相关。(2)金银花对土壤中各元素富集系数的趋势为Cd>Cu>Zn>Se>Ni>Mn>Hg>Cr>Co>As>Pb>Fe,金银花质量控制需加强对药材中Cd含量的监控。(3)安康富Se地区具有种植开发富Se金银花的潜力,需同时关注土壤和金银花中的Se与Cd的含量。综上认为,在金银花生产实践中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Se肥提高有效成分含量,该研究结果可为当地金银花药材规范化种植、富Se金银花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 有效成分 酚酸 土壤 无机元素 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地区黄土堆积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最近13万年东亚夏季风气候的波动 被引量:37
20
作者 赵锦慧 王丹 +5 位作者 樊宝生 鹿化煜 张小曳 屈文军 汶玲娟 李东平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95-500,共6页
黄土地球化学残积系数、钠钙比和化学风化指数数值增大、退碱系数数值减小时,指示化学风化作用增强,在很大程度上揭示出当时具有较强的夏季风活动。延安地区延长剖面末次间冰期残积系数、钠钙比和化学风化指数的曲线具有三峰两谷,揭示... 黄土地球化学残积系数、钠钙比和化学风化指数数值增大、退碱系数数值减小时,指示化学风化作用增强,在很大程度上揭示出当时具有较强的夏季风活动。延安地区延长剖面末次间冰期残积系数、钠钙比和化学风化指数的曲线具有三峰两谷,揭示了一系列亚轨道时间尺度的夏季风波动变化,能分辨出多个次级气候旋回。因此,黄土的地球化学参数可以作为本区指示夏季风波动的敏感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元素 化学风化 黄土剖面 夏季风波动 气候旋回 延安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