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安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与土壤侵蚀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周旗 赵景波 +3 位作者 苏敏 王晓宁 马延东 楚纯洁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04-1415,共12页
为了揭示西安地区全新世环境变化和黄土地层的侵蚀期,利用野外调查和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安地区全新世黄土与古土壤发育时的气候变化和不同气候阶段的土壤侵蚀。通过野外调查,在西安白鹿塬区发现了黄土塬区罕见的3个层次的全新世中... 为了揭示西安地区全新世环境变化和黄土地层的侵蚀期,利用野外调查和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安地区全新世黄土与古土壤发育时的气候变化和不同气候阶段的土壤侵蚀。通过野外调查,在西安白鹿塬区发现了黄土塬区罕见的3个层次的全新世中期古土壤,整个全新世黄土剖面可分为5层,表明黄土塬区全新世气候变化及沙尘暴活动与河谷地区一样可分为5个阶段。土层氧化物、微量元素、CaCO_(3)含量和磁化率测定结果显示,西安白鹿塬区全新世8500~6000年和5000~3100年古土壤发育时较10000~8500年、6000~5000年和3100年以来的黄土发育时夏季风活动强,降水量多,气候湿润,沙尘暴活动弱。中全新世8500~6000年间发育的S_(02)古土壤中Fe_(2)O_(3)和Al_(2)O_(3)有一定富集,该层土壤类型相当于黄棕壤,指示当时年平均降水量较现今多150 mm左右。虽然沙尘暴活动很弱的间冰期是黄土地层理论上的侵蚀期,但是实际上这一时期的土壤侵蚀很弱。全新世黄土的侵蚀主要发生在气候冷干时期,不是发生在温湿时期。全新世中期6000~5000年间的黄土侵蚀率一般大于堆积率,使得广大地区全新世中期的薄层黄土在绝大多数地区受到侵蚀而消失。全新世中期薄层黄土发育时气候变冷干引起的植被退化是当时土壤侵蚀加强和出现侵蚀期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黄土与古土壤 气候变化 全新世土壤侵蚀 西安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因素和前体物对中国东部O3浓度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46
2
作者 黄小刚 邵天杰 +2 位作者 赵景波 曹军骥 岳大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273-2282,共10页
采用重心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研究了2016年中国东部O3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揭示了气象因素和前体物对中国东部O3浓度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O3浓度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1~3月为低值上升阶段、4~9月为高值... 采用重心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研究了2016年中国东部O3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揭示了气象因素和前体物对中国东部O3浓度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O3浓度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1~3月为低值上升阶段、4~9月为高值波动阶段、10~12月为低值下降阶段,O3污染主要发生在高值波动阶段,超标天数占全年的96.0%.(2)气象因素是影响O3年均浓度空间分布格局的主导因素,受降水、相对湿度南高北低和日照时数北高南低的影响,O3年均浓度总体呈北高南低的态势;前体物对O3年均浓度分布也有显著影响,是城市群核心城市形成局部O3污染中心的原因.(3)O3月均浓度分布格局经历了由北高南低到南高北低的演变过程,1~6月O3浓度总体重心和高值重心向北迁移,6月达到最北,北高南低的特征最强,环渤海地区成为O3污染最严重的区域;7~12月,O3浓度总体重心和高值重心向南迁移,12月达到最南,O3浓度分布格局演变为南高北低.3~9月雨季期间,O3浓度分布主要受降水和相对湿度的影响,其余时间主要受气温的影响.(4)前体物对O3浓度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气象条件实现,气温越高,光化学反应越强,前体物的正向影响力越大;气温越低,光化学反应越弱,NOx、CO、SO2等化学性质活跃的前体物对O3可能起消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浓度 空间格局演变 前体物 气象要素 影响 中国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跳日期预测及其与中国初台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林美静 王彦明 +1 位作者 张颖 苏小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9-631,共13页
基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变化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活动的关系,利用1980—2013年NCEP/NCAR再分析日平均、月平均数据,计算副高脊线第一次北跳至25°N或以北,30°N以南的副高北跳日期序列。选取超前于副高北跳日期... 基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变化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活动的关系,利用1980—2013年NCEP/NCAR再分析日平均、月平均数据,计算副高脊线第一次北跳至25°N或以北,30°N以南的副高北跳日期序列。选取超前于副高北跳日期的三个气候变量为预测因子,建立了1980—2008年的副高北跳日期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并由此预测2009—2013年的副高北跳日期。模型的整体模拟能力较好,但在某些年份的模拟结果与实际偏差较大;模型的回报预测结果能较好地描述2009—2013年副高北跳日期的年际变化特征。进一步利用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数据,分析显示中国初台的登陆日期与副高北跳日期显著正相关;在多数年份中,副高北跳后的1~7天内,有西北太平洋TC登陆中国。通过对比副高北跳早晚年的大气环流场发现:副高早(晚)跳年,5—7月平均的西太平洋季风槽较常年偏东(较常年不明显),季风槽南侧纬向风辐合异常(纬向风辐合异常中心偏东、偏北);同期的副高中心较常年偏北(偏南)。这些环流异常可能有利于(不利于)西北太平洋TC生成并向中国方向移动,从而造成中国初台登陆日期容易偏早(偏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高压 副高北跳日期预测 多元线性回归 中国初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7深水浊积特征与储层发育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建民 王佳媛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19,共9页
为了进一步探讨深水湖盆储层成因及油气勘探潜力问题,依据录井、测井、实验及试采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LM井区长7油层组深水浊积相的发育特征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M井区长7油层组自上而下可划分为3个亚油... 为了进一步探讨深水湖盆储层成因及油气勘探潜力问题,依据录井、测井、实验及试采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LM井区长7油层组深水浊积相的发育特征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M井区长7油层组自上而下可划分为3个亚油层组和4个小层,下部长73亚油层组发育大套油页岩,中上部长72和长71亚油层组发育大套浊积岩和典型的鲍马序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深水浊积层序,且可划分出浊积中扇、浊积下扇及深水盆地共3个亚相,以及浊积水道、水道间漫流、水道前缘漫流、浊积末梢、泥页岩及油页岩等6个沉积微相。该大型浊积扇体以浊积中扇为主体,且受西南单一物源及水系控制,砂体的连续性、连通性及复合性均较好,成为长7深水有效储层发育的主要成因类型;油气显示及产能良好,勘探开发潜力较大,是深水相区油气勘探开发的有效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储层 浊积扇 长7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道路PM_(2.5)NO_2 CO水平浓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9
5
作者 沈敏霞 曹军骥 +2 位作者 张宁宁 王轩 刘随心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0-136,共7页
为获得西安市道路PM_(2.5)、NO_2和CO的水平浓度分布特征,选取小寨和秦岭环山路作为西安市城区道路和郊区道路的代表,采用水平分布的监测方法获得了每条道路距离道路边缘0、15和50 m处的ρ(PM_(2.5))、ρ(NO_2)和ρ(CO).结果表明:与秦... 为获得西安市道路PM_(2.5)、NO_2和CO的水平浓度分布特征,选取小寨和秦岭环山路作为西安市城区道路和郊区道路的代表,采用水平分布的监测方法获得了每条道路距离道路边缘0、15和50 m处的ρ(PM_(2.5))、ρ(NO_2)和ρ(CO).结果表明:与秦岭环山路(下称秦岭)相比,城区观测点小寨的ρ(PM_(2.5))、ρ(NO_2)和ρ(CO)分别为(88±50)(78.6±29.8)μg/m^3和(1.5±0.3)mg/m^3,均高于秦岭三者的质量浓度〔分别为(55±23)(47.9±19.8)μg/m^3和(1.4±0.1)mg/m^3〕.在空间分布上,ρ(PM_(2.5))、ρ(NO_2)、ρ(CO)水平梯度分布明显.与距离道路边缘0 m处相比,小寨ρ(PM_(2.5))在距离道路边缘15和50 m处分别减少了6.48%、7.96%,秦岭减少了5.45%、9.09%;小寨ρ(NO_2)在15和50 m处分别减少了8.57%、14.29%,秦岭减少了15.45%、24.89%;在距离道路边缘50 m处小寨ρ(CO)减少了25.00%,而秦岭在距离道路边缘15和50 m处分别减少了25.00%、41.67%.研究显示,来自于机动车排放的PM_(2.5)、NO_2和CO在道路两侧有明显的距离效应,并且郊区观测点水平递减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NO2 CO 水平分布 质量浓度 机动车 西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汾渭平原PM2.5浓度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 被引量:65
6
作者 黄小刚 邵天杰 +2 位作者 赵景波 曹军骥 宋永永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539-3548,共10页
基于实时监测和遥感反演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汾渭平原2015~2017年PM2.5浓度时空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揭示了各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2015~2017年汾渭平原PM2.5浓度逐年上升,主要由采暖期(11月... 基于实时监测和遥感反演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汾渭平原2015~2017年PM2.5浓度时空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揭示了各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2015~2017年汾渭平原PM2.5浓度逐年上升,主要由采暖期(11月~次年3月)的快速上升引起,非采暖期(4~10月)年际变化不大.(2)PM2.5月均浓度变化曲线呈底部宽缓的U型,采暖期PM2.5污染明显高于非采暖期,超标天数占全年总超标天数比例由2015年的75.0%上升到2017年的83.4%.(3)2015~2017年,除铜川和三门峡外,各城市PM2.5浓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咸阳至运城间的平原地区和洛阳盆地污染最严重,已形成连片的高污染区域,且区域内城乡差异小.临汾及其上游平原地区其次,但主要分布在城镇,城乡差异较大.(4)空间回归分析表明,汾渭平原PM2.5浓度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年均气温、城镇化率、能源消费指数和年均人口不仅与本地PM2.5浓度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且会加重邻近地区PM2.5污染.年降水量和地形起伏度则不仅与本地PM2.5浓度有显著的负相关,而且能降低邻近地区PM2.5浓度.风的传输作用能加重本地PM2.5污染,植被覆盖度能消减本地PM2.5浓度,但其间接效应都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影响因素 时空变化 空间回归 空间自相关 汾渭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用燃煤排放颗粒物中金属元素组成及单颗粒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武振晓 胡塔峰 +3 位作者 薛凡利 任秀龙 李淑娇 牛红亚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6-57,共12页
借助稀释通道采样系统,采集了5种民用煤(3种块煤、1种蜂窝煤和1种煤球)燃烧排放的PM_(2.5)和单颗粒样品。利用ICP-MS分析了PM_(2.5)中16种金属元素(Mg、Al和K 3种轻金属;V、Cr、Mn、Fe、Co、Ni、Cu、As、Rb、Sr、Cd、Ba和Bi共13种重金属... 借助稀释通道采样系统,采集了5种民用煤(3种块煤、1种蜂窝煤和1种煤球)燃烧排放的PM_(2.5)和单颗粒样品。利用ICP-MS分析了PM_(2.5)中16种金属元素(Mg、Al和K 3种轻金属;V、Cr、Mn、Fe、Co、Ni、Cu、As、Rb、Sr、Cd、Ba和Bi共13种重金属)的含量,并运用TEM和SEM-EDX研究了燃煤排放粒子的单颗粒特征。结果显示,蜂窝煤和煤球燃烧排放的颗粒物中金属元素质量分数分别为29.7%和33.0%,高于块煤燃烧排放颗粒物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8.9%~23.7%;Al是民用煤燃烧排放主要的轻金属元素,占3种轻金属总量的45.0%~57.8%;Fe、Ba和As是主要的重金属元素,其质量浓度总和占13种重金属总量的69.5%~78.4%。单颗粒分析结果表明,块煤燃烧生成大量的烟尘集合体、球形粒子和不规则颗粒物,蜂窝煤和煤球燃烧排放颗粒物以球形粒子为主。蜂窝煤燃烧不同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排放颗粒物的粒径均值分别为0.26μm、0.17μm和0.28μm,煤球燃烧排放颗粒物的粒径均值分别为0.11μm、0.47μm和0.06μm。与蜂窝煤和煤球相比,块煤小火燃烧阶段排放颗粒物的粒径均值较高,其3个燃烧阶段的粒径均值分别为0.38μm、0.45μm和0.36μm。块煤燃烧排放颗粒物的针状比值更高,球形度值更低,其燃烧排放90%以上的颗粒物针状比数值介于1.0~2.0,而蜂窝煤和煤球燃烧排放95%的颗粒物针状比值主要介于1.0~1.5;块煤燃烧不同阶段排放颗粒物的球形度均值分别为0.60、0.65和0.75,蜂窝煤3个阶段排放颗粒物的球形度值均在0.90附近,煤球的球形度值在0.80附近。单颗粒能谱结果显示,组成烟尘集合体的主要元素为C、O和Si;而其它形貌的粒子除C和O元素外,部分颗粒物中Al的峰值也较为明显,与全样分析Al元素含量较高的结果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用煤 颗粒物 金属 单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榆次不同植被土壤水分有效性与干燥化效应 被引量:2
8
作者 张鹏飞 王融融 +3 位作者 戴燕燕 李强 马延东 赵景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2-198,共7页
为了对山西省山区土壤干旱程度和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研究,通过称重法研究了山西榆次区不同植被(樱桃林地、耕地、枣树林地和杨树林地)及撂荒地土壤剖面水分变化特征、水分有效性及干燥化效应。结果表明:土壤平均含水量从小到大依次为杨... 为了对山西省山区土壤干旱程度和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研究,通过称重法研究了山西榆次区不同植被(樱桃林地、耕地、枣树林地和杨树林地)及撂荒地土壤剖面水分变化特征、水分有效性及干燥化效应。结果表明:土壤平均含水量从小到大依次为杨树林地(8.10%)、枣树林地(9.94%)、撂荒地(10.70%)、樱桃林地(14.47%)和耕地(14.53%)。各植被下土层均有不同程度的干层发育,其中耕地和樱桃林地土壤为轻度干层,撂荒地主要为中度干层,而枣树林地与杨树林地则发育了中重度干层。杨树林地各土层均为无效水,枣树林地以无效水为主,撂荒地以无效水与难效水为主,耕地和樱桃林地受灌溉补给,以难效水与中效水为主。各植被中除杨树林地外,土壤水分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先减后增。其中樱桃林地和枣树林地土壤水分都在0-3 m内呈递减趋势,3-5 m土壤水分迅速升高。耕地和撂荒地土壤含水量先减后增,均在2-2.5 m深度土层为含水量低值拐点。杨树林地土壤水分在0-3.5 m保持平稳,3.5-5 m水分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植被 土壤干燥化效应 土壤水分有效性 土壤水分分布模式 山西榆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