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元地球化学指标指示的32-9kaB.P.罗布泊地区环境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0
1
作者 罗超 彭子成 +4 位作者 杨东 刘卫国 贺剑峰 刘桂建 张彭熹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9-148,共10页
对位于新疆罗布泊地区罗北洼地的CK-2钻孔柱样,自距顶0.94m到10.35m部分,以5cm间距采样,6个样的质谱-铀系法年龄为32~9kaB.P.,用仪器-化学分析法得到了样品中Na、K、Ca、Mg、Fe、Cu、Hg、Zn、Mn、Sr、As、Pb、P、Cl和TOC共15种元素的... 对位于新疆罗布泊地区罗北洼地的CK-2钻孔柱样,自距顶0.94m到10.35m部分,以5cm间距采样,6个样的质谱-铀系法年龄为32~9kaB.P.,用仪器-化学分析法得到了样品中Na、K、Ca、Mg、Fe、Cu、Hg、Zn、Mn、Sr、As、Pb、P、Cl和TOC共15种元素的含量。通过对元素含量变化和主成分序列分析,探讨了罗布泊地区在32~9kaB.P.期间,经历的从末次盛冰期(阶段Ⅰ)、暖干期(阶段Ⅱ)、末次冰期晚期(阶段Ⅲ),到全新世早期(阶段Ⅳ)的不同程度冷湿与暖干的变化阶段。与格陵兰冰芯(GISP2)和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序列对比结果表明,罗布泊地区经历了MIS3晚期、MIS2和早MIS1早期。在罗布泊环境演化序列中也出现了发生在北大西洋冰漂碎屑的Heinrich事件(H3、H2和H1)和新仙女木(YD)事件,以及快速回暖的D/O事件(IS4、IS3、IS2和IS1)。这表明高纬度的大气环流影响到中纬度西风带的强度、相位和位移,制约了我国西北干旱化地区气候环境变化的格局。为此,罗布泊地区的湖相沉积环境不仅记录了受到西风带、青藏高原隆升以及远离东亚和南亚季风影响所具有区域性的冷湿与暖干的水热配置特点,并且还具有全球变化的印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指标 环境变化序列 区域和全球特征 罗布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Ma以来黄土稳定同位素记录的植被及夏季风变化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普 刘卫国 强小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7-143,共7页
洛川剖面2.5Ma以来有机碳同位素组成显示δ13 C值的变化范围为-18.7%~-23.5‰;剖面有机碳同位素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均与磁化率曲线对应且呈现一致的冰期-间冰期波动。表明研究区第四纪以来主要为C3植物为主的C3、C4混合草原植被类型;... 洛川剖面2.5Ma以来有机碳同位素组成显示δ13 C值的变化范围为-18.7%~-23.5‰;剖面有机碳同位素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均与磁化率曲线对应且呈现一致的冰期-间冰期波动。表明研究区第四纪以来主要为C3植物为主的C3、C4混合草原植被类型;黄土序列有机碳同位素δ13 C值对应磁化率曲线在冰期—间冰期尺度上较好地记录了夏季风强度变化;与段家坡和渭南剖面有机碳结果对比显示,2.5Ma以来3个剖面在构造尺度上均出现了两次明显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δ13C 黄土剖面 C3 C4植物 东亚夏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上新世以来菲律宾海盆XT4孔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丁雪 胡邦琦 +3 位作者 徐方建 郭建卫 崔汝勇 易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2-51,共10页
菲律宾海是典型风尘汇聚区,菲律宾海远离吕宋岛的深海沉积物是重建构造尺度亚洲风尘演化历史的良好载体。选取菲律宾海盆XT4孔沉积物开展了黏土矿物研究,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明确该孔黏土矿物来源的基础上,探讨了晚上新世以来亚洲风... 菲律宾海是典型风尘汇聚区,菲律宾海远离吕宋岛的深海沉积物是重建构造尺度亚洲风尘演化历史的良好载体。选取菲律宾海盆XT4孔沉积物开展了黏土矿物研究,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明确该孔黏土矿物来源的基础上,探讨了晚上新世以来亚洲风尘的演化历史及其可能的影响机制。菲律宾海盆XT4孔黏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平均含量为39%,蒙脱石含量次之,平均为28%,绿泥石平均含量为18%,高岭石平均含量为15%。XT4孔黏土矿物组成符合亚洲大陆风尘与周边火山岛弧的二端元混合模型特征,其中蒙脱石主要为周边火山岛弧物质贡献,而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主要是亚洲风尘贡献。晚上新世以来XT4孔的伊利石/蒙脱石比值表现为阶段性变化,主要反映了北半球高纬冰川的扩张导致亚洲中纬度地区干旱化加剧。此外,东亚夏季风降雨强弱和空间分布的变化也是源区风尘释放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本文结果初步揭示了晚上新世以来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环境演化历程,有助于深入理解多圈层相互作用下的风尘循环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风尘 季风 上新世 菲律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中部黄土沉积有机质记录特征及C/N指示意义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普 刘卫国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9-124,共6页
C/N比值在湖泊沉积物研究中广泛用于反映有机质的来源;在冰缘冻土区、热带和地中海地区主要用于指示有机质的分解程度。然而,有关C/N比值在中国黄土沉积中指示意义的研究目前讨论的较少。选取位于干旱—半干旱区的黄土高原中部西峰和洛... C/N比值在湖泊沉积物研究中广泛用于反映有机质的来源;在冰缘冻土区、热带和地中海地区主要用于指示有机质的分解程度。然而,有关C/N比值在中国黄土沉积中指示意义的研究目前讨论的较少。选取位于干旱—半干旱区的黄土高原中部西峰和洛川竖井剖面为研究对象,对该区末次间冰期以来土壤有机碳及全氮的时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剖面磁化率、TOC和TN含量及C/N比值的垂直分布趋势一致,古土壤层的TOC和TN含量及C/N比值相对黄土层偏高,而TN含量值在整个序列均在0.03%~0.05%的低值范围,波动很小。因此,初步认为C/N比值在中国黄土高原地区主要响应上覆植被TOC输入的多少,即C/N比值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沉积序列更多地指示上覆植物生物量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井剖面 C/N比值 中国黄土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全球气候变暖情景下华东地区极端降水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新周 刘晓东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9-391,共13页
将公用气候系统模式与区域气候模式单向嵌套(CCSM3-RegCM3),分别对1950—1999年和2000—2099年进行大气温室气体中等排放情景(A1B)下中国区域高分辨率连续数值模拟试验,以分析其对我国华东降水量时空变化的模拟能力,探讨未来华东地区极... 将公用气候系统模式与区域气候模式单向嵌套(CCSM3-RegCM3),分别对1950—1999年和2000—2099年进行大气温室气体中等排放情景(A1B)下中国区域高分辨率连续数值模拟试验,以分析其对我国华东降水量时空变化的模拟能力,探讨未来华东地区极端降水的可能变化。与CRU、CMAP实际降水观测及NCEP再分析资料驱动的RegCM3模拟结果的对比显示,模式系统较好地重现了我国华东降水水平分布、日变化以及极端降水指数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A1B情景下21世纪中期和后期降水以及东亚夏季风的可能变化。(1)未来中国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降水普遍增加,以南沿海地区降水相对变化不明显甚至减少,21世纪末期相对21世纪中期更为明显;(2)极端降水指数显示未来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极端降水增加10%~15%,干旱程度减弱,而南部沿海地区小范围极端降水减少,最大持续无雨期天数增加最大可达30%;(3)未来东亚夏季风偏强,尤其是西南气流加强,致使夏季风明显北推,这是导致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降水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气候预测 华东地区 极端降水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鹤庆钻孔沉积物总有机碳、氮含量测定的前处理方法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3
6
作者 卢凤艳 安芷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0年第4期393-401,共9页
湖泊沉积物中的总有机碳含量(TOC)、总有机氮含量(TN)和碳氮比值(C/N)已被广泛应用于第四纪湖泊古环境研究中。对湖泊沉积物样品进行TOC和TN测定前,首先要有效去除沉积物中的无机碳酸盐,同时较好地保留有机质组分,才能使实验结果较准确... 湖泊沉积物中的总有机碳含量(TOC)、总有机氮含量(TN)和碳氮比值(C/N)已被广泛应用于第四纪湖泊古环境研究中。对湖泊沉积物样品进行TOC和TN测定前,首先要有效去除沉积物中的无机碳酸盐,同时较好地保留有机质组分,才能使实验结果较准确地反映古气候环境的变化。选取鹤庆钻孔不同深度的不同岩性样品,分别进行粒度、盐酸浓度、洗除残留酸方法等对去除碳酸盐和总有机碳测定结果影响的前处理条件实验,根据测得的TOC、TN和C/N,结合总无机碳酸盐含量(TIC),确定了鹤庆钻孔沉积物有机碳含量测定的前处理方法:室温条件下,将磨得足够细(无需过筛处理)的样品与足量浓度为2mol/L盐酸充分反应24小时,期间超声震荡3次,采用离心加速沉淀的方法清洗酸处理样品至中性,烘干,研磨均匀上机测定。结果显示,该流程可有效去除沉积物中的无机碳酸盐,测得的TOC、TN数值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在此基础上测定了鹤庆钻孔沉积物样品的TOC、C/N和TIC,它们间存在很好的正相关关系,指示了西南季风强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有机碳 碳氮比值 鹤庆盆地 碳酸盐 西南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荆江流域环境演变及两湖平原盆地形成过程 被引量:4
7
作者 胡东生 张华京 +6 位作者 徐冰 勾青梅 于学锋 田新红 刘卫国 安芷生 张国伟 《中国工程科学》 2010年第1期36-42,共7页
通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地球卫星遥感解译技术对长江中游荆江流域及两湖平原盆地进行环境演变及形成过程的综合研究,揭示了华中地块在全球新构造运动中发生的拉分运动对地表过程的影响,阐明了流域水系和区域环境及平原盆地的同步演化关... 通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地球卫星遥感解译技术对长江中游荆江流域及两湖平原盆地进行环境演变及形成过程的综合研究,揭示了华中地块在全球新构造运动中发生的拉分运动对地表过程的影响,阐明了流域水系和区域环境及平原盆地的同步演化关系,探讨了山-盆-原-江-湖-河耦合系统及环境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荆江流域 两湖平原 环境演变过程 山-盆-原-江-湖-河耦合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抽提方法比较黄土-古土壤类脂物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普 刘卫国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1-206,共6页
通过对陕西洛南刘湾剖面黄土-古土壤类脂物正构烷烃组分进行超声波和加速溶剂萃取方法比较发现:在增加振荡频率(100 Hz)的条件下,对3个相同质量的同一表土样品分别超声提取1、2、3遍和采用有机溶剂浸泡过夜在较低振荡频率(60 Hz)... 通过对陕西洛南刘湾剖面黄土-古土壤类脂物正构烷烃组分进行超声波和加速溶剂萃取方法比较发现:在增加振荡频率(100 Hz)的条件下,对3个相同质量的同一表土样品分别超声提取1、2、3遍和采用有机溶剂浸泡过夜在较低振荡频率(60 Hz)条件下超声抽提3遍获取的正构烷烃组分分布相同,相对丰度差异较小;刘湾剖面7个古土壤样品超声波溶剂萃取获得的正构烷烃组分相对丰度较低,且随深度增加,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超声波溶剂萃取的两个样品碳优势指数(CPI)分别为5.4和4.6,碳同位素值分别为-31.80‰和-30.52‰;加速溶剂萃取的相同样品CPI值分别为5.3和4.3,碳同位素值分别为-31.46‰和-30.56‰。两种方法萃取的土壤正构烷烃组分分布相同;但加速溶剂萃取的正构烷烃相对丰度是超声波溶剂萃取的0.9~1.5倍。结果表明超声波溶剂萃取的次数和强度不会对其抽提效率产生明显影响;对于年代较老、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刘湾剖面古土壤样品,超声波溶剂萃取的效率较低;两种处理方法获得的类脂物正构烷烃组分分布和碳同位素值没有差别,但是超声波溶剂萃取的效率明显低于加速溶剂萃取的效率。因此,对于年代较老、含量较低的地质样品,采用加速溶剂萃取方法更有助于获得充分的样品量并进行可靠的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值分析;对于现代样品和含量较高的地质样品,采用设备相对便宜、操作简单、易于实现的超声波溶剂萃取方法即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古土壤 正构烷烃 超声波溶剂萃取 加速溶剂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沙漠对东亚大气粉尘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新周 刘晓东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630-635,共6页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主的中国西北沙漠区是东亚地区主要沙尘释放源区之一.利用美国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公用气候模式(CCM3)与一个沙尘释放和沉降模式(DEAD)相嵌套、能够反映沙尘扬起及输送和沉降动态过程的耦合模式系统(CCM3-D...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主的中国西北沙漠区是东亚地区主要沙尘释放源区之一.利用美国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公用气候模式(CCM3)与一个沙尘释放和沉降模式(DEAD)相嵌套、能够反映沙尘扬起及输送和沉降动态过程的耦合模式系统(CCM3-DEAD),通过改变中国西北沙漠一半沙漠区下垫面类型的数值模拟试验,对比分析了西北沙尘源区地表类型的改善对东亚地区沙尘释放及大气粉尘含量变化的可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表覆盖状况与沙尘释放关系密切,沙尘源区地表类型的改善可明显抑制沙尘的释放.中国西北沙漠一半沙漠区地表的改善,可引起整个中国北方至蒙古国的大气粉尘含量减少,使大气环境明显改善.假设以塔克拉玛干为主的沙漠一半沙漠区不存在(当地地表类型若以温带草原植被为主),则整个中国北方沙尘释放和沉降通量仅为目前的50%左右.模式中分4个粒级描述沙尘释放及沉降通量,其中1.0~2.5μm和2.5~5.Oμm2个粒级的贡献约占总通量的76%,对比试验显示在没有塔克拉玛干等沙漠存在的情况下这2个粒径释放通量大大降低.由西北沙漠一半沙漠区释放的沙尘,经大气环流传输可直接影响到中国东北、华北等东部地区的大气粉尘状况,并对日本、韩国及其周边地区也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M3-DEAD模式 地表类型 大气粉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化石单体AMS-^(14)C测年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清敏 王喆 余华贵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5期21563-21565,21576,共4页
综述了正构烷烃和木质素酚单体AMS-14C测年研究现状,并分析了分子化石单体AMS-14C测年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 分子化石单体 AMS-14C测年 正构烷烃 木质素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200 a来黄河下游梁山泊沉积记录的环境变迁 被引量:14
11
作者 侯战方 陈诗越 +7 位作者 孟静静 刘加珍 刘晓迪 魏本杰 孙莉 陈影影 刘子亭 肖燕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45-255,共11页
利用梁山泊670 cm柱状岩芯沉积物,基于精确的AMS-^(14)C年代测定,通过高分辨率的粒度、磁化率、总有机碳、C/N比值等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初步揭示了1200 a来黄河下游地区平原湖泊沉积特征及环境演化历史.结果表... 利用梁山泊670 cm柱状岩芯沉积物,基于精确的AMS-^(14)C年代测定,通过高分辨率的粒度、磁化率、总有机碳、C/N比值等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初步揭示了1200 a来黄河下游地区平原湖泊沉积特征及环境演化历史.结果表明,梁山泊环境演化大致分为5个阶段:790-940 AD期间,为低湖面的沼泽沉积环境,气候冷干;940-1215 AD期间,屡次受到黄河决溢洪水影响,湖盆扩张,湖泊水位上升,为梁山泊极盛期,气候暖湿;1215-1310 AD期间,黄河夺淮入黄海,湖区淤积严重,湖泊萎缩减小;1310-1470 AD期间,再次受到黄河决溢洪水影响,水位上升,面积扩张,但逊于极盛期;1470 AD至现代,黄河河道进一步南移,远离梁山泊,湖盆淤积抬高,梁山泊最终消失,直到1855AD,黄河第6次大改道北移,湖泊再次受到黄河洪水影响,由于前期受到泥沙淤积抬高,该地区仅作为黄河泥沙承载区.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黄河改道决溢是梁山泊演化的主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磁化率 改道 决溢 古湖沼 湿地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大野泽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对环境演化的指示 被引量:10
12
作者 魏本杰 侯战方 +7 位作者 陈诗越 孟静静 伏梦璇 杨丽伟 刘晓迪 刘加珍 陈影影 衣雅男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1-161,共11页
利用黄河下游湖泊大野泽550cm柱状岩芯沉积物粒度分析,结合高精度的AMS 14C年代测定,初步揭示了研究区近1400a来湖泊沉积及环境演化历史。应用沉积物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和概率累积曲线分析,结合沉积物岩性特征,结果发现DYZ-1钻孔地层明显... 利用黄河下游湖泊大野泽550cm柱状岩芯沉积物粒度分析,结合高精度的AMS 14C年代测定,初步揭示了研究区近1400a来湖泊沉积及环境演化历史。应用沉积物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和概率累积曲线分析,结合沉积物岩性特征,结果发现DYZ-1钻孔地层明显分为两个沉积阶段:550~385cm,以深黑色和青灰色黏土质粉砂和粉砂质黏土为主,属湖沼相沉积物环境;385~30cm,以棕黄色和浅黄色黏土质粉砂为主,为河流相沉积环境。综合粒度组成和粒度参数分析结果,大野泽近1400a环境演变可以大致划分为5个阶段:625-940 AD期间,为湖泊水位较低沼泽相沉积环境,气候较干冷;940-1250 AD期间,在中世纪暖湿气候背景下,湖盆频受黄河洪水入注,湖盆扩张,水位抬高;1194 AD开始,黄河河道南迁至黄海入海,大野泽逐渐演变为河流相沉积;1250-1540 AD期间,河流水动力较强,气候较湿润;1540-1860 AD期间,河流水动力表现出减弱趋势,气候转干冷,对应小冰期;1860 AD之后,黄河再次改道北迁至渤海入海,大野泽再次接受黄河洪泛注入,但由于前期湖区抬高成陆,该区域仅作为黄河泥沙承载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特征 沉积环境 改道决溢 大野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构烷烃及单体碳同位素的古植被与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31
13
作者 郑艳红 程鹏 周卫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9-104,共6页
与古植被、古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正构烷烃分子化石及其单体碳同位素的研究是近年来最为引人注目和关切的环境科学问题之一,这一研究在国际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详细综述国际上正构烷烃及其单体碳同位素在古植被与古气候方面研究进... 与古植被、古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正构烷烃分子化石及其单体碳同位素的研究是近年来最为引人注目和关切的环境科学问题之一,这一研究在国际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详细综述国际上正构烷烃及其单体碳同位素在古植被与古气候方面研究进展的同时,着重叙述了他们在生物输入源的识别,古植被、古温度的重建以及古大气飘尘源区气候变化的响应等方面的研究动态,分析并讨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指出随着测试分析技术的发展,正构烷烃分子化石及其单体碳同位素将成为重现古环境变迁和现代环境信息变化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古气候变化 古植被 源区 古温度 古环境 化石 正构烷烃 生物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春、夏季大气降水的化学组成和来源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田晶 沈振兴 +3 位作者 张琨 王昕 曹军骥 张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8-113,共6页
为了探索西安市大气降水的水溶性化学组分浓度水平及来源,在春季和夏季采集了西安市降水样品,测定了样品中的水溶性无机离子和溶解性有机碳(DOC)的浓度,并对其来源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春、夏季降水样品的平均pH值分别为5.85和5.83... 为了探索西安市大气降水的水溶性化学组分浓度水平及来源,在春季和夏季采集了西安市降水样品,测定了样品中的水溶性无机离子和溶解性有机碳(DOC)的浓度,并对其来源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春、夏季降水样品的平均pH值分别为5.85和5.83,表明西安市春、夏季降水酸度偏高,但尚未达到酸雨范畴;SO24-、Ca2+、NH+4和NO-3是降水中最主要的无机离子,在春季它们分别占总离子数的35.8%、28.2%、18%、9.1%,在夏季占总离子数的34%、25%、19%、8%.利用相关分析和富集因子法对降水中水溶性化学组分的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西安市春、夏季降水中水溶性化学组分主要来自燃煤、机动车尾气、建筑活动和生物质燃烧等人为因素.SO24-、NO-3当量比值变化揭示了机动车的快速增长、能源结构和燃烧方式的改变使得NO-3对降水酸度的贡献有相对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降水 水溶性离子 水溶性有机碳 富集因子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暖期和非采暖期西安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组分的化学特征 被引量:39
15
作者 沈振兴 霍宗权 +3 位作者 韩月梅 曹军骥 赵景联 张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1-158,共8页
为了探讨采暖期和非采暖期西安大气颗粒物水溶性组分的化学特征和来源,分别于2005年冬季(2005年12月-2006年2月)和2006年夏季(6-8月)采集西安大气PM2.5和TSP样品,分析其中Na^+、NH4^+、K^+、Mg^2+、Ca^2+、F^-、Cl^-、Br^-、... 为了探讨采暖期和非采暖期西安大气颗粒物水溶性组分的化学特征和来源,分别于2005年冬季(2005年12月-2006年2月)和2006年夏季(6-8月)采集西安大气PM2.5和TSP样品,分析其中Na^+、NH4^+、K^+、Mg^2+、Ca^2+、F^-、Cl^-、Br^-、NO2^-、NO3^-和SO4^2-共11种水溶性离子的浓度,并对其季节特征和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采暖期西安大气PM2.5和TSP中11种水溶性离子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3.2μg·m^-3和110.3μg·m^-3,非采暖期分别为51.3μg·m^-3和89.3μg·m^-3。SO4^2-、NO3^-和NH4^+在PM2.5和TSP中均为最主要的离子组分,浓度之和在采暖期分别占到PM2.5和TSP总离子浓度的78%和76%,在非采暖期则占到88%和76%。PM2.5和TSP中,NH4^+、SO4^2-和NO3^-三者之间都有很好的相关性,其在颗粒物中的主要结合形式为(NH4)2SO4、NH4HSO4和NH4NO3。硫的转化率(SOR)和氮的转化率(NOR)在非采暖期明显大于采暖期,揭示SO4^2-和NO3^-的形成机制为气相氧化,主要受温度的控制。阴阳离子平衡和pH值测定的结果表明西安市大气PM2.5稍偏酸性,TSP为碱性,无论是粗、细粒子采暖期比非采暖期更偏酸性。对比10年前的研究结果,显示西安市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大大降低了采暖期气溶胶中二次组分的污染程度,但主要污染排放源已逐渐由燃煤型向机动车排放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水溶性离子 二次颗粒物 阴阳离子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霾和正常天气下西安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特征 被引量:50
16
作者 李丽珍 沈振兴 +4 位作者 杜娜 张婷 曹军骥 李旭祥 朱崇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674-679,共6页
为了探讨西安市大气颗粒物在霾天气下水溶性离子的组分特征,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对西安大气TSP和PM2.5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显示,西安大气TSP和PM2.5在霾天气的总水性离子质量浓度分别为135.0μg.m-3和72.4μg.m-3.分析的11种离子(Na+、... 为了探讨西安市大气颗粒物在霾天气下水溶性离子的组分特征,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对西安大气TSP和PM2.5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显示,西安大气TSP和PM2.5在霾天气的总水性离子质量浓度分别为135.0μg.m-3和72.4μg.m-3.分析的11种离子(Na+、NH4+、K+、Mg2+、Ca2+、F-、Cl-、Br-、NO2-、NO3-和SO42-)中SO42-、NO3-、NH4+是TSP和PM2.5的主要成分,霾天气时这3种离子占总水溶性离子的百分比明显高于正常天气.pH测定的结果显示,霾天气大气颗粒物均比正常天气偏酸性.对比了不同天气下的SOR(SO2转化率)和NOR(NOx转化率),发现霾天气SO2和NOx转化率高于正常天气,尤其是SO2在霾天气更易转化为SO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离子 SO2 转化率 NOx 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大气PM_(10)中水溶性有机碳的季节变化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20
17
作者 霍宗权 沈振兴 +3 位作者 田晶 曹军骥 张琨 王昕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8-132,共5页
为了探讨西安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的悬浮颗粒物)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浓度水平与季节变化,从2006年12月至2007年11月,分季节(每个季节选取1个月)采集了西安市大气PM10样品,并采用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 为了探讨西安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的悬浮颗粒物)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浓度水平与季节变化,从2006年12月至2007年11月,分季节(每个季节选取1个月)采集了西安市大气PM10样品,并采用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测定了PM10中的水溶性有机碳,采用热-光碳分析仪测定了样品中的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结果显示,WSOC在春、夏、秋、冬季节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7.2、14.9、28.3、32.5μg/m3,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WSOC占OC的质量比在夏季最高(83.7%)、冬季最低(53.3%).WSOC与OC和EC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WSOC与EC的相关性微弱,相关系数为0.22;WSOC与OC的相关性很强,相关系数高达0.86.进一步分析显示出WSOC与二次有机碳的相关性达到了0.87,表明西安市大气颗粒物中的WSOC主要是在大气中气-固二次转化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水溶性有机碳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冬季大气亚微米颗粒物的化学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20
18
作者 沈振兴 韩月梅 +3 位作者 周娟 曹军骥 李旭祥 刘随心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418-1423,共6页
为了探讨西安市冬季大气亚微米颗粒物的污染水平及化学组成,2006年12月每天收集西安大气亚微米颗粒物(PM1.0)样品,并对PM1.0的质量浓度及其其中的11种水溶性离子、元素碳(EC)和有机碳(OC)及8个碳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西安市冬季大气... 为了探讨西安市冬季大气亚微米颗粒物的污染水平及化学组成,2006年12月每天收集西安大气亚微米颗粒物(PM1.0)样品,并对PM1.0的质量浓度及其其中的11种水溶性离子、元素碳(EC)和有机碳(OC)及8个碳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西安市冬季大气PM1.0的平均质量浓度为149.7μg.m-3;分析的11种阴、阳离子(Na+、NH4+、K+、Mg2+、Ca2+、F-、Cl-、Br-、NO2-、NO3-和SO42-)的质量浓度占到PM1.0的46%,表明水溶性组分是大气亚微米颗粒物的主要组成之一;OC的质量浓度(ρ(OC)=(23.7±10.27)μg.m-3)明显高于EC的((ρ(EC)=(4.6±1.8)μg.m-3),碳气溶胶的平均质量浓度为42.5μg.m-3,占到PM1.0质量浓度的28.4%;对8个碳组分的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燃煤及汽油车排放、柴油车排放和生物质燃烧对碳颗粒的贡献分别为45.3%、24.2%和2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微米颗粒物 水溶性离子 碳气溶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冬季可吸入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组成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16
19
作者 沈振兴 周娟 +5 位作者 曹军骥 韩志伟 李建军 刘随心 霍宗权 韩月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14-120,共7页
对2006-12-19~至2007-01-15采集的西安冬季昼夜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S-MS)分析检测出美国EPA优先控制的12种多环芳烃(PAHs),结果显示,西安冬季大气PM10中白天与夜晚总的PAHs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12.0ng... 对2006-12-19~至2007-01-15采集的西安冬季昼夜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S-MS)分析检测出美国EPA优先控制的12种多环芳烃(PAHs),结果显示,西安冬季大气PM10中白天与夜晚总的PAHs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12.0ng·m-3和346.0ng·m-3,且PM10中主要以4~5环的多环芳烃为主.采用苯并(a)芘(BaP)等效质量浓度(BaPE)评价PAHs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苯并(a)芘(BaP)白天及晚上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0.0ng·m-3和34.8ng/m3,计算得出西安冬季白天与晚上的BaPE平均值分别为45.3ng·m-3、51.0ng·m-3,含量超过国家标准4.5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 多环芳烃 苯并(a)芘(BaP)等效质量浓度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生长过程中碳同位素分馏对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11
20
作者 宁有丰 刘卫国 曹蕴宁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05-108,共4页
探讨 C4 植物的碳同位素组成对气候的响应是碳同位素示踪研究的重要任务。观察了典型的 C4 植物玉米生长过程的碳同位素效应 ,结果表明 ,玉米在其生长季节里碳同位素组成有明显的变化。不同部位的叶片碳同位素组成变化不一样 ,顶部叶片... 探讨 C4 植物的碳同位素组成对气候的响应是碳同位素示踪研究的重要任务。观察了典型的 C4 植物玉米生长过程的碳同位素效应 ,结果表明 ,玉米在其生长季节里碳同位素组成有明显的变化。不同部位的叶片碳同位素组成变化不一样 ,顶部叶片变化较大 ,下部叶片变化则相对较小。这种变化受温度、水分和光照强度等多种气候要素的影响。同一株玉米 ,其顶部的叶片 δ1 3C值比下部叶片要偏正 ,而且随着玉米的不断生长 ,这一现象更加明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长过程 气候 玉米叶 碳同位素 分馏 温度 光照强度 示踪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